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功能介绍调胃承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调理胃肠功能的功效。
它由苍术、白术、半夏、干姜、甘草等组成,这些中药具有温中止痛、健脾止呕、理气化湿的作用。
主治疾病调胃承气汤主治以下疾病:1.胃寒呕吐:调胃承气汤具有温中止呕、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脘腹冷痛、恶寒呕吐的患者。
2.脘腹胀满:调胃承气汤中的苍术和白术具有健脾化湿、理气调中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的症状。
3.呕吐泄泻:调胃承气汤中的半夏和甘草具有健脾和胃、化湿止呕的作用,适用于腹泻、呕吐交替出现的情况。
4.脾胃虚弱:调胃承气汤能够补脾健胃、调和脾胃的功能,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患者有效。
用法用量调胃承气汤的用法用量如下:1.冲服:将药材煮沸后,去渣,取药液冲服。
2.剂量:一次剂量为药液10毫升,一日3次。
3.注意事项:–饭前服用:最好在饭前服用,以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
–饮食调理:在服用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冷食,以免影响药效。
食疗建议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在调胃承气汤治疗期间可以结合以下食疗建议,帮助改善胃肠功能:1.温性食物:多食用温性食物,如姜汤、小米粥、香蕉等,有助于温胃健脾。
2.小餐多餐: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胃肠负担。
3.避免刺激食物: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不适。
4.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恢复胃肠功能。
注意事项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不宜过量: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合适的剂量,不可过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2.孕妇慎用: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胎儿的健康。
3.忌辛辣刺激食物:在服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4.胃溃疡患者慎用:对于已经被诊断为胃溃疡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调胃承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胃寒呕吐、脘腹胀满、呕吐泄泻、脾胃虚弱等疾病。
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并结合饮食调理和注意事项,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经方:调胃承气汤(食物堵在十二指肠)
经⽅:调胃承⽓汤(⾷物堵在⼗⼆指肠)调胃承⽓汤【原⽂】⽢草⼆两(炙)芒硝半⽄⼤黄四两(清酒洗)右三味,切,以⽔三升,煮⼆物⾄⼀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沸,温顿服之,以调胃⽓。
【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脉浮,⾃汗出,⼩便数,⼼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作⽢草⼲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温者,更作芍药⽢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汤;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与调胃承⽓汤。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微,必先振栗汗出⽽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汤。
4、伤寒⼗三⽇,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便利者,⼤便当硬,⽽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其治也。
若⾃下利者,脉微当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汤主之。
5、太阳病,过经⼗余⽇,⼼下温温欲吐,⽽胸中痛,⼤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故知也。
6、阳明病,不吐,不下,⼼烦者,可与调胃承⽓汤。
7、太阳病三⽇,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汤主之。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汤和之则愈。
【剂量】1、⼤黄和炙⽢草的⽐例是⼆⽐⼀,炙⽢草不可以⽤太重,如果⽤太重,⼤黄和芒硝会停在肠胃⾥⾯不⾛,因为炙⽢草把它固住了。
【组成】芒硝⽢草⼤黄【时机】1、下脘、建⾥这⾥有压痛就是调胃承⽓汤,⽤于⼗⼆指肠这⼀段。
2、“太阳病,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就是桂枝汤将肠胃⾥的津液发掉了(⿇黄汤不会,因为⿇黄汤是宣肺的),⾷物堵在⼗⼆指肠⾥;⾷物如果堵在⼩肠,就是⼩承⽓汤,⼤肠⾥就是⼤承⽓汤。
3、腹不满,于脐中⼼之腹底及上下左右有凝结⽽觉抵抗,且有压痛者,即本⽅之腹证也。
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养生方法,中药方剂就是一种,但是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什么作用都发挥不了。
调胃承气汤就是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调胃承气汤的知识吧!
【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
【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消15克
【功能主治】缓下热结。
主阳明病胃肠燥热。
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温服之。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
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摘录】《伤寒论》
【处方】大黄、枳壳、厚朴、甘草。
【功能主治】伤寒阴厥。
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摘录】《伤寒大白》卷四
生活常识分享。
胡希恕:调胃承气汤
胡希恕:调胃承气汤中国现代杰出的经方家、中医临床家、师承教育家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了《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明确了经方治病是根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合一以治病。
胡老一生讲学不少,对《伤寒论》的解读,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今天就分享一篇胡老讲调胃承气汤的文章,以飨同好!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这就看明白了,他讲发汗能造成虚寒的这种情况,前面讲的都是,由于虚,虚达到一个相当程度就转入阴,转入阴寒证;“不恶寒,但热者”,一点也不恶寒,但热,就是反恶热,这是实,指的胃家实那个实。
发汗,能得到两种结果:一个由于虚极而入阴证,上边讲了;另一个由于丧失津液,胃中干,那就能转阳明病,这个(情况)底下要讲。
主要讲的就是要提醒:发汗不可等闲视之,要是不得法,造成的疾病相当地多,上边所说是转成虚寒证,底下所说是还能够转成实热证。
实热怎么治呢?就是调和胃气了,可以与调胃承气汤。
这也是一个概要的说法,所以搁个“与”,不说“主之”。
那么“但热者,实也”,也有白虎汤证;热结于里,也是但热不寒了,也有调胃承气汤(证),真正实了,有潮热,可以用调胃承气汤,(但)要说大实呢,当然还得用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这条的意思,不是在太阳病篇里头专讲调胃承气汤,和上边芍药附子甘草汤、茯苓四逆汤一样,不是专为讲这个(非太阳病的变证)。
因为我们讲太阳病依法要发汗,但是发汗得守规律,该用哪种发汗药用哪种发汗药。
而且就是即便这么(如法)用,也常常由于素日身体的关系,发汗之后也兴许有这个那个的后遗症发生,这种(特殊)情况也得知道啊。
要是错了,更不行,错了(则病变)不为虚,就为实。
(病变为)实,举一个例子,调胃承气汤就是,和胃气。
他主要的意思还是讲太阳病为主(捎带着说说变证)。
038?调胃承气汤
038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义:此清除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下剂(偏重燥热方面)。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或兼食滞之轻证.其症或谵语,或汗后恶热,或胃小烦热,或胃中痛等。
但须从大便燥结或胃部拒按、脉沉有力等须要轻下之证加以注意,方能确当。
药品:大黄一至二钱炙草一至二钱芒硝一钱至钱半煎服法:水二茶杯,煎至半茶杯,去滓温服。
禁忌症:(1)胃部喜按或脉沉迟无力之大便不通者忌之。
因此系虚寒之证。
不适于硝黄之攻下。
(2)大便不通兼腹胀满拒按者不宜用。
因本方没有治疗胀满的药品。
(3)大便不通,腹胀满拒按,更兼舌苔黄黑干燥芒刺,谵语,神昏等者,更不宜用。
因杯水车薪,不能胜任。
(4)兼有表寒证昔不可用。
因此系攻里之方。
误用之易使外邪内陷。
按:此证应先解表再用本方,或于本方中加解表药品。
用药大意:大黄、芒硝通其燥结之粪便,炙草补中,以缓和之,防其苦寒伤胃。
类似方剂参考:(1)理中加大黄汤:此治肠胃虚寒兼大便不通之方。
(2)小承气汤:此治大便不通兼有腹胀满之方。
(3)大承气汤:此治大便燥结兼有谵语神昏、舌苔芒刺之证的方剂。
谭杰中论述:【7.95】太阳病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大黄四两(酒洗)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顿服之。
然后呢,7-95条,他说"太阳病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这就是太阳病啊,已经病到有一段时间了,所以这个病已经开始变得有点暧昧了啊,可能不是那么的像太阳病。
然后呢,这个人有一串的症状,他说这个人的症状是"温温欲吐",这个"温温"啊,古时候的注家都说这个"温温"就当他是竖心旁的"愠愠"好了啊,就是好像生闷气生闷气,就是胸中闷乱称之为"愠愠"或者"温温"。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咸苦达下,甘味缓中法)汉张仲景《伤寒论》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
【主治】治邪热结胃,胸痛心烦,口渴便秘,谵语。
【方论选萃】明许宏:汗吐下后,病不解,心烦谵言,及心烦不得寐者,此非大实大满之症,乃虚结不散而凝于中,故属此方也。
以大黄为君,而通中结;以芒硝为臣,而润其燥。
以甘草为佐为使,缓调其中,而辅二药。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威寒,佐以甘苦,是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吕震:调胃承气汤,以甘草缓硝、黄下行之性,使留恋中焦胃分,以清热而导滞;不用枳、朴以伤上焦之气。
盖热邪聚胃,宜分有形无性,有形者,当破其邪而秽方解,无形者,但涤其热而气自和,胃宜降则和,故曰调胃(《伤寒寻源》)。
清王旭高:用甘草缓硝、黄留中泄热,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故曰“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王旭高医书六种》)。
清吴谦等:三承气汤之立名,而曰大者,制大其服,欲急下其邪也;小者,制小其服,欲缓下其邪也。
曰调胃者,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非若大、小专攻下也。
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于内,治以苦寒。
君大黄之苦寒,臣芒硝之咸寒,二味并举,攻热泻火之力备矣。
更佐甘草之缓,调停于大黄、芒硝之间,又少少温服之,使其力不峻,则不能速下而和也(《医宗金鉴删补名义方论》)。
清何秀山:调胃者,调和胃气也。
大黄虽为荡涤胃肠之君药,而用酒浸,佐甘草者,一藉酒性上升,一藉炙草甘缓,皆以缓大黄之下性。
然恐其随元明粉咸润直下,故又使以姜、枣之辛甘(注),助胃中升发之气,元明粉之分量,减半于大黄,合而为节节弥留之法。
否则大黄随急性之元明粉,一直攻下,而无恋膈生津之用,何谓调胃耶。
此为阳明燥热,初结胃府之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
【近代验证】例一袁桂生治温病案(选自《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病者:史汉泉,年约三十余岁,住本镇。
病名:温病。
原因:庚戌四月,吸受温热,病已多日,病家出前医之方示予,盖皆不出银翘散、三仁汤、增液汤之范围,病势日渐增剧。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
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
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现代应用]
1.急腹症。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五官科疾病。
如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炎、结膜炎、扁桃体炎、舌炎、口腔溃疡等。
3.皮肤科疾病。
如过敏性紫瘢、接触性皮炎,稻田皮炎、湿疹、疥疮、红斑狼疮、荨麻疹等。
4.其他还可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脑炎、肺炎、痔疮,糖尿病、哮喘及神经系统的精神分裂症、癫痫、焦虑症等。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与用量功能主治调胃承气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以下的功能主治:1.调理胃气:调胃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胃脘部气滞不畅的症状,如胃胀、胃痛、嗳气等。
药方中的药材具有舒张胃肠、消滞化积的作用,可以缓解胃部不适感。
2.促进食欲:调胃承气汤中的一些药材具有开胃的效果,可以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3.疏肝理气:该方剂中的柴胡、香附等药材可以疏肝理气,缓解肝气郁结引发的胃部不适症状。
4.平和胃气:调胃承气汤中的白术、炙甘草等药材有平和胃气的作用,可以调节胃气的紊乱。
5.改善消化不良:经常服用调胃承气汤可以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反酸等。
用量调胃承气汤的用量根据个体体质和具体症状而定,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次服用15克到30克为宜,以下是具体的用量推荐:1.入煎剂:将调胃承气汤的药材按照比例混合,取15克到30克,放入适量的水中煎煮,直至剩下一半的量为止。
分2次服用,一般在饭前30分钟或饭后1小时服用。
2.调剂汤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量调整药材的用量,但总体用量不宜超过30克。
3.调胃承气汤颗粒剂:每次服用3克到6克,一日2次。
4.胶囊剂:每次服用2粒到4粒,一日2次。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应咨询医生并遵循医嘱。
同时,使用中药方剂要根据个体情况,合理搭配其他药物,并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综上所述,调胃承气汤具有调理胃气、促进食欲、疏肝理气、平和胃气、改善消化不良等功能主治。
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体质和症状选择适量的用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调胃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调胃承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芒硝12g 炙甘草6g【用法】先煮大黄、甘草,汤成去渣,入芒硝再煮一沸,少少温服,或1次服完。
【主治】1.阳明燥热,大便秘结,舌苔黄燥,脉象滑数。
2.热结阳明,蒸蒸发热,或谵语,或心烦,或胸中痛,苔黄而燥,脉滑而数。
【证析】大便秘结是本方主证,由此而知病位在肠;兼见舌苔黄燥,脉象滑数,病性属于实热;再察津气盈虚,苔燥便结都是津伤现象,所以此证属于热结阳明的津虚肠燥。
邪传阳明,化热伤津,燥屎结于肠中,故便秘。
若主证不是便秘,而是蒸蒸发热、谵语、心烦、胸中疼痛,则是气郁化热结于肌媵所致。
蒸蒸发热,愈按愈盛,是阳明发热特征;热郁胸中,无从发泄,壅滞不通,故心烦、疼痛;热从三焦上攻于脑,神失清明之常,故谵语。
【病机】热结阳明。
【治法】清热泻结法。
【方义】有形之积或无形之热结于阳明,均宜清热泻结,通其窒塞,导热下行。
燥屎坚结,非芒硝、大黄不足以软其坚、泄其热,故用二药以清之泻之;恐芒硝、大黄过于猛峻,故佐甘草之甘以缓之。
对肠中燥结而无痞满之证,投此最为合拍。
若用此方清泻无形之热,即《内经》“热淫于内,治以成塞,佐以苦甘”之义。
方用芒硝苦寒除热,大黄苦寒荡实,甘草之甘以缓芒硝、大黄之势,勿使速下而收留中泄热之功,方名调胃,殆即此意。
此方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虽然同治便秘,但在应用时略有区别。
痞满而燥实不甚,用小承气汤;燥实而不痞满,用调胃承气汤;痞、满、燥、实全具,用大承气汤。
《伤寒论》用此方共八条,或治发热,或治谵语,或治心烦,或治胸中痛,并无一条言及便秘,可见便秘是后世医家的发展应用。
本方以原著为依据另立一条主治,意在说明此方所治并不限于便秘,学者识之。
【应用】1.《东垣试效方》云:“调胃承气汤治消中,渴而饮食多。
”消中是三消之一,以消谷善饥、食量倍增为特征,是肝胆疏泄太过的病理改变。
用此方清热利胆,恢复肝胆疏泄之常,是其宗旨。
或问:历代医家从未言及此方能够清热利胆,在此提出有何根据?根据有二:①大陷胸汤能治肝胆系统病变的急性胰腺炎,已为临床证实,而大陷胸汤即芒硝、大黄与甘遂同用,彼能治疗胆胰疾病,此方当亦能治。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113方——调胃承气汤1阳厥——喻昌医案(清)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后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予至。
一医已合就姜附之药矣。
予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人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
”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什么扭承。
”予笑曰:“有吾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塊,吾亦不得已也,如不担承,待吾用药。
'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
予以调胃承气汤约重15克,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
其医见热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
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
门人问曰:'病者云系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是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入。
若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编者按:三阳证亦有变为阴厥者,喻氏此语,未免过偏)。
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
诸书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号,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
'(《寓意草》)《名医经方验案》论:阴证见厥,确认为阳证,是外感表病,燥热内侵,里阴外客也,所以见阴证四逆。
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
此语是误,一,痉病其表失解,会有亡阳厥逆证。
二麻疹其表失解,也会有亡阳证。
皆是阳证,亡为阳亡阴厥证。
最后都是用附子剂急救回阳也。
2 阳厥,就是伤寒表实,经阳内闭,燥热内侵,里阴外客,则手足如冰。
阴厥,即是阴盛内寒,阴盛发厥,阳厥不降,阴阳不交,而手足逆冷。
承气汤系列(6)大黄甘草汤
承气汤系列(6)大黄甘草汤今天学习调胃承气汤的加减方,把调胃承气汤放在前面作对比。
现代剂量参考《方剂学》(第十版)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12g),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6g),炙芒硝半斤(12g)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大黄甘草汤大黄四两(12g)甘草一两(3g)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17条: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吃了东西以后马上就吐出来,说明是胃热,如果是胃寒的呕吐的话,反应没有这么快,会在胃里存上一天左右才吐出来,就是“朝食暮吐”,那是用大半夏汤。
同时还能见到口干想喝水,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所以用大黄、甘草两味药泻下大便及胃热,缓解呕吐。
临床上还用来治疗胃热的眼睛疼、牙疼、口疮、流鼻血等面部上火,热证的打嗝呃逆也有效。
可以加减,比如说加黄连、黄芩成为三黄泻心汤;大便干得厉害可以加芒硝,就变成了调胃承气汤。
食入即吐:还有两个食入即吐的情况。
一.上热下寒也可以导致食入即吐。
《伤寒论》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被寒下和吐下以后,脾胃是虚寒的,但是又有这种一吃就吐的表现,好像胃中又有充血炎症一样,不能单用寒药,也不能单用热药,要干姜、黄芩、黄连同时用,同时加人参补虚。
和本方证的纯热证也比较容易鉴别。
二.吃坏肚子也会及时呕吐。
这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用藿香正气散等药物,问诊病史可以和本方做区别。
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去皮尖(12g)桂枝二两,去皮(6g)大黄四两(12g)芒硝二两(6g)甘草二两,炙(6g)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
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背景介绍调胃承气汤,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经典方剂。
它由赵钦礼医生在《证治准绳》中首次提出,并广泛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调胃承气汤采用多种中药材组合而成,具有调和胃气、疏通气机等功效,适用于治疗多种胃肠道疾病。
功能主治调胃承气汤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主治效果:1.调和胃气:调胃承气汤中的中药材能够调和胃气,改善胃腑的功能,有利于胃气升降畅通。
它可以缓解胃中气滞不畅的情况,减轻胃部胀气、嗳气等症状。
2.疏通气机:调胃承气汤中的部分中药具有疏通气机的作用,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增加肠胃蠕动的强度和频率,从而加快消化物流通的速度。
它能够缓解胃肠道的胀气、腹胀等症状。
3.消食导滞:调胃承气汤中的一些中药能够消除胃肠道中的消化不良,消食导滞,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它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胃胀、饱胀等症状,增加食欲。
4.温中止痛:调胃承气汤中的中药具有温中止痛的功效,能够缓解胃脘部的疼痛感。
它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状。
5.调整免疫功能:调胃承气汤中的中药成分可以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它可以提高机体对胃肠道疾病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感染。
使用方法调胃承气汤的使用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取药品:调胃承气汤的药品由黄连、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2.煎煮:将以上药品按照一定比例配制好,添加适量的水,煎煮约20分钟至药液浓缩。
3.盛装:将煎煮好的药液倒入杯中,并对药液进行过滤,去除渣滓。
4.服用:成年人一次需服用100毫升,每日2次,空腹或饭前温服。
5.注意事项: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同时,饮食要清淡,避免过食油腻、刺激性食物。
适用人群调胃承气汤适用于以下人群:•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出现胃胀、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的人群。
•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肠道疼痛、腹痛的人群。
•胃肠道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人群。
•情绪紧张、压力大导致的胃肠道不适症状的人群。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岀自《伤寒论》具有缓下热结的功效。
主治阳明病,胃家燥热,症见发热汗出、心烦、谵语,胃中烦热,脘痛拒按,大便干燥,脉沉有力者。
【组成】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大黄四两(清酒洗)【用法】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方义】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方中酒洗大黄苦寒泄热,推陈致新。
芒硝咸苦寒,润燥软坚,泄热通便,《神农本草经》云: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
炙甘草甘平和中调胃,使泻下不伤正气,并能起到缓泻作用。
《黄帝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
此三物相合,集苦寒、咸寒、甘平于一方,共奏泄热和胃、润燥软坚通便之功。
本方芒硝用量较大承气汤大,但无行气破结的枳实、厚朴,且配以甘草甘缓和中,故泻下之力较弱,因此,有和下剂之称。
【原文摘录】1.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29)2.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倶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94)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5)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123)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承气汤类方歌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必背歌诀:承气汤类方歌一、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用大黄,芒硝甘草三药偿。
胃气不和心烦热,便燥谵语舌苔黄。
二、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枳黄,便硬谵语腹胀详。
识得燥结分轻重,脉滑不紧用此方。
三、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氵戢氵戢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四、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结津液少。
枳朴大黄泻胃强,麻杏芍药滋脾约。
五、蜜煎导方: (方歌见下)六、猪胆汁灌方:蜜煎熟后样如饴,稍冷搓挺四寸余。
温纳肛门润肠燥,古法导便叹惊奇。
津亏有热便不出,猪胆一枚方相宜。
胆汁调醋灌肠内,虚家便秘见效奇。
泻心汤类方歌(六首)一、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芩连姜,人参草枣合成方。
心下痞满兼呕吐,去渣重煎调胃肠。
二、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黄芩黄连和大黄。
清热泻痞沸汤渍,擅治烦躁吐衄殃。
三、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芩连黄,恶寒汗出痞为殃。
专煎轻渍须记住,泻热之中又扶阳。
四、生姜泻心汤: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五、甘草泻心汤:甘草泻心用芩连,干姜半夏参枣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热烦。
六、旋复代赭汤:旋复代赭痞在中,噫气不除饮气冲。
参草姜枣半夏予,赭轻姜重方奏功。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一、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生用一两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药,清解少阴效最优。
二、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少阴虚,心悸脉结证无疑。
麦地麻胶桂姜枣,清酒与水煎法奇。
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四味,桂枝白术药方备。
骨节掣痛不可近,恶风短气阳虚最。
四、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柴胡汤类方歌(七首)一、小柴胡汤: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大黄枳,柴芩姜夏芍枣宜。
少明合病气火郁,呕吐口苦心下急。
三、柴胡加芒硝汤:小柴加硝两解方,芒硝后煎入药良。
日晡潮热胸胁满,调和胃胆利少阳。
3个承气汤,应用起来有何异同?
3个承气汤,应用起来有何异同?承气汤,有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伤寒论》中有多个条文论述过这3个方子。
提起承气汤,不少人都能想到它们是下法之剂,虽都名承气,但具体应用时并不尽相同。
让我们跟着今天的推文,再一起学习巩固一下这3个方子吧。
调胃承气汤01组成甘草(炙)二两,芒硝半斤,大黄(清酒洗)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02方剂简介与条文《伤寒论》论述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共有9条,其中第248条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调胃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燥热内结的方剂。
方中大黄苦寒泄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炙甘草甘平和中。
三物相合,为泻下阳明燥热结实而不损伤胃气之剂。
03研究进展由于本方祛邪而不伤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对于急性肺炎伴大便秘结者,采用调胃承气汤通腑泄热常可获效。
04医案选辑张某,男,81岁,2010年6月18日晚10点多其子急叩我门,说他父亲高热昏迷不醒,邀我去他家急救。
患者近10日胸痛、咳嗽,当地医生以扩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
近两日高烧不退,体温高达40.5℃。
今日神志不清,神昏谵语,脉洪大,15日未行大便,家属已为其准备后事。
急则治其标,15日未大便,因考虑年高体弱,故用调胃承气汤先通便。
中医诊断:高热。
治则:通腑泄热。
处方:大黄56g,炙甘草28g,芒硝120g。
先煮取大黄、炙甘草15分钟,再放芒硝煮10分钟,将药液适温后用鼻饲管一夜分5次注入。
次日凌晨5点30分左右,便出十几枚坚硬粪蛋。
便后高热消退,神志清醒,嘱其饮小米粥调养。
处方如下。
云苓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芍20g,制首乌20g,丹皮10g,橘红10g,炒杏仁10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后下),川芎10g,丹参30g,白术20g,砂仁6g。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
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是调胃承气汤简介调胃承气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由于其药效独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中。
该方剂主要由黄连、黄芩、半夏、厚朴、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降逆导滞、平喘开窍等多种功效。
下面将逐一介绍调胃承气汤的功能主治。
主治消化不良调胃承气汤以黄连与黄芩为主药,这两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消化系统的不适。
黄连能够清热燥湿、消食除恶,对于胃寒、腹胀、呕吐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则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降火的作用,对于胃肠道炎症引起的腹泻、恶心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调胃承气汤常被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消化道感染等疾病。
调胃承气汤对于胃肠道的调理也十分重要。
它可以帮助恢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反酸、烧心等症状。
此外,调胃承气汤还可以促进胃酸的分泌,增加胃液的消化力,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主治呕吐反酸调胃承气汤的另一个重要功效是治疗呕吐反酸。
半夏是调胃承气汤中的关键药物之一,具有降逆导滞、止呕化痰的作用。
它能够缓解胃肠道的痉挛,减少呕吐的发生。
半夏还可以帮助消化道排出积聚的气体,减少胃酸的倒流,从而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反酸、烧心等症状。
主治气滞调胃承气汤还可用于治疗气滞,包括腹胀、胸闷、嗳气等症状。
厚朴是调胃承气汤中的重要成分,具有行气解郁、除胀消食的功效。
它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帮助排出积聚的气体,缓解胃肠道的胀气感。
此外,调胃承气汤中的甘草还有平喘开窍的作用,对于治疗由于气滞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调胃承气汤前,应遵医嘱使用,并注意以下事项: 1.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
2.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 注意药物过敏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4. 饭前或饭后30分钟服用,一般每日2-3次,每次剂量请咨询医生。
结论调胃承气汤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中药汤剂,具有调理消化系统、缓解胃肠道不适、治疗呕吐反酸以及缓解气滞等多种功效。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明·方贤着《奇效良方》: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五钱)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功能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伤寒论》: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12克(去皮,清酒洗)甘草6克(炙)芒消15克功能主治缓下热结。
主阳明病胃肠燥热。
蒸蒸发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亦用于肠胃热盛而见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中消,疮疡等。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先煮大黄,甘草,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温服之。
注意虚寒性便闭忌用。
备注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
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摘录《伤寒论》《伤寒大白》卷四: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枳壳、厚朴、甘草。
功能主治伤寒阴厥。
用温复阳太过,不耐辛温,胃热谵语。
摘录《伤寒大白》卷四《伤寒全生集》卷二: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芒消、枳实、厚朴、黄芩。
功能主治阳明经胃实,潮热谵语,燥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自汗,或面赤谵语,脉洪数,或揭去衣被,恶热,饮水不止者。
用法用量加甘草,水煎服。
以利为度。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片玉痘疹》卷十二:调胃承气汤处方枳壳、酒大黄、槟榔末、甘草。
功能主治痘后滞下。
因平日食煎炒,素有积热,痘后气血虚,不能胜积,故利脓血,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疗肠垢,因痘出之后,饮水太过,水停作泄,热毒乘虚入里,便下脓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次用黄芩汤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3钱(酒制),元明粉1钱5分,甘草1钱,枳壳1钱5分。
功能主治牙衄,阳明壅塞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
用法用量上水煎,去滓,入玄明粉、童便顿服。
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二《普济方》卷四○四:调胃承气汤处方大黄、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
胡希恕讲伤寒(105):调胃承气汤
胡希恕讲伤寒(105):调胃承气汤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这里的丸药就指着巴豆剂了。
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那种丸药不行,真正的里实证吃那种丸药也不行,那个是下寒的。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已经传入于里叫过经,发谵语了就是里头有热了,以有热也,就是胃中有热,热结于里就发谵语嘛,胃不和。
“当以汤下之”,应该用承气汤就对了。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这个病人现在呀小便自利,小便自利就是小便多,小便多呢水份从前阴夺去了,大便当硬,大便应该干。
“而反下利”,这个病人挺奇怪,反倒下利,这值得研究了。
阳明病初起的阶段,大便不干的时候,热越来越亢盛,人的体液越来越丧失,一方面汗出,一方面小便数,所以他辨证为阳明病。
谵语说明是胃有热,而且小便也多,大便应该干才对,而反下利,看看他脉吧,“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这个脉不会调和的,后面讲三阴篇里也有,如果真正的阴寒下利,谵语是相当危险的病,属于躁扰不安,是阴阳绝离的迹象了,那种情况脉一定微绝(厥)的,微细而且四肢厥冷。
现在这个人脉调和,所以不是阴寒自下利,这是大夫给吃错药造成的结果,里头并没有虚寒,所以脉调和。
下利还脉调和,说明不是虚寒的自下利。
谵语,脉调和,说明还是实,不是虚寒的问题,“调胃承气汤主之”,还得给吃承气汤,只是谵语,胃气不和而已,吃调胃承气汤就行了,没有大实大满大痛的那种情况,所以不要吃大承气汤了。
所以这个丸药,是非法的治疗,中医用药不是光让他通大便,大便不通了,让他通通大便,灌灌肠也行啊,不是那样,得去病,热结于里,你非得用寒性的泻下剂不可,尤其用承气汤这个汤剂。
里头有寒实,可以用巴豆剂,是温下药,不只是通大便为目的。
热结于里得用寒性的泻下剂,巴豆这种丸药是吃不得的。
不但少阳阳明并病吃这个药不行,就是真正的里实,承气汤证,吃这个药也是不行。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酒浸)、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原方用法: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释义:三条原文均论述了调胃承气汤证的证治。
其症状表现是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
其病机是燥热内盛,脏实初结,气机阻滞。
本证的蒸蒸发热是重点,热气蒸腾,由内而外,濈然汗出,此为阳明病特征之一,故云“属胃也”。
胃热扰心,故见心烦;实热结于肠胃,气机阻滞,故腹胀满。
调胃承气汤证属于燥热亢盛,故治以泻热和胃。
方解:凡承气汤均以大黄为主药,功效均为通便泻热。
本方大黄苦寒攻下,通便泻热;重用芒硝,意在泻热。
芒硝较之大黄,泻下推荡之力稍逊,清泻胃热之力则强。
此证偏重胃热亢盛,故重用芒硝清泻。
又恐芒硝过寒伤胃,故佐以甘草甘缓和中,意在顾护胃气,“调胃”之意即此。
调胃承气汤的服法有两种:一为“少少温服之”,见原文29条,主要用于温药复阳后致胃热谵语,取药力轻微,缓泻胃热;二为“温顿服之”,见207条,主要用于阳明实热之证,取药力集中,清泄胃热。
析疑:关于不吐不下:207条云“不吐不下”句,后世有不同看法。
有认为是未经吐下法;有认为是言症状,即无呕吐,亦无下利,此说更切合临床。
本证如有呕吐,则《伤寒论》有“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之诫。
调胃承气汤证原文虽不强调便闭,但如有下利,除非热结旁流,一般不宜用调胃承气汤通便泻下。
选注:汪苓友:此条言太阳病不可拘以日数,但见属胃之证,即可下也。
有如太阳病方三日,曾发过汗矣。
其不解者,非表邪不解,乃病热不能解也。
太阳病止翕翕发热,明知其热在外,今变而蒸蒸发热,蒸者,熏也,炊也……《条辨》云:其热自内腾达于外,如蒸炊然。
此系太阳之邪转属于胃。
经云:已入于府者,可下而已,与调胃承气汤,于下证未全具,故大承气中只有硝黄,复加甘草,以调其中而下其实热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胃承气汤
[组成用法]
大黄15~20g、芒硝10~15g、甘草10g。
水煮两味,药成后,入芒硝溶化,分2~5次温服。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现代应用]
1.急腹症。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五官科疾病。
如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炎、结膜炎、扁桃体炎、舌炎、口腔溃疡等。
3.皮肤科疾病。
如过敏性紫瘢、接触性皮炎,稻田皮炎、湿疹、疥疮、红斑狼疮、荨麻疹等。
4.其他还可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脑炎、肺炎、痔疮,糖尿病、哮喘及神经系统的精神分裂症、癫痫、焦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