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理论概述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学习理论1、关于学习的含义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2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5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关键作用(4(5(6理论概述1同化(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2皮亚杰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主义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发展

建构主义的发展
建构主义是一种理论和方法论,强调人类知识和现实的建构是基于文化、语言和社交背景的。

建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哲学和社会学领域,但在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建构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社会建构主义: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社会学家Berger和Luckman等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和现实是通过社会和文化
互动建构起来的。

2.认知建构主义:随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知识处理和认知科
学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也向认知领域扩展。

认知建构主义强调人类知识
和现实是基于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模式匹配和模拟等认知过程建
构的。

3.社会文化建构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构主义又进一步发
展为社会文化建构主义。

它强调了文化和社会实践在知识和现实建构中的
重要性,同时也突出了话语和权力结构在知识建构中的作用。

总体来说,建构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一开始的社会建构
主义,到认知建构主义,再到社会文化建构主义,它始终强调人类知识和
现实的建构是基于文化、语言和社交背景的。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它在教育、心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指对于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行为,建构主义
认为人们对于它们所持都是虚构的,不是客观存在。

建构主义的核心
概念是知识建构、个体经验和社交建构。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的重要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
构的成果,是人类在不断地交往和互动中,通过语言、符号、文化等
交流手段的互动而建构出来的。

知识并非来自客观的存在,而是人们
通过符号和语言对现实的建构和理解。

个体经验是建构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个体经验是指人们通过
自身的经验、情感和感知来对现实进行建构和解释。

由于每个人的经
验和情感不同,导致对同一个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也会存在差异。

社交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交建构是指我们
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互和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识。

在社交建构中,人们可以通过与他人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共同的实践来了解并相
互交流认识,进而对世界和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

建构主义的观点对人的教育和学习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参与、
探究和发现。

同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成果,需要通过
交流、互动和建构来进行学习。

在教育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
传授知识的主人,而是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与交流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总之,建构主义不仅对于人的认知和知识建构理论有所启示,同时也对于教育和学习的模式提出了重要的指导建议。

建构主义的关键思想,即知识建构、个体经验和社交建构,也促进了现代社会的交流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

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

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

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

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

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

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

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

建构主义最简单三个例子

建构主义最简单三个例子

建构主义最简单三个例子
嘿,咱来聊聊建构主义的最简单三个例子哈!
比如说学骑自行车,你一开始是不是啥都不懂,老摔跤啊?但慢慢地你通过自己一次次尝试,不断调整姿势和用力方式,这不就是你自己在建构怎么骑车的知识嘛!那感觉就像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砖地往上垒。

再想想学做饭,你看到菜谱上写一堆步骤,刚开始可能手忙脚乱的吧!可做着做着,你根据自己的口味和经验进行调整,不就是在建构属于你自己的烹饪方法吗?这就像是在绘制一幅只属于你的美食画卷呀,多有趣!
还有学语言呢,从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学起,到能说完整的句子,再到用它进行交流!这不就是你一点一点搭建起语言的大厦嘛!哇塞,是不是很神奇?
所以呀,建构主义就是这么神奇,它让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来获取知识,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认知世界!这真的太酷啦!。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教育理论,从哲学上看,乃是一种认识沦。

它是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在教育学领域中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

建构主义目前日渐流行,主要观点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感官或交流被动获得的,而是通过认识主体的反省抽象而主动建构的;有目的的活动和认知结构的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以下简要阐述建构主义理论涉及数学教育的一些论述,并做一些辨析。

一、什么是数学知识?建构主义学说认为,数学知识并非绝对真理,即不是现实世界的纯粹客观的反映。

数学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并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直至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举例来说,欧氏几何学中的点没有大小,边没有宽度。

但是,黑板上画的三角形,线条却有宽度,也不笔直,都不是抽象的几何意义上的三角形。

每个人头脑中的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各人有各人对三角形的不同解释,但是彼此能够理解。

这种几何学的三角形,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人的头脑主动建构的结果。

学习有些数学内容,很像学习下象棋,那些走棋的规则,输赢的判定,都不是来源于现实,而是人们之间的一种约定。

作为一种约定的数学,也只能靠主观建构。

这就是说,人脑不是照相机,数学知识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思维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主张“能动的反映论”,反对“机械反映论”。

但是,一部分建构主义学者认为,数学知识依个人的主观认识而定,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可言。

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是不能检验的,也不必要检验。

这就会导向“不可知论”。

实际上,经过人们反复实践的检验,现实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真理(包括数学真理)确实是现实世界的反映。

人的能动性反映在于对客观真理的发现:整理、抽象、组织和系统化。

如果听信某些极端建构主义学者的观点,就会走向主观唯心主义,需要注意分辨。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简述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它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生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观察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如,在学习科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亲自探索科学现象并建构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并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第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应用与他们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习任务与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联系起来。

例如,在学习语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他们已经学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观察到的事物。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节奏。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和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例如,有些学生更喜欢视觉学习,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图表或视频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评价的重要性。

评价应该是一个反思和提供反馈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打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思考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访谈和学生作品评价,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建构主义的主要教育观点是学习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将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设计学习活动,并重视评价的反思和反馈功能。

建构主义的教育观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有意义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建构主义定义

建构主义定义

建构主义定义建构主义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和理解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知觉和认知过程。

它认为知识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通过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互动和社会交往中建构出来的。

在建构主义的框架下,知识和现实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建构主义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观察者的主观解释。

它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知识是通过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观察、交流等互动过程中建构出来的。

个体的认知过程和经验是有限和片面的,因此知识的建构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变化的过程。

同样的事件或事物对不同的个体来说可能引起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建构主义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认知和知识建构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观点、价值观、信念等产生深远影响。

不同的社会群体和文化圈子会给予个体不同的认知框架和知识结构。

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学习,逐渐接受并与他人共享特定的观点和知识。

这种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知识成为一种共同构建的社会产品。

建构主义也强调语言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语言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意义的重要工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语言交流,个体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理解和解释,同时也从他人那里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

语言的使用和交流过程中,个体的观点和知识得以不断修改和调整,最终形成一种共同的认识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教育过程也被视为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育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鼓励他们通过探究、实践、合作等方式建构知识。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从事实探究、问题解决和对话交流等活动,帮助他们建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结构。

总体而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一种个体和社会之间互动建构的产物,个体在社会、文化和语言环境中通过观察、体验、交流等方式建构自己的认识和知识。

建构主义的观点对于理解个体认知过程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3.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教学设 计中必须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 建构的情境;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 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是师生、学生 之间人际关系的具体表现;意义建构是教学活动 的终结,也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 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 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 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 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 刻的理解。
建构主义
第四组
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 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兴起于 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当代心理学理 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 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 另一方向发展,被心理学家称为“当代 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的定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 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 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 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换句话说,学生获得 知识的多少不再取决于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教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学 习者根据自身的经表人物是冯· 格拉塞斯菲尔德和斯 戴福。冯· 格拉塞斯菲尔德提出,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 原则:①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 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 相互作用而实现的。②认知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 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 实。 激进建构主义关于学习与认识的这一观点源于皮亚杰的研究, 认为学习是在总结个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 和知识的过程。由此可见,它是从个人的角度接近学习和认 识的,重点描述的是个人方面的心理,其主要关注的是个体 与其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注意的中心在于个人理解力的发 展,而对学习的社会性一面则重视不够。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1999年亚历山大· 温特发表《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建 构主义通过10年 的发展,建 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温特认为,组织或国家的行 为都是社会建构的,并不遵 循一个不变的秩序或原理。
二、代表人物及观点
皮亚杰(J.Piaget)-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 科恩伯格(O.Kernberg)、 斯滕伯格(R.J.sternberg) 强调个体的主 卡茨(D.Katz) 动性 维果斯基(Vogotsgy)-“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 2
3 4 5
什么是建构主义
代表人物及观点
主要研究内容
建构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结束
一、什么是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又称为社会建 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 · 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而提出的理论 ,主要的目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 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自主学习,以及在学 习的过程中,教师当如何适当的扮演支持 者的角色。
四、建构主义进入中国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新发展促进了国内 相关研究。朱德米《经济特区与中国政 治发展》与杨光斌《制度变迁与国家治 理》等,“不约而同”地导入观念分析 ,或者结合观念分析与制度分,研究 观念变革与中国政治转型,或者将观念 路径导入“制度范式”并尝试建立比较 政治分析框架。 杨光斌老师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 研究中国政治发展,注意到制度变迁关 键时刻“思想观念”的重要性。 他指出:思想观念影响制度结构,并和 制度结构一道影响着制度安排,或者直 接影响着制度绩效。
二、代表人物
皮亚杰 维果斯基
三、建构主义学派理论的主要内容
“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 么是学习”)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和理解世界。

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实践,并对其优点和挑战进行分析。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个体差异,提倡学生参与性的学习活动,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实践1. 提供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组织实践活动、实验室实验和学习项目,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

2. 引导问题解决: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可以借助讨论、合作学习和自主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个性化学习:建构主义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技术工具来支持个性化学习,例如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教育软件。

4. 学生合作: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和合作项目,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分享和交流。

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建构主义的优点1. 激发学生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成为主动思考和灵活应对问题的学习者。

3. 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构主义的挑战1. 学习进程管理困难: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因此,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学习进程,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1、建构主义简介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LAGET)提出。

他经过研究认为:儿童自身知识的习得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

以后又经多位科学家、心理学家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现在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即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这之中,意义大致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事物间的联系等。

因此“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就被认为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

在这里,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协作会话是主要手段,而情境则是学习过程中异常重要的条件,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给予特别关注的地方。

该理论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连。

它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理想的学习环境包含哪些因素等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 ogotsgy)。

2、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

真实的活动是学习环境的重要的特征。

就是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重的内容或技能。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教师应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的起源和发展一、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又称为社会建构主义,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出的。

(说法不一)福柯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改变而不同。

他强调文化和观念对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建构主义概念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甚至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对社会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反结构主义的兴起是有关的。

正当结构主义在法国成为学术主流思潮,并受世界关注之时,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进而产生了分化,导致了后结构主义的产生。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评,但同时又是对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它是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比较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普遍性和自律性(同质同构);而后结构主义则转向异质事物,认为此乃世界均衡的基础。

正是文化的差异才形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秩序。

如果这种差异消失就会导致事物结构变异与更替。

**结构主义表现出对客体的依赖和对理性的信仰的形而上学的传统性;而后结构主义则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对非逻辑的推崇。

**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后结构主义则对事物整体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整体性的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只有消解整体性,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和防止思想的僵化。

**在后结构主义看来,结构主义无限发展了索绪尔的共时性和特别强调了结构的客观性,而没有对历时性和实践主体的主观性给予应有的关注。

这样,在结构主义内部的一些人对结构主义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加以全新的改造或者说进行了完全相反的解释,形成了后结构主义。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昭示出人渴望着重建精神价值的新维度,在充分获取个体丰富差异性的同时,重新整合起人的完整形象。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个人构建知识,以此推动其认知与学习的发展。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则和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雅杰提出,他认为学生是通过主动参与、实践和互动,通过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来学习的。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被视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和个性化意义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原则1. 学习者主动参与: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主、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通过思考、实践和互动来主动构建知识。

教师应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意识。

2. 知识共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共同构建的。

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共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集体智慧的体现。

3. 情境贴近: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活动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境,让学习具有意义和相关性。

教育者应该通过设计具体情境和情境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 引导式探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问题解决的导师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和构建知识。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共同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3. 情境化教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必须贴近实际生活和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任务、实践活动等,让学习具有意义和相关性。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实际情境设置学习环境和任务。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一、本文概述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和理解的。

本文旨在探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计,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然后重点讨论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

接着,我们将探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式学习等,并分析这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将讨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框架。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建构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也期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和知识的自我构建。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协作者。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自我反思。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共同构建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通常采用项目式学习、情境式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
• 他试图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纳入人类科学的研究轨道,并将“意义的 建构”确立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
(1)认知发展观 )

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即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以 及同伴和相互作用驱动的积极主动的、 • 知识建构过程,该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与知识的评价。
• 当然任何理论不是十全十美折的,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 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正发挥着积极的指导 作用。
谢谢聆听!
建构主义概述
概念 评价 历史渊源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基本观点 分类
一、概念界定
• (一)概念
•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 论经。它是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它强调,意义不是独立 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 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 为基础来建构自己怪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陈琦)。
四、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对教学 启示
• (一)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 •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
• (1)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 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要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 (3)有些知识可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 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 (4)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 在具体情景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 (3)学习的情境性 • 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抽象地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
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因而,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 来。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1、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

同化(assim订ation)是指学习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由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accommodation)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学习者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

平衡(equilibration)是指学习者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仃.Piaget).科恩伯格(0. Kernberg)、斯滕伯格(R. J. Sternberg)、卡茨(D. Katz)、维果斯基(Vogotsgy) o皮亚杰(J. 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谈谈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谈谈对建构主义的理解

谈谈对建构主义的理解“建构主义”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下面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明。

一是指学说或观念。

建构主义学说,与自发秩序的学说是相对立的。

对于一个试图不断走向繁荣的社会来说,它就必须依靠“自发秩序”的学说来支持。

如功利主义、方法论个体主义、市场过程、保护私有财产权等等,就属于这种学说的组成部分。

这种学说支持个体充分发挥其才能,其发挥才能的程度,除了只受一般性规则的限制外,不受人为规则的限制。

自发秩序的学说承认每个个体在运用理性上的平等地位,至于个体运用理性的产物,如产生什么制度,什么产品,那是不确定的,因此不能借助于强制力把它固定下来,强制力只能用于保护个体运用其理性不受侵犯。

不能把个体运用理性的结果,变成一般性的原理,这样就会限制个体运用其理性。

建构主义并没有一种有关社会何以存在与繁荣的先验学说(这种学说建立在有目的的人的行动之上),而是以研究者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取而代之,也就是使用历史主义方法。

建构主义的问题,并不在于建构本身,而是在于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取代“基于原理的理解”。

这样的理解和解释具有任意性,当它们被施加于社会时,社会就扭曲了。

二是指“行为”。

自发秩序如果作为一种行为,是指这样一种理性,个体把“保障自发秩序”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能够看到自发秩序也是他的利益,认识到他的利益取决于他人发挥企业家才能的程度,当他人发挥其企业家才能时,就是促进了他的利益,当他人发挥才能受到限制时,就是损害了他的利益。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行为,是非理性的,这种行为破坏自发秩序,最终损害自己和他人利益的。

受建构主义观念支配的个体,往往只在给定的制度下追求最大利益,而没有看到“自发秩序”也是他的利益,用巴斯夏的话说,他没有“看到看不见的”,即那个隐藏在秩序中的利益。

他没有运用他的理性,去抵制损害自发秩序的行为和政策,这可能是由于他缺乏有关的知识(真正的经济学)而不具备这种判断力,也有可能是他虽然具有这种知识,但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 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 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 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注重文化环境等因素对 学生发展的影响。 • 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 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 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 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 导思想。
• 建构主义虽然不时从语言学、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 汲取知识,但主要采取社会学方法。建构主义并不 排斥方法论个体主义(即经济学方法论),有时还宣 扬个体从结构中的解放,但主要关注的还是社会化 及其产物对于个体的构成作用,强调国际关系中的 社会化与制度化。 • 建构主义的基本概念是国际政治文化、国际规范、 国际认同。文化、规范与认同皆由社会建构而成, 均指国际行为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共 识。离开了这些共识,人们就无法解释国际关系中 任何事项的意义。在权力结构与信息环境一定的情 况下,文化的意义就会明显上升。
• 近年来,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对观念的重视,促 进国内学者开展了中国政治的建构主义研究。20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在国内学界的广泛影 响力,新制度主义已在中国政治学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 潮流。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传统上被区分为三种视角, 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 • 西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在批判三种传统视角的基础上, 发展出第四种制度主义——建构制度主义 建构制度主义(constructivist 建构制度主义 institutionalism),强调观念与物质因素的互动,引进了 建构主义属性的本体论——持相对主义的哲学立场,它 拒绝“实在”独立于人类的知识和认识之外的看法,分 析路径是结合理念与制度。
建构主义政治研究
• 政治学家利伯曼在2002年指出:“观念,长期以来在政治 学系统研究中处于休眠状态,但在过去15年中逐步回归。 事实上,‘让观念回归’到政治科学和政治解释所带来的 挑战已成为这个学科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 • 从观念出发,结合利益、制度分析 从观念出发,结合利益、 • 在西方政治学中,重视观念的政治学研究尤其是建构主义 政治研究,已成蓬勃趋势。
• 杨光斌老师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国政治发 展,注意到制度变迁关键时刻“思想观念”的重要性。 • 他指出:思想观念影响制度结构,并和制度结构一道影 响着制度安排,或者直接影响着制度绩效。
• 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 础上,维果斯基(Vogotsgy)提 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 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 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 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 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 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 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 进作用。
• 建构主义路径进入中国政治学,主要通过国际关系理论。 但是,在中国政治这一政治学的具体研究领域,目前从 事建构主义属性的中国政治、比较政治研究的主要学者, 大多先是经由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现观念分析的重要性, 后来主要受到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由此产生 运用建构主义研究中国政治的学术自觉。 •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新发展促进了国内相关研究。朱德 米《经济特区与中国政治发展》与杨光斌《制度变迁与 国家治理》等,“不约而同”地导入观念分析,或者结 导入观念分析, 导入观念分析 合观念分析与制度分析,研究观念变革与中国政治转型, 合观念分析与制度分析,研究观念变革与中国政治转型, 或者将观念路径导入“制度范式” 或者将观念路径导入“制度范式”并尝试建立比较政治 分析框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 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 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 与“顺应 。 同化”与 顺应 顺应”。 同化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 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 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 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 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 周围环境的平衡 平衡。 平衡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 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 平衡”的循环中得现实主义 自由主义 建构主义

权力
交易成本
文化
• 建构主义反对只讲主体或只讲客体 ,而是重 视主客体的互动。
• 1999年亚历山大·温特发表《国际政治的 社会理论》,建构主义通过10年 的发展,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 温特认为,组织或国家的行为都是社会 建构的,并不遵循一个不变的秩序或原 理。 • 温特提出的建构主义的两条核心原则是: 一,人类的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的主 流观点塑造成的, 流观点塑造成的,而不是由物质力量驱 使成的; 使成的;二,社会舞台上出现的角色受 到的影响来自于他们的身份和兴趣、 到的影响来自于他们的身份和兴趣、而 不是本性。 不是本性 • 总体上讲,建构主义强调世界的社会本 体和国际体系的文化属性,强调文化、 规范、认同、实践、主体间性、知识等 社会性因素在国际 关系中的作用。
• 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普遍性和自律性(同质同构);而 后结构主义则转向异质事物,认为此乃世界均衡的基础。 正是文化的差异才形成了世界的和平与秩序。如果这种 差异消失就会导致事物结构变异与更替。
• 结构主义表现出对客体的依赖和对理性的信仰的形而上 学的传统性;而后结构主义则表现出对非理性的张扬和 对非逻辑的推崇。 • 结构主义强调事物结构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 和”;而后结构主义则对事物整体予以否定,他们认为整 体性的思维会导致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只有消解 整体性,才有助于思想的传播和防止思想的僵化。 •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昭示出人渴望着重建精 神价值的新维度,在充分获取个体丰富差异性的同时, 重新整合起人的完整形象。正是在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 义殚精力竭的消解和解构中,重视主体的观念对客体有 着影响性作用的建构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壮大起 来。
建构主义的兴起及发展
苏卫全
什么是建构主义
• 建构主义,又称为社会建构主义, 是由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米歇 尔·福柯在其《性史》第一卷中提 出的。 • 福柯认为,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 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 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 的改变而不同。他强调文化和观念 对社会建构的重要作用。 •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是我 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 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 结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对 社会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产生和反结构主义的兴起是有关的。它产生于后 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消解和结构中。
结构主义 把结构看作封闭的同质事物的集合体 后结构主义 提倡开放的异质事物的集合体
认为存在“永恒的”、“有中心的”结构, 认为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结构,一切结构 并把寻求这种结构作为自己的目标 处于流动之中
认为任何实体和经验都具有被结构决定 结构不存在终极意义 着的终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