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精选教学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文档资料
结合所学,读图思考。
从生活现象导入, 引发兴趣。 解读历史图画,创 设情境,引发思 考。
联系所学,建立时 空背景。
一、 铁路的 发展
1865 年 8 月,英人杜兰德,以小 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 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 如飞。京师人诧所未闻, 骇为妖物, 举国若狂,几至大变。旋经步军统领 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 ——李岳瑞《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能够了解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识记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理解交通通 讯方式变化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吴淞铁路为例,通过解读带有冲突性的层层关联的史料,训练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 素养,学习以审慎的历史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依据史料,运用已有历史知识、能力对近代交通 通讯的影响进行分析,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问题。
(二)教学方法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材料研习、问题探究法。
板书设计
铁路的发展 轮运和航空 邮政和电信 改变生活方式 推动经济转型 促进城市化进程 推动观念进步
近代化
教学过程
第 1 页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从最近的公共自行车说开去。
导 入
2、出示“上海四洋场马路胜景图”,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传统与近代的交 通工具。 1、出示英国铁路发展以及在尝试 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材料,谈话引导 学生分析。 1870 年,英国铁路通车里程长达 15500 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 70%以上。至此,英国很少再有远 离铁路交通线的地方了,囊括全英 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古尔维西, 《铁路与英国经济》
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 参与课堂调查 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就要拆 除),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 对沈葆桢拆除铁路一事,你的 态度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同步测试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telephone,大足板子毕业生”。
歌谣反映了当时()A. 传统旧俗遭否定 B. 新旧事物的冲突 C. 新旧事物的并存 D. 社会转型的苦痛2.近代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A. 京张铁路B. 紫光阁铁路C. 京广铁路D. 京沪铁路3.1902年7月27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
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
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 自由的观念B. 平等的观念C. 博爱的观念D. 互助的观念6.“举头铁索路行空,电器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中国近代哪一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 铁路运输B. 航海事业C. 航空事业D. 电报电讯7.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8.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可见当时《民报》是A. 艺术性报刊B. 娱乐性报刊C. 通俗性报刊D. 政论性报刊9.《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④D. ②③④10.下列关于中国传媒业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中国电影事业诞生②中国电视事业诞生③互联网进入中国④中国近代报业萌芽A. ①②③④B. ②①④③C. ④①②③D. ④②①③11.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仪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本质上体现了A. 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B.近代化的历史趋势C. 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2.1920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登启事觅偶:“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尊重;夫死可嫁,亦可离婚。
2019春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习题: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解析: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两项。
D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故排除。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
答案:C2.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
这说明()A.修建铁路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解析:注意关键词“铁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说明持反对态度,B、C、D不符合“说明”意图。
答案:A3.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这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两项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4.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②③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没有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排除含④的B、C、D三项。
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5.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C.通过互联网了解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初”“最快捷的方式”,因此应选B 项,火车速度远不及电报快。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择有冲突性的史 料展示历史细节, 设置问题,引发学 生层层递进的思 考,培养学生史料 实证和历史理解
断然拒绝了。沈的意见很明确,买 C.不理解,但沈思想守旧愚昧。 的学科素养。
断银一旦付清,立即拆除铁路。 D.有疑惑,拆除或有合理之处。
——苏生文,《中国早期
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67 页
材料二:(沈葆桢个人简历)1820
5/7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通的 2.5 万公里铁路可直接解决就 业人口当为 10 万人之谱,加上日工、 临时工和装卸工等,总数应在 20 万 以上。至于因受惠于铁路而发展起 来的商贸、农业等产业,其所解决 的就业机会,恐怕就难以计数 了。……铁路职工以及相应行业的 技术工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 术技能,而且聚集一堂,具备现代 产业工人的某些特性。…… 材料 3
学习效果评价
1、当堂评测,利用网络平台设置当堂评测试卷,学生使用 IPAD 做题,及时分析数据讲评。 2、课后反馈,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学生自评,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及生成性问题。
教学反思
1、技术应用还不够纯熟,四中网校平台应用的一些细节不熟悉,影响到课堂的流畅性。 2、课堂教学时间把控稍有偏差,导致最后的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比较仓促,当堂评测没能在课堂进行。 3、从“吴淞铁路”拆建的案例出发,精选有冲突性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思考,有利于学生历史 思维能力的提升,小结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四次调查,四个不同结果,从这个案例中间能获得 怎样的历史认识就更好。
7/7
近代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是不 分男女座的,……久而久之,“男 女杂坐不以为嫌”。 ……先下后上、 一票一位和精确的时间观念是乘坐 “公共乘物”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近代中国,在“公共乘物”上吵闹、 吸食鸦片和随地吐痰的情况比较突 出。……为了规范公共道德,一般 车船都有不吃鸦片烟、不许脱衣赤 膊、不许随地吐痰、不许大声吵闹 等规定。
Get清风高中历史岳麓必修2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答案)2021-2021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含答案)一、“断发易服〞1.服饰变迁(1)特有景观: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2)官定服饰:民间服饰变革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
(3)民国期间:公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迅速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4)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1910年,清政府公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
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2)不缠足运动: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各报刊及时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
(2)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
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3)?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4)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5)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1)传入中国: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的新式娱乐活动。
(2)主要成就:1905年?定军山?,1913年,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报刊与电影的作用: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三、移风易俗1.日常礼仪的革新(1)古代礼仪:在纲常礼教束缚下,古代中国人形成了一套表达贵贱尊卑的日常礼仪。
(2)民国之初:为了表达民主共和精神,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优秀教学设计(4页)
第13课《交通与通迅的变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介绍,使学生感受铁路的发展是中国人爱国救国的产物。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荆棘,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③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保守落后只能让自己停滞不前;只有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重点:铁路、更多的铁路难点:交通通讯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以明清的科举制为例,让学生归纳学子“进京赶考”采用的出行方式和“金榜题名”的消息如何传递给亲朋好友,让学生把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方式与现有的方式做出比较,得出古代交通和通讯方式落后性的特点,提问学生什么时候落后的交通和通讯方式开始改变,从而进入近代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学习。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计算共从过去到现在参加过多少场考试吗?”学生回答:“没有,很多很多……”老师说:“我们参加的考试多不胜数。
我们现在需要考试,古代的人也需要参加考试,他们参加的考试制度是哪种形式的考试制度?”学生回答:“科举制度。
”老师说:“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考试它还是一项分等级的考试。
以明清科举制度为例,通过童子试合格成为秀才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合格成为举人后,才能参加会试,会试合格才能参加殿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同步测试.docx
1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B.电子邮件C.邮寄信件D.电报2.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A.火车B.轮船C.飞机D.汽车3.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B.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C.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D.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4.1885年6月16 H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
《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A.铁路运输的发展B.轮船航运的发展C.电报等通信发展D.报纸等传媒发展5.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A.数字化B.多元化C.网络化D. H常化6.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B.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C.屮西文明在抵触屮相互渗透D.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7.1881年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练习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 )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2.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
然而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3.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彻底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抵制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D.推动了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4.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
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
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
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②冲击了自然经济③便利了列强侵略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5.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说明( )A.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C.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D.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6.近代时期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
这说明( )A.修建铁路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B.铁路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有害无利C.在当时的中国不适宜修建铁路D.修建铁路只是便于外国人经济侵略7.近代中国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二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单选题1.清末重臣沈葆桢曾言:“铜线铁路,如有其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
”一语道出了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中国的铁路发展按建成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国最早的地铁②青藏铁路③上海磁悬浮列车④唐胥铁路A.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C.④①③②D.①③④②2.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
”这首歌谣反映了()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3.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
”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一现象表明()A.电车首入中国阻力重重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C.交通近代化的艰难曲折D.商会比较关注民众利益4.曾纪泽在1881年所上《改订俄约办事艰难情形疏》中称:“我皇上因俄事日迫,意在转圜,一切情形,许臣由电径达总理衙门代奏请旨,已属破格施恩。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疏中的“电”应该是指电话 B.清朝密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该条约签署使中国收复了伊犁 D.科技发展有助于行政效率提高5.近代中国的交通变化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近代中国()A.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B.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C.列强侵略不平衡决定的D.自然条件不平衡决定的6.《钏影楼回忆录》记载:“上海那个地方是开风气之先的,外国的什么新发明、新事物,都是先传到上海。
”下列不属于上海社会生活近现代化的史实是()A. 1872年创办轮船招商局B. 1906年建成第一个有轨电车系统C. 1924年有公共汽车运行D. 2003年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7.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二试题:第13课_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word版含解析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2017·河北正定期中)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
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A 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法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
B项易错选,但其只是对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的表面理解;由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
2.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言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B.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C.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D.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解析:A 从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来看,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已接受了西方先进技术,B项错误;C、D两项只是反映了问题的表象。
从众多官员的反对、列强的侵略等史实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
3.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A.火车B.轮船C.飞机D.汽车解析:C 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
4.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A.电报电信业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铁路运输解析:A 材料表明该交通或通讯方式的运行要依靠“铁索”,“一时通”表明此工具的时效性很强,综观四个选项,只有电报电信业符合,故A项正确。
5.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判断( )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图中人物是中华民国政府官员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解析:A 材料中反映了中国人使用电话,且该通讯手段已列入教科书,说明近代中国已经利用了这种先进的科技成果,故A项正确;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从图中人物的装束(发辫)可知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电话在中国使用,但是并未说明当时它在中国是否得以广泛使用,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同步练习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精编解析版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选择题(48分)1.20世纪初,清政府允许商办铁路,全国踊跃响应,四川等内陆省的积极性更高。
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1170多万两,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都入了股。
对这种抽租入股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严重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B. 田租入股加速了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C. 租股无异于代为储蓄,稳定了小农经济D.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影响政府决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都入了股”的信息说明吸收农民入股,有利于加速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原始积累,B正确;该举措没有严重增加人民负担,A错误;该措施不是稳定小农经济,是发展工业化,C错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改变政府政策,D错误。
故选B。
2.《申报》在20世纪30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
这说明当时的上海A. 交通工具趋同化B. 交通迈向近代化C. 汽车驾驶普及化 D. 汽车制造国产化【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信息反映了民国时期,西洋汽车传人中国,推动了近代交通的近代化,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题干未体现出交通工具趋同的信息,排除A项;当时的汽车驾驶并未普及,排除C项;当时中国尚未建立汽车工业,排除D项。
故选B。
3.有诗云: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A. 电报B. 火车C. 电视D. 互联网【答案】A【解析】从材料当中的描述“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两句可知需要架设电线,另外还有传播信息的功能,符合题意的是电报通讯.故A正确.铁路运输业与此描述没有关系,故排除.CD在当时还未出现.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近代通讯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本题考查近代电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较低.4.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题第七十二篇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题第七十二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各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领先国际水平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公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 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这表明(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表内容为中国近代城市婚礼礼服与乡村婚礼礼服选择情况。
由此可知,影响城市与农村婚礼礼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妇女地位的变化B、审美观念的差异C、消费观念的不同D、社会环境的差异【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898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
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
……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
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
这反映出( )①白话文有利于报刊的普及②“文学革命”推动报业发展③发展报业有利于启迪民智④通俗性报刊深受民众的欢迎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是()A.公共汽车B.飞机C.火车D.轮船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马车及木船是人们出行的工具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3.下图是吴淞道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4.清同治十三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
从历史上看,这两件事共同的时代意义是()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B.推动了中国交通事业的近代化进程C.标志着中国南船北马运输时代的结束D.开启了中国自主发展交通事业的时代5.张謇为激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6.“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火车7.右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一页插图,由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运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此教科书由中华民国组织发行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当堂训练(有答案)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 B.航运C.航空 D.电报通讯2.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社会景象是()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3.右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上部文字为“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
预定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
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
从图文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有()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③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受西方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4.2010年9月28日,沪杭高铁试运行,最高时速达到416.6公里,创下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这也是我国铁路建设迈进新台阶重要体现。
而你知道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A.京张铁路的修筑B.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筑C.杭江铁路的修筑D.淞沪铁路的修筑5.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6.在汕头市西城区有一条老街“火车路”,纪念着我国最早的一条商办铁路——由梅县华侨张煜南、张鸿南兄弟集资,修建于1904~1908年的铁路,这条铁路南起汕头经潮州至意溪。
它修建的背景是()A.受“收回利权”、“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B.中国铁路建设已步入正轨C.中国所有的铁路都由外国控制D.近代航运企业还未在中国兴起7.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2020-2021学年学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新品教学资源作业:2.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
根底夯实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解析A、C两项与时间观念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应选D项.答案D2.张謇为鼓励自己的爱国热情,发誓一定要亲自乘坐一次在中国政府自己修筑的铁路上奔驰的火车,他的愿望最|早可实现于()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末D.20世纪初解析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是从19世纪80年代初修建唐胥铁路开始的.答案B3.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 "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兴旺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解析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给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4.以下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中,表达出社会进步的是()A. "男女杂处,不以为嫌〞B. "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 "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 "华人之坐马车,大率无事之人居多,故马车假设专为游观而发〞解析A项表达了男尊女卑思想的淡化,是历史进步的表达;B项反映了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C项表达了对先进交通工具的排斥,D项描述了城市马车的主要用途是游览观光,B、C、D 三项都不能说明交通工具的进步或思想的进步.应选A项.答案A5.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在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 "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对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清廷都担忧外国人的势力会因而在大清国境内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 "大清政府担忧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也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应选D项.答案D6.?全球通史?记载: "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哩(英里的旧称,下同)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哩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些"进步〞()A.反映出国内工业技术进步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涨C.有利于国内市场开展D.压制了国内民族工业复苏解析铁路和现代化公路的增加表达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开展,取消国内关税关卡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开展,故C项正确.答案C7.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析近代铁路营运效应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促进了近代新型城镇的兴起B.为工矿企业开展提供了条件C.增强了地区性市场的影响力D.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不断增加解析材料显示铁路运载的主要物资为矿产品,且比例有所增长,而矿产品的主要用途为工业生产,可知铁路为工矿企业开展提供了条件,应选B项.答案B8.1876年,?申报?报道: "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坐车者尽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B.人们对火车持鄙视态度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解析注意时间1876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火车仅仅出现在个别大城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出行方式;材料"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B项表述错误;当时国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绝|大局部对火车等西方先进事物持抵抗态度,只有少局部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先进事物,故D项表述错误.应选C项.答案C9.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dang)派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题干中的材料说明,当时人们认为报纸能分"是非曲直〞,能使"四海闻〞,能起到"振聩发聋〞的作用,这说明民众对报纸的社会功能已有了深刻的认识.答案D10.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以下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D.电报通讯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注意对诗词的理解.根据"举头铁索路行空〞"音书万里一时通〞的信息,可知符合题意的是电报通讯.答案D能力提升11.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 .这一比照研究可以用来说明()A.近代铁路开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由表格可知,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式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开展的重要原因.应选A项.答案A12.以下图为民国时期的一幅广告,从中可以看出()A.中国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B.民族工业的春天已经到来C.中国的无线电技术世|界领先D.近代中国播送事业的开展解析图片中广告涉及的是永生无线电厂,从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播送事业的开展,D 项正确 . 答案D13.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反对之声遍布朝野 .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有:(1)扰民;(2)夺民生计;(3)为外敌 "缩地〞,便其运兵;(4)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 .材料二 据史书载,旧时沿江沿海主要靠沙船承运 .1900年前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几乎都是在列强联手压价、竞争排挤中艰难求生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 "航空救国〞的主张,但是在旧中国经济落后的条件下这一理想难以实现 .请答复:(1)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第|一条铁路是何时何地修建的?(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个行业的情况?它产生的标志是什么?(3)依据上述三段材料,概括中国近代交通业开展落后的原因 .参考答案(1)1881年,从唐山开平至|胥各庄 .(2)航运业 .它产生的标志是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 -轮船招商局的成立 .(3)原因: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和排挤;旧中国经济实力的落后;战争频繁,政局混乱 .14.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修筑铁路, "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 -李鸿章材料二 凡事穷那么变,变那么通 .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行,总做不到 .……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假设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 .- -李鸿章材料三 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 国名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共 计英国2 800英里 6 420英里 俄国1 530英里 德国720英里 比利时650英里 法国420英里 美国 300英里材料四 近代中国的铁路大局部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局部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修建的铁路占21%,以后便在6.9% -15.7%之间波动.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 761千米,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本、英国、法国等列强所控制.请完成:(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二,答复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3)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晚清及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参考答案(1)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理由:与其让洋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铁路修筑权.实质: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2)目的: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3)特征:晚清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
【教育资料】秋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学习精品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B2.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
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B3.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A.电报电信业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铁路运输A4.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
”这说明()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5.有人说,中国近代新式交通的发展虽然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性质,但它毕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包括()A.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B.新式交通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新式交通使中国与世界联系增强D.新式交通使中国的经济实现独立D6.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视电报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风俗”。
这表明() 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C.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D.清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手段C7.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
1.清末重臣沈葆桢曾言:“铜线铁路,如有其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
”一语道出了铁路建设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中国的铁路发展按建成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中国最早的地铁②青藏铁路③上海磁悬浮列车④唐胥铁路
A.①④②③B.④①②③C.④①③②D.①③④②
2.1905年的一首歌谣中唱道:“卢沟桥,汉口岸,消息流通流不断,快马如飞轻舟似叶,哪及火轮一寸铁,祝我帝国好好好,祝我铁路早早早,一时勤劳百世安,从今不歌行路难。
”这首歌谣反映了()
A.通信工具飞速发展带来的便捷B.交通工具的进步加速了社会交流
C.卢汉铁路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D.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完全解决3.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
”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一现象表明()
A.电车首入中国阻力重重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交通近代化的艰难曲折D.商会比较关注民众利益
4.曾纪泽在1881年所上《改订俄约办事艰难情形疏》中称:“我皇上因俄事日迫,意在转圜,一切情形,许臣由电径达总理衙门代奏请旨,已属破格施恩。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疏中的“电”应该是指电话 B.清朝密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该条约签署使中国收复了伊犁 D.科技发展有助于行政效率提高
5.近代中国的交通变化呈现出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特点是由近代中国()
A.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B.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
C.列强侵略不平衡决定的D.自然条件不平衡决定的
6.《钏影楼回忆录》记载:“上海那个地方是开风气之先的,外国的什么新发明、新事物,都是先传到上海。
”下列不属于上海社会生活近现代化的史实是()A. 1872年创办轮船××局B. 1906年建成第一个有轨电车系统
C. 1924年有公共汽车运行D. 2019年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
7.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
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反映了()
A.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B.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
C.有轨电车便捷了人们的生活D.近代以来人们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
8.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9.沈葆桢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殖民统治的特殊环境
10.20世纪初,上海租界工部局在闹市区马路中间立一木牌,一面涂白,一面涂朱,派人专司其职事,遇两车同至,转涂白面向先到之车放行,背面涂朱向后到之车令止,待先行车过后转涂白面示后车行。
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交通管理水平落后 B.列强控制了中国交通业
C.道路安全成为监管内容 D.近代交通地域差异明显
11.史载:清朝驻俄公使曾纪泽呈递朝廷的公文由俄国打电报到上海,只须一日;然后由上海到京城,则需要先通过海路送到天津,再由驿马转递到北京,还须要六七日。
这反映出清末中国()
A.国力衰弱,通信条件落后B.政府观念陈旧,不愿意改变传统官方通讯方式
C.近代电讯事业受制于西方列强D.多种通信方式并存
12.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京城初次设立电车,潘疑选起,困难滋多。
”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一现象表明()
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 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
13.1906年,某报道说:“(天律)电车开驶而后,旅行即便,界价尤廉,境内
欢迎……座间客满,肩为之摩,甚至有无甚要事姑借以游览者。
”这一报道()A.揭示了电车已成为大众化工具B.强调了电车深受人们的青睐
C.重在说明电车具有大量的优点D.表明电车取代原有出行方式
14.下列关于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的表现,错误的是()
A.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较显著
B. 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
C.整个民国时期,人力车与电车、公车汽车长期并存
D.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20世纪初
15.李鸿章曾在1881年撰文指出,“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
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丝毫阻碍。
出使大臣往来问答,朝发夕至,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
”以下对该段材料所含历史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电报的作用已经显现在中国近代战争中
B.电报的使用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系
C.通过电报传递信息在当时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D.电报的使用有助于清政府及时了解国际动态
16.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
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
17.据1923年北京电车公司第二届董事会报告书记载:“本公司以事属公众交通,一切建设力求美备,与各方往返商榷,不厌精详。
从电杆电线的安装,路轨的铺设,到挪移水管等诸多事项无不受阻,乃至‘文书盈箧’,颇费时日。
”这说明当时()
A.城市社会问题的凸显B.西方科技传播快速
C.城市设施建设的艰难D.交通管理急需解决
18.李鸿章曾赞叹一种中国人称之为“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
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此发明是( )
A.火车 B.电话 C.轮船 D.电报
19.曾经作为中国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自行车,在汽车、摩托车大行其道的年代,几乎失去立足之地。
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它又在呼唤环保健康的人群中再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说明()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中国人对自行车情有独钟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20.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各种交通工具混杂,“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上海市区交通秩序混乱拥堵严重C.西方交通工具取代了传统交通工具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定恢复从山海关至沈阳的关外段铁路工程,并先完成锦州段工程。
当时有关官吏,因恐怕雇佣外国工程师勘测线路会激起民变,故不得不起用詹天佑。
于是,詹天佑被调任山海关至锦州段的驻段工程师。
詹天佑负责主持锦州段铁路的修筑任务,其工程相当艰巨。
它包括锦州铁路和营口支线两部分,前者沿线需要大小桥梁九十余座,线路还要跨越干柴岭山沟;后者沿途地势低洼、水质含碱量大,不宜饮用和作机车用水,为此,需建数座水塔和蓄水池。
詹天佑精心勘测筹划,日以继夜,深入工地,指挥修路。
工程虽然艰巨,但进展较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关外铁路通车至锦州,次年通车至大虎山,营口支线也全部通车。
正当此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关内外铁路被英、俄两军占领而被迫停工。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说明詹天佑在铁路修筑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重大困难,表现出怎样的品质。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因素.
答案
1.C2.B3.C4.D5.B6.B7.B8.B9.B10.C11.B12.D13.B14.D15.C16.B17.C 18.B19.D20.D
21.(1)克服困难:地形复杂、工程量大、内外压力。
品质:不畏困难、勤于思考、身先士卒、平易近人。
(2)因素:封建政府的腐朽;帝国主义的侵略;技术手段的落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