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课堂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反思
课改这些年来,教师们对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关注越来越多。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概括。
真实的教学过程应是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序列。
课堂上的一句闲话、一个突发的念头、一道错题都可能影响到教师的讲课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因为有了动态生成性的资源变得更活跃,教学也充满了生命的灵性。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有时也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负面印象,甚至让教师无所适从。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向“被动生成”“虚假生成”甚至“负效生成”演变。
教师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捕捉和利用的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强,但是有没有一种可以操作的方法,能让教师对动态资源的生成有所调控呢?
实际上,作为范文的文本都蕴涵一定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时,也应该围绕文本的思想情趣和价值取向,打破传统,活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对文本进行深化或批判地看待。
叶澜教授指出:“内容调整的原则是使其呈结构状态,改变过去主要按知识点组织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状态。
”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可根据需要,把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教师的课堂预设,就是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
目标。
内容预设时要充分利用文本,采用增、改、调等方法进行重新组合,迁移文本内容达到创造性挖掘文本内涵的目的;或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探索文本的缺漏之处。
通过这两种方法来实现对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的掌控。
一、改编文本内容,创造性地挖掘文本内涵
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改编,对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层次挖掘。
这是一节阅读理解课,文本材料是《生命的壮歌》。
当讲到老羚羊牺牲自己,甘当年轻羚羊的垫脚石,只为了年轻羚羊能逃生时,教师询问:“谁还知道有哪些动物也有类似的精神?”“蚂蚁也是这样。
”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插嘴说,结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但教师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动态性生成资源,于是请这位学生来讲述蚂蚁是怎样牺牲自己来保护同类生命延续的。
学生们为此受到了很大启发,纷纷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其中一个学生说,妈妈为了保护孩子,连自己的生命都肯放弃。
一位女同学举的事例最为感人,她说:“我从小到大,父母给我的都是最好的!母亲有好几年没买新衣服了,父亲穿鞋时不穿袜子,吃饭时父母总把荤菜夹到我的碗里,堆得高高的,而他们却总是说他们喜欢吃素菜,其实我知道,父亲最爱吃肉了。
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珍视自己的生命,因为父母为我付出的实在太多了。
”她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一位男同学接着说:“我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它更是我自己的,我应该勤奋学习、认真做事,使我的生
命更有价值,以此来报答父母。
”这时,教师满怀深情地感叹说:“大家说得都有道理。
珍爱生命是因为我们的父母付出了许多;珍爱生命也因为我们为自己付出了许多。
珍爱生命不仅要珍爱生命本身,更要为生命增添光彩,使生命更有价值。
我们要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和本领,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
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依据文本的学习目标确立了“珍爱生命”这个对学生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
确立了“挖掘文本内涵法”,采用“联”和“扩”两种方法,从而实现对文本价值探索的深化。
二、思考相反的观点,找出裨补的缺漏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逆向思维,导出与文本观点不同的观点,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驰骋,达到新颖而独特的体验。
我为阅读理解课《船长》设计的教学目的是:用怀疑的态度来学习这篇课文。
当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让他们提出疑问。
学生们纷纷表示,生命只有一次,为什么做无谓的牺牲呢?留住生命,还能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心中“窃喜”,学生已经开始认真思考了。
我的预期动态生成资源已经形成。
在这节课上,教师成功地实现了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掌控,除了依据文本特点预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实现了资源的有效生成外,还依据文本特点,采用了“裨补缺漏”的正确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活动,探寻文章缺失,进而达到批判地看待文本的目的。
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课改前对预设特别讲究,我曾见过当时最“经典”的一份教案是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呈现的,在备课时,教师把学生要讲什么话,或该讲什么话都设计好了。
新课改提倡重视课堂生成,淡化预设。
当然,“淡”的程度要把握得当,不要“淡”到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疯长的荒草园,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