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著作,也被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分水岭——马克思由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转向辩证唯物主义。笔者认为,这是否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巨大转变以及这个转变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弄清楚马克思的思考,明白1844年前后在想什么以及他为什么那样想。为此,只有通过仔细阅读马克思的文本,详细了解马克思在说什么、怎么说,我们才不至于人云亦云。

在《手稿》中,马克思谈到了很多问题,例如经济学中的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等,哲学上谈了异化,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等问题。其中,异化问题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手稿》中,马克思集中谈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异化问题的核心内容。本文主要以《手稿》为基础,参考马克思的其他文本,转述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思考以及相关的思想。

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思的哲学思考方式。马克思早期非常欣赏费尔巴哈的思想,认为费尔巴哈扭转了黑格尔以来的哲学传统。黑格尔的形而上学哲学由抽象概念出发,试图建立说明一切的哲学体系。费尔巴哈从现实出发,看到了现实的决定作用,然而他解决问题的方式还是黑格尔式的,最终回到一些非现实的、抽象的东西。例如,费尔巴哈看到了宗教的本质在于现实,而非天国,但他最后却提倡建立爱的宗教,以代替现实的宗教。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根本区别在于,他认为不仅所有的东西只有从现实出发才能看清其本质,而且只有通过现实的力量才能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详细说明了他的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所以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总结道:“哲学家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此所说的哲学家指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家。

马克思注重现实,但也不排除概念的分析,他只是否认那种黑格尔式的纯粹概念推演,认为概念总基于现实。讨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我们必须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思想里的含义。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手稿》,P52)概括起来,所谓异化劳动,即劳动产品和劳动对象作为异于劳动者的存在物存在,而不属于劳动者。在《手稿》中,马克思经常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异化和外化两个概念。在此,马克思区分了对象化和异化,把握这个区分,对理解马克思这个时期关于现实的思考和异化劳动思想相当重要。劳动对象化,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把劳动凝结于劳动对象中,产品包含了劳动者的劳动和生命。那么劳动产品本来应该属于劳动者。然而,马克思看到事实并非如此,实然与应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劳动对象化不一定导致劳动异化,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产品异于工人而存在,不属于工人。不是工人支配劳动产品,而是劳动产品支配工人,这就是劳动异化。简单的说,物支配了人。所以,马克思非常现实地写道:“在国民经济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现实化表现为劳动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手稿》P52)

马克思在《手稿》中详细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各个方面。异化劳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劳动产品异化,“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经不在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自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手稿》P52)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工人异化,不属于工人,工人在产品中外化,这是异化劳动最直接、最基本的表现。“劳动对它的产品的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对象的关系。”劳动产品与工人相异化,外在于工人存在,这已经是一个现实的结果,这个结果从何而来?“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化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手稿》P54)在此,马克思非常清楚地表明了异化劳动的第二个方面——劳动本身的异化。在马克思对于现实思考的背后,存在着一些不变的东西——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这是马克思思考现实的基础和出发点。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的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

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手稿》

P57)

马克思一生都在思考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质。当然,他并非把人归结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他总是现实地观察、比较作为类存在物的人和其他存在物,尤其是动物,得出了人的类本质——人具有自觉能动的意识,这使人能与对象区别,把对象当作自己的手段,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马克思看来,既然如此,人的所有活动应该体现人的本质,使人成为人,人是所有活动的根本目的。劳动正是人有意识的、主观能动的活动,应该体现人的本质,劳动就应该使人的本质实现出来,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所以这种活动本身也是目的。然而,事实上,马克思发现,劳动——人的类生活——不是体现人的本质,只是成了维持工人生存的手段,这与动物本能的活动没什么两样。而且,工人劳动的对象——自然界,也不是作为人的部分,而是与人对立。所以,马克思沉痛地指出:“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手稿》P58)在此,马克思道出了异化劳动的第三个方面——人与人的本质相异化。

最后,异化劳动的第四个方面表现——人与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手稿》P59)马克思并非凭空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从经济事实出发来思考。在马克思看来,既然劳动产品——人的外化的生命,不属于工人,那必然属于另外的存在者,这个另外的存在者既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则必然为人,即处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异化劳动不仅表现为人与产品的关系,也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劳动异化造成了非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占有,使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深刻分析了异化劳动之后,自然而然地揭示了私有财产的本质。“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手稿》P61)财产,即劳动产品,马克思认为所有财富来自劳动。私有财产不是指个人占有的财产,劳动者占有自己的劳动产品不算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指的是非劳动者对劳动者的占有。所以,马克思说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结果。马克思的思想并未就此止步不前,他还分析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相互作用。此外,《手稿》还表达了他的共产主义学说和他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