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印象批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绘画之父”塞 尚
• “线是不存在的,明 暗也不存在,只存在 色彩之间的对比。物 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 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 出来”。 • “画画并不意味着盲 目地去复制现实,它 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 的和谐。”
文森特· 梵高(Vincent van Gough )
克劳德· 德彪西(Claude Debussy )
• 推崇内心体验、直觉的方法
弗里德里希· 威廉·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
• 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国著名的 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 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 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 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 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 上帝死了 • 主人-奴隶道德说 • 权力意志 • 永恒轮回 • 超人说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 • 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 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 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 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 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 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 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的绘画对 现代诸流派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直 接导致了结构主义的诞生。
• 审美直觉: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通过 客体的感性形式对其表现性内涵加以直 接把握的艺术思维能力。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 注重批评实践中个人对作品的瞬间反应。
• 强调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 强调通过审美直觉得来的印象,甚至认为 “印象就是真理”,理性的参与将损害印 象的可靠性。
批评是一种直觉的鉴赏,是主体面对作 品时的直观感受和瞬间反应。 批评一篇作品,不过是一个心地率直的 读者喊出他从某作品所得的印象而已。 ——《茅盾文艺杂论集》
• • • • • • • • • • • • • • • • • • • • 管弦乐 《牧神午后前奏曲》(1894年) 《夜曲》(1899年) 《大海》(1905年) 《意象》(1912年) 舞台作品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歌剧,1902年)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神剧,1911年)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年) 《大提琴奏鸣曲》(1915年)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年) 《小提琴奏鸣曲》(1916年-1917年) 钢琴曲 《贝加莫组曲》(1905年) 为双钢琴而作的(1915年) 《阿拉伯风格两首》(1888年) 合唱 《浪子》(1884年) 《中选的小姐》(1888年)
三、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发 展
• 中国当代印象批评(20世纪80年代) • 吴亮:《文学的选择》 • 贺兴安:《评论:独立的艺术世界》
第二节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
• 一、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 •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 三、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
• 四、推崇批评的美文意识。
一、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
---叶维廉:《中国诗学》
闻一多评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他已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了那 玄学家所谓的‘永恒’—— 一个最 缥渺,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 震怖的存在,在它面前一切都变渺小 了,一切都没有了。自然认识了那无 上的智慧,就在那彻悟的一刹那间, 恋人也就变成哲人了。”
---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奥古斯特· 罗丹(Auguste Rodin)
巴尔扎克像
2,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 和审美直觉理论
• 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认为只有通过内心体 验、直觉的方法,而非理性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 真正的实在,才能认识人和世界的本质。 • 不再是人的理性,也不是人的感性存在,而是人 的非理性意识。
闻一多《唐诗杂论》评《春江花月夜 》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 昏,张若虚便是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在这 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更敻 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恐惧,只有憧 憬,没有悲伤。”“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 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对每一个问题, 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 了,然而也满足了。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 默的对方„„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 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爱情,又 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 峰。”
(二)西方印象批评的确立
• 印象批评的萌芽: • 兰姆与赫兹利特的批评 • 印象批评的宣言: • 法朗士与勒美特尔 • 印象批评的发展: • 瓦尔特· 佩特、王尔德和爱伦· 坡
印象批评的萌芽(18世纪末19世纪初)
代表人物:英国:兰姆、赫兹利特 法国:勒美脱尔、圣伯夫 我说我想的,我想我感觉的。我无法不从 事物采取某些印象;而我有足够的勇气说出 (多少有点唐突)我的印象。
1,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 文艺思潮
• “印象主义”与法国印象画派 • 1874,莫奈:《日出〃印象》 • 真实不再是占据空间的实体,而是由色彩组 合的——最终由光束来决定的——气氛,捕 捉物体色彩瞬间的变化就成了他们的任务。 • 光就是色彩、运动、时间。 • 光就是真实。
日出· 印象(Impression, Sunrise)
散文做出如下评价:“清新透明而味 道不甚深厚。好像一个水晶球一样, 虽是晶莹透明,但仔细的看多时就觉 得没有多少意思了。”
叶维廉先生评中国古典印象式批评的特征
“不是通过说明性的指标,引领及控 制读者的观、感活动,而是设法保持诗 人接触物象、事象时未加概念前物象、 事象与现实的实际状况,使读者能够在 诗人引退的情况下,重新‘印认’诗人 初识这些物象、事象的戏剧过程。”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941年)
• 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 引力,曾获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 • “创化论”。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 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在 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 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 理想主义。 • 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 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 系的小单位,并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 • 后印象派:在19世纪末,许多曾受 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 派。转捩点发生于1882年爱杜尔· 马奈获 颁法国国家荣誉奖,和1874年至1886年 止的印象派画家联合画展,这些艺术家 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 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 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 因素的自觉运用。
• 中国现代印象批评(20世纪20、30年代) • 李健吾:《咀华集》 • 除李健吾外,朱光潜、沈从文、梁宗岱、 李广田等人的批评主张和实践也都体现了 印象批评的某些基本特征。
李健吾评沈从文的两部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时说
“《边城》是一首诗,是二佬唱 给翠翠的情歌。《八骏图》是一首 绝句,犹如那女教员留在沙滩上神 秘的绝句。”
• • • • • 钟嵘:《诗品》 皎然:《诗式》 司空图:《诗品》 严羽:《沧浪诗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
中国印象式批评示例
• 梁· 钟嵘《诗品》“谢灵运”:
• 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 其高洁也。
• 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自然”:
•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 幽人空山,过雨采蘋。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中国印象式批评示例
• 王国维《人间词话》十:
•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 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 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西方 印象批评的异同
• 相同点:都注重主体的审美感受和主观领悟, 善于把这种感受和印象艺术地传达出来。 • 不同点: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虽然多从直观 感受入手,随兴所至,有感而发,但与西方 印象批评相比,它们并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 备的理论。
什么是批评的标准?没有。若有的话,不是别 的,便是自我。 ——李健吾
客观艺术不存在,客观批评同样不存 在。凡是自诩作品之中毫不表现自我的 那些人都是上了十足欺人假象的当,真 相乃是人人都无法超脱自我。 评论对象本身已不重要,它们只是批评家借 以表现自我的材料。 批评家应具有艺术家的气质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沈从文把印象式批评的直觉感悟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境界
“他充分调动作家特有的艺术触觉,眼、 耳、喉、鼻全方位体悟作品的人事、主旨、 情境、光色、声音、组织、文字、节奏等。 他嗅到了冯文炳作品中‘那略带牛粪气味 与略带稻草气味的乡村空气’;他听出了 许地山的文字‘用的是中国的乐器’, ‘奏出了异国的调子’,‘那调子,那声 音,那永远是东方的,静的,微带厌世倾 向的,柔软忧郁调子,使我们读到它时, 不知不觉发生悲哀了’”。
• 第二节
印象批评概述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
• 第三节
• 第四节
印象批评之应用
印象批评评述
• 本章小结
第一节 印象批评概述
• 西方印象批评 •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
• 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发展
一、西方印象批评
• (一)印象批评渊源: 印象主义文艺思潮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审美直 觉理论 • (二)西方印象批评的确立
—— 赫兹利特
勒美脱尔认为,批评家力所能及的 就是“说出具体的艺术作品在一定时 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圣伯夫认为文学批评是“间接吐出 藏诸内心的诗”,“我所期望与实行 的文学批评,是发明与永远创造。”
19世纪末印象批评的确立
代表人物:法国作家法朗士 很坦白地说,批评家应该 声明:“各位先生,我将 借着莎士比亚,借着拉辛 来谈论我自己”。 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 的冒险” ——法朗士《文学生活》 “序言”
•
强烈的批评主体意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以批评家的自我为批评的标准 • 反客观:标举“客观”的批评提出有力的反 驳 • 印象批评对批评家的个人素质的特殊要求: 感情与才思的结合、崇高的情怀、更高尚的 思想、洞察入微的想象力与诗人的宗旨相结 合 。
批评观: 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
舒展个性,将自身的独特感受、内心体验、 个性气质融入到批评过程中。 批评标准
沉 郁 悲 凉
李 香 君
一 部 哭 梁声 启泪 超痕 之 书
----------
•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 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 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 有余怒。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周作人评冰心
•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周作人曾对冰心
第五章 印象批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何谓印象批评
• 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 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的表现 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 评方法。
社会历史批评与印象批评之比较:
• 价值尺度;重主观感受、重直觉印象 • 推崇分析;对释义的反抗 • 以史料为基础;对客观性的怀疑
本章导航
• 第一节
瓦尔特〃佩特(1839-1894)评《蒙娜丽莎》
“如此奇异地站在水边的这个人(指蒙娜丽 莎),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的愿望。这儿是一个 ‘未世的人’的头,眼睑略带倦意。她的美发自 内心而形之肌肤,其中每个细小的细胞都蕴藏着 奇异的感情,怪诞的幻想和美妙的激情„„她的 年纪比她身旁的岩石还要古老,她象夜间爬出坟 墓来吸人血的死尸,已死过多次并熟谙坟墓的奥 秘;她曾是深海的潜水员,记住了海水落潮的日 子;她曾和东方商人作过奇异的丝绸交易;同时 她象莉达一样是古希腊美人海伦的母亲;象圣安 娜沛羊,是圣母玛利亚的母亲„„”。
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
• (一)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特点 • (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与西方印 象批评的异同
(一)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的特点
• 意会体悟和以形象说诗 • 批评话语所具有的浓郁的艺术性 • 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主体的特点:品评 者大多集作、赏、评于一身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运用印象式 批评手法的重要文本
亚瑟·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 1788-1860,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 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并认 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 为意志。 • 唯意志论。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 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人们只有在 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 极端悲观主义。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 能导致虚无和痛苦。他对心灵屈从于器 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 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