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抗菌机理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分布,但只有少数省份对其玉米矮花叶病作了毒源鉴定,基本明确为MDMV 2B (SC MV 2MDB ),而其他许多省份的玉米矮花叶病并未作毒源鉴定,它们究竟是属于MD 2MV 2B 株系还是属于SC MV 亚组中其他种类的病毒或为多种病毒的复合侵染还有待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病毒种类,了解玉米矮花叶病的流行规律,为抗病育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W illiams E ,Alexander L J 1Phytopathology ,1965,55:802~8041
[2]R osenkranz E 1Phytopathology ,1987,77:598~6071
[3]史春霖,徐绍华1植物病理学报,1979,9(1):35~401
[4]马占鸿,李怀方,裘维蕃1植物病理学报,1998,28(1):25~281
[5]马占鸿,李怀方,裘维蕃,等1玉米科学,1997,5(2):72~761
[6]M cdaniel L L ,G ordon D T 1Phytopathology ,1989,79(1):113~1201
[7]M ackenzie D R ,W ernham C C ,F ord E 1Plant Disease Reporter ,1966,50(11):814~8181
[8]Shukla D D ,Frenkel M J ,M ckern N M 1Archives of Virology ,1992(Suppl 5):363~3731
[9]石银鹿,张 琦,王富荣,等1植物病理学报,1986,16(2):99~1041
[10]吴建宇,盖均镒1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9,22(2):117~1181
[11]G ough K H ,Shukla D D 1Intervirology ,1992,36:181~1921
[12]K ong P ,S teinbiss H H 1Archives of Virology ,1998,143:1791~17991
[13]Murry E ,E lliott G,Capitant A ,et al 1Bio/T echnology ,1993,11:1559~15641
[14]M arie 2Jeanne V ,I oos R ,Peyre J ,et al 1Phytopathology ,2000,148:141~1511
[15]范在丰,陈红运,李怀方,等1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1):121
3联系人 T el :0571288381111261702
收稿日期:2001210209,修回日期:2001212230
乳酸菌抗菌机理研究进展
李铁军1 李爱云2 张晓峰33
(浙江国邦兽药厂 新昌 312500)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产科医院 杭州 310006)2
(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杭州 310012)3
摘要:乳酸菌的抗菌机理涉及其产生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酸性物质、乳酸菌素、二氧化
碳和过氧化氢等。其中酸性物质可以消耗大量细胞能量并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乳酸菌素
可作用于细胞膜,造成膜内物质和能量的泄漏。对于它们抗菌机理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更好
的将乳酸菌应用到食品的安全生产中。
关键词:乳酸菌,抗菌,酸性物质,乳酸菌素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2654(2002)0520081205
乳酸菌是一类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乳酸的细菌的通称,在自然界和食物中广泛存在。乳酸菌是最早被人类用于食品储藏加工的微生物之一,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们就懂得利用乳酸菌发酵食物。他们发现食物经过一定的处理和储存就可改善风味、延长储存期和增加食物的安全性。迄今人们已明确了许多乳酸菌在生产安全优质食品中所起重要作用的生物学机理[1~2]:乳酸菌可以发酵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分泌乳酸菌素,
产生有机酸、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来抑制一些腐败菌或致病菌的生长及改善食品的品质和风味;同时经过发酵,乳酸菌可以增加食品的可消化性并产生一些维生素、抗氧化剂。近几年,乳酸菌抑制食品中一些腐败菌和致病菌的作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虽然现代生物技术和安全体系(如H ACCP)已被普遍的引入食品加工行业,但食品的安全问题仍然威胁着人类,每年都有许多关于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散发或爆发的报道;同时,人们正力图追求不含化学防腐剂及各种添加剂的天然的安全食品。解决这问题需要发展新的食品保鲜技术来控制食品中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国内外学者对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许多方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利用乳酸菌来加强食品安全性和延长储存期。本文就乳酸菌对食物中腐败菌和致病菌拮抗作用的机理作一综述。
1 乳酸菌产生的酸性物质及其抑菌作用
111 乳酸菌产生的酸性物质 乳酸菌可产生对食品中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的酸性物质,主要是乳酸菌的代谢终产物及中间产物,包括乳酸、乙酸、乙醇等。
112 酸性物质对食品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一般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6~7,若低于该值,细菌的生长速率将大大降低或不生长甚至死亡,这在腐败性微生物上尤为可见。乳酸菌产生的酸性物质对食品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已在许多实验中得到证实,这种抑菌作用取决于3个相互影响的因素:11介质的pH值;21酸的离解程度;31酸的种类。
从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外学者就开始建立pH值对食品中各种腐败菌和致病菌抑制作用的预测模型。但在这些模型中都是用无机酸如盐酸、磷酸来降低pH值,而乳酸菌产生的多是一些含羧基的弱有机酸。只有未离解的弱有机酸进入细菌细胞才能有效的发挥抑菌作用。这些有机酸的离解度取决于其p K a和pH值,可以用Henders on-Hasselbach公式计算:pH=p K a+log([A2]/[H A])。从中不难看出介质的pH值影响酸的离解,若在pH值固定条件下酸的p K a决定了其离解度。因此乳酸菌产生的弱酸的抗菌能力取决于介质的pH值及酸的种类(p K a)。由于胞质的pH值相对较高,当非离解的酸通过细胞膜进入胞质,就发生离解使细胞质酸化并释放酸性阴离子。这就给微生物带来两种后果:首先,若微生物要维持其胞内的pH值,就得动用ATP酶来清除质子,这将消耗大量细胞能量,加重细胞的代谢负担;其次,细胞内阴性酸离子的积聚可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并抑制其传递功能。但Cherrington等[3]认为离解的酸亦可影响细胞膜的稳定性和传递功能。
除了pH值、p K a的影响外,不同酸的混合使用可加强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如乙酸(p K a=4176)和乳酸(p K a=3186)混合使用的抑菌能力大于等量乙酸或乳酸的单独使用[4]。这是由于两者混合后,乳酸除了其本身的抗菌作用外还降低了介质的pH值,这就减少了乙酸离解,使得更多非离解状态的乙酸进入细菌细胞发挥抑菌作用。这也解释了虽然异型发酵的乳酸菌产生酸的总量比同型发酵的乳酸菌少,但前者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却大于后者的原因。
为了有效抑制食品中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必须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乳酸菌来产生足够量的酸性物质。只有当食品中的乳酸菌达到一定数量,pH下降至一定程度,方可有效的抑制一些致病菌的生长。但Y us of[5]把乳酸菌(乳酸乳球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与大肠杆菌一起接种到一类婴幼儿食品中培养发现,虽然介质的pH明显下降,但大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