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研究

合集下载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过程研究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过程研究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过程研究翻译转换理论建立在语言学的基础上,由著名语言学家卡特福德提出。

本文以翻译转换理论为视角,以欧·亨利短篇小说《带家具的出租房》的汉英文本为语料,探究文学作品翻译中发生转换的过程,以求为今后的作品翻译提供参考。

标签:翻译转换层次转换范畴转换《带家具的出租房》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受到快速发展的语言学的影响,西方学界兴起了以语言学为导向的翻译研究方法。

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提出的翻译转换理论即是翻译转换研究理论的代表理论之一。

卡特福德构建的翻译转换理论建立在韩礼德和弗思提出的语言学层次和范畴的基础之上。

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面上文学作品的译作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我们从语言学角度,包括词汇、语义和句法等方面,评判译作提供了新思路。

虽然这一翻译转换理论由于其忽略非语言因素而遭受批判,但是它确可作为一种系统且客观的方式去解读文学翻译中发生的转换现象。

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基础,分析和解释了欧·亨利短篇小说《带家具的出租房》中译本中发生的翻译转换,以求为今后的作品翻译提供参考。

一、范畴转换范畴转换是指从原语到目的语偏离形式的对应(departures from formal correspondence),然后在不同的级阶(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上发生转换的行为。

卡特福德对范畴转换设定了两个条件:转换发生时,原语和目的语处于同一个语言层次;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确有某种程度的形式对应(卡特福德,1991:88~89)。

范畴转换作为区分形式对应的主要依据,有四种分类: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词类转换(class shifts)、单位转换(unit 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本文着重关注前三类转换。

(一)结构转换结构转换是翻译转换中最常出现的范畴转换,它可以发生在所有的等级上。

双语者语言理解切换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研究

双语者语言理解切换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研究
域 的相 关研 究进双语者
1 . 引 言
语 言切 换
语 言理 解切 换
非 目标语 言
将 掌 握 两 种 及 两种 以 上 语 言 的 个 体 定 义 为 双 语 者 。 双 语 者 在 日常 生 活 中 . 可 以根 据 不 同 的谈 话 对象 和 情 境 . 有 效 地 从 种 语 言 切 换 到另 一 种 语 言 。 这 一 切 换 过程 。 被 称 之 为语 言 切 换( L a n g u a g e s w i t c h i n g ) …。 双 语 认 知 的 大 量 研 究 表 明 , 双语 者

活. 这 种 激 活 是 出现 在 词 汇层 还是 在 概 念 层 ; 激 活 的 非 目标 语 言会 对 目标语 言 有 何 影 响 这 三 个 核 心 问题 。 相 对 于 有 较 一 致 结论 的语 言 产 生切 换研 究 来 说 .在 语 言理 解切 换 中对 上 述 问 题 的研 究较 少 且存 在 较 大 分 歧 。本 文主 要 对语 言 理 解 切 换 领
双 语 者 语 言 理 解 切 换 中 非 目标 语 言 的 激 活 研 究
刘 茜 王 丽
( 新 疆 师 范 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 新 疆 乌鲁 木 齐 8 3 0 0 5 4 )
摘 要: 语 言 切 换 是 指 双 语 者 由 所 掌 握 的一 种语 言 切 换 到 另 一 种 语 言 的 行 为 。 研 究者 对 双 语 者在 完 成 切 换 任 务 中 不
层包 括词 汇层 和概念 层 。 词汇层 是分 离表 征 的 . 概 念 层 是 共 存表 征 的, 双 语 理 解 切 换 是 从 词 汇层 到 概 念 层 的 加 工 ,即先 知 觉 到 它 的读 音 与 字 形 , 然 后 才 通 过 词 汇 信 息 进 而 理 解 它 的 意义 。如果被试仅 进行词汇层 的任务 。 那 么 由 于 其 存 储 分 离 的性 质 , 双 语 者 词 汇 层 上 非 目标 语 言 有 可 能 不 会 激 活 : 如 果 实 验任务 要求被试进 行概念层 的切换 . 那 么 由 于 概 念 层 共 同存 储 的性 质 , 双语 者 的 非 目标 语 言 则 有 可 能 同 时 被 激 活 。 不 同 的存 储 性 质 与 不 同 的 语 言 层 次 区 别 会 使 得 非 目标 语 言 激 活 状 况 产 生 不 同 的结 果 。 而 许 多 研 究 者 往 往 将 某 一 个 层 面 的 非 目标 语 言 激 活 情 况 放 大 于 整 个 结 果 。所 以 , 我 们 从 概 念 层 面 与 词 汇 层 面 两 个 角 度 对 非 目标 语 言 的 激 活 状 态 加 以 概 括 与 对 比。 2 . 1 双语 词 汇 层 理 解 切 换 中非 目标 语 言 的 激 活 状 态 词汇层储 存的是单 词或字 的字形及读 音等方 面信息 。 研 究 者 认 为 双 语 者 在 词 汇 层 理 解 切 换 中 。无 论 是 哪 种 语 言 作 为 非 目标 语 言 均 不 会 自动 激 活 。 1 9 8 4 年。 S c a r b o r o u g h t g l 等 对 西 班 牙一 英 语 双 语 者 完 成 真假 词 判 断 任 务 . 结果 表明 . 无 论 是 哪 一 种 语 言 作 为 真 词 .双 语 者 均 能 够 很 好 地 按 照 这 种 实 验 要 求 进 行反应 , 非 目标 词 的 否 定 时 间 与 非 词 一 样 快 , 他 们将 这 种 现 象 解 释 为 非 目标 语 言 不 被 激 活 ,不 会 对 目标 语 言 的 加 工 产 生 影 响 。 这 一 研 究 结 果 在 表 意 文 字 和 表 音 文 字 间 的 切换 研 究 中也 得到证实。 2 0 1 3 年, 蔡超 群 和孟 迎 芳 [ 1 0 采 用 间接 启 动 范 式 让 中 英 双 语 者 完 成 语 音 判 断 任 务 . 即对 呈 现 的 中文 字读 音 中 的 声 调. 英 文 单 词 读 音 中 的元 音 进 行 判 断 。 结 果 发 现 无 论 是 在 汉 英 切 换 组 还 是 英 汉 切 换 组 中 非 目标 语 言 的 读 音 均 不 会 被 激 活 。 些 研究 者从 认 知 神经 科 学 角度 肯 定 了这 一 观 点 。 R o d i f g u e z — F o me l l s t “ 等人 ( 2 0 0 2 ) 使 用E R P 技 术 要 求 西 班 牙 语 单 语 被 试 和 西 班 牙语 一 加 泰 罗 尼亚 语 双 语 者 , 实 验 中屏 幕 上 出现 西 班 牙 语 单词 . 被 试 要 做 的是 对 单 词 首 字 母 是 元 音 还 是 辅 音 的 判 断 , 并 进行 反应 按 键 。 结果表明 , 无论是哪一组被试 , 目标 语 言 ( 西 班 牙语 ) 的单 词 在 N 4 0 0 的波 幅上 出现 了词 频 效 应 。 而非 目标 语 言 ( 加 泰罗尼亚语 ) 则没有 表现出词频 效应 , 研 究 者 据 此 认 为 非 目标 语 言 的语 义没 有 通 达 。 2 . 2 双 语 概 念 层 理 解 切 换 中非 目标 语 言 的激 活状 态 概念 层 储 存 的 是 单 词 或 字 的 意 义 。在 这 一 层 面研 究 者认 为无 论 非 目标 语 言 是 否 激 活 受 到 语 言 熟 练 程 度 的影 响 。 他 们

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

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

心理学报 2010, Vol. 42, No.2, 173−184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0.00173收稿日期: 2009-07-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项目(08JJOXLX2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0023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 (06200524)、中科院心理所青年基金项目(07CX132013)、河北省科技厅项目(054572170)。

通讯作者: 张积家, E-mail: Zhangjj@173汉−英双语者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的机制*—— 来自亚词汇水平的证据崔占玲2,3 张积家1(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 (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3河北师范大学民族学院, 石家庄 050091)摘 要 以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为对象, 考察了汉–英双语者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

结果表明: (1) 在亚词汇水平上, 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影响字词认知的过程, 但对语码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 支持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发生机制相同的观点。

(2) 语言熟练程度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及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

整个研究表明, 在亚词汇水平上, 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实质相同。

参考任务转换中切换代价的来源, 归纳了语码切换代价的可能来源。

关键词 亚词汇水平; 汉字义符; 英文词后缀; 语码切换; 切换代价 分类号 B8421 前言在语言学上, 掌握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个体称为双语者(bilingual)。

双语者在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的行为称为语码切换(language switching) (Grosjean, 1992)。

已有研究发现, 在语码切换中, 相对于单一语言系列的加工, 混合语言系列的加工时间更长, 错误率更高, 二者之间的差异被称为语码切换代价(switching cost)。

汉英双语者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动机和功能研究

汉英双语者交际中的语码转换动机和功能研究

( ) 社 会 因素 的 改 变和 身份 标 志 求 同 导致 汉英 一
语 码 转 换

语码 转 换 的定 义和 类 型
社 会语 言 学 家 认 为 在 双 语 或 多 语 会 话 情 景 中 ,会
话 者 对 语 言 的 选择 并 不 是 随意 的 ,而 是 受 到 诸 如 交 际 情 景 、交 谈 对 象 、会 话 主题 等 社 会 因素 的 影 响 。 也 就
W i im :Ho wa o r we k n la l w s y u e e d, Xio L ? a i Xio i 1 a L : we t o h cn ma i my o mma e。 n t t e i e w t h r o t
语法 体 系或 亚 体 系 的 言 语 片 段 。这 种 定 义 表 明 , 当说 话 者是 双语 者 或 多 语 者 的 时 候 ,他们 通 常会 在 会 话 中
tr snet 1 ; 当语 码 转 换 发 生 在 句 子 内 时 ,就 叫 做 e— e t i ) na
句 内转 换 ( t — etni );还 有一 种 语 码 转换 是 指 在 i r sn t 1 na e a 句 子 中插 入 另 一 种语 言 的 附 加成 分 ,这 就 是 附 加 式 语
47 文章 对 存在 于汉英 双语 交 际 中的语 码 转换 现 象行 了分 析 和研 究 , 旨在 探 讨 出汉英 双语 者运 用这 种
策 略 的 动 机 以 及 其 在 交 际 中所 起 到 的 功 效 。 【 键 词 】语 码 转 换 ;双 语 或 多 语 ; 语 言 交 流 关
近 半 个 世 纪 以来 ,语 码 转 换 现 象 深 得 语 言 学 、社

双语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特点及其机制

双语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特点及其机制
指 被 试 对 包 含 有 两 种 相 互 切 换 语 言 的 反 应 比 只 加 工 一 种
语 言 反 应 时 更 长 , 误 率 更 高 l3 。 错 _“ 2 ]
双语 切 换 代 价 研 究 涉 及 语 言 的 产 生 与 理 解 两 个 层 面 ,
二 者 所 包 含 的 认 知 过 程 及 其 神 经 机 制 存 在 重 大 差 异 , 该 应
双语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特 点及其机制
蔡 超 群
( 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 院, 福 福建 福 州 30 0 ) 5 0 7
摘 要 : 语 切 换 指 语 言 加 工 中 由一 种 语 言 转 向 另一 种 语 言的 过 程 , 双 包括 双 语 产 生 与 理 解 两 层 次 , 者 加 工机 制 有 所 二
更 长 , 误 率更 高 。 对 于 熟 练 双 语 者 而 言 不 存 在 双 语 切 换 错 代价不对称性现象 ; 非熟练 双语者 的双语切 换代 价较 明 而
显 这 在 行 为 与 脑 电研 究 上 都 得 到证 明 。
Krl 19 ) 用 启 动 范 式 , 求 被 试 完 成 熟 练 程 度 不 o8月
淮 北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HUAI ROF S ONAL AND CHNI BEIP ES I TE CAL COLLE GE
Vo . 0 No 4 11 .
A u 201 g. i
不 同 。 '前 双 语 理 解 层 上 的切 换 代 价 及 其 特 点研 究 还 未 达 成 一 致 。文 章 在 借 鉴 " 双语 理 解 层 切 换研 究基 础 上 , 3 - 3前 -
探 讨 了双 语 者 在 双 语 理 解 层 次 上 切 换 特 点 及 其 机 制 。 关 键 词 : 语 理 解 ; 换代 价 ; 换 机 制 双 切 切 中 图 分 类 号 : 8 . H0 5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1 8 7 ( 0 1 0 —0 60 1 7 — 2 5 2 1 ) 40 5 —2

语言理解和产出中的语码切换及影响因素

语言理解和产出中的语码切换及影响因素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4), 618-624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4084Code Switching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and Its FactorsJunzhao W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Received: Aug. 5th, 2020; accepted: Aug. 19th, 2020; published: Aug. 26th, 2020AbstractIt is common for bilinguals and multilinguals to switch language in daily life. And it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whether they use the same cognitive mechanisms in tasks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language production. The Bilingual Interactive Activation Plus Model holds that code switch-ing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s a bottom-up activation of lexical representations, while switch-ing costs in production have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top-down cognitive control.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many hypotheses and models and the inhibitory control model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Some researchers argue that the top-down cognitive mechanism also plays a role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y reviewing the previous studies, except for the discussion about mod-els and hypotheses, we further explor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language switching cost such as 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distance and the preparation time during language switching.KeywordsLanguage Comprehension, Language Production, Language Switching Cost, BIA+ Model, IC Model语言理解和产出中的语码切换及影响因素王君昭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收稿日期:2020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20年8月19日;发布日期:2020年8月26日摘要双语者和多语者经常面临语言理解和产出中语码切换,在这两种任务中是否使用相同的认知机制一直存王君昭在争议。

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研究

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研究

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言迁移是指一个语种的语法、词汇、语音等特点在学习另一个语种时对学习者语言表达产生的影响。

过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母语对目标语言学习的影响,即母语向目标语言的语言迁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其中的很多学习者可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

研究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对于理解英语为母语者学习汉语时可能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至关重要。

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其语法结构、词汇表达和表达方式均存在明显差异。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可能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语言迁移现象的出现。

探究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计划,也可以提供学习者更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

通过对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英语为母语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为提高汉语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旨在揭示这一模式对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影响。

通过分析语言迁移的模式及其在英汉语篇中的体现,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学习者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误区,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探讨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学习者在语言转换中可能出现的倾向和偏误;检验这一语言迁移模式在真实语境下的有效性,验证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语言迁移模式提供实证支持。

通过明确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从而全面而深入地探讨英汉语篇反向语言迁移模式的现象和机制。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部分,是确保研究结果可靠性和科学性的重要环节。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英汉语篇对比数据,对反向语言迁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中英双语交替直译研究与应用分析

中英双语交替直译研究与应用分析

中英双语交替直译研究与应用分析交替直译是一种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与目标语言交替使用。

它是一种兼具中英双语的独特方法,旨在更准确、流畅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本文将探讨中英双语交替直译的研究和应用,旨在分析该翻译方法的优势和劣势。

交替直译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传统翻译方法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原文的细微之处,导致翻译结果可能存在误差。

而交替直译在交替使用中英文的过程中,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原文的意思,并精准地表达出来。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使得翻译结果更贴近原文。

交替直译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保留和传达原文的文化特色。

翻译是一项文化传递的工作,传统的翻译方法可能无法完全传达原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而交替直译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交替使用中英文,能够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并将其传递给目标读者。

例如,一些特定的文化俚语、习惯用语等,通过交替直译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传达给目标读者,增强了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此外,交替直译还可以提高翻译的流畅性。

传统的翻译方法可能会因为语言差异,导致译文不够流畅,读起来不自然。

但是,通过交替直译的方式,可以将中英两种语言的优点结合起来,使得翻译结果更加流畅,读起来更加自然。

这对于希望在国际交流中流畅表达自己观点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交替直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交替直译可能会造成翻译结果的冗余。

由于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交替使用的关系,可能会导致某些部分的重复出现,使得翻译结果显得冗长。

这可能会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降低翻译的可读性。

其次,交替直译可能受限于语言结构的差异。

中英两种语言在语法、句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使用交替直译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

例如,中文中的修饰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前,而英文中的修饰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后。

在交替直译时,如何处理这种差异是一个挑战。

此外,交替直译也可能会使得翻译结果过于依赖原文的结构。

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翻译过程中过于拘泥于原文的结构,而忽视了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习惯用法。

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的心理机制研究

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的心理机制研究

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2Apr.2021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的心理机制研究谢菲(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安庆246133)摘要:通过采用图片命名范式探究熟练与非熟练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的心理机制。

实验1探讨在单语重复条件下,使用单语命名时,目标刺激的非目标语言库能否得到激活。

实验2探讨在双语切换条件下,不同熟练水平双语者在不同切换条件下的行为反应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表明:在语言产生过程中,汉英双语者的非目标语言库也会得到激活,并与二语熟练程度无关,激活的范围和程度受非目标语言的熟练程度的影响;在交替使用双语进行命名时,在长时间间隔条件下,提取二语进行命名时的反应时不受二语熟练程度的影响,而正确率会受到影响。

未来的汉英双语语言产生研究还可以结合认知神经科学方法,深入探讨语言产生的神经机制。

关键词: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心理机制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2-0097-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2.018一、研究背景双语者(bilingual)指的是同时掌握两种语言,并能够随着任务情境的要求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随意转换的个体[1]。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双语者的语言产生现象是当前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语言产生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在对客体进行语言命名时,一般个体需要依次经历特征识别、语义表征以及词汇输出三个阶段[2],国内外学者研究语言产生过程使用的范式主要有:图片命名任务[3]、言语理解任务[3]和音位监控任务[4]。

在探究双语者语言产生过程的心理机制时,一般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按照任务指令在目标语言库提取词汇时,非目标语言库会不会同时得到激活?其次,非目标语言是否会干扰目标语言的提取过程?[5]第一个问题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即非目标语言库会在目标语言提取时得到同步激活[6],而对于在使用第一语言(母语,L1)或者第二语言(二语,L2)提取目标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非目标语言库的信息是否会产生干扰,结论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

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

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
关键词 : 言语 产 生 ; 语 码切 换 ; 脑 成 像 技 术
中图分 类号 : H 0 3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l —l 5 8 0 ( 2 0 1 3 ) 0 9 —O 1 O 3 —0 2


引 言
双语 者 在两 种 或 多 种 语 言 ( 或方言 ) 之 间转 换 的行 为称 为语 码切 换 ( c o d e—s w i t c h i n g ) J 。研 究 发
怎样的切换特点?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数字命名任务 图片 和命名 任务 以及 图 一词 干扰 任 务 , 结 合 脑 成 像 技术通 过 变化语 言 的熟 练程 度和 图片之 间 的间 隔时 间等 因素对 此做 了大量探 讨 。 二、 双 语言 语产 生 中语码 切换 的神 经机 制研 究 行 为层 面 的研究 发现 了语 码切 换代 价及代 价 不 对称性 的存 在 , 且 得 出 了较为 一致 的结论 , 即熟 练 语 言 的切 换代 价 大于 非 熟 练语 言 的切 换 代 价 , 研 究 者
现, 在语码切换 中加工混合 系列语言相 比于单一语 言系列的时间更长 , 错误率也更高, 二者之间的这种 差异表现被称为语码切换代价 ( s w i t c h i n g c o s t ) 。并 且 当切换 发生 在熟 练程 度不 同 的两种 语言 间时 切换 代价大小会因为切换方 向的不同而不 同, 这种现象 就是 切换 代价 的不对 称 性 或不 平衡 性 ( s w i t c h i n g
们倾向于用抑制控制机制来解释此现象。然而行为 测量 方法 虽然 发现 了双语者 的语 码切 换机制 与 中央 执行控 制 机制 密切 相关 , 但是 无 法 提 供来 自大 脑 内 部变化 以及 潜在 的加 工特点 证据 。近 年来脑 功能成 像技术 ( f MR I 、 P E T及 E R P等 ) 被 广泛地 用于 观察 双 语 者在 进行 语码 切换 时大 脑 内部 的变 化 情 况 , 为对 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提供 了依据 。 ( 一) 双 语 言语 产 生 中语 码 切换 过 程 中对 相 应 脑 区的激 活水平 众 多 研究 发 现 , 无 切换 语 言 系列 和 切换 语 言 系 列 对相应 的 脑 成 分 激 活 水 平 有 显 著 性 区别 。 H e r - n a n d e z 等人 ( 2 0 0 2 ) 用f M R I 技术考察 了早期西班 牙一 英语双语者在图片命名任务中, 两种语言在切 换 与无切 换 条件 下 的 加工 机 制 。实 验 结果 显 示 , 虽 然 在左 右半球 的特 定 区域 , 两 种 语 言激 活 的 脑 区没 有显著性差异 , 但是 , 在混合语 言系列 中, 背外侧前 额皮层相对于单一语言来说 , 得到了更显著的激活。 这 一研究 结果 与 H e r n a n d e z 等人 在 2 0 0 0年 的另一 项研 究相 吻合 , 从 而 研究 者 认 为 与执 行 控 制 密切 相 关的背外侧前额皮层参与语码切换 , 表 明语码切换 是 一种一 般 的执行 功 能的发 挥而不 是语 言特定 的加 工 过程 , 这一 研究 结论 为切 换 代 价 的来 源 问 题提 供 了神经学 上 的证据 。随后 研究 者 以拼音 文字 为代表

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

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

双语者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作者:刘茜等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9期摘要:语码切换是双语者在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的过程。

本文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层面出发,对言语产生领域语码切换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进行简要概括,并在其研究基础上,探讨了今后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研究点。

关键词:言语产生;语码切换;脑成像技术一、引言双语者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的行为称之为语码切换(code-switching)[1]。

研究发现,在语码切换中加工混合系列语言相比于单一语言系列的时间更长,错误率也更高,二者之间的这种差异表现被称之为语码切换代价(switching cost),并且当切换发生在熟练程度不同的两种语言间时切换代价大小会因为切换方向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现象就是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或不平衡性(switching cost dissymmetry)[2]。

言语产生,简言之就是把要表达的概念转换成发音器官能够产生的声音模式[3]。

在其过程中词汇选择占据着关键地位,即双语者是怎样将目标语言与非目标语言相分离的,当一种语言处于使用状态时另一种语言是否被抑制以及不同语言之间呈现怎样的切换特点?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数字命名任务图片和命名任务以及图-词干扰任务,结合脑成像技术通过变化语言的熟练程度和图片之间的间隔时间等因素对此做了大量探讨。

二、双语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的神经机制研究行为层面的研究发现了语码切换代价及代价不对称性的存在,且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大于非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研究者们倾向于用抑制控制机制来解释此现象。

然而行为测量方法虽然发现了双语者的语码切换机制与中央执行控制机制密切相关,但是无法提供来自大脑内部变化以及潜在的加工特点证据。

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PET 及ERP等)被广泛地用于观察双语者在进行语码切换时大脑内部的变化情况,为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提供了依据。

熟练汉_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机制_来自短语水平的证据

熟练汉_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机制_来自短语水平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2, 166 178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0166收稿日期: 2010-10-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8JJDXLX269)。

通讯作者: 张积家, E-mail: Zhangjj@熟练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机制—— 来自短语水平的证据*张积家 王 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系, 广州 510631)摘 要 以熟练汉-英双语者为被试, 考察了在短语水平上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

结果表明:(1)汉语与英语表示空间方所的短语的差异和表示量的短语的对应与否影响语码切换过程, 但对于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 表明语码切换代价未受特定语言的语法特征影响; (2)熟练汉-英双语者在短语水平上表现出语码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比切换至非熟练语言的代价大; (3)熟练汉-英双语者的切换代价源于两种语言短语的激活和竞争, 支持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 可以用抑制控制模型来解释。

整个研究表明, 熟练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源于语言表征系统之外。

关键词 汉-英双语者; 短语水平; 语码切换; 切换代价 分类号 B8421 前言在日常生活中, 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的人被称为双语者(bilingual)。

在语言交际中, 双语者能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方言之间转换, 称为语码切换(language switching)。

近年来, 双语者的不同语言的存储和转换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一般说来, 当双语者从正在使用的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时, 反应时会变长, 错误率也会增加, 这被称为语码切换代价(languages witching costs)。

如果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熟练程度不同, 语码切换代价的大小就会受到切换方向的影响, 这被称为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switching cost asymmetry) (Grainger & Beauvillain, 1987)。

《基于英汉分支结构差异对汉英交替传译语言结构重组案例研究》范文

《基于英汉分支结构差异对汉英交替传译语言结构重组案例研究》范文

《基于英汉分支结构差异对汉英交替传译语言结构重组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对文化、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深度理解与再表达。

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由于汉语与英语在分支结构和语言习惯上的巨大差异,语言的重组成为了关键。

本案例研究基于这一现象,旨在通过分析实际的翻译实例,探究英汉交替传译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语言结构重组。

二、英汉分支结构差异首先,汉语与英语在分支结构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常常采用意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来标示语法关系。

而英语则更多地依赖形态变化和显性的连接词来构建复杂的句子结构。

这种差异导致了在汉英交替传译中,需要特别关注语言结构的重组。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汉英交替传译的案例:原句(中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但也使得信息真伪难辨,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来筛选和判断。

”首先,我们在理解这个中文句子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分析。

该句中,“由于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原因状语,“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是结果状语,“但也使得信息真伪难辨”是并列的转折关系,“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来筛选和判断”是结论部分。

整个句子主题突出,逻辑清晰。

在翻译成英语时,我们需要进行语言结构的重组。

翻译为:“In modern society,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people have more diverse ways to access information, but this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truth from false information. Therefore, we need to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to filter and judge." 在这里,我们采用了英语中常见的因果、转折等句型结构,对中文原句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重组。

双语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

双语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

双语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研究作者:王震范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语码转换现象在双语者或多语者中尤为常见。

近年来,对语码转换的研究成为双语认知加工领域的一大热点。

研究者运用不同研究范式对双语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进行了考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本文在阐释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相关理论及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语言理解过程的语码转换加工范式及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该领域仍待研究的一些问题和存在的争议,并对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丰富该领域研究内容,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关键词:双语语言理解语码转换转换代价一、引言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言语交际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众多学科关注的重点(范琳、李绍山,2013)。

研究者采用不同研究范式考察了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加工机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双语心理词典的实质,也为双语词汇和语义表征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在阐释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相关理论及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语言理解过程的语码转换加工范式及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该领域仍待研究的一些问题和存在的争议,并对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未来研究的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丰富此领域的研究内容,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语言理解过程语码转换理论模型关于双语者语言理解过程词汇的激活或抑制存在着“语言选择性提取假设”(language selective access hypothesis)与“语言非选择性提取假设”(language non-selective access hypothesis)两种对立的假说。

(一)语言选择性提取假设语言选择性提取假设认为,语码转换过程中双语者能够有效地抑制非目标语言词汇的激活,不受非目标语言词汇的干扰,从而有效地通达目标语言词汇。

当遇到语码转换情景时,当前使用的语言词汇立即关闭,而需要使用的另一种语言的通路会自动打开(Penfield & Roberts,1959)。

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引言在日常生活中,语音交流是人们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语音处理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语音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其中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就是一种重要的语音处理技术,它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跨国交流与沟通。

本文将就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进行探究。

一、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的概述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是一种语音处理技术,它可以将中文语音转换成英文语音,或将英文语音转换成中文语音。

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的核心是语音合成技术和语音识别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即将文本转换为语音,语音识别技术则是将语音转换为文本。

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当时主要应用于外交交流领域。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目前,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已应用于多个领域,例如跨国商务交流、医疗及教育等领域。

二、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的研究1.中英双语语音合成技术中英双语语音合成技术主要包括基音周期法、线性预测法和矢量合成法等。

其中,基音周期法是最早的语音合成技术,它通过分析音调高低,确定基音周期来合成语音。

但是,这种方法合成的语音不够自然,声音太机械。

线性预测法基于声音的共振理论,具有更高的合成质量。

而矢量合成法则是通过对音素进行矢量量化,再利用插值和加权平均等方法来生成语音。

2.中英双语语音识别技术中英双语语音识别技术是将声音数据转化为文本数据。

它主要包含语音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和语言模型等步骤。

其中,语音特征提取是将语音数据转化成特征向量,在这里,主要用到了倒谱分析、线性预测分析和短时傅里叶变换等方法;特征匹配则是将提取到的特征向量与语音识别系统中的模板进行比较匹配;语言模型则是用于选择最佳的语言序列。

三、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的应用1.中英商务交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商务交流越来越频繁。

中英双语语音转换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双方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帮助各方人员更好地进行交流。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现象研究》范文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现象研究》范文

《汉英交替传译中的显化现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作为一种语言沟通的重要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汉英交替传译是沟通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桥梁。

本文着重研究在汉英交替传译中,如何克服显化现象带来的影响。

二、汉英交替传译的定义和特点汉英交替传译是同时兼具两种翻译方向的技巧。

在这一过程中,双方不仅要完成自己角色的语言理解与转换任务,同时还需要把握相互的交流节奏和语言习惯。

其特点在于需要快速理解源语言信息,并在短时间内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同时保持信息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显化现象的定义及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表现显化现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语境理解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原语言中的某些信息在目标语言中变得更为明显或突出。

在汉英交替传译中,显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表达习惯等差异,导致信息传递的偏误或误解。

四、显化现象对汉英交替传译的影响显化现象对汉英交替传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序的调整:汉语和英语的语序差异大,需要在翻译时对语序进行适当的调整。

若不准确处理,可能会使目标语言的信息结构混乱。

2. 语境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理解会影响到对信息的把握。

如果不充分理解原语的文化和语境,显化现象可能会导致误解。

3. 语义的翻译:某些复杂的汉语表达在英语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表达方式,需要通过语境和其他信息进行理解,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显化现象。

五、克服显化现象的策略为了克服显化现象在汉英交替传译中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增强文化意识:了解并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语境理解。

通过多阅读、多听来丰富自己的跨文化经验。

2. 熟练掌握语言技巧:了解汉语和英语的语法结构差异,并在实际翻译中加以应用。

熟练掌握常用句型和固定搭配的翻译技巧。

3. 提高语言功力:扩大词汇量,提升句子的理解能力。

对复杂的长句和短句进行反复练习,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

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

简析汉英翻译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汉英思维模式与汉英语言结构,试图构建汉英翻译过程中译者思维切换模式,文章最后探讨了该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标签:语言思维思维切换模式汉英翻译一、引言由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中西民族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

两者间的巨大差异也导致汉英两种语言的表达千差万别。

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且是思维模式的转换(连淑能,2002)。

因此研究翻译过程就必须考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本文从语言、思维与翻译的关系出发,通过对汉英思维模式和汉英语言结构的对比,尝试构建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切换模式,并以汉语资料英译为例阐释该模式。

二、语言、思维与翻译“言为心声”,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和决定语言。

思维模式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也被叫作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

翻译是思维活动的过程。

司显柱(1999)认为:“翻译的内在规律仍在于人脑的思维。

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活动,语言受思维的支配,因此翻译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语言的表层形式,还要抓住语言的内在机制的形式结构并切换思维模式。

三、汉英思维模式及汉英语言结构思维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都是使用概念对世界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比较和概括等等,这在全人类是统一的。

因此,英汉思维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詹朋朋,2000)。

但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因此也形成了各自的思维模式。

汉民族以散点透视统观整体,用辩证的方法在对立中寻求统一,讲究天人合一;喜欢将主观与客观交相融合,知、情、意融合在一起。

由此,汉民族在思维上重感性、重综合、重意合。

而英语民族在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等哲学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分析型、抽象型和客观型思维模式。

汉英翻译中的双语转换模式研究

汉英翻译中的双语转换模式研究

汉英翻译中的双语转换模式研究作者:于德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2期摘要:汉英翻译过程中,为克服两种语言间的跨文化障碍,需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变通,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同时又要把握分寸,避免译文篇幅过长,在对外宣传翻译中尤其如此。

为此,译员要依据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模式,正确解读原语,调用翻译可用资源,做出翻译决策,以克服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制约。

本文通过对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陈展大纲的中文原文和英语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探究译员如何遵循汉英双语转换模式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有效传达原语语篇信息,以期对课堂翻译教学和职业笔译译员培训有所启发。

关键词:模式;双语转换;变通;策略作者简介:于德伟(1975-),男,吉林农安人。

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口译研究;英汉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2--03一、引言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语言层面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给译员的翻译带来诸多制约。

为了克服制约,译员需要利用可用的翻译资源,在正确解读原文的基础之上,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出适当的翻译决策,以增强译文在译语读者中的可接受性(Gile 2009:232)。

鉴于原语和译语之间差别较大,译员必须进行适当变通,方能完成特定翻译任务。

译员的一切翻译技巧,或是解决翻译问题的办法,无非是变通(叶子南2008:78)。

在此过程中,译员需要遵循原语和译语之间的双语转换规律,这些规律便是各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背后的跨文化语言学基础。

本文将以张维为(2011)提出的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四种双语转换模式为主要理据,使用抚顺市雷锋纪念馆陈展大纲(以下简称“陈展大纲”)的中文原文和英语译文作为语料,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译员如何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运用双语转换规律,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二、汉英双语转换模式对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张维为(2011:29-31)提出四种双语转换模式,概述如下:1.原语和译语的概念比较对应或完全等值、表达形式也部分对应或完全对应。

跨文化交际中双语人士的语言能力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双语人士的语言能力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双语人士的语言能力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涉足跨文化交际,这也促使了对于双语能力的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中,双语人士的语言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双语人士的语言能力研究。

一、双语人士的语言切换能力双语人士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需要进行语言的切换。

语言切换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交替语使用和嵌入语使用。

交替语使用指的是在交谈中不断地从一种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而嵌入语使用则是在讲某种语言的过程中,嵌入一些与该语言不同的语言段。

研究表明,双语人士在这两种语言的切换中都具有很高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双语人士的语言切换能力有很多优势。

首先,双语人士在使用不同的语言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令交际更为顺畅。

其次,双语人士能够更好地处理这种语言切换,同时也更协调和灵活地对待自己的语言能力。

二、双语人士的语言习得能力双语人士要能够具备足够的语言能力,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习得过程。

双语人士的语言习得过程与单语人士的语言习得过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一些差异。

双语人士的语言习得能力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受教育程度。

教育对于语言习得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是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对于不同种族的语言习得有着很大的影响。

最后是个人的母语能力,在母语具备良好的情况下,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能力将会更强。

三、双语人士的语言运用能力双语人士的语言运用能力体现在许多方面。

在跨文化交际中,双语人士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

双语人士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思维能力。

双语人士能够根据自身掌握的语言,在思维上更为灵活性。

其次是表达能力。

双语人士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思想差异。

最后是交际能力。

双语人士能够很好地与不同语言的人交往。

总结跨文化交际中双语人士的语言能力研究,从双语人士的语言切换能力、语言习得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研究Ξ祁志强1,2 彭聘龄ΞΞ2 许翔杰1 柳恒超2(1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摘 要 分别用图片命名和词汇判断的方法考察了汉英双语者的语言切换过程。

实验一发现,当被试分别用英语和汉语对图片进行命名时,只有汉语出现了切换代价,而英语没有出现。

在实验二中,当被试进行词汇判断时,切换代价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只有英语出现了切换代价,而汉语没有出现。

研究表明,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中语言切换的认知过程有本质的差异。

关键词 语言切换 切换代价 语言产生 语言理解1 前言 语言切换指双语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一种语言转向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可在语言产生与理解两个层面进行。

产生过程中的语言切换指双语者在说话过程中同时使用了两种语言。

理解过程中的语言切换指双语者阅读包含两种语言的文字材料,或通过听觉接受两种语言[1]。

研究者探讨了语言产生中的切换过程,发现当双语者产生一个单词时,如果之前出现的单词与它属于不同的语言,那么产生该单词的速度要比在相同语言条件下慢,这种现象称为切换代价[2]。

切换代价与具体的实验任务无关,研究者在数字命名、图片命名等任务中均发现了切换代价[3,4]。

进一步研究发现,切换代价的模式受两种语言相对熟练程度的影响:Meuter 等采用数字命名任务研究了语言切换过程,发现熟练语言(母语)比不熟练语言(第二语言)的切换代价更大[3]。

随后,在Costa 等采用图片命名任务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一结果模式[5]。

由于母语是一个人最先掌握并且经常使用的语言,因此双语者使用母语一般比使用第二语言熟练。

当他们讲母语时,不会受到第二语言的干扰,但是当他们讲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强烈干扰,此时必须将母语抑制下去,才能保证双语者顺利的使用第二语言。

也就是说在语言切换过程中母语受到抑制的程度比第二语言大,因此母语从被抑制的状态中恢复的时间比第二语言要长,这导致母语比第二语言表现出更大的切换代价。

语言理解中的切换研究相对较少。

Grainger 等使用词汇判断任务,探讨了英法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词形相似性对切换代价的影响[6],发现当实验刺激中的英语单词存在与之词形相似的法语单词,法语单词也存在词形相似的英语单词时,出现切换代价;反之,当实验刺激在另一种语言内不存在形似单词时,切换代价就消失了。

因此他认为两种语言的词形相似性是产生切换代价的原因。

但Thomas 等更加严格地控制了实验材料,发现当实验刺激在另一种语言内不存在形似单词时,切换代价仍然存在[7]。

这表明两种语言的词形相似性与切换代价无关,因此有关结果并不一致。

前人的研究发现,在语言产生过程中,熟练语言比不熟练语言产生更大的切换代价,那么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切换代价的模式是什么?与语言产生相比有何异同?这是本研究主要关心的问题。

研究将以汉英双语者为被试比较语言理解与产生过程中语言切换的特点,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采用图片命名任务考察语言产生过程中切换代价的模式,实验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语言理解过程中切换代价的模式。

2 实验一211 目的采用图片命名作业,考察汉英双语者在语言产生过程中的切换代价模式。

212 方法21211 被试 30名在校大学生,第二语言均为英语。

由于大学生均在初中阶段开始学习英语,因此他们使用英语没有汉语熟练。

所有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1212 设计2(刺激类型)×2(切换条件)被试内实验设计,其中刺激类型分为英语和汉语两个水平,切换条件分为切换和非切换两个水平。

英语和汉语条件是项目间变量;切换和非切换条件是项目内变量,切换和非切换条件按照对抗平衡的方法在所有被试间进行平衡。

21213 材料 28张实物图片,图片来自儿童识字卡ΞΞΞ通讯作者:彭聘龄。

E 2mail :pdl3507@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项目号30400133和30270462)356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9,32(2):356-359片,由扫描仪以BMP文件格式扫入计算机中。

图片一半用中文命名,一半用英文命名。

15名在校大学生在7点量表上对用英文命名图片的难易程度进行评定(7代表用英文命名非常容易,1代表用英文命名非常不容易),结果14张用英文命名的图片的平均命名难易度为6156,说明被试很容易就能说出图片的英文名称。

在非切换条件下,呈现14张图片让被试用中文命名;14张图片让被试用英文进行命名。

在切换条件下上述14张用中文命名的图片与14张用英文命名的图片混在一起交替呈现,并在需用英文命名的图片周围加框以提示被试用英文进行命名。

在正式实验开始前,让被试先学习一遍图片的英文和中文名称,目的是将图片和英文名称标准化。

213 实验程序采用DMDX程序,在屏幕中央呈现图片并要求被试进行命名,如果图片周围没有框,就用汉语说出它的名字;如果图片周围有框,就用英语说出它的名字。

做到切换条件时,事先告诉被试无框图片与有框图片是交替呈现的。

在被试做出反应后,刺激将自动消失,间隔400ms后呈现下一个刺激。

所有条件下,如果3000ms内被试不做反应,这个刺激将消失并出现下一个刺激。

214 结果数据分析时,大于2000m或低于300ms的数据删去,另外超过和低于平均数两个标准差的数据,以平均数±2个标准差取代。

这样共删去和替代了9152%的数据。

各条件下的反应时(ms)和错误率(%)见表1。

其中汉语切换代价是以切换条件下汉语刺激的反应时减去非切换条件下汉语的反应时来计算的,英语切换代价的计算方法与汉语一样。

表1 非切换与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和切换代价(括号内为错误率)非切换切换切换代价英语1005(219)1046(413)41(114)汉语813(110)1002(418)189(318) 用SPSS软件包(SPSS1010)分析数据。

重复测量分析表明,英语的反应时长于汉语的反应时,F (1,29)=41102,p<0105。

这说明被试的使用汉语的熟练程度高于英语。

切换条件的反应时长于非切换条件的反应时,F(1,29)=44185,p<0105。

交互作用显著,F(1,29)=49152,p<0105。

分别对英语和汉语命名条件下的反应时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英语命名的条件下,切换效应不显著,F (1,29)=1167,p>0105。

在汉语命名条件下,切换条件的反应时长于非切换条件的反应时,F(1,29) =12167,p<0105。

错误率分析表明,语言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 (1,29)=0177,p>0105。

切换条件下的错误率高于非切换条件下的错误率,F(1,29)=8109,p<0105。

交互作用不显著,F(1,29)=2179,p>0105。

215 讨论实验一发现,在由用英语命名图片切换到由汉语命名图片时表现出了切换代价(F值显著),而由汉语命名图片切换到用英语命名图片时没有表现出任何切换代价(F值不显著),即在语言产生过程中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明显大于不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

这一结果与Meuter等的研究结论一致,说明这一结果模式可靠,不随具体的任务设计而改变。

3 实验二311 目的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双语者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切换代价模式。

312 方法31211 被试32名在校大学生,第二语言均为英语,未参加过实验一。

31212 设计同实验二。

31213 材料挑选了30个真词与30个假词,真词和假词中,汉语双字词和英语单词各15个,真词全部是名词,假词作为填充材料不参与结果分析。

切换条件和非切换条件下刺激材料的安排方式同实验二。

切换和非切换条件按照对抗平衡的方法在所有被试间进行平衡。

313 实验程序有两点与实验一不同,一是要求被试做词汇判断。

英语或汉语真词,按右键;否则按左键。

二是由于某种原因,我们改用E-prime软件包进行实验。

314 结果数据处理同实验一,共删除和替代了10106%的数据。

各条件下的反应时(ms)和错误率(%)见表2。

表2 非切换与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和切换代价(括号内为错误率)非切换切换切换代英语597(616)651(1119)54(513)汉语511(213)530(114)19(-019) 用SPSS软件包(SPSS1010)分析数据。

重复测量分析表明,英语词判断的反应时长于汉语,F(1, 31)=133182,p<0105,说明被试汉语的熟练程度高于英语。

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非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F(1,31)=6126,p<0105。

交互作用显著F(1,31)=3119,p<0105。

分别对英语和汉语命名条件下的反应时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英语条件下切换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非切换条件的反应时,F(1,31)=2170,p<0105。

在汉语条件祁志强等: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研究357下,切换效应不显著,F(1,31)=1130,p>0105。

错误率分析表明,英语的错误率高于汉语的错误率,F(1,31)=30169,p<0105;切换主效应显著F(1,31)=6149,p<0105;交互作用显著F(1,31) =9167,p<0105。

分别对英语和汉语命名条件下的错误率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英语条件下,切换效应显著,F(1,31)=3118,p<0105;在汉语条件下切换效应不显著,F(1,31)=1109,p> 0105。

315 讨论反应时分析表明,英语有切换代价,而汉语没有切换代价,表明不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大于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

这与实验一的结果相反,说明对汉英双语者而言,语言理解和产生过程中语言切换的机制不同,在综合讨论中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一点。

4 综合讨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汉英双语者在语言产生与理解中的切换过程。

实验一发现在语言产生过程中,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更大。

实验二发现,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切换代价的模式相反:不熟练语言的切换代价更大。

Green提出了IC(Inhibitory Control)模型解释了语言切换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认为切换代价产生的实质是双语者两种语言任务图式之间的竞争[8]。

“图式”这个概念来源于人类行为学的研究,Schmidt 认为一个具体的行为,如开车或喝咖啡,都受到行为反应图式的控制[9]。

该图式由人对相同类型的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是关于人控制自己行为的指令的陈述性表征。

Green认为人调节语言与控制行为有许多共同点:语言可以看作一种交流谈话的行为,这样人就需要建立语言任务图式来控制语言行为(语言产生、词汇判断以及翻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