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6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五种去活化过程
分子发光分析法五种去活化过程
一、表面活性剂洗涤
表面活性剂洗涤是一种常见的去活化过程,洗涤分子表面上的污染物,降低并去除和阻止分子表面上的污染物对发光特性的影响。
分子活性剂洗
涤试剂可以根据需要分类,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混
合表面活性剂。
通常情况下,洗涤剂应与活性剂结合,以提高洗涤效率,
同时具有良好的低温过程安全。
表面活性剂洗涤可以减少分子表面的污染物,从而改善样品的发光特性,如改善发射光谱,提高发射效率,并可能
改善分子检测的灵敏度。
二、抗化学处理
抗化学处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在分子表面涂覆一层屏蔽膜,阻
止日常活动(如体积缩小,局部温度升高等)对分子表面造成的影响,从
而保持稳定性和发光性质。
抗化学处理可以在低温下进行,不改变分子组成,而且耐受性更好。
三、光致化学聚合
光致化学聚合是将分子用光进行处理,使用不同的光谱来影响分子的
特性,使其可以在恒定的环境中提供更稳定的发光性能。
四、气氛处理
气氛处理是指在恒定温度和压力的环境下,利用气体作用去活化分子
表面。
该过程可以去除表面污染物,改善发光特性,如改善发射光谱或提
高发射效率。
最新分子发光分析法
(4)取代基效应
1)给电子取代剂加强荧光
• —HN2, — NHR , —NR2, — OH, — OR , — CN
• 产生 p →π共轭
化合物
λ
em max
(nm)
相对荧光强度
苯
278~31 0 10
苯酚
285~3 65 18
苯胺 苯基氰 苯甲醚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关系
• A . Stokes位移
• B .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 C . 镜像规则
A.基态上的各振动能级分布与第一激 发态上的各振动能级分布类似。
• 激发:基态→第一激发态各振动能级,振动能 级越高,能级差越大,波长就越短。
• • 发射荧光:从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
310~40 280~39 285~34
5
0
5
20
20
20
2)吸电子取代基减弱荧光、加强磷光
• 芳环上被F、Cl、Br、I 取代后,使系间窜跃 加强,磷光增强,荧光减弱。其荧光强度随卤 素原子量增加而减弱,磷光相应增强,这种效 应为重原子效应。 其原因是重原子的电子自旋和轨道运动间的相 互作用变大,原子核附近产生磁场,使单重态 向多重态系间跨越的几率增加。
(2)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 溶剂的影响(增大溶剂的极性荧光增强) • 温度的影响 • 酸度的影响(芳香族化合物的官能团,金属与有
机试剂螯合)
• 内滤光和自吸收现象 • 散射光的影响
(3)溶液荧光的猝灭
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
引起荧光强度降低或荧光强度不与浓度成线性关系
的现象称为荧光猝灭。
分子发光分析法
3.检测器 3.检测器
荧光计采用光电管作检测器 荧光分光光度计采用光电倍增管作检测器 电感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 device, CCD)
四、荧光分析方法与应用
1. 特点: 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
?
光度法 A = lg I0/I = KC 荧光法 I= KC
(c) 刚性平面结构:可减少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用 刚性平面结构:
(d) 取代基效应 取代基效应:给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增强;吸电子取代基使荧光减弱 如苯胺和苯酚荧光较强,而硝基苯为非荧光物质 (e)重原子效应 )重原子效应: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荧光减弱,而磷光增强
(3)荧光螯合物 荧光螯合物
I p = 2 . 3ϕ p I o c
式中:Ip 为磷光效率,Io 为激发光的强度人为磷光物质的摩尔吸收系数,b为 试样池的光程。在一定的条件下,ϕ 、I p、 、b均为常数,因此上式可写成: κ
I p = Kc
根据上式可以用磷光强度对磷光物质浓度制作定量分析的标准曲线
2. 温度对磷光强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磷光逐渐增强 温度对磷光强度的影响: 3.重原子效应: 3.重原子效应:重原子的高核电荷使磷光分子的电子能级交错,容易引 重原子效应 起或增强磷光分子的自旋轨道偶合作用,从而使S 起或增强磷光分子的自旋轨道偶合作用,从而使S1→ T1的体系间窜跃 概率增大,有利于增大磷光效率。 4.室温磷光 4.室温磷光 (1)固体基质:在室温下以固体基质吸附磷光体,增加分子刚性、减少三重 态猝灭等非辐射跃迁,从而提高磷光量子效率。 (2)胶束增稳:利用表面活性剂在临界浓度形成具多相性的胶束,改变磷光 体的微环境、增加定向约束力,从而减小内转换和碰撞等去活化的几率,提 高三重态的稳定性。 (3)敏化磷光: 激发三重态将能量转移于另一易发磷光的受体,让其法磷光
16分子发光分析法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2019/9/4
4.内滤光作用和自吸现象
内滤光作用:溶液中含有能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物质发射 的荧光,如色胺酸中的重铬酸钾;
自吸现象: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端与其吸收 光谱的长波长端重叠,产生自吸收;如蒽化合物。
2019/9/4
5.溶液荧光的猝灭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多为 S1→ S0跃迁),发射波长为 ‘2的荧光;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
长;
‘ 2
>
2
>
1
;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碰撞猝灭; 氧的熄灭作用等。
2019/9/4
内容选择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第二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analysis
第三节 分子发光分析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吸收的光量子数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 ,如外转换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2019/9/4
2.化合物的结构与荧光
(1)跃迁类型:* → 的荧光效率高,系间跨越过程的速率 常数小,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2)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3)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 用,故具有很强的荧光。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荧光 素有很强的荧光,酚酞却没有。 (4)取代基效应:芳环 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 强。
第六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化合物 苯 萘
蒽
f 0.11 0.29
0.46
丁省
0.60
戊省
0.52
• 3)刚性结构:
• 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有机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
• 原因: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溶剂或其 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也就减少了碰撞去活的可能 性。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S2
系间窜跃
S1
能 量
吸 收
发
射
荧
外转换
光
T1
T2
发 射 磷 光 振动弛豫
S0 l1
l2
l 2
l3
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
1.2 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1.荧光(磷光)的激发光谱曲线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磷 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 ) 。
光致发光 化学发光 生物发光
荧光 磷光
按光子能量分类: 荧光
斯托克斯荧光(Stokes):λex<λem 反斯托克斯荧光(Antistokes):λex>λem 共振荧光(Resonance):λex=λem
第一节 分子发光的基本原理
• 一、 分子荧光及磷光光谱的产生 • 1.1荧光及磷光的产生
电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二、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1 荧光量子产率
•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 i) 分子具有与辐射频率相应的荧光结构(内因);
• ii)吸收特征频率的光后,具一定光量子产率的荧光。
• 即荧光量子产率(荧光效率或量子效率) 足够大.
分子发光分析法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基态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便产生分子发光。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一、概 述 :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与分光光度法相比,荧光分析法的最大优点是灵敏度高和选择性高。
二、荧光产生的基本原理(一)分子荧光的产生(二)荧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1.荧光效率2.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1)产生荧光的条件①必须含有共轭双键这样的强吸收基团,并且体系越大, 电子的离域性越强,越容易被激发产生荧光;大部分荧光物质都含有一个以上的芳香环,且随共轭芳环的增大,荧光效率越高,荧光波长越长。
②分子的刚性平面结构有利于荧光的产生③.取代基对荧光物质的荧光特征和强度的影响 给电子基团:-OH 、-NH2、-NR2和-OR 等可使共轭体系增大,导致荧光增强。
吸电子基团:-COOH 、-NO 和-NO2等使荧光减弱。
随着卤素取代基中卤原子序数的增加,使系间窜跃加强,物质的荧光减弱,而磷光增强。
3.环境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1)溶剂极性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电子激发态比基态具有更大的极性。
溶剂的极性增强,对激发态会产生更大的稳定作用,结果使物质的荧光波长红移,荧光强度增大. 奎宁在苯、乙醇和水中荧光效率的相对大小为1、30和1000。
(2)温度荧光强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辐射跃迁的速率基本不随温度而改变,而非辐射跃迁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
对大多数的荧光物质而言,升高温度会使非辐射跃迁概率增大,荧光效率降低。
由于三重态的寿命比单重激发态寿命更长,温度对于磷光的影响比荧光更大。
(3)pH 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共轭酸碱两种体型具有不同的电子氛围,往往表现为具有不同荧光性质的两种体型,各具有自己特殊的荧光效率和荧光波长。
另外,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可以使荧光物质处于更有序的胶束微环境中,对处于激发单重态的荧光物质分子起保护作用,减小非辐射跃迁的概率,提高荧光效率。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与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和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两种常用的分子光学技术。
它们都是利用自由基反应的原理测定物质的技术。
分子发光分析法是基于激发分子发射光,从而测定物质浓度的技术。
它使用一种特殊的分子发射剂与被测物质反应,当被测物质与分子发
射剂反应后,分子发射剂会被激发发射出特定波长的光,而这些发射
出的光则可以用来测定被测物质的浓度。
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激发分子吸收光来测定物质浓度的技术。
它使用一种特殊的分子发射剂,它能把一种特定的波长的光吸收,而
这种光则能够激发被测物质。
当被测物质激发后,它会吸收一定波长
的光,而这些被吸收的光则可以用来测定被测物质的浓度。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分子发光分析法和分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各有优劣,它们都可以用来测定物质的浓度,但都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比如
分子发光分析法在测定低浓度物质时会有一定的误差,而分子吸收分
光光度法则受到测量物质种类的限制。
因此,在选择物质浓度检测的
技术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技术,以得到更准确的测定结果。
最新16免疫分析仪器汇总
16免疫分析仪器第十六章免疫分析仪器* 免疫分析法:应用不同的标记物,以抗原抗体相互结合为基础的免疫学测定方法。
* 类型:(1)用酶作标记物,称为酶免疫分析法。
(2)以化学发光物质作标记,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3)用放射性核素作标记物,称为放射免疫分析法。
第一节酶标分析仪一、酶免疫分析法* 分类:有两种类型。
(1)均相酶免疫测定:主要用于药物测定。
(2)非均相酶免疫测定:也叫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常用于医学检验。
二、酶标仪的工作原理及结构(1)微机:可通过控制电路控制微孔板在X和Y方向的移动。
(2)微孔板:是一透明塑料板,板上有装载待测样品的多排小孔。
1、原理:采用比色法。
光源光线经滤光片后成单色光,射入微孔板中待测样品后被吸收掉一部分,透射光到达光电检测器,经放大及模数转换后,送入微机处理、显示和打印结果。
2、光路系统:光源发出的光,经聚光镜、光栏、到反射镜作900反射后,垂直通过比色溶液,然后经滤光片到达光电管。
3、酶标仪和光电比色计的不同点:两者都用比色法测定,不同点为(1)装载比色液的容器不是比色皿,而是塑料微孔板。
(2)光束垂直通过待测液即微孔板。
(3)通常不用吸光度A而是用光密度OD表示。
4、酶标仪类型:有两种。
(1)单通道:分自动型和手动型。
(2)多通道:均为自动型,特点是检测速度快。
三、EL312E型酶标仪简介是美国BIO-TEK公司的产品。
1、光学系统原理:采用比色法。
滤光片类型为后密封式干涉滤光片,半通带宽度10nm;比色板为标准96孔板。
2、技术指标:如表。
四、半自动微孔板式ELISA分析仪结构在酶标仪的基础上再配置加液器、温育器、洗板机、测读仪。
测定中需由手工将微孔板移至下一步骤的仪器中进行。
五、全自动微孔板式ELISA分析仪结构自动化酶免疫分析系统由加样系统、温育系统、洗板系统、判读系统、机械臂系统、液路动力系统、软件控制系统等组成第二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发光剂:指能产生化学发光反应的物质,也叫发光底物。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基态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便产生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
依据激发的模式不同,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热致发光、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等。
光致发光按激发态的类型又可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种。
本章讨论分子荧光(Molecular Fluorescence)、分子磷光(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和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分析法。
第一节荧光分析法一、概述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早在16世纪,人们观察到当紫外和可见光照射到某些物质时。
这些物质就会发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光,而当照射停止时,物质的发光也随之很快消失。
到1852年才由斯托克斯(Stokes)给予了解释,即它是物质在吸收了光能后发射出的分子荧光。
斯托克斯在对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864年提出可将荧光作为一种分析手段。
1867年Goppelsroder应用铝—桑色素络合物的荧光对铝进行了测定。
进入20世纪,随着荧光分析仪器的问世,荧光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光谱分析手段。
荧光分析法的最大优点是灵敏度高,它的检出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选择性也较分光光度法好。
虽然能产生强荧光的化合物相对较少,荧光分析法的应用不如分光光度法广泛,但由于它的高灵敏度以及许多重要的生物物质都具有荧光性质。
使得该方法在药物、临床、环境、食品的微量、痕量分析以及生命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理(一)分子荧光的产生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
根据保里不相容原理,基态分子的每一个轨道中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总是相反的,因而大多数基态分子处于单重态(2S+1=1),基态单重态以S0表示。
当物质受光照射时,基态分子吸收光能就会产生电子能级跃迁而处于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以S1、S2表示。
分子发光分析
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不同
26
27
3、荧光猝灭
定义: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
的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 碰撞猝灭荧激光发分单子重以态无的辐荧射光跃分迁子的与方猝式灭回剂到分基子态相碰撞
静态猝灭 荧光物质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生成非荧光
的络合物
类型 转入三重态的猝灭 溶解氧与荧光物质 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猝灭 猝灭剂与荧光物质
2. 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1)跃迁类型
实验证明,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首先经历 激发,然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其他无辐射 跃迁,再发生 跃迁而得到荧光。 (2)共轭效应 实验证明,容易实现激发 的芳香族化合物 容易发生荧光,增加体系的共轭度荧光效率一般 也将增大,主要是由于增大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 系数,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激发态分子
4
2.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
其中S0、S1和S2分别表示分子的基态、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单重态
T1和T2则分别表示分子的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三重态。
V=0、1、2、3、…表示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能级。
5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S1
S2
T1
S0 吸光1
吸光2
振动弛豫:
在同一电子能级 中,电子由高振 动能级转至低振 动能级,而将多 余的能量以热 的
1.如何获得较强的磷光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增加试样的刚性:
低温冷冻
固体磷光法:
吸附于固相载体(滤纸)
分子缔合物的形成:
加入表面活性剂等
重原子效应:
加入含重原子的物质,如银盐等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s
体系间窜跃( 不同多重态, 体系间窜跃( isc ):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 射跃迁( S1→T1跃迁 跃迁)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 射跃迁( S1→T1跃迁)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 的最低振动能级( =0)跃迁至基态各振动能级 跃迁至基态各振动能级( T1→S0跃迁 跃迁)。 的最低振动能级(v=0)跃迁至基态各振动能级( T1→S0跃迁)。 S2 Intersystem Crossing 系间窜跃 S1 磷光发射 Phosphorescence T1
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基态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 基态分子吸收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激 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 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 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 便产生分子发光 分子发光( 便产生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 )。 依据激发的模式不同,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 依据激发的模式不同,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 按激发的类型又可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种)、 荧光和磷光两种)、热致发 (按激发的类型又可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种)、热致发 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等 光、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等。 本 分子荧光(Molecular Fluorescence)、 分子荧光( )、 章 分子磷光( 分子磷光(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 ) 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
S0 λ2 λ1
内转移( ) 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之间 之间( 内转移(ic) :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之间(如S2 S1,S1 S0)的非辐射跃迁 。 )
S2 T1 S1
S0 λ2 λ1
分子发光分析法概况课件
分子发光分析法的优缺点
优点
高灵敏度
分子发光分析法通常具 有很高的灵敏度,能够 检测出低浓度的目标物
。
选择性
某些发光分子可以与目 标物发生特异性反应, 从而提高分析的选择性
。
操作简便
分子发光分析法通常操 作简单,所需仪器设备 相对简单,便于现场快
速检测。
缺点
背景干扰
发光分析法容易受到环 境背景光的影响,如日 光、荧光等,导致检测
01
02
研发能够延长发光分子寿命 的技术,以减少检测过程中
的误差和不确定性。
03
04
克服背景干扰
研究和发展能够有效排除背 景光干扰的技术和方法,以 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拓展应用领域
进一步探索发光分析法在环 境监测、生物医药、食品安 全等领域的应用,以满足更
广泛的需求。
06 结论
总结分子发光分析法的概况与重要性
结果不稳定。
发光衰减
某些发光分子的发光强 度会随时间衰减,影响 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成本较高
某些高灵敏度的发光分 子和仪器设备成本较高 ,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
的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延长发光寿命
进一步研发具有更高灵敏度 和选择性的发光分子,以满 足更低检测限和更高准确性
的需求。
新型的分子发光分析方法和技术不断 涌现,如荧光免疫分析、荧光偏振免 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等。
02
分子发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分子发光的过程与机制
01
分子发光是指分子吸收能量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再由激 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光子的过程。
02
分子发光分析法
磷光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62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a.Stokes位移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谱的波长比
激发光谱的长,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
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能级
非光谱分析法
光谱分析法
折 射 法
圆 二 色 性 法
X 射 线 衍 射 法
干 涉 法
旋 光 法
原子光谱分析法
原 子 吸 收 光 谱
原 子 发 射 光 谱
原 子 荧 光 光 谱
X 射 线 荧 光 光 谱
分子光谱分析法
分分核 紫红子子磁 外外荧磷共 光光光光振 谱谱光光波 法法谱谱谱
法法法
各种光分析法
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以火焰、电弧、等离子炬等作为光源,使气态原子
反跃迁的几率也越大,即产生的光谱呈镜像对称。
荧光激发光谱
荧光发射光谱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nm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分子必须具有与所照射的辐射频率相
适应的结构, 才能吸收激发光;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荧光量子产率也叫荧光效率 或量子效率,它表示物质发射荧光的能力,通常用下式表示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吸收的光量子数
在产生荧光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辐射和无辐射跃迁过程, 如荧光发射、内转移、系间跨跃和外转移等。因此,荧光的 量子产率,将与上述每一个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 如外转换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发射光谱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 nm
蒽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
2020/9/27
三、荧光的产生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具有合适的结构; (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3. 溶液pH
对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2020/9/27
4.内滤光作用和自吸现象
内滤光作用:溶液中含有能吸收激发光或荧光物质发射 的荧光,如色胺酸中的重铬酸钾;
自吸现象: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短波长端与其吸收 光谱的长波长端重叠,产生自吸收;如蒽化合物。
2020/9/27
5.溶液荧光的猝灭
‘ 2
)。
c. 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
样)成镜像对称关系。
2020/9/27
镜像规则的解释
基态上的各振动能级分布 与第一激发态上的各振动能级 分布类似;
基态上的 零振动能级与 第一激发态的 二振动能级之 间的跃迁几率 最大,相反跃 迁也然。
2020/9/27
荧光激发光谱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最多,荧光 强度最大;
2020/9/27
2.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选 最大激发波长), 化合物 发射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I或III)。
2020/9/27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62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2020/9/27
内转换
振动弛豫 内转换
S2
系间跨越
S1
能
T1 T2
量
吸 收
发
射
外转换
荧
光
发 射 磷 振动弛豫 光
S0
l3
l20120/9/27
l2
l 2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振动弛豫:同一电子能级内以热能量交换形式由高振动能级 至低相邻振动能级间的跃迁。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 -12 s。
内转换:同多重度电子能级中,等能级间的无辐射能级交换。 通过内转换和振动弛豫,高激发单重态的电子跃回第一
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外转换:激发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间产生相互作用而转
移能量的非辐射跃迁; 外转换使荧光或磷光减弱或“猝灭”。
系间跨越:不同多重态,有重叠的转动能级间的非辐射跃迁。 改变电子自旋,禁阻跃迁,通过自旋—轨道耦合进行。
2020/9/27
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荧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2020/9/27
2020/9/27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relation between fluorescence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 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
2.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 率增加。
2.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预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 发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10-7~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荧光量子产率(): 发射的光量子数
吸收的光量子数
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态能量释放各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 ,如外转换过程速度快,不出现荧光发射;
2020/9/27
2.化合物的结构与荧光
(1)跃迁类型:* → 的荧光效率高,系间跨越过程的速率 常数小,有利于荧光的产生; (2)共轭效应:提高共轭度有利于增加荧光效率并产生红移 (3)刚性平面结构:可降低分子振动,减少与溶剂的相互作 用,故具有很强的荧光。如荧光素和酚酞有相似结构,荧光 素有很强的荧光,酚酞却没有。 (4)取代基效应:芳环 上有供电基,使荧光增 强。
多为 S1→ S0跃迁),发射波长为 ‘2的荧光; 10-7~10 -9 s 。
由图可见,发射荧光的能量比分子吸收的能量小,波长
长;
‘ 2
>
2
>
1
;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T1 → S0跃迁); 电子由S0进入T1的可能过程:( S0 → T1禁阻跃迁)
S0 →激发→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跨越→振动弛豫→ T1 发光速度很慢: 10-4~100 s 。
碰撞猝灭; 氧的熄灭作用等。
2020/9/27
内容选择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第二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molecular fluorescence and phosphorescence analysis
2020/9/27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a.Stokes位移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谱的波长比
激发光谱的长,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
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能级
图 2 ,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
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波长一定的荧光(如
光照停止后,可持续一段时间。
2020/9/27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excitation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荧光(磷光):光致发光,照射光波长如何选择?
1.荧光(磷光)的激发光谱曲线
固定测量波长(选最大发射波长),化合物发射的荧光(磷 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 ) 。
16分子发光分析法
2.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
电子激发态的多重度:M=2S+1
S为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0或1);
平行自旋比成对自旋稳定(洪特规则),三重态能级比相应 单重态能级低;
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处于单重态;
S0→T1 禁阻跃迁; 通过其他途径进入 (见能级图);进入的 几率小;
20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