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四首(《秋词》、《潼关》等)

合集下载

全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37页

全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PPT37页

谢谢!
37
全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 外古诗词《秋词》《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
关》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背景】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失败被贬。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赏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四首一、第一首《秋词》秋词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这首诗开篇就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说出了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

“秋日胜春朝”,使用对比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充满生机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的方式抛出自己的看法。

为什么秋胜过春呢?先说了自己的看法,再作解释。

第三句体现了五言绝句中的第三句破局转折的结构性特点。

用一个场景感很强的画面来把诗歌的情感丰富度拉开。

诗人用特别典型有动感的具体事物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一只飞速上升的白鹤冲破云霄,这句就一个感觉,动感十足。

这幅画面可以是看做对“秋日胜春朝”的解释。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里的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

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这样的描写里面根本找不到什么悲凉的气息。

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

于是,白鹤一飞冲霄是“实”,自己的诗情得旷远是“虚”。

这样的两句把“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自然而然就得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受。

这首诗,读起来根本读不到悲凉的感受,体会到的是博大的胸怀和高昂激越的气概。

二、第二首《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简答题:1、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2、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简答题: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3、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4、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5、说一说诗歌一、二句的内容,以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6、三、四句是本诗的名句,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的情景?7、古人最讲究炼字,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最喜欢哪个字?【参考答案】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答:“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七上古诗词原诗及译文【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原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原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zhǎng
诗意速通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水位升高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回家的日期还没有 定啊,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天的池塘涨满了 水。
何时将要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 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诗人十 多岁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 阔风景所震撼,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诗歌朗读
tóng 潼 关
谭嗣同 sì 终古/高云/簇此城, cù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jiě
主旨点睛
这首诗中,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 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 并以一鹤直冲云霄,表现了自己 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 怀。
诗歌赏析
1.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第一句先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悲秋的传统。第 二句直抒胸臆,以“胜春朝”来热情赞美秋天,态 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诗人将古人的悲秋与 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的乐观豁达。
2.请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涨”字 的妙用。
“涨”字用词准确,极 富动态感,既写出巴山 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 又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 的愁思。
3.“秋”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既点明季节,又渲染孤单、悲 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孤寂、落 寞的心情。
4.名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通过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 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 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的 孤独凄凉和对团聚的期 盼。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四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四首》教案

《课外古诗四首》教案《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教学目标:1.积累、背诵四首古诗。

2.理解诗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3.感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

而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瑟悲凉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就我们再次学习古代文人更多的赋秋之作。

二、感悟节奏,有感诵读1.老师伴乐指导朗读,注意老师的语调,节奏。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 归期/ 未有期,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2.加入自己理解,同桌之间互相朗读四首古诗。

三、疏通文意这四首诗被冠以“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名字,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同学们课外阅读、自主学习。

请大家用默读的方法,阅读每首诗的提示文段,把其中对诗歌内容的解释标注出来。

(理解诗歌的内容)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

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不过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秋天就都悲叹冷清萧条,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六单元的课外古诗词包括《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潼关》。

其中,《秋词》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豁达态度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深深怀念。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和志向。

《潼关》是清代诗人谭嗣同的作品,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如需更多内容,建议查阅教辅材料或咨询语文老师。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部编版七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一、《秋词》刘禹锡【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潼关》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期末课外古诗词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C、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D、“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七年级(上)课后古诗词(下)(《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七年级(上)课后古诗词(下)(《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1.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 “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 ”“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刘禹锡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 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 了博学宏词科。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 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 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这 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 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 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诗意—情意—创意
慧心—爱心—悟心
一、自学径
⑴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 清”等句。 ⑵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⑶晴:一作“横”。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⑷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碧霄:青天。
诗意—情意—创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郡系期末语文古诗文理解型默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郡系期末语文古诗文理解型默写

【七上】语文古诗文理解型默写专题归纳(一)《秋词》(刘禹锡)1.通过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的诗句是:【或】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肠断是秋天。

”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诗句是:【或】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诗句是:【或】借歌颂秋天的生机和景色,表达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的名句是:【或】诗中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开阔胸襟和锐意进取的高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夜雨寄北》李商隐1.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诗句是:【或】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或】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或】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1.诗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或】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诗句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是:【或】写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的诗句:【或】由现实转入梦境,表现作者对朝廷统治者的统治隐隐担忧和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的诗句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潼关》谭嗣同1.诗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或】反映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的名句是:【或】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潼关雄伟壮观景象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部编版七年级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期末课外古诗词四首习题及答案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班级:姓名: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期末课外古诗词:一、秋词(其一)/刘禹锡二、夜雨寄北/李商隐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四、潼关/谭嗣同一、《秋词》刘禹锡【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的视角,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赏析选择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解析】C 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秋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自古逢秋悲寂寥”,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

“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秋日胜春朝”,用夸张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五四学制2024)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五四学制2024)

诗歌赏析



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这首诗一反常态,不写悲秋,
拨 而写爱秋,赞颂了秋的美好,并借对仙鹤“排云”而上的
描写,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歌赏析


永贞革新以失败而告终,诗人在遭受严重打


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这首诗更是一改传统悲秋
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
诗歌理解
·


刘禹锡(772— 842),字
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背 景 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政治上他主张革新,是王叔文
政治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著有《刘梦得文集》。
诗歌理解
此诗选自《刘禹锡集》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90年 版)。此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永贞元 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 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 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唐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 死,刘禹锡被贬,《秋词》就是他被贬朗州时写的。
诗歌赏析
诗 歌
诗人写此诗时才十几岁。诗人途经陕西潼关,眼见黄
鉴 河奔腾怒吼而来,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拘
赏 束;秦岭山脉进入潼关再也不知何谓平坦。透过少年谭嗣
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
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
诗歌理解
原 文 注 释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①孤村②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③。 夜阑④卧听风吹雨, 铁马⑤冰河入梦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的手法,
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 的颂秋进行对比,表 现作者乐观豁达的情 怀。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推开 碧霄:蓝天。
便引诗情到碧霄。
意境开阔,情调昂扬,
高远豪迈。借景抒情,以
秋日天高气爽,万里 晴空,一只仙鹤直冲云 霄推开云层,引发我的 诗兴飞向碧蓝的天空。
秋日晴空为背景,借“鹤” 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 排云而上,赞美秋天开阔 明朗,表达诗人奋发进取 的豪情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炼字:1、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
2、从词性、色彩、修辞等角度分析该字特殊手法。 3、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思想。
字词的含义(手法)+写出(描绘)的内 容+表达的效果(情感)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炼字:
引:是“引出”的意思,
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看到白鹤 冲天而引发的无限诗情,流 露出豪迈乐观之情。
唐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
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
(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
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有《李
义山诗集》传世。
贰 诗题也作“夜雨寄内”,“内”即 其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 之内容,按“寄内”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狱中题壁
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谢谢 聆 听
《秋词》(二首),是诗人被 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时 年34岁。

词(一)(七言绝句)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悲:悲叹 寂寥:冷清萧条 春朝:春天。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 秋天就都悲叹凄凉寂寥, 而我却认为秋天象地写 出了黄鹤一飞冲天, 冲破白云阻隔的气 势,表现了作者乐 观豁达的情怀。
《秋词》(二首),是诗人被 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时 年34岁。反映了刘禹锡虽励精图 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 不气馁,愈挫愈勇,仍保持着高 昂的进取精神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贰 ◆ 《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七言绝句)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
(手法:设问)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 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急切 与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 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 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 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 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 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 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 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 诗。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 答,以及对巴山夜雨景象的描绘, 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的孤寂凄 凉伤感和思念妻子、盼望重逢的 强烈愿望。
叁 ◆ 《十一月四日 风雨大作》
南宋 陆 游
陆游
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自幼好学,一生坚持抗金,
为权贵所嫉。 他是一个富有才华而又多
产的作家。 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现实
夜阑卧听风吹雨,
实写雨夜之声,
手法:虚实结合
铁马冰河入梦来。
虚写梦境战场杀敌。
表达报国之志!
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夜阑卧听风吹雨:
①点明时间及环境; ②描绘出眼前的现实情景; ③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象。
(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
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 身的爱国情怀。
“涨”字,(动词)于动态感,
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 现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愁 思之绵绵深重。
巴山夜雨涨秋池。(手法:借景抒情)
“涨”字,(动词)于动态感,
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 现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愁 思之绵绵深重。
“秋”字,点明了季节,烘托诗 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伤感。
七上 ◆
课外 古诗
南门学校
钟跃
《 潼

( 其
《叁
十 一
《 夜

《 秋

关 》
二月

四 日

雨 寄 北
词 》 (



大 作 》
一 )
目 录
壹 ◆ 《秋 词》(其一)
唐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 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 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刘禹锡创作的民歌诗体“竹枝词”,别开生面, 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 义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七言绝句)
南宋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僵卧:形容老病
戍轮台:指守卫边关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夜阑:夜深,夜将尽
僵卧孤村不自哀,心态:不以衰老自弃
点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
尚思为国戍轮台。
直抒报国情怀!
手法:对比
乐观豪放之气
何当共剪西窗烛, (成语:剪烛西窗)
何当:何时将要。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却话巴山夜雨时。(手法:虚写)
却话:回头说,追述。 向“君”追话今夜“我”思 “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 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虚实相生,回环对比)
巴山夜雨图(实) 剪烛夜谈图(虚)
肆 ◆《 潼 关 》
清 谭嗣同
潼关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 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 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 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 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 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 之一。
潼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终古:久远。 秋风/吹散/马蹄/声。簇: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束:拘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前两句:(描写) 高云拥城,寂寥辽远
手法:拟人
后两句:(抒情) 不畏险阻,勇往直前
终古高云簇此城, 河流大野犹嫌束,
人的动作
山入潼关不解平。
人的情感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 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 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潼关山水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