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体系中的欧洲各国关系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也纳体系中的欧洲各国关系浅析

20101020256 苏联顺国际政治

摘要:维也纳体系是19欧洲最主要的国际关系体系,它的建立不仅使欧洲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而且开创了一系列国际关系的原则,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维也纳体系恢复了被拿破仑打破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然而却又受当时民族主义、国家统一和独立的革命浪潮冲撞,各国为实现本国势力的扩张,相互倾轧,相互斗争,各种外交与结盟层出不穷,国际关系微妙而复杂。

关键词:维也纳体系国际关系世界霸权政治格局

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由英、法、俄、普、奥为首的反法同盟商议召开和会,来分配他们的战争利益,以及划定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1814年九月,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法国代表塔列兰等为主导的几乎欧洲所有国家代表聚集在维也纳召开和会。这是一个分配战争果实、瓜分弱国领土、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分赃会议。

(一)维也纳和会中主要国家间的关系分析

大会首先围绕波兰——萨克森问题的讨论展开,俄普两国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华沙大公国,也就是波兰——萨克森的领土。表现在俄国希望独占波兰,使它在西部扩张的计划得以实现,增强本国的力量,为称霸欧洲做准备。而普鲁士在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对外扩张中国力遭到重创,迫切希望占领华沙。奥地利当然不希望普鲁士在得到华沙与萨克森导致其在德意志的地位受到削弱,战后的奥地利不再担心西面的法国会对它指手画脚,更怕普鲁士的威胁到这位曾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德意志同盟的主人。同时奥地利也担心俄国的强大会是奥地利境

内民族问题的尖锐化,因为俄国一向自称是斯拉夫民族的解放者。再来看看英国,拿破仑战败后,法国暂时不再是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奥地利和普鲁士在战争中国力受到削弱,欧洲大陆上只有俄国保持着较强的实力。英国向来奉行欧洲大陆势力平衡的原则,极力避免欧洲大陆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过分强大。所以英国不希望俄国在利益分配中得到太多。这样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俄普之间、普奥之间、英俄之间,相互牵制,相互争执。

法国虽然战败了,但是在拿破仑使其当外交部长、波旁王朝复辟后又任外交大臣的塔列兰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通过开展秘密外交,找到回旋的余地,最大限度地保留法国的利益。法国一直以来都以称霸欧洲大陆为目标,并为此路易十四、拿破仑一世付诸了行动,法国一度成为欧洲军事上最强盛的国家。现在尽管战败,也不希望从此一蹶不振,在维也纳和会中,法国甚至以战败国的身份与几个战胜国的强国平起平坐。所以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尽管没在列强的利益争夺中扮演角色,但实力没有受到致命打击。第一次巴黎和会中,法国领土恢复到1792年的疆界,英国将除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之外的法国殖民地归还给法国。真正受到领土分割与盘剥的事那些被拿破仑占领的小国。法国在维也纳体系中成为维护“正统秩序”的维护者。但法国和普奥依然存在潜在冲突,尤其是普鲁士,,由于在拿破仑战争中战败成为法国的附庸国,让它感到极为羞恼,不希望看到法国的再次强大而使本国的发展打断。

(二)“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中的运用及“欧洲协调”的提出

即便各国因各自利益问题争论不休,这些大国之间最后还只艰难地实现了调停,达成一致,并于1815年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其主要内容第一是调整疆域,实际上就是分配各国的战利品,一方面裁决战败国法国,将其疆域恢复到1790年的疆界,另一方面按照“均势”的原则分配各国应得领土。例如荷兰合并奥属尼德兰,该称尼德兰王国,瑞典合并挪威,丹麦得到石勒苏益格以及荷尔斯泰因

两个公国。俄国西部疆域扩大到破黑西部,波兰成为沙皇治下的一个君主立宪国,顺利实现了向西扩张的目标。

为了维持实力的平衡同时也为了为本国争取更多的利益,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提出“补尝原则”,即以领土补偿弥补旧日损失而巩固“正统”,这样奥地利得到了加利西亚,同时得到意大利北部的领土。普鲁士得到萨克森的大部分,同时获得莱茵河左岸和威仕特华利亚王国作为领土“补偿”。此外,与会各国还主张建立34个君主国和4个自由市组成的德意志邦联,由奥地利任邦联的领主。意大利仍处于分散不统一的状态,但是热那亚、萨瓦和尼斯并入萨丁王国,为日后萨丁统一意大利提供了一定的领土资源支撑。在领土分配过程中,基本上遵循了欧洲政治家门一贯主张的“均势”原则,各大战胜国都得到了一定的领土,但谁也不能独占或者多占胜利的大蛋糕。英国也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因为英国是无法完全渗入到欧洲大陆的霸主角逐中,所以它希望俄、奥、普、法、荷这些欧洲大陆强国的力量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样有利于维护它世界强国的地位。鉴于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所以它更在乎海外的利益而不是欧洲大陆。《最后议定书》中规定,英国获得印度的荷属殖民地和马耳他等。在维也纳体系中英国是实力最强的,迎来了工业化后的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黄金时代,超越同时代的其他欧洲国家,成为世界霸主。

《最后议定书》的第二方面内容是讨论并解决了一些国际性问题。“欧洲协调”原则开始被提出。首先是通过了《关于河流自由航行的规定》,规定一切国家(不论是沿岸国或非沿岸国)在某些欧洲河流上自由航行的原则,反映了资本主义的通商利益,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是通过了《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的规定》,规定驻外最高代表为各国大使,其次是驻外大使馆公使,第三等级是代办,这些规定成为后来国际社会的外交惯例。最后提出了“在适当的时候废除黑奴贸易”的决议,并提倡保护人权,这些国际性议题的提出对后来

极大丰富了国际社会议题和内容,对国际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反映出各国在因利益分配不均,虽然矛盾重重,但通过协商不仅实现了短暂的均衡与世界格局的稳定,而且能有效化解可能产生的冲突。上述关于互派外交大使的规定就是“欧洲协商”的一个体现。

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显然是非常善于利用其丰富的外交经验及高超的外交手腕的,他们熟知18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历程,总结其经验,得出“领土分配不是保持欧洲均势的最好方法”。他们意识到,只有定期去腥外交大臣会晤,互通信息,才能减少各国的相互猜忌,消除化解且在潜在冲突。欧洲协调具体指以会议的方式协商处理欧洲重大问题的协商外交机制。在维也纳和会中,这个原则没有被作为概念正试提出,但却在维也纳体系的构建中得到运用。表现在,维也纳和会之后,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强国通过协调,结盟等方式共同维持一个稳定的欧洲政治格局,镇压革命,相互制衡,防止霸权的出现,为当时欧洲国际体系带来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

(三)《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框架下维也纳体系的运行及其瓦解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引起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高潮的兴起,极大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统治秩序,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君主专制,沙皇亚历山大首先提出成立君主国同盟联合起来应对可能引发的革命与起义。1815年9月26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神圣同盟建立后不久,由除英国、教皇和土耳其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了这个同盟。神圣同盟一俄、普、奥三国为主导,维持了欧洲大陆的正统秩序,是维也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行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