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德育课程体系框架分析
德育实践的实施框架
德育实践的实施框架1. 引言德育实践是我国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框架至关重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德育实践的实施框架。
2. 德育目标德育实践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具备诚实、守信、善良、勇敢等品质。
-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社会公德。
-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
3. 德育内容德育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道德教育: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践行道德行为。
- 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利益奋斗的情感。
-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
4. 德育途径德育实践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将德育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课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道德素养。
- 社会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教育。
- 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 网络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德育工作渠道。
5. 德育方法德育实践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说教法:通过讲解、阐述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 榜样法:通过树立典型、表彰优秀,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 情境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教育。
- 渗透法:将德育内容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 互动法: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6. 德育评价德育评价是对德育实践效果的检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道德行为评价:考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表现。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的含义及功能
含义: 课程目标就是一定学校某门、某类课程或课程体系所 要达到具体目标,即“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
指向学生,而不是教师; 是预期的结果和标准。 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要制订课程目标?
指向功能 功能: 规范功能 评价功能
课程目标
体现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 求,更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 目标。
能 力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 的发展。
课程目标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 的主导。
知 识
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目标。
济
学 常 识
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主题结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
经济生活
生活与消费
投资与创业 收入与分配 面对市场 经济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生活与哲学
生活智慧与 时代 精神 探索世界与 追求真理
公民与政治生活 文化与生活 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 文化传承与 创新 中华文化与 民族精神 发展先进文 化
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当代国际社会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基本结构
第一,前言。包括:①课程性质;②课程理念; ③设计思路。 第二,课程目标。包括①总目标;②分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内容标准(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包括:①学习领域;②
学习主题;③目标要素 第四,实施建议。包括:①教学建议;②评价建议;③教材编写 建议;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五,附录。包括术语解释、案例等。
世纪中国德育课程标准体系框架分析
二十一世纪中国德育课程体系框架分析[摘要: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学校德育还有很多不适应地方,还存在不少亟待处理问题。
如德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相对稳定传授体系;德育内容没有完全纳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大中小学德育内容不一样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现象。
笔者认为,欲达成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提升德育水平之目标,必需整体建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德育大趋势。
]一、理论奠基整体建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必需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一)人主体性理论人主体性是人和自然、社会、自我关系中所含有主体地位和作用哲学概括,是人在和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人自觉能动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为性。
表现在主体对自己存在和和客体关系有明晰意识,所以主体活动含有明确目标和方向。
(2)自主性。
表现在主体从自己目标和愿望出发,主动地和客体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经过支配和改造客体,使客体朝着有利于主体需要方向发展。
(3)能动性。
表现在主体对活动方法和手段自由选择,对活动条件自觉认识和主动发明,对活动价值多重追求和利用等。
人和自然关系是人主体性展开最原始、最基础方面。
自然科学发展是人对自然界这一客体认识、利用和改造结晶。
人和人关系是一个特殊主客体关系。
不管是社会、集体或她人,全部是人一个存在形态或组织形式,全部有其内在需要和合目标性活动,所以全部有主体和客体两重属性,全部是主客体统一。
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教育科学,是以人或社会为研究对象科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部含有主体和客体双重属性,全部是主客体统一。
老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老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尊重对方主体地位。
在德育目标确实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要求,更要重视学生本身成长需要。
在德育内容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照学生年纪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在德育路径和方法利用上,不仅要发挥老师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主体参与。
新-德育课程框架
学生了解汉字发展。欣赏经典书法作品,进行基本的书法练习。
3、璀璨的诗篇
学生欣赏经典诗歌作品,学习基本的诗歌创作。
参观艺术馆中的书法艺术展品,诗歌作品,学习基本的书法和诗歌创作
多媒体
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实践
能用自己的语言对书法作品和诗歌作品等经典作品进行评价
以“二十四孝”传统美德为切入点,懂得尊敬师长等,学会感恩、理解他人,有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
多媒体
在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践行中,提升自身修养,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感悟传统美德,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
实践
能用传统美德约束自己言行能对别人的不道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正确评价
理解他人,学会感恩。有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
文明行为习惯
具体目标:
1.通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模块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形成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积极争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培养其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逐步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对传统节日和民俗形成自己的认知,深化对其内核理解
多媒体
熟知传统节日民俗,开阔视野,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
实践
能向他人讲述相关节日民俗
能在传统节日中依习俗制作小报、规范礼仪
经典永流传
以经典文化作品为载体开展活动,欣赏、体验书法作品,赏析、诵读诗歌等经典作品
1、我们一起诵经典
学生诵读、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国学作品。
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中学德育课程体系引言:中学德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是一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旨在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公民。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设置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涵盖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
其中,个人品德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坚持和勇气,家庭伦理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和家庭关系,社会公德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社会交往能力,法律法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方法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既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授道德原理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实践道德行为。
三、评价体系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应综合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评价方式可以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业成绩评价和社会实践评价等多种形式。
其中,日常表现评价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与他人的相处等来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业成绩评价可以通过考试和作业来评价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程度;社会实践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
结论:中学德育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综合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中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2024年秋季学期小学德育课程规划
2024年秋季学期小学德育课程规划目标本文档旨在规划2024年秋季学期小学德育课程,确保学生在道德、品德和社会责任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和行为惯-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 通过故事、案例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道德教育2. 品德培养-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友善和正直的品德-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游戏和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品德培养3. 社会责任- 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和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和理解多元文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通过参观社区、开展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促进互动和思考- 利用故事、影片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设计小组活动和合作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定期组织社区参观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成长,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法:-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定期组织小测验和问答活动- 通过作业和项目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对学生参与社区和公益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估注意事项-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注重启发和引导-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根据学生的研究需求进行调整- 评估方法应公正客观,注重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表现- 课程过程中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结束语通过本次德育课程规划,我们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行为惯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学生在2024年秋季学期能够获得全面的德育培养,为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
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21世纪的太阳已经升起,照亮了我国教育的广阔天地。
在这片天地中,德育改革与发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就像是教育的灵魂,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德育,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始终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创新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21世纪的学校德育,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既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既要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1世纪的学校德育,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教授学生道德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提升自我。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他人、了解自己,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注重创新,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21世纪的学校德育,注重创新,推动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新的途径、新的载体,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具有实效性。
通过创新德育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奠定基础。
四、注重整合,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1世纪的学校德育,注重整合,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还要积极整合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通过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多元、更加立体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德育一体化的内涵逻辑、现实审思及实践进路
新时代德育一体化的内涵逻辑、现实审思及实践进路作者:仝静段秀仓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4年第06期摘要:德育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要举措。
新时代德育一体化需要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育人主体进行多维度筹划与全方位考察。
目前,我国德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目标知识本位,学段衔接不足;德育内容简单重复,学习进阶缺失;德育教师配比不足,衔接意识淡薄。
为实现德育一体化目标,提出明晰德育目标定位、整合协同德育内容、多元培养德育教师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立德树人;学科育人引用格式:仝静,段秀仓.新时代德育一体化的内涵逻辑、现实审思及实践进路.[J].教学与管理,2024(16):7-10.德育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陆续颁布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指导文件,强调“增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德育合力”[1],重视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横向贯通,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意识日渐强烈。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2]。
自此,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这一总体思路已基本形成。
随后,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3],进一步为新时代加强德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
一、德育一体化的内涵逻辑“德育一体化”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明确提出的,它是针对德育工作进行通盘筹化、兼顾管理、深化德育体制改革所提出的新理念。
2022年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原则确立
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 评等,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过程性评价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参与度和进步情况。
综合性评价
新课标倡导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 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具体实施步骤和策略部署
制定评价方案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制 定具体的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
开展多元化评价活动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如课 堂观察、作品展示、小组讨论等,以 获取更全面的学生信息。
收集和分析数据
对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和分析,形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客观 判断。
及时反馈和调整
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教师培训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促进其快速成长。
07
面临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当前面临主要挑战分析
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
当前部分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 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难以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03
课程内容结构与特点分析
整体框架梳理
01
02
03
04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学生生活实际,设置综合 性学习主题。
强化法治意识培养,融入法治 教育内容。
倡导学科融合,注重学生综合 素质提升。
知识点分布及要求
道德领域
涵盖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 公德等方面,强调道德认知、情
第四部分 德育课程体系
第四部分德育课程体系一、德育活动课程结构二、德育活动课程设置根据“以人为本”课程结构图,结合学校“新生态”教育理念,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系统构建,将课程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领域展开,每个领域设立相应的活动版块,并附设若干特色案例。
本课程各领域、各活动版块及主要内容如下:表2 学校课程体系表根据上表,对特色课程按照年级水平进行设置,构建了德育生态课程具体框架表。
第五部分学校课程实施学校以小触角课程为抓手,致力培养具有优雅而有气质,乐学而有智慧,明敏而有情趣的儿童。
让孩子们在享受教育中享受学习的过程。
“享受学习”即”E-N-J-O-Y”,E—exploration积极的探究;N-:noble 优雅的举止;J—joy:快乐的体验;O—objective目标的聚焦;Y- youth 年轻的活力。
一、“创意触角”课程:《快乐do,re,mi》二、“思维触角”课程:《生活中的数学》《“乐栽小农夫”》三、“运动触角”课程四、“语言触角“课程《Happy English》《我是小小疁城人》五、“情绪触角”课程《拥抱快乐,我心飞扬》六、“数字触角”课程《数字小公民》第六部分学校课程评价学校课程的管理反映在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科学与规范,丰富评价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保障学生的个性发展。
校本课程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真正发挥评价引领的积极作用,保护、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作了如下描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因此我觉得对学生学习应该体现具体的目标,多元的方式,同时把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评价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益,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的建立
管理篇•德育天地徳育活动课程目标及内家体糸的建立王鹏华(甘肃省景泰县第一中学,甘肃白银)摘要: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必须要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活动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展开的活动,需要不停地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
关键词: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框架从课程的要素出发,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及内容体系是整:生涯导航板块。
该板块包括国际视野、生涯发展、课题研究个课程要素中不可缺少和分割的必要部分。
下面笔者仅就德育[三个方面,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及人生规划,开拓学生视活动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的建立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以期与:野,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放眼世界,认知自我,科学地制定人生各位同仁分享与交流。
1奋斗目标,树立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奋斗的拼搏意识。
一、德育活动课程目标体系的建立[文化传承板块。
该板块包括校史寻源、课程育人、感受经典1.确立德育活动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三大部分。
通过让学生了解景泰一中的辉煌校史,培育学生的文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必须要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化和精神传承观念,再通过与优秀校友的直接对话,激发他们的核心价值观。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荣誉感和主人翁责任感。
同时结合各科目的教学,将爱校、爱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德育活动课程目标体系的核;爱国等情感融入其中,培育学生的历史文化传承观。
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公民人格板块。
该板块包括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责任担当是重点需要落实的三个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素养、科学素[三大部分,重点在于培育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让学生走出养、终身学习能力、社会担当、健康生活和创新实践等六个方面。
1课堂,走进社区、工厂、咲院、敬老院等场合,开展各种主题教育2.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确立[活动,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从自基于德育活动课程的核心,我们对德育活动课程的总目标[身做起,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020年幼儿园德育课程布局
2020年幼儿园德育课程布局一、前言在当今社会,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特别是在幼儿阶段,德育教育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性格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培养具有道德素养、身心健康、有创新精神的幼儿,我们根据2020年的教育要求,对幼儿园德育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布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幼儿的道德素养,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协作、分享和互助。
3. 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让他们敢于表达、敢于探索、敢于尝试。
4. 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让他们热爱祖国、了解国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1. 道德教育:通过故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和学习道德规范,如诚实、善良、有爱心等。
2. 团队合作: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文艺表演、合作游戏等,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团队协作和分享。
3. 自主能力:鼓励幼儿独立完成任务,如自我穿衣、整理物品、解决问题等,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4. 爱国教育:通过讲解国情、唱国歌、观看爱国主义动画片等方式,让幼儿了解祖国的发展,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四、课程实施1. 课程设置:将德育教育融入幼儿的日常教学中,确保每周有一定时间的德育课程。
2.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化、情境化、互动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师资培训:定期组织德育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德育教育能力。
4.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五、课程评价1. 幼儿表现: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和集体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道德素养、团队合作、自主能力和爱国情怀。
2. 教师反馈:听取教师对德育课程实施情况的反馈,了解课程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3. 家长意见:收集家长对德育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
六、总结通过2020年的幼儿园德育课程布局,我们旨在培养具备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自主能力和爱国情怀的幼儿。
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的建立
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的建立作者:王鹏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9年第07期摘要: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必须要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活动课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师生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下展开的活动,需要不停地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要。
关键词: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框架从课程的要素出发,德育活动课程的目标及内容体系是整个课程要素中不可缺少和分割的必要部分。
下面笔者仅就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的建立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以期与各位同仁分享与交流。
一、德育活动课程目标体系的建立1.确立德育活动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必须要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了德育活动课程目标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重点需要落实的三个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终身学习能力、社会担当、健康生活和创新实践等六个方面。
2.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确立基于德育活动课程的核心,我们对德育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着眼于时代要求,构建起学生品质和能力培养的育人体系。
为此,我们根据高中各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情况,对总目标做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高中一年级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引导学生遵守规则,包括学校的规则和社会的规则,结合各科目课程启蒙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情怀”“家庭情怀”“集体情怀”。
高中二年级德育活动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对规则的运用意识和管理意识,结合各科目课程进一步引导学生确立清晰的人生规划图,并通过各界风采人物的感染,让学生明确目标实现的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的“他人情怀”“公众情怀”“社会情怀”。
高中三年级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做规则的示范者和维护者,确立具体的现阶段奋斗目标和人生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人类情怀”“自然情怀”。
2024小学德育工作制度
2024小学德育工作制度
2024年小学德育工作制度是指在2024年针对小学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系列规定和实施措施。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2024年小学德育工作制度的框架:
1. 教育目标: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品德素质、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 落实全员育人责任:强调全体教师和学校全体工作人员对学生德育的共同责任,鼓励学校与家长、社会各方共同参与。
3. 建设德育课程:制定德育课程核心内容,强调学生学习和实践素养教育,包括道德、公民和社会责任教育。
4. 打造德育环境:学校营造积极向上、互助友爱的氛围,包括组织各类德育活动、推行文明礼仪教育等。
5. 实施师生互动: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分享和尊重的氛围。
6. 建立奖惩机制:建立奖励制度以激励优秀的德育表现,同时建立公正、合理的惩处制度以约束不良行为。
7. 强化家校合作: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德育教育,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8. 建立监测与评估体系:建立德育工作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德育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德育工作制度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以上仅是一个示例的框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重塑德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功能
重塑德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孙淑卿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012000)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张,培养大批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便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格品位、思想境界、能力结构等,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人成才,而这些素质的获得都离不开德育的浸润。
因此,构筑完整有效的德育体系,重塑德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重塑高职高专德育功能一、当前高职高专德育存在的问题(一)片面注重技能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都锁定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再加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实施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的教育中,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导致教育的纯“工具意识”,片面理解“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过多关注专业技能而有意或无意地忽略道德、精神的教育。
有调查显示,63%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原则上都不安排德育课。
而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学生活动的设计上都是围绕市场和职业转动的,对于德育课程的开设和效果上则持可有可无的忽视态度。
(二)被忽视的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高职院校德育课往往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
一方面,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位学生的需求。
学生普遍认为大班上课可以滥竽充数,一部分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容易乘机做小动作,影响了课堂纪律。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基本上疲于应付,缺乏钻研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教师知识陈旧,没有把握时代脉搏,教案几年不变,课堂上只是用抽象的名词解释抽象的理论,僵化、空洞、陈旧,使德育课变得索然无味,加上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的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专业课为导向,专业课是“硬指标”,是“实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软指标”,是“虚课”,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是空洞的政治说教,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分。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建构探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指标框架建构探究发布时间:2023-02-23T05:47:59.77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0月第19期作者:李春敏[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化,李春敏福建省漳州市新桥中心小学 363000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化,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得到了有效深化。
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要求,然后融入到各个学科中,并体现在学生身上。
文章首先对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引言:在开展小学各学科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语言,小学道德教育也同样如此。
对学生而言,核心素养是其适应个人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能力与品格。
学生应该具有家庭与国家意识,关注社会、关系他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实践的学习能力。
伴随小学课改的持续深化,德法教学也受到了关注,根据相关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核心素质进行培养。
1小学道德和法治课程的实际情况目前,小学德育与法治课堂中任然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它是结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往往是由于学生的活泼好动性格,在课堂上存在着许多难以管理与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
对小学生而言,其逻辑思维与认知能力都处在萌芽时期,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了解与吸收十分困难,所以,更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僵化的教学方法知识机械地讲解课本内容,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最为常见的方法就是设计教学主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案,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此同时,由于联合实践能够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不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此过程中,不断拉近师生距离,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改革的方式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效率。
“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中学“活动育人”德育课程体系
“以生为本”理念指导下中学“活动育人”德育课程体系作者:黄翠婉来源:《师道(教研)》2021年第11期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下文简称广大附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秉承“以生为本”的“活动育人”德育理念,同时运用教育创新成果评价体系(SERVE模型)进行提炼与总结,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德育创新成果名片。
一、教育创新成果评价体系(SERVE)模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于2015年首次提出SERVE模型,以便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创新成果”。
刘坚教授指出,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需要具有系统的解决方案(S)、成功的实践案例(E)、明确的标准规则(R)、正确的价值理念(V)、服务教育现实(E)等核心要素。
基于SERVE模型的教育创新成果评价标准体系,为成果的发现与遴选、培育与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帮助,如图1。
2019年,广大附中提交的“活动德育”课程体系在第五届教育博览会现场公开展示,深受参展学校好评。
二、“活动育人”的价值理念“活动育人”德育课程体系的价值理念是对学校“以生为本,与时俱进,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办学理念的生动诠释。
“以生为本”理念就是要把学生未来发展放在首位,高度尊重学生。
这一理念要求我们的教育行为要从内、外部了解学生,充分认识学生学习潜能,尊重学生独立人格、独立精神生命和独特的内部自然规律。
在此基础上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具体而言,是让每一个参与者在兴趣、爱好、个性、潜能、品格塑造上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开发,都能助力其进入最近发展区的系列教育活动。
三、“活动育人”的解决方案系统的解决方案是针对某些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所提出的解决整体问题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1.创新常规活动,浸润品德塑造中学阶段正值青春期,每个个体都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
此阶段人的品格、习惯、能力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同时也是自我认同与否定同一性建立起步期。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德育,因此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不仅仅强调学生的知识,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文化素养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公民和领袖。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公民、伦理、道德、人文、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而且是贯穿学生整个学业生涯的教育。
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不仅仅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了解到国家和社会背景以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理解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更好的表现自己。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也是一种关注个人、关心环境和社会的教育体系,目的是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让学生有自信和勇气面对各种挑战,更好地贡献给社会。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是传授道德价值观,并让学生能够形成自己坚定的信仰系统。
道德教育是课程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加速学生的思想成熟和离开冲动。
这种教育会让学生从整体出发,同时注重自身潜力的发展和利他心的培养。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会得到许多道德准则和信念,例如尊重,公正,正直,勇气,诚实和关爱等等,这些会对他们的未来有很大影响。
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会使用许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将增加每个学科中德育的教育质量。
其中包括课堂讨论、项目学习、社会互动实验、模拟体验、学生主导型学习、校外实习都是不错的教学方式。
这些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然而,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广泛的支持和合作,只有学校、政府、社区以及家庭等人群携手实现其目标,才有可能有效推进这种课程的实施。
学校应注重把德行教育作为校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德育教育课程的质量,同时想出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例如茶话会、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中国德育课程体系框架分析[摘要: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德育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相对稳定的传授体系;德育内容没有完全纳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大中小学的德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
笔者认为,欲达到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提高德育水平之目的,必须整体建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这是21世纪中国德育的大趋势。
]一、理论的奠基整体建构现代德育课程体系,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一)人的主体性理论人的主体性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关系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哲学概括,是人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为性。
表现在主体对自己的存在和与客体的关系有明晰的意识,因而主体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2)自主性。
表现在主体从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出发,主动地与客体发生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支配和改造客体,使客体朝着有利于主体需要的方向发展。
(3)能动性。
表现在主体对活动方式和手段的自由选择,对活动条件的自觉认识和积极创造,对活动价值的多重追求和利用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主体性展开的最原始、最基本的方面。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人对自然界这一客体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结晶。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
无论是社会、集体或他人,都是人的一种存在形态或组织形式,都有其内在需要和合目的性的活动,因而都有主体和客体的两重属性,都是主客体的统一。
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教育科学,是以人或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属性,都是主客体的统一。
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受教育主体,教师和学生应当互相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目标的确定上,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更要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在德育内容的安排上,不仅要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在德育途径和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总之,在德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要改变传统德育课程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的现代德育“新三中心”。
人与自己的关系是主体性表现的一个更为特殊的方面。
在这里,一个人集主体和客体于一身,对象性活动的内容是对自己的认识、改造和发展。
这一点对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更为重要,是学生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现代德育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和激励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引导和培养学生自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和自评成长效果,使他们成为自身全面发展的主人。
(二)人的社会化理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与社会的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社会影响、制约、决定着人;人适应、利用、改造着社会。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
人的社会关系可分为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民族关系、阶级关系等。
这些社会关系纵横交错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而每一个人就是这个无形的、庞大的社会关系之网上的一个“纽结”。
正是在这些社会关系的长期影响、陶冶和制约下,才使一个自然人转变为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
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人生,从自然角度看,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历程;从社会角度看,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从人的主体意识和自身发展来看,是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适应、利用、改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在立身处世中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教育特别是其中的德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最关键的时期。
因此,小学、中学、大学阶段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待人接物和立身处世是十分重要的,是能够使人受益一生的。
做人,相对于求知、健体而言是德育的概念。
做什么样的人,根据社会对一代青少年的要求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确定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概括起来说应当教育学生做一个文明礼貌、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人;做一个不怕挫折,心理健康的人;做一个勇于进取,思想向上的人;做一个热爱祖国,有益社会的人。
(三)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理论一般来说,系统论的基本理论原则有三个:其一,整体性原则,系统论始终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过程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杂乱无章的偶然堆积。
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干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
这一理论原则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整体大于组成它的各部分之和。
其二,有序性原则,系统论认为各种系统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系统是分层次的,组成要素的排列是有规则的,每一个要素都处于一定的层次,都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系统有序性表现着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有机联系,而不是偶然堆积。
其三,动态性原则,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运动变化的。
系统正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调整自己的要素和层次,使它们从无序到有序,以保证系统整体功能的实现。
学校德育也是一个系统。
从整体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德育评价等子要素系统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有序性原则来看,学校德育是由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含中等专业学校德育)、大学德育等于层次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德育系统的整体就是以要素系统为纬,以层次系统为经有序排列、有机组成。
从动态性原则来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通过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逐步形成的。
总之,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原则,我们必须整体建构学校德育体系,德育的总体目标要统一制定,一以贯之,以保证在整个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各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的高低,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择,德育管理方式的运用,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螺旋式上升,以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各个阶段都应有德育整体意识,总揽全局,加强相邻阶段的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以便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断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
二、建构的原则(一)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德育目标是国家对青少年儿童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规格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德育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是根据国家对青少年儿童一代在“德”的方面的要求,遵循青少年儿童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木断提高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就是指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德育的总目标。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确定和安排的特定的教育内容。
德育内容的性质和构成由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所制约;德育内容的针对性从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和现实社会的迫切要求出发。
每个教育阶段都必须保证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同时又应该做到德育内容的渐进性和层次性。
这就是“德育内容循序渐进”的要求。
小学德育课的内容以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五爱”教育为重点。
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个人生活习惯的培养、自己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五爱”教育要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逐步上升到爱人民,从爱家乡、爱街道、爱国旗国歌上升到爱祖国,从爱学习上升到爱科学,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升到爱劳动,从爱护文具爱护桌椅上升到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财物。
初中德育课的内容以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为主。
心理品质教育包括自尊自爱、诚实正直、勇敢进取和青春期心理健康等内容;道德品质教育要在小学“五爱”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环境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青春期性道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包括有关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常识的教育,知法守法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教育,遵守学校和公共场所的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高中(职高和中专)德育课的内容以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
人生观教育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理想教育要进行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教育,同时进行道德理想和成才理想、职业理想教育;普通高中要结合高考志愿进行升学指导教育,职业高中和中专技校要结合专业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的德育课程除了要改革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邓小平理论课之外,还要开设一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这些课程应包括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人生学。
这些学科不应是原来专业意义上的纯理论学科,而应是德育意义上的应用学科,它旨在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正确地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德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继承借鉴,发展创新。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国家,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道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历代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对道德教育的思考和论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虽然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在小农生产和封建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性和局限性的一面。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发展创新的原则,就能剥去它的封建性的外衣,发现它的合理内核,使其成为建构新的德育体系的思想材料。
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传统道德经过干百年的积淀,有些光辉的思想已构成了我们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