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李庆霞

马克思主义学院

乔治·卢卡奇(1885~1971)——传奇的一生

考试题:简要说明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内涵。(黑格尔、马克思、西美尔、韦伯)

第一章卢卡奇的哲学思想

引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开头,便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以往的哲学家只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460页)

“只有当意识同现实有了这样一种关系时,才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只有当意识的产生成为历史过程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来自人的意志,但不取决于人的任意妄为,也不是人的精神发明的)所必须采取的决定性步骤时;只有当理论的历史作用在于使这一步骤称为实际可能时;只有当出现一个阶级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这样的历史局面时;只有当这个阶级认识自身就意味着认识社会时;只有因此这个阶级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而且按这种方式,理论直接而充分地影响到社会的变革过程时,理论的革命作用的前提条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成为可能。”

——《历史与阶级意识》49页

关键词: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2.如何理解卢卡奇对辩证法的界定?

3.如何理解物化的基本内涵?

4.比较卢卡奇物化概念与马克思异化范畴的异同?(共同点: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通过商品拜物教揭示异化。不同点:背景不同、自由时期和稳定时期;表现不同,四种形式,具体内含;消除方式不同,消灭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革命)

卢卡奇思想总概括:

一、历史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基础

二、批判异化是马克思社会哲学的主题

三、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方法论的实质

一、卢卡奇简介:思想历程;政治生涯;国际影响

乔治·卢卡奇(1885~1971),(韦伯1864-1920)匈牙利哲学家,文艺理论家。1885年4月13日,卢卡奇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富商家庭,他祖父原是维也纳工厂主。父亲则从银行家变成奥匈帝国的册封贵族。母亲出身德国犹太名门。她下嫁卢家后,素以德语管教子女。礼仪之争,导致母子冲突不断。卢卡奇《自传》称:“我出生在布达佩斯富人区,来自一个

资本家家庭。通过父亲,我们频繁接触达官显贵。所以我很自然地产生拒斥心理,并将反抗情绪从政治向文学诸领域扩展开去。”(卢卡奇是犹太人,“不了解犹太人,就不了解世界”。要说犹太人是一个谜一般的民族,那么这些犹太传人更是谜一般的人物。他在哲学、美学等许多领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表现了一代革命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心,并且紧扣时代、历史的脉搏,因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争议。卢卡奇因《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而被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除此之外,他还撰写了《理性的毁灭》(1954)、《审美特征》(1963)、《社会存在本体论》(1971)等著作。对于卢卡奇的一生,我们可以用“传奇的一生”对之加以概括。卢卡奇学富五车、英气逼人,不愧“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其理论精湛程度,堪称西马极高之品位,担负学术与政治重任。

下面梳理一下卢卡奇思想发展的历程:

1.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又称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时期

简而言之,这个阶段是卢卡奇从文艺美学的研究走向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1910年,《现代戏剧发展史》;

1910年,完成《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文版出版;(生活是苦难,生存是悲凉,工作是无聊)

1916年,完成《小说理论》的写作;

问题:卢卡奇的文学创作与他的婚姻的关系?

《心灵与形式》:一段爱情悲剧。谁承想席老师口中的悲剧文化,竟在小卢身上应验如神。1908年冬,他和女画家伊尔玛一见钟情。第二年夏天,他俩结伴去意大利旅行。关系亲近至此,小卢却像个哈姆雷特王子:一来他自小缺乏亲情,害怕家庭生活;二来他认定自己负有学术使命,所以爱情和工作只能取一。伊尔玛劝说无效,只好另嫁。可她婚后痛苦不堪,一日跳进多瑙河,以身殉情。(与克尔凯郭尔的经历相似)小卢受此震撼,诅咒自己要像迈达斯王那样悲惨终生:希腊神话中那个呆王,自从酒神处获得点金术,日日得意忘形。当他爱上一位美女后,他的拥抱却将那姑娘化作一尊金像。痛苦中,小卢将其随笔编成《心灵与形式》,献给初恋情人。书中10篇杂文,题旨不一,点评如下。

《心灵与形式》席美尔命题,即文化产品一旦客观化、或被赋予形式,就会与人分离。所谓形式,源出柏拉图理念。柏拉图称:与诗人的骚动心灵相对,这形式严整有序,乃一切生命再现之最高法官。

根据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形式予人快感。可它神奇莫测。小卢发现心灵渴望创造、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另外,它有各种外化可能,可在形式制约下,通常显得僵化乏味。

只有某些瞬间,它才惊鸿一瞥、大放异彩。

《小说理论》:1914年,小卢转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中发现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这便是《罪与罚》中的索妮娅、《卡拉玛佐夫兄弟》中的阿廖沙:他们告别悲剧人生观,竞相以果敢行动,追求生命之丰盈。

同年,小卢结识俄国女子叶莲娜:该女16岁参加革命党,一度怀抱婴儿与炸弹,行刺沙皇重臣。事败后她流亡巴黎,幸得小卢接济,卢卡奇热烈地爱上了叶莲娜•格拉班科,一个矮小的、激情如火的女人,一个半疯狂的俄国女革命家。卢卡奇当年的“神秘兄弟”巴拉什在日记中记述了对她的印象:“她简直就是陀斯妥也夫斯基人物的活典型,她的经历、她的感情、她的想象力都好象是出自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说:她是一个恐怖分子,她曾长期被监禁,危险而紧张的工作摧毁了她的健康和神经,现在她疲惫不堪、疾病缠身。”卢卡奇不顾家庭的反对他和叶列娜结了婚。韦伯夫妇与小卢家人一齐劝阻这桩婚姻。婚后不久,婚后叶莲娜移情别恋,卢卡奇与叶莲娜两个人的家庭便扩展成一个三位一体。叶列娜弹钢琴,卢卡奇洗碗、铺床,叶列娜的情人、钢琴家布鲁诺•施太因巴赫愤愤地在房中踱步,不时抽叶列娜几鞭子。很快,三个人的精神便开始崩溃,同时成为当时在海德堡作心理医生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亚斯贝尔斯的患者。叶列娜原是社会革命党恐怖组织的成员,她热情地向卢卡奇介绍社会革命党恐怖主义领袖萨文柯夫(Boris Sawinkow)(10),引他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小卢继续资助她,并将《小说理论》题献给这个“炸弹女郎”。1918年,韦伯讲演《作为职业的学术》,勉励小卢专心治学。不料小卢刚同叶莲娜离婚,又同她一道加入共产党。1963年与他共同生活了40多年的妻子G.波尔施蒂波去世,这使卢卡奇陷入了甚至比伊尔玛自杀所经受的打击更大的痛苦和生存危机。

小卢思想转折反映在《小说理论》中。专家将此书与本雅明《德国悲剧起源》并列为现代文艺批评典范。卢氏现实主义文论,国人耳熟能详,殊不知他早已玩腻了现代派,且是此中顶级高手。小卢称该书动机是“背离康德、走向黑格尔”。

为何背离?“康德的星空犹如纯粹知识的黑夜”,它迫使小卢摈弃永恒形式,走向黑格尔“美学范畴的历史化”。(卢卡奇,2004:11)根据黑格尔,精神在历史中显露自身。各时期的艺术,从史诗、悲剧,直到现代派小说,均为精神之不同外化形式。

《心灵与形式》和《小说理论》是卢卡奇早期的两部代表性作品。前者是卢卡奇在格奥尔格·西美尔的“美学社会学”影响下创作的一本论文集,它因为深入刻画了现时代人的存在的悲剧性,而被吕西安·戈德曼推崇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后者则是卢卡奇在马克斯·韦伯的类型学方法的引导下完成的一部文论著作,它对小说的本质和小说形式的类型进行了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