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的泡沫经济与失去的十年日本失去十年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失去的10年(日文:失われた10年)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
以下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程: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
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
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
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
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
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
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38915日元87钱,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
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万4000日元左右。
关于日本90年代初期的经济泡沫破裂的情况 失去的十年
日本工业生产十年来总体呈下滑趋势。作为制造业大国,日本制造业生产不及十年前的水平,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4.5%,矿业下降了4.8%;企业效益也不理想,2001年第二季度制造业销售下降1.6%,盈利下降了21.2%;利润形势恶化也波及到了大型企业。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不但数目在减少,利润也很低,营业收益率仅1%左右,其中1998年还为净亏损,不仅低于亚洲2%左右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185家企业6%的水平。
2001年顺差进一步减少,今年上半年顺差总额不足去年的30%。据财务省最新公布的数据,到今年8月,日本贸易顺差连续14个月减少,当月贸易顺差减少了47.2%。
6、失业率逐年上升
由于经济不景气和雇佣制度的改变,日本私营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人数由1997年的6557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6455万人,净减少102万人。去年就业人数进一步减少。失业率则从90年代初的2.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4.9%和2001年8月份的5%。目前,失业人数已达338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204万人,增长了1.5倍。据估计,政府减少不良债权可能还将增加100万失业人口。这样,两年后失业率估计将达6.5%以上。
5、出口形势严峻
日本出口形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仅2.3%。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1998、1999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和6.1%,虽然受东亚经济形势好转的影响,2000年出口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受世界经济再次减速的影响,日本今年出口形势急剧恶化,1�8月出口下降20%以上,成为日本经济再次步入萧条的重要原因。贸易顺差自1999年以来连续下滑,1999和2000年分别减少了1.7兆日元和1.6兆日元。
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金鑫来源:《商场现代化》2014年第16期摘要:二战后,日本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
但是政府的主导下,对内进行经济改革,对外依赖良好的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经济开始复苏。
1955年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之后又创造了“经济奇迹”,连续19年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以前,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相对放缓,但仍然稳定增长。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出现了“泡沫经济”。
随着90年代初泡沫的破灭,给日本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出现经济大萧条,并进入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萧条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本文着重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希望能够为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预防泡沫经济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货币政策;金融自由化;中国经济一、日本泡沫经济原因分析1.日元的被迫升值。
20世纪80年代,最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不断扩大出口,使得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而当时的美国由于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且受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通货膨胀率攀升,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1985年9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
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协议签订后,由1美元兑换242日元最后跌至120日元,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日元升值的负面影响在1986年理科显现,在对外贸易上,日本出口急速跌落,出口企业压力骤增。
于是日本政府采取措施增在国内需求。
然而升值的日元多数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引起资产价格膨胀。
2.政府错误的宏观调控政策。
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认识到了产生的负面影响。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企业获得的国内,海外投资趋势 图
泡沫经济前后,日本各大银行对主要行业贷款额的 推移
资本市场获得投资在增加,生产领域获得投资却在减少
日本股票,土地价格变化
房地产价 格变化
在
地
产 价
年 股
格票
均 狂
, 土
跌地
,
房
1990
日本 1990 年贴现率变 化
股泡 票沫 与经 土济 跌地崩 的溃 价后 格日 狂本
(%)
世世 :1998 世 1999 年为财政年度数字,其余为自然年数字。 1998 和 1999 财年政府支出增长数字为公共消费开支增长速度数
字。
资料来源 : 日本经济企划厅 : 《国民经济计算》 (1998 、 2000 年 ) 。
返回
总览 GDP
返回
Part 3 经济萧条对 2000 年后的影 响
M2+CD(10亿日元)
M2+CD(10亿日元)
700000 600000 500000 400000 300000 200000 10000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世世 20 世世 90 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世
居民消费 住宅投资 设备投资 库存投资 政府支出 净出口
4.4 4.8 10.9 -27.0 3.2 -5.5
2.5 -8.5 6.3 56.8 2.8 123.2
2.1 -6.5 -5.6 -58.1 7.5 39.5
1.2 2.4 -10.2 -37.3 8.4 8.4
1.9 8.5 -5.3 -128.5 3.1 -12.5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车之鉴
日本“失去的十年”的前车之鉴过度竞争与“炼金术”式经济增长的严重后果日本半个多世纪以来由高速经济增长到泡沫经济再到萧条经济的过程,告诉了我们一个有关反垄断效率低下的同时却存在过度竞争并最终走向“炼金术”的故事。
对正兴奋于高速经济增长的中国人来讲,其中实在有太值得多个角度经常性玩味的经验教训。
带着当时被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思想洗礼的反垄断理想,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者1947年主导制定了日本第一部《反垄断法》,禁止企业间的任何联合,并将原有财阀企业解散。
可日本人并不买账,更不甘心原来财阀式大企业被强行拆散。
所以,到了1949年就修改了《反垄断法》,1953年再次修改,解除了对组织卡特尔的禁止,接着共计通过了30个卡特尔豁免法,以鼓励被拆散的财阀企业重新组织联合起来,那些新兴企业也相互联合。
哪怕到了高速经济增长期结束后,垄断已经引起了公众的不满,1976年通过的《反垄断法》修订案,还是对大企业保护多限制少。
不过,日本人如此行事,却并非像凯恩斯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排斥市场经济及其竞争精神。
恰恰相反,正是出于竞争的要求,只不过,这竞争的领域是国际市场,追求的是国家竞争力。
因为日本人很清楚,在其经济重建与高速增长期,正值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以及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时代,并处于同美国不对等贸易状态———大量出口的同时可以封闭本国市场。
固定汇率机制避免了企业对汇兑损失的担心,而国际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意味着竞争的不断增强,只有拥有足够多站得高的大企业,日本的国家竞争力才能培养起来。
然而,1961年日本只有4家企业跻身世界150强,而且排名都很靠后;钢铁、汽车、电机电器、石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出缺乏规模经济的明显劣势。
今天全球销量最多的丰田汽车,当时的销售额、资产、税后利润仅相当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2.7%、2.2%与3.2%。
如此状况下,放松反垄断力度,着力鼓励企业联合,形成可以对抗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当然就成了日本政府的理性选择。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 20 世纪 90 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
解读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20世纪90年代危机对本轮经济复苏的启示2010-10-25摘要:现在是否能确保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二十年前一场与本次危机极其相似的终结了日本经济增长奇迹的危机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本文探讨了两次危机的相似点并归纳了其对当前全球经济前景及经济政策的潜在影响。
日本的经历给人们四大经验教训。
第一,“绿芽”(green shoots)不能确保经济复苏,这意味着需要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
第二,金融脆弱性会使经济容易受到不利冲击的影响,为了经济持久复苏这一问题应该得以解决。
第三,精准对位的宏观经济刺激计划能促进本次调整,但附带的成本将越来越高。
最后,尽管难以判断政策支持措施退出的最佳时机,但是目前明确的中期规划可能会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失去的十年,金融危机,大萧条,绿芽,退出一、引言1.在经济连续两季度呈自由落体下滑态势之后,最近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为我们提供了对经济前景持审慎乐观的理由。
随着亚洲经济的大幅反弹以及其他地区经济保持稳定或出现温和复苏,世界经济似乎正在缓慢地恢复活力。
尽管压力仍然存在,但2008年秋天全球金融市场迷漫的恐慌情绪也已显著减退。
经济复苏“绿芽”正以不同的形式和强度在世界各地涌现,从而点燃了“大萧条”结束在即的希望。
2. 但世界经济是否已到了真正的拐点,支持性政策是否应该在不久的将来被逆转?积极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对金融业史无前例的干预以及与全球库存周期相联的再库存(restocking)都对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除了以上暂时性的推动力之外,基于各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健康程度、私营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以及各国对外部需求与融资的相对依赖,各经济体复苏的持久性与形态很可能各不相同。
展望未来,每个国家的决策者将需要判断复苏步伐的稳固程度,该判断主要基于私人需求是否足以充分取代慷慨的政府支持。
3.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为了有助于评估当前的经济前景,本文回顾了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银行业危机(有时将其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图一:日本经济增速的超级L型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简言之,8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着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一是由“管制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二是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三是由“外需主导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日本九十年代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过民主化改革,在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冷战格局对日本的有利条件实施了一整套政策措施:制订和平宪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等,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了全面经济萧条,其持续时间之久,下降幅度之大,为战后之最,使日本经济发展步入极为艰难的阶段。
为此,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对本国经济体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一、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与以往经济危机相比,其发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点。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
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
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二)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升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
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
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
凯恩斯“推绳子”效应警示世界面临日本式的失落十年
凯恩斯“推绳⼦”效应警⽰世界⾯临⽇本式的失落⼗年-----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的⽂章:⽇本“失去的⼗年”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就在⼀年前,这似乎还是个可笑的问题。
有识之⼠普遍认为:美国、英国和其它负债累累的西⽅经济体不可能遭遇⽇本那样的困境。
⽽现在,问题变成了这些国家能否像⽇本那样妥善应对。
欢迎来到资产负债表收缩的时代。
正如我先前所讲过的,对⽇本问题的最佳分析来⾃于野村综合研究所(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的辜朝明(Richard Koo)*。
他最重要的观点是:资产负债状况⼗分重要。
这⼀观点很简单,被传统经济学所忽视。
⾯对破产的威胁,过度借贷者会难以偿还债务。
同样是资产价格的下降,在举债购买的情况下所造成的破坏性,要⽐没什么债务的情况下严重得多。
辜朝明认为,上世纪90年代⽇本私⼈⽀出和借贷规模的缩减,很⼤程度上应归咎于借款⼈的状况,⽽⾮银⾏的状况。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话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低利率就如同“推绳⼦”(pushing on a string,推绳⼦,泛指货币政策效应的不对称性,货币政策对于通货膨胀效果明显,但是对于通货紧缩却效果不彰——译者注)——⽽当时⽇本的利率多年处于低得不能再低的⽔平。
债务⼈还是继续偿还贷款。
那么,这种观点能在多⼤程度上加深我们对于当前所处困境的认识呢?答案是帮助很⼤。
⾸先,拿当前这场衰退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度萧条做⽐较,完全是受到了误导。
在1981年,美国的私⼈债务相当于GDP的123%;⽽截⾄2008年第三季度,这⼀⽐例已达到290%。
在1981年,家庭债务相当于GDP的48%;到了2007年,则相当于GDP的100%。
在1980年,美联储的⼲预利率为19%⾄20%;如今这⼀利率已接近于零。
上世纪80年代初,利率下调时,借贷规模激增(见图表)。
⽽现在引发借贷扩张的机会⼏近为零。
日本“失去的十年”
• 有一则故事足以让人体会到日本人的 疯狂,一栋报价4亿多美元的美国大楼 谈好要卖给日本人,只等付钱交割时, 日本人忽然拿出了新的合同书,上面 写的价格却变成了6.1亿美元,这让美 国人莫名其妙。日方人员解释说: “老板昨天在吉尼斯世界纪录里看到, 历史上单栋大楼出售的最高价是6亿美 元。我们愿意无偿追加2亿美元,就是 想要打破这个纪录。”
日本“失去的十年”
泡沫的形成
•“广场协议”
•阴谋?
广场协议
•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 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 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 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 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 率有秩序地贬值,因协议在广场饭店 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 议”。
泡沫破灭
• 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 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很大程度 上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 迅速破灭。
• 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 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 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仅东京都 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 1、 资产价格缩水 • 股票价格从1990年起,开始下跌,到1992 年8月,已从38915的峰值跌至15000以下, 跌幅超过62%。98年跌破13000,1999在 130万亿日元的财政金融刺激下,才有所回 升,但也未能达到前期峰值的一半。 • 2、房地产价格下降,长期衰退的主要原因 • 从1992年开始,到2004年,经历了连续14 年的下降,这是明治维新以来的空前纪录。
•
1987年,日本三菱土地公司以14亿美元, 购买了纽约曼哈顿闹市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 公大楼,成为拥有洛克菲勒中心80%股份的控 股公司。当时,洛克菲勒中心被视为美国的象 征,美国媒体将这一收购行为称为日本人“买 走了美国人的灵魂”。 1991年,东京亿万富翁横井英树又以4000 万美元,将被视为纽约心脏的帝国大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 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制造的产 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 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 和平占领美国!”
日本失去的十年
广场协议与日本“失去的十年”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经济高速增长,出口大幅提升,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中主要是对美国的顺差。
80年代之后,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贸易战逐渐升级到汇率战,美国认为是日元低估造成日本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压力下,1985年,五国集团(G5)签订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度升值。
其后,由于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日本遭遇了严重的资产泡沫,并于90年代初破灭,此后日本进入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
本文主要探讨日元升值与日本长期萧条的关系。
供参阅。
一、80年代日本的政治经济格局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日本经济的封闭性、管制性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极大批判。
日本在70年代开始了经济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改革,但是进程缓慢。
80年代之后,日本出于自身需要和国际压力的考虑,经济改革、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日本政治经济面临三个重大的战略调整。
一是政治国际化。
日本政府一直希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行动,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国际地位,实现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理想。
1983年,曾根康弘提出了日本的“大国思维战”战略,并把对美关系作为这一战略的基石。
二是金融、经济自由化、国际化。
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放弃了战后一直延续的封闭和管制,逐步放宽了利率限制,修订了外汇与外贸管理法,开放了日本金融市场,并积极拓展日本银行海外业务。
1985年,日本政府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公告,推进了日本利率市场化、金融业务开放、资本流动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等进程。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要求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呼声日高,日本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压力渐升。
日本政府也认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日本必须扩大内需,以缓和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日本失落的十年
1999 年 IT 泡 沫 与 2002 年外需的加强使日本 景气有所恢复 ,但是 , 在 2008 年 美 国 雷 曼 金 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下 , 日本经济再度走向难 以 逆 转 的 低 谷 …… 人 们无可奈何地把从 1991 年 开 始 , 并 持 续 至今的不景气现象, 称为“失落的二十 年”。
战后新设住宅动工户数的推移
该时期我们看到了日本“土地神话”的最大化膨胀也看到了膨胀过度的“神话”悲 惨地破灭。 在经历了,工业用地热(1960)、列岛改造热(1970)、泡沫经济三次急速增长 后,随着泡沫破灭,地价也开始反转下跌。 由于市中心地价过高,房地产兴起度假地开发热,开发重点向郊外转移。该时期开 发的度假产品有多样化(温泉、高尔夫、游乐园、农园等)和高端化(高级住宅中 设有24小时高级健身房、温泉、酒吧等服务设施)的特点,品质提升明显。
同时,该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二手房市场和住宅改造(包括 抗震强度加固工程)事业。由于日本住宅都是精装房,而 二手房的改造可以随业主自己的喜好进行,受到大家的喜 爱。因此,在商品房市场,住宅改造成为了新的潮流。
一.经济衰退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房地产的变化特征
三.住宅市场的变化 四.小结
三.住宅市场的变化特征
房地产信 托投资
三.住宅市场的变化特征
租赁住宅
租赁住宅的所有者可以分为:民间(企业和个人)和公共组织(地方政 府、住宅供给公社、都市再生机构)。可以分为专用租赁住宅(新建、 中古)、转用租赁住宅。 日本特有的集合住宅的称谓,主要指规模较大品质较好,结构为钢筋混 凝土结构(RC或SRC结构)。在泡沫经济时期,该类豪宅出现了带温泉式、 带24小时健身房式、带酒吧式、带高尔夫练习场式…… 户建住宅即独栋式小住宅。可分为:订购式和分让式两种。 订购式是客户自己拥有土地,找相应的住宅公司设计建设。 分让式则是,开发商将土地与建筑一起以成品的形式进行贩卖的方式。
日本的经济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泡沫经济
日本的经济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就再也没有真正的东山再起过。
1991年到2000年这十年,被日本人自己称为“失去的十年”。
在这10年中,日本的经济状况总体上,虽有个别年份的增长,但都是昙花一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停滞呢?本文认为,当时国内特定的经济环境和国际的经济因素是引起经济萧条的背景原因,但是其政策的反复无偿和政治的脆弱性才是之后一直走不出经济陷阱的真正原因。
基于此,日本的经济改革首先应当从政治改革开始。
关键词:泡沫经济经济萧条财政政策财政重建政府干预日语中的平成景气,是用来描绘日本19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今天更多的叫法叫做“日本泡沫经济”。
之后出现的平成大萧条,显然即平成景气变成了“平成不景气”。
这段时间,是指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经济萧条阶段。
日本人自己称之为“失去的十年”,即1991年到2000年。
在这10年中,日本的经济状况总体上,虽有个别年份的增长,但都是昙花一现。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动荡和停滞呢?一、日元升值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19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日本经济现象。
根据不同的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但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
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因此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大倒退,此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
泡沫经济从日元对美元升值开始。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经济强国(美国、日本、西德、英国和法国)在纽约广场饭店达成“广场协议”。
当时美元汇率过高而造成大量贸易赤字,为此陷入困境的美国与其他四国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介入汇率市场。
此后,日元迅速升值。
当时的汇率从1美元兑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后的1美元兑120日元。
由於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帐面亏损,因此大量资金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
失去的十年
失去的⼗年⽇日本经济之谜柯贤国 - 2016年年12⽉月1⽇日介绍“失去的⼗年”或者说⼆⼗、三⼗年只是⽇本认为其没有延续经济发展的奇迹,超过美国⽽丧失的民族⾃豪感和⾃信⼼。
1985年的⼴场协议让⽇元⼤幅升值,同时⽇本国内实⾏宽松的货币政策,⼀⽅⾯利⽤升值效应⼤量收购欧美企业资产,甚⾄把美国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也买⾛了,⼀⽅⾯国内将流动性⽤于股市和房市,⽇经指数从13000点飙升⾄39000点;房价上涨84.2%,⼟地资产增值数量为GDP的3.7倍。
当时的⽇本央⾏⾏长是主张刺破泡沫的强硬派,于是连续调⾼利率,市场恐慌⼼理出现。
1990年开始,股市暴跌,楼市泡沫破裂,⽇本经济陷⼊危机。
但实际上⽇本在90年代依然取得了年均1.5%的GDP增长率,并且其失业率也基本低于5.5%,实际⼈均GDP增速基本跟美国同步。
(1)⽇本海外净资产2015年底为2.82万亿,连续⼆⼗五年世界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最⼤债权国。
中国排名第三,为1.6万亿。
但是⼆者的投资收益却不⼀样,别⼈赚钱⽽我们赔钱可以看出中国的海外资产管理是存在很⼤问题的。
⽇本海外资源⼟地⾯积已达⽇本本⼟10倍。
所以⽇本的GNP到底多少都没有具体公布,⽽现在的世界银⾏GNI的数据也跟其不⼀致。
(2)⽇本创新精神。
⽇本有三个指标是世界第⼀:研发经费占GDP⽐例;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例;⽇本核⼼专利占⽐80以上。
在2015年汤森路透的全球企业创新排名中,⽇本以40家⾼居第⼀,美国35家,⽽中国⽆⼀上榜。
所以有⼈调侃全球货币都在放⽔,⽇本流⼊了产业整合、重组、创新、研发环节。
⽽中国流⼊了地产、基建和城市化。
当然⽇本以前也是这样的,发展阶段不⼀样⽽已。
⽇本在⼤数据云计算、新材料、资源再利⽤及能源储藏⽅⾯已经是世界第⼀,默默引领第四次⼯业⾰命。
并且今年的诺奖又有⽇本得主,2000年以来已经有17位,仅次于美国。
(3)⽇本⼈均寿命、医疗⽔平世界第⼀(4)⽇本硬件能⼒:⽇本汽车创新及零部件采⽤基本需要⽇本产品;⼿机例如iPhone6⼀共有1300个电⼦部件其中700个为⽇本制造;新⼲线50年零伤亡;⼯业机器⼈份额占全球60%。
日本泡沫经济
一提起泡沫经济,我们就会想到日本经历的近十年的泡沫经济。
泡沫时期被日本人称为“失去的十年”,可见在日本人心中泡沫经济所占的地位。
在泡沫形成的初期,日本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举世瞩目的,但泡沫破灭以后,日本经济便跌入低谷,直到现在还没完全恢复。
而其中的房地产泡沫对我国的房地产业的启示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它的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
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
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又存在着消极成分。
日本大藏省实行了对不动产融资的总量控制措施。
所谓总量控制措施实际上是对不动产融资增长速度的一种直接管制,以此达到将不动产余额控制在一定水平上的目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有关金融机构,将其每季度不动产余额,控制在总贷款余额的增长率以下。
同时,日本银行通过"窗口指导",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将当年第四季度的新增贷款减少30%;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
日本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也于1989年的12%下降到1990年的7.4%,再跌至1991年的2.3%。
货币政策的突然收缩,挑破泡沫,这是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
从某种意义上讲,1991年后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与日本银行突然收紧银根造成日本经济的"硬着陆"有很大关系。
货币政策紧缩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股价上。
1989年末,日经指数达到高峰后,1990年开始下降,至U1990年4月便由38915日元降至28000日元。
1992年8月跌至14309日元,比1989年下降了63%。
关于日本“泡沫”破灭的若干反思
关于日本“泡沫”破灭的若干反思摘要:日本经济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9O 年代初,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 经济增长停滞, 并出现长达10 年左右的停滞, 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研究日本泡沫经济产生背景, 对我国保护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经济泡沫经济改革中国经济目录1.引言 (1)2.日本泡沫的形成及破灭 (2)3.日本泡沫的反思 (3)4.日本泡沫破灭关于我国的思考 (3)5.结论 (4)6.参考文献 (4)引言:20 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 年代初,一场酝酿已久的经济泡沫袭击了当时世界第二位经济大国的日本。
随着泡沫的破裂,日本陷入了“失去的十年”(The Lost Decade)。
在这十年中,日本总共损失了1500兆日元的资产(相当于日本整整3年的GDP总额)。
“1993 年,日本人用了22年的时间,终于使人均GDP 从世界第18位,达到了世界第一;但到现在,又经过了14年时间,日本的人均GDP 从第一回到了第18。
”2007年,东京电视台著名的经济评论家莫邦富充满无奈地说。
2、日本经济泡沫的形成及破裂二战后,日本在“贸易立国”的口号下实施“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战略获得巨大的成功,国力大增。
1985年,日本的名义GDP为321兆日元,对外纯资产总额达到1298亿元,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
美国评论家比尔艾莫特指出,日本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巨人。
随着日本的贸易顺差的迅速增大,日本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增多,频频遭受来自欧美各国的反倾销。
在此同时,日元的升值压力逐步增大,又进而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
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政长官达成“广场协议”,日元开始升值。
日元的升值并没有减缓贸易顺差的增加,美国意识到逼迫日元升值并不能改变贸易失衡的局面,于是强烈要求日本降低利率,扩大内需。
迫于压力,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扩张性的财政与金融政策。
财政方面,不断增发国债及增加预算,以加大对公共设施、房地产的投资力度:金融方面,利率自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并进,加速金融自由化的步伐。
日本为什么会陷入失去的十年
日本为什么会陷入失去的十年2011年06月23日07:31来源:价值中国网作者:蔡成平日本如同东方的一颗彗星,其兴也骤,其衰也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日本盛极一时之际,著名右翼分子石原慎太郎参选自民党总裁惜败不久,便联合索尼集团总裁盛田昭夫,公开呼吁日本可以说“不”、“日本模式”必将为世界效法。
话音刚落,日本便陷入“失去的十年”,让人唏嘘不已。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十年九相”的政治乱局让日本依然找不到路在何方。
2010年,石原慎太郎无奈地说:“日本现在就像一只被阉割掉的狗,对谁都无害。
”在此次地震爆发之前的2007年和2008年,经济衰退了4%和3%。
日本地震后,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就提出,地震对经济的影响也只占GDP的1%,其损失远远比不上日本经济衰退的损失。
“日本在经济问题上会越来越衰退,最终会衰退成退出一流国家,进入二流国家的状态。
”若说中国是冉冉升起的朝阳,那么日本恐怕更像是日薄西山的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而近期席卷日本的“坂本龙马热”,恐怕也正反映了黄昏之下,日本国民呼唤坂上之云再次升起的真实心态。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日两国的实力消长岂不正是如此。
1949年的日本GDP不到中国的50%,而1970年代中国却不足日本的12%,2010年中日GDP再次历史性逆转。
虽然,这一逆转的象征意义要远大于现实意义,数字上的高下并不能掩盖全部的事实。
如今,在这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下,日本又遭遇了这场大地震,其经济会更加失去方向。
但从现实角度而言,日本仍是中国最值得借鉴的历史明镜。
日本的教训究竟是什么?以日本为镜,可以正衣冠、知得失。
债务危机与建设狂奔2009年日本政权交替后,民主党在经济领域提出要从“钢筋混凝土”转向“以人为本”。
这样的理念貌似理所当然,却是日本付出惨痛代价后得来的,日本昔日兴起的源泉,恰是今日衰退的原因。
评论家们喜欢揶揄日本是“土建国家”。
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70年大阪世博会为标志,日本从1950年代开始全心致力于公共建设,每年40%以上的财政预算都投入到了公共建设,有些建设在早期无疑是有利的,但逐渐陷入了失控的建设狂奔。
日本房地产泡沫启示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日本因房地产泡沫失落十年对我们的启示_南京职场论坛_西祠胡同/b656544/d4*******.htm1985 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
为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
美元贬值(大量增发美元)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
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
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银行的积蓄进行投机。
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
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
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
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
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个人纷纷破产,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
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
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
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静观当前中国房地产持续升温,常常使人想起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的那场空前的房地产泡沫。
那场泡沫如果以代表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广场协议”签署年的1985年开始为起点,到泡沫巅峰的1991年为止,全国6大城市的商业地价短短5~6年的时间里竟上升了3倍多!当时整个日本房地产业需求旺盛,投机盛行,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然而泡沫经济破灭之后,从1990年开始至今,日本全国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造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2001年3月,公定贴现率从0.35%下调至0.25%。 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从0.25%降至 0.15%。
将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原来的隔夜拆借利率改为货 币供应量,即确定央行的活期存款余额作为操作目 标。具体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增加金融机构在央 行的活期存款余额,以此来增加货币供应量,向市 场提供流动性资金。 将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余额由4万亿元日元增加至5 万亿日元,增幅约为25%。 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直到消费物价持续、稳 定保持0%以上的增长。 为了保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在必要时可以增加从 二级市场回购长期国债的规模,以达到央行目标。
1989年年底对日本不动产价值的官方估计是20000
兆日元。虽然日本的国土面积仅是美国的二十五分 之一,日本不动产的价值却四倍于美国。在1990年 初,按当时的土地价格,用东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用 日本皇宫一带的土地可以买下整个加拿大。
1989年5月 1989年底 1989年5月1990年8月 效果
• 公定贴现率从2.5%提高至3.25%
• 自1980年来首次提息
• 三重野康 • 3.75% 4.25%
• 连续5次提高公定贴现率 • 最终至6% • 股市重挫 • 货币供应量增速骤减
1991年7月1日, 公定贴现率6%下调到5.5%。不久 之后,日本银行又把公定贴现率进一步下调到5%和 4.5%。 1992年底,3.25%。 1993年2月,2.5%。
挤出效应 1999年2月,将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 率诱导目标值设定为0.15%,同年3月,继续下 调至0.04%(零利率)。
GDP增长率%
6.8
5.3 5.5 4.4 2.9 0.5 0.4 0.6 3 0.5 3 2.1 1.1 -0.8 2.4 2 2
-0.1 -1.9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1993年,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但是势头疲软。 主要表现:厂房和设备投资出现正增长。 从1993年7月到1995年4月这一段时间内,日本银 行维持了1.75%的公定贴现率。
GDP增长率%
6.8
5.3 5.5 4.4 2.9 0.5 0.4 0.6 3 0.5 3 2.1 1.1 -0.8 2.4 2 2
6%
5.5%
5%
4.5%
3.25%
2.5%
GDP增长率%
6.8
5.3 5.5 4.4 2.9 0.5 0.4 0.6 3 0.5 3 2.1 1.1 -0.8 2 2.4 2
-0.1 -1.9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零利率丧失了利率杠杆的效用。 日本银行于2000年8月解除零利率政策。 银行同业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由0.03%上调至 0.25%。
GDP增长率%
6.8
5.3 5.5 4.4 2.9 0.5 0.4 0.6 3 0.5 3 2.1 1.1 2 2.4 2
-0.8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1.9
GDP增长率%
6.8
5.3 5.5 4.4 2.9 0.5 0.4 0.6 3 -0.1 0.5 3 2.1 1.1 -0.8 2.4 2 2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1.9
“流动性陷阱”
1998年4月,16.65万亿日元(1281亿美元) 1998年11月,23.9万亿日元(1838亿美元) 1999年3月,81.9万亿日元(6530亿美元)
-0.1 -1.9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1995
美国通胀,日元升值 阪神大地震,政府支出 1995年4月,公定贴现率由1.75%降低到1%,同年9 月份又降到0.5%。
1.75%
1%
0.5%
GDP增长率%
日本“失去的十年” 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
耿 刘 丁 齐 李 王 頔 洋 梵 济 丽 蕾 莉 洪
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初 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
6.8 5.5 4.4 2.9 0.5 0.4 0.6 3 0.5 3 2.1 1.1 2 2.4 2 GDP增长率%
5.3
-0.8 -0.1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1.9
80年代
1985年9月 1985年9月 1987年
• 美元被高估 • 贸易严重赤字 • 广场会议
• 美元兑日元大幅贬值
• 1$:250円
• 1$:120円
1987
• G5卢浮宫会议
• 日本降低公定贴现率 (公定利息率)至2.5%
1986
• 四次下调官定利率从5% 至3% • 过度刺激
•股市 •房地产
对经济中的“泡沫”问题估计不足,给经济带来严重 的后遗症。 零利率政策作为应急性措施,对付经济危机或通货 紧缩,短期内零利率政策还是有效的。长期来看, 会产生负面作用。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摇摆不定,导致其频频失误。
GDP增长率%
6.8
5.3 5.5 4.4 2.9 0.5 0.4 0.6 3 0.5 3 2.1 1.1 -0.8 2.4 2 2
-0.1 -1.9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1997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严重萧条。 1997年下半年以来,日本银行通过对政府债券和三 月期票据的回购活动急剧增加了对金融机构的贷 款,年增长率由原来的负值上升到1998年第一季度 的400%左右。
6.8
5.3 5.5 4.4 2.9 0.5 0.4 0.6 3 0.5 3 2.1 1.1 2.4 2 2
-0.8 -0.1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00 01 02 03 04 05 06 -1.9
不良债权问题在1995年下半年突然急剧恶化,银 行“惜贷”。 财政政策:6800亿日元公共支出 货币政策:降低短期利率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见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