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经三首 教案 氓 无衣 静女人教版第三册

合集下载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doc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doc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李丽教学目标: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⑶背诵三首诗篇重点难点二、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进程:一、预习一、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诗经》同窗们虽然没有学习过,可是你们至少听说过,乃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

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一首十分超卓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

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

正所谓“著名不如见面”今天咱们就来熟悉熟悉它。

二《诗经》简介(这一部份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

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⑴性质:《诗经》是我国最先的一部诗歌总集。

“六艺”之一。

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份。

“风”,大部份是民间歌谣,;“雅”,多数是贵族作品,;“颂”,都是。

《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份,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招架斗争,真实反映那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开山祖师,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教师在此不必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三、整体把握(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诵,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非是题目,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氓》和《静女》教案教学设计

《氓》和《静女》教案教学设计

《氓》和《静女》教案教学设计《氓》和《静女》教案教学设计「篇一」《诗经》三首中《氓》(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北京市翠微中心常丽丽总的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常识:包含了那段时间的诗歌、内容、写法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每首诗的内容、中心、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通过三首诗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

4、了解卫、秦、邶三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第一首诗《氓》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教学目标:1、请学生自己读课文,不要老师来示范,让他们自己亲自体验,老师不要代劳他们的工作。

2、明确字音和个别词语的意思并牢记。

3、请学生示范读课文,进一步明确字音和意思,请大家识记,当堂课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爱情永远是不会变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来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

让我们走近他们!一、新授:1、请一位学生读文题。

(2分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①读对了字音,méng, 及时表扬,大家齐读。

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含义,明确这是“古今异义”,把“古今异义”四个字写在注释处。

第二种情况是读成了máng,请其他同学纠错,通过注释②,了解词语的正确读音和含义,读音和意思古今都不同。

)2、自己对照课下注释的内容读课文。

明确字音,读到顺畅为止。

(15分钟)(一定要让学生独自的自己来读,有的学生读的快,有的`学生会读的慢。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诗经》三首(第三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诗经》三首(第三课时)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诗经》三首(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无衣》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静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3.《无衣》《静女》两首诗的重章复唱的形式特点。

[教学过程]一、研习《无衣》(板书)1.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诗歌,回忆第一课时所概括的诗歌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歌。

教师补充解释: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秦地与西戎毗邻,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让学生仔细诵读课文,思考: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每一章的第一句用的都是反问句,每一章只有二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三、四个字,第五句的三、四个字不同。

教师补充:这属于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唱,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板书:重章复唱(解说:设计此题除了让学生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3.提问:每章的首句运用反问句,有什么作用?答句中的“同袍”等起什么作用?明确:首句的反问加强语意和语气。

答句中“同袍”“同泽”“同裳”,表现了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

4.集体背诵课文,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诗歌三章中富于变化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明确:每章的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物质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三、四句写修理“戈矛”“矛戟”“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5.提问:《无衣》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这属于什么手法?明确:陈述铺叙,属于“赋”的表现手法。

6.《无衣》小结: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教案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两篇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两篇诗歌内容简洁,语言优美,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因此,这两首诗歌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必备的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意义和内涵。

2.掌握《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启示,深入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学习《秦风·无衣》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秦风·无衣》的音频,让学生首先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步:请学生分组,让同学们分别朗读《秦风·无衣》,通过对比不同组别的朗读,学生能够领略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和特点。

第三步:通过学生们的朗读和自我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们理解《秦风·无衣》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2)思想教育: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们了解《秦风·无衣》是一首表达贫民苦难的诗歌。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我们能从《秦风·无衣》这首诗歌中学到什么?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诗歌中所体现的人生信仰和生活哲学。

第三步:教师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们讲述自己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并进行分享。

2.学习《邶风·静女》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邶风·静女》的音频,让学生们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感。

第二步:通过阅读文字版诗歌,让学生感受到《邶风·静女》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分析令人动容的情感表达。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一、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1. 《氓》、《静女》两首诗的基本内容。

2. 《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难点:1. 《氓》、《静女》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氓》、《静女》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氓》、《静女》两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氓》、《静女》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4.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氓》、《静女》在表达方式、情感抒发等方面的异同。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氓》、《静女》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学习心得。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课后作业:1. 翻译《氓》、《静女》两首诗。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古代诗歌,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氓》、《静女》两首诗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对比分析、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氓》、《静女》中的情感表达及其时代背景。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氓》、《静女》的艺术特色。

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氓》、《静女》的原文及其注释版本,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搜集相关资料,如古代诗歌鉴赏、诗经研究等,用于课堂讲解和拓展。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频资料。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

(2)理解两首诗歌的背景、主题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古代文化内涵。

(2)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

(2)介绍《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秦风无衣》的时代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解析《邶风静女》的背景、主题和艺术手法。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两首诗歌的情感体验。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4.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_氓》《秦风_无衣》《邶风_静女》)(第一课时)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_氓》《秦风_无衣》《邶风_静女》)(第一课时)

《三首》教课方案《(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教课目的:⑴认识《诗经》相关知识⑵学习氓,深刻领会比兴的艺术手法⑶背诵三首诗篇要点难点2、领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以下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课时数: 3 课时教课过程:一、预习1、查词典,读准下边加点的读音。

2.查词典,比较课文说明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诗经》同学们固然没有学习过,可是你们起码听闻过,甚至还会背诵此中的诗句。

比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一首十分优秀的恋歌;比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回来时的悲戚之感。

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酣畅淋漓等等。

正所谓“有名不如会面”今日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这一部分书上说明①都有,能够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

老师用发问的方式总结即可)⑴性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六艺”之一。

原来只称《诗》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系和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 首包含风、雅、颂三部分。

“风”,大多数是民间歌谣,;“雅”,多数是贵族作品,;“颂”,都是。

《诗经》的精髓是民歌部分,它鲜亮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抗争斗争,真切反应当时社会的相貌,,《诗经》是一颗绚丽醒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始祖,为我国古典诗歌确立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教师在此不必多介绍,在详细研习时联合实例解说)三、整体掌握(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联合说明,打扫文字阻碍。

(2)学生自由朗读,议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色?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色。

(老师总结)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其实不是标题,不可以代表诗篇的内容。

5《诗经》四首--《氓》《无衣》教案

5《诗经》四首--《氓》《无衣》教案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两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首歌曲。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接着提问:同学们还接触过《诗经》中的哪些作品?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板书:《诗经》两首二、解题出示投影《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这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

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吟唱、诵读法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

《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是开启学生文化人生的钥匙,也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教育教学是传承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的任务。

在中国诗词中,《诗经》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诗经》的教学方案能够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和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

这篇文章从三首《诗经》开始,介绍了如何教授《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这三首古诗。

这份教案旨在为语文教师教授这三篇诗歌以及其他《诗经》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背景。

2.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这三首古诗。

3. 学生能够理解、分析和运用这三首诗的主题、结构和意象,提高语文鉴赏能力。

4.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语言和意象,通过写作表达情感和思想。

5.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背景。

1.1 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体裁特点。

1.2 介绍《诗经》的作者和创作时间。

1.3 介绍《诗经》的基本形式和流传状况。

2.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卫风·氓》、《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这三首古诗。

2.1 学生跟读主题,熟练背诵诗歌。

2.2 学生表演《卫风·氓》和《邶风·静女》。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诗经》三首(第三课时)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诗经》三首(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无衣》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2.《静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3.《无衣》《静女》两首诗的重章复唱的形式特点。

[教学过程]一、研习《无衣》(板书)1.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诗歌,回忆第一课时所概括的诗歌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歌。

教师补充解释: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秦地与西戎毗邻,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让学生仔细诵读课文,思考: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每一章的第一句用的都是反问句,每一章只有二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三、四个字,第五句的三、四个字不同。

教师补充:这属于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唱,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板书:重章复唱(解说:设计此题除了让学生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3.提问:每章的首句运用反问句,有什么作用?答句中的“同袍”等起什么作用?明确:首句的反问加强语意和语气。

答句中“同袍”“同泽”“同裳”,表现了团结互助,坚决豪迈的军威。

4.集体背诵课文,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诗歌三章中富于变化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明确:每章的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物质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三、四句写修理“戈矛”“矛戟”“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5.提问:《无衣》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这属于什么手法?明确:陈述铺叙,属于“赋”的表现手法。

6.《无衣》小结:这是一首赋体诗,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秦风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体会《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静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3)学习诗歌,深刻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并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 正确判定《无衣》使用“赋”的表现手法,《静女》使用“比”的表现手法;2.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三首的另外两首《无衣》、《静女》。

二、研习《无衣》1. 学生阅读诗歌2. 教师点拨明确: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歌。

补充: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闻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秦地与西戎毗邻,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

在这种反入侵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制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大方战歌。

3. 思路梳理(全诗共三章)(1)统一思想。

“岂曰无衣”首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与子同仇”大伙儿统一思想,预备上战场。

(2)统一行动。

大伙儿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于征战中。

(3)同赴战场。

“与子偕行”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

4. 摸索: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明确: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都以反问开头;每章只有第二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第三、四个字,第五句的第三、四个字不同。

补充:这属于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唱,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情感,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5. 诗歌三章中富于变化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明确:每章的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物质困难、团结互助的情形;三、四句写修理“戈矛”、“矛戟”、“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形;最后一句,写“同仇”、“同作”、“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表现出一种团结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卫风.氓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 卫风.氓

《【《三首》教学设计(《卫风·氓》《秦风·无衣》《邶风·静女》)(第一课时)】卫风.氓》摘要:掌握下列、词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桀,《卫风氓》是首叙事诗人称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历,布置作业预习《邶风静女》争取熟能诵教学目标⑴了《诗》有关常识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艺术手法⑶背诵三首诗重难、体会诗重叠句形式即《诗》表现手法3、掌握下列、词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桀教学数3课教学程、预习、准下面加音.对照课释翻译这三首诗导语设计《诗》学们虽然没有学习但是你们至少听说甚至还会背诵其诗句比如关关雎鸠河洲窈窕淑女君子逑是首十分出色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雨雪霏霏写是离依依惜别情归悲戚感再如伯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容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苦表现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认识认识它二《诗》简介(这部分上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让学生己看老师用提问方式总结即可)⑴性质《诗》是我国早部诗歌总集六艺只称《诗》儒奉改称《诗》⑵体制和容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叶约五年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部分是民歌谣;雅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爱憎及他们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社会面貌《诗》是颗璀璨夺目明珠它是诗歌学鼻祖我国古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⑶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教师无须多介绍具体研习结合实例讲)三、整体把握()老师课学生听结合释扫除障碍()学生由诵讨论诗歌形式上有什么特?初步感知诗歌形式特(老师总结)①题目取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容②基句式是四言般成节拍③采用叠形式即重复节义和面上都只有少量改变④获得声韵上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语汇(3)学生结合诵提示再次朗三首诗歌由诵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主要容《卫风氓》是首叙事诗人称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历《秦风无衣》是军歌谣表现士兵团结致仇敌忾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情形其主人公胆热烈爱情表白是然健康人性歌四、布置作业预习《邶风静女》争取熟能诵。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 教案 《氓》 《无衣》《 静女》人教版第三册

高中语文《诗经》三首 教案 《氓》 《无衣》《 静女》人教版第三册

《诗经》三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作用。

4.把握诗歌节奏,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和《氓》5.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重难点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3.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三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和《氓》前两章。

教学方法读诗—悟诗—说诗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那么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表达,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体会《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静女》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3)学习诗歌,深刻体会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正确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习《无衣》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并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 正确判断《无衣》使用“赋”的表现手法,《静女》使用“比”的表现手法;2.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三首的另外两首《无衣》、《静女》。

二、研习《无衣》1. 学生阅读诗歌2. 教师点拨明确: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歌。

补充:这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

秦地与西戎毗邻,常常受到西戎的侵扰。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3. 思路梳理(全诗共三章)(1)统一思想。

“岂曰无衣”首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暗示军情紧急,时不我待“与子同仇”大家统一思想,准备上战场。

(2)统一行动。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于征战中。

(3)同赴战场。

“与子偕行”团结对敌,共同奔赴战场。

4. 思考: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明确:句式相同,内容相近;每章都以反问开头;每章只有第二句的第四个字,第四句的第三、四个字,第五句的第三、四个字不同。

补充:这属于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唱,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情感,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5. 诗歌三章中富于变化的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明确:每章的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物质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三、四句写修理“戈矛”、“矛戟”、“甲兵”,表现战士们齐心备战的情景;最后一句,写“同仇”、“同作”、“偕行”,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表现出一种团结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

《邶风〃静女》《秦风〃无衣》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静女》《无衣》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中的两首诗,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其教学内容属于古典诗歌鉴赏部分。

因此,这节课是学习鉴赏古诗的开始、基础,是对《诗经》内容及表现手法等艺术特点进行总结的课,也是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种艺术手法进行比较的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地位很重要。

(二)教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理解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情感。

③理解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④归纳总结并理解把握《诗经》的现实主义特点。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结合相关注释理解把握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主动创作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其改编创作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使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

④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综合的能力,使其掌握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⑤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特别是把抽象的内容再现成具体直观形象的能力,从而掌握鉴赏诗歌的这种直观再现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了解《诗经》的文学文化价值,引导学生珍视民族文化。

②引导学生树立国难当头之时,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①背诵这两首诗。

②理解把握《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四)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并理解把握《诗经》的现实主义特点。

二、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是“导悟研评”式教学方法,它包括:导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

悟学:学生自学自悟。

研学:学生合作研究。

评学:师生合作,互相探究、评价。

在整个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三、教学设计分析(一)导学阶段:创设情境(一)教师活动:1、提问背诵课文。

2、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1回忆背诵。

2、倾听。

教学意图:1、通过提问背诵,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使学生重新感悟品味《诗经》“国风”中的民歌。

2、提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时提高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悟学阶段:创设情境(二)教师活动:1、明确学习目标《静女》。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预习中已经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在早读时已经能熟读)一、教师明确任务:这节课学习《静女》《无衣》两首诗,方法是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组长主持工作,记录员写下讨论中的答案,发言人准备将小组讨论成果在班内汇报。

二、教师板书讨论题
1、“静女”到底静不静?
2、“匪女之为美”能改为“匪其为美”吗?
3、如果你是男主人公,对于“彤管”和“荑草”,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诗中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5、《无衣》三段文字基本相同,是否罗嗦?
6、123三段文字能否排成213或312形式?
三、小组讨论10分钟。

过程热烈。

四、交流发言,教师引导归纳
1、不静。

“爱而不见”见其调皮。

(教师追问:那为什么诗名叫“静女”呢?)因为这是无题诗的一种形式,它是取诗的第一句中前两个字命名的。

(教师再问:那这诗是男子作的,这男子为什么认为她是静女呢?)推测:一是女子躲起来,在男子看来是娴静的;二是这男子已经被迷得不知道审美标准了。

就用“静”来代替理想的称呼。

换换好象也没关系。

教师点拨“行动上也有不同”)先行动口号,再行动实际,这也是逻辑。

五、读读背背,下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三首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作用。

4.把握诗歌节奏,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和《氓》5.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重难点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3.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三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无衣》、《静女》和《氓》前两章。

教学方法读诗—悟诗—说诗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整体感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

“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臵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

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重难点的学习1.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

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

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

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

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

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

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

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

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

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

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

布臵作业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氓情节章节基调恋爱(第一、二章)热情、幸福手法赋比兴婚变(第三、四、五章)怨恨、沉痛对比决绝(第六章)清醒、刚烈第二课时教学步骤教学要点1.学习鉴赏《秦风〃无衣》、《邶风〃静女》。

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整体感知1.《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

全诗共三章。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不过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修理好“戈矛”,团结备战,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他们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因此,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是爱国主义军歌。

2.《邶风〃静女》写的是周代的青年男女由幽会而带来的羞涩和喜悦,极富戏剧性地描写了一对情侣曲折晤面的一幕:两位年轻人相爱了,他们相约在城楼偏僻的一角。

多情的姑娘早到了,为了逗着玩,她故意藏起来。

等到小伙子赶来时,看不见意中人,急得抓耳搔腮,团团直转。

这时俏皮的姑娘出来了,并情意深长地赠给他一小束小草作为礼物。

憨厚的小伙子手捧“礼物”,觉得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奇异。

重难点的学习1.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2.朗读诗歌,把握诗的节奏、情感基调及主旨(1)《秦风〃无衣》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基调:慷慨雄壮《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力的古代军歌。

(2)《邶风〃静女》共三章,与《无衣》相比,章与章句式的对应变化稍大,是按时间顺序、戏剧性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的。

因此,朗读时,第一章应揣摩小伙子约会时的激动兴奋,不见心上人时那种挠头徘徊、焦急无奈的情状。

第二、三章,应把握小伙子见到娴静而美丽的姑娘并收到一份情真意切的礼物时,那份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兴劲儿。

基调:活泼明快《静女》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少男少女恋爱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幽会,那种真挚美妙的情感值得珍惜,此诗堪称一首情意缠绵的爱情之歌。

3.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每章句式大致相同,只更动少数几个韵脚的宇,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

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如《无衣》借助这种手法,将士兵之间团结友爱与同仇敌忾的精神充分展示出来,有利于尽情抒发慷慨从军的战斗激情。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三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静女》,有描写战争的《无衣》。

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采薇》、《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并尝试着把《采薇》与《无衣》,把《关睢》、《蒹葭》与《静女》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臵作业1.把《静女》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

2.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前两章。

附:板书设计无衣一起上战场基调:慷慨雄壮(与字偕行)特点:重章叠句统一行动(与字偕作)统一思想(与字同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