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灸法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 毫针的构造,分为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5 个部分。
2. 窦汉卿《标幽赋》中对得气的描述为:“气之至也, ____ ;气未至也, ____ 。”
3. 双手进针法可分为: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4. 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____ 和 ____ 。
5. 行针辅助手法有 ____ 、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6. 灸法的作用是 ___ 、 ___ 、 ___ 和 ___ 。
7. 艾条灸包括 ___ 和 ___ 。
8. 实按灸包括 ___ 和 ____ 。
9. 拔罐法古称 ____ 。
10. 临床上拔罐的应用包括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和 ____ 。
(二)单选题
1. 临床上针刺双侧环跳时体位宜选择 ( )
A .仰卧位
B .俯伏坐位
C .俯卧位
D .侧伏坐位
2. 下列腧穴中不具有补益作用的是 ( )
A .气海
B .命门
C .中冲
D .关元
3. 针刺阳白穴时宜选 ( )
A .指切进针法
B .夹持进针法
C .提捏进针法
D .舒张进针法
4. 针刺承扶穴时宜选 ( )
A .指切进针法
B .夹持进针法
C .提捏进针法
D .舒张进针法
5. “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出自 ( )
A .《内经》
B .《难经》
C .《针灸大全》
D .《针灸大成》
6. 中风脱证时可选用 ( )
A .隔姜灸
B .隔蒜灸
C .隔盐灸
D .隔附子饼灸
7. 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可首选 ( )
A .留罐法
B .走罐法
C .闪罐法
D .刺血拔罐法
E .留针拔罐法
8. 三棱针古称 ( )
A .圆利针
B .锋针
C .大针
D .银针
9. 能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用于缓解肌肉痉挛的波是 ( )
A .密波
B .疏波
C .疏密波
D .断续波
10. 临床多选皮肤针治疗的疾病是 ( )
A .面神经麻痹
B .高热
C .皮神经炎
D .紫癜
(三)多选题
1. 捻转补泻泻法的操作方法是 ( )
A .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B .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C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
D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长
E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短
2. 提插补泻补法的操作方法是 ( )
A .先深后浅,重插轻提
B .先浅后深,轻插重提
C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
D .提插幅度大,频率慢,时间长
E .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
3. 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有 ( )
A .腧穴主治作用的特异性
B .施术手法
C .机体的机能状态
D .施术时间
E .针具的粗细、长短
4. 确定针刺深度的因素是 ( )
A .患者体质
B .患者年龄
C .患者病情
D .患者体质
E .患者体位
5 .针刺前的消毒包括 ( )
A .针具器械
B .医者的双手
C .病人的施术部位
D .治疗室内
E .治疗室外
6. 一般来说,施灸时 ( )
A .颜面部不宜化脓灸
B .阴虚发热者不宜灸
C .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瘢痕灸
D .腹部忌灸
E .大血管部位忌瘢痕灸
7. 隔姜灸的作用主要是 ( )
A .回阳救逆
B .温阳补肾
C .温胃止呕
D .解毒杀虫
E .散寒止痛
8. 临床上下列哪些情况应禁用或慎用电针 ( )
A .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B .孕妇
C .心脏病患者
D .老年人
E .体质虚弱者
9. 颞前线在临床上治疗的病证有 ( )
A .后头痛
B .偏头痛
C .周围性面瘫
D .脑动脉粥样硬化
E .口腔疾患
10. 治疗与脏腑组织有关疾患的刺激线宜选 ( )
A .额旁 l 线
B .额旁 2 线
C .额旁 3 线
D .颞后线
E .颞前线
(四)简答题
1. 简述烧山火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2. 简述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3. 简述耳针的基本概念。
(五)论述题
1. 试述晕针的原因、症状、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2. 试述针刺时的注意事项。
3. 试述电针法中疏波和密波的作用和适应证。
4. 在临床上耳针治疗的常见适应证有哪些 ? 请举例说明之。(一)填空题
1.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 如鱼吞钩饵之浮沉、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3. 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4. 提插法、捻转法
5. 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6. 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
7. 悬起灸、实按灸
8. 太乙针灸、雷火针灸
9. 角法
10. 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留针拔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