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合集下载

13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分析

13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分析

13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分析彭钰;孙步高;张苏明;周蓉【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09(031)021【摘要】目的研究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3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仅有6例心电图正常,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以S-T段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和异常Q波多见(P<0.05).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r=0.47,P=0.0386),S-T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呈正相关(r=0.52,P=0.0201),而T波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r=0.21,P=0.3018),但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r=0.51,P=0.0197).左房内径大小与平均室壁厚度呈正相关(r=0.53,P=0.0033).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中的许多异常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本病诊断率.【总页数】2页(P2899-2900)【作者】彭钰;孙步高;张苏明;周蓉【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心功能室;210008,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心功能室;210008,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心功能室;210008,南京市,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市鼓楼医院心功能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2.2【相关文献】1.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宋亚娟2.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诊断效果评价 [J], 臧彦妮3.心脏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J], 隆露萍;胡茜4.MRI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邱恒霞;顾宇;徐鹤;颜培实5.心脏超声心动图联合心电图对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J], 隆露萍;胡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临床诊断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临床诊断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临床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临床诊断表现特征。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6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

结果:36例患者心电图表现为室间隔肥厚21例,心尖肥厚型8例,游离壁肥厚3例,弥漫性肥厚4例。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最常见的表现为左心室肥大,ST段改变,常有以V3、V4为中心的巨大倒置T波。

在Ⅱ、Ⅲ、aVF、aVL或V4、V5可出现病理性Q波。

可有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和各种心律失常。

结论: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和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有特点。

主要表现为ST- T改变,原因是继发于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室内传导阻滞。

心电图可作为筛选肥厚型心肌病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54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027-02肥厚型心肌病以左心室肥厚为主,偶尔右心室也可以受累。

病理改变为心肌纤维异常粗大排列紊乱。

大多数为不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及心室壁肥厚,但不扩大,临床上以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为主占90%。

其中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和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有特点[1]。

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原因是继发于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室内传导阻滞。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6例心电图诊断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4岁。

病程5~26年,临床症状主要有心悸、胸闷、胸痛及昏厥等,症状随年龄增大而加重。

所有患者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确诊。

1.2 心电图表现1.2.1室间隔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表现①ST-T改变: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T波深倒置。

以I、aVL、V2、V6导联T波倒置多见。

1/2~2/3患者可有左室肥厚。

心脏肥大心电图图解课件

心脏肥大心电图图解课件

冠状T(肥厚性心肌病)
扩心患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频发插 入性室早
冠心病
心室肌的血供 前降支:左室前间壁、前壁、侧壁
左冠回旋支:下壁、高侧壁
右冠:右室、下壁、正后壁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ST段压低:心内膜下的心肌损伤型改变
水平型、下斜型 T波改变:低平、切迹、双峰、
双向或倒置(或冠状T)
U波改变:负正双向或倒置
T波改变:本图为冠心 病患者的一次心电图。 I、aVL、V5~V6导联 倒置,V4导联正负 双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U波倒置:本图V4-V6导联的U 波倒置深达0.1mV~ 0.15mV,V3呈负正双向。同时有 V4-V6导联ST段近水平压低 0.1mV~0.15 mV ,V2~V6导联的T波呈两肢对 称的尖形(缺血性T波)
左心室肥大 伴劳损:患者有高 血压病史十多年, RV5=5.6mV,SV1 =1.7mV,多数R波 为主导联ST段呈 下斜型压低 0.05~0.4mV,T波倒 置,S波为主导联 ST段抬高,T波正 向,PtfV1=0.10mm.s。
舒张期负荷过重 型左心室肥大: 该患者为主动脉 瓣关闭不全,有 显著的舒张期返 流,致左心室明 显扩大、舒张期 负荷过重。表现 为显著左室高电 压,RV6> RV5,ST段凹面 上抬,T波正向。
心绞痛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病变部位显示缺血型ST段下移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
1.ST段抬高伴对应导联ST段压低
2.T波增高
3.QRS波群改变:R波增高、变宽及S波减小
4.可有U波倒置
5.心律失常
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鉴别与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心电图的基本形式 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复极时间延长、冠状T的出现 损伤型心电图改变:ST段抬高(外膜)或压低(内膜)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

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以sT-T改变、左室高电压和异常Q波为多见。

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ST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均呈正相关,而T波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但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左房大小与平均室壁厚度呈正相关。

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中的许多异常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本病诊断率。

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心电图敏感性高,但特异性差,临床上易误诊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超声心动图虽可确诊本病,但易受患者透声条件和超声医生临床经验的影响。

本文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6年9月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急诊病例,均经超声心动图确诊,1例患者因诊断不明确去外院行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而确诊。

本组共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平均50.72±13.03岁,年龄最大76岁,最小21岁。

32例中无临床症状者3人;体力活动后胸闷、气促者26人,心悸者8人;心前区疼痛者9人;头晕、晕厥者3人;因心力衰竭而死亡者2例,猝死1例,1例患者肥厚型心肌病同时合并室壁瘤,心功能Ⅲ级。

其中5例共2家有家族史:一家为女儿和母亲;另一家为父亲和两个儿子。

体征:胸骨左缘3、4肋间或心尖部闻及Ⅲ~Ⅳ/6级收缩期杂音者lO例。

1.2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

使用仪器为LOGIQ-400CL,探头频率2.5MHZ,患者左侧卧位或平卧位,均为经胸超声检查,均行常规检查和测量,以及各节段室壁厚度的测量。

心电图机为GE MAC1200型12道心电图仪及上海光电厂6511型心电图仪。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发表时间:2018-04-04T14:51:23.1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期作者:戴玉红[导读]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心室充盈受限。

(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100)【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诊断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测的影像表现。

结果:心室间隔厚度≥1.3cm,心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的比值大于1.3,收缩期二尖瓣前叶异常向前运动,及左室流出道狭窄。

普遍肥厚型14例,占38.89%,其中合并左心房扩大5例;间隔肥厚型13例,占27.78,其中收缩期前向活动(SAM 征)3例,有毛玻璃样改变者3例,左心室造影时测压力阶差最高达80mmHg;心尖肥厚型9例,占25.0%。

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有典型的超声心动图改变,多普勒测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20mmHg。

超声心动图对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诊断【中图分类号】R54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068-02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心室充盈受限,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绝大多数具有家族遗传性,但也有极少数患者发生而无家族遗传依据[1]。

肥厚型心肌病男性多于女性,可起病于任何年龄。

由于超声心动技术与仪器的发展,超声心动图检查成为每一个心脏病人的常规检查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3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测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6例,其中男16例,女20例。

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56.5±2.5岁。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方法选取我院肥厚性心肌病患者76 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结果病理性Q 波发生率,间隔肥厚为主组与心尖肥厚组、单纯性游离壁肥厚组和弥散性肥厚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肥厚组、单纯性游离壁肥厚组和弥散性肥厚组之间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QRS 波在各组中的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心尖肥厚组T 波倒置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间隔肥厚组,两组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将间隔肥厚组的46 例患者根据流出道是否发生梗阻分为流出道梗阻组和流出道非梗阻组两个亚组对比起各项心电图指标,两组间各项心电图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病理性Q 波在室间隔肥厚型的患者群体中发生率最高,T 波倒置在心尖肥厚型患者的群体中的发生率显著多于间隔肥厚型患者,但是并没有发现T 波倒置与心尖肥厚程度有显著的关联性。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肥厚型心肌病指的是心肌非对称肥厚和心室腔变小的心肌病变,该疾病临床多见遗传倾向,其临床症状表现较为多样化【1】。

心肌肥厚型疾病患者有突发心脏猝死的可能,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绝大部分的表现不正常【2】。

研究分析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对于防治患者发生猝死具有极大的意义。

我院就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 年1 月-2013 年2 月收治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76 例,男43 例,女33 例,患者的年龄17-85 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96+14.94)岁,经临床诊断【3】均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1.2 临床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由不同医生对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观察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4】。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
AHCM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 中老年男性多见。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AHCM的临床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出现胸痛 、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晕厥等严重表 现。
分型
根据心肌肥厚的部位和程度,AHCM可分为心尖部肥厚型、心尖部肥厚合并室间 隔肥厚型以及心尖部肥厚合并其他部位肥厚型等多种类型。
发病机制
AHC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多数研究认为与遗传、内分泌和代谢等多 种因素有关。其中,肌节蛋白基因突变是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与地区分布
AHCM在亚洲地区相对较为常见 ,尤其在日本和中国。近年来, 随着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本 病的检出率有所增加。
发病年龄与性别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 电图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 心电图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征 • 心电图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应用价值 • 典型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一种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以心 尖部心肌肥厚为主要特征,通常不伴有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和压力阶差。
辅助诊断作用
心电图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重 要辅助手段之一,通过心电图检查可 以发现心脏电活动的异常,进而提示 心肌肥厚等病变的存在。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常表 现为左心室高电压、ST段压低、T波深 倒置等特征性改变,这些改变有助于 与其他类型的心肌病进行鉴别诊断。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心电图不仅可以用于诊断心尖肥厚型 心肌病,还可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和预后。例如,心电图上QRS波群的 电压和形态改变可以反映心肌肥厚的 程度和范围。

浅谈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浅谈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浅谈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性及心电图表现。

方法全部患者均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仪,患者取平卧位,作标准12导联心电图。

结果 22例HCM患者中,20例出现心电图改变。

结论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特别是在有缺血型ST段降低或有冠状T波的患者,除考虑冠心病外,鉴别诊断应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尤其是年龄较轻的病例。

【关键词】心电图确诊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肌的明显非对称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伴左室高动力性收缩和左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原因不明心肌病[1]。

临床表现起病多缓慢,多在30岁前发病。

主要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可一过性晕厥、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

部分患者可完全无自觉症状而在体检中被发现或猝死。

选取22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2例患者为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HCM)。

22例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0.05±14.9)岁。

1.2 方法全部患者均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仪,患者取平卧位,作标准12导联心电图。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2例HCM患者中,20例出现心电图改变:(1)ST-T改变16例,发生率为72.7%,ST-T改变的形态12例为ST段水平型下移,4例为下垂型下移,T波均呈双肢对称倒置貌似冠状T波。

(2)左心室肥厚5例,发生率为22.7%。

(3)异常Q波2例,发生率9%,2例均发生在Ⅱ、Ⅲ、aVF导联,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1/4,时限<0.04s,Ⅱ、Ⅲ、aVF导联ST段未见明显偏移,T波直立。

(4)传导障碍2例,发生率9%,1例为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1例为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你了解吗?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你了解吗?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你了解吗?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的一种相对少见的亚型,在我国约占HCM的16%。

由日本学者Sakamoto于 20世纪7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描述了该病的典型特征:心电图上巨大倒置的T波(GiantnegativeTwaveinversion,GNT)、左心室造影舒张末期呈“黑桃样” 改变、影像学上心尖肥厚。

2014年ESC指南也指出,心前区和(或)下侧壁导联上的GNT 提示左心室心尖部肥厚。

AHCM还可以有左心室高电压、ST-T异常及其他改变,本文就AHCM心电图改变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01诊断标准、分型及流行病学AHCM的诊断基于超声心动图和心肌磁共振成像,目前较公认的诊断标准为:心尖段室壁最大厚度≥15 mm且心尖最大室壁厚度/后壁厚度≥1.5,并排除导致相似肥厚程度的其他疾病。

由于心尖是左心室最薄的部分,当临床特征(心电图、家族史、基因等)指向 AHCM时,诊断标准可适当降低为13~15mm。

其实个别患者在心尖厚度达到“标准”前就已经存在AHCM特征性的T波倒置,并最终发展为AHCM。

AHCM的分型尚不统一,常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

单纯型的室壁肥厚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而混合型的肥厚延伸到其他节段,如室间隔(最常见)、前壁、后壁,但最厚处仍位于心尖段。

另有一些患者虽然心尖厚度与心电图改变达到诊断标准,但其最厚处位于左心室中部,有学者将其命名为中部肥厚为著型(图1)。

AHCM 的好发年龄为40~60岁,以男性常见。

患者大多无症状,常见的症状有胸部不适(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头晕。

随病程的发展,可出现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栓塞事件、与冠状动脉疾病无关的心肌缺血、心尖部室壁瘤、进行性心力衰竭等。

2021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全文)

2021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全文)

2021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全文)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约有50%左右有家族聚集性,又称“家族聚集性心肌病(Famili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FHC)。

根据肥厚的部位不同,Maron将HCM分为:(1)前室间隔肥厚;(2)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厚;(3)室间隔与左室前侧壁均增厚,可累及后间壁和/或左室侧壁;(4)仅累及心尖部。

按血流动力学分型分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与非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

由于心室肌肥厚的部位及程度不同,导致了心室肌发生电重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得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也复杂化。

本文结合心脏超声,对部分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一、室间隔肥厚的心电图(一)多导联可见异常Q波肥厚的室间隔影响心室除极的初始向量,表现为起始向量向右前增大,多伴有初始向量的突然转向,以右前向量振幅异常增高为主要表现,左侧导联(Ⅰ、Ⅱ、avL、V5、V6)的心电图可见窄而深的Q波,Q波时限通常<0.04s ,深度>3mm,T波可直立,即所谓的“Q、T分离现象”。

横面初始向右前向量的增大,心电图表现在V1、V2导联的R波异常增高,R/S≥1,而V1导联的T波低平或正负双相。

注意与正后壁心肌梗死相鉴别。

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V1导联也表现为R/S≥1,但T波直立。

当心电图V1导联R/S≥1,T波低平或倒置时,注意与右心室肥大相鉴别(图1)。

(二)可见左前分支阻滞或电轴左偏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多伴左前分支阻滞或电轴左偏(图2),李娟等对88例HCM患者研究统计,电轴左偏22例,占25%。

HCM中,心电图电轴左偏或呈左前分支阻滞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心脏超声示二尖瓣收缩期呈前向运动即SAM征阳性,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加快。

左前分支阻滞可能与血流冲击引起单支血供的左前分支损伤及缺血有关。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与超声诊断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与超声诊断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与超声诊断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pical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AHCM)的心电图特点及心脏超声诊断标准。

方法从85例肥厚型心肌病中,筛选出13例AHCM,统计其超声心动图资料及心电图的典型与非典型表现,同时进行1~15年随访。

结果13例AHCM的心尖部心肌厚度为16~38mm,平均20.88mm。

13例AHCM都有左胸导联T波倒置及ST段压低,呈典型的Tv 4 >Tv 5 >Tv 3 5例,10例左胸导联及R波增高,5例符合Rv 4 >Rv 5 >Rv 3 。

结论随访1~15年,心尖心肌厚度及心电图改变甚微,13例AHCM预后良好,未发生猝死,心绞痛及心肌梗死。

标签: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中的特殊类型,以左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心肌肥厚为病理特征;在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超声心动图各方面有特殊的有别于其他肥厚型心肌病,现将我院自1985~2003年诊断为AHCM的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对象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在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85例患者中,其中AHCM共13例。

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41±5)岁,排除高血压病、糖尿病,无长期饮酒史,无其他慢性疾病。

患者定期做常规12导心电图随访,4例做了冠状动脉造影术示冠状动脉显影良好,无狭窄现象,按照心电图提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探头频率分别为2.5Hz,2~4MHz,分别在胸骨旁及心尖部获取标准系列切面,测量左室心尖部心肌的厚度,资料记录在大容量硬盘,以备随访对比。

2 结果13例AHCM心电图特征:(1)13例均为窦性心律,1例伴有W-P-W。

(2)R波增高10例,R波≥25mm,以左胸导V 3,4,5 为主,其中Rv 4 >Rv 5 >Rv3 5例,Rv 5 >Rv4 >Rv 3 2例,Rv 3 >Rv 4 >Rv5 3例,伴R Ⅱ、Ⅲ、avF 增高2例,伴R Ⅰ、avL 增高1例。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的研究进展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的研究进展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改变的研究进展摘要: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典型特征为心电图胸前导联存在巨大倒置T波(GNT)。

本文针对AHCM心电图改变相关研究展开综述,重点关注GNT的鉴别诊断和AHCM继发心电图改变。

关键词:AHCM;GNT;心电图;综述AHCM属于肥厚型心肌病(HCM)较为少见的一种亚型,占我国HCM患者的16%左右。

有学者提出并介绍了这一疾病的典型特征:影像学提示心尖肥厚、心电图可见GNT、左心室造影在舒张末期呈现出“黑桃样”变化[1]。

AHCM还可以存在ST-T异常、左心室高电压和其他心电图改变,本文针对AHCM心电图改变相关研究展开综述。

1AHCM诊断标准AHCM诊断离不开心肌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现阶段世界公认诊断标准如下所述:最大心尖段室壁厚度超过15mm,并且最大心尖室壁厚度与后壁厚度的比值超过1.5,同时排除致使类似肥厚程度的各种疾病[2]。

因心尖为左心室最为薄弱的部分,当基因、家族史和心电图等特征指向AHCM,相应诊断标准能够适度减少到13~15mm。

极个别患者心尖厚度与“标准”相符之前已存在AHCM典型特征的GNT,且最终进展为AHCM。

2AHCM分型现阶段AHCM分型尚未得到统一划分,一般分成混合型及单纯型。

室壁肥厚单纯型局限在左心室乳头肌的水平之下,室壁肥厚混合型延伸至后壁、前壁、室间隔等其他节段,其中延伸至室间隔最为常见,不过最厚处依旧处在心尖段。

部分患者的心尖厚度和心电图改变虽然符合诊断标准,但最厚处在左心室的中部,相关学者将其称为中部肥厚型。

3AHCM流行病学40~60岁为AHCM多发年龄,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大多数患者不存在明显症状,多见胸闷、胸痛、心悸、头晕和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

伴随病程发展,可能会出现栓塞事件、无关于冠脉疾病的心肌缺血、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尖部室壁瘤以及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4GNT的鉴别诊断尽管心电图胸前导联提示存在GNT对AHCM诊断存在较高的特异度,但并不是AHCM所特有的,仍需注意和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第一,冠心病心肌缺血。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
[] 1 P tikR. etvnrclreet n fat n cnb eie rm ar L f e ti a jci rci a ed r d f c u o o v o s l E G mesrme t[] JA C lCado,0 5 4 ( u — i e C au e nsJ . m ol ril2 0 ,5 3S p mp
摘要 : 目的 探 讨 肥 厚 型 心 肌 病 ( M) HC 患者 的心 电 图特 点 。方 法 3 6例 已确 诊 的 HC 患 者 , 肥 厚 部 位 分 为 室 间 隔肥 厚 2 M 按 1 例 , 离壁 肥 厚 3例 , 尖部 肥 厚 6例 , 心 弥 漫性 肥 厚 6例 , 析 其 心 电 图 特 点 。 结 果 S —T 改 变 最 多 3 游 心 全 分 T 4例 ( 4 4 ) S 9 . , T段 下 移 的 程度 在 4型 间差 异 无统 计 学 意义 ( P> 0 0 ) T 波 倒 置 振 幅 超 过 0 5IV 者 2 .5 , . n 6例 ( 2 2 ) T 波倒 置在 心 尖肥 厚 组 多 于 间 隔 肥 7 . , A 0 厚组( %00) P . 5 。异 常 Q 波 1 3例 ( 6 1 ) 病 理 性 Q 波 多 出现 在 室 间 隔 肥 厚 型 患 者 中 , 隔肥 厚 为 主 患 者 中 , 1例 ( 2 4 ) 在 3 . , 间 1 5. 存 病 理性 Q 波 , 尖肥 厚 、 纯 游 离壁 肥 厚 组 均仅 1 心 电 图存 在 病 理 性 Q 波 。结 论 心 单 例 HC 患 者 的 心 电 图表 现 呈 多样 性 , 异 性 不 M 特
C NES J HI E OURNAl OF I NTEGR AT VE ME C NE O C I DI I N ARD1 / ERE ROVAS 0一 C B CUL AR DI E E No e S AS v mb r 2 0 Vo . No 1 e 01 18 . l

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价值

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价值目的通过分析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探讨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2008年l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已确诊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8O例进行分析,了解其心电图特点。

结果8O例肥厚型心肌病惠者有76例心电图有不同程度的异常,ST段压低发生率最高;其次是T波改变,以T波倒置为主46例(57.5%),异常Q波有32例(40.0%)。

结论心电图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早期发现及进行初步危险分层的简便、经济、安全的实用工具。

标签:肥厚型心肌病;心电描记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是左心室和(或)右心室肥厚(常为非对称性),心室腔变小、左心室充盈受阻和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心肌病,发病较隐匿,随病情进展可出现频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可能猝死。

HCM是青年人和运动员最常见的猝死原因,如能及早发现,对HCM患者早期治疗,可以改善其预后。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O例HCM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以探讨HCM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HCM患者为2008年l2月至2013年12月的住院患者,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5例患者做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临床明确诊断为HCM,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①室间隔显著肥厚≥1.5cm,室间隔厚度或左心室游离壁厚度>1.3-1.5cm;②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移贴近室间隔;③左心室流出道狭窄;④主动脉瓣收缩中期部分性关闭。

排除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等。

年龄17-87岁,平均(42土13)岁,其中男55例,平均年龄(49士12)岁,女25例,平均年龄(54-I-11)岁。

有HCM家族史者1l例(13.8%),出现心悸24例(30.0%),劳力性呼吸困难19例(23.8%),胸闷、胸痛58例(72,5%),发作性晕厥9例(11.3%)。

86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电图特点分析

86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电图特点分析

86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电图特点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心电图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86例已确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观察心电图诊断结果差异。

结果观察组Tv3、Tv4、Tv5、STv4段压低值、Rv3、Rv4、Rv5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巨大倒置T波发生率为6.67%,观察组为95.35%。

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显著,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切实依据。

【关键词】心电图;肥厚型心肌病;诊断特征肥厚型心肌病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病理学及临床研究均发现不少心功能不全患者并未表现出心脏瓣膜病变、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征,而是起源于心肌自身病变,该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症,病理特征为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是造成患者猝死及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1]。

早期诊断肥厚型心肌病有利于及早预防发病,提升生命健康。

本次研究选择了86例已确诊肥厚型心肌病病患作为观察对象,研究了其心电图的特点。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心内科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86例病患,均归为观察组,组内男女比例为45:41;年龄区间处于34-55岁,平均年龄(44.96±3.84)岁。

同期选择30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组内男女比例为16:14;年龄区间处于35-55岁,平均年龄(45.13±3.66)岁。

组间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观察组研究对象舒张末期左心室形态呈黑桃样改变,均经左心室造影检查得以确诊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对研究知情。

剔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既往心脏手术史、继发性心肌肥厚、心脏瓣膜病变1.2一般方法使用R12通道系统动态心电记录仪,令患者平卧于诊断床并保持平静状态,实施多体位心电变化连续监测。

于左室长轴切面测定室间隔厚度、左室壁厚度、心尖部室壁厚度。

诊断标准:心尖部心肌肥厚最大厚度达到15mm且心尖部心腔狭小。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及心脏超声诊断分析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及心脏超声诊断分析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及心脏超声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心脏超声诊断分析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经过超声心动图确诊的患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40例,对这些患者的心脏室间隔心尖段、左心室的侧壁、后壁的心肌厚度进行测量,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通过本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可以得知:患者的心脏室间隔心尖段、左心室的侧壁、后壁都出现了增厚的现象,这几处心肌壁的厚度为18~32cm,有28例患者的心脏左心室的舒张能力减弱,26例患者的心脏左心房体积变大,2例患者的心脏左心室心尖部出现了梗阻现象。

有30例患者的心电图出现了异常的Q 波,有34例患者的心电图R波出现了明显的升高,升高的程度大于25mv,有32例患者的心电图出现了呈冠状的T波。

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上具有很明显的效果,准确率高,如果只使用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进行诊断,很有可能造成误诊或者是漏诊,而结合超声心动图,则可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而不是外界的干扰造成的[1]。

肥厚型心肌病就是一种遗传疾病,它是由常染色体呈显性遗传下来的,引起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原因是负责编码的心肌,也就是叫做肌小节蛋白的基因发生了变异,该病症的病理表现为心肌厚度增加,心肌上的纤维排列不整齐。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就是其中一种很特殊的疾病类型。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表现是左心室乳头肌下面的组织厚度出现增加[2]。

该病症在早期一般不会有临床症状出现,临床上很难发现,所以非常容易被忽略,从而延误了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本文就根据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进行诊断的效果进行探讨,进行如下的报告。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经过超声心动图确诊的患有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40例,这里面包括了30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在22~65岁,平均为48.6岁,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者有这些疾病病史的患者进行了排除,同时选出的这些患者平时的生活习惯良好,不抽烟不喝酒,身体没有其他慢性疾病。

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分析

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分析

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分析余华;王凯华;吴红光【摘要】目的观察肥厚性心肌病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对经超声心动图诊断确诊的88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异常是ST-T改变,达73.86%~92.05%,其次是左心室肥大,达59.09%.动态心电图显示,肥厚型梗阻性与非梗阻性心肌病的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分别为30%与2.9%,多形和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Ron T 现象发生率分别为45%与16.2%,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速发生率分别为40%与13.2%,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和左心室肥大,动态心电图有助于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年(卷),期】2010(029)006【总页数】3页(P481-483)【关键词】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作者】余华;王凯华;吴红光【作者单位】31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电图室;31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315000,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电图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7;R540.4+1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

约1/3以上患者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的疾病。

肥厚型心肌病起病缓慢、隐匿,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无特异性改变,易造成误诊。

该病可使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增加,易致30岁以下年轻人尤其是运动员猝死。

本文通过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征,以期对肥厚型心肌病进行早期诊断。

1.一般资料选取1998年1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就诊并经超声心动描记术确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8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1例,年龄33~83(56.81±13.89)岁。

有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者14例,剔除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点。

方法对我院治疗的1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92.9%,st-t改变的发生率为84.8%,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为45.5%。

结论心电图作为hcm的常规检查手段,为hcm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病理性q波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特点为心室肌细胞异常肥大、细胞间质化和细胞排列紊乱的心肌疾病,多为原发性[1][2]。

心电图是目前临床上hcm的常规诊断方法[3]。

笔者对2009年3月~2011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12例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治疗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112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39例;年龄26~71岁,平均59.7±16.6岁。

1.2入选标准
患者的临床症状十分明显: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头昏、晕厥;超声心动图结果:室间隔或者左心室后壁增厚,绝对厚度≥15mm或者室间隔或者左心室后壁的厚度之比≥1.5。

1.3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
果进行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肥厚型心肌病的分型
1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前间壁肥厚的患者为32例(ⅰ型),室间隔肥厚的患者为36例(ⅱ型),左心室前、后或侧壁肥厚的患者为23例(ⅲ型),心尖部肥厚的患者为21例(ⅳ型)。

2.2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
11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有104例(92.9%)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中存在不同的异常,其中st-t改变95例(84.8%)、异常q波51例(45.5%)、左心室肥厚31例(27.7%)、右心室肥厚13例(11.6%)、右束支阻滞3例(2.7%)、心房颤动5例(4.5%)、心室预激波8例(7.1%),见表1。

2.3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点
ⅳ型患者与ⅰ、ⅱ、ⅲ型患者相比,st-t改变,包括st段下移和t波倒置,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ⅰ、ⅱ、ⅲ型患者之间相比,st-t改变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ⅲ型患者的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ⅳ型患者(p<0.05);而ⅰ、ⅱ、ⅳ型患者的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心电图检查对肥厚型心肌病有很高的敏感性,本组研究中有92.9%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存在不同的异常。

患者心室肌细胞异常肥大、细胞间质化和细胞排列紊乱都会造成心电图检查结果的不同异常[4]。

st-t改变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最常见的异常,本组研究中st-t改变的发生率为84.8%,与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基本一致。

st-t 改变的发生机制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患者左心室异常肥大可以造成心肌缺血,由于心肌缺血导致st-t的原发性改变;②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左心室不断的进行性肥大,使患者左心室壁的除极时间明显延长,当激动尚未传达到心室外膜的时候,心室内膜下轮复极已经开始,从而因为复极程序的改变造成st-t的继发性改变。

本组研究中,ⅳ型肥厚型心肌病的st-t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类型,特别是深大倒置的t波对心尖部的肥厚更具有诊断意义。

病理性q波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50%[5],本组研究中,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为45.5%,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病理性q波的发生机制主要是患者室间隔的增厚可以造成自左向右的明显的心室除极量增大。

其中心尖部患者的病理性q波发生率为9.5%,与st-t改变的发生率明显不同,因病理性q波与st-t改变的发生机型不同,故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常发生q、t分离的现象。

综上所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敏感性很高,但具
有多种不同形式异常的发现,特异性不高。

因此,心电图作为hcm 的常规检查手段,为hcm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学军.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在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9):225-228.
[2]曲辅政,孙经武,孙晓健,等.中国北方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人群myh7基因arg694leu突变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1,9(8):592-595.
[3]刘敏,陈弹,蒋廷波,等.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价值的相关性分析[j].新医学,2010,(12):791-794. [4]王宇.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110-111..
[5]钟抗美.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性q波[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4):246-2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