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17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百日维新。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强调百日维新的重要性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使其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3.培养学生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使其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
针对这一内容,本教学案例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时间、过程及结果,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并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思考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其历史批判性思维。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教学设计5:第3课 百日维新
第3课百日维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2)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3)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2、过程与方法: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历史ⅰ人教新资料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第三节百日维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⑵、学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理解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⑷、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
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二)出示目标(三)精讲点拨,合作探究(一)戊戌变法背景:第一步知识分析:〔1〕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⑷封建官僚希望变法图强第二步:学生探究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那么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3《百日维新》参考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A课程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6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4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八、【作业】
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论文。
九、【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
(1898.6.11---1898.9.21)百日维新
一、1 背景
2内容
3结果(原后反思】
(1)经济上:
(2)政治上:
2、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二)民族危机:
(三)经济基础:
(四)阶级基础:
(五)思想基础;
二、【过程】
学戊戌变法的过程,并思考为改革实施要做哪些准备。
1.1897年,德国悍然出兵__________,这一行为激起举国愤慨。
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历史背景】学生阅读,归纳总结
(一)国际局势:
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23
第3课百日维新★教学目标:(一)夯实基础:1、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2、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培养素养:1、通过分析百日维新的出现,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出现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以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唯物史观;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加强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
2、通过百日维新和改革开放的对比,凸显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不断进行探索,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体现了对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注重与培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评价难点:百日维新的内容、特点★教材分析: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18年3月3日,中国再度进入“两会时间”。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体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场承载着全民期待的举国盛事。
每年的两会都关注中国重大事件,产生一批“热词”。
2018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有这些:“改革创新”、“国家账本”、“一带一路”等。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热词是“改革创新”。
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法,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前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声势浩大的改革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
推进新课师:“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
课题百日维新作者:单位:课题百日维新(一)教学内容分析《百日维新》是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的第3课。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是整个戊戌变法的高潮,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二选考历史的班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科素养,能够掌握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对于简单的史料能够提取信息,但对史料的阐释能力上有所欠缺。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分析改革的一般方法与套路,加之必修模块已涉及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有利于本课的内容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时间为轴、三次抉择体现逐步推移的逻辑体系安排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日记、文件奏折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
通过多次阅读《应诏统筹全局折》等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百日维新的史实,理解变法与救亡之间的关系认识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2、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百日维新。
3、通过探究问题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4、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和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分析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百日维新的社会历史背景、基本内容。
2、难点:分析百日维新内容及其作用(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两份记于1898戊戌年大年初一的日记:余诣庙拈香,时里人亦有拈香者,且遇几个讨账商人由东往西行,询之,晋祠生意也,言账难讨之至,到处皆言银钱缺乏,无人不叹困穷。
——刘大鹏(山西太原一读书人)筠丈以借英款为亟……余访赫德商借款事。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学习目标】《戊戌变法》 课堂设计1.掌握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总结戊戌变法的特点。
2 依据史料,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总结观点类问题做题方法。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感悟维新志士救亡图存的时代责任。
【课前培训】1、预习培训:指导学生预习的步骤和方法。
先阅读文本一遍,然后根据教材助读对文本进行标注、补充,最后根据,,学习过程 学习活动 生成问题的预判与解决【导入新课】一课一故事——谭嗣同的《七绝有感》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下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七绝。
有感》1896 年 1896 年有感于时局的危急与忧愤,谭嗣同写下了这首诗此后他积极投身于变法改革,最终为了践行理想而血洒菜市口。
本节课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跟随谭嗣同一起,重温这场希望与困顿之中的抗争——戊戌变法。
学生问题: 因为知识所限, 可能并不能深刻的把握戊戌变, 法的背景。
解决措施: 为此,本次导课 , 采用谭嗣同的诗歌,一方面让 学生通过时间、内容等信息, 分析相关的事件;另一方面体会以谭嗣为代表的国人救亡图 存的时代责任。
【自主探究,深度思 考】 1. 学生结合预习案尤其是“我的疑问”的批阅情况,再度研读教材,深度思考戊戌变法的国内外背景;分析维新派的主张与颁布的诏书之间的差别;并结合材料分析对于戊戌变法的评价。
2. 多角度思考,完成探究案,并在小组长的指导和课件 要求下,完成相关内容的黑板展示。
二次探究时,老师亲自深入到学生个人,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教材,把握教材核心,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合作探究,智慧提升】1.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重点围绕戊戌变法的内容、评价;在此过程中,初步总结观点题的做题方法和步骤。
2. 自由展示:各小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展示人 员,展示内容为:戊戌变法的背景、失败的原因、评价;并 口头展示自己对维新志士的认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19
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影响【课标要求】简述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各条内容的作用知道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
【学习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作用,戊戌变法的评价。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启示。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戊戌变法,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戊戌变法兴起的历史背景,接下来我来提问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问题:戊戌变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前提五个方面来回答。
教师展示思维导图配合,加固学生记忆。
)答案如下:政治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强调列强侵华方式,门户开放)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为扩大税源,暂时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经济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原因;面临困境:受外国势力排挤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从而得出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思想背景:得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板演: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主要主张: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师:带着任务和主张我们来学习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影响,看看资产阶级维新派实现了他的主张及任务没有。
(出示本课课题:戊戌变法的过程及影响)二、教学过程1、展示本课学习目标:掌握戊戌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各条作用;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及局限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2、自学存疑,学案问题反馈。
保国会的性质、宗旨、分会;百日维新开始标志;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思维导图配合解决个性问题。
之后针对基础知识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问题:2:“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各条的作用?问题1答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答案)①其爱国意识使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②光绪帝亲政后并无实权,企图借维新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
问题2答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答案)★政治方面师:从刚刚同学们回答的“百日维新”的内容及各条的作用可以看出变法之前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主张任务基本没有涉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21
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设计【教学立意】19世纪末的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流。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识到只有学习西方、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变法维新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与此同时,反对变法的声音屡有出现,新旧嬗递中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改革开放仍然在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未竟事业不断前进。
本课以变革为主题,感悟变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百日维新产生的历史背景;识记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运用百日维新的措施,分析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评价维新变法;理解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学会从力量对比、内外环境、政策措施、改革者素质等多元视角分析在顺应历史潮流下改革失败的原因;体会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背景下,探索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感悟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失败的原因。
2.难点: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概念】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此后的103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注释:1.“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2.注意从概念范畴区别“百日维新”与“变法维新运动”历史概念,“百日维新”是“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潮。
【教学环节】一、变局迫来1.请同学们联系必修1.2.3的内容,认真填写下列表格,19世纪末西方世界与中国(阶段特征)百日维新的背景:国际背景:社会环境: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设计意图①②③】①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改革是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是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冲击的结果,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去看待历史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优质课教案_18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本课是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的第3课,从内容上讲,本课与后面的《戊戌政变》上下联系,又与19世纪末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有着密切相关。
从地位上讲,作为第九单元的核心知识,该内容对于深入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此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文科班学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理解史料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也有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但是,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叛逆性很强,因此,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打好基础。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史料研读等自主性学习。
三.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目标:1. 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进行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活动,提升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能力;2.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材料,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体会维新派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增进学生家国情怀意识;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四. 教学策略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形式再现历史,学生能够更加快速融入场景教学当中,然后采用情境——材料——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主动展开学习。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一卷甫成,即进上;上复催,又进一卷。
上以日本施行有效者,阅之甚喜。
”——《康南海自编年谱》1898年条◇教师提出问题:猜猜是什么书让光绪皇帝如此着迷?你知道光绪帝对这本书如此着迷的原因吗?●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学案
第3课百日维新[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重点)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X的原因。
(重点)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某某。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某某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某某、某某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X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①成立地点:。
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思维点拨]1.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多斗争和爱国激情的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
3.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原创3: 第3课 百日维新
•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 • 领导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
一、变法形势的高涨:救亡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简表
国别 德
租借地 强租胶州湾
学思之窗
想一想,康有为在“百日维新”中究竟扮演了什么 角色,起到了何种作用?
角色:光绪帝的顾问、策划者、推动者。 作用:不仅承担了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的责任, 而且是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他的大部分主张被光绪 帝采纳,有力的推动了变法的发展。
思考: 1、变法法令的哪些条款会触及顽固保守官僚的利益? 哪些可能会酿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裁汰冗员 废八股、改革科举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裁汰旧军
2.为什么说:“百日维新”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 的愿望和要求?
(1)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自由言论,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 参政议政; (2)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业等政 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 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认识: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 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表现。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 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二、百日维新(维新运动的高潮) 1.开始标志:
1898.6.11.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2.主要内容(4方面):
类别
内容
(2)原因:变法阻力大,维新派想减少阻力;也说明 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 维新派的软弱和妥协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日维新》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
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
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准备】搜集与百日维新相关的图片、影视资料和相关文字材料等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本节课在自己所带的高一(2)进行授课,
由于面对的是高一学生,而且对选修一改革的内容不了解,因此笔者选择了学生在初中有所了解的百日维新一课,为本课的学习做一铺垫,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笔者选取了相关的史料和视频。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回顾-讲授-讨论-探究-反思”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难点: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地位。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近代以来列强发动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引出甲午战争,再由甲午战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态度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选修与必须之间的联系,并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强烈欲望。
一、背景
出示“时局图”和“中国:帝国的蛋糕”。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理解。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设计意图:通过填表让学生更清晰的掌握列强对中国的瓜分。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和第六书
“瓜分豆剖,渐漏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
——《上清帝第五书》“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折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
——《上清帝第六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史料的能力。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二、概况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思考:百日维新的措施到底能否挽救民族危机?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能更顺畅的过渡到第二个问题。
2.基本内容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四个方面列表总结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让学生能更清晰的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及起到的作用。
3.历史意义
(1)进步性
①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
②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的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化上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措施,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总之,百日维新的政令基本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进步意义。
(2)局限性
变法措施中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等政治主张。
设计意图:通过内容来分析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知识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合作探究】结合下列史料,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材料二: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三: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变法昭书。
…… 6月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昭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管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4.主要特点
(1)变法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方面,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
(3)变法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4)变法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和归纳史料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结本课:跟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知识。
【板书设计】
百日维新:背景
概况(开始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课堂巩固】
1.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2.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 ( )
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
C.改革科举制度 D.发展民族工商业
3.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 A.设京师大学堂 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C.改革科举制度 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4.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后,反对之声甚嚣尘上:有上书慈禧要求诛杀康梁的;有跪请太后“垂帘听政”的等等,如果分类,这些反对派应来自 ( )
①闲散重叠机构的官员②名列裁撤的绿营官兵
③享有特权的旗人④谙习八股的文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课后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青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该如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