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三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三首

发表日期:2010-11-01 15:43:54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千古涛声诗歌三首》(初中语文七年级)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这首诗歌最打动人心的是贯通全诗的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富于层次和波澜。同时,构思的奇特也使得作者的情感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表达思念故国的感情,以“当我死时”来做设想,来展开联想,使感情的宣泄达到了极至。因此,读余光中的这首诗歌,诗中浓烈的思国怀乡之情。

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三首诗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诵,体会三首诗歌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

3.比较、探究诗歌与散文在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方面的差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三首诗歌,领悟并辨析三个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探究作三首诗歌不同的语言表达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诗人浓烈的思国怀乡之情。。

5.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诗歌(歌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难点:诗歌艺术的语言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关于黄河,写长江的诗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诗人传达出怎样的气势。

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掌上雨》(1967)。余光中先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余光中的诗歌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指导学生做笔记。

三、学生朗读三首诗歌,正音,检查预习。

正音(课件):

葬(zàng头颅(lú)餍

(yàn)饕餮(táotiâ)

澎湃(pãngpài)婉转(wǎn)屏障(píngzhàng)荡涤(dí)

诗歌朗诵训练:

思考:诗歌与散文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方面有些什么区别。

四、整体感知,比较、探究三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课件)

1.《当我死时》抒发了远离祖国的游子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苦。

2.《黄河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3《长江之歌》抒发了对祖国母亲深情赞美、无限热爱的儿女情怀。

学生朗读读出其中的感情来。

五、细读,整体感知、比较探究三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1.《当我死时》总体上采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痛切的思念之苦,以及希望彻底地拥有祖国、全身心地融入祖国的情感,真切地表达了游子的思念。

2.《黄河颂》具有极昂扬的抒情色彩,主要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

黄河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其中第二人称的写法又显得十分亲切。

3.《长江之歌》是歌词,气势磅礴,抒情气息浓厚。主要采用拟人化的写法,赋予长江以蓬勃的生命风采。同样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亲切感人。

第二课时

一、探究《当我死时》的抒情特色。

1.作者写这首诗歌,为什么要以“死”为话题来抒情?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在作者的诗章里,“死”可怕吗?请找出相关的词语,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教师明确:不可怕。在作者的诗章里,反复出现了“坦然”“满足”等字眼,说明这样的“死”并不可怕。

3.为什么在本诗中“死”并不可怕?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探究。

余光中说:“初写诗者以句胜,但往往有句无篇;大成者乃以篇胜,是谓善于结构。”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本诗的艺术特色的理解。

二、探究《黄河颂》。

1.作为黄河的颂歌,本篇歌颂了黄河的什么精神品质?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本篇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英雄和崇高。

2.本篇的抒情层次是比较分明的。请加以划分,并说明这样的层次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怎样理解本单元中的多篇诗文以及其他许多诗文都以中华儿女的“母亲”指

称黄河、长江,又还常常把它们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与黄河、长江原本的自然属性有什么关系?

3.与前一篇《当我死时》比较,两篇的语言表达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三、探究《长江之歌》。

1.这是一首歌词,是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词。与前面的两首比较,它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本篇共两段,除去最后两句咏叹,句数相同,句式一致,十分整齐。而且,两段的结尾四句完全一样,构成了歌词的主旋律,使它富有回旋复沓的美感。

2.两段的句数、句式相同,但在抒情上又有一定的分别,不会让人有重复雷同的感觉,为什么?

学生探究、讨论。

教师明确:因为在外在的形式上虽然是相同的,但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却有明

显的变化。

四、综合探究。

1.在三首诗歌中,为什么都把黄河长江作为“母亲”,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与黄河长江的自然属性有什么联系吗?

学生思考、探究、讨论。

教师明确:

黄河、长江及其流域,尤其是黄河及其流域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五千年文化发展的主要区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中,人们自然地把黄河、长江当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当作祖国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些历史、文化、政治的内涵是人们赋予的,与自然地理概念上的黄河、长江不同,但又是有密切的联系的。民族的生息、文明的发展都与地理条件有关,黄河、长江的气势也与它象征的民族精神有相似之处。

2.三首诗歌与前两篇散文都是歌颂长、黄河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祖国、民族精神。但从语言形式上,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差异。具体有哪些差异?请加以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探究。

五、词句品味与探究。

1.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