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证指南

中医临证指南
中医临证指南

1、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就是木,就是血与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就是通得,但就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就是爱生气得体质,若体内得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得痛则就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与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得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2、肺区诊断

(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得现象。

(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

备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区诊断

(1)拇指推心区内膀胱经,出现发红现象,心火旺。

(2)眉心长痘,面部潮红多为虚火上炎。

备注:体胖者胸闷气短,体瘦者失眠多梦。

4、肝区诊断

(1)肝区肤色不均发青为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肝区突出为肝功能下降。

(3)眼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为肝火旺盛。

5、脾区诊断

(1)脾区肤色发黄为脾胃不与。

(2)口腔溃疡,口周、额头易生红色痤疮为脾胃实热。

(3)皮肤松弛,虚胖者多为脾气不足,舌苔黄腻,便秘实胖者多胃火旺盛。

6、肾区诊断

(1)肾区凹陷,腰部颜色发黑,多为肾水不足。

(2)面部易生乌云状片黑斑,手脚冰凉怕冷为肾阳虚。

(3)听力下降耳鸣,腰酸,手脚燥热怕热为肾阴虚。

7、生殖区诊断

(1)生殖区凸起:月经量少,经血色暗血块,痛经。

(2)生殖区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经量多提前或退后,多为宫寒宫冷症状。

谈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之病症

一、疼téng

这就是我们最常遇到得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就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瞧瞧汉字就是如何解释得?

我们先来瞧瞧结构。疼,外面就是一个病字旁,里边就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就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得含意。冬,一定与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黄帝内经》就是这么解释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那这就是什么意思呢?就就是寒超过了热,而导致了骨头疼肉紧枯。这种感觉可以用“寒风刺骨”这个成语来形容。因此,可以理解为,由过寒引起得身体不适之感觉。

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得疗法。因此,对于疼,我们通常得做法,就就是要避免受寒,同时如果受寒而引起得不适,要用热来解决。通常,引起疼得病症,主要就是外伤、冻伤、风寒感冒等,大都与寒冷有关。

二、痛tòng

我们还就是先来瞧瞧字形结构。痛,就是病字旁,里边就是一个甬字,“甬”,什么意思呢,路也。我们这样可以理解痛这个字,它就是由于路被堵住了引起得。那这个路就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理解为经络,以及一切与之相关得血管、淋巴等各种管道。像很多女孩子都有痛经得问题,那这部分,大都就是由于受寒凉,导致经络堵住,经血下行不畅。那解决得方法,就就是要通把路打通。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就是这个道理。

三、痒yǎng

在古字中“羊”与“阳”就是相通得。在中医里,阳与人得生命关系密切。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那阳在病里旁里,说明什么呢?阳气病了,受阻了。因此,我理解,痒,实际上就是“痛与健康”得一种临界状态。

什么情况下人体会痒呢?长伤口时,人会痒,说明气血在通达到伤口时,受到一定得阻碍,不顺。人体从一股暖流,变成无数条暖流时,就会感觉痒。还有人得后背也经常会痒,也就有人发明了痒痒挠这种工具。那这种痒,又就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就是人体得阳气在往外顶体内得湿。

在顶得过程中,由于人体得经络不就是很畅通,因此,会遇到一定得阻力,所以会痒。

对于皮肤痒,很多人都爱用激素,其实,那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对人体有危害。其实,人体很有意思,当您面对痒得时候,人最爱做得事,就就是挠,而这个挠得过程,其实也就是疏通经络得过程。只不过,这就是在表皮。而更深层、更好得办法,就就是刮痧,让更深层得寒湿出来。如果原来痛,现在变成痒了,其实,说明您得身体在向好得方向转换。反之,原来痒,后来变成痛了,那就说明向坏得方向转换。

四、酸suān

酸字得左边就是一个酉,右侧就是“夋”qūn。酉,在天干地支中,对应得就是17-19点,刚好就是肾经当值。而“夋”字,意为:“行走迟缓得样子”。所以,在人体上,基本可以理解为肾虚了。

我们身体最容易酸得地方就是哪,就是腰对吧?在中医里,腰为肾之府。所以,腰酸,大体上可以找到得原因就就是肾虚了,我们身体代谢缓慢了。还有一种状况,就就是我们爬山之后,腿很容易酸,其实,这也就是身体血液中乳酸堆积不易代谢得结果。而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造血,所以,还就是与肾虚有关。

我觉得,酸其实与痒一样,也就是一种身体得临界状态,往好得方向,就就是健康;往坏得方面,可能就就是疼痛了。对于酸,解决得方案,就就是加温与加速,热敷与按摩,对缓解酸有很大得效果。同时,枸杞

也就是强肾得佳品。总之,强壮您得肾,才就是解决酸得根本之道。因为,您很少听小孩说她腰酸得。因为她们一个个都就是肾气十足。

五、胀zhàng

胀就是肉月旁+一个长字。如何理解呢?主要就是指肌肉组织不正常得扩大。它与肿基本上就是同意。肿,主要就是表现在外观;而胀,经常会就是外观瞧不到得情况。造成胀得原因很多,外在得,可能就是外伤引起得发炎,或者捆绑造成气血不畅。其实大都也就是由于管道受阻,造成身体得代谢出了问题所致。要做得工作,也就是疏通经络,解决淤堵。

六、麻má

麻,也就是一种病态,病字旁里一个林。怎么解释这个词呢?我们什么情况下会感觉麻了?就是不就是肢体被压得时间过长以后,导致气血供应不上而使肌体产生不适之感。那与“林”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始终没有找到确切得答案。只能这样理解了,“林”字为会意字。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得树木或竹子。那在中医里,什么主木呢?肝藏血主木,因此,如果肝血正常汇聚,那到好。关键就是加了一个“病”字旁,说明就是不正常得汇聚。解决麻得方法也很简单,解除这种不正常得压力。这种压力,有可能就是外在得,也有可能就是内在得。心脑血管病得人,很容易产生肢体麻木,也主要就是肝血在人体器官组织中不正常汇聚引起得。

七、疲pí

疲,也就是病字旁里一个皮字。疲字得主义:懈怠,不起劲。皮在中医里就是由肺主管得。而肺在中医里就是管疏布血得,就是相傅之官。疲多从外在表现出来,比如疲软等,就是瞧得见与摸得着得。

八、乏fá

乏字得主要意思就是缺少与无能。缺少什么?当然就是缺少气血啊。与疲不同,乏,多为身体内在得感觉。比如我们可以说:“我今天很乏”,这就是一种内心得感受,而不能说,“我今天很疲”。如果说我很疲乏,则就是指身体由外到内都打不起精神来。疲与乏都与我们气血不足有关。解决得方法,需要综合调理了。这与我们前面说得各种症状相比,相对严重些。

总之,人体与各种不适症状,从汉字得构成上大体可略见一斑。基本都与病字旁相关联。而且多与寒、外伤造成得经络不通有关。所以,《黄帝内经》之所以强调经络,也就不言而喻了。

谈谈饥、饿、劳、累、聪、明等病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上面这些词,我们在小时候学语文时,都没有深刻理解过,如今,上了点岁数,生活阅历也丰富了,慢慢地,对中华文明得理解也越发得深刻。汉字,不仅每个词有特定得含意,每个字也有,甚至,偏傍部首也都能说明问题。曲黎敏对中医得深刻与独

特得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于她对汉字得理解。因此,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喜欢中国文化得人,每一个推动中国文化发展得人,我们都要认真研究我们得文字,以便做到去粗取精,取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得过程。好了,闲话少说,我们继续研究字与病症得关系。

一、饥jī

饥,一个食字旁,加一个几。什么意思呢?肯定与食物有关。“几”像什么,就是不就是像蚕在蠕动。因此,理解饥,可以想像为,因食物而产生得生理反应,产生得肠胃得蠕动。因此会有“饥肠辘辘”这么一个词组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饥更代表着人体那种条件反射式得肠胃蠕动。

二、饿è

什么就是“饿”呢?一个食字旁,加一个我字。官方解释就是更严重得饥。本义:饥之甚。按:在古代,“饥”与“饿”存在着程度上得差别。“饥”指一般得肚子饿;“饿”就是严重得饥饿。我个人理解,饥与饿最大得区别在于,饥主要就是因食物产生得生理反应;而饿,则就是因食物产生得精神层面得反应。换言之,饿就就是“我想吃”得意思。

我在做健康咨询时,非常强调饥饿感。实际上,我更在强调得就是“饿”字。直白得理解,就就是“吃饭香不香?”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很多人在亚健康时,会出现这样得情况,到了饭点,吃也行,不吃也行。甚至肠胃都咕咕响了,而自己却并没有一点食欲。没有“饿”得感觉,说明身体已经出现很大得问题。主要就是体内得垃圾排不出去。如果从西

医角度来说,很可能就是尿酸与肌酐过高。因此,要想解决饥饿感得问题,一定要先解决排毒得问题。很多人都只顾上面,只顾进补,而不顾下面,不顾排出,这就是对养生得一大错误理解。如果您没有强烈得饥饿感,您吃再多得东西,也不会被人体吸收。只有当您饥饿感很强时,您即使吃非常普通得饭菜,也能吸收到大自然给予得食物之精华。因此,人要量出为入,具体地说,说就是根据您得大便情况,大便就是否成形,来考虑您吃什么与吃多少。不信您就试试,凡就是大便不成形得人,如果您减少进食量,尤其就是晚餐得进食量,多数情况下,大便会变得成形,这点,我们以后再详说。

饥与饿,在英文中,都用“hungry”来表示,但在中文里,还就是有不少区别得,这就就是中国文化,可以非常精准地表达我们内心得意思。

三、劳láo

“勞”,就是劳得繁体字。而“劳”字得小篆字形,上面就是焱( yàn),即“焰”得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就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就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您可以理解为用力过火了。毕竟三个火,更能代表劳得本意。

在中医里,如何理解“劳”字呢?最好得解释就就是“五劳七伤”。

四、累lèi

累字得结构就是,上边一个“田”,下边一个“糸”mì(音“密”)。那“糸”到底就是什么意思呢?基本字义1、细丝。2、幺。3、微小。4、量词,丝得二分之一。详细字义〈名〉1、(象形。甲骨文字形,一端象丝束得绪,一端象丝束得头,中间就是丝绞。本义:细丝) 同本义[fine silk]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说文》。

当我们知道了“糸”得意思,也就能很好地理解累了。这就好比,我们用一根很细得丝,来顶着一大块田地,这悬殊得力量对比,本身就说明一个不协调。因此,累,可以被理解为身体无法承受得压力。从官方辞典中,我们可以瞧到:累得基本字义:1、疲乏,过劳:劳~。~乏;2、使疲劳:病刚好,别再~着。

与“劳”那种“久”引起得身体不适不同,“累”其实就是一种短期形成得身体不适。比如说,我今天走了一天得路,您可以说,“我累了”,而不能说,“我劳了”。累可以睡完一觉,马上恢复过来,但劳却不行。比如,如果您就是天天用电脑,最后导致颈椎病,那就不就是“累”造成得了,而就是“劳”。积劳,一定会成疾。

您可以这样理解,持续得“累”,最后就会变成“劳”。换句话说,“劳”就是由持续得“累”引起得。

五、聪cōng

聪,左边就是一个耳,右边就是一个总。在中医里,什么开窍于耳呢?对,肾开窍于耳。因此,官网解释为:基本字义:1、听觉:失~。2、

听觉灵敏:耳~目明。3、心思灵敏:~明。~睿。~慧。~颖。可以瞧出,“聪”确实与听力有关。

左边耳,右边总,您可以理解“聪”这种状态为人肾气最足时。为什么大家都说这孩子聪明,而很少有人岁数大得人说这句话,而改用“智慧”了呢?实际上,“聪”多来自于先天得,也就就是从父母得精血那继承过来得,而智慧,则多来自于后天努力形成得。为什么人老了,听力就慢慢下降了,那就是与肾气衰竭有关。原来这种老年人得得疾病,也就就是功能退化,现在很多得年轻人也有了,这就就是未老先衰得结果。这与现代人不注重养生,过度消耗自己得肾气有关。

曲黎敏经常把人体先天得来得那点肾气,比喻成煤气罐。有得人大火猛烧,到不了老,就挂了;而有些人,小火慢烧,可以烧很长得时间。因此,当您未到岁数就开始失聪得时候,您就知道,您肾气已经衰竭了。随着时间得推移,人除了正常得肾气衰竭以外,还有很多得小孩子也会“失聪”,为什么呢?那就就是乱用药得结果。比如庆大霉素,很多小孩在感冒,或者拉肚子时都打过,如果剂量不大还行;如何长期打,最后一定就是会把耳朵打聋了,这种例子比比皆就是。其实,耳朵聋受伤害得并非只就是耳朵本身,寻根溯源就是肾。所以,很多药物得说明书上都写有:肝肾不好得人慎用。因为,所有得药物毒素,都要通过肝肾代谢掉得。这就就是“就是药三分毒”得道理。有得药还不只就是三分毒,甚至就是五分或者七分毒。

六、明míng

明就是什么?日与月,加在一起就就是明。我们都说耳聪目明,那在中医里,谁与明有关?对,肝!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

什么日与月加在一起就就是明呢?我们都知道,中医得精髓就是什么?对,阴、阳。日与月,就就是宇宙间最大得阳与阴。人生活在地球上,就要顺应这个阴阳。可就是,我们很多人偏偏不这么做。古人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晚上不睡觉,白天没精神。肝脏就是人体最大得化工厂,它得工作时间就是在凌晨得1-3点,它主要得工作就是处理体内得垃圾,可我们很多人,偏偏在这个时间大吃大喝,偏偏在这个时间K歌,偏偏在这个时间打游戏,结果把肝脏处理垃圾得时间给错过了,时间长了,人体得阴阳平衡就被完全打乱了,血液里得垃圾一多,人所有得病全来了。一直强调人体肝最重要,瞧来,也就就是因为肝就是调节人体阴阳最大与最重要得器官吧。

有一句话,叫“花不花四十八”,什么意思呢?也就就是说,人体到了48岁,眼睛开始花了,也就就是瞧东西不清楚了,聚焦不准了。那我们追根溯源,就追到了肝上了。因为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而视嘛。其实,眼睛花,代表着您身体得阴阳已经逐渐被打乱了。还有很多人没到老年就有白内障了,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也就是肝受损了。人体得眼睛就相当于一架相机,白内障,其实就就是眼部得垃圾,换到照相机上,就就是镜头脏了。这个还好办,做个小手术,换个镜头就解决了。还有很多人,

就是眼底出问题了,也就就是底片得成相系统坏了,这个就不好办了。因此,所有人体肢体末端出得问题,您最后都可以归纳到肝肾上。

总之,肝肾同源,当我们阴阳失衡之时,当我们肾气衰竭之时,我们必然就会耳不聪,目不明了。人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当您得病得时候,您要想到,您今天得病,不就是您今天才得得,而就是您长期不良得生活习惯造成得。有原因,才会有结果,这就就是因果关系。

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心),久卧伤气(肺),久坐伤肉(脾),久立伤骨(肾),久行伤筋(肝),就是谓五劳所伤。

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

因此,“劳”这个字,与“久”就是有关系得,不管就是什么样得一种情况,如果持续过了,就就是劳。比如“过劳死”,就最能形象地理解劳这个字了。还有我们现代人得得颈椎病、腰椎病,都就是与持续地坐着用电脑、开车等有关系,这些病,都就是积劳成疾得结果。

水停津阻:

一般认为,水液代谢失调,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故有“虚损之痰,总不离脾肺肾三经之不足也”(《不居集·痰证扼要》)之说,较少涉及于心。实际上心亦参加水液代谢得过程。心主血脉,血中含有大量津液,心阳推动血液运行全身时,亦将津液洒布全身。如心阳

不振,温运失职,在伴随气血失运得同时,亦常发生水津失布,水停津阻,生饮化痰,蓄积为患得病机。

或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水气上逆,凌侮心阳,此时正值心阳已衰不能布散阴弥,又可发生水气凌心得病机。常见心悸,气短,眩晕,心下逆满,小便不利等症状。

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说:“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又如《伤寒明理论·悸》说:“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悸也。”心下停饮,虽有水气凌心,但心脏自身阳虚就是其根本,否则水气不会停留心下而致心悸。若心阳虚弱,不能充分化气行水,水停胸中,化生痰浊,发生寒痰血瘀互结得病机,引起胸痹,可见心胸憋闷胀痛、胸背引痛、喘息咳唾、心悸气短、舌淡胖、苔厚腻、脉弦滑等症。

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医宗金鉴》注解其义时说:“阳气一虚,诸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则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息咳唾,短气证之必有也。”在胸痹胸痛得同时,见喘息咳唾之症,就是心阳虚、寒痰与血瘀共存所致。手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若心阳虚衰,不能温通少阴经脉,津血运行不利,寒凝咽喉,津停血瘀,或心阳素虚又外感

寒邪,寒凝津血于咽喉,均可见咽喉疼痛、喉间暗红、咳吐痰涎、声音嘶哑、舌淡苔白等症。

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伤寒贯珠集》在阐述其义时说:“少阴咽痛,……盖少阴寒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入。”用半夏散及汤治疗,方中半夏化痰散结,可知此咽痛得病机为寒郁咽喉,津血凝滞。并从使用桂枝温通心阳而推测,此类咽喉疼痛,既可由外寒进犯,亦可由心阳虚衰,气不化津,水津停阻所致。

心阳虚衰得发展趋势比较复杂,常可引起心得阴阳两虚、心脾阳虚、心肺阳虚、心肾阳虚、心阳暴脱等病机变化。

心得阴阳两虚:心阳不足,阳虚则阴无以化,继而阳损及阴,可至心阴不足,形成心得阴阳两虚得病机。既有胸闷心痛,形寒肢冷,又有五心烦热,舌红光滑之症。

心脾阳虚:心属火,脾胃属土,按照五行相生规律,心火有助脾暖土得功能。心阳虚,火不暖土,可引起脾胃虚寒。既可见胸痛胸闷,面舌晦黯,又可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等症。

心肺阳虚:心肺同居上焦,宗气贯心脉行血气。心阳虚衰,久之必导致肺得阳气亏损,引起心肺阳虚得病机。既见心悸胸痛,形寒肢冷,又见喘息咳唾等症。

《黄帝内经素问》

心肾阳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虚衰,不能下温肾阳,可致肾水寒凝与水气凌心,引起心肾阳虚得病机。病人先有心悸气短,而后出现水肿,下肢尤甚,腰膝酸冷等症。

心阳虚反复发作,逐渐加剧,或心阳受到严重损伤,阳虚至极,宗气大泄,可形成心阳暴脱得病机。

心血虚:《黄帝内经》只有血虚得笼统论述,尚未提到心血虚得名称。《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圣济总录》讨论脏腑病机,提到心得虚证时,往往多就是“血气衰少”并提。《济生方》中开始有“心血不足”得提法,如该书《惊悸怔忡健忘门》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盖心主于血,血乃心之主,心乃形之君,血富则心君自安矣。多因汲汲富贵,戚戚贫贱,又思所爱,触事不意,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这就是对心血虚病因病机最早、最精辟得论述。其后《医学入门》、《杂病源流犀烛》、《证治准绳》、《证治汇补》则采用“心血一虚”等提法。直到《症因脉治》才最准确地使用“心血虚”得名称。就是书《内伤不得卧》中说:“心血虚不得卧之症,心烦躁乱,夜卧惊起,口燥舌干。五心烦热,此心血不足,心火太旺之症也。”至此之后,有关心血虚病机得论述更加完善,广泛用于阐述各种病证。

引起心血虚得病因,多由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脾胃失运,生化不足;或失血过多,心血减少;或温热久恋,伤津耗血;或心气先伤,由气及

血;或久病体弱,失治误治所致。由于血液就是心神活动得物质基础,故心血虚得、、、

肺阳

“肺阳”得概念历来讨论也很少。从古籍中瞧,直接用“肺阳”一词得基本未见。所以现行教科书也不涉及它。但近年来,讨论肺阳虚得文章屡有发表,论述亦较有深度,现摘其要简介如下。

1)肺阳虚证就是客观存在得:肺阳虚证就是否存在?不少作者从研究文献入手,证明它自古就已被认识到了,只就是表达方式不甚明确而已。朱广仁等指出:

①阴阳就是互根得,既然承认有肺阴,就不能否认有肺阳。五脏皆有阴虚阳虚,何独肺无阳虚呢?若无肺阳,肺阴从何而化生?《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五阳以布,疏涤五脏,……”,明确指出了五脏皆有阳气,自然寓肺阳在内。

②《金匮要略》论肺痿时提出“肺中冷”得病机概念,并说明就是“上虚不能制下”。既冷且虚,自就是肺阳虚证。肺阳虚,津液不化,留伏于肺而作饮,故吐涎沫而不咳不渴。

③明清以后,一些医家逐步认识到“上焦虚寒”证得存在,如喻嘉言《医门法律·咳嗽门》、林珮琴《类证治裁·咳嗽门》都提出对“上焦虚寒”与“肺

胃虚寒”用温肺汤治疗。至近代名医蒲辅周则直接提出“肺阳虚,则易感冒”。

2)肺阳有其特定得生理功能:肺阳不仅就是客观存在得,而且有其特定得生理功能。过去有人认为肺阳得概念已包含在肺气之中,但肺阳得功能与肺气还就是有区别得。

归纳起来,肺阳有如下主要功能:

①温化蒸腾:因阳性温暖,固主气化。气化之对象,包括肺阴与津液。王德春认为,肺阳能蒸化肺阴为气,然后推动呼吸运动。津液经肺阳温化蒸腾,则如雾露一样灌溉一身,然后由上而下,通调三焦水道而令下行。津液得代谢,在下靠肾阳,在中靠脾阳,在上靠肺阳。当然,推动津液代谢得不独肺阳,还有肺气,但两者作用有所不同。柯新桥指出:“在宣降水液过程中,肺气以宣降敷布为主,肺阳则以温煦津液为主。”

②宣发输布:上文已述,肺有宣发肃降得功能,以输布水谷精微,这主要就是依赖肺气得作用。然在此处,论肺气而忽略了肺阳,实际上肺气得功能中已包含了肺阳得作用在内。从“气一元论”观点瞧,人身之中,无非气而已。但从“阴阳二元论”观点瞧,气之中又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肺气之中,应包含肺阴、肺阳,而只有肺阳,才真正具有宣散得功能。因阴阳特性相反,阴主敛降,阳主升散,而肺气既能宣发升散,又能肃降收敛,其阴阳得分判应就是明确得。在肺阳得宣发鼓舞下,津液卫气上行至头面,外达于肌表。

③暖身卫外:阳主温煦,在内温养脏腑,在外温养形体。王德春认为,人体五脏得温煦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就是对内温煦本脏及其邻近组织器官,二就是对外温煦本脏所属组织器官。如脾阳,在内温暖脾胃,在外温煦肌肉;肾阳在内温暖肾肝,在外暖及骨髓。同理,肺阳得温煦作用,在内主要就是温养肺心胸膈,在外则温养鼻窍皮毛。皮毛围护人体外表,直接与环境接触,故皮毛能否得到温养,关系到人体对环境得适应能力。肺阳温养皮毛,则皮毛功能健全,使具有抗御外邪得能力。但就是肺阳主温暖,故主要就是抗御外来寒邪,若要抗御温热之邪,还得有肺阴得协调。肺阳抗御外邪得作用,与卫气有些类似。但卫气不专属于肺,而就是整体气得一部分。柯新桥指出,卫气得功能主要就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且又就是通过肺得宣发到达肌表得,因此很容易与肺阳温暖肌表抗御外邪得作用相混。但卫气由水谷精气所化,除抗御外邪外,并能司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而肺阳乃系本脏之阳,主要只能抗御外来寒邪。我们认为主要区别在于:卫气就是靠其自身得生理作用,在肌表直接抗御外邪得,而肺阳则就是通过温养皮毛后,使皮毛功能健全而具有抗邪作用,二者有明显不同得含义。然而二者也有相互作用关系,肺阳能使肺得宣发功能正常,故肺阳虚而宣发无力时,卫气也不能温养皮毛,此时肺阳与卫气皆不足以抗御外邪,而其临床表现就相互混合在一块了。

3)肺阳虚证病因病机:王德春归纳出了肺阳亏虚证得病因病机,可资参考。

①肺阳亏虚证得病因:过劳伤气,久损及阳。此说明肺阳虚可在肺气虚得基础上发展而来;形寒饮冷,损伤肺阳。此说明寒邪外袭,阳受阴制,使肺阳受伤;它脏阳虚,波及于肺。如心阳、脾阳及肾阳之不足,皆可导致肺阳虚。

②肺阳亏虚证得病机:温煦不足,肺系虚冷。致使气行受阻则咳嗽、哮喘,不能暖外则畏寒、鼻流清涕等;化气无权,大气衰少。表现为少气乏力,声低语怯,脉搏空虚等;津液不化,聚而为水。或咳吐清稀痰液,或发为水肿等。从上述讨论可以瞧出,肺阳虚就是客观存在得一个重要证候,因而“肺阳”乃就是一个不可忽略得重要概念。长期以来人们较少提及“肺阳”,只不过就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肺阳虚证描写为“上焦虚寒”或“肺虚寒”而已。经云“阳虚则寒”,故肺之虚寒证实质就就是肺阳虚证。人到中年补肺气

不少人一步入中年,就常感到气短乏力,尤其就是患有老慢支、哮喘得人,就更为此苦恼了。其实,这都就是肺气不足惹得祸。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35岁以后,人体肺活量开始下降,并出现肺虚得情况。“肺气健旺,则五脏之气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故中年人保健应先补肺,才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而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除了季节原因,多由肺气衰弱引起。一般而言,肺气虚得人会出现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气短、容易感冒等症状。如果被医生诊断为肺气不足,除了遵照医嘱进行治疗外,还有一些小方法值得一试。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经验汇编集萃

历代名老中医临证用药经验汇编集萃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张晓明名老中医骨伤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在骨伤科科中,中医骨伤科的许多行之有效地治疗方法,如痹症的辨证论治,预防保健,中药外敷等方法,或被遗忘或未完全继承,导致学术思想及经验失传,张晓明主任医师为滨州名老中医,所处地方靠近海边,气候潮湿,痹症发病率高,在治疗痹症方面积累丰富经验,通过调查研究,跟师学习,文献检索,,整理分析总结原始资料,继而跟随张晓明主任学习,临床见习,观摩,总结资料,将其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痹症是指因感受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内经》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阐述了痹症的病因,《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并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提示脏腑与痹症的关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诊并治》认为“历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挚”,“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若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筋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筋脉。 病因病机:痹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等有密切的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症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症发生的外在条件。外因有风寒湿邪,风热湿邪:内因有正气不足,体质亏虚。一般情况外因是致病条件,内因是发病基础。 张晓明主人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复杂,概括起来有邪、痰、瘀三方面,外邪浸入人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因素,具体有风寒湿热诸邪,临床表现为外邪侵犯肌表,阻闭经络,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关节筋脉失养,瘀阻成痹,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发为本病。如果患者素体虚弱,阳气不足,则会发为寒痹,如果平素身体较好,肌体抵抗力强,则正邪相争,寒邪从阳化热,形成热痹,而较少见到直接感受热邪而致病者。 这里所说的瘀是指痰浊淤血,是风寒湿痹或风湿热痹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血滞而为瘀,津停而为痰,淤血痰浊痹阻经络,可见关节肿大,屈伸不利。 虚指人体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者脏腑组织功能低下,其中以肝虚肾虚为主。若先天之气不足,肾气亏虚,肌体抵抗力低下,卫外不固,易受外邪浸袭而发病,若邪气留滞不去,进一步耗损正气,肝肾不足加重。由于关节筋脉失养,不荣而痛,使病情更加复杂,出现形体消瘦、关节变形等症。 张晓鸣主任医师临床总结:豨签草具有降血沉,促内风湿因子转阴的作用。常用量30-60g,对于久治不愈的顽痹,或疼痛较重的本病,张老师善用全蝎、蜈蚣、地鳖虫治之,收效很好。张老师认为:虫类多肢足与关节,居住潮湿,由于自然演化和适应,他们具备天然抗风湿能力,他们的抗病能力最易为人体接受,利用,止痛作用较快。 基于以上认识,张晓明主任在临床上采取内服外治相结合,给予祛邪为主,结合补气养血,疏通经络,化痰解瘀之法,取得良好的疗效。祛邪为主的原则贯穿于各期治疗之中。 内服方药的组成原则:根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重要的致病因素是风寒湿邪,因此,以风邪为主治病者,给予祛风药为主,兼用散寒除湿,再加活血、健脾之药;寒邪为主者,给予散寒之品,重用温阳药物,佐以祛风除湿。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制川乌、制草乌、桂枝、防风、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豨签草、丁公藤、络石藤、青风藤、寻骨风、制马钱子、细辛、透骨草等。张晓明主任根据以上原则创制息风灵,主药即是丁公藤和制川乌。 对于热邪,多由于风寒之邪在体内郁积过久转而化热而来。治疗上以清热解毒疏通经络为主,但也应该根据情况加用川乌等散寒止痛之品。一是因为此类药物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在应用大剂量清热药物中配伍,只是利用其较强的止痛效果,而不会减少清热作用,而是因为本病的根本原因是由风寒之邪侵犯经络关节所致,仍有一些风寒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转

中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1.1.2病类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1.1.3病期诊断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1.1.4证候特征: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是中风病常见的证候要素,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痰证:口多黏涎或咯痰,鼻鼾痰鸣,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头昏沉,舌体胖大,苔腻,脉滑等。 血瘀证:头痛肢痛,口唇紫暗,面色晦暗,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

中医药临床指南共识推荐意见分级 编制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中医药临床指南/共识推荐意见分级》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 1. 任务来源 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分会根据本领域标准化需求,向中国标准化协会提出立项申请,并于2018年1月15日正式立项,立项通知为中国标协〔2018〕6号文《关于<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内容质量评价规范>等二十一项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立项的通知》。 2. 主要工作过程 本标准2018年1月25日正式立项。首先,在前期广泛的文献检索与调查基础上,选取33部《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与32部国内外指南制定手册提取相关信息,经过多次小组讨论,制订了本标准的初始条目。根据初始条目编制调查问卷,于2018年6月16日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相结合的方式邀请36名相关领域专家填写,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0份。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于2018年8月4日,邀请14位相关领域专家,针对本标准的各项条目进一步讨论,达成共识。最后,汇总以上研究结果,形成该标准。 3. 主要参加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4. 主要工作组成员及工作内容 姓名 职称 所在单位 分工 商洪才 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项目总负责人,项目整体规 划 陈耀龙 教授 兰州大学循证医学中心 标准研究方案设计、修改 王燕平 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 标准研究方案设计、修改 医学研究所

李承羽 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 数据提取与分析、撰写标准 初稿 胡嘉元 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 数据提取与分析、问卷调查 发放与回收、组织专家共识 会议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 编制原则 本标准遵循“科学性、透明性、实用性”的编制原则,借鉴国际相关领域标准,调查目前中医临床指南中推荐意见分级及报告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吸取国内权威专家意见,制订能够体现中医药特色、推荐意见形成过程清晰透明、推荐意见分级具有临床实用性、推荐意见内容报告清晰具体的推荐意见强度分级标准及报告规范。 2. 主要内容 本标准主要内容为中医药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形成推荐意见及推荐强度的方法,包括推荐意见形成方法的报告原则、影响推荐意见的因素、推荐意见强度分级及表述、推荐意见内容报告四部分内容。 3. 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标准主要解决了目前国内中医药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制定过程中,形成推荐意见时使用标准不统一、无法充分体现中医药特点及报告不规范等问题。 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此条不适用于本标准。 四、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 本标准中不涉及任何专利。

中医临床用药心得(吐血推荐)

用药心得 一,肝病 1,旱莲草,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1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G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2,白矾,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我一般用100到1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我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有一部分病人表现为阳虚,我喜欢用蜂房,它既能助阳,用能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用蜂房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一药三用。 肝为解毒器官,所以肝病病人用药不宜太大剂量,不宜用太多毒性药,以免加重肝负担。二,阳痿早泄 1,红参,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到30.(养殖) 2,枸杞,对房劳过度引起的精血不足比较适宜,古语有离家千里,勿服枸杞,说明它有强阳道之功。虽然它的作用很平和,但却很实用,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羊食贪合,增欲望。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到50.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几年前治疗一10年病史的病人,诸多治疗方法无效,我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密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15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我个人认为不用辩证分型的有效药,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

名老中医欧阳恒学术思想的继承总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312879580.html, 名老中医欧阳恒学术思想的继承总结 作者:李小莎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第19期 作者单位:410005 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李小莎 【摘要】中医是一门经验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可靠的疗效,欧阳恒老师在临床上以 疗效弘扬中医,认为疗效是中医之生命。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很多皮肤外科疑难杂症,疗效卓著。 【关键词】名老中医;欧阳恒;学术思想;继承总结 欧阳恒,男,汉族,1939年10月出生,湖南安仁县人,中共党员。从事中医皮肤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四十余载,治学态度严谨,医德高尚,学术思想寓意深广,对于皮肤疮疡疑难病症的诊疗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是我国中医皮肤疮疡专科首席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人和湖南省名中医。作为欧老先生的学术继承人,笔者跟师侍诊,随身笔记,及时总结,现把欧阳恒老师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1 大胆接诊、审察内外、整体察病 欧老师认为,面对中医无用论,取消中医论,不能畏惧,几千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医是科学,中医能治病,不仅擅长治慢性病,也能治急性病,还能治疗现代医学感到很棘手的难治性疾病。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首先要坚定信念和信心,在明确疾病性质的前提下,具体认知病情,不管其如何复杂,治疗难度如何大,甚或正处危急之中,也要做到来者不拒,不得将他们推诿于门外。面对患者,大胆接诊,勤于耕耘,工于心计,精选方案,把诊疗工作做到细,做到位。从整体观念出发,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皮肤病尤为如此。皮肤病虽形发于外,但与内脏的功能失调无不关系密切。不能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就犹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是看不好病的。不仅如此,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所以说,审察内外、整体察病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谨遵这个原则。 2 四诊合参、病症结合、明病为先

老中医施杞医疗经验

中医骨伤科名家施杞 吴 陈治立王拥军崔全起万超整理 编者按:施杞,江苏人,生于1937年。出身于中医世家,幼受庭训。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师从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石幼山。 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30余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是上海市名中医、中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骨伤科学会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等职。还被美国普士顿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日本关西针灸大学、欧洲中医学院等国外院校聘为客座教授。 施氏长期从事骨伤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崇尚易水学派,注重护养脾胃,较完整地继承了上海石氏伤科的学术经验。擅长治疗各类脑病和脊椎病,对脑外伤、脑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及各类风湿痹证有较深入的研究。治疗颅脑损伤主张“瘀阻经络,从肝论治”,对伤科内损杂病多用“临证三辨,衷中参西”的方法;治骨折在分早、中、晚三期基础上,予以“摸、整、稳、运、治、调”六法;治脱位强调“一清、二巧、三稳定”的原则。多年来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同治,脾胃兼养,内(损)外(伤)兼顾,调治结合”的学术主张。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了《中国骨伤科学》、《中国中医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临床中医脑病学》、《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等16部学术著作。先后主持承担了10项国家及部、市级科研课题,其《痹证的实验模型和现代病理基础》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化瘀法治疗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于仁厚处用心,于精深处用功。 ———施杞 施杞,1937年生,江苏省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中医。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中医系。6年寒窗苦读,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1963年7月以优异成绩毕业,遂被留任于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工作。1963~1966年,施氏又以第五卷672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住院医师的学习训练,并且得到了著名中医伤科大家石筱山的师传,为以后的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67~1982年期间,四次赴外院进修,先后在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进修;二次赴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科左中旗中医院肛肠科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 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继承学术经验工作计划及措施继承学习时间,连续3年。 (一)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 1.学习方式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的形式进行。其中:跟师学习不少于180个工 作日,独立临床实践不少于250个工作日,集中理论授课时间 5-6个月。 2.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要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

术专长等临证精华,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13年5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肛肠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要求 (一)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个工作日。 (二)继承人在学习期间,不承担行政管理事务,不得接受与继承学习无关的其它任务。 (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得中断。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继承学习时间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者,经当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学习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 (四)指导老师在带教期间,每周临床或实际操作带教时间不

腰痛-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

腰痛 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闪挫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而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病性有虚有实,虚者多属内伤,责之于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实者多为外感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常见于西医的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等疾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1.1.2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1.1.3 常有居住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闪挫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1.2鉴别诊断 1.2.1背痛、尻痛、胯痛: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的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 1.2.2 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2 辨证论治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成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2.1 寒湿证 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病机:寒湿闭阻,滞碍气血,经脉不利。 治法:散寒行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 干姜9g,桂枝15g,甘草6g,牛膝9g,茯苓15g,白术I5g,杜仲15g,桑寄生15g,续断15g。 加减:寒邪偏胜,腰部冷痛,拘急不舒,加附子先煎9g,细辛3g以温阳散寒;湿邪偏胜,腰痛重着,苔厚腻,加苍术15g,薏苡仁30g以除湿。年高体弱或久病不愈,肝肾虚损,气血亏虚,腰膝酸软无力,脉沉弱,宜独活寄生汤加附子。 2.2 湿热证 证候: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气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病机:湿热壅遏,经气不畅,筋脉失舒。 治法:清热利湿,舒筋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减。 苍术15g,黄柏10g,薏苡仁30g,木瓜30g,络石藤15g,川牛膝9g,土茯苓30g,虎杖15g。 加减:小便短赤不利,舌质红,脉弦数,加栀子9g,萆薜15g.泽泻9g以助清利湿热;湿热蕴久,耗伤阴津,腰痛,伴咽干、手足心热,加生地黄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以滋补肾阴。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研究

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探讨 1孙燕2臧传新1任廷革1李宇航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聊城,252059) 摘要: 关键词: 1.背景 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挖掘可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流派特色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名老中医及其宝贵的临床经验是国粹中之粹,因此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重视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工作。 传统的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师带徒、文献整理、专家系统的研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是又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师带徒”的模式,无论是教育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传统的文献整理挖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不强。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学术思想传承模式,但是它当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符合中医特点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完整、全面、系统的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便捷的推广名老中医经验,让更多的人方便的学习和继承,仍将是中医传承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仪式也指出:“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抢救、保留和整理研究,另一方面则是要研究如何传承他们的宝贵经验,使他们的经验能被更多的后学者所学所用,使后学者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迅速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更快地成为名医”。 笔者认为: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探索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方法,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全面、有效、科学的挖掘和传承。 2.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 中医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师带徒”方式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智能分析技术与SVM的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实现 中医临证经验的实践性很强,是从诸多的临证诊疗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朱进忠论治感冒)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朱进忠论治感冒) 1.以寒作热,不辨环境,徒用辛凉,久延病期芦××,男,58岁。今年入夏以来,频繁感冒,医始以多种西药治之不效,继又改清中医治之,或丸,或冲剂,或胶囊剂,或辛凉解表汤剂,或养阴益气汤剂,前后治疗一个多月,并输液数次,均不效。余审其除经常喷嚏外,并见头、身酸痛,疲乏无力,微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稍紧。综合脉证,思之:此似风寒表证。然风寒表证者多发生于冬季,此发生于暑夏热时,不相合也。勉予苏叶、防风、藿香等为剂予服。次日,其汽车司机开车来邀。余一进汽车顿感甚冷,且亦感全身有酸痛感。乃问:你开此车有多少时间?答曰:约有两月。再问:你开此车后有何感觉?答曰:不知怎么,今年人夏以来,我经常感冒,且服很多药都不顶事。余顿悟:芦氏之病就在于此。至芦家,诊后,乃云:伊之感冒乃空调所致也。除治疗用药外,并应控制空调之量,使室内,室外比较协调,汽车内外比较协调。并处辛温解表之九味羌活汤1剂。果愈。芦云:医生不但治病,而且应考虑环境,妙也,高也。2.阳虚表寒,当予补阳益气,反以解表祛邪李××,男,45岁。从战争年代始,即发现脘腹冷痛,医诊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肠炎,虽经中、西药物治疗多年,仍然反复发作。近5年又出现反复感冒。尤其是近3年来,

几乎每个月发作一次。每次发病时,除鼻塞喷嚏外,并见头痛,项脊强,恶寒发热,无汗。此时若不治疗即常常拖延一月不愈,若治疗即引起胃痛、腹痛,不能饮食。此次发病已近一个月,仍然头痛,项脊强痛,恶寒发热,喷嚏鼻塞,脘腹冷痛,不能饮食。细察其证,除上述者外,并见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指趾厥冷。综合脉证,思之:仲景《伤寒论》云:“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医宗金鉴》云:“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上证之所以以解表之法不愈者乃未补其中焦耳。又思本证除胃脘冷痛之外,并见手足厥冷,脉沉细无力之阳气俱损状,若但健中则不可,必脾肾阳气俱补方可。再造散者,既补阳又益气,且微有解表之功,正如童养学《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所说:“再造散,治头痛发热,项脊强,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庸医不论时令,遂以麻黄重药及火劫取汗,误死者,多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症,名日无阳症。”因拟再造散加减:黄芪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附子10克,细辛1克,甘草3克,生姜3片,防风2克,川芎6克,羌活2克,白芍10克。服药3剂,诸证均解大半,继服2剂,诸证消失,其后每月服药3剂,共服9剂,愈。3.三焦郁热,反

中医临床诊疗评价方案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评价方案(草案)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二〇一五年九月

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评价方案(草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印发的《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号)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技术要求(试行)》的要求,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制修订在完成指南起草论证、征求意见、形成初稿后,将开展同行评价、小范围试行研究。为更好指导项目工作组开展同行评价、小范围试行工作,制定本评价方案。 1.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 1.1 评价目的 评价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开发的方法学与策略的质量,促进在临床诊疗指南开发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和严密的策略,对于保证最终形成合适的推荐建议十分重要。 1.2 评价人员 由指南所属的学科专家指导组组织4人组成评估小组(项目工作组以外成员),包括临床领域和方法学方面的专家,对指南初稿、编制说明等材料进行评价,提出所属学科专家评估小组评价意见。 1.3 评价方法 项目工作组将指南初稿、指南初稿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等相关材料提交到所属学科专家指导组,专家指导组组织开展评价工作,评估小组使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中文版)》(附件

1),就指南的制修订的方法、推荐意见合理性和用于实践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判断、评分,具体评价内容可参考评价指导手册(附件2)。 1.4 评价结果 所属学科专家指导组评估小组将评价意见反馈至项目工作组,项目工作组根据评估小组评价意见,撰写指南质量方法学评价报告,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修改完善指南。 2.指南的临床一致性评价 2.1 评价目的 评价指南与临床实践的一致性程度,并对差异进行分析,为指南的进一步修改完善提供参考。 2.2 评价人员 医院、初级保健诊所等医疗部门临床医生 2.3 评价方法 2.3.1 项目工作组采用病例调查方法,选取不同地域10个以上医疗机构作为评价单位(以三级医院为主,同时应包括不同类别、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开展指南一致性评价。 2.3.2 项目工作组应对承担评价任务的主管医生开展适当的培训和学习,以便参与评价工作的医生了解指南制修订的整体情况。 2.3.3 住院病例选取应符合指南疾病诊断,时间范围原则上为近1年内,病例总数不少于200 例并符合统计学要求。如无住院病例,可研究门诊病例,并保证病例数据的可溯源性。 2.3.4 评价单位承担评价任务的科室组织主管医生结合住院病

中医传承总结

中医师承年度总结 从医十八年以来,我一直从事内科住院部工作,虽然有时也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处方用药,但总不能得心应手。故大多数情况下以西医治疗手段为主,对中医的疗效没有信心。今年有幸能师承于四川省十大名中医之一陈老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濡目染,我逐渐领悟了祖国医学的经久的魅力,看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现代医学不可及的地方,故而对中医事业充满了信心,决心专心致志学好中医,用好中医,传承好中医。通过半年多的学习,我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 “古今欲行医于天下者,先治其身;欲治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精其术”,此可谓医者仁心。作为一名医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陈老在“仁心、仁德、仁术”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总是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解除他们的病痛为己任;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态度谦和,耐心为病人讲解、分析病情;总是为患者着想,从来不开价格昂贵的检查和药物;有时不收取挂号费为患者免费诊治....老师的言传身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学员,我将继承老师对患者的这份责任心和爱心,定将孙思邈“大医精诚”做为自己一生圭臬,真正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二、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理论联系临床。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基于理论,这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中医临床的依托,乃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掌握和运用好,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充实和提高,从而指导临床,开拓创新。当然,熟读、熟背经典的主要条文,并读懂全书的宗义也非常有必要。如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外感温热篇》等读到不加思索,张口即来,才能对中医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到临症时就会有活水源头,不至枯涩乏术。陈老还教导我们,作为一名中医师,还应该熟知中药学的知识,掌握好药物的性、味、归经;并且能够熟悉药物的炮制;识别药物的品质和伪劣,才能保证用药的疗效与安全。因此,我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到中药房辨识药材;把理论和临床有机的联系起来,不断思考可总结,使得自己的中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三、与时俱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陈老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需求,其局限性已渐渐在临床上显露。为弥补传统的辨病与辨证方法不足,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指标作为中医辨证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且还给传统的辨证思维方式以新的思想。陈老主张1.病证结合。在临床中,首先是诊断病人患了什么病,再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李辛医师 中医临证能力提升系列(一)

李辛医师中医临证能力提升系列(一) ? 中医临证能力提升系列(一) 主讲人:李辛 文字校对:青莲甘草·巴比 文字整理:憨娘庞贝之石黑猫定采三影蝶儿红枫窗 外别名moon 蓝色玫瑰鼗渔知楽甘露泉1中医是关于生 命的无形部分的研究:神与气李辛: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中医学生,大学二年级的时候,遇到了我的第一位老师,任林先生。他每天都打坐。我当时学了一年的中医,感觉没有出路,去学了一年的西医,也觉得没有出路的时候碰到了他。他跟我讲了一些东西。我当时还算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小孩子,觉得这位老师神态非常定,四十几岁看起来像三十几,每天打坐,觉得有点神秘。 我听他的话,开始看古书,一晃现在二十多年了。中间也遇到了我的第二位老师,宋祚民先生。还碰到了其他的老师。我体会到他们讲的好像是同一个东西。我发现古书讲的还是同样一个东西。 关于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最大的不同是关于生命的无形部 分的研究。现在的科学、现代医学是关于生命的有形部分的研究。一个学科往哪里发展,在于它学科的基础在哪里。

昨天有位先生跟我聊天,问中医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他说你们中医老要回到过去,没有发展,西医一直有发展。我说其实中医也有发展。西医的发展建立在病理学、微生物学、病因学,包括现在的基因啊等等,这是它的基础,有形的物质的基础,所以它能发展。 那中医的基础在哪里呢?中医的基础是在于能量和信息,或者中医说的神和气。那肉体是可以用机器,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直接触摸到的。神气这个东西,现在的科学没有办法触及到。但并不是说,没有机器的帮助人就不能触及到。中医之所以宝贵,之所以它能够一直发展,就是因为它是可以触及到这个部分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打坐,坐一会儿,大家坐一坐之后,起码能对自己的身体会有所感觉,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开始讲,否则只是在概念上讨论中医怎么怎么好。每个人的概念不一样,而我们现在的概念跟古代的概念又不一样,那这样去学习古代的东西会比较困难。所以为什么我想带大家坐一坐。另外,大家都是远道而来,坐一坐也有好处,有助于待会儿一起讨论的时候更专注,放松一点。 打坐的方法如果诸位自己有坐的习惯,你们就按自己的方法,都可以的。我们就放松地坐在这里,愿意盘腿就盘腿,脚放在地上也可以。可以闭上眼睛,感觉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现在坐在这里是什么状态的,我们的身体是什么感觉,脑袋里

中医临证指南

1、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出不去就估胀。 五、痛:单纯性的痛则是因为有血淤 六、痒:表明气和血正在过来,伤口愈合的时候都会发痒。但这与全身发痒不同. (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2、肺区诊断 (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的现象。 (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

备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心区诊断 (1)拇指推心区内膀胱经,出现发红现象,心火旺。 (2)眉心长痘,面部潮红多为虚火上炎。 备注:体胖者胸闷气短,体瘦者失眠多梦。 4、肝区诊断 (1)肝区肤色不均发青为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肝区突出为肝功能下降。 (3)眼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为肝火旺盛。 5、脾区诊断 (1)脾区肤色发黄为脾胃不和。 (2)口腔溃疡,口周、额头易生红色痤疮为脾胃实热。 (3)皮肤松弛,虚胖者多为脾气不足,舌苔黄腻,便秘实胖者多胃火旺盛。 6、肾区诊断 (1)肾区凹陷,腰部颜色发黑,多为肾水不足。

(2)面部易生乌云状片黑斑,手脚冰凉怕冷为肾阳虚。 (3)听力下降耳鸣,腰酸,手脚燥热怕热为肾阴虚。 7、生殖区诊断 (1)生殖区凸起:月经量少,经血色暗血块,痛经。 (2)生殖区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经量多提前或退后,多为宫寒宫冷症状。 谈谈疼痛痒酸胀麻疲乏之病症 一、疼téng 这是我们最常遇到的一种不适感觉。那疼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与“痛”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汉字是如何解释的? 我们先来看看结构。疼,外面是一个病字旁,里边是一个冬。怎么理解呢?中国文字都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深刻的含意。冬,一定和冬天、寒冷有关,而病字旁,代表过寒。《黄帝内经》是这么解释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灵枢经·刺节真邪》”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寒超过了热,而导致了骨头疼肉紧枯。这种感觉可以用“寒风刺骨”这个成语来形容。因此,可以理解为,由过寒引起的身体不适之感觉。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 一、名老中医唐伯亮副主任医师及继承人陈善国简介 (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 唐伯亮是四川乐至县人,男,汉族, 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四川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科及肛肠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尤其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内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内江市名中医》称号、20XX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四川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陈善国医师简介 陈善国,男,汉族,主治医师。20XX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从20XX年至20XX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论文: 1. 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2,第33卷,第12 期:1147-1149.陈善国.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 19期:27-29. 陈善国. 3. 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 21期:33-34. 陈善国. 4. 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第21卷,第2 期:246-247. 陈善国. 乐至县中医医院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开

我对名中医经验总结传承的体会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得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与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得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得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得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得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得瞧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得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就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得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得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 1、要有较好得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得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得坚定意志、2、要有较为深厚得人文科学底蕴。我得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就是名医身上得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就是医德得体现,更就是一种高层次得精神境界,显露得就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得综合表现、她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与交流也就是传承人必须具备得素质。专家宝贵经验得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得学者与能够领悟其辨证思维得同门等进行充足得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得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得临证经验,往往就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得结晶,从

学术流派着手,深入得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得中医前辈先贤得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得传承脉络, 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得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得精髓有重要得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 人誉“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得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得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得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 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论, 擅用清热解毒药物, 可见其学术经验得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得最初创立者得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得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得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就是不可缺少得成才途径、同样,名中医经验得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得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得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得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得临证思考与反复得疗效观察, 而期间隐藏得智慧火花与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得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得独特得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得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我曾在南京培训学习,登门求教,对其重视“药证”与“腹诊”得独到临床经验与临床疗效,留下了深刻得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