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教学实录——《第一次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第一次抱母亲教案汇总六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3、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导入师:同学们,你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抱你时的情形吗?(交流)师:那么,你有没有抱过母亲呢?(交流)2、出示课题:《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反馈朗读情况。
三、学习课文,感悟母亲的伟大。
1、师:同学们,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那么课文中的哪一个句子写出了我第一次用心地抱母亲的情景呢?请大家快速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交流:出示句子: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侯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3、师:可是就在我用心地抱着母亲入睡之前,我在抱母亲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
(指名说)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仰面摔倒。
4、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我为什么会这么难过”的句子,好好读一读。
交流: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交流:朗读训练:轻声地把把这几句话读一读。
(指名读,评议,齐读)5、教师配乐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结合理解母亲的“泪水”6、写话练习。
(播放音乐)自由写,然后交流。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最感人的一段话。
四、深化拓展播放歌曲《母亲》师:母亲真好,回到家,让我们也好好地为母亲做一件自己最想做的事吧!第一次抱母亲教案篇2【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简介《第一次抱母亲》是一首温馨感人的歌曲,歌词深情真挚,表达了一个孩子第一次抱妈妈的情感,这首歌曲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演唱。
在本次教学实录中,我们将借助该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教学准备1.播放器和音响;2.投影仪和大屏幕;3.活动室摆放;4.课件资料准备;5.充分熟悉歌曲和歌词。
教学过程第一步:歌曲欣赏在课堂上首先播放《第一次抱母亲》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听歌来了解歌曲的基本情况。
第二步:歌曲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歌曲,我将结合歌词和音乐节奏,逐字逐句地进行歌曲教学,一边唱一边教,让学生跟随歌曲一起学唱。
第三步:情感体验通过歌曲、课件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我们将用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向学生介绍母亲的形象和重要性,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母爱的伟大和珍贵,进一步激发学生用心感受、用情体验、用行动表达母亲对他们的爱。
第四步:合唱演唱在学生熟练掌握歌词和音乐后,让学生一个班级分成两个或者三个组,进行合唱演唱。
根据学生个数和分组情况,在进行操作和配置,确保学生能较好的参与其中。
合唱演唱也是本次教学的重头戏,我们要逐字逐句的教学,通过分角色、练习和排练,让学生在合唱演唱中,深深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深情。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实录,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中,深刻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同时,也通过教学实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教学模式,当然这仅仅是其中一种教学的形式,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通过逐步探索和实践,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母爱,也会发掘出更多的教学亮点和经验,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一次抱母亲》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课堂实录本文是关于《第一次抱母亲》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课前谈话(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体会说话的重要性。
处处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同时进行了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师生关系融洽。
)师:请问你们是几班的?生:四、一班师:四、一班从这个一就可以看出来,样样领先。
事事走在前面。
我说的对不对?生:对。
师:那我们四、一班同学感觉到很自豪。
一是排头兵。
你们认识我吗?生:认识。
师:我叫什么?生:于……师:谁认识反字?生:于永正老师。
师:我问的是我叫什么,不是我干什么。
我叫什么?生:于永正师:回答正确。
我叫于永正,来自江苏徐州。
欢迎我吗?生:欢迎。
(生鼓掌)师:谁能说一句欢迎我的话?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想复杂了。
欢迎我的话张口就说。
生:欢迎于永正老师师:把话说完整了。
来干什么?生:欢迎于永正老师来我校讲课。
师:谁能在前面加一个词,让我听了更高兴?生:欢迎于永正老师来我校讲课。
我们感到很荣幸。
师:是感受,不是欢迎。
在他的基础上加一个词。
生:热烈欢迎于永正老师来我校讲课。
师:还是你棒。
会说。
江苏徐州离这里很远。
在他的话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什么词,让我听了更感动。
生:欢迎慈详的于永正爷爷来给我们上课,我们感到很荣幸。
师:加了个慈详的老爷爷。
生:(开心的笑)师:也可以,但是我是说我从很远的地方来。
看到老师的辛苦,我会更感动。
想好没有?哦,有举手的。
生:热烈欢迎于永正老师亲自到我们学校来上课。
师:亲自上面再加一个词。
生:热烈欢迎于永正老师不远万里的来给我们上课。
师:鼓掌。
(生鼓掌)他毕竟不知道徐州离这里多远,所以用了不远万里这个词。
没有一万里,也没有一千里,只有七百华里--------三百五十公里。
那不用不远万里,换个什么词?生:热烈欢迎年轻的于永正老师不辞辛苦的来给我们上课。
师:不辞辛苦有了,但是表达的不准确。
生:热烈欢迎于永正老师千里迢迢的来给我们上课。
师:可以。
千里迢迢还可以换个什么词?远……生:远到而来。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四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四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篇1一、交流导入:在四年三班这个小家庭里,我作为家长,有严厉也有关爱,我和你们一样享受着课上的自由交流,课下的平等对话,老师真的为拥有你们而幸福,我爱你们,你们呢?爱我就请抱抱我。
是的,爱是需要表达的,爱也是可以传递的。
不管我们身处何处,只要心中有爱,一切就更美好!二、课题引申品读“抱”字1.请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2.指名读课题,展现不同的读,突出“第一次”,“抱”,“母亲”等词语。
在读中交流不同的感受。
[为什么这么读?]3.通过突出不同词语的读,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中年男人,在母亲生病时,第一次像抱婴儿一样抱了母亲。
[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形式的不同但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整体读文“抱”之不同作者始终抱着母亲,开始的抱与后来的抱有什么不同?板书:开始是情急地抱后来是深情地抱四、精读课文感受母爱同是抱母亲,由最初的情急地抱,到后来发自内心地抱母亲入睡,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默读课文,难过、愧疚的原因?[屏幕出示词语:两个表达内心情感的词语,难过—伤心;愧疚—自责。
]2.划出难过、愧疚原因的句子。
[屏幕出示句子]3.交流中品读词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翻山越岭----艰辛日复一日----艰辛力大无穷----80多斤 [体会母亲的“含辛茹苦”]4.感受角色,角色朗读“我”:难过、愧疚,对母亲的心疼。
母亲:虚弱、朴实,中国妈妈典范,为儿女置自己于度外。
[屏幕出示母亲的话]护士:责备—动情—对母亲的敬佩、敬重。
[我这样难过、愧疚,文中的护士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五、研读课文感恩母爱作者的愧疚、心疼,让儿子有了深情抱母亲的想法。
文中用了一个词写他想抱母亲时的想法——突发奇想。
[突然产生奇特的想法。
]为什么会突发奇想呢?作者动情地一抱是对母亲含辛茹苦的回报,是对母亲的感恩,对已人到中年的作者,这第一次的“抱”让他有无限的愧疚。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15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15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1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于永正老师,说“于老师是平民,或者说是平民哲学家,甚至是禅学家,散淡、平易、简洁、随和、诙谐、他似乎有一根金手指,在简简单单的课文里,在平平凡凡的生活里,随手找到语文教学的真金,平易之处最奇崛。
”阳春三月,美丽的水电都城——宜昌迎来了这位“贫民”教育专家。
带着他的“金手指”,带着融融的春意,于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第一次抱母亲》的精彩课堂。
坐在距离讲台不到两米远的地方,我可以清晰地看到于老师的白发。
一直以为白发对于长者是无以言表的生命的灿烂,是华丽的。
于是,我相信这位老人的平易与朴素之中一定蕴藏着某种典丽与华美。
终于,我在于老师的课堂,发现了这种近乎铺张与奢侈的东西——那就是读!一、读进去,山就是山于老师常说:“语文就是语文,不需要加许多定语。
我追求的是一个实字。
”具体到一节课上,他首先关心的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他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当作人人要做到“保底工程”。
所以,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样人文色彩极浓的课文时,他也能沉下心来,从一个字开始,教学生扎扎实实读书。
师:生字认识了吗?我写一个你读一个。
(师转身写)你先不要读,我写完你读。
(教师板书:“越”)越可以和哪些字组成词语?生:翻山越岭……师:翻山越岭,(教师将词语在黑板上补充完整)一起读。
生(齐读)翻山越岭师:把每个字读实,声音不要发漂,不要轻浮,要实在。
生:(轻轻读)翻山越岭师:“越”在这里当什么讲?生:越过师:等于没说生:穿过走过师:在《新华字典》里这个字有七种解释,这里是“跨”,取这个意向。
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
山就是山,在语文课堂上,任何表面的热热闹闹都替代不了事物还原原本的过程,惟有读可以在学生的头脑里唤起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
二、读出来,山不是山师:德国一个作家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看到文字的背后。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优秀课例欣赏《第一次抱母亲》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优秀课例观赏(第—次抱母亲)在阅读教学中,〞读〞是最根本的活动,以读为主,以学生为主,历来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根本的教学手段之一,叶圣陶先生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工程里有一个工程,就是好好地读。
读得好,就可以深切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就领会了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言语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言语是近乎标准的。
〞于永正老师在西安培训会时所执教的(第—次抱母亲)一课,看起来简简单单,简单得似乎只剩下了〞读〞,但正是这个〞读〞,却读出了满常的精彩。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师让五名同学分段读课文。
生:十三,(第—次抱母亲),母亲病了……师:〔打断学生〕停下来。
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
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
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
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
再读。
生:第—次抱母亲。
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
再读。
生:〞第—次抱母亲。
〔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读课题,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但于老师并没有轻易放过去,而是让学生反复尝试,直到感想到朗读的正确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于老师正是通过朗读的实践,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体验朗读的愉快。
再看下面这个片断: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
《第一次抱母亲》课堂实录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准备:多媒体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第一次抱母亲.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什么。
生:(自由,轻声读文).师: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生:我第一次抱母亲时,发现她很轻.师:(板书:轻).师:文中有句话,集中表达了我抱母亲时的感受。
生:是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师:(出示课件: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你找得很准确.谁愿意读读这句话?生:(读)师:看到母亲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难过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生:(无人回答)师:我们一起读一读,相信大家会读懂它.。
生:集体读生:我读懂了,母亲很轻,作者感到难受。
生:作者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感到很意外。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感到意外的?生:我是从竟然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师:一个和母亲朝夕相处,再熟悉不过的儿子,为什么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请大家动笔找到书中的句子,并读一读)。
生:边读边划生:因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
师:课件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及点评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做到读准音、认清形、了解义。
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愧疚、突发奇想”。
3、理解课文内容,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认识母爱的伟大,产生回报母爱的愿望。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很多关于母爱的名言,现在咱们来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母爱名言。
师:今天咱们再跟随作家张敏钥一起去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用数空的形式写课题,齐读。
点评:教师重视资料的搜集和展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检查初读情况师:同学们课前对课文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通过初读,对课文整体感之如何呢?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
1、读一读词语瘦小责怪脖子愧疚轮流突发奇想翻山越岭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2、理解词语愧疚突发奇想师:这两个词语你们理解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我理解了“愧疚”的意思,是指很难过,很惭愧的意思。
我是查字典理解的。
生:我理解了“突发奇想”的意思,是指突然之间产生的想法。
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
师:同学们非常会学习,能借助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点评:重视词语理解的方法指导。
3、课文主要内容师:通过初读,你知道课文讲的是有关什么人的什么事吗?你能用简单的三两句话概括一下吗?点名个别学生概括,师生一起概括。
点评: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训练了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4、教师总结学生的初读情况。
三、学文感悟过渡: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位母亲,及一个儿子即本文作者“我”的身上。
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又是怎样的一个儿子呢?这些,大家在预习的时候都做了充分的思考,现在,就把自己学习的收获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二】全班交流汇报a、认识母亲,感受母爱1、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
师: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这位母亲,你们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生: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位坚强的母亲。
【教育资料】《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共两课时)学习精品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共两课时)【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第一次抱母亲》。
伸出右手跟老师写课题。
(师半蹲着、倾斜着身子,边写边述)这个“抱”要注意右边的写法,横折钩要小,因为下面还有竖弯钩,可为它留出位置。
“母”字要注意笔顺,点、横、点。
“亲”字第二横要长,下面横要短。
师:喜欢于老师写的字吗?生:喜欢。
师:很认真是吗?写给人家看的字,我是一点也不敢马虎。
师:预习了吗?生:预习了。
师:任何学科都要预习。
通过预习,你有哪些收获?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师:通过事表现了什么,想一想。
生:通过一件事表现了母爱,也说明了儿子很孝顺。
生:我知道母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师:这样说就比较具体了。
生:我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知道每个父母在子女母面前都不愿露出自己的短处,所以我们要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
师:会读书!想想,是短处吗?(师等待)。
生:(若有所悟):没有一个父母愿意让子女看出自己的困难,发现自己的短处。
师:用词准确,体会得很深刻。
生:每个母亲都不愿自己的子女受苦.情愿把苦自己来受,这就是母爱。
生:有一种爱是不可泯灭的,那就是母爱。
师: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生:这篇课文通过抱母亲这件事写出了生活中最真实的母爱。
生:母爱是一本伟大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书,我们要一直读下去。
师(肯定地):要读一辈子!你们预习收获很大、很多。
不过刚才同学们说得都比较大,比较远,现在谁来说具体一点?生:作者认为他母亲有一百多斤,但实际上他母亲只有八十多斤,所以说他对母亲了解得太少了。
师:好,这叫具体。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母亲最重的时候有多少斤?生:只有八十九斤。
师:嗯,没有一百多斤,是八十九斤。
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但你通过读课文已经记住了,并且说得那么清楚(师板书:89斤),很好。
她通过读书知道了母亲最重的时候只有八十九斤,你们又知道了什么呢?生:我知道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就连他长大了挑一点柴火都不让。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
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听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心得体会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听后感一观于永正老师的课,宛如畅饮汉语言文字的大餐,他如一位资深的艺术表演家,将我国的语言文字用特殊的书页——活的课堂尽情演绎。
于老师的课如同他的人一样,拥有大师的气质,大师的气度,大师的气派。
课堂疏密有致,娓娓道来,时而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质朴洒脱,时而如激流险滩般情绪高昂,牵一发而动全身;为学而教,以人为本,贯穿教学,时而如一首动情的歌,时而如一首质朴的诗,一缕缕地轻拂学生的心灵,让灵魂诗意地栖息,让教学散出浓浓的至爱亲情,如涟漪、如晨雾般荡漾在台上台下,沁入学生的心田。
感动,就在那一刻,就在于老师用情感编织的两节课里。
首先,我感动于老师那慈祥的老者形象折射出来的阳光的心灵,他虽年已古稀,却精神分外矍铄,脸上始终漾着微笑;洁净得体的西装,矫健方正的步履,让人不由得想走近他,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和力。
他是孩子们尊敬的长辈,更似他们的朋友,寥寥几句闲聊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仿佛和这群上课的孩子是老相识。
教育机智让人折服!他执教的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散文《第一次抱母亲》,他极力用丰富的语言引导、点拨,让孩子们读通课文、读懂课文,走进母亲的心、走进自己的心,让他们为文中的母亲感动,为自己的母亲感动!其次,我感动于于老师前瞻的教学理念,如他老人家所说的那样:阅读教学要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让他们触摸语言,语文的亮点在朗读里……到底该怎样读呢?让“读”占鳌头呢?于老师给我们做了最实实在在的示范。
他让孩子们一遍遍地读,他一次一次细心地引导。
如,他先让一个孩子读第一自然段,他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听的要求:“听别人读的时候,眼睛看着课文,耳朵注意听。
”读后,他又简明扼要地点评:“你读得正确、流畅。
但整体上有点慢,句号要停一会儿,题目读完后要停长一些,再换一种语气读课文。
”于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给孩子鼓励,看似与学课文无关紧要,其实,正是于老师在清晰地告诉孩子们该怎样读书。
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实录
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实录母亲病了,住进医院。
我们兄弟轮流去守护母亲。
轮到我守护母亲那天,恰逢护士进来换床单,叫母亲起来。
母亲病得不轻,起身下床很吃力。
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我左手揽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揽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
没想到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护士在后面托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竟这么轻。
”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
”护士扑哧一笑,她说:“你妈这么矮小,别说病成这样,就是年轻力壮的时候,我猜她也到不了九十斤。
”母亲说:“你真有眼力,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是八十九斤。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一阵难过。
护士取笑我说:“亏你和你妈生活了几十年,眼力这么差。
”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看不准的。
”护士问:“为什么?”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挑着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
”望着瘦小的母亲,我愧疚地说:“妈,我对不起你啊!”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
”母亲笑一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把大妈放上去吧,轻一点。
”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抱过你一回呢。
让我抱你入睡吧。
”母亲说:“快把我放下,别让人笑话。
”护士说:“大妈,你就让他抱一回吧。
”母亲这才没有做声。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
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护士不忍离去,坐在椅子上看着我抱母亲。
母亲终于闭上眼睛。
我以为母亲睡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突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眼里流了出来。
第一次抱母亲 于永正
《第一次抱母亲》于永正课堂实录一、导入1、第一次见面,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连我的姓都不知道?于永正老师,干钩于。
2、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哦说了。
生:说有一位著名的老师给我们上课。
还加上著名两个字,你们信不信?哦半信半疑。
看我们课上的好不好?是不是?3、见到我是不是很难过?不难过。
不失望吗?肯定失望,我在这里一站肯定和你想象都不一样。
能不能说说你想象中的于老师是什么样?生1:高高的个子。
生2:应该是个老爷爷很稳重,因为人经过岁月才能有一定的收获。
哇,名言呢,经典啊,谢谢你给我的鼓励,这样我就感觉好受了,欣慰了。
我们的课肯定能上好。
4、你们是西城实验小学四六班,我猜的对不对?你们这个班特别棒。
布置你们读课文了吗?(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学生,这本身就是教学的平等体现,谈话正中学生的疑问是不是有点失望?充满幽默感,后面的教学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初读感知1、书读了没有?说实话。
于老师希望你们看看,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时第一次抱母亲,抬起手来个我一起写课题。
板书:第一次抱母亲。
读一读。
像说话那么自然。
2、看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吗?(生:为什么第一次抱母亲?)(生:第一次抱母亲,我和母亲都是什么感受?)很好。
还有什么问题?(生:他是多大岁数的时候抱母亲)(生:发生了什么事抱母亲)(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抱母亲?)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
我们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就要想,刚才提的问题就是大家思考的结果,非常好。
好,答案就在书里,请同学翻到69页,第一次抱母亲。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生字在后面有注音,不认识的话可以先读一下。
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字会读,同时还要思考你们的问题。
读熟不一定要大声,个人读个人的,开始吧。
(教师在要求学生读课文以前,设计了提问题这个环节,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疑问,而这个疑问都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在学习中始终都是自主自觉解决问题,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使语文学习成为一个良性循环)4、读完的同学请坐好。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精选15篇)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精选15篇)《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设计篇1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1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上网查找并阅读歌颂母亲的文章。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搜一搜:歌颂母亲的文章有哪些。
二、教学课题(教学目标)(一)、知识学习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3、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思想教育: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文中的母子之间浓浓亲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并回报母爱。
(三)、知识拓展: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展开想象,写出对妈妈想说的话。
三、教材分析1、《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
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
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2、教学重点、难点:(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母子情深。
(2)、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文中的母子之间浓浓亲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并回报母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1、揣摩细节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母子情深。
2、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3、使用多媒体、录音机等教学。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入课文1、课前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歌曲:2、同学们,听着熟悉的歌曲,我们知道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第一次抱母亲》,去感受一位孝子的情怀,齐读课题。
是第几次抱母亲?用朗读告诉老师,再读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月19日,苏教版全国第八次教材培训会在古城西安人民大厦的大礼堂隆重举行。
20日下午,特级教师于永正为大会献课,执教《第一次抱母亲》。
本课为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13课。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生:(或摇头,或不作声)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不是啊?生:(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不语)不知道?连我的姓儿你们都不知道?老师没给你们说?没说呀,猜一猜,我看谁会听,刚才老师介绍了,他提到我的名字了,我看谁会听。
(请一学生)你来说。
生:于老师。
师:对,于永正。
她听到我姓于啦。
姓于,干钩于(边说边用手书空),两横一竖钩,干钩于。
这个字好不好认?生:(齐答)好认。
师: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吗?没说我一个字?(学生无人举手)没说呀!哎呀,怎么能不说我呢?哦,说了,怎么说我的?生: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我们上课。
师: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你信不信呢?生:(迟疑了一会儿)嗯——信!师:信!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嗯——信!”。
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
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你的这个态度。
生:很犹豫吧。
师: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别人帮忙呢?生:(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师:对,半信半疑。
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
究竟你们老师说的对不对,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
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生:好。
师:见到我是不是很难过呀?(几个学生说不是)不难过呀?有失望吗?你看我往这一站,看到我会失望吗?肯定失望!肯定跟你想像中的于老师不一样,能不能告诉我,在你没有见到我以前,你想像中的于老师是什么模样?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说说看。
生:他长得很年轻,高高的个子。
师:哦,她想像中的老师是年轻的,高个子的。
可我呢,一不年轻,二不高。
能不难过吗?能不失望吗?生:我觉得于老师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
师:哦,你想像中的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的。
生:因为我觉得人经过岁月才会有一定的收获。
(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师:哇,名言啊,这是名言;经典啊,经典。
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鼓励,这样我心里感到好受了,感到欣慰了,看来我们能把课上好了。
你们是西城区实验小学四(6)班,我猜得对不对?生:(齐)对。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
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
先跟我一起写课题好吗?(生:好。
)把右手伸出来,我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读一读。
(生读课题,速度较慢。
)师:速度再快一点,——第一次抱母亲。
(生再读课题。
)师:像说话那样自然,——第一次抱母亲。
(生又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
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
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的子女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
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
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
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
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时间大约五六分钟)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
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
手放下。
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
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
生字都认识的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
看我写字。
(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生:这个字念“yuè”。
师:一起读。
(生齐读“yuè”)它在文章中组成了一个什么词?生:翻山越岭。
师:对,翻山越岭。
“翻”也是一个生字。
(边说边板书)小朋友看黑板,注意这个“翻”的写法,右边的横折钩在“米”的一横的地方起笔。
一起写“岭”。
“越”在这里当什么讲?猜。
生:“越”在这个词中是“越过”的意思。
师:越过的意思,跨过的意思。
“翻山越岭”连起来说怎么讲啊?生:走过很多的路。
师:走过很多的路。
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道道岭。
这是字面的意思,还有一个最难认的字,我看谁记住了。
看黑板,一起跟我写,点,横……(板书:“疚”)这是个什么字呀?生:这个字念“jiù”。
师:一起读。
(生齐读“jiù”)它在课文里面组个什么词?一起说。
生:愧疚。
师:(边板书边说)竖心旁怎么写?先两边后中间。
光讲这个“疚”就是心里面不安,很不安。
“愧”呢?谁能连个词?生:惭愧。
师:“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
惭愧、不安,就是“愧疚”,懂了吗?(生齐答:懂了。
)师:一起把黑板上的两个词读一读。
(生齐读两遍)这是课文中最难认的两个字,我们都能认识了。
好了,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
这次举手的人少了。
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各人读各人的,我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
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五段,一人读一段。
谁愿意读?(学生纷纷举手,师示意学生把手放下,走到第一排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跟前)你没有举手,我想请你读,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
(生小声回答:愿意。
师又走到后一排女生)你举手了,你来读第二段。
(师又走到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女生跟前,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
)其它同学注意听。
我来读课题,(走到第一个女生旁)还是你来读课题吧。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师:(打断学生)停下来。
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
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
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
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
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
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
(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
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
住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
(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你接着读。
生: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áng)面摔倒。
师:“面”前面那个字读什么?后面有拼音,(老师帮学生将书翻到后面的生字表)拼一拼。
生:仰(yǎng)面。
师:对,读yǎng,再接着读。
生:差点儿仰(yǎng)面摔倒。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
”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始终一手为学生手持话筒,一手扶在学生的肩上,俨然是一对亲密的朋友。
]师:很好。
正确、流畅。
我告诉你,读书要像说话那样,我举个例子,大家都注意听。
(范读后两句话)像说话那样自然。
来,一起把最后两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最后两句话)师:好,进步了。
(走到第二个学生跟前)请你接着读第二段。
生:“母亲竟然这么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师:这样读,(示范)“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生:(接着把第二段读完。
)师:好的,读得非常流畅。
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第三位学生)请你接着住下读。
生:“我愧疚(de)地望着……我愧疚地(de)……我愧疚地(dì)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师:愧疚地(de),我愧疚地(de)望着,读。
生:“我愧疚地(de)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接着把第三段读完。
)师:很好。
要知道你们才读了两遍课文。
生:(第四位女生)“我突发奇想地说……(生流畅地读完第四段)生:(第五位女生)“我坐在床沿上……(生流畅地读完第五段)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
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
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