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我评秦始皇——历史人物评价方法运用活动课设计 人教版

[初中历史]我评秦始皇——历史人物评价方法运用活动课设计 人教版

《我评秦始皇——历史人物评价方法运用》活动课设计一、活动目的: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资料收集及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二、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能列举秦始皇暴政的表现。

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使学生形成查阅、搜集和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按照深入了解秦始皇,辩证分析秦始皇,正确评价秦始皇的逻辑顺序来推进活动过程;采取分组讨论方式,来全面展示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并据此正确评价秦始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二、活动资源1、历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等教辅资料。

2、同秦始皇有关的历史书籍、小说及其他课外读物。

3、有关秦始皇的影视作品、音影资料。

4、多媒体制作设备和辅助材料。

三、活动过程出示投影图片:介绍本课的教学目的:(见上)活动一:据史论始皇教师激情导入:大家了解秦始皇吗?他13岁跟你一样大的年龄,就做了秦王;22岁已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到39岁时,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集权的封建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对中国的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那么秦始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1、出示资料:材料一:秦始皇亲政后,抓住秦国强大、六国衰落的有利时机,积极为统一全国的事业做准备。

一方面,以刑赏为杠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励人们从事生产、参加公战。

另一方面,大力招揽人才,凡是具有治国用兵之术,且愿为秦国效力的人才,都安排在重要的岗位,让他们各显神通。

在秦国出现了一大批运筹帷幄的忠臣和能征贯战的良将,如尉缭、李斯、王翦、王贲、蒙武、蒙恬,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秦人养成了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勇于公战的尚武精神,秦始皇也最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业。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掌握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影响;(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对秦始皇进行客观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秦始皇的历史地位;(2)学会对比分析,从多角度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得失;(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不盲目迷信或贬低历史人物;(2)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3)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始皇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2)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对秦始皇的客观评价。

2. 教学难点:(1)秦始皇在各个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的深入理解;(2)对秦始皇功过得失的平衡评价;(3)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观点;(3)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秦始皇的相关内容;(2)准备个人的观点和理由;(3)掌握合作探讨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秦始皇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对秦始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2)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比分析秦始皇的功过得失;(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和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辩论;(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师生共同对秦始皇进行客观的评价;(3)强调历史观的正确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初中历史老师备课教案

初中历史老师备课教案

初中历史老师备课教案知识与技能:1. 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认识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和过错。

2. 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灭亡的原因。

3. 学会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朝的历史特点。

2. 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3. 学会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看待历史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秦始皇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

3. 培养客观、公正的历史观,学会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

二、教学内容:1. 秦朝的历史地位和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2.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灭亡的原因。

3. 秦始皇的评价,以及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看待历史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秦朝的历史地位和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2.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灭亡的原因。

难点:1.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评价。

2. 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看待历史问题。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提问:你们对秦朝有什么了解?秦始皇是一个怎样的人?Step 2: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和秦始皇的主要功绩。

2. 引导学生关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灭亡的原因。

Step 3:合作探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Step 4:史料对比分析1. 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对比分析秦朝的历史特点。

2. 引导学生从 multiple perspectives 看待历史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Step 5: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朝的历史地位和秦始皇的功过。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初中历史教学能手讲课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能手讲课教案

初中历史教学能手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秦始皇及其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功绩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能够理解和分析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秦始皇如何统一中国;分析秦始皇所做的政策和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秦始皇及其统一中国的历史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谁是秦始皇?他是怎样统一了中国?
二、讲授
1. 秦始皇的生平及背景介绍
2. 秦始皇如何统一中国
3.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4. 秦始皇的坟墓和兵马俑
三、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四、活动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模拟游戏的方式,重新体验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作业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秦始皇及其统一中国的历史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秦始皇及其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功绩和影响,还培养了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互动和讨论,促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共享。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始皇汉武帝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汉武帝【活动内容】:从多个角度、正反两方面组织材料,对秦始皇、汉武帝做出正确评价。

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历史人物的时代性;全面、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并抓住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评价。

【活动目标】:1、通过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初步掌握和运用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丰富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人物的多样性。

3、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方案】:1、活动准备:(1)、熟悉课本中有关秦始皇的史实和评论,还应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一些有关秦始皇的名胜古迹去考察。

(2)、要注意到史实甑别,去伪存真,做到史实可信。

不要把各种传说、野史、特别是影视作品中关于秦皇汉武故事的艺术演绎作为评论的依据。

(3)、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要认真作好记录,一是史实方面的,二是评论方面的,三是自己的心得体会。

(4)、对秦皇汉武的评价,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单位进行,可以将两人进行对比评价,比较其异同。

评价秦皇汉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他们的统治政策和客观效果:①、施政持点及效果。

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③、对统一多民族的贡献。

④、在文化事业上的作为,等等。

2、活动过程:开展历史人物的评价活动,可选择下列方式中的一种进行。

(1)、讲演式。

可分组进行,也可以在小组讲演的基础上,选出几个观点典型又讲得好的,到班上讲演。

还可以从班上选出优秀讲演者,组织全年级进行讲演大赛。

(2)、讨论式。

既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全班进行讨论,围绕主题自动举手发言。

还可以组成正方和反方,开展对擂辩论。

(3)、小论文式。

按论文格式进行写作,没人交一篇小论文,在小组或班上交流。

3、活动评议。

(1)、肯定活动的成功方面,表扬活动积极分子,特别是观点鲜明、有独到见解者,鼓励思维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

(2)、指出不足,纠正有关史实方面的观点和观点方面的错误,特别要注意方法点拨,正确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

2、徭役繁重:修阿房宫、骊山墓等; 过错 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3、沉重赋税:农民上交收获物2/3给国家; 4、刑法苛严
小结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虽然有很大的过错,但他的功绩也是 很大的。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功大于过的、 杰出的皇帝。
评价汉武帝


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功绩:1、政治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小结汉武帝的功过

பைடு நூலகம்
总之,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他的功大于过。
秦汉时期,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 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 铢钱;治理黄河,免除水患; 3、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 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建学校,推行儒学教育; 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 威胁; 5、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上,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 的开通打下基础。 过错:1、过于迷信武力,长期发动对外战争 2、有求仙迷信思想,浪费大量人力财力。
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 混战局面;
功绩

2、政治上,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 我国后世影响深远; 3、经济、文化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 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兴修灵渠,开发南 疆。 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文化;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
——评秦皇汉武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1、概括历史人物的主要史实 。 2、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进行分析。 3、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衡量标准。 4、做一个总结性的评论:功大于过?过大于功? 功过相抵?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2)掌握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和影响;(3)学会运用历史资料,对秦始皇进行客观的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始皇的成就和不足;(2)学会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客观评价的态度;(2)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2)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学会对秦始皇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界限;(2)如何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秦始皇的相关历史资料;(2)制定评价标准和方法;(3)准备教学课件和辅助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秦始皇的相关内容;(2)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3)准备发言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秦朝的建立;(2)提问:“你们对秦始皇有哪些了解?”;(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2)教师提问:“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哪些成就?”;(3)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始皇的功过是非;(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3)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4. 评价秦始皇(1)学生根据讨论成果,对秦始皇进行评价;(2)教师点评,总结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3)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人物的功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强调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尊重事实,客观公正。

五、课后作业2.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学会运用历史资料进行客观评价;六、教学过程5. 评价秦始皇(续)(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对秦始皇的评价文章;(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探讨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历史:第17课评判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第17课评判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第17课评判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活动目的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

一部皇帝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由当秦朝提及。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它第一次终止了割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它第一个成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从秦王嬴政开始了皇帝称呼。

秦始皇声振宇内!秦始皇是大名人,必然会有大的争议,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之为“暴君之首”。

那么秦始皇究竟是如何的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的、一分为二地熟悉秦始皇的功过是非?通过讨论,咱们将要达到那个目的。

●活动预备俗语说: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

怎么样让他人对你的观点心服口服,称你为“好汉”,这就需要你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论证你观点的正确性。

这比如打仗,发觉了解决目标,却弹尽粮绝,再如何优秀的军事家也只能望敌兴叹,服睁睁的看着仇敌溜走,却无能为力。

那么辩论赛上的枪炮子弹从何而出?你只有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发挥你的自主性喽!赶快行动起来,去图书馆、上因特网、普遍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

为了保证对照两边在军力上的均衡性,咱们按平常历史小组的划分方式来一个“疆场秋点兵”,把全班分为两大组,即“暴君组”和“政治家组”。

各组再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组,各负其责,各行其道,分头去搜集关于秦始皇的材料,然后再总汇,组长要让自己组内的各个同窗都对本组的论点、论证策略、方式有一个清楚的熟悉,各组选出四名选手。

各组不但要去寻觅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还要去寻觅对方的一些材料,或反对对方的一些材料,只有知彼知此,才能百战百胜!另外,大伙儿还要把握一些大体的辩论技术,要学会以古喻今,学会联系,不能把论题局限于秦朝,如此,在疆域拓展的条件下,不论是“暴君组”仍是“政治家组”都会左右逢源。

最后,要把搜集到的材料在组内通过交流以后,并把它们制成小卡片,以便咱们在讨论时应用。

●布置教室营造气氛一、请书法好的同窗在黑板上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仍是暴君”,教室周围贴几张同窗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课程标准: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理解这个时期的政治特色,民族政权的并列与晋王室南迁。

教材分析: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

首先介绍了西晋的统一,但是蕴含着新的矛盾,统治集团内部日益腐朽,奢侈堕落风气盛行,隐藏着分裂的矛盾。

其次引出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最后突出表现为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

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学情分析:学生们本课内容比较陌生,毕竟西晋的历史如昙花一现,而且其中夹杂着阶级、民族矛盾有着诸多矛盾,所以说,学生们对本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老师进行巧妙灵活的教学设计,去引导学生们在历史的线索中,剖析事件背后的因果律。

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晋的建立、八王之乱、北方各族的内迁的基本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和北方十六国建立的背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1、西晋的统一是历史的进步,顺利了历史的潮流,符乐不思蜀石崇王凯斗富何不食肉糜狗尾续貂刘禅亡国后,在洛阳不思故国,自谓乐不思蜀;西晋贵族石崇、王凯攀比斗富,挑动不良的社会风气;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不知民间疾苦,当百姓受灾,他只能以何不食肉糜对答。

西晋八王之乱,司马伦大肆授予官职,由于封官太滥,百姓以狗尾续貂讽刺之。

师:听完这些故事,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生:腐朽、堕落、不堪,没有进取之心,充满了腐败的味道。

师:常言道,魏晋风度,既指两晋时期,人们追求个性,放荡形骸的洒脱,也从另一个方面暴露了当时赤裸裸的个性的私欲,人性的本恶、社会风气的堕落。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就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出使历史图片,展示三国后期的政治斗争,让学生们看图说历史司马懿装病司马昭之心司马炎称帝魏灭蜀之战西晋灭吴之战师:三国后期,司马氏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通过高平陵政变,把持曹魏政权;此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相继执曹魏之牛耳。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 培养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能力,理解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3. 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贡献与不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秦始皇的贡献与不足。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秦始皇这位历史人物。

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包括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等。

3. 课堂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秦始皇的评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秦始皇的贡献与不足。

4. 案例分析(5分钟)教师展示与秦始皇相关的案例,如焚书坑儒、长城修建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6.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三、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

2. 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作业中的观点、论据和逻辑性。

3. 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能力:评价学生在评价秦始皇时的全面性、客观性。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

五、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体验他的生活和工作,进一步理解秦始皇的决策和贡献。

六、教学内容拓展1. 秦始皇的后世影响:分析秦始皇的统治措施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如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2. 秦始皇的历史争议:介绍秦始皇历史地位存在的争议,如焚书坑儒事件的真实性、长城修建的目的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秦始皇的贡献与不足,要求每组提交讨论报告。

2. 课堂演讲:邀请学生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分享他们对秦始皇的评价。

八、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提供相关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秦始皇的基本信息。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17-22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17-22课)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学习目标: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

3、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佛教、道教在我国的传播情况和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是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课堂导入:1、前不久在我国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一个德国游客因为太喜欢兵马俑了,便把自己打扮成兵马俑,希望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人会对中国秦代的东西如此痴迷呢?让我们一起领略秦汉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吧!2、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

我们在前面主要讲述了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科技方面的内容。

那么秦汉时期最为典型的文化成就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第18课。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1。

佛教传入:①发源地: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教义:____________④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⑤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道教的兴起:①地点:________②时间:__________③创始人:____________④教义:___________⑤传播之因_______________⑥影响_________________二、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①评价:________②生活时代:__________③他为什么能写出《史记》这样优秀的史书?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2、《史记》:①内容:________②体裁:__________③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秦兵马俑1、出土地点:_____________2、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3、地位: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1.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这是为什麽?2.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史学巨著?从中你受到什麽启发?3、课本93、94、95页动脑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三单元]【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养:能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态度】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学设计】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二、导入: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提问: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

对于这件事。

你怎么看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

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

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参考答案: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成就。

2. 培养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能力,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人物,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学内容1. 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六国统一、秦朝建立。

2. 秦始皇的主要成就: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统一文字。

3. 秦始皇的争议:暴政、焚书坑儒、阿房宫建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2. 讲解:详细介绍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成就。

3. 讨论:分组讨论秦始皇的争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秦始皇。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给出自己的评价,强调正确对待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成就。

2. 讨论法:分组讨论秦始皇的争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秦始皇。

3. 图片展示法:展示秦始皇的画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复述秦始皇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和成就。

2. 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评价秦始皇,表现出客观、全面的态度。

3. 学生能正确对待历史人物,认识到历史人物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秦始皇生平事迹和成就的PPT或视频资料。

3. 讨论问题指南。

4. 书写工具和黑板。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秦始皇的雕塑或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的历史影响。

2. 回顾:简短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秦始皇的基本了解。

3. 探究:深入分析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

4. 对比:与学生讨论其他历史人物的中央集权制度,如汉武帝等,让学生理解秦始皇的独特性。

5. 案例研究:选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修筑长城两个具体案例,分析其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作用。

6. 争议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秦始皇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等争议行为,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和对社会的影响。

评价秦始皇教学案例

评价秦始皇教学案例

《如何评价秦始皇》教学案例——“合作探究”课堂模式的实践运用南京高淳外国语学校 程晓燕一、案例背景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模式在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日益多样化。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模式下最时髦的名词,也是我们教学设计中最喜于乐见的形式。

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我们并未深究,往往流于形式,给学生一个问题,组织一下小组讨论,就形成了所谓的“合作探究”。

真正的合作探究应该是注重学生的自主学生,将课堂打造成“寓教于学”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主题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有“活动与探究”的环节,其中心课题是“讨论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评价人物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需掌握评价人物的一般方法——辩证看待,重点分析,实事求是。

秦始皇作为封建帝王,历史早有定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将评论人物的方法教与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讨论中得出结论。

为了让学生真正的感悟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我将此环节安排在一节历史研究课上。

在备课的时候,我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主要是针对秦始皇的功绩和“秦的暴政”组织了相关的图片和材料,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让学生经过小组探究,真正去了解秦始皇,正确评价秦始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真正的历史观。

以下是笔者一次真实的历史研究性教学,此讨论课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也开始构思自己的“合作探究”课堂模式。

三、实施过程多媒体展示: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

初中历史秦始皇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秦始皇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秦始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重点: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修建长城的意义
教学准备:PPT、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秦始皇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秦始皇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猜测秦始皇是谁。

二、学习秦始皇的生平(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及其统一六国的过程。

2. 分析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三、秦始皇的建设事业(20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的各项建设事业:修建长城、修筑都城、修建兵马俑等。

2. 分析这些建设事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5分钟)
1. 总结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分析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五、课堂讨论(15分钟)
1.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秦始皇的看法。

2. 思考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否是正面还是负面。

六、课堂作业(5分钟)
请学生回家整理笔记,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的作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秦始皇为主题,通过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
更好地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一、秦始皇的功绩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帝王之一,他统一了中国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

其一,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四百多年的割据局面,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事业创造了基础。

秦始皇创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得以世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官制的基础,这样一套制度的建立,对中国的下次统一和国家治理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秦始皇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学,他编纂了《史记》,奠定了中国历史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历史记录开创了先例。

秦始皇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三,秦始皇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他把古代的汉字优化改良,统一了汉字的规范,为后来的文字改革奠定了基础。

他还大力的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如修建长城、修缮大运河等,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贡献。

二、秦始皇的遗憾秦始皇生前的一些政策和行为引发了历史事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反面教材和政治干预的极端例子。

其一,秦始皇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压。

秦始皇严禁私人拥有各种古籍文献,焚书坑儒,这些的行为造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巨大损失,史称焚书坑儒事件。

其二,秦始皇的统治方式是以暴力和高压镇压政治反对派,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不注重。

如“无劳之民,俱走避”和“一人失道,全家出走”的政策,导致百姓生活异常困苦。

其三,秦始皇的统治方式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他的政策过于专制,过于峻厉,朝政的高度集中以及官僚体系的等级化所引发的社会负面效应。

尤其是制定分封制、缩小封地和征发劳役,都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三、秦始皇的启示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帝王,他的成就和失误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启示。

首先,中国的分裂和统一历程显示,统一是大势所趋,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各个时代都有努力追求全国统一的人物。

而建立系统的制度是实现统一的关键。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

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掌握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 分析秦始皇的功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评价能力。

3.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 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

2. 秦始皇的功过分析。

教学难点:1. 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评价。

2.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秦始皇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秦始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他们对秦始皇的了解和印象。

二、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1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和主要事迹,如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修建长城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记录重要信息。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秦始皇的功过,如统一六国带来的和平、修建长城的壮丽等。

2.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秦始皇的历史地位评价(15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对秦始皇的评价,如史书、文学作品等。

2. 学生分析这些评价的立场和背景,思考秦始皇的历史地位。

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体会,对秦始皇的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进行秦始皇相关的历史研究,如查阅史书、研究学术论文等。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能力。

六、秦始皇的统一六国(15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强调其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贡献。

2. 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理解统一六国的重要性。

七、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20分钟)1. 教师讲解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等。

2.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八、秦始皇的文化政策(15分钟)1. 教师介绍秦始皇对文化的政策,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2. 学生分析这些政策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1. 教师讲解秦始皇的军事成就,如修建长城、征战南越等。

初中历史教案秦始皇

初中历史教案秦始皇

初中历史教案秦始皇
科目:历史
年级:初中
主题:秦始皇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

2. 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的重要意义。

3.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

难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关于秦始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15分钟)
1. 秦始皇的生平和事迹介绍。

2. 秦始皇为何被称为“始皇帝”?他的统一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
三、讨论(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和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四、活动(10分钟)
1.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

2. 通过游戏学习秦始皇的事迹和历史背景。

五、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秦始皇的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从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统一的过程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微课堂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评价秦始皇)

微课堂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活动课-评价秦始皇)

初中历史活动课:历史法庭——审判秦始皇
陈成田厦门市新店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中的一个环节,通过活动学生将对秦始皇的功过有一定了解,并能初步对其进行评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对于历史人物往往从个人的好恶来评价;这阶段的学生表现欲强,通过让其表演来调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通过学生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快乐中达到学习目的。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始皇的贡献和残暴。

2、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法庭”里各方的陈述,体会秦始皇的贡献与失误,从而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能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并正确认识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的关系。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辩证法来看待历史人物。

难点:学生还没接触过辩证法,无法准确把握。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资源:
尽可能搜集课文及网络中关于秦始皇的事迹,写成剧本。

工具:
制作六位演员的身份牌。

七、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
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活动目的
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

一部皇帝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由当秦朝说起。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

它第一次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它第一个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从秦王嬴政开始了皇帝称谓。

秦始皇声振宇内!
秦始皇是大名人,必然会有大的争议,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之为“暴君之首”。

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的、一分为二地认识秦始皇的功过是非?通过讨论,我们将要达到这个目的。

●活动准备
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

怎么样让别人对你的观点心服口服,称你为“好汉”,这就需要你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论证你观点的正确性。

这好比打仗,发现了攻击目标,却弹尽粮绝,再如何优秀的军事家也只能望敌兴叹,服睁睁的看着敌人溜走,却无能为力。

那么辩论赛上的枪炮子弹从何而出?你只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挥你的自主性喽!赶快行动起来,去图书馆、上因特网、广泛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

x k b 1 . c o m
为了保证对比双方在兵力上的均衡性,我们按平时历史小组的划分方法来一个“沙场秋点兵”,把全班分为两大组,即“暴君组”和“政治家组”。

各组再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组,各负其责,各行其道,分头去搜集关于秦始皇的材料,然后再总汇,组长要让自己组内的各个同学都对本组的论点、论证策略、方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各组选出四名选手。

各组不但要去寻找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还要去寻找对方的一些材料,或反对对方的一些材料,只有知彼知此,才能百战不殆!
另外,大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辩论技巧,要学会以古喻今,学会联系,不能把论题局限于秦朝,这样,在疆域拓展的条件下,不论是“暴君组”还是“政治家组”都会左右逢源。

最后,要把收集到的材料在组内经过交流之后,并把它们制成小卡片,以便我们在讨论时应用。

●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一、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

也可将课本上秦始皇的画像画在黑板上,旁边把李白《古风》中的诗写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二、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活动开始
[主持人]
经过同学们精心的拷贝,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经站到了我们的面前。

大家看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腰间还佩戴着一柄长剑,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秦始皇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他13岁父亲去世,被立为秦王,22岁开始亲政,他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又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为了巩固统一,他勇于改革,大胆开拓,做了不少顺
应历史潮流的事情;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政令、文字、货币、度量衡,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他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尽管修长城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它对阻挡匈奴南侵,保护生产发展,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

x k b 1 . c o m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暴君,他钳制思想、焚书坑儒,致使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被“万马齐喑”所代替,为了追求享乐,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为了镇压人民反抗,秦始皇疯狂使用残酷刑罚……X k b 1 . c o m
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秦始皇走了,带着一身的功和过,走入历史的苍茫之中,他永远是他,变的只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之首”?你有什么看法,大胆说出来吧!
正反两方我们已经分得泾渭分明了,在我左手边的是正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在我右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过大于功的’”。

新$课$标$第$一$网
好了,万事俱备,就让我宣布本班历史辩论赛现在开始!
双方交替发言,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正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一辩发言]……
[主持人]
谢谢××同学,下面请反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反双方交替发言完毕后]
[主持人]
谢谢双方辩手,刚才的你来我往,只是小试身手,接下来是更为精彩的自由辩论,双方将会更露锋芒,自由辩论双方必须交替发言,各方的累计发言时间为五分钟,请正方发言:[正反双方自由发言]
[主持人][来源:学+科+网Z+X+X+K]
自由辩论,精彩纷呈,妙语连珠,在言辞的交锋中,秦始皇接受着锤炼,等待着判决。

下面我们从热烈跳跃的自由辩论中转入理性的判断中来。

现在请正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谢谢正方同学,下面请反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新课标第一网
[反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杰出的政治家”,这一论题,正反双方的同学们已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对于所有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而言。

这无疑是一场智慧的盛宴,至于谁是谁非,谁高谁低,则请专家决定,现在请历史老师为本场辩论赛做评析,请。

●教师评析总结
1.肯定学生的成绩
辩论赛毕竟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不管辩得如何,论得怎样,都应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勇气,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奠定一个信心基础。

表扬学生为辩论赛所作的一切努力,尤其要表扬站在双方辩手背后默默无闻的“智囊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后方的群策群力,团结一致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前方战士英雄无畏、侃侃而谈的潇洒风度。

2.评析辩题
关于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评价,史学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

用毛泽东的话说是:“秦始皇挨了几千年的骂,骂的主要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对于焚书抗儒,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重要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

新课标第一网
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地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

教师在这儿可以帮学生评析,但不要下任何结论,只提一些看法,有争议的问题继续保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

至于评选胜负,只要结合准备是否充分,发挥如何,以及各组的整体协作怎样去评分就可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