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人摸象的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从前,印度有一位国王,他养了许多大象.有一天,他正坐在大象身上游玩,忽然看见一群瞎子在路旁歇息,便命令他们走过来,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吗?”瞎子们同声否认道:”陛下,我们不知道.”国王笑道:”你们亲自用手摸一摸吧,然后向我报告.”
瞎子们赶紧围着大象摸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开始向国王报告.
摸到象耳朵的瞎子说:”大象同簸箕一样.”
摸到象腿的瞎子说:”大象和柱子一样.”
摸到象背的瞎子说:”大象好似一张床.”
摸到象尾的瞎子说:”大象好似绳子.”
国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原来他们把
自己摸到的某一个部分误认为是全体。
后来人们便用”瞎子摸象”来形容那些观察事物片面,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人。
盲人摸象的读后感(一)
《盲人摸象》这个故事讲的是:为了弄明白大象是什么样子,四个盲人就去摸象,结果,摸到大象身子的盲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象牙的盲人说大象跟又圆又光滑的棍子一样,摸到象腿的盲人说大象跟柱子差不多,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象跟粗绳子一样。
读《盲人摸象》有感这四个盲人说的都不对,因为他们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不能用部分代替整体。
一定要摸遍大象全身,才能知道大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故事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要正确认识一件事情,就必须认认真真把它的各个方面调查了解清楚。
如果马马虎虎、一知半解,就轻易下结论,很容易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错误。
盲人摸象的读后感(二)
《盲人摸象》这个故事讲的是: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个国王,一天有六个盲人想摸大象,国王便让人牵一头大象来。
第一个摸着了大象的腰,便说:“大象像一堵墙”;第二个盲人摸着了大象的牙,便说:“大象像一杆长枪”;第三个盲人摸着了大象的鼻子,他说:“这头大象像一条蛇”;第四人盲人摸着了大象的腿,他说:“它像一棵树”;第五个盲人摸着了尾巴,他说:“它像一条绳”;第六人抓住了大象的耳朵,他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像一把扇子”。
于是啊,他们吵个没完。
国王不禁大笑说:“你们每个人都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就认为摸到了大象的全部,真可笑。
”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面对任何事物,都要仔细观察,不要只看表面,甚至局部现象,就下结论,这样往往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盲人摸象的读后感(三)
小朋友们,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他的名字叫《盲人摸象》,你们想听吗?
要是想听就竖起耳朵来,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赶象的人来了,让四个盲人让开点,有一个人提议说:“像是什么样子的,咱们来摸一摸,好吗?”他们说:“对,摸一摸就知道了,”感想的人在上面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意了,他把象拴在树上,让四个盲人摸一摸,第一个盲人说:“我知道了,象的身子像一堵墙,第二的盲人说:”象的牙像一根又圆又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忙人说:”象的腿像柱子一样粗,“第四个忙人说:”你们都说错了,象的尾巴像又粗又长的绳子一样,死的盲人你说我变,都觉得自己的对,谁也不服谁,赶象的人说:“你们都错了,要摸象的全身,才知道像是什么样子的,你们只摸了想的一部分。
”
读了这篇课文,使我懂得看事物要全面,不要片面。
比如我们遇到难题,不要从一方面去研究,要从多方面去思考,就能够解出来。
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故事是怎样的
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唐朝有一个人名叫王鲁,他在当涂做县令。
这个王鲁爱财如命,经常掠夺老百姓的钱物。
王鲁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变着法子贪污受贿,巧立名目搜刮民财。
因此,当涂县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个个从心里恨透了这批狗官,总希望能有个机会好好惩治他们,出出心中的怨气。
有一次,适逢朝廷派官员下来巡察地方情况,当涂县老百姓一看机会来了,于是大家联名写了状子,控告县衙里的主簿等人营私舞弊的种种不法行为。
状子首先递送到了县令王鲁手上。
巧的是,状子上所列举的罪行,和王鲁平时的违法行为几乎一模一样。
这可把王鲁吓坏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边看着手中的状纸,一边发着抖,心里想:怎么会这样,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想着想着,惊恐的心怎么也安静不下来,他用颤抖的手拿笔在状纸上
写下了他此刻内心的真实感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意思是你控告主簿,虽然目的就像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是我就像那条躲在草里的蛇,被大大地吓了一跳了!写罢,他手一松,瘫坐在椅子上,笔也掉到地上去了。
后来,人们从这个故事引申出“打草惊蛇”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一方面给予甲惩罚,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
现在人们多用这一成语比喻做事不够机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举动,导致对方察觉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图。
拓展:
打草惊蛇简介:打草惊蛇,现代汉语成语,出自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
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之一,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引证解释:喻惩彼戒此。
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 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
’为好事者口实焉。
”《里语证实·打草惊蛇》引《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
”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鸾,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回:“ 老武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
”亦作“打草蛇惊”。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 宋朱熹《答黄仁卿书》:“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
例句:
1,不要出声,免得打草惊蛇。
2,警察调查的时候不能使罪犯察觉
到有任何的风吹草动,这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3,这帮犯罪分子非常狡猾,隐藏很深。
警察分析,如果再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贸然行动,很可能会打草惊蛇。
用计案例:
《三十六计》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六字成语故事:三寸不烂之舌
2.大义灭亲的成语故事
3.成语故事《拔苗助长的故事》
4.关于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
5.关于东施效颦的成语故事
6.关于百感交集的成语故事
7.关于亡羊补牢的成语故事
8.关于不翼而飞的成语故事
9.关于不堪回首的成语故事
10.成语故事《南柯一梦》
关于打草惊蛇的成语故事
达尔文小时候是顽皮的小孩,但是他长大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达尔文小时候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达尔文小时候故事篇一
一个孩子,在学校时的功课差极了,老师说他的智力有问题。
看上去,孩子的确有些沉默寡言,他可以一个人坐在屋前的花园里看着花草小虫很长时间。
他的父亲教训他:”除了打猎、养狗、捉老鼠以外,你什么都不操心,将来会有辱你自己,也会有辱你的整个家庭。
”
他的姐姐也看不起这个学习成绩平平、行为怪异的兄弟。
他在家庭中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但是他的母亲怜悯他,她想如果孩
子没有那些乐趣,不知道他的生活还会有什么色彩。
她对丈夫说:”你这样对他不公平,让他慢慢学会改变吧。
”
丈夫说:”你这是怜悯,不是教育,你会毁了他的一生。
”但她却固执己见,他是她的孩子,需要她的安慰和鼓励。
她支持孩子到花园中去,还让孩子的姐姐也去。
母亲耍了一个小心机,她对孩子和他的姐姐说:”比一下吧,孩子,看谁从花瓣上先认出这是什么花?”孩子要比他的姐姐认得快,于是她就吻他一下。
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他回答出了姐姐无法回答的问题。
他开始整天研究花园的植物,蝴蝶,甚至观察到了蝴蝶翅膀上的斑点的数量。
对于她的做法,她的丈夫觉得不可理喻。
那种怜悯是无助无望的,除了暂时麻醉孩子之外,根本毫无益处。
但是,就是这位醉心于花草之中的孩子,多年后成为了生物学家,创立了著名的”进化论”。
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小时候故事篇二
达尔文小的时候,一次跟妈妈到花园里为小树培土.妈妈说:”泥土是个宝,小树有了泥土才能生长.别小看这泥土,是它长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们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长出了小麦和棉花,我们才有饭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宝贵了.”
达尔文问:”妈妈,那泥土能不能长出小狗来?”
”不能呀!”妈妈笑着说,”小狗是狗妈妈生的,不是泥土里长出来的.”
达尔文又问:”我是妈妈生的,妈妈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妈妈生的.”
”那最早的妈妈又是谁生的?”
”是上帝!”
”那上帝是谁生的呢?”
妈妈答不上来了.她对达尔文说:”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谜,你像小树一样快快长大吧,这些谜等待你们去解开呢!”
达尔文小时候故事篇三
达尔文的母亲苏珊是制陶商的女儿,她不但和蔼可亲,而且很有见识和教养。
她喜欢栽培花卉和果树,时常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达尔文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同时她又很有耐心,十分爱护他的好奇心,每逢孩子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傻”问题时,她从不横加指责,而是十分高兴地耐心给予解答。
正是母亲的这份爱心和赏识,使达尔文对生物、对他所生活的这个奇妙的生命世界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1815年夏季的一天,苏珊带着达尔文兄妹俩在花园里玩耍。
孩子们采了一些花儿,又去捕捉蝴蝶。
苏珊拿起花皆给刚栽上的几棵树苗培土。
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土,轻轻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小果树的树根旁。
“母亲,我也要闻闻。
”达尔文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学着母亲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
突然,达尔文抬起头,好奇地望着母亲,问道:“母亲,您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
“我要树苗和你一样壮实地成长,树苗离不开泥土,就像你离不开食物。
”
“就像我离不开母亲一样,是吗?”
苏珊会心一笑,说:“好好闻一闻,这是大自然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呀!别看这泥土黑,它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有了它,才有了郁郁葱葱的青草,才有了成群的牛羊,我们才有了肉和奶;有了它,花朵才能开放,蜜蜂才会成群飞来,我们才能喝到香甜可口的蜂蜜;有了它,才能长出燕麦和稻子,我们才有了粮食和面包。
”
“那么泥土里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呢?”达尔文开始创根问底了。
苏珊笑着对达尔文说:“小猫和小狗是猫母亲、狗母亲生的,是不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啊,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母亲生的。
”
“那么,嗯,最早的母亲是谁,她又
是谁生的?”
“听说最早的母亲是夏娃。
不过,我只知道圣母玛丽亚。
”母亲用手指着远方的教堂对儿子说,“就是教堂里那个圣母玛丽亚,可能夏娃和圣母玛丽亚都是上帝创造的。
”
“那上帝是谁创造的呢?”
“亲爱的,世界上有很多事,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个谜,我希望你长大以后自己去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
”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年幼的达尔文把家里的花房、花园和门前大河两岸的绿色世界当成了自己最早的课堂。
他不但天生喜爱动物,还喜欢收集各种植物、贝壳和矿物的标本。
他时常独自坐在河边或塘边,静静地注视着水下的游鱼和缓缓流动的河水。
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学会了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花草和树木的名称。
随着对生物了解的不断加深,他对生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童年在无忧无虑中过去了,母亲的关爱、赏识和耐心引导,使达尔文产生了对生物兴趣的萌芽。
也正是得益于母亲耐心的教导和训练,他那良好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他曰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母亲的赞美和赏识,在达尔文的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正是母亲循循善诱的教导,激发了达尔文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
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最初的对达尔文的好奇心的赏识,那么,也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不会诞生。
达尔文小时候故事50字
达尔文的小故事有很多,许多鬼故事都是非常有意思的,适合小朋友阅读。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达尔文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达尔文小故事篇一
1862年的一天,在伦敦市郊,一个叫威廉的年轻人沮丧地走在一条小路上。
他的目的地是肯特郡当村。
他的父亲――大名鼎鼎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住
在那里。
他是达尔文的长子。
在最无助的时候,他想听听父亲的建议。
威廉刚刚大学毕业,在一家银行做普通职员。
他干练好学,业务做得顺风顺水,但复杂的人际关系让他十分苦恼。
公司里的那帮家伙,为了奖金,为了升职,甚至为一个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都要钩心斗角,相互攻击。
当面亲切友好,背后疯狂厮咬,成了公司最真实的写照。
威廉是个单纯的孩子,不想参与争斗。
然而,身处其中,想要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
渐渐地,他受到的诋毁与打击越来越多。
他越来越不能忍受,简直要崩溃了。
威廉无助地看着父亲:“我到底哪里做错了,该怎么办?”
达尔文温和地笑了,拍拍威廉的肩:“孩子,这两天我研究生物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你知道一只寄生在椿树身上的大青虫有多少天敌吗?”
“应该有很多吧。
”威廉心不在焉地
回答。
“是的,孩子,它的天敌可多了,至少有四百多种鸟类,两百多种昆虫。
大青虫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躲避各种各样的伤害,任何一个天敌都会轻易要了它的命。
盲人摸象的故事”达尔文顿了顿,说,“你知道一只兔子有多少天敌吗?兔子主要有37种天敌,包括鹰、猎狗、狼等食肉动物。
你知道豹子有多少天敌吗?”
威廉抬起头来气呼呼地说:“爸爸,我对你的研究真的不感兴趣。
”
达尔文笑了:“豹子几乎没有天敌。
就算是狮子、老虎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也不会轻易去招惹豹子。
至于老虎,就更加没有天敌了,谁会愚蠢到去招惹一只老虎呢?孩子,我只想借此告诉你,越是弱小的生物,天敌越多,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多。
你在公司里受到种种打击,不是你什么地方做得不对,而是因为你的弱小。
有些伤害是躲不过的,摆脱它的唯一方法,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做
一只丛林里的豹子。
”
威廉心中一动,豁然开朗。
从此,他更加勤奋地工作。
16年后,他成了总裁,成了远近闻名的银行家。
职场中的倾轧与中伤,终于远远地离他而去。
他成了一只名副其实的豹子。
达尔文小故事篇二
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也当一名医生,可是达尔文无心学医,进入医科大学后,他成天去收集动植物标本,父亲对他无可奈何,又把他送进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当一名牧师。
然而,达尔文的兴趣也不在牧师上,达尔文有他自己的理想,他9岁的时候就对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
”为此,达尔文一直在积极准备。
为了有利于自己观察和收集动植物标本,达尔文抛弃了事务轻闲。
经过五年的环游旅行,达尔文在动植物和地质
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回国后又做了近二十年的实验,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
达尔文小故事篇三
19世纪三十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
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搭一个巢,吃的是野果禽兽,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一些“新情况”: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老林,让她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节,则将妇女生的婴儿或小孩分而食之。
达尔文“看”不懂,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翻译”告诉达尔文:“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孩子,生下的孩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留下来延续种族的生命,二是供我们缺食的时候当粮食。
妇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下她们有什么用?我们不吃掉她们就已经很宽容了;在饥荒没食物的时候,我们只有吃小孩,不吃小孩我
们吃什么呢?”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我要下决心改变这个原始部落不尊老、不爱幼的历史局面。
于是,他通过翻译,用高价买下了一个当地男婴,将这个婴儿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都市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的小孩变成一个“现代文明人”,然后,用这位“文明人”去改变他老家那种“弃老食幼”的原始现状。
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
达尔文通过熟人,把他带回了他的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旧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现代文明青年”的领导下,是不是有了质的变化。
可是,达尔文到处都找不到那个自己精心培养的非洲青年。
最后,他问部落首领,那人是否来了这里?首领回答:“来了。
”达尔文又问:“他人呢?”“我们把他吃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达尔文无话
可说。
到家后,达尔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愿望和他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
一个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决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有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
盲人摸象的故事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被淘汰。
适者才能生存啊!”
达尔文小故事文档格式
达尔文的故事非常励志,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了启发了?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达尔文的故事启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达尔文的故事启发篇一
我读了《达尔文的故事》。
我读了这本书明白了他很小的时候就自己去上学。
后来他坐‘贝格尔好”去考察收获很大而且发现了化石。
他不知疲倦地着数百种异国的化石、皮毛、尸骸,他在这
里挖掘出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我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达尔文爱科学、爱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他坚持不懈。
刻苦的研究生物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研究给我们的世界了变化,达尔文’进化论“开辟了崭新而广阔的研究领域,他也给世界带来了生物学理论。
达尔文的故事启发篇二
故事讲了,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科学,到处捉虫研究,为了这个喜好,常常逃课不上学。
爸爸发现以后,经常和他吵架。
爸爸的意见,达尔文听不进去,我行我素。
后来,爸爸发现达尔文坚持没上学,但是学习还是可以。
这个发现让达尔文的爸爸很吃惊,爸爸觉得达尔文对现在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可能喜欢学医,就不再请强求。
达尔文终于得偿所愿来到医学院,做自己的学习研究。
最后,不但创作了《生物进化论》等巨著,而且还成为一名有名的教授。
发现学习真谛后的达尔文和我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周
围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认为只有学习才会让人进步,了解更多未知的事情,得到更多的成功,自己就会更快乐。
我渴望会说更多的外语,和不同的外国人交谈,认识不同的文化。
我渴望写作能力不断提高,故事写得越来越精彩。
我渴望数学能力越来越强,发现逻辑关系的奥秘。
我渴望能继续保持好学的心态,增广见闻。
总而言之,学习就是无论事情的大小,只要我们不懂的,对我们有好的影响,能认真完成,得到收获,就是一种学习。
达尔文的科学气质达尔文回顾一生的道路时,曾谈到两种气质对他的帮助。
首先是“保持思想自由”。
1881年,他告诉人们,自己遵循这样一条治学原则:“我曾坚定地努力保持我的思想的自由,以便一旦事实证明这些假说不符合事实时,就丢掉我无论多么爱好的假设(而我不能反对每一问题成立一种假设),除此之外,我并没有别的办法。
”考虑到
当时宗教的社会习惯势力和神学的影响,考虑到研究进化论这一问题本身的难度,我们可以体会“保持思想自由”对达尔文是特别有意义的。
“保持思想自由”在达尔文身上具体表现为富有怀疑精神和不自满、不保守,无须说,他的进化论是对当时宗教神学观的叛逆,是大胆怀疑的产物。
他一生最感谢和尊重两位导师,一个是汉斯罗,一个是赖尔。
他恳切地接受导师的指导,但这并不妨碍他保持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思考。
例如,汉斯罗认为缠绕植物的运动是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种盘旋生长的自然倾向,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对花房中栽培的攀缘植物的观察,提出:“卷须植物或攀缘植物的运动是一种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以获取较大的阳光面和较多的空气,利于生存和生长,不这样的话,它们很难生活下去。
”又例如,赖尔关于珊瑚礁的形成,曾提出一个火山口理论。
人们相信赖尔,谁也不去怀疑。
可是达尔文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了疑问:“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