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的大众文化研究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篇一一、引言约翰·菲斯克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菲斯克的理论观点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普通人的文化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应用领域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二、约翰·菲斯克的理论背景约翰·菲斯克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他的理论以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基础,关注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程。
菲斯克的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和抵抗性,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反抗主流文化、挑战权威的力量。
他的理论不仅关注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关注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
三、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民主性: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民主的文化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精英文化的垄断,使普通人也能够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来。
2. 抵抗性: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抵抗性,它能够挑战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反抗和批判的途径。
3. 文化消费者的角色:菲斯克强调了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认为消费者在文化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选择和反馈对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菲斯克理论的再认识在当今社会,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菲斯克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这些变化的重要工具。
其次,菲斯克的理论强调了大众文化的民主性和抵抗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们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菲斯克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关注文化消费者的角色和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反馈,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
五、应用领域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大众文化教程复习资料

一:大众社会及其特征大众社会:社会理论中,大众社会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后果,是在与传统社会的比大众一在较中凸显出自身的特点。
1.大众社会成立的条件(教材P1)“在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出现的背后,是与土地相联系的劳动为基础的土地所有制的消除,紧密结合的乡村社群的瓦解,宗教的衰落和与科学知识的增长相联系的社会的世俗化,机械化的、单调的、异化的工厂劳动的扩展,在拥塞着毫无个性特征的人群的、庞大杂乱的城市中建立的生活模式,以及道德整合作用的相对缺乏(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这些后果要由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进程来承担)。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P112.大众社会的界定(教材P10)3.大众社会的特征大众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
其与传统社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大众与大众之间、大众与社会权利精英之间关系的不同上。
大众社会理论对大众社会的描述: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破坏性结果。
二:大众及其特征:1大众和公众:公众(public)是与大众相对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一般指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
是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其行为是有理性的,因而卢梭称之为民主政治的基础,认为公众的意志——公意代表了共同体的最高意志,是不可摧毁的。
2公众与大众的区别: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从 5 个方面加以区分①就表达意见和接受意见的人数比例来看,在公众当中,有许多人既表达意见也接受意见;而大众则更多倾向于接受群体意见;②、对大众传播反应的可能性而言,公众可能会有立即的反应,而大众则反应困难;③、就意见转变为社会行动的难易而言,公众比较容易,大众比较困难;④、就在社会中的自治程度而言,公众高,权力机构较难进入自治的公众领域,而大众则低,易受权力机构的操控;⑤、就传播统治的方式而言,公众参与民主运作讨论,大众由传播掌控社会,很少参与讨论。
3大众的特征:①、人数上看,数量巨大,超过其他的社会群体或集团;②、从存在形式上看,具有极强的分散性和异质性,呈现出一种原子化的存在状态;③、从行动上看,具有强烈的同质性,容易受到外部力量(国家或权力精英)的操控。
后结构主义传统-文化研究和米歇尔·福柯

弥尔顿《失乐园》
建筑:捷克布拉格:会跳舞的房子
同性恋的抗争、黑人运动、动物权利 服装、珠宝的设计
总结与反思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不会永远占据统治地 位,这样,必然有某一阶层总是会被边缘 化,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总是处于不断 地变动中。
感谢观看
雷蒙德 · 威廉姆斯 (Raymond Williams)
《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3
斯图亚特 · 霍尔(Stuart Hall)——英国文化研 究的领军人物 (视频播放)
斯图亚特 · 霍尔(Stuart Hall)
斯图亚特· 霍尔(1932— 2014.2.10)是当代文化 研究之父、英国社会学 教授、文化理论家、媒 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 评家、思想家。他开启 了学术工作政治化的先 河。
文化研究和米歇尔· 福柯
后结构主义传统:
后结构主义
理解文化研究中 “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两种定义: (1)指的是群体或社会依 赖的共同思想,意识形态以及某个群体理解 其体验的集体方式 (2)某个群体的实践行为和生活方式——即 个人每天在做什么有形的事情 这两者对文化的不同理解不能完全分开,因 为某个群体的意识形态是通过其实践行为生 产和复制出来的。 eg. 饮食文化、酒文化、动漫文化、甚至人 们飙脏话亦是文化
文化研究的内涵
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文化是如何通过不同意 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而产生的。 我们共享着有关事物的一些常识,这种共 同的理解就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 例如:人们的排队、吃早饭、开车 都构建 着意识形态。
文化研究
渊源:主要考查的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英国工人阶级的情况。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时代,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 信息产品的生产主体——传媒必定要按 照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进行经营,以工 业生产方式制造文化产品。 大众传播时代,文化信息产品的生产者 和传播者即传媒组织成为文化工业生产 的主体,而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成为消 费对象,传递信息的文化产品成为客体。
大众文化“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统一力量, 就是说不用公开镇压,大众文化即把广 大居民的意识和政治状况的命令连接起 来”。即使某些“工业化的文化可以像 民族文化一样,对资本主义制度发泄愤 怒”,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威胁资本主义 制度。
约翰约翰费斯克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持文化悲观主义的态度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尽管意识形态在其臣民中拥有自我复制的力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量尽管统治阶级施以霸权的压力但人民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仍然能够构建自己的意义和文化在产业内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完成这样的构建而且其构建常常是与产业唱对台戏的构建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与“文化 工业”(culture industry)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在1947年出版的《 启蒙的辩证法》一 书中最早提出“文 化工业”一词。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 是德 国第一位社会哲学教授, 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 在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 建立一种社会批判理论,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 批判理论,提出要恢复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 对现代资本主义从哲学、 社会学、经济学、心理 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 研究批判。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传媒理论把传媒视为统治阶级的工 具,以及资本家获取更多利润、获得最大利益的手段。 当代最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家是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路易斯· 阿尔都塞。 上层建筑(即社会组织)创造了意识形态,后者又影 响到了个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这种上层建筑是 由压制性的国家机器及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组成,前 者如军队和警察,后者如教育、宗教和大众传媒。当 统治阶级受到反叛行为的威胁时,它会调动压制性的 机制来把自身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大众。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By Antlin~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大众政治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XXX: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XXX: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XXX: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群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群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5.“葛兰西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的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大众文化理论 第一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一、什么是“文化研究”所谓“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在西方学术界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为对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它与一般所说的(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cultural research),以及文化理论、文化批评也不同,更不等同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文化分析”。
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文化。
这里所介绍的“文化研究”,是特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生发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英语世界,然后逐步影响到全世界的一种学术思潮或一个知识流派,所以又称文化研究学派。
在西方,有些文章为了区别这个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常常把前者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作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是由1964年成立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由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几位奠基人的研究及其成果,如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爱德华·汤普森(E.P.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等著作所奠定。
“文化研究”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横跨全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但与“文化研究”联系特别紧密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它们是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
因为“文化研究”为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及其它大众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大众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因此,它被公认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大重要流派。
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

媒介与文化研究方法是什么1.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研究。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既开创了当代文化研究的传统,也同时为媒介文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比如雷蒙德·威廉斯,他对“文化”一词的重新定义对当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威廉斯扩展文化的意义,将文化由原来人们认定的狭窄的“高级精神产品”延伸为人类学意义的“整个生活方式”,把文化视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同义的”⑶(前言第7页),这就将大众的生活方式纳入到了“文化”的范畴之内。
而在事实上,媒介已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威廉斯扩展文化的含义,也就为媒介文化研究确立了理论的合理性。
文化研究学派在很大程度上受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影响,其另一重要成员斯图亚特·霍尔“特有的贡献,就是将经过意识形态编码的文化诸形式与受众的解码策略联系起来”⑷(第60页)。
霍尔着力探讨社会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如何借助传媒的力量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意识形态,他充分肯定了大众传媒在意识形态播散过程中的重要性,看到编码解码所呈现的复杂性:“这完全进入到争夺意义的斗争之中——语言中的阶级斗争”⑶(第352页)。
霍尔使意识形态成为文化研究包括媒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的概念之一。
2.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研究是当代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也理所当然是媒介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大众文化是依大众传媒相伴而生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中,将大众文化视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工具,无论是霍克海默、阿多诺的对“文化工业”的批判,还是马尔库赛“单面人”的隐忧,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倾向。
而被称为“庶民文化的乐观者”的约翰·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理解有别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他不是从文化生产而主要是从文本接受的层面解读大众文化,认为大众具有对抗宰制的能动性,他由“快感”的分析中对大众文化作了积极的理解。
法兰克福学派和费斯克等人分别为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同的思路。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

约翰菲斯克把文化的生产力分为哪三类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领域重要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解读电视》、《传播研究导论》、《电视文化》、《理解大众文化》、《解读大众文化》等著作在媒介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研究方法上,费斯克颠覆了传统的线性传播学研究模式,采用结构主义符号学与民族志符号学相结合的传播学研究方法,既关照社会语境,又关注日常生活。
在研究路径中,他提出媒介文本是一个具有多义性、开放性及互文性的“生产者式文本”的概念;强调大众并非是文化工业所主张的一种异化的、单向度的“文化白痴”,而是一群具有主动性和创造力的行动者;认为“文化经济”是与“金融经济”既同时存在又相互独立的一种经济形式,在这一经济体系中,大众是生产者、文本是商品,流通的是意义与快感;阐述了大众具有“自下而上”的抵制性的权力,在与权力集团的抵制中获得了意义上的快感,从而使媒介文化走向一种“微观政治”。
纵观费斯克的整个研究范式,可以看出,他是以意义与快乐为核心,以大众能动性为主线,以符号学研究方法为载体,从而勾勒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媒介文本、媒介大众、媒介经济、媒介政治的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体系。
作为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理论摆脱了法兰克福学派浓重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色彩,并将伯明翰学派积极能动的受众观推向了顶峰。
但费斯克的媒介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也受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第一个将学院派文化研究“大众化”的学者,是“大众文化的救赎者”,但也有人认为他高估了大众的力量,是“快乐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不加批判的民粹主义者”。
正是这种激烈的论争,才给了我们深入辨析、阐释研究的可能性。
上世纪90年代末,费斯克的文化理论开始引入中国,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草根文化的流行,费斯克的文化理论再度受到热捧,但目前对于费斯克的研究仍然比较零散,尚缺乏系统的论述。
文化研究学派

第一节“文化研究”的概念、特点、历史与动因一、什么是“文化研究”所谓“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在西方学术界有特定的含义,不能顾名思义地简单理解为对于文化的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它与一般所说的(更宽泛意义上的)文化的研究(cultural research),以及文化理论、文化批评也不同,更不等同于传统的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文化分析”。
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对象不仅仅限于文化。
这里所介绍的“文化研究”,是特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生发出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风靡英语世界,然后逐步影响到全世界的一种学术思潮或一个知识流派,所以又称文化研究学派。
在西方,有些文章为了区别这个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常常把前者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即写作Cultural Studies。
“文化研究”是由1964年成立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发展而来的,其理论基础由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几位奠基人的研究及其成果,如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的《识字的用途》、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爱德华·汤普森(E.P.Thompson)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电视话语中的编码/解码》等著作所奠定。
“文化研究”涉足的领域非常广,几乎横跨全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但与“文化研究”联系特别紧密的,一般认为有四大学科,它们是文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
因为“文化研究”为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及其它大众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大众传播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因此,它被公认为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一大重要流派。
大众文化研究转向费斯克理论之考察

文章编号:167423180(2009)0520001214大众文化研究转向:费斯克理论之考察陈立旭(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杭州 310012)摘要:在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费斯克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正如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群众文化批判理论在阿多诺那里得到了典型的、充分的表述一样,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在费斯克那里也得到了典型的、充分的表述。
费斯克试图通过“双重聚焦”的视野或方法,克服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褊狭,从而希望更全面地认识大众文化。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既典型地体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也典型地体现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
当然,像任何一种具有创见的理论一样,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既有理论贡献又存在局限性。
关键词:费斯克;大众文化;双重聚焦;贡献;局限中图分类号:G 0 文献标识码:ATur n of Popular Culture Studies———Revie w o f J ohn Fiske ’s Theor iesChe n Li 2xu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popular cult ure studies ,John Fiske is ,w ith no doubt ,an im portant figure.As the theory of culture industry argued by the Frankfurt School is fully elaborated by Theodor Adorno ,the the ory of popular culture in culture studies finds a typical and adequate explanation in John Fiske ’sw orks.By adopting a “double focus ”,Fiske intends to overc ome the w eak points of culturalism and structurali sm ,and t hus understand the popular culture in a m ore extensive way.H i s research show s not only a “post -m odern turn ”but also a “G ramsci trend ”in popular culture studies.H owever ,like any other original theories ,Fiske ’s popular cult ure studies have their the oretical significance as w ell as limitations.K ey words :Fiske ;popular culture ;double f ocus;significance ;limitations 费斯克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转向的重要代表人物。
对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文化研究的分析与批判

想 象性 作 品) 。放 到它 的语 境 中来 思考 , 工人 阶级
文化可 被视 为一 个非 常有 创造 性 的成就 ” [( ∞ 。] 】 “
文化 主义一 方面 反对 将文 化视 为纯 粹精 神范
收 稿 日期 :0 9 1 - 6 2 0 — 2 1
第 3 第 2期 2卷
V0 . 2 No 2 13 .
昭通 师 范高 等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 n l fZh o o g Te c e ’ Co l g o r a a t n a h rs o l e e
21 0 0年 4月
Ap . 01 r2 0
忽略 了主 体 人 对 现 实 的超 越 结 构 主 义 ; 文 化 唯 物 主 义 ; 意 识 形 态 ; 询 唤 文 中图 分 类 号 : O G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89 2 f 0 0 0 —0 1O 10 —3 2 2 1 )20 0 一4
础的直 接“ 反映 ” 的庸 俗 马克 思主 义偏 颇 。衣食住 行、 思维 言语 , 的 一切行 为 活动 都是文 化的具 体 人
表 现 , 政 治 、 济 到 制 度 、 俗 以 及 语 言 , 化 也 从 经 习 文
研 究方式 。结构 主 义过 于强调 意识 形 态对 主体 的
召唤 , 文 化主 义把文 化定 义 为人 民 的生活方 式 , 而
围墙 之外 。在 文 化 主 义 那 里 , 英 文化 与低 俗 文 精
化 , 肃 文学 与大众 通 俗文 学 的严 格 界限被 消解 。 严 威廉 斯在《 文化 与社 会 》 中就 这样 描述 工人 阶级 的 文化成 就 :工人 阶 级 因其 地 位 的缘 故 , “ 在工 业 革 命 以来 , 没 有 生产 出 哪一 种 狭 义 的文化 。我们 并 必须 认识 到 , 们 无 论 是 工会 、 作 运 动 , 他 合 还是 政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与“葛兰西转向”的启示

价 值 和 现 实 意义 。
( 关键 词 ] 大 众 文化 ; 化 主 义 ; 构 主 义 ; 文 结 文化 霸 权 理 论 ; 兰西 转 向 葛 [ 图 分类 号 ]B 0 中 55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0 8 2 8 (0 10 - 0 3 0 文 10 — 6 9 2 1 )2 0 9 — 4
9 4
北京科 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2 1 年 6月 01
真正 的文化却 日益稀少 , 少数文化精英发现 自己生活 在一 个敌 对 的环境 中 。 维斯 强调 文化不 单 纯是一 种 利 休闲活动 , 主张通过教育体系来传播文学知识 , 让人 们去阅读“ 伟大的传统 ” 即那些 旨在培养读者道德感 (
生意等十一项特质。 雷蒙 ・ ” 威廉斯说 :大众文化并 “ 不 是来 自普 通 百 姓 的认 同 , 而是 其 他 人 的认 定 , 个 这 词具有两种古老的意涵 : 低下 的工作( 如大众文学 ; 大 众出版商 , 有别于高品位的出版机构 )刻意讨人欢心 ; 的 工作 ( 有 别 于 民 主新 闻的 大众 新 闻 ,或 大 众 娱 如
乐 ) 另外 , 。 还有一个 比较现代的意涵 , ‘ 指 受到许多人
一
、
大众文化 与早期 大众文 化研究
喜爱 的’当然在许多早期 的例子里也有此意。‘ , 大众 文 化 ’ 由普通 百 姓 自己创 造 出来 的文 化 , 种 概 念 指 这
与 上述 的观 点不 同 。 目前 , 常意义 上 的“ 众文 ” 通 大
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

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新闻学斯图亚特·霍尔的传播学理论段伟斯图亚特·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卓越代表人物,是大众传播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研究的文化领域是最为典型的:涉及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传播文化、多元文化等领域,尤其是在传播学领域,其研究关注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文化表征理论为视角,从创造的符号学“编码,解码”传播模式着手,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极强的社会实践性,霍尔的文化理论完成了文化研究“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范式的整合,尤其是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不仅对欧洲大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是对欧洲大陆以外的文化同样具有参照意义。
本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理论研究为出发点,试图探究我国媒体在意识形态化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对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新闻传播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微妙且复杂的关系有着借鉴意义。
一、打破传统媒介研究思维僵化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传统的媒介研究方法是以“主体”对“客体”的两元对抗思维模式,简而言之,主体是作为创造者的传播者,客体是接受信息的受众者,信息从主体到客体之间过程是中间的传播过程,这种传统的媒介研究思维方式僵化了受众的地位,被直接物化或对象化。
传播者以直线传播的方式将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给受众,传统的媒介研究将媒介作为传播者,把其看成是国家权力机构的传播工具,受众缺少自主权和话语权。
霍尔打破传统媒介研究的思维模式,将信息传播分成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和再生产,这四个环节概括了信息传播的循环过程,彼此既联系又保持独立性,同时提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播主体的目的和传播内容,技术、物质工具也在制约着信息的传播,传播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主客体对立意义上直线性,具有间接性。
传播过程还要考虑传播者和受众者双方的社会关系、差异性和多元性。
霍尔引入了符号学的观点,信息以符号为载体,组合成语义链进行传播,这个符号载体是以“语言”的规则构成,在符合和意义或者图像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保证了信息的正常流通。
(完整)作为学术畅销书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作为学术畅销书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让我们领悟如何挪用“霸权”(hegemony,又译“领导权”或“文化领导权”)考察和阐释大众文化政治学,从而有效地帮助我们锚定用以探究当下的以大众文化及其消费于其间具有隐形意识形态书写功能为特征的文化现实所急需的理论资源。
文化研究始终拒绝萦绕在文化理论和分析工作之中的“悲观精英主义”。
这些文化理论和实践似乎始终希望表明:能动性总是被结构淹没;文化消费仅仅是生产的影子;受众谈判是乌有之物,仅仅是经济权力游戏中的虚幻行为而已。
而且,“悲观精英主义”这一思考方式力图把自己表征为一种激进文化政治的形式.但这往往是一种政治策略,其间对权力的抨击结束于为了自身利益而去揭示他人何以始终是“文化盲从者"。
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西学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经过美国的中转落户中国。
随之,诸多“西方"文化研究著述漂洋过海而来,先是被零星译介,后来则以系列译丛和专门性学术集刊的形式登场,如中央编译出版社推出的《大众文化研究译丛》、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传播与文化译丛》和《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文化和传播丛书》,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媒介与社会丛书》。
虽然学界并未因此达成“何为文化研究"的共识,但想必不会有人反对的是,文化研究旨在考察大众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源自已然消逝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于是,在文化研究东渐的过程中,伯明翰学派――曾经执教或求学于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即使不能说占尽了先机,也可谓构成了学者们的关注重点。
一个例子是偏居英格兰东北小镇桑德兰(Sunderland)的文化理论家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2001年,斯道雷的成名作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的第二版作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之一,拥有了中译本《文化理论与通(第二版);2010年,该书第五版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俗文化导论》Culture:An Introduction入选《媒介与社会丛书》,以《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五版)(以下简称《导论》)之名面世。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
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
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狄福楼(De Fleur et al):
简单地说,社会愈变愈复杂,社会各分 子便愈来愈唯自己的目标是问。在社区 里,他们丧失向其他人认同,肯定自己 存在的能力,最后变成心理孤立的个人 集合体,与他人互动,但举止内敛,主 要靠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
大众社会是指个人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例如心理上与他人孤立,人与人交往缺 少亲身性,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等等特性, 并非指人数众多的社会。这一点非常重 要,因为一般以为人数多就是大众社会。
大众文化的四种作用
一、同质化功能。在国际上,指各国大 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内容大 同小异;在大众文化方面,指媒介为了 争取大量消费者,力求内容“阖家共 赏”,致使年龄界限模糊,成人接触儿 童的材料,儿童则越过自然的心智发展 阶段涉猎成人的材料。
二、“现眼的消费”功能。是指精英分子的休 闲与其他文化活动,原用于炫耀特殊社会地位, 但工人阶级一旦手头宽裕,便会刻意模仿,以 炫耀身份。罗文索研究1901年以后四十年间美 国通俗杂志传记体文章,发现前期“英雄人物” 多赖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获得成功,后期人物则 靠侥幸行险,分野年代正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 那几份杂志开始叫人如何消费而非如何生产。
“大众社会”一词,最好视为显示某种关 系的模式,可能主宰社会或社会的一部 分人,诸如“大众生产”、“大众传播” 等字眼,是指某种活动有意影响人数极 多但彼此或多或少无甚差别的集合体或 大众,同样,“大众社会”指社会里的 大多数制度,用来应付一群人,其个人 态度和行为相似点较相异点更受重视。
大众社会的三个特点
偶尔模仿 经常模仿 从不模仿
模仿节目中人物的动作
29.4
63.6
7.0
在观看电视时
异中有同的文化研究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比较研究

异中有同的文化研究路径——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比较研究马驰从20世纪中期开始,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左翼学者们的研究更加贴近社会实际,他们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哲学、社会学、美学或文学艺术等领域,电影、电视、新闻、广告、互联网、流行音乐乃至语言、时尚、习俗、信仰等日常生活领域都成了他们关注的对象,他们抓住了20世纪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核心问题,即文化问题。
从美学的革命、从审美乌托邦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的转向,确实是20世纪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们的一个共同点。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众多流派中,伯明翰学派和更早一些建立起来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路径给后人留下的启迪最为深刻。
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伯明翰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但在已故哲学家德里达看来,从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分析,从賽义德的东方学到詹姆逊的文化政治诗学,从中我们可以确切地感受到各种被“改装”的马克思主义在其中的幽灵般的徘徊。
对这个幽灵,无论是无情驱赶还是热情拥抱,都是对这位幽灵般“父亲”的一种幽灵般的纠缠。
德里达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历,马克思在我们心目中的几乎慈父般的形象,以及我们用来和其他的理论分支、其他的阅读文本和阐释世界方式作斗争的方法,这一方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遗产曾经是——而且仍然是并因此永远是——绝对地和整个地确定的。
”其实,德里达的话大致也能反映近几十年西方文化研究的轨迹。
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其文化研究的路径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坚持某些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却是共同的。
我们知道,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就站在文化精英主义立场上开始了大众文化研究,其批判理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他们的大众文化批判主要集中在麻痹、瓦解大众反抗意志的“文化工业”上。
“文化工业”的含义是指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像一般商品生产那样生产文化产品,并建立起一整套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罗普的功能用于对电视剧《犯人》“抵达” 单元的分析 普罗普的功能 初期情况 违反禁令 恶人造成伤害 遇见魔法师 仪器 揭发假英雄 起 “抵达”单元剧情 英雄正要辞职 (暗示)间谍不能辞职 英雄正被绑架到“村庄” 女士给“第六号”特殊 故友与“第二号”在一
普罗普的功能用于对电影《锦衣卫》的分析 普罗普的功能 初期情况 违反禁令 同谋 恶行 对抗 出发 第一捐赠者功能 “抵达”单元剧情 英雄(青龙)执行任务 青龙带走玉玺 玄武和太监头子密谋 白虎、朱雀被杀 青龙与整个锦衣卫对抗 青龙逃亡 青龙找到正义镖局
“当时我正在一家理发店里,伙计递给我一 本《巴黎竞赛》(Paris Match),封面上有 一位身穿法国军服的年轻黑人士兵正在敬礼, 双眼仰望,可能正目不转睛的盯着一面法国 三色旗。这就是这幅图画所要表达的全部意 义。但是,不知是因为天真还是别的什么原 因,我从我的角度看到了这幅图画所要表达 的意思:法兰西是一个伟大的帝国,她所有 的子民,不论肤色如何,都在她的旗帜下忠 心耿耿、恪尽职守,而且这个黑人士兵在效 命于所谓的他的压迫者时所表现出的热诚, 是对于那些诋毁殖民主义的人的最好的回 答。”
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存 在,它们之间的关系由社会惯例、规范 或约定而来。
符号必须组合成系统,才具有意义。符号 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内每一个符号的 位置和意义,符号的意义源自它在结构中 的位置,好比父亲的意义源自他在家族中 的地位。符号的身上并没有一个与生俱来 的的意义的胎记,符号的意义是结构“恩 赐”的。符号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符号, 二元对立是符号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语言和言语
语言是一切言语活动的表现的准则,是 一个整体,一个分类原则,是言语机能 的社会产物,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 可能行使这种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 可少的规约。正是语言的原则性、社会 性、集体性,才保证了言语活动的有效 性。 言语则是人们的日常话语,是根据语言 规则形成的有差异的个人的表达。
电视剧《犯人》“抵达”单元中的二元对立 自由 第六号 个人 意志力 逃亡 信任 控制 第二号 组织 武力 捕捉 欺骗
电影《锦衣卫》中的二元对立 自由 青龙 个人 感情 逃亡 信任 控制 玄武 组织 武力 追杀 欺骗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对文本作横轴分析即赋 予文本明显的意义,对文本作纵轴分析则意味 着赋予文本潜含的意义。其明显的结构就是关 于发生的事件,而其潜含的结构即是关于文本 之内容。换个方式说,我们使用纵轴方法时, 并不太关心角色的所作所为,而更关心的是角 色的意思。列维斯特劳斯感兴趣的是,故事组 构的方式以及其组构如何产生意义。他研究过 很多富有争议性的神话,认为神话是由最基本 的单位“神话素”以某种方式组合表达信息的。
符号学分析的基本原理
能指和所指 能指是符号的形式,表现为一种文字、 声音或图象,这特定的文字、声音或图 象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 所指即那个被联想到的具体事物。 简言之,能指即意义的手段,所指即意 义本身。
所指的内涵与外延
外延是指能让人 一下子就联想到的、大 家意见一致的第一层意思。 内涵则是第二层意思。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确立的、约定 俗成的。
尽管普罗普探讨的是叙事体的一种特殊形式— —童话,但是他采用的分析故事构成单位及相 互关系的方法,对其他叙事文体的分析有着重 要的参考价值。它的重大突破在于他确立了故 事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因素——功能,提供了按 照人物功能和它们联结关系研究叙事体的可能 性。由此,为叙事体结构和要素分析开掘了一 条新路。同时,他将故事中出现的动作简化为 一种顺序组合,超出了表层的经验描述,使叙 事体的研究更趋科学化。其贡献是巨大的,他 所走出的虽然是第一步,但却是开天辟地的第 一步。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派的大众文 化研究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 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 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 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 义的鼻祖。《普通语言学教 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 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 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 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同时,由于其研究 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 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 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 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罗兰巴特对大众文化的符号学阐释
广告作品“Panzani"中的民族性特点 广告展示了一只装满水果、蔬菜和意大 利名牌Panzani罐头的购物袋,袋子用的 是意大利国旗的颜色。
罗兰巴特认为,内涵意义是大众传媒传播意 识形态的主要表现方式,他将这种内涵意义 的运作称作“神话”,是在运用神话制造新 意义。他对《巴黎竞赛画报》封面的分析。 美国俄勒冈大学教授艾伦赛特对1986年“挑 战者”航天飞机失事电视报道的符号学研究。
七个剧情角色 1、恶人——与英雄战斗 2、协助者——为英雄找到魔法师 3、贵人——协助英雄解决难题 4、公主与她父亲——寻找人交付困难的 任务 5、使者——派遣英雄赴难 6、英雄——追求某物,与恶人作战 7、假英雄——自称英雄却被揭穿
我们从横轴分析中了解的一些重要观念: 第一,不论任何类别或形态的故事,皆由某些 功能(或要素)所构成,这对于故事之原则至 为重要。由此,普罗普引导为我们了解公式的 本质。 第二,故事中事件发生的秩序非常重要,故事 文本的逻辑与故事中要素的安排,大为影响我 们对事情“意义”之想法。事实上,这就是所 谓编辑。
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紧密相连,互为前提。个人要说话 使人理解,必须用语言,同时语言的存在又必 须体现在言语当中,而且,使语言发生变化的 也是言语。所以,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 言语的产物,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是两种绝对 不同的东西”。 索绪尔认为,应该有两门学科分别研究,一门 是语言学,一门是言语学。为了强调语言的同 质性和系统性,索绪尔还提出了内部语言学和 外部语言学的区分,一切跟语言的机构、系统 有直接关系的要素都属于内部语言学的研究范 围。
皮尔斯(Peirce,Charles Sanders 1839-1914) 美国哲学家。 皮尔斯是由于他的哲学实用主义理论而 闻名于心理学界的,该理论后来对W.詹 姆斯、J.杜威和机能主义学派的其他成员 产生过强烈的影响。根据皮尔斯的观点, 实用主义是意义论而非真理论。他把实 用主义看作科学定义的原则,因此概念 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转变成可以观察的 事件。而且,皮尔斯的实用主义是与功 利主义相结合的,他强调科学和所有知 识的功利方面——重要的事在于它和所 要达到的目的的关系。
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在确定了语言的社会心理性质同时又 指出,在社会现象中有一类特殊的社会事实, 就是符号。语言就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他提出设立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 学——符号学,语言学应是符号学的典范,这 是它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因此,索绪尔也是 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
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
英雄的反应 接受代理人 空间变化 斗争 追击 困难的任务 完成 暴露 变相 惩罚 婚礼
青龙托镖 青龙利用乔氏父女 青龙被引向寻找真相 青龙与对手的直接交手 青龙被追击 青龙必须揭露玄武的阴谋 青龙挫败玄武的阴谋 玄武阴谋败露 青龙洗刷罪名、战死 王爷被惩处 青龙活在乔花心中
系谱轴的分析模式 系谱轴的分析是从文本中找出隐藏的对立 模式,这些对立模式深藏在文本中,会显 现意义。 “寻求民俗传说文本所强调的模式(通常 以二元对立原则为基础)。这个模式根本 不像连续的结构一样。相反的,从‘既有 的’秩序中取出要素,放在一个或更多的 分析架构中予以重组。”
共时性表示分析的意思,历史性表示历 史的意思。 共时性研究指研究某一具体作品中各因 素之间存在的关系,探讨文本中潜含的 对比模式。 历史性研究指检视叙述故事演进的方式。 “系谱轴”和“毗邻轴”
共时性研究 同时 静止的 体系中的关系 纵轴的(系谱轴) 列维斯特关系 横轴的(毗邻轴) 普罗普式的
罗兰巴特还发现图片很少单独出现,总要配 以某种形式的语言文本。巴特用“锚定”来 形容图片说明里文字的功能。他认为,视觉 图像的意义是多元分歧的,在它们的能指意 义下暗含了丰富的所指意义。读者会选择其 中的一些而忽视另一些。文字可以“固定那 些浮动的所指,可以解除符号不确定的疑 惧。”锚的另一功能则是巴特所谓的“命 名”,告诉我们照片上的内容是什么,好让 我们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为照片正确定位。
“我因而面对着一个更大的符号学系统:这 里有一个能指,它本身早已与一个先前就已 存在的系统(一个黑人士兵正在敬法国式的 军礼)合在一起了;这里有一个所指(有意 将法兰西主义和军事扩张混合在一起),最 后,通过所指存在于能指之中。”
巴特的讨论涉及符号学分析的几个要点
1、任何意象和文本都被认为包含某种意义 的不同层面或水平,尤其是这里有外延和内 涵的水平上的区别。 2、这些意义的本质取决于它们所处的语境 或周围的环境。意义是相互联系的。 3、意义或符码的一些层面是相对中立的或 相对客观的,而其他层面则充满了社会意义 或话语。 4、对这些不同意义的认识或阐释包含了分 析或解码,这种分析或解码通常依赖于被带 到分析中的指示和经验的本质。
话题讨论
对电影《功夫熊猫》的文本分析
话题讨论
任选一个文本(电影、电视剧或 广告等)进行符号学的阐释
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他把复杂 的语言现象分为语言(langue)、言语(parole) 和言语行为(language)三个层面。 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每个人的言语行为性质是 多方面的,跨许多领域。它既是物理的,又是 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 的,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的。 语言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是个人被动地 从社会接受而储存于头脑中的系统。它存在于 个人意志之外,是社会每个成员共同具有的, 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言语是言语行为的个人部分,是个人对语言 系统的运用。
实际上,符号学建立的只是内容阐释的 模型,而且符号学不是研究阐释的唯一方法。 就是说,符号学不能自诩囊括了内容的诠释, 至于分析内容对公众的“效果”和作者的 “意图”,符号学就更加无能为力了。符号 学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必须与符号 学学者的意识形态预设挂钩,它隐含了学者 对社会的判断,包含着并未言明的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