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朗诵解读】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是一个大章,这水气包括痰饮,甚至于前头讲的痉、湿、喝的那个湿,咱们说痰饮和水气都是一回事,全都是因水致病。
根据它的轻重、形态不一样,古人把他分成这么几种。
最轻的是湿,所以说风湿关节痛等等,组织里头看不出来是有湿,但确实有。
那么痰饮,咱们讲的不是有四个嘛,它主要注重支饮,另外痰饮与咳嗽搁一起是因为它影响到呼吸系统,尤其像悬饮、支饮都会造成喘息。
总之,痰饮是水,湿也是水,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咱们可以看到因水饮造成的病是很多样的,所以水气病是也相当的重要的。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这是一节,说水气病啊有五种,有一种叫风水,有一种叫皮水,有一种叫正水,又有一种叫石水,还有一种叫黄汗,底下就要解释了。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
这是解释风水。
什么是风水呢?就是又有水肿,又有外感,它就这么一个情形。
其脉自浮,浮为在表啊,就是得外感。
外证骨节疼痛,也是得外感,身体骨节疼痛了,同时呢就是恶风、恶寒嘛。
这脉浮、骨节疼痛、恶风寒不就是伤寒论讲的太阳病了吗?所以既有水气又有外感,虽然它没说肿,其实是肿的,因为讲的是水气嘛。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这个皮水也是在外,因为水在外,所以脉也浮。
外证胕肿,它的外证反应是脚肿,胕肿就是脚肿,按之没指,你一按一个坑。
它没有表证,所以它不怕风。
其腹如鼓,里头也没有水,按之像鼓皮,一按,里头是空的,肚子里没有东西。
其腹如鼓,不是说肚子胀,如鼓就是中空,里头没有东西。
它也不渴。
当发其汗,那么得用发汗来治疗。
这风水固然得发汗,因为它有表证。
皮水呢,水在外,也应该由外解,所以说这两种水,都应该发其汗。
这就把风水、皮水的形状、治疗原则都说了。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这个正水就是指上边停水,就是心下部位,相当胃的部份,有停水。
这块有水,它往上压迫横膈,就呼吸困难,所以外证自喘。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
风强则为陷疹’这个隐疹,我们前面说过,就是麻黄加术汤。
本来皮肤上在流汗,流汗又吹到风。
比如我们运动跑步,身上正流汗,口又很渴,跑到一个商场去买水喝,然后里面又有空调开了冷气,这时候正在流汗又被冷气风一吹,这就会出现隐疹,这就是标准的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对荨麻疹,皮肤的红疹,过敏性红疹,气候改变以后出现的皮肤过敏,还有晚上睡觉,被子一盖,身上就痒,这就是麻黄加术汤症。
为什么身体一热就会痒?因为毛孔没有打开,皮下还有很多的水,当你一盖被子的时候,身体一热,毛孔又没有打开,水又停在那里,当然就会痒。
'痒者为泄,’就是水要排出来,'风久为痂癞’如果这个病人一直不好,受到这种情形,一直不改善,也没有去治疗它,皮肤会变得越来越粗糙。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如果是风强为隐疹,如果是气强,身上就会有积水。
汗水的源头有二个,大肠里面的水正常情况会回到肺里面去,如果没有运动,肺里面的水充足了以后,水会从肺里面降下来到肾脏里面。
第二个就是饮水到了胃里面以后,发散到了三焦系统里面去,就到内脏的脏和腑周围的地方。
肺主皮毛,当三焦系统的水与皮毛的水混合在一起,就在我们的四肢上面。
就是因为我们人体水的源头是这样的,如果不知道,给发汗剂,比如用麻黄汤,麻黄一下去,太强了,胃里的津液就没了,小肠的津液也没有了,肺里面就干掉了,三焦系统里的水也没有了,这样就会太过。
如果是只过一点点,也不是真的很过,这种还好,如果是真的很过就会变成水不够了,发汗过了以后,跑到皮肤表面上去,又没有出去,肠胃里的水又没有了,停在那里,这就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证是因为肠胃干掉了,就变成口渴,身体里的水又在四肢末梢,在皮肤底下,又没有回头,所以,小便又没有了,这就是五苓散证。
1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
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31) 〘解析〙 气分,心下坚——心下痞坚
〖病机〗阳虚阴凝,大气不转,水饮停聚心下
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比喻法,示腹水范围如杯如盘
四、证治
(一)风水
1.风水表虚 【原文】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 痛加芍药。(22)
〘解析〙 异病同治:不同疾病
因病机相同:风邪客表,表虚卫气不固
肺失宣降,水湿泛溢肌表。 证候相同:水湿在表表虚 症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鉴别点: (汉防己-利水消肿)
风水表虚——以面目肿,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为特征
风湿表虚——以关节疼痛为主症。(木防己-祛风止痛) 故治法相同。 方药:防己黄芪汤——益气固表,利水消肿
〘临床应用〙
腹痛加芍药——通血痹,缓急止痛
2.风水夹热
【原文】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
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
〘解析〙 风水恶风,脉浮——因风致水,初起在表 一身悉肿——水为风激,泛滥四溢
从方测证(症):
尚有手足逆冷,腹满肠鸣,恶寒身冷,骨节疼痛, 四肢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脉沉迟等。 〘方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去其酸敛之性,以利气机,行水饮
麻辛附子汤-助阳温经发汗
全方令阳气振奋,“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功效〙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
〘临床应用〙
2.脾虚气滞
〖病机〗水湿阻遏阳气,卫气与水气相争
〘方药〙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 黄芪 桂枝 茯苓 走表行水,行皮中水气 通阳行痹,鼓舞卫阳
《金匮要略》卷十四水气
第十八条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分析:腰以下肿——病属里属下(阴),肾、膀胱,“洁净府”,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病属表属上(阳),肺,“开鬼门”,当发汗。
第十一条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逍遥散(柴胡15g当归15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15g生姜15g薄荷6g炙甘草6g)不同出处用量有差别。
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水液阻滞血道,水病较血分浅,易治。
治疗:五苓散方、当归芍药散方或四苓汤、相应可加大腹皮、桂枝、益母草等。
五苓散(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半两)
原文分析:内因——脾胃虚寒,脾失健运,湿重阳郁,营卫不调;外因——水湿外入,伤及心阳。
11.黄芪芍药桂酒汤(黄芪5两、芍药3两、桂枝3两、苦酒1升)
分析:本方调和营卫,祛散水湿。
黄芪(君),重用黄芪补气固表;(桂枝、芍药)调和营卫,温通心阳。苦酒(醋)①酸味收敛耗散之津。②性温,助桂枝通阳。③阻其余湿。
论皮水证治
(第五、二十五)
第五条
里水者,一身面目洪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挟热证。越婢加术汤——发越水气,兼清郁热,除肌表之湿。
第二十五条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原文分析:皮水表实无汗证。治疗:发汗、宣肺、利水、和中。
分析:(桂枝、茯苓)通阳化气利水,使水从小便而出。
(防已、黄芪)走表祛邪,使水从表解。
(桂枝、黄芪)通阳行痹,鼓舞卫阳作用。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下)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下)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寸口脉沉而迟,沉是有水,迟是有寒。
那么就寸口脉的诊查,他说寒水是相搏于里了。
寒水相搏于里,不是胃气虚衰,就是脾胃虚衰,所以趺阳脉当伏。
趺阳脉气衰,水谷不化,如果偏于脾气衰则鹜溏,古人认为这个脾,它输送津液,它气衰不能输送津液了,所以人要鹜溏,大便要拉稀的。
胃气衰则身肿,这个就是前头我们讲过的,这个胃气一衰,它不能化谷,血液、津液就是要枯竭的。
那么外边,尤其络脉非虚不可,它既是有寒水相搏在里,而胃气再虚,络脉再不足,这个水非往外走不可,所以说胃气衰一定要身肿的。
这个影响络脉,不是说这个经脉太实,它是虚,你看咱们说的这个胃气虚,谷气不行,影响血少,四肢厥冷,都在离远的地方,这个络脉也是一样,经血也是虚,但是络脉是更虚。
所以水,它就往虚的地方来,哪个地方虚就往哪个地方去。
不是说这个络脉虚,经脉就不虚,不是的,经脉也虚,但是不到那么个程度,络脉是空虚。
所以里头有寒水相搏于里,如果是脾气衰,那么大便要稀,就是下利了,如果是胃气衰,那么水谷不化,津液不生,影响经虚血少了。
血少,尤其突出的表现在毛细血管,那特别要少,认为这样水就趁着这个表,络脉虚而聚于皮表而不去,它往那块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那么这个就是影响到了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这是什么道理呢?十二经脉都是受气于胃,所以胃是水谷之海,那么十二经脉也就是血管了,它也都得来源于胃。
这个胃气一衰呀,这个少阳的脉也不足,这个卑,就是不足。
少阴的脉也细,细也是不足,细是血不足。
这个少阳指的是什么,不是指足少阳了,这个指的是三焦,是手少阳。
这个三焦,「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这个是《内经》的话,水道顺着三焦而下输膀胱。
那么三焦虚,水道不利,那么少阴脉也虚,那就影响肾了,地道不通了。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
金匮要略偶感脉证并治第十四——水气病的诊断#金匮要略#本部分主要说了水气病的诊断,首先是脉法上,水气病脉法上多是沉脉,根据不同的病机会在趺阳脉、寸口脉、少阴脉等不通的位置出现。
除了沉脉以外,由于病机不同,会出现紧脉、数脉、弦脉等。
当然象风水皮水早期还是会出现浮脉。
为什么水气病多是沉脉呢?一个是水饮内停,病位在里,第二个水为阴邪,阻遏阳气,所以会出现沉脉。
五脏得病后都有可能导致出现水气病,所以有了水气病我们要判断是由于哪个脏腑病变而来。
腹水多来自于肝、脾、肾三脏。
身肿多来自心肺脾三脏,阴肿多来自心肾两脏,小便不利多来自于心肺脾肾四脏。
6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之即胸满短气。
病内有水气的,趺阳脉应该是伏脉,现在变紧了,所以有寒症,会出现一些寒症的疾病,但是医生却用了下法,更伤阳气,从而出现胸满短气,水饮之病加重。
7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
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和上一条相对照,现在胃脉数,应该中焦有热,出现食欲旺盛,小便数,大便干,但是现在小便不利,所以是有水停。
9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本条说的是不同部位水饮的不同脉象,除了寸口脉以外,趺阳脉,少阴脉都是可以来进行进一步诊断的。
尤其是寸口脉候卫气,趺阳脉候胃气,少阴脉候肾气。
寸口脉弦紧,卫气不畅,恶寒疼痛,水行不畅,不能输布周身而走于肠间。
少阴脉沉紧,紧脉是疼痛的表现,沉为水饮,小便不利。
10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水病脉出者死。
水为阴脉,脉象为沉,如果有水饮停聚,脉浮的话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里我们要知道,风水、皮水是有可能是浮脉的,尤其是风水刚开始有外感而来,所以大多是浮脉,随着时间推移才慢慢变成沉脉。
水饮内停大多是沉脉,如果由沉转浮,但是症状却没有好转,情况就不太好。
1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概念:水气病即是水肿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以身体浮肿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命名:从病机来命名:水气化不行而病者,故称“水气病”。
病因病机: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功能失常,不能宣发、运化、开合而致三焦的水湿泛滥而形成水肿病。
二、分类与辨证(一)分类及其主症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風水其脉自浮,外證骨節疼痛,惡風;皮水其脉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脉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證腹滿不喘。
黄汗其脉沉遲,身發熱,胸滿,四肢頭面腫,久不愈,必致癰膿。
(1)1.风水脉证病因病机:风邪+水邪;外感风邪,肺气不宣,风水相击。
脏腑辨证:肺主症:其脉自浮、恶风、骨节疼痛(表证)。
病证特点:善行而数变,起病急,变化快,以头面先肿。
治则:当发其汗。
2.皮水脉证病因病机:湿邪+水邪:脾失运化,肺失宣降,水湿泛溢。
脏腑辨证:脾、肺主症:脉亦浮,不恶风,外证跗肿,按之没指,其腹如鼓。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足踝部先肿,而后遍及全身。
治则:当发其汗。
3.正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湿;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上逆外溢。
脏腑辨证:肾、肺。
主症:其脉沉迟,外证(腹满)自喘。
(浮肿、腹大)。
病证特点:发病较缓,腰以下肿。
治法:温肾化水。
4.石水脉证病因病机:阳虚+水寒瘀血;肾阳虚衰,水寒瘀血凝结于下焦。
脏腑辨证:肾、肝(“肝肾并沉为石水”)主症: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少腹硬满如石,引胁下)病证特点:发病较缓,下肢肿甚,连及腹部。
治法:温阳散结。
5.黄汗脉证病因病机:水湿袭表化热,湿热互结。
脏腑辨证:脾主症:汗出色黄如柏汁(28、29),脉沉迟,发热,四肢头面肿。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散水。
(二)四水与黄汗的病因病机及脉证1.风气相博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倪海厦博士讲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博⼠讲⾦匮——⽔⽓病脉证并治第⼗四1、风引起的⽔病:风⽔,⽪⽔,正⽔,⽯⽔,黄汗。
有表征,⽤葛根汤发掉就不会有⽔症。
风⽔,⽪⽔⽤汗解。
病因,发汗遇冷风,汗出不透。
⽪⽔,肚⼦⿎⼤。
冷⽔进⼊脉,到三焦系统。
如全⾝性⽔肿,⽤⿇黄汤。
正⽔,脉沉迟,外症⾃喘,代表⾥寒很盛。
可⽤⿇黄附⼦细⾟汤。
⽯⽔,脉沉,腹满不喘。
黄汗,湿热,脉沉迟,发热,胸满。
汗出⼊⽔中,流汗时跳到⽔⾥,或出汗洗澡,汗湿⽽⽆法全透出
,累积在胸腔,需要把湿排出来。
三焦是黄⾊的,腋下出黄汗。
上⾯⽔症,即汗未排掉,久了会有痈脓。
⽪肤⼲燥,也是因为有⽔在⾥⾯。
2、肚脐以上⽤吐法,以下⽤泻法,全⾝⽤汗法。
汗⽔来源:
⽔,进⼊胃,⽓化到三焦系统,即内分泌,淋巴系统。
游⾛全⾝及腑脏。
⾷物⽔,到胃,⼊⼤肠,被⼩肠加热⽓化到肺。
第⼀个⽔,运动会到⽪⽑,滋润⽪肤。
第⼆个⽔,会再回到肾脏。
3、⽣附⼦,重160磅⼈,量3钱,9碗⽔煮3碗。
重120磅,量2钱,6碗煮2碗。
⽤棉布包住,去⾥寒,强
⼼效果好。
4、痒:流汗时吹风,⽔出不来,遇到热,如盖被⼦,⽔要动就痒了。
痒者为泄,即可好。
水气病第十四
水气病第十四
【解析】
风水恶风 脉浮
风邪袭表,表证
一身悉肿——因风致水,风水相激
泛溢肌肤
而 渴———风邪伤津,表邪化热
水气病第十四
①风性疏泄
续自汗出
②热迫汗出
肌表无大热
无大热
但可有轻度发热
热随汗泄
水气病第十四
治法:发汗行水清热
水气病第十四
(4)石水
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其脉自沉——水气沉结于下 外证腹满——水气结于少腹 不喘——水聚于下,未波及于上
病机:肾阳衰微,阴寒水湿之邪 凝结下焦 水气病第十四
正水与石水的异同
正水
石水
相同
二者同病在里,均为里水
不 病位 病居中下二焦,
影响上焦 同 病机 脾肾阳虚,气化
不行,上迫于肺 症状 腹满而喘
概述
水气病第十四
【概念】
水气病:指体内较多的清稀水饮潴
留,泛溢于肌肤,引起以水 肿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水气病第十四
【形成】 《内经》中水气病称为水。 《阴阳别论》“三阴结谓之水” 《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
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水气病第十四
【鉴别】
相同:二者均属水液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 均与肺脾肾、三焦、膀胱关系密切。
水气病第十四
治法: 发汗行水,清热除湿
方药: 越婢加术汤
“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 渴也” ———倒装、插笔
水气病第十四
(2)皮水表实
【原文】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 甘草麻黄汤亦主之。(25)
水气病第十四
【解析】
里水——病在于里,非外感而来。 当见:一身面目洪肿,脉沉等症。
《金匮要略》笔记55|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气分血分阴实的处方思路
《⾦匮要略》笔记55|⽔⽓病脉证并治第⼗四:⽓分⾎分阴实的处⽅思路师⽈:⼨⼝脉迟⽽涩,迟则为寒,涩为⾎不⾜;趺阳脉微⽽迟,微则为⽓,迟则为寒。
寒⽓不⾜,即⼿⾜逆冷;⼿⾜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转,膀胱营卫俱劳,阳⽓不通,即⾝冷,阴⽓不通,即⾻疼。
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
阴阳相得,其⽓乃⾏,⼤⽓⼀转,其⽓乃散,实则⽮⽓,虚则遗溺,名⽇⽓分。
本段在历史上始终是个谜团,很多经⽅家在解释,这段整个讲的是⽓分病。
“⼨⼝脉”即阳脉,“迟⽽涩”表⽰⼼臟⼒量⽐较衰弱了。
“迟则为寒,涩为⾎不⾜”,代表进⼊少阴证,阴寒⽐较盛,⾎也不够。
《内经》讲,不知阴阳不能当医⽣,阴阳怎么看?腹为阴,胸为阳,肚脐是阴阳交会点,以肚脐为始点写个“8”字,写的⽅向便是阳⽓和阴⽓运⾏的⽅向,即腹部阴⽓运转的⽅向是顺时针的,顺着⼤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的⽅向(亦是⼤便⾏⾛的⽅向);胸部阳⽓运转的⽅向是逆时针的,从阴到阳,便是阴阳的“⼤⽓⼀转”。
正常⼈阴阳⽓按照这了“8”字转的时候,阳中就会有阴,阴中就会有阳 ,阴阳⾮常协调,故头⾯是阳,但摸到是冷的,下⾯是阴,但摸到是热的,所以正常⼈上⾯冷下⾯热。
若上热下寒就不正常了,这时就该动⼿调理了,千万不要等到肿很⼤了还不⾃知,还觉得没什么,那是因为年轻⽓盛,等到哪天阳衰了就知道了。
阴阳⽓在转时分两症:⽓分和⾎分,这⾥讲的是⽓分。
当胃、胸腔都是寒的时候,上下皆寒,饮⽔、⾷物⼊胃,胃⽆法消化,肠胃就是⽓分,⽓分的⼒量不够,喝进去的⽔⽆法⽓化,⼩肠亦如此。
当⽔⽆法化为⽓进⼊五臟时,冷⽔就梗在胃的周围,胸腔肋⾻到腹腔形成⼀个⼤圆盘(以肚脐为中⼼),寒造成⽔⽆法⽓化,肚⼦变得很⼤,“名⽈⽓分”,是因为阳不⾜才造成的,阳不⾜造成阴积。
“⼿⾜逆冷”,⼿脚的温度跟胃有关,⼿脚热代表肠胃热,⼿脚冷肠胃冷,尤其是脚,因为胃经循⾏⾄脚。
上焦定义为⽓,下焦定义为⾎,“营卫不利”时,“腹满胁鸣”,肋⾻处有⽔声,中膈堵到,“8”字⽆法转动起来,变成阴在下⾯转,阳在上⾯转,各⾃转各⾃的。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十二条:不仅表皮会有水病,心肺等五脏也会得水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十二条:不仅表皮会有水病,心肺等五脏也会得水病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讲过水病就是身体某个部位有水积聚,水积聚后必然会影响到某个部位的功能。
这个水应该是广义上的水,包括汗水、还有未到膀胱的水(或者说是尿的前身)等。
在感冒(太阳病)的时候,汗水无法排出就会积聚在皮肤表层,这个其实也就是水病。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十二条:心水者,其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心生水病的病症:病人身体沉重不愿动,不得躺下来,病人烦躁不安,阴囊肿大。
心是人之活力(火)的源泉,现在火被水制,那么火气就不会旺,不旺则会人的活动意向减弱,或者说没有活动的意愿。
由于火力不够,下身的水气就无法很好的往上提升,积聚在下部,表症就是阴囊肿大。
病人的肝有水病的病症:病人的腹部肿大而不能转身,胁下腹部处会有疼痛,嘴巴里不时的会有津液流出,小便还是通畅的。
肝部有水病,那么肝就会肿大,从而引起腹部疼痛,嘴巴里的津液应该是往上走的肝水。
病人的肺有水病的病症:病人身体会肿大,小便会比较困难,病人会时不时出现拉稀。
肺在身体中主气血的输送,现在有水病,那么其输送功能就会出现问题,没能把全身的气血正常输送,病人的身体就会出现浮肿,由于金生水,肺受水病影响,尿液的源头就会受到影响,小便就变得很少了。
在之前讲过水病是因为寒的问题,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大肠也就自然受寒影响,从而造成病人拉稀。
病人的脾部有水病时的病症:病人的腹部变大,感觉四肢沉重、动不了,会感到口干舌燥,病人怎么都不想动,小便也变得非常少。
脾主少腹、主四肢,脾有水病就造成了少腹大,四肢不愿动,感觉沉重。
病人的肾有水病的病症:病人的腹部大、脐部肿大,腰痛、很难有小便,阴部湿漉漉的好像牛鼻子上的汗,病人脚到膝部都是冷的,病人的面部看起来是干瘦瘦的。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八)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越婢加术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八)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越婢加术汤【原文】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
如果津液伤到了,不该发汗而开了发汗的药,病人一出汗以后,因为津液没有了,例如吃了麻黄汤,发了汗以后,水液不够了,病人就会抽筋造成痉挛,小便会变得滴滴答答,很浓稠。
遇到这种津液不够了的时候,我们就要加一增润津液的药进去,比如说人参,甘草,生姜,红枣,这些都是增润肠胃的津液,让津液慢慢的回头。
这个条辨讲的是越婢汤加白术,“里水者”就是水更深一层在里面,“一身面目黄肿”全身都发黄发肿,“其脉沉”摸他的脉很沉,代表病在里。
“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因为水积在身体里面,所以,小便不利,造成了全身水肿。
“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如果这种情形,小便自利,代表这个水有地方宣泄,这就会丢失津液,病人就会有口渴的现象。
越婢加术汤很简单,读到条辨的时候,不是很明白。
越婢汤在使用的时候,病人一定是有汗,而且喘气,还有发高烧。
加白术的意思,就是因为病人本身身体里面有湿在里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家,本身就素有湿。
那么怎么知道病人有湿?也就是病人平时没事就感觉到身上的肌肉比较酸痛,那就是汗水没有透发。
所以,我们常常说夏天不要呆在冷气间,不要吹空调,如果你工作的环境就是那样,没有办法,那就每天到户外去跑步,让汗出来一下。
汗从肌肉里排出来,那就不会那么酸。
只要是肌肉关节常常感觉到有酸酸的,都是有湿在里面。
如果又有汗,又口渴,那就是越婢汤加白术,这是里水。
所以,当病人有水肿的时候,又有汗,又口渴,小便不利,肌肉又酸痛,这已经是越婢汤加白术了。
像我们如果身体里面有水,出现“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这里脉沉代表里面有病,这里提到小便不利,可以使用肾气丸。
假令小便正常,人还是出现全身面目黄肿,我们就知道这个人里虚掉了,所以说“此亡津液”也,因为里面津液不足,所以我们要用越婢汤加白术。
第58讲:第十四篇:水气病
黑板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概述二、原文分析第3条论风水机理与脉证“中有水气”寸口脉浮─发热→沉滑:肿势增剧(发病)面目肿大:头面先肿,以目窠肿甚┌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新卧起状└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其颈脉动,时时咳:水渍于肺,肺失宣发(胃)人迎脉第5条皮水证治寸口脉亦浮→脉沉肿势加剧一身面目洪肿┬脾失健运┬水湿潴留于皮里(中)└肺失通调┘小便不利兼有郁热风水、皮水的异同点第1条(肾)正水──脉沉迟,外证自喘┬腹满└肿甚石水──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肝肾阴寒凝下焦,结于少腹第9条论水气病之病因病机第19条1.寸口脉┬沉:水┐肺气不宣┐肺失治节肺└迟:寒┘阳气被寒所阻┘↓水肿2.趺阳脉──伏┬脾气衰→鹜溏└胃气衰→身肿(肾之关门不利)(脾胃)衰弱→水谷不化3.少阳脾──卑(弱)(三焦)4.少阴脉──细┬男子→小便不利(肾)肾虚血少└女子→经水不通同学们好!我们上课,上一次课,我把十四篇概述讲完之后,讲了原文第1条的前半部分,就是风水和皮水的主要脉证。
今天,我接下来,把风水和皮水的情况,给大家复述一下,然后,再横穿一下,原文的第3条、第5条,作一下风水、皮水的鉴别,之后,再讲正水和石水的脉证。
关于“风水,其脉自浮”,这就是说明在感邪方面,外邪是风邪,然后和水邪互结,结于表,因此脉浮,即风邪阻滞于肺卫,所以,它脉见浮象,“外证骨节疼痛”。
我给大家补充了,若水湿在肌表,除了疼痛,还应该身体痠重,得有沉重感。
“恶风”,是风邪所致。
“皮水,其脉亦浮”,在脏腑辨证上,如果说和风水的区别,它不感受风邪,感受的是湿邪,因此,在脏脏辨证上,是归属于脾和肺。
这个脉浮也是说皮水初起的阶段,也是在表,因此,脉浮。
“外证胕肿”,这个月肉旁的“胕”,和我们现在写的三点水的“浮肿”,音、义完全相通。
那么,我给大家补充的,是提足旁的“跗”,来证明它的浮肿,是从下肢先肿,或者是说肿于足踝开始,或足踝肿甚,“按之没指”,这说明有一种可凹性的水肿,这是皮水。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14水气病脉证并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一、老师说:水气病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
风水病的症状是:恶风,周身骨节疼痛,脉浮等;所谓皮水,可以见到肢体浮肿,如果用手指在浮肿的皮肤上轻轻按压,被按的地方就凹陷下去,许久不能还原,不恶风,腹部膨隆如鼓,口不渴,脉也呈浮象;这两种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正水的症状表现是:气喘、脉沉迟;石水则腹部胀满,但不喘,脉沉;黄汗病可见全身发热,胸中满闷,四肢头面皆肿,脉沉迟,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经久不愈,势必生痈作脓。
二、病人的脉象浮而洪,浮是说明受了风,洪则表示水气盛,风邪和水气两相搏击,若风邪强于水气,那么身上就会发风疹,身痒,痒是风邪向外透达的表现,称为泄风。
病久不愈,便会成为疥疮类的皮肤病;如果水气强于风邪,发展下去,便会发生水肿,身体难以俯仰。
如若风邪与水气纠结不散,那么病人便会全身肿胀,直到发汗才会痊愈。
怕风是说明皮表阳虚,这就是风水病。
如果病人不恶风,小便通利,但上焦有寒,口中涎沫多,这就是黄汗病。
三、寸口脉象沉滑的患者,因为体内有水气,所以面目均肿大,身热,这还叫作风水病。
察看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起来的样子,颈前结喉两旁的脉管有明显的跳动,时常咳嗽,按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下去,不能很快还原,这也是风水病。
四、太阳病,脉象浮紧,按理应当有骨节疼痛,现在反而不痛,而是感到身体痠重,口不渴,此时及时发汗即可痊愈,这也叫风水。
如果有恶寒症状,这是由于皮表卫阳极虚所致,属于过度发汗引起。
患者只感觉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皮水。
如果患者感到身冷并且周身浮肿,病状就象周身麻痹一样,胸中憋闷不能进食,疼痛却局限在一处,傍晚时躁扰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叫黄汗病。
如果病人感到关节部位疼痛,咳嗽气喘。
口中不渴,这种病叫脾胀。
病人表现为浮肿,此时用汗法取汗可使疾病痊愈。
可是患了以上各病,如果伴有口渴而且腹泻,小便频数的,就不可用汗法治疗。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原文】:“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诞,此为黄汗。
”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我们治疗水肿,全身性的水肿,我们都是用的汗法。
遇到这种风气相击身体洪肿的症状时,只要发汗就可以治好了。
所以治水肿时,就不要加白术,直接用麻黄汤之类的变方让病人的汗发透,水就退掉了。
如果是瘾疹,我们就要加入白术,其目的是让病人发一点点汗就可以了,白术除了能去湿之外还能够敛汗。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当表虚时病人会怕风吹,这个怕风的症状就已经告诉你病人有风水了。
“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这就是我前段讲的黄汗了。
黄汗的人不一定嘴巴里面痰很多,而上焦有寒,肺里面是冷的,肺为白色,当肺是寒的时候,津液从小肠到大肠,再到肺里面去,结果肺太冷了,水进不去,就会吐出来。
为什么“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就是刚刚说过的,病人是在出大汗时立刻进入冷水里面而得到的,如果小便还是通利的,表示上焦有寒,因为上焦主肺,肺主皮毛,皮毛跟肺是相连到的,当皮毛被冷水刺激到而收缩,肺同时也会受到影响,于是原本肺里面就有寒的病人,在外来寒的刺激之下,此寒水无处可走,于是就从口中吐出白色的津液,反过来说,当我们看到病人口吐白津时,我们就知道这是肺家寒症了。
前面说的甘草干姜汤,就是去肺寒的处方。
黄汗,不一定是上身有寒。
条辨上面稍微有点说不通,因为竹简时间久远,传承到现在,有可能是出现了错简。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二二一)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我们这一节开始学水气病脉证,水病,就是肿起来了,面大,肚子膨胀,身上积水,有的人全身都是积水,有的人下半身积水,有的人早上起来脸很肿胀很大。
水病与前面学的饮病的差异在哪里呢?因为饮病是内发的,自己平常生活习惯不好,有的躺着喝水,这样的坏习惯造成的。
水病是外来的,就是表证失治。
本来这个人是桂枝汤证,或者是葛根汤证,结果医生不没有用桂枝汤或者葛根汤,用一些连翘,银花,板蓝根之类的药,没有办法把表证去掉。
表证没去掉,水就会慢慢累积在身体里面。
这就是失治,表证失去治疗的时机以后,才会造成水病。
【原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这个风水在外表,最浅的病,这个水病区分成了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
基本上的观念是:因为先有风水,结果碰到医生水平太差,不知道如何来治疗,结果水跑到三焦里面就变成了皮水,皮水在失去治疗的时机,才会跑到里面去,正水,石水,黄汗,成为这些里水。
这就是水病的源头。
如果是一开始得了伤寒表证,或者是中风,或者是温病的表证,我们用葛根汤来发掉,根本就不会有水病出现。
【原文】“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风水的脉是浮脉,这里并没有特别指出寸关尺,脉浮就是表,这个病人表现出来的外证看起来是骨节疼痛,怕风。
一个骨节关节疼痛,怕风吹,看起来好像是麻黄汤证或者是桂枝汤证,这是风水。
'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皮水,脉也是浮的,但是表现出来的外证脚踝肿起来,一按就凹下去一块,不怕风,肚子肿大,没有口渴,张仲景告诉我们遇到这种病应该用发汗来治疗。
不管是风水还是皮水,都是汗解。
中医,老祖先几千年相传下来治疗的方法,如果遇到病人有水肿,积水的时候,中医与西医不一样。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4
《金匮要略白话释解》14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论七首脉证五条方九首【本篇提示】此篇是论述水气病的脉象、症候及治法。
水气病是指有水肿证状的疾病,包括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与五脏之水、血分、气分等病症。
重点论述风水和皮水。
一、【原文】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①,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注释】①胕肿:即皮肤浮肿。
【白话解】老师说:水气病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等五种。
风水病的脉象本身是浮的,外表症状是周身骨节疼痛和怕风;皮水病的脉象也是浮的,外表症状有身体凹陷状浮肿,用手按压皮肤凹陷不起,不怕风,腹部胀大如鼓,不口渴,都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治疗。
正水的脉象沉迟,外表症状为气喘;石水的脉象现沉,外表症状为腹部胀满而不喘;黄汗病的脉象沉迟,全身发热,胸中胀满,四肢皮肤、头部及颜面浮肿,日久不愈,则可发生痈脓。
【本条分析】本条是指出水气病的分类,以及各类的脉证,为整篇的总纲。
风水:为外受风邪并有水湿,风邪中于表故脉浮、恶风。
湿邪停于腠理,流注关节,故骨节疼痛。
若因肺气不宣,通调失职,水湿潴留于肌表,尚可见有头面浮肿兼发热等症状。
皮水:为水行于皮下,与风水相类,亦属表,所不同的是不恶风,可见不是风邪。
因脾失健运,肺气不宣所致,水湿泛滥于皮肤,因此,全身浮肿,按之没指。
因水湿留于皮间,故腹皮如鼓。
皮水外形肿胀,但病在皮肤不在内,虽腹如鼓,而无喘满。
故《千金》认为“其腹如鼓”后,当有“不渴”二字。
《诸病源候论》及《脉经》作“其腹如鼓不渴”,说明此与臌胀不同,因水气内停而“不渴”。
风水、皮水病位在表,故脉浮,但风水因外受风邪,故恶风;皮水为水湿泛于皮中,故不恶风。
其治疗均可发汗以因势利导,使水湿从外而解,肿自消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原文朗诵解读】
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十四篇: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
•正文: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
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
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
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
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
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
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主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下
之即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
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
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
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
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
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
其病不除。
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
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
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
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腹痛加芍药。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
慎风寒。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
水,发其汗即已。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檗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
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
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
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