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唐: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学术突破

合集下载

数学天才张益唐曾说:“我宁愿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想回国当教授”

数学天才张益唐曾说:“我宁愿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想回国当教授”

数学天才张益唐曾说:“我宁愿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想回国当教授”如今,67岁的他过得怎么样?1955年,张益唐出生在大都市上海,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对数学是特别的喜爱,常常把一些高深难题带回家让父母帮破解,把父母搞得焦头烂额。

学校的老师也认为这小子长大后,绝对是个了不得的人,事实也证明了老师看人很准。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已经23岁的张益唐毫不犹豫就报名了。

平时的努力让张益唐收获了那一届的第一名,被著名的北京大学录取,就读于数学系。

经过4年的学习深造后,张益唐继续报考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由于张益唐实在是太优秀了,得到了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的美华裔数学家莫宗坚教授的认可。

莫宗坚教授认为张益唐是个可造之材,认为可以把张益唐送去美国留学深造。

于是,在北大的推荐下,张益唐作为公派自费生到美国去留学。

张益唐来到美国普渡大学后,莫宗坚教授成为了他的老师。

他在公派留学期间刻苦学习,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也正是这篇论文,让他和导师莫宗坚反目成仇。

张益唐的这篇论文选择了世界著名难题“雅可比猜想”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他在证明里引用了一个导师已经发表的成果,结果负责审查的专家们发现这个成果竟然是错误的。

张益唐这篇建立在错误理论上的论文,就失去了它该有的价值。

而莫宗坚的名誉和已经取得的一些学术成就,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师徒关系降到最低点。

张益唐原是莫宗坚的得意门生,但却因为一篇论文而让两人关系破裂。

张益唐一直到1992年才获得了普渡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

公派留学时间结束,他在国内的许多同学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回国任教。

但张益唐被美国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吸引,在一番思想斗争后,他还是决定留在美国。

由于没有拿到导师的推荐信,再加上没有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张益唐毕业后四处碰壁,没有任何一家学校或科研机构愿意收下他。

那段时间里,他从一个备受瞩目的天才,沦落为被世界遗弃的孤儿。

为了生活,张益唐在求职时,还在很多地方打过零工。

你应该有一个秘密项目

你应该有一个秘密项目

你应该有一个秘密项目作者:万维钢来源:《领导文萃》2021年第13期张益唐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的,20世纪80年代到美国留学,因未能早早得到数学界的承认,找不到好职位,只好一直漂泊。

有时候经济紧张,他还会去餐馆客串会计。

但是,张益唐一直都在做自己的研究,而且是最高级的数学研究。

那不是正式的工作,没有经费也没有报酬,没有人问他在做什么,但是他非得做。

终于有一天,张益唐完成了破解“孪生素数猜想”的关键一步,一鸣惊人。

我说的是,你也应该有个秘密项目。

这种感觉很好。

平时该上班上班,自己私下干一件大事。

这个项目不是普通的业余爱好,非常严肃认真,每天都取得进展,直到达到很高的水平。

那你可能会说,如果真是好项目,为什么非得秘密做呢?全职做不是更好?其实关键不是全职还是兼职,关键是你做的这个项目,要有一点“疏离感”。

也就是说你不应该跟一大帮人在一起凑热闹,应该自己独立地干。

因为疏离感能激发创造性。

最近有一本新书叫《怪人:在局内人的世界里做一个局外人》,作者是奥尔加·卡赞。

卡赞从小跟着家人以移民的身份在美国生活,因难以融入同学们的“主流文化”,被视为怪人。

但她发现,怪人其实也有优势,就是更富创造性。

这本书所谓的怪人,是没有融入集体的人,用王小波的话说就是“特立独行”的人。

而有研究发现,不融入集体,能刺激一个人的特立独行。

书中讲到一个实验,召集一帮受试者来做测试“创造性思维”的题。

比如,能不能发现词汇之间的有趣联系,以及让你画一个外星人,你怎么画。

实验中,有的受试者是来了就开始做题,而有的受试者,被给了一个“你被孤立起来了”的心理暗示。

实验人员会特意告诉后一种人,说我们有个组,别人都进组了,但名额有限所以你不是组的成员,你自己做。

而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组。

结果那些获得孤立心理暗示的人,发挥了更强的创造性。

他们的词汇题分数更高不说,画外星人更是放飞了自我。

普通受试者画的外星人大都没有脱离经典的“火星人”卡通形象,而“孤立者”却能大胆想象:他们会让外星人的胳膊、腿等都长在身体的同一边,让眼睛长在鼻子下面。

默默无闻的数学家张益唐攻破了素数难题

默默无闻的数学家张益唐攻破了素数难题

默默无闻的数学家张益唐攻破了素数难题默默无闻的数学家张益唐攻破了素数难题默默无闻的数学家攻破了素数难题2019年4月17号,一篇论文投稿到数学领域最富盛名的期刊之一《数学年刊》。

论文的作者是一位来自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在该领域名不经传的讲师,年逾50的学者张益唐。

这篇论文声称朝着解决数学史上最古老的问题—孪生素数问题前进了一大步。

那些著名数学期刊的编辑早已习惯面对那些不知名的作者夸大其词的论断。

不过这篇论文却与众不同,因为这显然是一份深思熟虑的证明:语言清晰严密并且使用了该问题最前沿的方法。

数学年刊的编辑决定对其做有限处理。

仅仅三周时间,相对于数学期刊通常的审稿节奏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张就收到了他的论文的审稿意见。

其中一个审稿人写到:“主要结果都是一流的”。

论文的作者证明了“关于素数分布的里程碑式的定理”。

一项巨大进展被一个之前默默无闻的研究者发现了,这个传闻在数学家里迅速传播开来。

张益唐在1992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其学术才能就一直被人忽视。

他找不到学术界的工作,当过几年会计,甚至在Subway干过。

蒙特利尔大学的数论专家Andrew Granville教授说:“事实上,根本没人认识他。

但突然之间,他就证明了数论史上重要的结果之一”。

2.3倍。

比如在100位的数中,两个素数的平均间隔大约是230。

但这只是就平均而言的结果。

素数经常比平均预计的结果更加紧密或稀疏的出现。

特别是孪生素数经常会突然出现,比如:3和5,11和13,他们的差仅为2。

而在大数中,孪生素数似乎从没有彻底消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孪生素数是3756801695685×2^666669-1和3756801695685×2^666669 + 1)。

数百年来,数学家一直假设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1849年,法国数学家Alphonse de Polignac扩展了这个猜想,提出不仅仅是2,对于任意有限的间隔都存在着无穷多组素数对。

张益唐:深藏不露的世界数学界“扫地僧”

张益唐:深藏不露的世界数学界“扫地僧”

张益唐:深藏不露的世界数学界“扫地僧”作者:暂无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第23期张益唐:深藏不露的世界数学界“扫地僧”5月4日,北京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纪念日。

1400多名北大77级、78级校友齐聚燕园。

在为他们专门举办的入学4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为唯一一名发言的毕业生代表,专程从美国赶回来的数学家张益唐分享了他的传奇学术经历。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张益唐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唐诗。

这诗句是在讲古,但也似在说他。

张益唐是北大数学系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生,1978年入学,7年后赴美留学。

张益唐只花了两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的部分结果,但花了七年才拿到博士学位。

并且论文涉及导师的一个引理论,因为不能确认正确而没有发表。

张益唐的论文,牵连导师莫宗坚的一篇重要论文被否定,让莫宗坚极为丢面子,拒绝给张益唐找工作写推荐信。

因此,张益唐毕业求职受挫,无法继续融入学术圈,只能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

最初六七年时间,他当过快餐店会计、帮厨,还送过外卖。

没有固定收入,他只能住在朋友房子的地下室里。

1999年后,看不下去的朋友,帮他在新罕布什尔大学谋了份工作,临时讲师,工资一课一结,过了好几年,才转成没有研究任务的正式讲师。

当时他刚刚结婚,新婚太太对他生活的“窘境”记忆犹新,“他连床都沒有,就睡在床垫上”。

不过,在张益唐看来,这都沒有什么,“我对物质生活确实要求不高,我太太给我买的衣服我觉得是个负担……我自己有几件衬衫几双袜子我自己都清清楚楚,我不愿意让自己有一样多余的东西”。

张益唐人生最低谷的那段日子,也正好是他爸爸患食管癌病重的两年。

妹妹打跨国电话抽泣着叫哥哥“你快回来一趟吧”!然而,当时的他举步维艰,还有无法面对家人的落寞,所以他选择了沉默和逃避。

25年的漫长离别,他没有回国,甚至杳无音信。

一对父母对儿子的挂念无从寄托,父亲63岁就早早地走了,走的时候没有儿子的半点音讯。

病弱的母亲,20年里最大的牵挂就是她最爱的儿子,却一遍遍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以至于当儿子2013年8月终于回国站在她的病榻前,她已经平静得好像儿子昨天刚刚来过。

张益唐:听数学大师说热爱

张益唐:听数学大师说热爱

张益唐:听数学大师说热爱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对于我来说,数学是我的热爱。

有一次我突然听到一位数学大师说,他认为学生们应该热爱中文,这让我陷入了一种思考和思索的状态。

当我听到数学大师提到热爱中文时,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应该热爱中文呢?中文又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工具。

掌握一门语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中文作为我们国家的语言,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

热爱中文,就是意味着热爱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

通过阅读经典的中文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增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热爱中文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掌握一门流利的中文,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热爱中文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优秀的中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语言的美妙和力量,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热爱中文,就是热爱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

而文学作品又是一种艺术的体现,通过欣赏和创作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我看来,一个人并不需要只热爱一种学科或者一门语言。

数学和中文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通过热爱它们,我们能够得到不同的收获和提升。

数学带给我思考和逻辑的能力,中文带给我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这两种学科互相补充,共同构建了我全面发展的个人素质。

热爱中文,对我来说,就是热爱自己的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而对于数学,它是我思考和逻辑的方式,是一种美丽的学科。

热爱中文和热爱数学,让我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张益唐 我真的相信数学应该非常纯粹

张益唐 我真的相信数学应该非常纯粹

张益唐我真的相信数学应该非常纯粹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它以其学习和应用的严
谨性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现在,数学已经成为学习的基础,几乎所有
的科学都不可避免地要依赖它。

张益唐曾说:“我真的相信数学应该非常纯粹。

”是的,数学的内涵
纯粹,无杂念,有利于人们深入思考,而不陷入部分主观因素带来的
干扰。

在这样一个纯粹、客观、精确的学科中,人们能够深入到细节,发现新的物理现象,分析问题,从而找到有效解决方案。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也在日新月异。

现代数学包括离散数学、
抽象代数、向量代数、代数几何等多种分支,并以计算机辅助数学为
代表的新兴数学技术日趋成熟,为科学研究、社会发展提供了抛砖引
玉的功效。

虽然数学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已经受到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但是必
须谨记,它仍然只是工具而已,不应该被滥用,也不应该当作智慧的
象征。

它的创新性取决于手段的对抗性,其真正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
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转换成现实的可用程序上。

因此,张益唐的观点仍然十分有效,即数学应该非常纯粹。

它的价值
在于它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提供的客观性和精确性,通过研究和思考它
可以成为科学发展的助推器。

张益唐: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学术突破

张益唐: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学术突破

张益唐: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学术突破2013年6月8日,受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前来纽约讲学的华人数学家丶新罕布什尔大学讲师张益唐,在法拉盛湘水山庄与新朋老友聚会,约50馀人挤满了二楼餐厅,庆祝这位数学家取得伟大的数学成就。

庆祝会之后,张益唐在距离湘水山庄不远的玫瑰茶室接受了《名星》记者陈小平的专访,一同参加谈话的还有张益唐的北大好友丶哲学家胡平。

在采访中,张益唐对记者谈到了他的数学研究历程丶未来研究计划丶与妻子的轶事丶中国父母情况丶个人爱好以及回国打算等。

(1) 我这人野心太大名星:我对数学问题是外行,今天我们采访不谈严肃话题,我想到哪问到哪,我估计不少人对你数学之外的故事是很有兴趣的。

张:好呀,这样倒轻松。

名星:从各种报导看,究竟你什麽时候开始孪生素数研究,好像不是很清楚。

我知道你的博士论文做的是被称作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克比猜想,你是怎样又跨入了数论领域的孪生素数研究的呢?张:雅克比猜想这个问题我已经很长时间不做了,我发现我的兴趣还是在数论,所以我又回到那儿。

在数学研究中,我经常是同时在想好几个问题。

其实,我对孪生素数的研究早就有了很好的部分结果了,可能是我这人野心太大还是怎麽样呢,要是没有做完,我就不想发表。

现在,我手里还留着好几个东西呢。

名星:外面说你这麽多年没有发表什么东西,原来是你把东西都拽在手上?张:是,这些东西是拽在我手上。

名星:很有意思。

外界说你没出东西,事实上,是你手上有东西,没有往外放。

张:事实上,我手上拽了几个东西,那怕就是部分结果拿出来,其成果也会非常好。

我这人就是这种个性——追求完美。

用英文说,Partial result,如果拿出来,也是很好的论文,可我就不甘心,为什麽我不能把它完全做完?完全做完之后拿出来的东西就是大东西了。

名星:你的这些自认为有把握的拽在手上的东西,是你从普渡大学做雅克比猜想的时候就做出来的呢,还是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时候,是在北大读硕士的时候呢?例如,你1985年在《数学学报》上就发表了东西。

北大传奇天才在美被打压,一蹶不振20多年,如今因这件事轰动世界!

北大传奇天才在美被打压,一蹶不振20多年,如今因这件事轰动世界!

北大传奇天才在美被打压,一蹶不振20多年,如今因这件事轰动世界!华人星光(ID:hrxg2020)原创内容作者:华人星光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他本是北大传奇天才,赴美深造却惨遭打压,沦落到送外卖,一蹶不振20多年,可后来,他因一件事轰动全世界!美国院校请他领大奖,他说,北大是我唯一的母校,至于美国的大学,他弃之如敝屐......他,就是张益唐。

他是少年天才,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看一遍就基本背会了。

他的数学天赋更尤为惊人,13岁进入清华大学附中,虽随着母亲一起下放劳动,求学之路一度坎坷,但在高考恢复后,他还是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那个时候,年轻的他是北大风云人物,数学系云集各样骄傲性格的高手,可一说到张益唐,无不感叹,他的数学天分是极高极高的。

1985年,在北大校长丁石孙亲自推荐下,张益唐去美国留学深造。

这一去,众人皆以为,这将是他攀上学术高峰的灿烂路途,却哪里知道,他竟被打压,甚至沦落到送外卖,一蹶不振20多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张益唐为了国家利益,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数论,转学对国家未来有用的代数几何。

他的导师名叫莫宗坚,是个学术大牛,最擅长的专业理论就是“雅可比猜想”,被称为这个领域第一人。

而张益唐,选择以“雅可比猜想”,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雅可比猜想”,是困扰世界的巨大难题,被称为“数学界的灾难性问题”。

导师莫宗坚在这个领域虽是大牛,却也仅仅前进了一小步。

张益唐选择这样棘手的题目,令无数专家嗤之以鼻:“初出茅庐,还是个愣头小子,能有什么建树。

”导师虽同意他的研究,却也并没有抱太多期望。

可是谁知,张益唐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成功的证明了著名难题“雅可比猜想”!这下学界沸腾了,大家迫不及待找到他的论文,一个字一个数的推敲计算,他们不相信,这个中国学生能破解学界百年难题!很快,他们终于抓到了张益唐的“错误”,可尴尬的是,这个“错误”来自于他的导师莫宗坚。

在张益唐基于导师的研究成果,进行证明“雅可比猜想”的时候,他发现导师莫宗坚的验证过程很有问题,但导师的权威不容质疑,他只能在这个错误的结果上继续证明,结果毫无疑问,在学界揪出这个研究的错误后,莫宗坚颜面尽失。

华人3大世界级数学家,一位在国内很出名,另外两位无人知

华人3大世界级数学家,一位在国内很出名,另外两位无人知

华人3大世界级数学家,一位在国内很出名,另外两位无人知华裔数学家在外国很出名,但在国内却不为人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我们有请下面这三位华裔数学家来回答!第一位:张益唐张益唐解决了孪生素数的猜想,一时间获誉无数,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但张益唐的成名之路却非常坎坷,张益唐从北大毕业之后前往了美国留学,期间由于和导师争论导致了隔阂。

他的这位导师也非常小心眼,直接在张益唐毕业的时候故意不给张益唐写推荐信!美国的教学机构有一件事非常不讲道理,那就是没有导师的推荐信,很难获得实习教学的机会!从而张益唐没有导师的推荐信,直接让他失去了实习教学的机会!没有办法,张益唐只能在餐馆里打工,也就是靠着洗盘子赚取一些生活费!张益唐作为名校的毕业生,洗了很多年盘子,他的北大同学劝他回国在北大任教,张益唐认为在美国没有闯出天地,现在回去只能给母校丢脸,从而拒绝了同学的好意!正是因为张益唐的坚持,所以后来终于得到了一个高校的认可,让他当代课老师,主要教授微积分。

在这一过程中,张益唐依旧在研究数学,他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终于在中年跨入老年之际,他如同灵光一闪一般解决了孪生素数的猜想。

当然,这个灵光一闪花费了张益唐数十年的努力和坚持。

那一年老牌英国报纸《卫报》刊登文章,标题是:鲜为人知的教授在折磨了数世纪数学精英的大问题上迈进了一大步。

张益唐的孪生素数猜想让国际数学界为之震惊,因为他解决了数学界几百年来的大疑问!但由于张益唐一直在国外,从而虽然在国际上非常出名,但在国内却没有太多人知道!第二位:丘成桐丘成桐先生是著名的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的学生。

先后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Lincei 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印度科学院外籍院士等职务。

在1982年的时候,丘成桐先生获得了菲尔兹奖,这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他是华人中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数学家!美国《纽约时报》将其称为“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

张益唐:北大才子餐馆刷碗,58岁攻克世界难题,庆幸自己身在美国

张益唐:北大才子餐馆刷碗,58岁攻克世界难题,庆幸自己身在美国

张益唐:北大才子餐馆刷碗,58岁攻克世界难题,庆幸自己身在美国十九世纪世界科学巨人,法国伟大的化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每一个科学家,不管他的事业在哪里,不管他走过了一段什么历程,都有生他养他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祖国。

中国有句话叫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人无论有多大能耐,人生多么辉煌,都不能将故土抹去。

可是也有的科学家取得成就之后,就讳言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出身就成了一个禁区,不想对别人再提起,似乎那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美籍华人科学家张益唐老先生他在58岁的时候破解了数学领域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面对鲜花和掌声,面对如潮的好评,张先生在接受华文知名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要是在中国,怎么会取得这么大成就"。

张先生说出这样的话实在叫人费解,难道他的成长历程跟中国无关,跟他北大毕业的经历也无关吗?难道中国的土壤里就没有出过伟大的数学家,难道中国会阻碍你成功的道路?事实到底如何,让我们循着张益唐老先生的人生轨迹,看看他都经历了什么,看看他为什么会说出那样的话。

1955年张益唐出生于上海,和同龄人相比,他是非常幸福的。

父亲是电气工程系教授,母亲是机关干部。

他从小聪明伶俐,酷爱读书,记忆力非常好,可以说是过目不忘。

5岁就能熟练背出100多个国家的首都所在地,6岁就能背出中国全部朝代的年号和皇帝名字。

7岁就看完了《西游记》、《三国志》、《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原著。

可是他的童年又是非常不幸的,1959年的运动中,他的家庭没有幸免,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沉重打击。

在机关工作的母亲,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精神崩溃,生活都难以自理,每天蓬头垢面、头发散乱到处喊叫,不能再给他母爱。

父亲也整天阴沉着脸,情绪低落,一回家就钻到书房,不知道给谁写检查。

天塌了,家在一夜之间面目全非,外婆成了这个五岁孩子的避风港。

可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他好学的天性,8岁那年过春节,外婆给他零花钱之后,他不买零食也不买玩具,而是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世界顶级天才数学家张益唐

世界顶级天才数学家张益唐

世界顶级天才数学家张益唐世界顶级天才数学家张益唐世界顶级天才数学家张益唐网络资料2018-01-16/E-mailhttp:///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1955他天赋过人,记忆力超群,他曾是北大的传奇天才,为专门培养他,北大还把他送到美国深造。

可这个天之骄子,却在美国从此一蹶不振,沦落到四处蹭饭,送外卖、端盘子……而30年后的今天,他却用一件事,就轰动震惊了整个世界!他,就是张益唐1955年他出生在上海,父亲是电气工程系教授,母亲在机关工作。

他从小就爱看书,有过目不忘的本事,4岁就能熟练背出100多个国家的首都,历朝历代的年号和皇帝,大字还没识几个,就连问带猜看完了《西游记》等原著。

然而由于身处那个年代,他的求学之路十分坎坷。

19551959年反右运动,他的家庭遭受沉重打击,母亲精神崩溃,无法照顾他,便将他送到外婆家。

8岁时,外婆给了他一些零花钱,在小伙伴眼里,他简直是奇葩,不买零食也不买玩具,而是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

书中提到了几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而书中最后一段的内容是:“看来这些问题,还要留给未来的数学家去解决,读者们努力吧。

”当时的他可能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未来的数学家”,就是自己!1955《十万个为什么》引发了,他对数学的强烈兴趣,9岁时,他就惊奇地,自己证出了“勾股定理”。

1966年,他被接回北京,当时是“越读书越反动”,可他却不顾一切,认真钻研数学。

1970年,他和母亲被下放五七干校,后来“文革”期间,大学制度被取消,他只能去北京一家锁具厂当工人,直到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他欣喜若狂,废寝忘食地,自学数学和物理,1955不久后,就以优异成绩,一脚迈进了中国顶级学府,北京大学的大门。

他是北大的风云人物,因为他实在是太天才了,同学王小东谁都不服,唯独服他:“在我心里,张益唐是唯一一个,数学天分比我高的。

”崇拜他的姑娘从学校南门排到了北门。

19551955张益唐靠前第二排,左手边第二个之后,他又跟随著名数论专家潘承彪,在北大读了3年硕士。

张益唐:听数学大师说热爱

张益唐:听数学大师说热爱

张益唐:听数学大师说热爱张益唐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益唐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经获得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最高奖项——“菲尔兹奖”。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但对很多人来说,它也是一门非常困难的学科。

很多人认为数学需要天赋,需要高智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张益唐告诉我们,数学并不是神秘的、难以接近的学科,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你有热爱它的心。

张益唐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认为,做数学和做菜、种花园一样,需要付出很多心血。

但是,我的心血都来源于我对数学的热爱。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对数学情有独钟,而有些人则对数学望而却步呢?在我看来,数学是一门需要深入思考、刻苦钻研的学科。

那些在数学上取得了成就的人,并不是因为地天才,而是因为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热爱数学,他们享受数学带来的思维乐趣。

热爱数学,就意味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抱着一颗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我们天生就喜欢探索未知的领域。

当我们开始学习数学时,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我们需要对这些概念充满好奇心,去思考它们背后的意义和规律。

其次,要保持毅力和耐心。

学习数学需要时间和耐心,有时候需要反复地探索和尝试,有时候需要一遍遍地推演和验证。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最后,要享受思维的乐趣。

数学是一门充满思维乐趣的学科,它需要我们灵活运用逻辑和思维,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当我们成功地解决了一个复杂的数学难题,那种成就感和骄傲感是无法言表的。

总之,数学是一门充满思维乐趣的学科,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你有热爱它的心。

张益唐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对数学保持好奇心、毅力和耐心,同时享受思维的乐趣,我们就能在数学这个领域里取得成功。

对数学家张义堂的感想

对数学家张义堂的感想

对数学家张义堂的感想
你是北大数学系的天才,为何要三年之后选择改变国籍,并说出“我宁可在美国端盘子,也不愿回国当教授”这样的言论?这是很多人对张益唐的疑问。

张益唐曾是一名从北大毕业的数学系学生,他后来在丁石孙的推荐下赴美留学,后来成为了美国的大学教授,也在孪生素数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国际著名奖项。

他受人争议最大的两件事,分别是“学术造假”与“贪图名利”,其中对于他争议最大的是选择在美国定居而放弃到北大任教这件事,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他很多的质疑与指责。

歌德曾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是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下定决心去实现它。

对于张益唐的决定,我并不想做过多的是非判断,可能每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爱略特也曾说过,理想与现实之间,行为与动机之间,总有一道阴影,或许他由于痴迷数学,加之不愿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决定留在美国。

时至今日,对于过去发生的一切似乎也不必过分纠结,而且当下国内的学术环境早已不同于往日,国内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毕业后,决心回国奋斗出自己的事业。

真诚地希望海外学子回国后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希望国家随着我们年轻一代人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

张益唐:专注写就的传奇

张益唐:专注写就的传奇

46以积极的作为推动工作的否极泰来,坚持住,努力向上,积累能力。

张益唐近60岁时,在一道200多年来无解的数学终极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超越了陈景润,是华人数学界的最好成果,可也让许多记者抓狂:“这个中国佬是谁?”穷困聊倒不放弃张益唐高考时以数学最高分的成绩进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5年去美国普渡大学读博士。

毕业后找工作困难,他在汽车旅馆打工,房租都交不上,便住在自己的二手车里,直到朋友邀请他到自己开的餐厅帮忙,张益唐才算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在餐厅里,他送过外卖、端过盘子、做过收银员,也当过会计,开始就住在朋友餐厅的地下室。

在艰苦的日子里,张益唐从未放弃过对数学的研究。

有人讽刺他:“博士不一样找不到工作?”有人嘲笑他:“搞数学能当饭吃?”但张益唐对世俗利益不关注,落魄不改对数学的追求,后来有人采访时问他:“如果不出国,你觉得能搞出来吗?”他说:“绝对不可能,世俗压力太大了,你躲不开的,自己可以沉住气,但你的家人、亲朋好友不答应。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急功近利成了人的本能,很多人已经无法专注地去从事某一项工作,专注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张益唐即使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依然专注于自己所热爱的研究,从未放弃过,也从未动摇过,正是有了这种专注的精神,才使得他在数学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职场中,我们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专注的精神和毅力。

矢志不移钻数学一直到1999年,通过在英特尔工作的校友唐朴祁的引荐,张益唐才到新罕布什尔大学谋得临时讲师一职,还没有编制,上一节课算一节课工资。

但他觉得能够稳定下来研究数学,他很满足,熬了几年后,他从临时讲师变成了正式讲师。

生活中,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着数学问题,几乎与世人隔绝。

没有研究经费,进不了圈子,为了潜心研究数学,他卖掉了汽车。

他和学生一起搭校车往返,经常坐在公交车上思考。

每周7天,他总是晚上六七点回家。

最长一次考虑数学问题,两个星期没跟人说过一句话。

他不会为了当教授而去发表论文,一直默默无闻,甘于寂寞,得不到世界认可,就是一个完全被忽略的人,连数学系的同学也很少有人提起他,但他仍然专注于一个困扰人类长达200年的问题——“孪生素数猜想”的钻研。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州一中2014届高三5月校质检试题

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福州一中2014届高三5月校质检试题

福州一中2014届高三校模拟考试语文2014.5(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列坐其次。

(王羲之《兰亭集序》)(2),芳菲菲其弥章。

(屈原《离骚》)(3)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4),略无慕艳意。

(宋濂《送东阳马升序》)(5),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6),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有与狐为友者,天狐也,有大神术,能摄此人于千万里外。

凡名山胜境,恣其游眺,弹指而去,弹指而还,如一室也。

尝云:“惟贤圣所居不敢至,真灵所驻不敢至,余则披图按籍,惟意所如耳。

”一日,此人祈狐曰:“君能携我于九州之外,能置我于人闺阁中乎?”狐问何意。

曰:“吾尝出入某友家,预.后庭丝竹之宴。

其爱妾与吾目成,虽一语未通,而两心互照。

但门庭深邃,盈盈一水,徒怅望耳。

君能于夜深人静,摄我至其绣闼,吾事必济。

”狐沉思良久,曰:“是无不可。

如主人在何?”曰:“吾侦其宿他姬所而往也。

”后果侦得实,祈狐偕往。

狐不俟其衣冠,遽携之飞行。

至一处,曰:“是矣。

”瞥然自去。

此人暗中摸索,不闻人声,惟觉触手皆卷轴,乃主人之书楼也。

知为狐所弄,仓皇失措,误触一几倒,器玩落板上,碎声砰然。

守者呼:“有盗!”僮仆坌至,启锁明烛,执械入。

见有人瑟缩屏风后,共前击仆,以绳急缚。

就灯下视之,识为此人,均大骇愕。

此人故狡黠,诡言偶与狐友忤.,被提至此。

主人故稔知之,拊掌揶揄曰:“此狐恶作剧,欲我痛抶.君耳。

姑免笞,逐出!”因遣奴送归。

他日,与所亲密言之,且詈曰:“狐果非人,与我相交十余年,乃卖我至此。

”所亲怒曰:“君与某交,已不止十余年,乃借狐之力,欲乱其闺阃,此谁非人耶?狐虽愤君无义,以游戏儆君,而仍留君自解之路,忠厚多矣。

使待君华服盛饰,潜挈置主人卧榻下,君将何词以自文.?由此观之,彼狐而人,君人而狐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益唐: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今天这样的学术突破2013年6月8日,受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前来纽约讲学的华人数学家丶新罕布什尔大学讲师张益唐,在法拉盛湘水山庄与新朋老友聚会,约50馀人挤满了二楼餐厅,庆祝这位数学家取得伟大的数学成就。

庆祝会之后,张益唐在距离湘水山庄不远的玫瑰茶室接受了《名星》记者陈小平的专访,一同参加谈话的还有张益唐的北大好友丶哲学家胡平。

在采访中,张益唐对记者谈到了他的数学研究历程丶未来研究计划丶与妻子的轶事丶中国父母情况丶个人爱好以及回国打算等。

(1) 我这人野心太大名星:我对数学问题是外行,今天我们采访不谈严肃话题,我想到哪问到哪,我估计不少人对你数学之外的故事是很有兴趣的。

张:好呀,这样倒轻松。

名星:从各种报导看,究竟你什麽时候开始孪生素数研究,好像不是很清楚。

我知道你的博士论文做的是被称作代数几何领域最难攻破的雅克比猜想,你是怎样又跨入了数论领域的孪生素数研究的呢?张:雅克比猜想这个问题我已经很长时间不做了,我发现我的兴趣还是在数论,所以我又回到那儿。

在数学研究中,我经常是同时在想好几个问题。

其实,我对孪生素数的研究早就有了很好的部分结果了,可能是我这人野心太大还是怎麽样呢,要是没有做完,我就不想发表。

现在,我手里还留着好几个东西呢。

名星:外面说你这麽多年没有发表什么东西,原来是你把东西都拽在手上?张:是,这些东西是拽在我手上。

名星:很有意思。

外界说你没出东西,事实上,是你手上有东西,没有往外放。

张:事实上,我手上拽了几个东西,那怕就是部分结果拿出来,其成果也会非常好。

我这人就是这种个性——追求完美。

用英文说,Partial result,如果拿出来,也是很好的论文,可我就不甘心,为什麽我不能把它完全做完?完全做完之后拿出来的东西就是大东西了。

名星:你的这些自认为有把握的拽在手上的东西,是你从普渡大学做雅克比猜想的时候就做出来的呢,还是可以上溯到更早的时候,是在北大读硕士的时候呢?例如,你1985年在《数学学报》上就发表了东西。

张:有些想法是我从北大的时候就开始有了。

我读硕士是搞数论,丁石孙教授当时是北大数学系主任,他要我改行去学代数几何,他说代数几何很重要。

这些故事,网上都已经捅出来了。

本来是丘成桐帮忙,当时丘成桐还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任教(1984年至1987年),约在1984年左右,丘成桐给我推荐了圣迭戈分校解析数论学家Harold Stark,结果被丁石孙给否了。

5月13日我去哈佛介绍孪生素数研究成果时,丘成桐告诉我这里面的故事。

再后来,我就跟了代数几何方面的高手莫宗坚,他当时想找个中国学生帮他做。

名星:这就是你去普渡的原因?张:对,就是这样。

名星:你的导师对你评价很高。

网上说他的论文一个结论导致你的研究走了弯路,不过,他说,他的论文没有问题,这是怎麽回事?张:他认为他是对的,而且谁都相信他是对的,但是,他没有证出来。

他告诉我他的研究是对的,我照着他说的路子就都做出来了,但回过头来才发现,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对的。

我也不认为他是错的,但他还没有拿出证据证明他是对的。

91年从普渡出来以后,我又回到我的数论上来,期间断断续续做这个,做那个,2001年还发表了一篇论文。

名星:你指的是在《杜克数学》发表的那篇文章?张:这些资料似乎你们都知道了。

名星:本来关於你的信息就不多,有关你的一些资料,网络基本上都挖掘了。

不过,你的朋友胡平丶冯胜平丶杨巍在湘水山庄讲的那些你在生活上的精彩故事,外界基本无人知道。

黎曼猜想成果拿出来会轰动名星:你说手上拽了几个东西,都是在你这20多年隐身期间分阶段完成的?到了哪一年时,你觉得你的阶段研究成果已经很不错了?张:这里要解释一下,不是发表出来的报导错了,如果有错,是我把人家搞错了。

人家问我一共想了多少年,我说三年或四年左右。

名星:精确点说,是不是北大校友拉你去新罕布什尔大学时,你开始进入孪生素数研究领域?张: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完全进入孪生素数猜想,这个时候,我还在想别的,包括黎曼猜想。

这个黎曼猜想,我手上也有一些东西,如果拿出来,也会很轰动,我就是这种习惯,如果没有完全结果,或者到最后,我觉得我不可能再做了,我也许会把它拿出来,但我现在是不想拿出来的。

这个孪生素数问题,实际我想了不止三年,断断续续想了很多年,就是因为看了前面三个分别来自美国、匈牙利和土耳其数学家已有的研究结果,可能这个领域的所有专家都在想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已到了有很好成果这样的阶段了。

在他们思考的基础上,能不能……谁都知道,是在关键问题跨越那根头发丝。

我能做出来,是我比他们坚持的时间长。

他们也想了很久,最后实在做不下去,就放弃了。

我有一种直觉,你要我去论证这种直觉我没法论证,但这种直觉告诉我,我应该可以做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了很多种办法,可能不是一根头发丝的距离,而是半根丶1/4或1/8根头发丝的距离,可就是迈不过去。

然后,这麽积累,就到了去年夏天的那个看梅花鹿的故事那个瞬间——我的好友,指挥家齐光的后院里经常有梅花鹿来做客,那天,我是想去看看有没有梅花鹿,其实那次我没看到,但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出来了,其实就是这麽一回事。

名星:你的关于孪生素数成果出来之后,有没有人出来质问你?指你证明不对的呢?张:没有。

波兰裔的审稿人伊万列斯(Henryk Iwaniec)给我一个非常好的评价,他是解析数论这方面的大师。

我写论文的时候,我就想好了,我的论文就是写给这些专家看的,就是只有他们能看懂的,全世界能看懂的也就是不超过十个人,我的论文中还大量引用了这些人的名字和他们的研究成果。

我想,我的论文投出去给他们看,他们很容易就能看明白。

后来的结果果然是这样。

从投稿到给我答覆是三个星期,实际上,我的论文中,非本质的丶细节性的差错还是有点,但大师级的人看你的东西,他可以不管这些差错,他看你的思路,他觉得你是对的就行,那些小差错都是可以修改的。

这是我们做数学的人都知道的。

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星期就给我来了通知,而且说的是那么肯定。

我用中文来说他们的审稿通知是:“我们把你的论证非常仔细地丶非常彻底地看了,我们发现找出你的一个小漏洞非常困难”——这意思是“我们找不出问题出来”。

这也是这几天我在纽约听到的,审稿人伊万列斯说我的证明“水晶般地透明”。

就像我刚才在会上说的,只有三件事情让我高兴,第一是我把它做出来了,第二,它是那么快地得到承认,第三,我突破了一根头发丝般的距离。

至于别的什么出名呀,我一点都不觉得高兴,反而觉得头疼。

我没有想到结果会是如此轰动名星:你觉得你有绝对的信心?张:我在投稿之前我就自己问自己,这个是不是对的?我的论文是在2012年写完的,然后就是修改,一步步地细细检查,那个是很累的,甚至比写出来还累。

名星:你的投稿时间是2012年几月?张:4月份。

然后5月13日就去哈佛演讲了。

名星:为什么你第一站选择去哈佛演讲呢?丘成桐教授。

他邀请张益唐去哈佛作报告。

张:丘成桐把我叫过去的。

我本来不想去,本来这个时间是计划中的我的学生期末考试时间,监考完了之后,我跟我的研究生助教一起改学生考试卷子。

5月8日下午或晚上的时候,审稿人的报告就出来了,我是5月9日早上看到的。

看了之后,我都愣住了——没有想到评价会高到那个程度。

(注:评审报告中写着这样的评价:“论文的主要结果是第一流的”、“在素数分布领域的一个标志性的定理”。

审稿人伊万列斯在写给丘成桐的信中说:“张益唐的文章三周前被《数学年鉴》(Annals of Mathematics)接受,而在此之前,他在解析数论学界并不为人所熟知。

但是他掌握解析数论最复杂课题的知识,并得以运用自如。

他能够突破令许多专家都止步不前的屏障,并非因为人们忽视了微小之处,而是由于他引入了全新而巧妙的布局并漂亮的加以执行。

仅从论证的清晰的逻辑架构,你可以立即感受到这项工作几乎无可置疑的优秀。

这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简单或者初等。

恰恰相反,张的工作是解析数论的顶峰之作。

他也优雅的借用其他领域的工具,比如间接用到有限域上代数簇的黎曼猜想。

张的工作将引发持久雪崩式的优化和改进,以及随之而来的理论创新。

一夜之间,张重新定位了解析数论的焦点。

随后的进展需要等待多久,令人期待。

”)名星:这有点奇怪,你不是说对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自信?张:我是知道我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结果,但我没有想到结果会是如此轰动。

而且,这个结果在整个数学界有轰动是正常的,现在整个社会都这样轰动,是我开始没有想到丶也没有去想过的。

(2) 我的研究比陈景润的研究更有突破性名星:中国拿了个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奖有人说是诺贝尔奖里面的.Zheng4.治奖,因此呢,人们也指望中国人在非.Zheng4.治类领域能有重大突破,拿一个非.Zheng4.治奖的诺贝尔级别的奖。

你的研究在数学领域以外能获得这么大的知名度,可能与这个有关?胡平:英文媒体的报导也许是基于研究的质量,中国媒体的报导可能并不知道它的份量,它可能与扬国威丶振兴中华等有关系。

名星:你刚才提到丘成桐,我好像觉得他把中国人对数学的一点自信都打掉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指他对陈景润的研究成果的评价。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那是在天上的一个数学成果。

记得徐迟那篇报导文学中,说陈是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人。

但陈的研究成果在丘成桐看来并不怎么样。

他在国内接受采访时说:国内“以为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全世界最伟大的问题,事实上不是,在美国没有人在乎哥德巴赫猜想,你问做数论的人。

是媒体误导成功的。

”究竟中国人能拿出什么样的数学成绩呢?这个时候,你的研究成果出来了,问一个比较外行问题:如果用小学丶中学和大学层次来简单对比的话,你的研究成果与陈景润的研究成果相比,究竟如何呢?张:这两个研究有点不一样。

客观地讲,我的研究应该比陈景润好,但陈景润应该也是第一流的,我们的研究成果都是第一流的。

名星:既然都是第一流的,第一流中是不是有超一流的呢?张:我的研究似乎更有突破性。

陈景润是从1+3进展到1+2,我的研究是从无限变成了有限,这个跨越应该比他那个更大。

名星:再回头看,丘成桐先生对陈景润的研究成果评价不高,他对你的研究成果评价如何呢?现在似乎还没有看到他对你的研究的评价,只是知道他邀请你去哈佛做演讲。

网络上有人因此分析说,“显然他不会说张的坏话,因为就是他邀请张去哈佛给报告(而且还要张去得越早越好),讲他的研究结果的。

丘成桐如果认为这个结果不重要,自然不可能邀请张去哈佛做报告,更不可能催他越早给报告越好。

丘成桐的行动已经可以说明一切了。

”张:他对我的这个研究的评价高得不得了。

他带我出去的时候,都提到我的这个研究成果,说比陈景润要好得多。

名星:这些评价好像都没有报导出来?张:真正像他这类人,他反而不能在网上随便乱说话了。

名星:这么多年来,中国数学界拿得出来的成果好像没有,但数学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丘成桐在国内掀起的论战倒不少,俄罗斯的那个数学怪人的故事也是不少人津津乐道的,你的研究成果出来,让数学界的故事更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