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学概述

作物学概述
作物学概述

第一章作物学概述

一、作物学

研究粮、棉、油等各类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二、作物生产的特点

1.严格的地域性

2.明显的季节性

3.生长的规律性

4.技术的实用性

5.生产的连续性

6.系统的复杂性

三、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

农业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完善农业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和发展农业科技三条主线。我国解决粮食危机的主要途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2、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改善作物品质

4、强化产后加工与利用

5、调整粮食发展战略开发新的食物源

7、立足自给,适当进口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与分布

一、作物的概念

作物指由野生植物经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也可经人工合成(应用生物技术合成新物种)

二、分类(一)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food crops)

(1)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

(2)豆类作物(legume crops)或称菽谷类作物

(3)薯类作物(tuberous crops)或称为根茎类作物

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1)纤维作物(fibre crops)

(2)油料作物(oil crops)

(3)糖料作物(sugar crops)

(4)嗜好类作物(stimulant crops)

3、饲料及绿肥作物(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

4、药用作物(medicinal crops)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第一节作物品种及种质资源

一、品种的概念

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者发现并经过改良、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植物群体。

二、种质资源

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材料。包括各种植物的栽培种、野生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创造的各种植物的遗传材料。品种、类型、近缘种和野生种的植株、种子、无性繁殖器官、花粉甚至单个细胞。只要具有种质并能繁殖的生物体,都能归入种质资源之内。

三、遗传、变异和选择

遗传(heredity)指生物的亲代和子代的相似现象。

变异(variation)指生物不同个体间性状的差异。

选择(selection)指改变不同个体的生存机会或留下后代的机会。

四、主要遗传学名词

(1) 基因(gene)基因是特定的DNA功能片断,携带有特定的遗传信息,是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单位。

(2) 相对性状相对性状(comparative traits)指同一性状上差别明显的相对差异。

(3)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allele),等位基因位于同一个基因位点(locus)上。

(4) 显性和隐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代个体表现的性状为显性(dominance),不表现的性状为隐性(recessive)。控制显性性状的是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是隐性基因。

(5) 基因型和表现型个体的遗传组成为基因型(genotype),个体的表现特征为表现型(phenotype)。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6) 群体群体(population)是具有一定亲缘关系、享有共同的基因库(gene pool)的生物个体的集合。

第二节作物的育种方法

一、引种

指通过搜集、引进种质资源,在人类的选择培育下,使野生植物成为栽培植物,使外地或外国的作物品种成为本地的作物品种的措施和过程。(适应过程)

二、选择育种(系统育种)

三、杂交育种

1、杂交育种的概念

通过不同亲本间的杂交,在后代中创造变异并从中选育新品种的方法

2、亲本选配原则

1)杂交的双亲必须具有较多的优点、较少的缺点,而且其优缺点尽可能达到互补

2)亲本之一最好为当地优良品种

3)杂交亲本在生态型和系统来源上应有所不同

4)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四、杂种优势利用

1、概念

杂种优势是指两个性状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表现出的某些性状或综合性状超过其亲本品种的现象。

1)生活力:表现出苗势旺,植株生长势强,营养体增加,绿期长;

2)产量:表现出结实器官增大,结实性增强,果实与籽粒产量提高。

3)品质性状:表现出某些有效成分含量提高、熟期一致、产品外观品质和整齐度提高。

4)生理功能:表现出适应性增强,抗病虫性增强,对不良环境条件耐性增强合能力提高。

2、亲本选配原则

1)配合力高

2)亲缘关系较远

3)性状良好且互补

4)亲本自身产量高,且双亲花期相遇

3、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1)人工去雄杂交制种。采用人工去雄、授粉的方法生产大量杂交种子。雌雄同株异花的作物如玉米;花器较大的作物如棉花、瓜类;种子繁殖系数大而用种量少的作物如烟草、番茄等。

2)化学杀雄。选用一些内吸性的化学药剂,在花粉发育前的适当时期,用适当浓度的溶液喷洒植株,可以抑制花粉的正常发育过程,使花粉败育,达到杀雄的目的。

3)利用自交不亲和性。同一植株上机能正常的雌、雄两性器官和配子,因受自交不亲和基因的控制,不能进行正常交配的特性,称为自交不亲和性。自交不亲和性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禾本科、豆科、茄科等许多植物,而在十字花科中自交不亲和性尤为普遍,且已获得成功。

4)利用雄性不育性。雄性不育性一般分为细胞质不育(质不育)和细胞核不育(核不育)。

第四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一节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

1.生长:作物在数量上的不可逆增长叫生长(growth),包括体积增加、重量和数量增加,是量变过程。

2.发育:在生长的基础上,作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质的变化(development)。

3.二者的关系

作物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生长与发育是交替推进的。

1)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停止生长的细胞就不能完成发育,没有足够大小的营养体就不能正常的繁殖后代。

2)发育又促进了新器官的生长:作物经过内部质变后形成了具备不同生理特性的新器官,继而促进了进一步的生长。

3)生长快而发育慢:有时营养生长过旺的作物往往影响开花结实,如“贪青”。生长受到抑制时,发育却加速进行。如在营养条件不良条件下,作物提早开花结实。

二、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1. 生育期:作物出苗到成熟期间的总天数,即作物的一生,称为全生育期(播种—收获)。

2. 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根据作物外部形态上呈现的显著变化,将作物一生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为一个生育时期。三、作物的生长中心

1.概念

作物的生长中心是指生长势较强、生长绝对量和相对量较大的器官。生长中心为全株有机养分输入中心和养分分配中心。2.生长中心与C、N代谢

作物的各个生育时期均有生长中心,且生长中心与体内生理代谢及有机养分分配存在着密切关系。作物有机营养主要为碳(C)、氮(N)素营养,器官生长及生长中心转移与体内氮、碳代谢盛

衰及C/N比关系密切,通过外界条件的改变可改变C、N代谢关系,改变器官生长和生长中心的转移。

1)生育前期:以N素代谢占优势阶段,需要充足的氮营养,促进蛋白质合成,C/N比小,生长中心为叶、根。旺盛的氮代谢促进壮苗早发,搭好丰产架子。氮代谢不活跃会使发根、长叶缓慢,甚至组织老化形成老苗、僵苗。丰产难实现

2)生育中期:C、N代谢并重(旺)阶段。生殖器官分化至开花期。C、N营养代谢平衡,由氮代谢占优势向C代谢转变,也是作物生长最旺盛、速度最快的时期。N素代谢过旺,而C 素代谢较弱则会导致叶片徒长,茎杆软弱,使棉花、大豆等作物的蕾、荚脱落增多,产品器官的形成与成熟进程受到阻碍。N代谢弱,生长受阻,减产。

3)生育后期:C素代谢占优势的阶段。从N素代谢占优势转为C素代谢占优势,且在碳水化合物中,贮藏态的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大量积累,全株C/N比达最大值,导致茎叶生长衰枯,而籽实或地下贮藏器官积累大量有机物而充分成熟。N素代谢过旺,便会发生贪青迟熟,使谷类作物的空秕粒增多,也使块根块茎作物茎叶继续旺盛生长而消耗大量养分,阻碍薯块的正常膨大。N代谢弱,易导致早衰

第二节作物器官建成

一、种子概念

农业生产:即凡在农业生产上可利用作为播种材料的任何器官或营养体的部分

植物学:仅指种子植物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一般经过有性过程。

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包括植物学上的三类器官:

①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如豆类、麻类、棉花、油菜、花生的种子;

②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如禾谷类作物稻、麦、玉米、高粱、谷子、糜子等的颖果及油料作物向日葵的瘦果;

③用作无性繁殖材料的根、茎等营养器官,如甘薯的块根,马铃薯的块茎和甘蔗的茎节等。二、叶的生长特征

1.片新叶所需的天数或生长度日(有效

积温,GDD)来表达。

2.

3.功能期禾本科作物叶片从露尖到定长为成长期(伸展期),自定长至二分之一叶片发黄为功能

期。双子叶作物主茎叶片功能期则自叶片平展开始至全叶二分之一以上变黄为止。

4.叶面积指数(LAI)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叶面积(单面)的总和,

三、作物群体的源库流

1、概念

源:就是指光合产物供给源或代谢源,是制造和提供养料的器官。主要指作物茎、叶为主体的全部营养器官。

库:指光合产物贮藏库或代谢库,也就是接纳或最后贮藏养料的器官。籽粒、花果、幼叶、根系等。作物接纳养料的库可以不止一个,可区分为主库与次库。

流:则是指控制养料运输的器官,输导系统。

作物产量形成是源库流综合作用的结果,源强、库大、流畅是高产的基础。

第三节、作物产量的形成

一、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1. 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过程中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

总干物质的收获量。

2.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的收获量。

3.经济系数指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或收获指数HI ),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第五章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作物的生态因子

一、作物的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分类

1.气候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等

2.土壤因子它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土壤肥力、土壤生物等。土壤的物理性质又因

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结构而异。土壤的化学性质则可细分为土壤酸碱度、土壤有机质等。

3.生物因子病虫草害。

4.地形因子地形因子是间接因子,其本身对作物没有直接影响,但它通过影响气候和土壤,从

而影响作物。地形因子又可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低地以及坡度的大小和坡向等。

5.人为因子人为因子是一类特殊的因子,人类栽培农作物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它具有无限的支

配能力。人类栽培农作物所采取的各种农业技术措施都属于人为因子的范畴。

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1.作物的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 adaptation):指作物对环境的要求与实际环境的吻合程度,也就是

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节律与环境节律的吻合程度。

2.生态型(ecotype):同一种生物(包括作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或人工

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分化形成了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作物的生态型包括:A气候生态型:依据作物对光周期、气温和降雨等气候因子的不同适应而形成的。春性小麦与冬性小麦,早稻、中稻与晚稻对日照长短和温度高低反映不同。B 土壤生态型:是在不同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土壤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生态类型。水稻与旱稻。

C生物生态型:是在不同生物条件下分化形成的不同生态类型。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

3.生活型(life form):不同种的生物(作物)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和人工培育环境条件下,会

发生趋同适应,在自然和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生物(作物)类群。生活型分类是在种以上的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在作物学中经常使用。如喜温作物-耐寒作物,长日作物-短日作物

第二节,作物与光照

一、概念

1)光补偿点:叶片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的光强。

2)光饱和点:开始达到光合速率最大值时的光强。在某一光强时,光合速率就不再随光强而增加,呈现光饱和现象。

二、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photoperiod):一昼夜间的光暗交替。

光周期现象:作物在发育的某一阶段,要求一定长短的昼夜交替,才能开花,这种现象叫作物的光周期现象。

三、光周期理论在生产中的应用

(1)引种

引种前首先要了解这种作物、品种开花对光周期的要求,同时要了解这个品种原育成地区的生态条件。一般在同纬度地区,只要肥水条件相似,引种容易成功。

短日作物(水稻、大豆、玉米、烟草、黄麻)

从北方(长日、低温)引种到南方(短日、高温),营养生长期缩短,提前开花。可适当引进生育期长的品种。从南方向北方引种时,由于日照变长,开花会相应延迟,生育期会拉长。要选择生育期短的品种。

长日作物(麦类)

从北方(长日、低温)引种到南方(短日、高温),营养生长期变长,延迟开花。可引进生育期短的品种。从南方向北方引种时,由于日照变长,开花会相应提前,生育期会缩短。要选择生育期长的品种。(2) 育种控制温度和光照可以提早或延迟作物的开花期,使原来开花期相差很久的两个亲本花期相遇,互相杂交。我国北方红薯不能开花结实,为进行杂交育种,可以进行短日照处理,人为缩短光照时间,使其正常开花结实。

南繁北育:短日作物如水稻、玉米可到海南岛;长日作物如小麦,夏季在黑龙江、冬季在云南满足其对光、温的要求,一年内可繁殖2~3代,加速育种进程。

(3) 控制花期在花卉栽培中,已广泛应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办法,提前或推迟花卉植物的开花期。如短日植物菊花。

(4) 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以营养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作物,适当推迟开花能够提高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例如“南麻北种”就是把我国华南生产的大麻、黄麻及红麻在北方种植,不仅提高了产量,麻纤维的质量也相应提高。此外,利用暗期的光间断处理,可以抑制甘蔗开花,从而提高产量。

第三节作物与温度

一、三基点温度(温度的三基点)

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生理过程都有其相应的最适、最低和最高温度,这被称为三基点温度。二、积温

1、概念

积温:是指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分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

生物学零度:作物不同发育时期有效生长的温度下限为生物学下限温度

活动温度:在某一发育时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温度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零度之差为有效温度。

如:冬小麦幼苗期生物学零度为3.0℃,某天的平均温度为8.5℃;

所以8.5为活动温度,而8.5-3.0=5.5 ℃为有效温度

活动积温:它是将活动温度逐日累加起来。

生物学零度一般指作物三基点温度的最低温度,在生产实践中常把喜温作物的生物学零度定为10℃,耐寒作物定为0℃。

2、积温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估计作物的生育速度和各生育期到来的时间,并可确定作物安全播种期。

(2)预测一个地区某年产量,确定是属于丰收年还是歉收年。

(3)一个地区的积温代表了此地区的热量资源,为正确制定农业区划,合理安排作物,确定种植制度提供了依据。如≥10℃的积温在3600℃以下的地区只适于一年一熟,3600~5000℃可以一年两熟,5000℃以上可以一年三熟

三、温度逆境(低温或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1. 低温对作物的危害

(1)冷害或寒害:作物在零度以上低温受到损伤或死亡的现象。主要是喜温植物

水分平衡失调:根系吸水、蒸腾降低(低温、昼夜温差大、土壤干燥),出现芽枯、顶枯、或茎枯等伤害,导致死亡。

蛋白质合成受阻:破坏酶促反映的平衡,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

碳水化合物减少:呼吸作用加强、碳水化合物分解大于合成

代谢紊乱:原生质变性、透性增加、氧化磷酸化解偶联、能量损失加剧,

(2)冻害:当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作物组织内部发生冰冻而引起的伤害或死亡。

原生质失水危害:当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就会在细胞间隙结冰,从而使原生质和液泡中的水被吸出,原生质失水而受害。温度愈低,原生质中转变为冰的水愈多,原生质本身也就愈干燥,凝固的可能性也愈大。作物冻害是由于温度的降低超过了原生质所能忍耐的干燥限度

冰融速度:蛋白质沉淀

原生质的机械损伤:在结冰时,冰晶对原生质也有压缩的机械伤害;当冰对脱水的原生质体发生机械穿刺时,原生质体的表面发生局部崩裂;快速解冻引起细胞壁和原生质吸水速度不一,原生质受细胞壁撕裂死亡;强降温引起细胞内结冰。

2. 高温对作物的危害

(1)高温对作物的伤害,可以分为间接伤害和直接伤害。

间接伤害

蛋白质的合成受阻:

有毒物质的生成:NH4

饥饿:碳水化合物分解加快

高温引起的旱害:蒸腾加剧

直接伤害

蛋白质变性: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破坏,首先是2级和3级结构中起重要作用的氢键因高温而断裂。其次有些疏水键的键能减弱,蛋白质分子展开,空间结构受到破坏,失去原有的生物学特性。

脂溶:高温裂解生物膜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疏水键,破坏生物膜;线粒体和叶绿体正常结构发生显著破坏

第四节作物与水分

一、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

1、生理需水:作物直接用于植株正常生理活动和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所需的水分。

2、生态需水:利用水作为生态因子,造成一个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良好环境所需要的水分。(水稻)增加大气湿度,改善土壤及土壤表面大气的温度,提高肥料效率等。

二、作物的需水量

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蒸腾系数表示。蒸腾系数是指作物每形成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的克数。

三、干旱对作物的影响和作物的抗旱性

干旱是一种严重缺水现象,干旱可分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两种。

大气干旱的特征是温度高而空气的相对湿度低(10%~20%),它使作物的蒸腾大于水分的吸收,从而破坏了作物的水分平衡。

土壤干旱是指土壤中缺乏作物能吸收的水分,此时作物生长困难甚至停止,受害程度比大气干旱严重。大气干旱如果长期存在,便会引起土壤干旱。

1、旱害对作物的影响1)降低作物的各种生理过程:气孔关闭,蒸腾降低,一定程度上暂时延缓干旱的危害;长时间导致植株体温升高,原生质凝聚变性死亡。无效呼吸增强,光合减弱,物质合成减少;酶促反应协调破坏

2)引起作物体内各部分水分的重新分配

3)水分不足影响作物产品的品质

三、水涝对作物的危害

主要是缺氧。缺氧对作物形态与生长造成损害:植株生长矮小,抑制种子萌发,叶片黄化,根尖变黑。水稻根细胞缺氧时线粒体发育不良。缺氧对代谢造成损害:抑制光合,限制有氧呼吸。

水涝造成营养失调:降低根对离子吸收活性。产生大量还原性物质,H2S、Fe2+、Mn2+以及有机酸(如丁酸)

水涝影响品质:烟叶中尼古丁和柠檬酸含量下降。

第五节作物与空气

一、田间CO2浓度的变化和作物群体内CO2平衡

(1)CO2浓度的时间变化

午夜与凌晨,高:中午,低

(2)CO2浓度的空间变化

作物群体内部,近地面,CO2浓度高;中上部,CO2浓度较小。

主要原因是CO2来源差异。群体上部空间,空气流动性强。群体下部主要由土壤表面枯枝落叶的分解、土壤中活着的根和微生物呼吸、已死的根和有机质腐烂等所释放出来的CO2。群体下部供应的CO2约占供应总量的20%在群体中上部光照强而CO2供应不足,在下部光照弱而CO2充足,光照和CO2的不协调性限制产量提高。因此,高产栽培中注意塑造合理群体结构,保证通风透光。

第六节作物与营养

一、几个概念

1、营养临界期。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个时期对某种元素的要求绝对量虽不多但很迫切,如缺乏该营养元素,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以后很难纠正或弥补损失,这个时期叫做营养临界期。

2、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这一时期称为作物营养的最大效率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往往都在作物生长最旺盛的中期

第七节作物与土壤

一、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不断提供满足作物扎根条件及对水、肥、气、热的需求的能力。自然肥力: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肥力

人工肥力:在自然肥力的基础上经过土壤耕作、熟化、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和产生的肥力。

二、土壤水分利用

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占干土重的百分比

田间持水量:土壤能保持最大数量毛管悬着水的含水量(上限)凋萎系数:作物表现萎蔫时的土壤含水量(下限)

墒情: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水分的可利用性三、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有机物质经过腐烂分解,转化成为黑褐色较难分解的凝胶物质,为腐殖质。保肥保水能力强。

腐殖质含有较多的养分,在一定条件下能缓慢分解,是作物营养物质的贮存库,如土壤态机态氮、磷在一定的耕作栽培条件下,经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可以转化为无机态供作物吸收。

腐殖质分解后放出的CO2,能补充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以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能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干作物营养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腐殖质如胡敏酸还是一种植物生长刺激物质,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也可促进作物对矿质养料的吸收和增收和增强作物的代谢活动。

土壤有机质还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对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土壤保水、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

第六章作物生产技术

第一节土壤耕作技术

一、少免耕

1、概念

2、优缺点

优点:

●覆盖减轻水蚀、风蚀,减少了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群落繁殖,增加表土层中有机质

●节约机械投资、燃料和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农耗时间,不误农时,适时播种,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缺点:●覆盖导致地温下降,杂草、虫害增多,需增加除草剂农药支出

●影响底肥、化肥、残茬的翻埋,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

●长期使用少免耕土壤有变紧实的趋势,土壤表层养分富化而下层养分贫化,不利作物生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的现象,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第二节播种技术

一、播种期的确定

适期播种保证作物发芽所需的各种条件,并且能使作物各生育时间处于最佳的生育环境,避开低温、阴雨、干旱、霜冻和病虫害等不利因素,达到生育良好、稳产高产。

播种期的确定,根据品种特性、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病虫害发生情况、种植方式、市场因素

(1) 品种特性(温光反应特性)

(2) 种植制度播期安排的一般原则:根据前作收获期决定后作移栽期(播期);根据移栽期和后作适宜苗龄决定适宜的播种期,做到播期、苗龄、移栽期三对口。播种过早过迟都难以达到壮苗标准,影响产量。过迟播种,延迟成熟,影响下一季作物,造成一季被动,季季被动的局面。

(3) 气候条件温度、日照、降水等要素及灾害性天气

气温和土温是影响播种期的主要因素。通常以当地气温或土温能满足作物发芽要求时,作为最早播种期。

如水稻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和12℃的日期,作为粳稻和籼稻的播种期,玉米以10cm土温稳定在10~12℃为适宜播种期,棉花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4℃时即可开始播种。

春季作物如果播种过早,易受低温或晚霜危害,不易全苗;播种过迟,气温较高,生长发育加速,营养体生长不足或延误最佳生长季节,不易高产。

决定播种期还应考虑作物的温度敏感期,如水稻抽穗期对温度反应敏感,35℃以上和20℃以下都会导致空壳率增加;棉花吐絮期遇连阴雨,棉铃迟熟,僵黄花增多,纤维品质下降;

小麦、油菜以越冬前形成壮苗为决定播种期原则,过早、过迟播种均不利安全越冬,影响来春早发。

不利气候因素如高温、霜冻、干旱、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也是确定播期的重要依据。栽培技术

(4)土壤水分状况土壤过湿,影响整地播种质量,应适当推迟播种,避免烂耕烂种;如已过适期播种范围,应抢早播种,争取季节,播后加强管理,加以弥补。北方干旱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抢墒适时早播,以免土壤失墒影响出苗。

(5) 病虫害

二、播种量的确定方法

确定播种量,先要确定目标产量,根据要达到的目标产量,通过田间试验或根据经验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再根据种子质量和田间出苗率等计算播种量。计算公式如下:

播种量(kg/亩) =(千粒重(g)×基本苗数)/发芽率×种子净度×出苗率×106

第三节育苗移栽技术

一、

1.育苗移栽能缓和季节矛盾,充分利用土地、光、温等自然资源

2.延长作物生育期,增加复种指数,促进当季增产及全年增产

3.苗床面积小,便于集中精细管理,有利于培育壮苗;

4.减少种子、水、肥料、农药等用量,节约成本;

5.育苗可按预期的规格移栽,可以保证大田适宜的密度。

二、育苗移栽的缺点

育苗移栽根系受到损伤,特别是直根系作物,主根损伤,入土较浅,不利于吸收土壤深层养分和水分,抗旱、抗倒伏能力较差,移栽时费工较多。

第五节施肥技术

一、施肥原则

1. 用养结合原则:有机、无机肥结合,培肥地力。

2. 需要原则:作物对营养吸收的选择性与阶段性,要考虑作物和土壤;作物营养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

3. 经济原则:根据养分的报酬递减率、最小养分律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施肥时考虑到气候因素、土壤条件、作物的营养特性以及肥料的配合、性质和施肥方法等的影响,

1

(1) 温度温度升高能促进肥料的分解、加快作物代谢过程,增加作物的呼吸作用,提高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温度下降,作物呼吸作用减弱,水分和养分吸收减少。

(2) 光照光照强弱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呼吸和根系活动,从而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光照不足作物蒸腾减弱,养分吸收也随之减少。光照不足影响最大的是氮,其次是磷、钾,对钙、镁

(3) 水分溶液状态下的养分才能在土壤中移动和被作物吸收。水分还关系到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的矿化等。干旱、雨水过多均对作物养分吸收不利,使肥效下降。

2

(1) 土壤pH值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影响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大多数作物适宜于中性或弱酸性土壤,过酸过碱的土壤肥料利用率低。

(2) 土壤供肥、保肥性能除黑土和暗栗钙土含氮较多外,其它多数土壤都不同程度缺氮;除东北黑土和四川紫色土含磷较高外,多数土壤缺磷;除黄、红壤显著缺钾外,其它土壤只有局部地区有缺钾现象。

沙土保肥性差,施肥应少量多次,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保肥性;粘土保肥性好,每次施肥量可适量增加,次数可相应减少。

(3) 土壤有害物质如水田硫化氢、有机酸、盐分、重金属等都会毒害根系,影响对养分的吸收,除采取改良措施外,应补给有机肥料和磷、钾肥,以缓解毒害和增加养分吸收

3

(1)养分吸收选择性。谷类作物需要较多的氮、磷营养,糖料作物和薯类作物需要较多的磷、钾营养;豆科作物因与根瘤菌共生,不需大量施用氮肥。

(2)阶段性。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需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比例都是不一样的。一般生长前期吸收营养的数量、强度均较低,但存在营养临界期。营养最大效率期是作物生长的旺盛期,生长量大,需养分多。

(3)连续性:在施肥实践中,应施足基肥、重视种肥和适时追肥,才能为作物丰产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

三、施肥量的确定

目标产量施肥法:根据单产水平对养分的需要量、土壤养分的供给量、所施肥料的养分含量及其利用率等因素进行估测。

肥料需要量(kg/hm2) =(一季作物总吸收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中该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一季作物的总吸收量=目标产量×每kg产量养分需要量

核心是根据土壤、作物状况,产前定肥、定量。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中,施肥量的计算主要采用养分平衡原理,由目标产量、单位产量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5大参数构成的平衡法计算施肥量。

第七章种植制度

第一节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

一、种植制度的概念

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布局(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作物组成:作物种类、品种、面积与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第二节复种与间套作

一、

(1)复种(sequential cropping):是指在同一年内于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方法有多种,在上茬作物收获后,直接播种下茬作物-接茬种植;在上茬作物收获前,将下茬作物套种在其株、行间(套作)-套种;用移栽、上茬再生作物等方法实现复种-移栽复种指数:

作物总收获面积包括绿肥、青饲料作物的收获面积在内。根据上式,也可计算粮田的复种指数以及其他类型耕地的复种指数等。国际上通用的种植指数其含义与复种指数相同。套作是复种的一种方式,计入复种指数,而间作、混作则不计。

1

(2)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间作时,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同,但作物共生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生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2)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套作和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的是,套作共生期短,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第三节轮作和连作

一、概念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采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取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而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连年种植的称为复种连作。

二、轮作的作用

(1) 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

(2) 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不同的作物需要水分的数量、时期和能力也不相同,各种作物根系深度和发育程度不同。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水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还具有调节改善耕层物理状况的作用。

(3)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三、连作的危害

作物连作受害的原因有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三个方面。

(1) 生物因素。生物学连作障碍主要是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某些专一性病虫害蔓延加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

农田杂草危害作物主要是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争夺空间,恶化生态环境,与作物共生期间更为突出。作物连作使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对作物的危害累加效应突出,产量锐减,品质下降。

病虫害的蔓延加剧是连作减产的另一个生物因素。小麦根腐病、玉米黑粉病、西瓜枯萎病等,在连作情况下都将显著加重,使作物严重减产。长期连作下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强烈变化所引起的。(2) 化学原因。指连作造成土壤化学性质发生改变而对作物生长不利,主要是营

(3) 物理因素。某些作物连作或复种连作,会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如南方在长期推行双季连作稻的情况下,因为土壤淹水时间长,加上年年水耕,土壤大孔隙显著减少,容重增加,通气不良,土壤次生潜育化明显,严重影响了连作稻的正常生长

作物栽培学实验大纲

《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本实验课是与《作物栽培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侧重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的实践过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农业实验的特点和熟悉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学会调查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1、目的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实验是一门既紧密配合作物栽培学理论课程、又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中对预先设计处理或自行设计处理的作物个体(群体)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作物栽培理论的理解,掌握作物栽培学试验的手段,了解作物生长发育与栽培措施的关系。作物栽培学实验实习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实用性强、实践可操作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巩固和深化课堂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毕业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 2、主要要求 (1)总体要求:要求学生结合作物栽培学理论内容,系统掌握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熟悉作物形态特点、生长发育过程以及农艺性状的考察与分析;了解作物栽培实验特点、技术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本课程介绍主要农作物播种材料(种子)的品质检验、植物学形态特征观察、幼穗(花芽)分化观察、作物田间长势长相诊断、作物播种和育苗移栽技术、产量测定、品种考查及实用技术田间实习等个人专业素养的培养内容。要求学生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仔细观察了解实验的目的,操作要领和数据测量与处理方法;实验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认知、理解、操作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训练,要求学生认真操作,亲自动手完成16个学时的实验,并认真按规范做好实验报告;实验后学生要对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科学真实地总结,并加以讨论。 (2)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统计学、遗传学、病虫害防治。

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杨文钰版)

农学概论 一、绪论 1.农学:研究作物生产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2.农学的性质:○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3.农学的特点:○1系统的复杂性;○2技术的实用性;○3生产的连续性;○4生长的规律性;○5明显的季节性;○6严格的地域性 4.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人类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出口的重要物质;○4农业的基础产业;○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5.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相参”或“三才”理论为基本精神)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特征(精耕细作)。 6.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而单产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因素:○1品种改良;○2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3节水技术;○4设施栽培;○5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6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7.我国作物生产概况:我国作物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归功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与世界作物生产的发展相比,不同的特点:○1作物品种的改良;○2间作、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3作物栽培技术;○4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5作物生产条件的改善 8.作物生产发展的目标:○1生产率目标;○2可持续性目标;○3营养安全目标;○4经济高效目标 9.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建设高产农田;○2改革种植制度;○3普及优良品种;○4发展先进适用技术 二、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1.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2了解起源地的气候生态情况,分析作物特定的生态适应性,达到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3有助于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 2.农作物起源:水稻、小麦、大豆、油菜—中国日本起源中心;玉米、甘蔗、棉花—中美洲墨西哥中心;马铃薯—南美洲中心 3.作物生物学特性分类 按感温特性喜温作物;耐寒(喜凉)作物 按对光周期反应特性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按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C3作物;C4作物;CAM(景天科酸代谢)作物 4.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蛋白质和淀粉比例最符合人类需要(1:6~7) 豆类作物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 薯芋类作物主要成分为淀粉(大多要求土壤深厚,通透性好,对钾肥需要量大) 经济作物纤维作物品质是根据纤维细胞的长度、细度、拉力、强度、弹性、色泽、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来衡量

水稻生产总结

水稻生产总结 2010年十一大队的水稻生产在农业中心和分场的精心安排下,在管理人员共同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一些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0年11大队种植水稻面积2553亩,机插面积占82.2%,人工移栽面积占17.8%。 11大队选择了优质高产品种以武育粳3号、9424、99-25为主,搭配淮稻5号3726. 二、工作的体会 1、基本苗:结合往年情况,以前测产水稻存在有效穗不足,或是穗型偏小的问题,今年在落谷时根据栽插期、品种的特性,每亩比去年增加3-5个秧盘,从而增加有效穗,为今年的水稻丰收奠定了基础。 2、栽插质量: (1)速度:机插秧速度不可太快,如田长920米,一圈需30-33分钟,快了会有断垄,秧苗会歪。 (2)水层:坚持薄水移栽1-3cm,土表湿润,水不易放太早,控制好时间,提前4-5小时。

(3)深度:不漂不倒,越浅越好,机插秧根深1cm左右。 (4)提高切块质量:剔除不好的秧盘,注意防止秧苗切断,根苗分离现象,不可有勾根秧现象存在。 3、植保:今年7月中旬高温有利于纹枯病发生,稍有疏忽,即有“昌穿现象”,特别要注意老病田块,今年稻纵卷叶螟发生重,时间长,由于能够贯彻上级植保部门病虫防治意见,能够及时对水稻实施病虫防治,防治及时到位,病虫得到有效控制。 4、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途径,“利润=收入-成本”,降低成本是增加利润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应全方位多角度突破成本管理体系,通过成本管理体系的有效进行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在工作中肥料、农药不可按固定模式使用,要根据各田块具体土地肥力、苗情等情况来定,农药应根据各田虫情、草龄来确定用药量,工作应具有应变性。 5、新动态:今年机插秧田块杂草品种多,生长速度快,由于前期化除工作没到位,化除2-3天内只进不出排水,而机插前期以湿润灌溉为主,白天上跑马水,湿润土表,晚上脱水促根发苗,秧苗返青后5-10天,而化除时有的田块已有出草现象,如何解决化除和保苗之间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重视和探索的新课题。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库完整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 1.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 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持续农业——指既能保证食物安全,又能保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加速 走向市场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农业。 3.引种——指从外地(包括国外)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4.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 变过程。 5.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 质的变化。 6.S形生长进程——指作物的器官、个体或群体的大小、数量和重量随时间延长而表现出的变化曲 线呈S形。S形生长进程即“慢-快-慢”的生长进程。 7.作物的物候期——即人为制定的用于判断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作物形态特征,或者说~就是 作物达到某一生育时期的一个人为标准。 8.种子寿命——指种子从生理成熟到生命力丧失的生活期限。 9.休眠——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停止萌发的现象。 10.叶面积指数——总绿叶面积/土地面积。 11.自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的作物(水稻、小麦、大麦、大豆、花生等)。 12.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作物(白菜型油菜、向日葵)。 13.常异花授粉作物——具有自交亲和性,但异交率在5%以上(甘蓝型油菜、棉花、高粱、蚕豆等)。 14.作物的感光性——是指作物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光周期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 特性。 15.作物的感温性——是指一些二年生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黑麦等)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 温诱导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特性。 16.短日照作物——日照长度短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如大豆、烟草、晚稻等。 17.长日照作物——日照长度长于一定的临界日长时才能开花的作物,小麦、油菜等。 18.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没有严格要求,四季开花的作物,如荞麦。 19.定日性作物——只在一定的日照长度下才能开花的作物,如甘蔗12.75h。 20.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期——这种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之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 的营养生长期。 21.生物学起点温度——即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最低温度。 22.营养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 23.生殖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24.叶龄余数——即总叶数减去已抽出的叶数。 25.叶龄指数——即已抽出的叶片数占总叶数的百分比。 26.经济系数——即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 27.相对生长率——单位重量的植株在单位时间增加的重量。 28.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干物质。 29.比叶面积——也叫比叶重,即叶面积与叶干重的比值,用于衡量叶片相对厚度。 30.作物生长率——即群体生长率,表示单位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增加的干物重。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简介

1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简介 专业代码 510101 专业名称 作物生产技术 基本修业年限 三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作物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育种、农资经营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作物生产、种子生产和农资经营能力,从事作物生产、种子生产、作物育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储藏运输、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就业面向 主要面向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和家庭农场,在农作物生产岗位群和农资生产检验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群,从事作物生产、种子生产、作物育种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储藏运输、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工作。 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熟练掌握不同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能够设计种子生产程序并指导种子生产; 3.熟练掌握农作物生产计划制订要求并指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优质栽培; 4.熟练掌握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指导繁种; 5.掌握常见作物病虫害的症状,能够正确选择农药,采取科学方法进行防治,确保食品安全; 6.掌握田间试验设计要点和调查分析的科学方法; 7.掌握作物种子检验的主要指标并能够独立进行检验操作; 8.了解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管理的一般规律,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类型进行管理;

9.了解农资市场的基本状况,能够根据不同农资商品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 1.核心课程 植物生产环境、作物生产技术、作物遗传育种、作物病虫害防治、高新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农资市场营销等。 2.实习实训 在校内进行农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种子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等实训。 在大中型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农作物生产及育种、施肥、种子营销和病虫害防治等项目实习。 职业资格证书举例 农艺工种子检验员 衔接中职专业举例 现代农艺技术 接续本科专业举例 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 2

作物学概论

《作物学概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狭义的农学: 2.中义的农学: 3.广义的农学: 4.狭义的作物: 5.广义的作物: 6.作物生育期: 7.物候期: 8.叶面积指数(LAI) 9.S型生长曲线 10.经济产量 11.经济系数 13.复种、间作、连作 14.作物育种 15.航天育种 16.杂交育种 17. 良种 18.引种 19.杂交育种 20.最小养分律: 21.作物需水量

22.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23.报酬递减律24.作物布局 25、营养素 26.产能营养素 27、生态系统 28.光补偿点 29. 光饱和点 30. 长日照作物 31.短日照作物 32.喜温作物 33.耐寒作物 34.温度三基点 35.积温 36.冷害 37.蒸腾系数 38. 生长 39.发育 40. 营养生长 41. 生殖生长 42.生育时期 43. 生育期

44.生物产量 45.种子 46.经济产量 47.经济系数 48.品质 49.商业品质 50.品种 51、系统育种 52、杂交育种 53、远缘杂交 54、杂种优势 55、基本耕作 56.作物种植制度 57.作物布局 58.复种 59.单作 60. 间作 61. 混作 62.轮作 63、连作 二、简答题

1.农学的特点 2.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 3.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4.水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 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 5.作物生长的相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6.种子休眠的原因 7.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8.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哪些 9.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 1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经 11.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 12.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意义 13.作物布局的原则 14.复种的效益原理 15.轮作的意义 16.连作的危害 13.人工种子的主要优点 (1)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获得数量很多的胚状体(1L培养基中可产生10万个胚体),而且繁殖速度快,结构完整; (2)可根据不同植物对生长的要求配置不同成分的“种皮”; (3)在大量繁殖苗木和用于人工造林方面,人工种子比采用试管苗的繁殖方法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

水稻生产农事记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水稻生产农 事记录 时间:2月 生长阶段:备种→播种 农事活动: 上、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备足稻种、肥料、地膜、农药等农用物质,选好、培肥、整平、整细育秧苗床。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开始播种。 管理目标:选用良种,做好合格苗床,适时播种。 时间:3月 生长阶段:播种→苗期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旬末播种结束,400~600米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旬末播种结束,600米以上地区开始 播种。进入苗床管理。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旬中播种结束。进入苗床管理。 管理目标:防止烂种死苗,防鼠、除草,培育壮秧。 技术要点: 二、三月农事活动中关键技术是:

1、选用良种。选用优质高产杂交良种,每亩大田备足种子公斤。 2、备足物质。按栽1亩大田,需壮秧剂1公斤、地膜12~15米要求备足物质(抛秧每亩还应备足561孔塑料软盘35~40个)。 3、培肥苗床。选择背风向阳、土壤疏松、粘砂适中、管理方便的菜园地或旱田作苗床地,按栽1亩大田需12~15平方米的苗床备足床地,整平整细培肥苗床。抛秧应在播种前30天,按每40个软盘备足80公斤过筛的中壤菜园土作营养土。 4、适时早播。抢“暖尾冷头”播干种子。旱育秧播前每12~15平方米苗床用1公斤壮秧剂均匀撒施并翻欠整平,泼足底水,均匀播种,喷湿盖种土,起拱盖双膜。旱育秧播种盖土后,亩用20%丁苄100~150克兑水60公斤喷雾防治杂草。抛秧播种时,先将软盘摆入泼湿的苗床上,然后将1公斤壮秧剂均匀混入60公斤营养土并装入40个盘内,再播种;播后细土盖种,清水喷湿,起拱盖双膜。苗床四周投放毒饵防治鼠害。 5、苗床管理:1~2叶期膜内温度控制在20~25℃,1叶平展后揭走内膜,3叶期后白天揭膜炼苗,晚上盖膜护苗;床土不发白不喷水,齐苗后让床土水份逐渐散失。秧苗2叶1心时用移栽灵1支兑水15公斤喷施秧苗,防止青、黄枯死苗。寒潮期间不能施用化肥。 时间:4月 生长阶段:移栽→分蘖 农事活动: 上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米以下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中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400~600米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下旬主要农事活动是: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冬水田开始栽秧。 管理目标:及时返青,促进分蘖,防治杂草、病虫。

【免费下载】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 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 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 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 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 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 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 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 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 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 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 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 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 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 第一章小麦 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 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 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一、复试科目 作物栽培学。 二、考查目标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报考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为测试考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本课程以大学本科同等学历农学专业的业务要求,对考生进行作物栽培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测试。考生应掌握作物栽培学概论及主要作物(小麦、棉花、玉米、水稻等)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作物栽培学课程属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要求考生能解决主要作物生产中的一般栽培技术问题,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作物栽培学概论 要求考生较好理解作物栽培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方法,了解作物分类及其栽培的历史、起源,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以及产量形成规律,了解作物增产的光能潜力。 (二)小麦 了解小麦生产的概况,掌握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小麦生产的土、肥、水条件,掌握冬、春小麦的栽培技术及其高产栽培的关键问题。 (三)水稻 一般了解水稻生产概况,了解水稻品种的多种类型及光温反应特性,理解水稻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种植水稻的土、肥、水条件,掌握直播水稻的栽培技术及其田间管理,了解育秧移栽技术和杂交稻的栽培优势等。 (四)玉米 了解玉米生产概况及高产栽培新技术,掌握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高产玉米的光合生产潜力,掌握玉米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了解复播、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和特用玉米栽培技术要点等。 (五)棉花 了解全国棉花生产形势及棉花高产栽培型技术、新疆棉花生产的资源优势,掌握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器官建成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了解长绒棉生产的栽培技术。 (六)甜菜 一般了解甜菜的生产意义,理解甜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甜菜两年生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掌握甜菜原料根栽培技术及其收藏,了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母根采种株栽培技术等。 (七)油料作物 一般了解油料作物的生产意义,重点掌握油菜、向日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和它们的栽培技术。 (八)其他作物 一般了解大豆、薯类(马铃薯、甘薯)和杂粮(高粱等)等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和栽培技术要点。

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作物概论》考研大纲

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作物概论》考研大纲第一章作物学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有关作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畴、性质和特点,作物学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与作用,作物学的发展进程及特点,作物生产发展概况及其与食物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重点:掌握作物学的性质和特点,作物生产与增强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难点:作物学的起源及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第一节作物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 1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 2作物学的地位与作用 3作物学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作物学的发展进程 1作物学的起源 2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3作物学的前景展望 第三节作物的生产与粮食安全 1作物产品的营养贡献 2作物生产发展的特点 3粮食需求与粮食危机 4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作物的分类起源和分布 基本要求:了解农作物的概念、分类、起源和分布;世界作物和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情况。 重点:掌握农作物的概念及分类,中国作物的生产现状以及生产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难点:作物的起源、传播,以及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第一节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 1作物的概念与分类 2作物起源 3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1作物的分布与环境 2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3世界作物产品贸易 第三节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1中国作物的分布 2中国作物的生产现状 3中国作物的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基本要求:掌握有关品种、种质资源以及遗传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品种类型及传统的育种方法。 重点:掌握遗传的三大规律、作物的繁殖方式及育种方法。 难点:遗传学规律的内容、作物的品种类型、育种特点。 第一节品种及种质资源 1品种的概念

第一节 农业生产概述

第一章农业生产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 2.掌握农作物的概念和分类; 3.理解作物产量的含义,稻、麦、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4.了解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和合理结构的调整趋势。 教学重点:农业、农作物生产的概念,农作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农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内容: 一、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实质和特点 1.农业:是指人们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有机体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获取人类所需产品的一个物质生产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狭义的农业只指种植业。 2.农作物生产:是指人们借鉴传统经验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作物进行栽培管理的一系列有目的的农事活动。 (1)实质:是以绿色植物为机器,将太阳能吸收转化为化学潜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2)特点:①严格的地域性;②强烈的季节性;③农业生产的连续性;④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⑤农业生产的综合性;⑥农业生产的经济性。 (3)基本环节:①植物生产;②动物生产;③微生物生产。 二、农作物的概念和分类 1.作物: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并由人工栽培的一切植物。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林木。 2.农作物:是指被人们用来种植的大田植物。 分类 (1)按用途分为 ①粮食作物;谷类作物(水稻)、豆类作物(大豆)、薯类作物(马铃薯); ②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棉花)、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甘蔗)、嗜好作物(烟草)、药用作物(薄荷);

③绿肥与饲料作物(紫云英)。 (2)按特性分为 ①按温度不同分为:喜温作物、耐寒作物、喜凉作物; ②按光照时间不同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日中性作物; ③按水分不同分为:耐旱作物、耐涝作物、沼泽作物、水生作物; ④按C02同化途径不同分为:C3作物和C4作物; ⑤按播期不同分为:春播作物和秋播作物; ⑥按收获期不同分为:夏熟作物和秋熟作物。 三、作物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概念 (1)作物产量:是指农作物积累的所有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所收获的总干物质量。 (2)经济产量:是指根据栽培目的所需要的农产品收获量。 (3)经济系数:是指经济产量与作物产量之比。 一般来说,①以营养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农作物,经济系数较高;以生殖器官为主要收获物的农作物,经济系数较低。②收获产量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农作物,经济系数较高;以蛋白质或脂肪为收获产量的农作物,经济系数较低。 2.产量构成因素 (1)禾谷类:单位面积穗数、穗实粒数、粒重; (2)棉花: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有效铃数、每铃籽棉重、衣分; (3)油菜: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4)大豆:单位面积株数、单株有效荚数、每荚粒数、粒重。 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 1.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 (1)偏重于粮食作物生产,忽视经济作物生产; (2)偏重于种植业,忽视其他四业。 2.合理产业结构的标准 (1)满足人们对各种农副产品需求; (2)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潜力——社会效益; (3)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防止环境污染——生态效益;

华农农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农学?农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2.试述作物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世界和我国作物生产的概况。 4.谈谈作物生产的未来发展目标和途径 第二章 1.研究作物的地理起源有什么意义? 2.世界作物起源于哪些地理中心? 3.稻、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大豆、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起源地分别在什么地方? 4.按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5.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怎样对作物进行分类? 6.简述作物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7.简述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世界及其中国的分布状况。 8.简述我国种植业区划的依据及其各大区的种植业特点。 第三章 1.简述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2.什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者之间关系如何? 3.简述作物种子休眠的概念、原因和解除措施。 4.简述作物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5.简述作物根、茎、叶的功能。 6.简述作物花的结构与花的分化发育过程。 7.什么是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8.简述作物的产量形成以及各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9.什么是作物的源、库、流?源、库、流之间的关系如何? 10.解释作物的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 11.简述生态环境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2.在作物生产中如何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来改善品质? 第四章 1.分别叙述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简述我国光能资源的特点及光能资源的利用。 3.何谓作物温度的三基点?极端温度对作物会产生何种危害? 4.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的含义是什么?积温在作物生产上有什么作用? 5.叙述水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浙江农业厅件)

浙江省水稻生产概况和特点 来源:《中国稻米》2006年第2期-浅淡浙江省稻米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作者: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纪国成毛国娟陈叶平发布时间:2006-03-28 浙江省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稻米是城乡居民的主食。浙江人多地少,粮食向来不宽裕,历史上就是个缺粮省份。建国后,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水稻生产发展迅猛,至80年代初水稻播种面积达3700万亩以上,稻谷总产达1500万吨以上,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以上,稻谷总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为浙江省实现粮食自给作出了巨大贡献。90年代以后,浙江省开始种植业结构调整,水稻播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浙江率先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水稻种植面积继续大幅下滑,稻米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稻一直来是浙江省的主要农作物,也是主要粮食作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直以种双季稻为主。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是1974年,达3833万亩,其中早稻1880万亩,晚稻1953 万亩,水稻面积占当年粮食作物总面积的73%。历史上稻谷总产量最高的是1984年,达1511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83%。1990年前后,浙江省水稻播种面积在3550万亩左右,仍以种双季稻为主,其中早稻面积1550万亩左右,连作晚稻面积1720万亩左右,单季晚稻面积280万亩左右,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72%左右。 1992年以后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出现了持续下滑态势,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时期。第一次大调整发生在1992-1994年,早稻由1560万亩左右减到1240万亩左右,减了320万亩左右,晚稻面积基本稳定,仅减少120万亩。1995-1997年省政府开展了“大打粮食翻身仗”活动,水稻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其中早稻面积曾一度略有恢复。第二次大调整发生在1998年以后的持续下降,尤其是2000年以后大幅下滑。到2003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为1469万亩,比1990年减2106万亩,仅为1990年的41%。其中早稻仅194万亩,比1990年减1372万亩,减87.6%;晚稻1275万亩,比1990年减734万亩,减36.5%。2004年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粮价大幅回升共同作用下,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水稻种植面积扭转了连年下滑的局面。2004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1541万亩,比上年增加72万亩,其中早稻231万亩,增加37万亩,晚稻1310万亩,增加35万亩。稻谷总产量686.94万吨,比上年增加40万吨。经过十余年大调整以后,浙江省水稻生产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1、单季晚稻成为粮食作物的主体。随着早稻面积大幅度下降,单季晚稻迅猛发展,种植面积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300万亩左右扩大到2004年的1016万亩,一跃成为浙江省粮食生产的主体作物,占当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47%,占水稻总面积的66%。 2、优质早籼发展遇阻,圆粒形早籼谷供不应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针对早籼米米质差、价格低、农民不愿种、居民不愿吃的现状,把大力发展优质早籼作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1994年10月,省政府组织省级有关单位实施“食用优质早籼开发研究和利用”项目(简称9410计划)。通过育种攻关,选育出舟90 3、中丝2号、浙农8010、嘉育948、嘉早935、杭931、浙9248、中优早5号等优质高产早籼稻品种。为了加快优质早籼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省政府还确定上述八个优质早籼品种的收购价在合同定购价的基础上,每50公斤加价6元,实行优质优价。优质早籼面积迅速扩大,由1992年的9.44万亩,发展到1999年的504.6万亩,占全省早稻面积的48.5%。2000年以后,由于早稻面积持续大幅度下滑,早籼稻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早籼稻米主要用于粮食储备,其次用于米粉干、味精、酿酒及饲料等加工业,少量直接作口粮。全省常年粮食储备量为17.5亿公斤,由于圆粒形早籼谷较适宜储藏,储备粮的80%为早籼谷,按三年一轮换计,每年约需5亿公斤早籼谷用于储备粮轮换,约占近年全省早籼谷总产量的70%以上。因此圆粒形早籼谷成为了稀缺资源,

作物栽培学总论(农学112)

作物栽培学总论 一、名词解释 1、作物: 2、作物栽培学: 3、生长: 4、发育: 5、生育期: 6、作物的生育时期: 7、作物的物候期: 8、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9、生物产量: 10、经济产量: 11、经济系数(收获指数): 12、作物产量: 13、叶面积指数LAI: 14、源: 库: 15、作物营养临界期:。 16、温度临界期: 17、同伸关系,同伸器官: 18、生理需水: 19、生态需水: 20、生态适应性: 二、简答题 1、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2、“S”形生长过程及其应用。 3、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和物候期的区别。 4、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 5、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限制因子和调节措施。 6、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7、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有哪些? 8、作物的分类。

是非题: 1 作物的营养临界期就是作物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 2 大多数双子叶作物的根系是须根系。() 3 长日照作物南种北引,生育期会延长,甚至不能正常开花结实。( ) 4 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 5 作物按产品用途和植物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分类,可将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和绿肥作物三大类。其中粮食作物分为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芋类作物三小类。() 6 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支配。() 7 我国的种植业结构以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8 作物影响土壤具有双重性,即一方面消耗土壤养分,另一方面破坏土壤结构。() 9 作物器官的源库划分标准不是绝对的。() 10 收获指数较高的作物产量必然高。()

农学概论作业

《农学概论》作业 第一章绪论 简答题: 1.简述农学(广义、中义、狭义)的含义。 答:广义:广义的农学包括农业科学的全部领域,主要有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可以理解为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科学。 中义:中义的农学是指农业科学中的农业生产科学,主要包括种植生产、养殖生产、林业生产等方面。 狭义:狭义的农学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简述农学的特点。 答: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2、农学技术的实用性 3、农学基础的广泛性 3.简述作物生产的特点。 答:1、作物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作物生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3、作物生产具有序性

4、作物生产具有连续性 5、作物生产系统具有复杂性 论述分析题: 1.试析我国作物生产发展的出路。(7) 答:1.提高作物单产2.减少生产中消耗 第三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 名词解释 1.作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 简答题 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大田作物分为哪些类别? 答:1、粮食作物: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薯类作物 2、经济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科作物、嗜好类作物、其他作物 3、饲料及绿肥作物 2、简述影响作物分布的因素 答:作物的生物学特征、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需要等。 3、例举出我国种植业的10个一级区域。 答: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7、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8、川陕盆地稻玉米薯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吉林省水稻生产概况 1、吉林省气候情况吉林省地处长白山脉,东部为山区、半山区,中部为松辽平原区,西 部为草原区。除延边水稻区为海洋性气候外,其他区域为大陆性气候类型。春夏秋冬季节明显,年平均气温5~6度,稻区有效积温在2000~3000度,无霜期从110天~147天。 2、在水稻生育期内,日照时间达13~16小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10度以上,温差大 大,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水稻出穗后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0度,不易出现高温效应。 3、年降雨量在300~700毫米,除西部稻区外的主要水稻产区的年降雨量在500~700 毫 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等有着天然生产优质稻谷的条件。 (一)历史回顾 1、吉林省唐初开始种植水稻(公元7世纪初),当时勃海国就以著名农产品“卢城之稻” (今桦甸市之东卢城)为主要商品交易; 2、1912年,日本人在长春满铁苗圃(长春市胜利公园内)试种水稻成功; 3、至1941年,水田面积发展到12.8万hm2 ; 4、由于技术和水利设施跟不上,水稻面积大起大落; 5、1990年面积41.8万hm2, 6、2004年面积70万hm2左右。 (二)科技进步在水稻生产中的贡献 1.选育和推广适应不同地区的优良水稻品种 1)50年代:陆羽132、青森5号、北海道、农林1号、石狩白毛、弥荣、兴国其中对 元子1号、石狩白毛和北海1号的鉴定和审定,对水稻生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2)60年代:吉粳60,长白6,延粳6,,通交17、九稻3; 3)70年代:京引127,双丰8,通粘1号,城西3; 4)80年代:早锦,秋光,宾阳、长白7,吉粳62、63,寒9,藤系138,通系103; 5)90年代:通35,超产1,农大3、吉玉粳、九稻19 6)2000以后: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 2.育秧技术的改进 水育苗——塑料薄膜保湿育苗——大棚盘育苗和旱育苗 1)50年代从直播改为水床育苗 2)60年代塑料薄膜保温育苗代替水床育苗, 3)70年代用旱育苗代替塑料薄膜保温育苗, 4)80年代后陆续推广旱育苗、大棚育苗、抛秧育苗等旱育苗形式,现在几乎全部面积 都用旱育苗形式的育苗方法。 3.插秧密度密度由密植→稀植 1)50年代初以直播水稻为主, 2)50年代末以行距16.5~20㎝,株距10~13㎝的高密度插秧方式。 3)60年代推广了行距33~37㎝,株距10㎝的大垄畜力除草插秧方法。 4)70年代旱育苗推广后采用行距26~30㎝,株距10~13㎝的稀植栽培技术。 5)80年代后~90年代主要通化农科院的旱育超稀植栽培,密度在行距30㎝,株距 16.5~26.7㎝(每平方米12.5~20穴) 6)2000年后优质品种的推广,密度基本固定在行距30㎝,株距20㎝左右(每平方米

农学概论试题

农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975年由泽文和茹可夫斯基共同编写的《栽培植物及其变异中心检索》确定的地理基因起源中心有(A)个。 A 12 B 13 C 14 D 15 2.本品种粒数占检验总粒数的百分比是( B )。 A种子净度B种子纯度 C发芽势 D发芽率 3.禾谷类作物单位面积穗数是由株数和单株成穗数决定,播种密度和播种质量决定株数,( A )是成穗数的决定阶段。 A分蘖期 B拔节期 C孕穗期 D开花期 4.农学的研究对象是(A)。 A大田作物 B.农业 C种植业 D园艺作物 5.农学是于(C)世纪后期正式成为一门科学的。 A 17 B 18 C 19 D 20 6.迄今为止,已经过确认的作物必需的元素有( C )种。 A 12 B 14 C 16 D 18 7.全年收获作物的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为(D)。 A叶面积指数 B收获指数 C叶龄指数D复种指数 8.土壤有效水的下限是(A)。 A萎蔫系数 B田间持水量 C毛细管悬着水消失 D蒸腾系数 9.下列作物根系属于须根系的是(B)。 A大豆B玉米C茄子 D马铃薯 10.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B)。 A大豆B油菜C黄麻 D烟草 11.下列作物中,属于喜凉作物的是(C)。 A花生 B水稻 C青稞D烟草 12.下列作物种子中具有胚乳的是( D )。 A油菜B大豆C棉花D玉米 13.小麦属于( A )。 A长日照作物B短日照作物 C中日照作物 D定日照作物 14.小麦需水临界期在(B)。 A拔节期B孕穗至抽穗期 C灌浆期 D成熟期 15.选配优良组合最需注意的是(A)。

A双亲一般合力要高B双亲产量都要高 C双亲长期要接近 D以上全不对 16.要取得引种成功必须(C)。 A.同纬度间 B同海拔高度 C同纬度、同海拔高度D无纬度和海拔高度限制 17.一复合肥料标识为20─10─10,则其意指(B)。 A N2 0%、P 10%、K 10% B N2 0%、P2O5 10%、K2O 10% C C 20%、H 10%、O2 10% D CO2 20%、H2O 10%、O2 10% 18.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在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叫 (D)。 A间作 B混作 C复种D套作 19.种子真正成熟的含义是(D)。 A形态和生理均未成熟 B生理成熟,形态未成熟 C形态成熟,生理未成熟D形态和生理均成熟 20.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被称为(C)。 A温度反应特性 B光照反应特性 C温光反应特性 D温度日照反应特性 21.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粮食作物中居(D)。 A第四位 B第一位 C第三位D第二位 22.生产上所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九二0”,其学名叫(C)。 A 2,4-D B萘乙酸(NAA) C赤霉酸(GA3) D吲哚乙酸(IAA) 23.在冰点以下的低温对植物组织、器官所造成的伤害叫( B ) A旱灾B冷害 C冻害 D涝灾 24.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原生质含水量在( D )以上才能保持代 谢活动正常进行 A 80%-90% B 50%-60% C 60%-70% D 70%-80% 25.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C ) A 1/6 B 1/5 C 1/4 D 1/10 26.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是( A ) A美国 B印度 C中国 D巴西 27.诱变育种在诱变处理后从哪一代开始选择( B ) A M1代 B M2代 C M3代 D以上全不对 28.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下列作物中属于粮食作物的是( B )

作物栽培学总论复习题要点总结考试包过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作物生产和作物学的地位,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栽培学性质。 难点:作物生产的本质与地位,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作物与作物学 作物: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农作物作物林木作物 狭义的作物: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物。又称大田作物。 对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的行业就是种植业。 对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就是作物栽培。 作物学:一般指大田作物生产管理和遗传改良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体系。 作物学范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品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 探索通过生长调控、管理优化决策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作物遗传育种学——主要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利用与品种选育、遗传改良以及种子生产等理论、方法和技术 作物学性质应用学科:自然学科: 主要应用于——对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利用;——获取产品高产、优质、高效; ——产品生产过程保护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科:人类所需的农产品数量、质量的安全平衡人类所从事的作物生产利用的资源的平衡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 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种植的地域性作物生产的持续性 作物种植的季节性作物生产的综合性作物生长的周期性 作物生产的重要性:人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重要的生物质能源 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象:2个规律: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 1个关系: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及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个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 研究对象:以农田作物栽培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作物及措施三者关系的一门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