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 (获奖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我心归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温馨、亲切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美好。
2. 情感互动: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优质课获奖】我心归去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与文本进行对话,学会自主评点。
教学重点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交流评点,体味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教学难点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 / 黄山黄河 / 在我胸中重千斤 /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 心中一样亲 / 流在心里的血 / 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 / 我的中国心动人的旋律、真情的演绎,把海外赤子眷恋祖国的深情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
羁旅愁思,一直萦绕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中,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先生也不禁在心底深切地呼唤——《我心归去》。
【板书】二、检查预习(幻灯预习检查)1.给加点的字注音别墅.贫瘠.悲怆.潦.倒矫.饰熠熠..闪光惦.念踮.脚掂.量模.样一幢.人影幢幢..2.根据字音写字形家jù gài 莫能外慷kǎijuàn 顾 téng 写三、走进韩少功的故乡故乡之于作家常是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这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例如,老舍的北平,莫言的高密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老舍《想北平》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
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
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
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

《我心归去》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心归去》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欣赏其优美的诗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课程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逐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诗歌鉴赏方法指导第二章:诗歌背景介绍2.1 诗人简介介绍诗人顾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创作风格等。
2.2 诗歌创作背景解析《我心归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三章:诗歌逐句解析3.1 诗句解读对《我心归去》的每一句诗句进行详细解读,解释生僻词汇、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2 诗句分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韵律、节奏等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诗歌主题探讨4.1 主题提炼引导学生从诗歌内容中提炼出主题,探讨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2 主题分析分析诗歌主题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理解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第五章: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1 鉴赏方法介绍介绍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意象、关键词等。
5.2 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我心归去》进行自主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六章:诗歌创作启示6.1 创作手法分析分析《我心归去》的创作手法,如象征、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6.2 创作启示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活动目标设计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7.2 活动内容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主题、意象等,促进学生思考。
写作练习:让学生仿写诗歌,运用所学创作手法。
第八章:作业布置与评价8.1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创作练习: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主题相关的诗歌。
8.2 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

《我心归去》教案(通用16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 了解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把说理隐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同学留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家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同学评点为主,老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如同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更是直接表达了对家乡北平的思念。
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当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
那么假如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介绍韩少功:当代闻名作家。
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
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特殊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研读文本(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索我心从哪里归去?(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我的心从法国回到家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
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六房四床三厕蓝海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的家乡比法国更好呢?笔下的家乡是怎样的?(贫瘠而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为何还要“心归家乡”呢?(同学争论,小组代表发言)缘由:(1)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
(同学评点是如何渲染的)。
(2)在家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家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感动。
《我心归去》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我心归去》教案(通用5篇)《我心归去》教案篇1教学目标1、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
(板书)二、课前检测(重要字词)一幢(zhuànɡ)别墅(shù)钥匙(yàoshi)囚禁(qiújìn)无处逃遁(dùn)惦念(diàn)熠熠闪光(yìyì)模样(mú)静谧(mì)湖泊(pō)幽深奇诡(guǐ)贫瘠(jí)悲怆(ch uàng)潦倒(liáo)雄浑(hún)眷顾(juàn)矫饰(jiǎo)麦穗(suì)烙印(lào)三、作者简介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
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四、研习文本(①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同学回答,读对话栏,帮助同学准确理解)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②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物质——好精神——不好(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感受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没有熟悉的文化——无可入手渲染:多角度渲染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提高观察和描绘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心。
(3)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学会欣赏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
(3)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有关家乡、大自然的图片或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
(2)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家乡的美。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家乡的美。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家乡资料,感受家乡的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美好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亲情的图片或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2)观察大自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图片和播放相关音频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生长环境和心路历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课文《我心归去》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3.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
3.2 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4.1 课文《我心归去》全文。
4.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的生长环境、生平事迹等。
4.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我心归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5.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交流如何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5.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亲情的故事。
5.5 分析课文讲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5.6 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练笔。
5.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重要性。
5.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热爱家乡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的故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6.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3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6.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教育。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从文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思想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 学会从文中提炼中心思想。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促知,以知传情,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家乡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
(2)板书课题《我心归去》,引导学生思考课题的含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找意思。
(2)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强调重点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炼中心思想。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的。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2)强调学生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珍惜亲情、友情。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我心归去》,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文章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我心归去》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展示交流: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2. 默读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品味语言的能力。
3. 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合作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
4.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沟通、协作等。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自主学习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文章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展示交流讨论成果。
3. 第三课时:情感体验,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分享自己的感悟。
4. 第四课时:总结全文,深入理解文章主旨,进行拓展训练。
七、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制作课件,设计教学活动。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准备讨论问题。
八、教学进度1. 第一周: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自主学习课文。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审美。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学作品。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3. 情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4. 文学作品欣赏:学生分享对文章的欣赏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分析能力。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介绍文章的背景、情节和主题。
2. 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3.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准备《我心归去》的课文原文。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资料。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PPT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情节。
3. 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解释文章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短语的含义。
4. 文学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
5. 讨论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观。
6. 总结课程: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内涵,强调重点内容。
第二章:文章内容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2. 情节概述: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和情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准备《我心归去》的课文原文。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资料。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情节。
3. 讲解背景: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
4. 概括情节: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
5. 分析情节: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主要事件的含义。
6. 总结课程:总结文章的背景和情节,强调重点内容。
关于《我心归去》的教案

关于《我心归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我心归去》。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懂得珍惜家乡的美好时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1)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2)讲解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内容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层次。
(2)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3)阐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诗歌鉴赏与批评:(1)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象美。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和评价诗歌。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2)诗歌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3)诗歌鉴赏与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意象和象征的解读。
(2)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和分析。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内容解析。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和思考。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和感悟。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2)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诗歌评论和学术文章。
(3)黑板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句子的书写。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表达能力。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交流和分享情况。
(3)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我心归去》的教案

《我心归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感情。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读感受,教师点评。
3.精读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分析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家乡变化的关注。
(3)分析课文第三段,理解作者对家乡未来的期待。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题,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2)讨论课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我心归去”、“家乡的呼唤”等。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段落。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我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1.优点:(1)导入新课环节设计合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2.不足:(1)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发言较少,需要更多关注。
(2)课后作业布置较多,可能导致学生负担加重。
3.改进措施:(1)针对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应更多关注发言较少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2)针对课后作业,教师可适当调整,减轻学生负担。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美”为主题的摄影比赛,让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的美丽瞬间。
2.开展“我为家乡献计策”活动,引导学生为家乡发展提出建议。
3.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家乡的感情和故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刻理解课文主题,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3篇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语文《我心归去》教案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我心归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我心归去》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1、6)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
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6、7)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7)既然是“失望”,为什么我还要回去?难道这“失望”还藏着什么玄机?或者是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心归去 (获奖教案)

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大家都来到荷塘,挖莲藕抓鱼虾,捉泥鳅捡螃蟹,人声鼎沸,笑语欢声,相互谈说着要如何弄出一顿顿可口的美味。
光是莲藕的吃法就有很多:熬汤炖肉八宝酿、清炒生吃蜜饯糖,还可以磨成藕粉,加入砂糖或蜂蜜,在温水里一泡,就是一杯清凉清甜的解暑饮料。
用鲜莲叶来熬粥,蒸饭蒸鸡,或蒸其它肉类味道都是极鲜美的,做出来的食物均带着一股淡淡的莲叶清香。
人们那么喜欢荷花,不单单是因为它的芳香美丽洁净高雅,更因为它全身是宝,每一处都可食可药可用。
我最喜欢的是生鲜莲子羹。
把剥好的莲子对半打开去芯,莲子芯很苦,可以药用,没有芯的莲子是甜的,正好用它熬糖水。
把足量的生莲子洗净,和着一小片生姜一片鲜莲叶,放进清水锅里,盖着盖子大火烧滚,转小火熬二十分钟,捞起莲叶,加入冰糖,小火慢熬,边熬边搅拌,十五分钟后,一款既清香甘美又消暑解渴的莲子羹就做成了。
这样的汤水,在炎热的夏季里,只要喝过一次都不会忘记。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我心归去》教学设计《我心归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请学生查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2.请学生预习《我心归去》,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二、导入课文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
这就是家园之思。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
可引导学生积累,还可营造思乡氛围。
3.讨论:《我心归去》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着眼于怎样思乡,《我心归去》更多在探讨为什么思乡。
(此教学环节可灵活处理。
如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心归去》的独特之处,可由教师点出,或在研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再次讨论)三、研习课文(一)把握课文的主体框架1.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明确:“我心”从法国归向故乡。
(板书)2.故乡是哪里?故乡怎样?从原文中读出相关内容。
长沙(注释,出生地)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3.故乡是贫瘠、落后的,那么法国呢?在文中找出有关法国生活的描写。
具体的描写。
第一节。
朗读提示:数字的运用,如两、四、六、三;色彩的运用,蓝、绿;副词修饰语的运用,全。
这些都应读重音。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背景,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提问。
章节二:诗歌解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象,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修辞手法等,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讨论。
章节三:诗歌创作背景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等。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
章节四:诗歌情感表达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创作。
章节五:综合活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诗歌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进行诗歌朗诵、表演或创作等活动,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团队合作、展示。
章节六:诗歌与生活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诗歌的能力。
教学内容:讨论诗歌中的生活元素,分析诗歌如何反映生活,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体验。
教学方法:讨论、分享、写作练习。
章节七: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感知。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音节、韵脚、节奏等,通过朗读和音乐活动体验诗歌的音乐性。
教学方法:朗读、音乐活动、分析讨论。
章节八:诗歌的修辞手法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诗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运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创作练习。
章节九:诗歌的批判性阅读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学习如何评价一首诗歌,包括内容、形式、情感表达等方面。
《我心归去》(表格式)教案

《我心归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细节。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我心归去》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我心归去》的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二、快速阅读(10分钟)1.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我心归去》。
2.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深入阅读(15分钟)1. 学生细读课文《我心归去》,注意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2. 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散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和记忆。
《我心归去》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细节。
2. 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我心归去》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六、课文解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我心归去》的结构和内容。
2. 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七、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闭眼想象自己回到故乡的场景,感受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我心归去》的教案

《我心归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家乡美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4.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会欣赏散文。
四、教学方法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4.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音频资料,以便于跟读和感悟。
2. 相关图片: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家乡美景图片,用于展示和讨论。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4. 作业设计: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传递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5.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感恩家乡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主题思想和情感教育。
七、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家乡美景。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八、作业设计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的作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字音检查:
一幢(zhuàng)惦(diàn)念眷(juàn)顾逃遁(dùn)
烙(lào)印静谧(mì)模(mú)样奇诡(guĭ)
贫瘠(jí)潦(liáo)悲怆(chuàng)熠(yì)熠
麦穗(suì)墟(xū)场矫(jiăo)饰钥(yào)匙
多音字:幢钥模矫烙
2、作者简介: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中国当代作家。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
(3)“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指导:联系上下文理解)
明确:
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脚印,故乡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不可割舍的珍惜。
夸张,写出无聊至极的举动,说明了客居的无聊和强烈孤独感,为后面的思乡之情铺垫。
d、“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借代,以部分——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全体——法国优裕的物质生活。
反问,以强烈的语气来表明自己不愿客居法国、意欲归乡的强烈愿望。
过渡:
物质条件虽然优越,但是内心对亲人的思念无法丢掉,所以作者在第5节点出了自己的心思——“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这样自然而然地由思人过渡到了思乡——“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
强调对话栏的作用:
阅读时给予提示,
写下自己的感悟。
学生回答,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备注:合作释疑和点拨拓展可以按照顺序先后进行,也可以根据教学设计交叉进行设计)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五、合作释疑一:
什么是故乡?作者对此有种怎样的理解?
(指导:文章7-9段,用课文原句回答。研习“故乡”的文化概念。)
划出句子如下:
1、故乡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
2、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3、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a、“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比喻,写出了作者的离开了熟悉的人、环境、文化后的主观感受。
把周围的环境比作监狱,突出了一种巨大的孤独寂寞与空虚无聊。
b、“你到了悬崖的边缘……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空虚。”
比喻,将抽象的无形的情感孤独与空虚具体化、形象化。
c、“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
(板书:
故乡是------------之所,
故乡是------------之所,
故乡是------------之所。)学生填写,老师总结。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四当堂检测
七、当堂训练
《同步练习》P54 1—3
课
堂
小
结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宿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拥有故乡的人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板Hale Waihona Puke 书设计异乡故乡
冷清惦念
虚空对比亲切
发疯激动
生命之根
奉献之所
心灵依靠
课后
作业
比较《想北平》和《我心归去》两篇文章,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示:内容,方法等)。
课
堂
反
思
在探究故乡内涵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适当谈谈自己对于故乡的理解,再结合作者的语句,更好地了解深刻的家园之思。
总结:什么是故乡?作者对此有种怎样的理解?
明确:故乡是作者的生命之根,奉献之所,心灵的依靠。
六、点拨拓展
理解文中句子含义的方法
1、从比喻、象征意义去理解。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3、从文章中心思想下手,理解句意。
4、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一学生阅读7—9节,其余学生划句子;
小组讨论其中三个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教师点拨。
高级中学“四步教学法”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组别
高一语文备课组
审阅(备课组长)
审阅(学科校长)
主备人
使用人
授课时间
课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专题三第一板块《我心归去》
课型
新授课
课标
要求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D级)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本文就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写下的。
四、自学指导一:
浏览课文,作者人在何处?心欲归何处?两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指导:快速浏览全文,用笔划出相关内容,用课文原句回答)
(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指导:从文章的中心思想下手,理解句意:句子反复提及对故乡的“失望”是真的失望吗?)
明确:
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强调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这样洒下的热血才能让故乡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双丰收。
即使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作者依然无时无刻地不感觉到它的存在,“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对话栏里“人在特定环境中的音乐感受……”,举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ppt展示,一学生朗读,
其余学生纠正。齐读。
一学生朗读。
语句不必找完全,学生能概括两地特点即可。
4、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合作释疑二:
(1)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指导:抓住关键词,把词的本意和引申义结合起来思考。)
明确:
血:血浓于水的联系,是人的根
泪:对家乡的热爱和无尽的思念
汗水:为家乡改变面貌而付出的艰辛的劳动
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教学
重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
难点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
方法
“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
教学程序设计
教
学
过
程
及
方
法
环节一明标自学
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从那里我们感知了老舍先生对于故乡北平的热爱与思念之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作家韩少功的文字,来聆听他内心那归心似箭的呼喊。
(第8段)浮粪四溢的虚场、拥挤不堪的车厢、阴沉连日的雨季那种失望能滴血
过渡: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风雅富贵之邦,“我”的心为什么却要“偷偷”归去?首先,我们要确定作者身处法国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答:
因为在法国感觉到冷清、空虚。(第2节“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
自学指导二:
作者是怎么描绘这种冷清的?结合对话栏,划出相关语句并试着理解(提示:运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
人在法国、心归故乡
法国居住环境
a、(第1段)雅静的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四张床、三厕所
蓝海、绿公园……(环境优美)
b、(第4段)法国面包、雷诺汽车(物质条件优越)
c、(第6段)繁华酥骨的都会、静谧侵肌的湖泊、幽深奇诡的城堡、融化思绪的大森林(自然优美)
——风雅富贵之邦。
故乡的景象
(第6段)故乡贫瘠而脏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