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酒楼上教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在酒楼上》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分析吕纬甫的人物变化,探讨吕纬甫悲剧的成因,剖析小说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本文及鲁迅的小说

鲁迅的《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录于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

它是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后中国精神面貌的写照。《呐喊》

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五篇,作于1918年至1922 年间。

自序、、、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彷徨》

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一篇。作于1924年至1925年间。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长明灯、示众、、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

本集初版收小说八篇。作于1922年至1935年间。

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二、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小说情节

(一)(1——7节)回乡无聊去酒店

(二)(8——48节)巧遇朋友吕纬甫,听吕纬甫叙说三件事(迁葬、阿顺、教书)—

(三)(49节)分手

三、整体感知吕纬甫

身份————知识分子,“我”的旧同窗,教员时代的旧同事

以前的吕纬甫和现在的吕纬甫

1、思考:以前的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曾做过怎样的事

吕纬甫曾经是一个敏捷精悍(第8节)、活泼(第25节)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还因为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第26节)。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是一个感情炽烈、斗志昂扬的改革中国的激进者,有理想有抱负的自信者,是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进步的青年。

2、思考: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吕纬甫又有了哪些变化(整体感知)

敏捷精悍、活泼——→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第8节)

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更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第11节)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第47节)——迷惘,对前途渺茫,生活中的苟活者

敏捷精悍、活泼——→消沉、颓唐、落荒、迂缓

改革的激进者,自信,积极面对生活,有理想有抱负——→迷惘,对前途渺茫,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苟活者

四、深入研究吕纬甫

1、难道现在的吕纬甫仅是如此吗(就没有好的一面吗)研究吕纬甫所做的三件事,从中还可以看出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看迁葬和送花两件事,他都做得很尽心。

○迁葬————本可以不必再迁。一丝不苟,为母亲,为小兄弟,母子亲情,手足之情

○为阿顺送剪绒花————送给阿昭。为母亲,为阿顺,心地善良(吃荞麦粉),真诚待人,品质好……

○教“子曰诗云”之类的书————“无乎不可”的态度,不得已,“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

不错,吕纬甫已在政治上变得颓唐了,但从他做这两件小事的情况来看,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为人诚恳实在的人。他的身上具有浓浓的人情味:迁葬表现了他对母亲和弟弟的深情,送花表现了他对母亲和邻居女孩的安慰。这些都表现了他良知未泯,对生命的敬畏眷恋。

在迁葬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是无需这般一丝不苟的,看来还是出于兄弟之情、母子之情;不这样尽职地完成“迁葬”,他会过意不去,会留下感情的负累。

送剪绒花的事亦复如此:一是为母亲,这是母亲的一个心愿;二是为阿顺,如他自己所言:“为阿顺,我实在还有些愿意出力的意思的”因为往昔邻里之间亲亲热热的温馨的记忆,吕纬甫是不能忘怀的,而且他希望这次送去剪绒花对阿顺少年时代爱美之心受到打击能有所补偿。吕纬甫的心地善良、真诚待人的品质,在处理这两件小事的过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却在大事上变得浑浑噩噩了,他对于改革社会已失去了信心,也不再追求了。他对于教《女儿经》这样的事也采取“无乎不可”的态度了。在讲完剪绒花的事之后,吕纬甫说:“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去’去。“我”批评他之后,他诉说了自己

的不得已:“……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他们的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然而同时也就满脸通红,“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正因为他是一个品质很好的青年,他的由激进变为消极、颓唐,放弃了改革社会的高尚目标落荒而去,才更令人感到惋惜。

自我评价——无聊(文中多次出现)、敷敷衍衍、模模胡胡、随随便便

2、思考:十年的时间,吕纬甫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同学讨论。

此过程为教学难点,学生讨论后,教师投影明确

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由有理想青年而迷惘中年,由有抱负者而苟活者……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

○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社会环境

○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