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刘 旭-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3-2014年度工作总结
三、年度主要工作(1)
• 完成教育部委托任务,配合大教指委开展工作 • 加强对外合作,发展协作委员 • 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组织工作 • 组织专业教改热点难点教研活动
2013-2017年教育部光电专业教指分委第三次全体会议(扩大会议)
三、年度主要工作(1)
向教育部提出建议和接受委托任务
时间 2013.09.02 2013.09.15 2013.12.15 2014.02.28 2014.04.04 2014.04.11
三、年度主要工作(2)
积极发展协作委员单位
教指分委有24名委员、23个委员单位,其中具有专业点的高校委 员单位只有16个,仅占全国专业点高校的8%。据统计,2013年 全国具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招生资格的专业点共210个 ,其中授工学位专业点125个,授理学位专业点69个,理、工学 位兼授专业点8个。在202个专业点高校中,985、211院校不 足10%,绝大部分是面向区域的应用型高校,师资和办学条件相 对匮乏。所以提高专业整体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将大多数专业 点高校吸纳进教指分委组织之中。
2013-2017年教育部光电专业教指分委第三次全体会议(扩大会议)
一、光电教指分委任务
1. 完成教育部和大教指委委托或下达的任务。 2. 就高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
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 向教育部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 3. 组织和开展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教学 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 制订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组织教师培训、 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工作。
大教指委成立电子信息类专业系 教指分委全体成员参加,配合在专业点
列规划教材编审委员会
院校落实申报教材编审工作
计算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
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
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
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
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
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电子产品质量标准
电子产品质量标准电子产品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设备。
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更新换代,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制定和遵守电子产品质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电子产品质量标准应当包括产品的安全性。
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存在安全隐患,将会对消费者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生命危险。
因此,制定电子产品的安全标准,要求产品在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要符合相关的安全规定,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会对用户造成伤害。
其次,电子产品质量标准还应包括产品的性能和耐久性。
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因此产品的性能表现尤为重要。
制定电子产品的性能标准,要求产品在各项功能指标上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保证产品能够正常使用并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另外,电子产品质量标准还应该考虑产品的环保性。
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电子产品的环保性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
制定电子产品的环保标准,要求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电子产品行业向着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
最后,电子产品质量标准还应包括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证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过程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综上所述,制定和遵守电子产品质量标准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电子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够推动电子产品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环保、安全的方向发展,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电子产品的需求。
电子信息类——光电显示技术610118
高等职业学校光电显示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征求意见稿)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光电显示技术(610118)二、入学要求普通高级中学毕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力三、基本修业年限三年四、职业面向所属专业大类(代码)所属专业类(代码)对应行业(代码)主要职业类别(代码)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举例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举例电子信息大类(61)电子信息类(610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9)电子工程技术人员(2-02-09)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6-21-04)电子器件制造人员(6-25-02)光电产品制造与工艺管理产品品质检验与调试维修光电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光电产品开发与工程实施电子设备装接工(6-08-04-02)液晶显示器件制造工(6-08-01-07)电子产品制版工(6-08-02-13)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电子工程技术、电子设备装配调试、电子器件制造等职业群,能够从事光电产品制造与工艺管理、产品品质检验与调试维修、光电产品营销与售后服务、光电产品开发与工程实施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六、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
(一)素质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3.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4.勇于奋斗、乐观向上,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16项电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名称及主要内容
尽快实施
14
20060279-T-339
音响组合设备通用规范
国标
本标准规定了家用音频组合设备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家用音频组合设备。
GB/T 14277—1993、GB/T 12062—1989
尽快实施
15
20061283-T-339
GB/T 15528—1995
修改采用IEC 61842:2002
尽快实施
13
20062634-T-339
头戴耳机通用规范
国标
本标准规定了头戴耳机的分类、命名、编码,头戴耳机产品的检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标签和包装、贮运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在人耳上使用的头戴耳机、头戴耳机-传声器组(头戴耳机-送话器组)。本标准也适用于构成完整的头戴耳机系统所必需的组合件,例如前置放大器、无源网络和电源。
数字存储示波器通用规范
国标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存储示波器的术语、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数字存储示波器,作为产品设计、生产、鉴定、检验的共同技术依据,也是制定数字存储示波器产品规范的依据。
GB/T 15289-1994
尽快实施
4
S08001-T
离子静电消除器通用规范
GB/T 14863-1993
尽快实施
6
20060020-T-339、20020179-T-339、20020180-T-339
含碱性或非酸性电解液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锂蓄电池和蓄电池组
国标
本标准规定了便携式单体锂蓄电池和蓄电池组的性能试验、命名、标志、尺寸和其它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各种电化学体系的锂蓄电池和蓄电池组。
《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代码:510100124 学时:72 学分:4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及测量技术后续课程:LED驱动电路设计及应用、毕业设计开课单位:电子工程系合作企业:制定人:批准人:二、课程性质与定位1.课程性质《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安排电子产品常用的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检测、安规检测以及产品认证等内容,通过试验目的→试验标准和方法→试验记录和报告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面电子产品检验的相关知识,了解电子产品检验人员的工作内容。
本课程学时为72学时,4学分,其中理论学时为40学时,实践学时为32学时。
2.课程专业定位《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先修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工艺及测量技术。
它的后续课程:LED驱动电路设计及应用、毕业设计。
《电子产品环境检验技术》课程根据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各种产品检验员、检验技术员岗位能力要求,把质量检验知识和电子产品环境检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出货等环节各种检验要求和操作规范,以及电子产品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安规试验等的检验要求和操作规范。
通过教师讲解、观看教学视频、学生操作训练等讲练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仪器仪表规范操作能力、电子产品检验能力,并培养学生养成安全生产意识和质量保证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3.课程思政定位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立德树人,通过介绍电子产品检测应用在航天、高铁、中国制造2025、日常监管、防范未然等方面的应用案例,充分发挥该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感受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爱岗敬业的人才。
在学生产品检验实训过程中,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渗透到教学当中,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专业专注的进行思考和实践,才能发现各种标准对检测要求的差别,引导开拓创新思维,通过所学检测知识,培养学生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
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_祝秋香
2014年第8期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在现阶段,了输出的人才与公司、人才。
为此,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力要求。
[3]在国外,一、2008年,法》,审阅,再现场考查,最后做出认证结论等。
我国的认证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教育部成立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另一种则是由行业协会组建的认证机构。
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前一种专家委员会不能独立自主地完成认证,必须是由教育部与专家委员会共同承担认证工作中的各种职能工作;后一种则拥有独立自主权。
在我国的专业认证制度中,独立的组织机构和行业协会必须共同发展,逐渐过渡到发达国家的成熟体系。
专业认证制度是一种由实践能力指导意识认知,而意识认知响应实践能力,并由行业协会提供专业认证组织保障体系对其响应性进行检验的制度。
其中,实践能力是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意识认知是响应实践能力的核心,而组织保障体系则同时对二者的响应性进行检验,这就构成了专业认证制度的三要素。
[5]其模型见图1。
专业认证可以分为两种:行业认证和资格认证。
其中,行业认证是由中国电子学会等专业机构进行的认证,例如电子设计助理电可以在国湖南城市学院是全国电子设计工程师的认证中心之一,已有考评员4名,计划申请经费100万,进行实验室改造与设备更新建设,新增设计性实验56个,使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完善了校内创新基地的设施与管理工作。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中心将按照全国统一认证标准、统一技术资源、统一师资培训、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管理、统一证书核发的步骤开展工作。
采取标准化培训技术资源和网络信息化管理等高技术手段,建立完整的专业资格培训与认证质量保障体系。
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学习相关电子信息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相应的电子辅助设计软件、电子绘图软件、电路板制作与测试、了解常用电子元器件和IC电路等。
[6]通过学生党员、班干部等模范带头作用,加强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课内外实践活动、岗前就业培训,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子产品质量标准
电子产品质量标准电子产品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手机、平板到电脑、电视,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更新换代,消费者对电子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制定和执行电子产品质量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电子产品质量标准应包括产品的基本性能要求。
例如,手机的通话质量、信号接收稳定性、屏幕显示效果等都是消费者购买电子产品时非常关注的方面。
另外,电脑的运行速度、散热性能、屏幕分辨率等也是衡量电子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因此,制定电子产品质量标准时应该从产品的基本性能出发,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
其次,电子产品质量标准还应包括产品的安全性要求。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手机电池爆炸、电脑过热引发火灾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因此,制定电子产品质量标准时,应该加强对产品的安全性测试,确保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用户造成安全隐患。
此外,电子产品质量标准还应包括产品的环保要求。
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垃圾和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制定电子产品质量标准时应该注重产品的环保性能,推动电子产品的绿色设计和生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电子产品质量标准的执行和监督也是至关重要的。
制定了标准之后,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生产企业能够严格执行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综上所述,制定和执行电子产品质量标准对于保障消费者权益、推动电子产品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严格的标准要求,才能够生产出更加安全、可靠、环保的电子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推动电子产品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_钱叶旺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演进和高校应用型转型的全面推进[1,2],新升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他们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理论课程教学到实践实习实训等,都突出应用性特色。
在国家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一轮又一轮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教改项目建设,各高校从办学规模到专业设置,从实践性教学到人才培养质量等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但是也可以看出,一方面各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不尽一致,有些学校占住发达地理优势发展迅速,有些学校根据地方需求发展地方性;另一方面,各校各专业的发展也不平衡,如一些传统性专业,不如工学专业发展迅速,面临招生和就业的困难。
这些高校每年都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各个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不一样,归根到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
2012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文件,各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4]。
事实上,人才质量是高校发展之核心和关键,怎样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就要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建立已是迫在眉睫。
本文着力寻找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刚要》有明确指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
根据《刚要》精神,我校池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对地方经济开发区、周边人才市场和沿海城市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对一些重点、一般和同类应用型高校相关专业也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制定出了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系统等相关领域从事科技开发、产品设计与加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
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4 年 9 月 2 日
目录
1.概述 .................................................................................................................1 2.适用专业范围 ....................................................................................................1
8.1 信息资源要求...........................................................................................9 8.2 教学设施要求...........................................................................................9 8.3 教学经费要求.........................................................................................10 9.教学效果......................................................................................................... 10 9.1 教学成果 ...............................................................................................10 9.2 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效果 .................................................................11 9.3 招生与就业 ............................................................................................11 10.质量保障体系 ................................................................................................11 10.1 质量保障目标 .......................................................................................11 10.2 质量保障规范 .......................................................................................11 附录................................................................................................................... 12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课程性质信息科技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部分,主要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及其应用中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
当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科技课程旨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技伦理,提升自主可控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二、课程理念1.反映数字时代正确育人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2.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
小学低年级注重生活体验;小学中高年级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3.遴选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内容面向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要求,吸纳国内外信息科技的前沿成果,基于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要求,遴选课程内容。
从信息科技实践应用出发,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与挑战,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科思维水平,体现“科”与“技”并重。
4.倡导真实性学习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进行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1)
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Ⅱ)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电子信息教指委)编写出版了《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指导性专业规范(Ⅰ)》,简称《专业规范(Ⅰ)》。
此后,电子信息教指委又组织来自全国多所高职院校专业的教师研制《专业规范(Ⅱ)》。
除学校教师外,有很多国际、国内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了《专业规范(Ⅱ)》的研制。
《专业规范(Ⅱ)》主要针对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中在校学生数量最多的几个专业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开办的专业提出规范。
依据《专业规范(Ⅰ)》中提出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的“职业竞争力导向的工作过程-支撑平台系统化课程模式”进行专业课程开发,从而构建起对专业和课程的规范化要求。
《专业规范(Ⅱ)》推出后,期望成为各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制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编写课程大纲的指导性规范要求和参照性标准。
《专业规范(Ⅰ)》的发布距今已有近三年时间,这一期间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关键几年,质量工程、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开始取得成果,尤其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正式颁布实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大大深化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层面都在逐步形成体系,学科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形成,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又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专业规范(Ⅰ)》中曾经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2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探索、深化专业和教学改革的历程。
其间,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育部就曾三次组团赴北美考察,引进了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实施的CBE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以及DACUM课程开发方法;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又三次派团到澳大利亚,带回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TAFE和开发培训包TP的经验;自2006年以来,结合高职示范校建设,以学习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为切入点,再一次组织多批示范校领导和教师去德国考察学习,希望以德国职业教育的最新思想和方法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
附件1: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2010)1、评审说明(1)本评审指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精神制定。
(2)精品课程评审的依据是《2010年度高职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课程整体设计介绍录像、课程教学录像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3)本评审指标采用百分制记分。
其中,一级指标一至六项占总分的9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总分的10%。
评价等级分为五档,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
23附件2: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汇总表4附件3:湖南省高职院校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工作联系人信息表学院(盖章)5附件4:全国2006~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分专业配额表(高职)6附件5: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试行)为进一步做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规范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确定联系人第一条教指委确定1名国家精品课程推荐申报联系人,具体负责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行政联系、组织及材料报送等工作。
请将联系人个人信息报送教育部高教司(本科相关学科教指委报送高教司理工处,高职相关专业教指委报送高教司高职高专处,联系人信息如与上年相同无须再报),其相关信息将在“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上予以公布。
二、组织申报与评选第二条教指委推荐申报的课程必须是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一经推荐,该课程不得另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国家精品课程。
第三条教指委应根据学科、专业类的特点,制定具有针7对性的评选标准和要求并向社会公布,优先鼓励不同种课程申报,优先推荐体现专业特色与教学改革方向的课程。
第四条教指委须以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的形式遴选产生最终推荐课程,其中会议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人,通讯评审专家人数原则上应为所在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全体成员。
教师电子教研设计评定标准
教师电子教研设计评定标准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教研设计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并确保教师电子教研设计的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教师电子教研设计评定标准,以期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设计理念教师电子教研设计评定标准的第一个方面是设计理念。
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在电子教研设计中应得以体现。
评定标准需要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考虑。
二、教学目标电子教研设计评定标准的第二个方面是教学目标。
评定标准需要明确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明确、可达到,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策略教师电子教研设计的评定标准还应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评定标准需要评估教师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
四、教学资源教师在电子教研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资源也需要纳入评定标准的考量范围。
评定标准应关注教师是否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并能够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来支持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达成。
五、教学评价评定标准还应关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教师在电子教研设计中是否设计了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否能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以及是否能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实施与支持教师在电子教研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是否得到了适当的支持,如校内的IT支持、教师团队的协助等,以及教师是否能够成功将设计的内容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这些也应成为评定标准的重要考虑因素。
七、学习效果电子教研设计的评定标准还需要评估学习效果。
评定标准应关注学生在教师电子教研设计下的学习情况,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发展等。
八、语言表达与视觉呈现评定标准还应注重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内容的视觉呈现。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 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 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同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提供的相关教育认识和内容,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由于不同类型人才将面向不同问题空间,对他们的培养强调不同学科形态的内容,需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体现;总体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类专业更加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2适用专业范围专业类代码计算机类0809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 基本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软件工程080902网络工程080903信息安全080904K物联网工程0809052特设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080907T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080908T电子与计算机工程080909T3培养目标专业类培养目标本专业类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系统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设计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的能力,能清晰表达,在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综合素质良好,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的终身学习途径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紧跟学科专业发展,在计算系统研究、开发、部署与应用等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体现专业点及其支撑学科的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须反映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与性质、社会竞争优势,以及事业发展的预期;是具体的、能够分解落实的、能够有效指导培养进程的、能够检验其是否实现的;应作为对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少数优秀毕业生的预期;各高校须通过有效的途径保证培养目标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有效公开,教师和学生应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各高校应建立必要的、有计算机行业或企业专家有效参与的定期评价修订制度,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培养规格学制4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部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理学学士学位,部分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生可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参考总学时或学分建议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业务方面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3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工程意识或研究探索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5了解计算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6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观用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7 具有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体育方面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5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2人,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4 : 1;教师须将足够的精力投人学生培养工作;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2名专任教师,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4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其中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兼职教师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专业背景大部分授课教师的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计算机类专业或计算学科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学科、专业学习的经历;专业负责人学术造诣较高,熟悉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信息安全专业的专职教师还可以拥有通信、电子、数学、物理、生物、管理、法律和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学历且具有从事信息安全教学或科研工作的经历;授课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工程或工作背景,面向理科学生讲授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师应具有与课程相适应的研究背景;授予工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有教师具有与企业共同工作经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承担过科学研究性项目的教师须占有相当比例;教学基本能力全职教师必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与承担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掌握所投课程的内容及其在毕业要求中的作用,以及它与培养目标实现的关联,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些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因材施教; 参与学生的指导,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发展环境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生指导、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6 教学条件总体上应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的相关要求;教学设施要求1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不小于16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少于5000元;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良好,方便教师、学生使用;2保证学生以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实验需求;3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4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或实验室,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理解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信息资源要求注重制度建设,管理规范,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人,配备数量充足的纸质和电子介质的专业图书资料,生均图书不少于80册,师生能够方便使用,阅读环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教学经费要求教学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 200元;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实验室维护更新费、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新建专业还应保证固定资产投资以外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7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包括培养方案制定、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对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注:“”表示在该条目中应明确专业设置的要求;附录计算机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1专业类知识体系知识体系通识类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两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基本内容; 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包括高等工程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结构、力学、电磁学、光子与现代物理的基本内容;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炎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程序设计与实现、算法分析与设计、东统能力等专业基本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建议教学内容覆益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历史相现状;不同专业的课程须覆盖相应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复杂系统的能力,能够设计、实现、部署、运行或者维护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计算学科研究以及计算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数字电路、计算机系统结构、算法、程序设计语言、软件工程、并行分布计算、智能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与人机交互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2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以及软件系统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过程与管理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还应至少包含1个应用领域的相关知识;3网络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数字通信、计算机系统平台、网络系统开发与设计、软件开发、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4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信息安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信息科学基础、信息安全基础、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5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运用于物联网及其应用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等工作的能力;建议教学内容包含电路与电子技术、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物联网数据处理、物联网控制、物联网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4年总的实验当量不少于2万行代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到各类工程单位实习或工作,取得工程经验,基本了解本行业状况;实验课程:包括软、硬件及系统实验;课程设计:至少完成2个有一定规模和复杂度的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毕业设计论文:须制定与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答辩等提出明确要求;保证课题的工作量和难度,并给学生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和内容不应重复;教师与学生每周进行交流,对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进行控制;选题、开题、中期检查与论文答辩应有相应的文档;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2专业类核心课程建议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课程体系必须支持各项毕业要求的有效达成,进而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约占15%,数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约占15%,实践约占20%,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约占30%;人文社会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和实验方法,为学生表述工程问题、选择恰当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推理奠定基础;学科基础类课程包括学科的基础内容,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中应用能力的培养;专业类课程、实践环节能够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有企业或行业专家有效参与;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示例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72、集合论与图论48、近世代数32、数理逻辑32、形式语言与自动机32、电子技术基础48、数字逻辑设计48、数据结构与算法64、计算机组成原理72、软件工程64、数据库系统64、操作系统64、计算机网络56、编译原理64、计算机体系结构48;示例二计算概论16、程序设计基础80、集合论与数理逻辑48、图论与组合数学48、代数结构与初等数论48、数据结构80、操作系统64、计算机组成原理80、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64、计算机网络64、编译原理64、数据库原理64、算法设计与分析56、人工智能48、计算机图形学40;示例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56、数据结构与算法64、电路与电子技术96、集合论与图论48、代数与逻辑48、数字逻辑48、计算机组成原理64、操作系统原理64、数据库原理56、编译原理56、软件工程40、计算机网络56;软件工程专业示例一程序设计基础64、面向对象程序设计64、软件工程导论64、离散结构72、数据结构与算法64、工程经济学32、团队激励与沟通24、软件工程职业实践 16、计算机系统基础64、操作系统64、数据库概论64、网络及其计算64、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48、软件工程综合实践96、软件构造48、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48、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48、软件需求分析40、软件项目管理40;示例二程序设计基础64、面问对象程序设计64、软件工程导论64、离散结构72、数据结构与算法64工程经济学32、团队激励与沟通24、软件工程职业实践16、计算机系统基础64、操作系统64、数据库概论64、网络及其计算64、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48、软件工程综合实践96、大型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48、软件测试48、软件详细设计48、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40、软件过程与管理40;示例三软件工程与计算I64、软件工程与计算I64、软件工程与计算II64、离散结构72、数据结构与算法64、工程经济学32、团队激励与沟通24、软件工程职业实践16、计算机系统基础64、操作系统64、数据库概论64、网络及其计算64、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48、软件工程综合实践96、软件构造48、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48、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48、软件需求分析40、软件项目管理40;示例四软件工程与计算I64、软件工程与计算II64、软件工程与计算I64、离散结构72、数据结构与算法64、工程经济学32、团队激励与沟通24、软件工程职业实践16、计算机系统基础64、操作系统64、数据库概论64、网络及其计算64、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48、软件工程综合实践96、大型软件系统设计与体系结构48、软件测试48、软件详细设计48、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40、软件过程与管理40;网络工程专业示例一离散数学72、计算机原理64、计算机程序设计40、数据结构48、操作系统56、计算机网络56、数据通信32、互联网协议分析与设计40、网络应用开发与系统集成40、路由与交换技术32、网络安全40、网络管理32、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40、网络测试与评价32;示例二离散数学72、电路与信号分析64、电子技术基础64、程序设计64、算法与数据结构80、计算机组成原理64、数据库原理与应用40、操作系统72、数字通信原理48、计算机网络原理64、网络工程设计40、网络攻击与防护48;信息安全导论16、信息安全数学基础72、模数电路与逻辑90、程序设计54、数据结构与算法72、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72、EDA技术及应用36、操作系统原理及安全72、编译原理56、信号与系统56、通信原理56、密码学56、计算机网络56、网络与通信安全56、软件安全56、逆向工程40、可靠性技术40、嵌人式系统安全56、数据库原理及安全64、取证技术40、信息内容安全40;物联网工程专业示例一高散数学64、程序设计72、数据结构72、计算机组成64、计算机网络64、操作系统56、数据库系统56、物联网通信技术56、RFD原理及应用56、传感器原理及应用56、物联网中间件设计40、嵌人式系统与设计56、物联网控制原理与技术56;示例二离散数学64、程序设计72、数据结构72、计算机组成64、计算机网络64、操作系统56、数据库系统56、物联网通信技术56、RFID原理及应用40、传感器原理及应用40、物联网控制40、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48、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践48;3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国家建设需要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每个专业点都有自身的特点;鼓励各专业点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办出特色;特别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校,应倡导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吸纳社会资源建设高水平计算机类专业;各专业点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从国家的根本利益考虑,应有一支从事计算系统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研究的研究型人才队伍;他们以知识创新为基本使命,研究的内容可以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应用技术、网络工程,或者是物联网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大部分信息技术企业将信息化需求产品的研发、生产、维护、服务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它们需要工程型人才;这些人才擅长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不仅要考虑所建造系统的性能,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构建和运行代价以及其他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具体的工程既可以硬件为主,也可以软件为主;信息化、计算机化、网络化已在各行各业发展,而且已经有很好的建设成就;相关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建设、维护与运行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他们更了解各种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更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在较高的层面上管理和维护复杂系统的运行,能够在各种系统和工程中承担重要任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教育首先应重视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课程的作用,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有特色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其次,应使学生具备软、硬件基础和系统观;主要从事硬件类工作的,也要有软件基础;主要从事包括软件工程在内的软件类工作的,也要有硬件基础;应使学生在掌握计算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熟悉如何进一步开发构建以计算技术为核心的系统,掌握系统内部各部分的关联关系、逻辑层次与特性;再次,重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避免基于特定平台开设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06.06•【文号】教科信厅〔2024〕1号•【施行日期】2024.06.0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的通知教科信厅〔202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进一步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安全有序汇聚,提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教育部对2022年5月印发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试行)》进行了修订,现正式印发实施,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24年6月6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主管单位和服务提供单位及其资源提供者开展资源制作、提供资源服务等活动,应遵循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其接入的平台、专题板块。
本规范所称的数字教育资源(以下简称资源),是通过平台面向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的网络课程、数字教材、数字图书、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虚拟实验实训、在线教研视频、教学应用与工具等类型的教学和学习资源。
本规范所称的资源提供者是指资源的提供单位或者个人。
第三条资源内容审核应坚持提供必审、上线必审、更新必审、审必到位原则。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四条教育部负责统筹协调平台资源内容审核的监督管理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据职责负责所辖平台资源内容审核的监督管理工作(以下简称平台监管部门)。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进人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发展信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
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电子、通信、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相关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等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主要涵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在场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规律,包括新型光电磁材料与元器件、微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电子设备与系统等。
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系统、网络与应用,包括信号探测与处理、信息编码与调制、信息网络与传输、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及新型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等。
光学工程领域主要涵盖光电子技术与光子学、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光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仪器与设备,包括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存储及显示技术,以及光通信、光电检测、光能应用、光加工、新型光电子技术等。
电气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气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电气工程是围绕电能生产、传输和利用所开展活动的总称,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规划设计、电设备制造、发电厂与电网建设、系统调试与运行、信息处理、保护与系统控制、状态监测、检修维护、环境保护、经济管理、质量保障、市场交易以及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各个方面。
电气工程作为一个学科,发源于19世纪中叶逐渐形成的电磁理论,在电气工程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电力及相关工业.20世纪是全球电气化的世纪,电气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随之迅速发展起来。
电能是最便于利用的能源形式之一,电力及相关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进人21世纪以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电力及相关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电力及相关工业人才需求旺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化、自动化理念已经完全融合到电气工程当中,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电气工程学科已发展成为“强电”(电为能量载体)与“弱电”(电为信息载体)相结合的专业.电气工程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电气类专业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电气工程人才的重任。
电气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电气工程学科,相关学科包括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气类专业包括基本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以及特设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源与照明、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电气类专业的相关专业类是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以及能源动力类。
电气类专业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数理基础坚实、技术与时俱进。
电气工程发展历史悠久,是全部电类(“强电"和“弱电”)专业的母体,“弱电”类专业发展的成果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了电气类专业的发展。
电气类专业“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可谓根深叶茂。
电气类专业的主要特点之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电磁理论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之一,电力及相关工业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改造世界最伟大的实践壮举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
进人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发展信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
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电子、通信、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相关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等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主要涵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在场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规律,包括新型光电磁材料与元器件、微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电子设备与系统等。
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系统、网络与应用,包括信号探测与处理、信息编码与调制、信息网络与传输、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及新型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等。
光学工程领域主要涵盖光电子技术与光子学、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光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仪器与设备,包括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存储及显示技术,以及光通信、光电检测、光能应用、光加工、新型光电子技术等。
2适用专业范围2.1专业类代码电子信息类(0807)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1)基本专业电子信息工程(080701)电子科学与技术(080702)通信工程(080703)微电子科学与工程(080704)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080705)信息工程(080706)(2)特设专业广播电视工程(080707T)水声工程(080708T)电子封装技术(080709T)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080710T)医学信息工程(080711T)电磁场与无线技术(080712T)电波传播与天线(080713T)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080714T)电信工程及管理(080715T)应用电子技术教育(080716T)3培养目标3.1 专业类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身心健康,可从事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系统、设备和器件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高校应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作为对全体毕业生的要求,应能反映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竞争优势及毕业后事业发展的预期,指导培养进程。
各高校须通过有效的途径保证培养目标面向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有效公开,教师和学生要将培养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
各高校应建立定期评价制度,检验和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并定期(一般4年)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确保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电子信息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参与)。
4培养规格4.1 学制4年。
4.2授予学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通信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信息工程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特设专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部分特设专业根据专业目录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4.3参考总学时或学分参考总学分为140~180学分。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1)具有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开发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类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应用与开发能力;具有系统的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或科研训练经历,了解生产工艺、设备与制造系统,了解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能够熟练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初步具备设计与实施电子信息领域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电子信息领域理论或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可参与相关系统的设计、运行与维护。
(4)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新创业方法;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具备电子信息领域中综合类实践、实验独立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以及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工程设计与分析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应初步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及相关学科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设计或研究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科技论文写作基本能力。
(6)了解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技术标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经济管理知识,能正确认识电子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保、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8)掌握1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4.4.3 体育方面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5师资队伍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新开办专业需满足)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专业生师比不高于25: 1,每个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0名专任教师。
在120名在校生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专任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30%,35岁以下专任教师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企业或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20%(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适当降低比例);实验教学须配备专任专职实验技术人员,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有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教师应遵守《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专业负责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熟悉并承担本专业教学工作。
从事本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本科毕业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或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程、物理学学科之一;②已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工作5年以上:③已获得电子信息相关行业的国家或国际资质或认证。
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参与学术交流,满足专业教子的需要。
所有专任教师均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
教师应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教师应至少承担1门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指导毕业设计 (论文)或专业实习等,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必要指导。
5.3教师发展环境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吸引与稳定合格教师的制度,支持教师进修和从事学术交流洁动,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教师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和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
*6教学条件6.1教学设施要求(1) 具有物理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实验设备完好、充足,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生均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 000元。
(2) 有良好的设备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近5年年均更新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0%,现有仪器设备完好率不低于95%,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3) 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提倡一人一组,特殊情况下每组不超过2人;综合实验、大型仪器实验每组不超过4人,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独立操作能力。
(4)实验室应提供开放服务,满足学生课内外学习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5)实验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实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资料齐全。
实验室建设有长远建设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既要注重专业基础实验,又要注重新方向、新技术的发展,还要结合本专业特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建设专业实验室。
(6) 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管理、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有效利用、学生实验顺利进行。
(1)因地制宜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能为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提供充分的设备使用时间,并设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跟踪和指导。
(2) 根据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本着“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专业可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需要确定是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
6.2信息资源要求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加强图书馆服务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