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S的分解速度
ES K2 S+E 与 ES K3
-d[ES]/dt = k2·[ES] + k3·[ES]
P+E ⑷
当整个酶反应体系处于动态平衡,即稳态时,ES 的形成速度与分解速度相等,即[ES]保持动态恒定。
• 亦即:
k1·([E]-[ES]) ·[S] = k2·[ES] + k3·[ES] ⑸
⑴ ES复合物已被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直接观察到;
⑵许多酶和底物的光谱特性在形成ES复合物后发生变化;
⑶酶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或热稳定性,经常在形成ES 复合物
后发生变化;
⑷已分离得到某些酶与底物相互作用生成的ES复合物
⑸超离心沉降过程中,可观察到酶和底物共沉降现象。
E+S Ks ES K3 E+P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Concentration of Substrate(umol/L)
1903年,Henri用蔗糖酶水解蔗糖的实验
底物对酶促反应的饱和现象
• 由实验观察到,在酶浓度不变时,不同的底物浓度 与反应速度的关系为:
1. 当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度的增加与底物浓度的 增加成正比(一级反应);
• 酶催化反应的反应速率比非催化反应高108~1020倍, 比非生物催化剂高107~1013倍。
• 转换数(kcat):指在一定条件下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 换底物的分子数,或每秒钟每微摩尔酶分子转换底物 的微摩尔数。
• 大多数酶对它们天然底物的转化数的变化范围为每秒 1到104。
⑵酶具有高度专一性
• 1913年前后,Michaelis和Menten提出酶促反应动力 学的基本原理:
v= Vmax·[S] …………米氏方程
Ks+[S]
• 米氏方程的前提:E+S
ES快速建立平衡;底物
浓度远远大于酶浓度,ES分解成产物的逆反应忽略不
计。
• 1925年,Briggs和Haldane提出酶反应分两步进行, 即“稳态平衡”理论:
• 指酶对催化的反应和反应物有严格的选择性。
• 酶作用的专一性是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也是酶和一 般催化剂最主要的区别。
⑶酶易失活 • 酶所催化的反应往往都是在比较温和的常温、常压和
接近中性酸碱条件下进行。
⑷酶的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
• 酶活力受到调节和控制是区别于一般催化剂的重要特 征。
三、酶的化学本质
无关,不同酶的Km值不同,如脲酶为25mmol/L,苹果酸酶为 0.05mmol/L。
5. Km值作为常数只是对一定的底物、pH、温度条件而言,大多数 酶的Km值介于10-6~10-1 mol/L之间。
6. 同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一 般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三、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 在一定的pH 下, 酶具有最大的催化活性,通常称此pH
a 旋光异构专一性 b 几何异构专一性
a 旋光异构专一性
• 酶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能专一性地与手性底物结合并催化这类底 物发生反应。即当底物具有旋光异构体时,酶只能作用于其中 的一种。
• 例如,淀粉酶只能选择性地水解D-葡萄糖形成的1,4-糖苷键; L-氨基酸氧化酶只能催化L-氨基酸氧化;乳酸脱氢酶只对L-乳酸 是专一的。
([E]-[ES]) ·[S] [ES]
=
k2+k3 k1
= Km

由此得出动态平衡时的[ES]
[E] ·[S]
[ES ] =

Km + [S]
因为酶反应的速度(v)与[ES]成正比,所以:
v = k3·[ES]

将⑺的[ES]代入⑻式得:
[E] ·[S] v =k3· Km + [S]

当底物浓度很高时所有的酶都被底物所饱和,而转变成
(1)除了具有催化活性的RNA之外,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酶的化学组成
• 单纯蛋白质:如脲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核糖 核酸酶。
• 缀合蛋白质
酶 CuZn-SOD
Mn-SOD 过氧化物酶 II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羧肽酶
辅因子 Cu2+ Zn2+
Mn2+ Fe2+或Fe3+
Mg2+ Zn2+
⑵相对专一性:作用于一类结构相近的底物;
①对键两端的基团要求不同,对其中一个基团要求严格,对另一 个要求不严格,这种专一性称为基团专一性,例如α-D-葡萄糖苷 酶。
② 有些酶只作用于底物一定的键,而对键两端的基团并无严格要求, 这种专一性称为键专一性。例如酯酶催化酯键的水解。
2. 立体异构专一性
2. 此后,随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度的增加量逐渐 减少(混合级反应);
3. 最后,当底物浓度增加到一定量时,反应速度达到 一最大值,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零级反 应)。
• 根据这一实验结果,Henri和Wurtz提出酶底物中间络 合物学说。
S+E
ES P + E
•酶和底物形成中间复合物的学说,已得到许多实验证 明:
b 几何异构专一性 • 有些酶只能选择性催化某种几何异构体底物的反应,
而对另一种构型则无催化作用。
•如
三、酶专一性的假说
1. 锁钥模型
• 底物结合部位由酶分子表面的凹槽或空穴组成,这是酶的活 性中心,它的形状与底物分子形状互补。
• 底物分子或其一部分像钥匙一样,可专一地插入酶活性中心, 通过多个结合位点的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同时酶活 性中心的催化基团正好对准底物的有关敏感键,进行催化反 应。
ES复合物,即[E] = [ES]时,酶促反应达到最大速度
Vmax,所以: Vmax = k3·[ES] = k3·[E]

⑼除以⑽得:
v=
Vmax ·[S] Km + [S]
……………… 米氏方程
Km称之为米氏常数,这个方程表明了当已知Km及Vmax时, 酶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 米氏方程的讨论 当酶促反应处于v=Vmax/2的特殊情况时:
7. 1/Km可近似的表示酶对底物亲和力的大小,1/Km愈大,表明 亲和力愈大。因为1/Km愈大,Km就愈小,达到最大反应速度 一半所需要的底物浓度就愈小。显然,最适底物与酶的亲和 力最大。
8. 从某种意义上讲,Km是ES分解速度和ES形成速度的比值。所 以,1/Km表示形成ES趋势的大小。
9. Km值可以帮助推断某一代谢反应的方向和途径。如丙酮酸在体 内至少可被乳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和丙酮酸脱羧酶催化, 分别形成乳酸、乙酰辅酶A和乙醛。它们的Km值分别为1.7×105、1.3×10-3和1.0×10-3mol/L。
• 单体酶:一般由一条多肽链构成,如牛胰核糖核酸酶 、溶菌酶等;胰凝乳蛋白酶(3条多肽链,肽链间二 硫键相连);分子量:13-35)*103
• 寡聚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基组成;分子量一般大 于35*103,聚合形式是有活性,解聚则失活。
• 多酶复合体:由几种酶靠非共价键彼此嵌合而成。如 脂肪酸合成酶2200*103,丙酮酸脱氢酶4600*103。
所谓稳态是指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系统的复合 物ES浓度,由零逐渐增加到一定数值,在一定时间内, 尽管底物浓度和产物浓度不断地变化.复合物ES也在 不断地生成和分解,但是当反应系统中ES的生成速率 和ES的分解速率相等时,络合物ES浓度保持不变的 这种反应状态称为稳态,即:
d[ES]/dt = 0
• 米氏公式推导如下:
第四章 酶
第一节 酶的一般性质
一、酶的概念
• 酶是一类具有高效率、高度专一性、活性可调节的生 物催化剂。
二、酶的催化特征
⑴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 酶能显著的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使之加快达到平衡,
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10-4 ·s-1
A
B
10-6 ·s-1
K=
[B] [A]
=
k1 k2
=100
第五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重点)
• 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 率的各种因素的科学。
• 化学反应有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1. 反应进行的方向、可能性和限度; 2. 反应进行的速率和反应机制。
前者属于化学热力学的研究范围,后者属于化学动 力学的研究范围。
一、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了解)
H2O2
H2O + O2
•无催化剂时的活化能为75.5 KJ/mol •液态钯催化时活化能为48.9 KJ/mol •过氧化氢酶催化时活化能为8.4 KJ/mol
蔗糖
果糖 + 葡萄糖
•无催化剂时活化能为1339.8 KJ/mol •H+催化时活化能为104.7 KJ/mol •蔗糖酶催化时活化能为39.4 KJ/mol
v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Vmax/2
=
Vmax·[S] Km + [S]
[S] = Km
1. Km值是当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它的
单位时摩尔/升,与浓度的单位一样。
2. 当[S]<<Km时,v=Vmax·[S] /Km 3. 当[S]>>Km时,v=Vmax 4. Km值是酶的特征常数之一,一般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浓度
位。此部位决定酶的催化能力。
二、酶的专一性
• 酶的专一性可分为两种类型:结构专一性和
立体异构专一性。
1. 结构专一性
a 绝对专一性 b 相对专一性
基团专一性 键专一性
⑴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对底物的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 于一种底物,而不作用于其它任何底物。
• 如脲酶只水解尿素,而对尿素的各种衍生物不起作用; 麦芽糖酶只作用于麦芽糖;
• 反应级数 ⑴一级反应:符合v =k·c的反应;
⑵零级- 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的反应,
v =k;
⑶混合级-反应:反应处于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之间。
⑷二级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的反应, v = k·c1·c2 。
Rate of Reaction(v)
100 80 60 40 20 0
①酶(E)与底物(S)作用,形成酶-底物中间产物
(ES):
E+S K1 ES

K2
②中间产物分解,形成产物(P),释放出游离酶
(E): ES K3 P+E

K4
ES的形成速度:d[ES ]/dt = k1·([E]-[ES]) ·[S] ⑶
[E]为酶的总浓度;[ES]为酶与底物所形成的中间产物的 浓度;[E]-[ES]为游离状态的酶的浓度;[S]为底物浓度。
• 对于需要辅酶的酶来说,辅酶分子或辅酶分子的某一 部分结构往往就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
• 一般认为,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底物结合部位 和催化部位。
结合部位( Binding site) • 酶分子中与底物结合的部位或区域一般称为结合部
位。此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
催化部位( Catalytic site ) • 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称为催化部
第三节 酶的专一性及活性中心
一、酶的活性中心
• 实验证明,酶的特殊催化能力只局限在它的大分子的 一定区域。
• 酶的活性部位也叫酶的活性中心,指酶分子上结合底 物和将底物转化为产物的区域。
• 对于不需要辅酶的酶来说,活性中心就是酶分子在三 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是这些残 基的某些基团。
2. 诱导楔合模型
第四节 酶作用的机理 一、酶的催化作用与分子的活化能
• 活化能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温度下1摩尔底物全部进 入活化态所需要的自由能,单位为kJ/mol。
• 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愈高,相对的活化分子数就愈少, 反应速率就愈慢。
• 酶作为催化剂比一般催化剂更显著的降低活化能,催 化效率更高。
10. 在一定酶浓度下,酶对特定底物的Vmax也是一个常数。 Vmax=k3[E], k3表示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钟每个酶分子转换底 物的分子数,这个常数又叫转换数, kcat, kcat值越大表示酶的 催化效率越高。
• 米氏常数的求法 双倒数作图法是最常用的作图法。
将米氏方程改写成以下形式:
1 v
CO2+H2O
H2CO3
• 每个碳酸酐酶分子在1s内可以使6×105个CO2发生水合作用, 这个经酶催化的反应,要比未经催化的反应快107倍。
O H2N C NH2 + 2H2O + H+
2NH4+ + HCO3-
•刀豆脲酶催化此反应的速率常数是:20℃,3×104s-1,尿素非催化水 解的速率常数是3×10-10s-1。
=
VKmmax·
1 S
+
1 Vmax
1.0
斜率=Km/Vmax
0.8
0.6
1/v
0.4
-1/Km
0.2
1/Vmax
0.0
-4 -2
0
2
4
6
1/[S](1/mmol.L-1)
8 10
二、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 当反应系统中底物的浓度足够大时,酶促反应速度与
酶浓度成正比,即ν=k·[E]。
[E]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