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

合集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更新迅速:科技和知识的进步日新月异,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不能完全覆盖新知识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

2. 人才培养需求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教育公平问题: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地区差异和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

改革可以通过统一课程标准和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3. 增强学生竞争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的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课程设置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导向。

例如,在语言学科中,除了学习语言知识,还会加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项目制学习等。

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和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手段。

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素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提升教育质量,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具体举措进行探讨。

背景:为什么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各类技能要求不断提高。

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基础教育课程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

此外,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多元发展等已经成为社会和家长期望的目标。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学生发展、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1. 发展个性和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提供多样化的学科和选修课程,让学生发展个性和潜能。

2. 强调实践与实践结合: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 综合素质教育:兼顾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品德的修养。

4.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举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内容和设置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实践、人文艺术等新兴课程。

同时,改革传统学科的内容,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批判思维。

2. 教学方法改革:倡导问题导向型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鼓励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 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评价转向综合评价。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 改革课程结构
改变: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 乏整合的现状。
强调:整体设置,综合课程,均 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 技术教育。
◆相关试题
选择: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 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B)。
A.均衡性
第八次: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999年至今)
从“学会”到“会学”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 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出自:庄子《养生主》
意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 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 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从“学会”到“会学”
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 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 从而怨之。”(《礼记·学记》)
1. 国内背景
第三次全教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
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保障:“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2. 国际背景
●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根据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 丁(James Martin)的测算结果,人类的 知识在19世纪时约每50年增加一倍, 20世纪初是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 70年代是每5年增加一倍,尔后近10 年大约每3年就增加一倍。
B.平均性
C.选择性
D.综合性
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3.改革课程内容
改变:繁、难、偏、旧,过于 注重书本知识。
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 会、科技发展,学习兴趣和经 验,终身学习必备。

新课改的背景、目标及对策

新课改的背景、目标及对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我们省17个市33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

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从哪里来?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新课程?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激烈程度的提高,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础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各国纷纷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更加现代化、综合性、能力导向的教育。

一、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面临着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课程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能够融入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 课程设置的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调整。

以往的课程设置主要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加了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例如,加强信息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加创业教育内容,鼓励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创业者。

2. 教学方法的创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采用项目制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主动学习并解决问题;引进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评价体系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要求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过去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培养。

我们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综合素质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

新课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介绍

新课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介绍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准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启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进行了七次 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是渐 变的,基本上都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修订。 而这次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可以说是一 次突变,从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评 价标准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让我们大家怀着强烈 的使命感、责任感和 紧迫感,积极地、高 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各项工作。
• 评价改革:
• 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 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 的方式进一步多样化,为学生提 供致力于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促进每个学生充分的、多样化的 发展成为评价的重要目标。
2、
国内现状
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倾向,忽视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习 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内容“繁、难、
学习方式:
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十分 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强 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以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 课程内容:
• 各国强调要精选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具 有合理结构、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 改变以知识为本、学科中心的课程内容 体系;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实 际经验的联系,重视经济、社会、文化 与科技的最新进展在课程内容中的体现,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等,满足学 生多样化发展,改变课程内容脱离学生 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新课程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介绍
周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 国际背景
培养目标: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 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是现代教育 的四大支柱。
• 美国总统小布什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 队”,十分关注每一个孩子在整个义务教育阶 段受教育的权力。 • 转变教育功能,调整教育培养目标,关注学生 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适应 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共同特点之一。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2、改革的目标、3、改革理念、4、改革的内容1、改革的背景一、国际背景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二、国内背景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①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③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材多样化发展。

④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2)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3)素质教育仿真的提出(4)基础教育的滞后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目标:?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社会背景1.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2.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基础教育课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是要为“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真正落实找到切入口。

3.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21世纪具备全面素质的合格公民。

(2)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精选适合学生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

(3)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

(4)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以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全面发展。

(二)理论背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从理念上吸收了现当代众多教育思潮中的各种合理因素,展现出全新的姿态,有着全新的价值追求。

1.人本主义思潮2.建构主义思潮(1)知识观: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学生观: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师的。

(4)教学观:学生的主体性、情境的建构性、活动与主体的交往、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多元智能理论(1)简介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2)多元智力理论的内容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的指标。

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九个):a.语言智能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优秀范文5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优秀范文5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这种改革不只是教育内部的事,而是一个社会化的工程。

它意味着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不断完善。

此次高中课程改革具有“四多一制”的突出特点,即:课程结构多样化,课程内容多层次,课程实施注重多实践,课程教材作多种选择;建立学分制的课程管理评价体系。

根据新《课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了知识观。

从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向知识与操作的协调发展转变,从局限于基础知识向广博知识面协调发展转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学习的态度、方法、情感、能力、品德等综合协调发展。

二是转变了方法观。

教师的教学方法从单边的“师讲生听”到“老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双向交流,教学中应更多重视了参与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是转变了学生观。

老师在教学中不再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而是更多地看作共同探索新知识的伙伴。

新的形式下,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态、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

而对于高中一年级物理,普遍反映难学,这是由于从初中升入高中,教学内容的较大变化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学习要求的提高,形成了一个较高的“台阶”,可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不适应和学习上的困难。

具体分析,有三个“台阶”。

台阶一是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台阶二是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台阶三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

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高中物理的学习。

一、抓预习环节,带着问题去学习物理,从而适时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

为学好物理,必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抓好预习环节。

一读:要从头到尾阅读课文,圈出重点,疑点、难点,形成物理知识的初步结构,并且在听课时能有针对性地突出疑点、难点,抓住中心。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排名次的做法,70%的考试结果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害怕或讨厌。
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程、教材、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准确性方面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劳动态度与技能,动手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自主创造能力、美的感受……
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培养对数学的情感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 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 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目 标 二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 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 合性和选择性。
• 7~17岁儿童身高的增长低于国际规律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发现,我国男童七年间身高增长不足0.5 厘米,女生则呈负增长趋势。 • 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课程方案规定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 • 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随年级的升高而急剧下降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不幸福,而且这样的状态不能被成人社会 所关注。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主要是外在的动力,更多的来自分 数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目前 我国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的两大悲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兼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一直在进行着新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这一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前景,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成为必然选择。

此外,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进行积极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既拥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又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课程改革通过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内容,力图使学生能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的前景是广阔的。

首先,通过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新课程下,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其次,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改革能够培养更多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新课程改革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然而,新课程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根深蒂固,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校、教师和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和接受新课程的改革。

其次,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设施的支持,而这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能存在困难。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等方面介绍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探讨其对学生和教育的影响。

一、背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基于对现有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反思,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新要求。

随着社会科技进步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

二、目标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此外,改革还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内容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融合。

同时,改革还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问题导向和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改革还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突破单纯依赖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

四、实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学校也应积极配合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家长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支持,形成共同推动教育改革的合力。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学生和教育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学生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能力。

其次,教育将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改革还将促进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共同体,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其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单一学科的知识已不再能够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最后,国际化的教育趋势要求我国的教育系统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基于这些背景,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这意味着课程改革应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所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课程结构上进行了重构。

传统的学科划分逐渐被打破,不同学科之间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这样的改变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应用知识。

其次,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更新。

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课程内容也更贴合时代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此外,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也在改革过程中得到了重视,鼓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教师和学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需要具备更强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

其次,学校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机构转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机会和资源的场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任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任务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 综合素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 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我 国基础教育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01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强调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02 个性化教育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 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03 信息化教育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 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对课程 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 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实施方案。
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教师观念和技能不匹配
部分教师可能难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和方法,需要加强培训和引导。
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需要相应的 评价体系支持,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应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 的教育需求,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缩小城 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02
目标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02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 的道德素养。
02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0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 在不断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紧跟时代步 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02 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改革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介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改革背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对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修订和升级。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此外,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为了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主要内容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将以往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改为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

二是课程内容的更新,根据新时代的需求,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需求。

三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学生参与、互动和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造力。

四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往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现在教师需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三、影响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学生、教师和社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生在这种改革下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新角色定位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最后,社会对于基础教育学生的要求也会得到更好的满足,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四、总结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需求,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转变教师角色,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改革对学生、教师和社会将带来积极的影响,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基于此,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必要而重要的改革,对于未来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主要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议题。

本文将从改革的背景和主要精神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改革的背景1.社会发展要求: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涌现,传统的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偏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应试导向,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新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改革的主要精神1.素质教育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养。

2.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科之间的整合,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创新。

通过设置综合素质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素质。

3.活动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性学习。

通过采用讨论、研究、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长,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开设选修课程和特长班级,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发展自身的特长和潜能。

5.多元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崇多元评价方法,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多元评价包括平时表现、作品展示、实际操作等方面,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主要精神,反映了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理念的更新。

改革的推进不仅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相信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将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及背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教育的倡导;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程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迅速;课程理论研究正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课程改革实践呼唤科学的课程理论给以指导;而科学的课程理论不能脱离课程改革实践的源泉;也不能没有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从根本上说;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主义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高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不再是只为大学输送合格新生..当高中毕业生可能继续升学;也可能直接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就应当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职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这些正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此外;这次新课改借鉴了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是对世界课程改革潮流的自觉顺应;这一点在高中课改中尤为明显..新课改要改什么人们常常以为课程改革就是改换教材;这是不正确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主要有六大“改变”: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比如学化学;过去只是明确地告诉你什么加什么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现在我们经常不告诉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和记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的是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得到强化;同时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四个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两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 ..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就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所确定的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的实验..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课程教材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正成为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2、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决定了它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3、课程管理的改革中国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一直采用苏联的课程管理模式;即由中央对全国的课程教材进行一级管理;全国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这样一种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模式显然与复杂多样的国情不相适应;同时也无法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两类;是建国以来课程管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但地方安排课程所占比例很小;留给各地的课程管理的空间仍然十分有限..1996年3月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第一次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单独一部分列出;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本课程计划中的12门学科课程包括必修和限选由国家教委统一规定基本课时数;颁布学科教学大纲;并规划、组织编写和审查教材;各地根据课程计划的精神;按照实际情况;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参照课程安排示例表;制订本省实施的高中课程计划;提出有关任意选修学科及活动类课程的实施方案;指导学校执行;学校应根据国家教委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对必修学科和限选学科做出具体安排;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次的高中课程计划没有像以往那样给出一个固定的课程安排表;而只是规定了“周课时累计数”和一个课程安排示例表;具体的课程安排表由各省制订;学校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安排任选课和活动课..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关于课程管理的内容上不仅再次明确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而且更进一步扩大地方和学校的权利;允许地方和学校开发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课程..行动计划提出要“调整课程政策;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权;建立对地方和学校课程指导和评估的制度;下放课程设计的权利;支持和鼓励地方发挥积极性;开发适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给予学校一定的开发课程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教科书制度方面;为了适应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家“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的前提下;逐步实现教材的多样化”;即所谓“一纲多本”..允许各地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编写多种教材;经审定后方可被选用..学校校长和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选择教材;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指导..与此相配套;教科书制度由以前的“国定制”变为“审定制”;实行编审分开..1986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建国以来第一个权威性的教材审定机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并设立了常设办事机构“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同时;颁布了一系列课程管理的重要文件;如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中小学教材送审办法等;规范了教材的编写与审定工作..与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配套;“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规划了六套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教材;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写了“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学制的两套教材..此外;上海市、浙江省根据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分别制订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及编写相应的教材..河北省教委根据农村简易小学的需要制订和编写复式教学的课程和教材..这就是全国目前正在使用的义务教育的“八套半”教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全国同时使用多套不同特色的教材..4、课程结构的改革受苏联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小学课程只有单一的学科课程;课程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以学术性课程为主;实用性课程、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课程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必修课过多;对学生要求过于统一;缺乏弹性..各类学科的比例不够合理;体育、音乐、美术学科比较薄弱;社会科学类的学科比较薄弱..课程门类过多;课时总量偏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总之;旧的课程结构无法完成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为了适应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的科技进步;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参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竞争;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的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教材的改革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展开..经过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并广泛听取各地教育部门和教师的意见;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了新的课程计划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并于1993年秋季开始执行..该计划确立了由学科与活动构成的课程结构..学科课程中;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按学年、学期安排的课为主;适当设置短期课;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在适当年级因地制宜地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在保证学生学好语文、数学等工具学科所需要的课时的前提下;适当调减工具学科课时;适当增加艺术体育劳技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课时..新课程计划确认了活动的课程价值;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1993年;原国家教委着手研究制订与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并于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这个计划从1997年秋季起在江西、山西、天津三地开始试验;计划试验三年.. 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它们各自的比例为90.1%和9.9% ..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必修学科是每个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计12门;占高中总课时的62.4%;限定选修学科是学生在学习必修学科的基础上;侧重接受升学预备教育或接受就业预备教育所必须进一步学习的课程;占总课时的12.2%~18.7%;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能力而设置的;占总课时的9.0%~15.5% ..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班会、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活动;其中科技、艺术等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活动课程..参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学习指导随着新世纪的逐渐迫近;大家感到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势在必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现代化课程体系..义务教育应充分体现普及性和公平性;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内容与要求应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保证基础性和发展性;不能任意扩大和拔高;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有创造性地发展..高中课程要多样化、综合化和具有选择性;要以提高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发展能力为基本要求;既要满足学生对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愿望;又要满足他们因不同需要而产生的对提供多种选择的要求..参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5、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应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立足于21世纪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构成;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有利于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教师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6、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7、2000年至2010年具体目标是:——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整个改革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实验和修订;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8、新课程要具有以下特征基础性——从保证和满足每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最基础的人类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多元化和弹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区域的需要;课程还应具有差别性和选择性;以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学生和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内容编制依据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调整课程内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组合和选择、增加新内容;教学手段要采用新的教育技术;开放性——强调学习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课程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综合化——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课程;对学科设置及内容进行选择与组合;重视课程的综合化;设计体现课程的整体性..还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既体现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又吸纳国外有益经验..参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材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70页..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从1988年开始;1998年进入第二轮改革;这一轮改革是面向21世纪;为适应上海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局面而构建的..他们的设想包括以下几方面:1如何将学科中心的课程思想与经验主义课程思想完美融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如何将追求教育“卓越”与促进教育“平等”结合起来;3如何保证学生的情意态度和基础学力都得到切实的发展;4核心的学科性课程与外围的活动性课程是发展学生情意态度和基础学力的两翼;在学科性课程中强调基础知识的获得与理解;在活动性课程中则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内化、综合应用及技能的训练;5特别强调课程体制的弹性化;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其课程结构由四个课程模块组成;包括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北京市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已初具规模..这一方案的理念包括:1学校教育应该整合社会、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应该带领孩子们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2基础教育的责任是为孩子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3孩子是发展的主体;追求发展是他们的权利;4学校生活应该充满成功与欢愉..其课程结构包括三类课程棗侧重学术性知识性的课程、侧重实践性的课程和学校自主课程;加强了综合课程的建设..9、教材改革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学习苏联模式;由国家编写统一的教材供全国所有学生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就是专门研制、编写全国统一教材的专业队伍;人教社自1950年建社到1988年;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历次课程教学计划;受教育部委托;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编订了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7套面向全国中小学的各科教材..人教社为新中国建设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这些教材存在严重不足;特别是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些教材的缺点表现在: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和系统性;忽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规律;重视各门学科的学术性的经典内容;忽视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知识内容相对陈旧;没有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在课程实施方面;单纯讲解的教学方式占了绝大多数;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1986年以后;国家倡导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教材多样化;人教社积极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从1988年起开始研究编写与义务教育教学课程计划相配套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制”和“五四制”两套新教材;作为国家规划的多样化的义务教育教材的两个系列..这两套义务教育教材在总结建国以来各套全国通用教材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现代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及各学科领域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借鉴引进各地学科教学法改革探索的成熟经验;比原来的教材有了多方面的改进和突破..表现在:1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教材的难度与分量有所降低;2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较好地处理了现代化与基础性的关系;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成果、新动向;又保证学生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内容更注意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3教材具有一定弹性;教材内容分必学和选学;以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为职业技术教育和地方乡土教育留有10%~25%的课时;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需要;4充分注意到对学生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研究;体现教材的教学法功能;不仅便于教师教还使学生乐学、易学;如设计各种小栏目;增加精美的插图等;5强调教材的整体化设计;一方面注意各学科教材纵向与横向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开发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自读课本、教学挂图、音像制品等系列化教材..1995年;人教社又开始全面投入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面向21世纪的普通高中新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是人教版第9套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具有如下特点:1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2重视整套教材整体性;综合发挥教材的整体育人功能;3重视教材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