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鉴赏: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赏析

临江仙元好问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怀?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写作背景】由词题可知,此词作于由洛阳赴孟津的途中。

元好问自公元1218年(金宣宗兴定二年)移家河南登封,此后一段时间行迹多在河南。

作者触景伤感,吊古伤今,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县北。

古代王侯公卿多葬此山,唐新乐府有《北邙行》,所以有“黄尘老尽英雄”的感慨。

这里的“老尽”蕴含着作者对英雄不遇,空老京华的无限感伤,不由不发生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人生“句用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但更为悲壮。

作者的一腔幽怨无人共语,有英雄独立的悲凉,“远目送归鸿”源自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秀才入军》和贺铸的“恨登山临水。

和寄七弦桐,目送归鸿”(《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句意,即有哀怨,又有不平之意。

上片言情,下片说理,英雄无奈,只好作自我宽慰语:“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

功名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洗歌美酒,天伦至爱,才是人间乐事呀。

所以词最后,作者发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的感慨。

这也正是他在收复失地,重返家园的理想行当国孝无恢复之谋的现实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失望情绪交织而构筑成情绪。

【作品赏析】元好问的一生象中国古代多数知识分子那样命运乖蹇。

在封建社会,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封建士大夫不能不以仕途为秸的;但是同时,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污秽又使正直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因而道家遗俗出世的思想也有极大影响。

这样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造就了古代知识分子双重的人格面具和双重的生活方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复杂心态的典型所在。

元好问的这首词,正是他本人的人生观的写照。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

”北邙山地处河南洛阳县北面,厚葬着许多历工王侯公卿。

想当年这些王侯公卿也曾咤叱风云,盛极一时,如今却都默地长眠地下。

元好问诗词的特点

元好问诗词的特点

元好问诗词的特点
元好问是明代文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和文化学者。

他的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元好问诗词的一些特点:
1. 借景抒怀:元好问的诗词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善
于运用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自身的感受融为一体。

2. 意境深远:元好问的诗词常常以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为目的,他通过巧妙的
文字表达,创造了富有哲理和情感的意境。

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深远的艺术享受。

3. 博大精深的学识:元好问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
文化和历史知识。

他熟悉经典著作,思想深邃,善于运用各种词汇和典故,使其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

4. 反映社会现实:元好问的诗词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疾苦。

他通过诗词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展现了作为一位文化学者的责任感和关怀之心。

总之,元好问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对社会现实
的关注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思考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

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词鉴赏元朝文学家元好问的篇一《倪庄中秋》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翻译】不想吃饭身体日渐消瘦,穿着平破烂的衣服,的寒意不知不觉中到来,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忆童年。

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的艰难,早上的露气飘进茅屋,在沙滩边能听到溪水的声音。

每每到了晚上(山中)就出来了,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

谢公扶病,羊昙挥涕,一醉都休。

古今几度,生存华屋,零落山丘。

【翻译】玄都观里曾有无数株桃花烂漫盛开,而今早已水流花谢,不复存在。

请您不必去寻求明白:奔流着的是清泾还是浊渭,苍茫之中是马去还是牛来。

谢安重回故地已经带上了病态,羊昙为他的下世流泪痛哀。

这样的存殁之感,在我酩酊一醉之后便淡然忘怀。

要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同样的感慨:活着时身居高厦大宅,到头来免不了要在荒凉的山丘中把尸骨掩埋。

《浣溪沙·日射人间五色芝》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日射人间五色芝,鸳鸯宫瓦碧参差。

西山晴雪入新诗。

焦土已经三月火,残花犹发万年枝。

他年江令独来时。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作者为元朝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全文如下: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翻译】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

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摸鱼儿元好问诗词赏析

摸鱼儿元好问诗词赏析

摸鱼儿
元好问
问人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①,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②!
横汾路③,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④。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⑤,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双飞客:指雁。

雁常常成双飞翔。

②只影为谁去:是说伴雁已遇害,我也无以为生。

③横汾路:指雁的埋葬地汾水之畔。

④平楚:丛木叫楚,平楚即平林,远树。

⑤骚人:指诗人。

[鉴赏提示]元好问,金末元初人。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中宏词科,充国史馆编修。

历任镇平、内乡、南阳县令。

正大八年,应诏入朝,任尚书省掾、左司都事。

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被蒙古军包围,守将崔立投降,元好问被俘。

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过着遗民的生活。

这首曲子有个写作过程。

金章宗泰和五年,元好问到并州(今山西太原)赴试,路遇捕雁人,射杀一雁,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殉情而死。

元好问买下双雁,葬于汾水之畔,累石为记,名为雁丘。

后来再次经过并州,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咏雁,下片咏雁丘,抒发了金亡后自己对故国的悼念之情。

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选鉴赏

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选鉴赏

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选鉴赏元好问《颍亭留别》诗词选鉴赏颍亭留别同李冶仁卿、张肃子敬、王元亮子正,分韵得画字。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

首二句交代行前依依惜别的情景。

"故人'犹言老友,"分携'即分手。

临别在即,老友留恋不舍,他们来到了颍水之滨,诗人停下了将要归去的车驾,与友人互道珍重。

接下去诗人却并未循此而抒发依恋惜别之情,却是宕开笔墨,展现出寥廓旷远的山川景物。

"乾坤'与"万景'对举,境界殊为阔大;"展'字与"借'字下得巧妙。

"展'用如使动词,"清眺'指人的视野。

高天远地一下子令人眼界大为开阔,眼前展现出无限清景。

"借'乃"假借'之意,即对人宽容或友好,诗人在此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得富有生命与灵性,那天地万象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意,纷纷呈现出自己的千姿百态。

接写北风雪飘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运行不息。

"太素'乃是古代对构成宇宙之物质的称谓,即形成天地万物的素质。

班固《白虎通天地》云:"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日太素。

'"秉'即操持、掌握。

"元化'谓大自然的发展变化,犹言"造化'。

这里是说物质的元素主宰着大自然的演化,秋去冬来,风霜雨雪,莫不如此。

放眼眺望,连绵的群山嵯峨高峻,压根儿就翻不过去似的。

"了'作为副词,作"根本'、"完全'讲,多用于否定句式中,用以加强否定语气;"陵跨'即跨越。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元好问(约1570-1620),字大悟,号笃斋。

明末清初文学家,被誉为“词壇四大家”之一,与辛弃疾、陆游、李清照并称。

元好问的诗词以清丽俊逸、婉约细腻著称,被称为“小山村颂之大悟子”,他的诗风多情至深,刚柔相济,内蕴丰富。

他所作的《摸鱼儿》、《沁园春》等曲集,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的散文《答李十一省天柑疏》、《七月十五夜玩梅怀辛大载》、《赋得含峥骚骚灏灏》等,都有一定的水平。

在元好问的诗词作品中,体裁较为丰富,有小令、浣溪沙、骈文等。

元好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诗歌、词曲、散文皆有成就。

他不仅擅长七言诗和五言诗,而且还创作了不少优美的词曲。

他的诗歌以色彩明丽、情感真挚、含蓄细腻而著称,充分展现了他优美的艺术风格。

在《东观余录》中说:“好问字大惠,号笃斋。

文词清新,多感笃之旨。

工力突出,侍郎所赏。

”可见当时人对元好问的诗词艺术评价颇高。

元好问的诗词以清丽俊逸、婉约细腻著称,被誉为“词坛四大家”之一。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还描绘了社会风俗和自然风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元好问的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个性。

他的诗作有深沉高远、旷达激昂之气,耿直不阿、蟠桃玉振、锋芒慑人,每每为士大夫文人所称颂。

他的词曲则以颂扬赞美美好事物、传达真情实感、写生群芳的效果强。

他的词既有舒展婉转,也有明快豁达,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骚。

元好问的诗词在明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而且还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遗产。

元好问的诗歌和词曲,不仅在当时极富盛名,而且在后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作品在后世影响颇大,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元好问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词风格独特,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而且在历史和社会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价值,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元好问的诗词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元好问诗词的研究颇多,但是在研究中往往容易陷入单一的文学角度,并没有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视角出发进行全面的研究。

摸鱼儿元好问赏析

摸鱼儿元好问赏析

摸鱼儿元好问赏析【全文概述】《摸鱼儿·元好问赏析》是一篇关于赏析金朝诗人元好问创作的古典诗词的文章。

文章从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艺术特点、价值及影响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剖析,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佳作。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摸鱼儿》是元好问创作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的词。

词牌名为“摸鱼儿”,源于作者在江南水乡闲暇之余,与友人们摸鱼取乐的场景。

元好问(1190-1257),字善夫,号遗山,金朝著名文学家,与辛弃疾、陆游等并为“南宋四大家”。

【诗歌内容赏析】词的开篇:“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描绘了一幅春日送别的画面,表达了离别之情。

接下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描绘了离别之后,梦境和现实都充满离愁别绪的场景。

词的下片,“山水荒凉千里,烟波渺渺无际。

”则转而对江南水乡的壮美景色进行描绘,表现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喜爱。

【诗歌艺术特点赏析】首先,这首词以离别为线索,情感真挚,抒发了诗人对离别之情的不舍。

其次,词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手法,如“绿杨芳草”、“楼头残梦”、“花底离愁”等,使词的意境更加丰富。

此外,词中对江南水乡的描绘,画面开阔,充满诗意。

最后,词的结构紧凑,上下片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韵味。

【诗歌价值及影响】《摸鱼儿》作为金朝时期的一首佳作,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首词传承了南宋词人的优秀传统,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画面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总结】通过对《摸鱼儿·元好问赏析》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词在情感表达、景物描绘、艺术构思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还对江南水乡的美景进行了生动描绘。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赏析

元好问《岐阳三首》诗词赏析

八年 1231 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 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 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 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下面是 岐阳三首 金朝元好问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译文 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 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

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的刀兵? 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 《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

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元好问是中国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写作风格深受当时文学潮流的影响,其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就其诗词进行初步研究,分析其写作风格与特点。

一、元好问简介元好问(元代初年至中叶)是中国南宋末到元初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

他是书法家赵孟頫四世孙,兼会黄庭坚、陈与义等人的书法。

他的诗词以多样化见长,精于骈文、诗词、篇章、书画,对文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元人十才子”之一。

二、元好问诗词的写作风格元好问的诗词写作风格以豪放派与浪漫主义风格为主,其诗歌创作主要以自然景物和人生苦辣辗转为主题,表现埋头苦干、积极向上的精神,力图达到艺术与人生的一致性。

元好问的诗词常常充满深情和哀伤,常以达到救世之效、振鼓民心为诗歌主旨,体现出他的为民服务的追求。

1、以直言切实揭示社会问题元好问的诗词中,对于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声讨是常见的。

例如《鹧鸪天》中说:“天坛蹔展污辱极,鸟鸣半夜杏花疏”,表达了对于社会津贴不平等的不满。

另外,在《夜雨寄南山》中,元好问以故事的形式述说了乡民对于“土地之争”的反感,表达了他对于地主压迫小民的不满。

2、以隐喻表达深意在元好问的诗词中,他不断地使用隐喻,表达深深的内心感受。

例如,他在《临江仙》中写道:“我寄愁心于谁说,无人会散。

我亲尝疫病残餐,独自仰天长叹。

”他所写的愁心,实际上是对于政治局势动荡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世态炎凉的局面下,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苦闷和无奈。

3、以情感的变化为表现手法元好问除了使用隐喻之外,还特别善于通过情感的变化为表现手法。

例如,在《破阵子》中他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词中,通过贴切的词汇反映出他的情感变化,同时也表现了他坚定的信念与决心。

四、结论综上所述,元好问的诗词以直言切实揭示社会问题、以隐喻表达深意、以情感的变化为表现手法等特点,其作品充满感性与思想性,展现出他对于人生的真挚探索与追求。

《台山杂咏》元好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台山杂咏》元好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台山杂咏》元好问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台山杂咏》是元代元好问创作的诗词。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仕金官至知制诰。

金亡后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

元宪宗七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

作品原文:台山杂咏元好问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呼号。

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

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作品注释:1、这句说站在五台山向北望去,天显得很低,而五台山的五个山顶却显得更高了。

2、灵鳌:神龟。

古代神话传说,渤海之东有大壑,下深无底,中有五仙山(瀛洲、蓬莱、方丈、员峤、岱舆),常随波漂流颠簸。

上帝使十五巨鳌举头顶之,五山遂屹立不动。

此句形容松涛海浪,山顶如鳌头,以五仙山喻五台。

3、井底残山:指诸山与五台相比,如在井底。

4、天巧:指天然形成的五台岩壑景象。

5、神功:鬼斧神功,非人力所能及。

6、湍溪:急流的河溪。

风雷恶:形容水流声巨响如雷。

7、翠微:青翠的山峦。

此句说云雾在青翠的山峦间飘荡出没。

8、妙高峰:佛教传说中的最高峰,这里代指五台山。

作者简介: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元好问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仕金官至知制诰。

金亡后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十八。

元好问擅作诗、文、词、曲,各体皆工。

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擅作诗、文、词、曲,各体皆工。

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古诗点绛唇翻译赏析

古诗点绛唇翻译赏析

古诗点绛唇翻译赏析《点绛唇》作者为元代文学家元好问。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

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

一帘疏雨。

梦里寻春去。

【翻译】春色随着流水飘走了,绿窗内的人想用歌声将春天留住。

试问春在何处,花谢了,黄莺不叫了,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满腹情怀远望寻觅,满眼的树林和袅袅的影像交织在一起,却只是虚幻之境。

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西楼后,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在梦中去寻觅了。

【鉴赏】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

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

为什么说春从水边归去呢?春来先遣杨柳青,是春在柳梢头;而暮春时节,春色似乎和柳絮一道随着流水飘走了。

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

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

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

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

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月兆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

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

“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

词人对春天的深情眷恋,在词中表现为一种徒劳的追寻。

起句既说“春归”,已是无可置疑,然而还要“问春”。

问而无答,则继之以远眺、寻觅。

“漠漠烟中树”,意象似从谢眺“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化来,是高楼远眺之景,又仿佛“涉涉吟怀”的物化形态。

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有在日暮归楼后,隔帘疏雨生中,求得好梦,梦中去寻觅了。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全曲译文及赏析答案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全曲译文及赏析答案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全曲译文及赏析答案《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是元好问的经典作品,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有没有学过这一首散曲啊?今天就让小编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同学。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朝代:元朝|作者:元好问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对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似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简介《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是金代散曲家元好问的作品。

上片写景,突出了园中盛夏的特征。

辞采鲜明,气氛热烈。

清新俊雅,佳句迭出;下片抒怀,直写胸臆,感慨悲歌,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

全曲抒其时其人的典型心曲,发人深思。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译文绿叶繁茂一片浓阴,池塘中布满水阁,这里最凉快。

石榴花刚开,妖娆艳丽散发扑鼻的香气。

老燕携带着小燕,叽叽地说着话,高高的柳枝上有蝉鸣相和。

骤雨刹时飞来,像珍珠一般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人生能有多长时间,想想那良辰美景,好像刚刚做了一场梦一样。

命运的好坏是由前生而定的,何必要自己苦苦操劳呢。

邀请宾客朋友玩赏,喝酒唱歌,暂且喝个酩酊大醉,任凭它日月轮转,来往像穿梭。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注释⑴海榴:即石榴。

⑵撒:撒落。

⑶几:几许,此处指多长时间。

⑷穷通前定:意为失意得意命运的好坏由前生而定。

⑸命友:邀请朋友。

⑹芳尊:美酒。

尊,即樽,酒杯。

《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鉴赏此曲调名本为《小圣乐》,或入双调、或入小石调。

因为元好问之作“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几句脍炙人口,故人们又称此曲为“骤雨打新荷”。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九云:“《小圣乐》乃小石调曲,元遗山先生好问所制,而名姬多歌之,俗以为‘骤雨打新荷’是也”。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

元好问诗词研究初探引言元好问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在文学史上,他以其独具一格的诗词风格和研究成果而被人们推崇和记忆。

他的诗词创作风格丰富多样、形式新颖,且涉及广泛。

除了其创作成就之外,他还在诗词学理论研究和诗词批评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

本篇文章着重探讨元好问的诗词创作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其创作特点和理论思路,为进一步了解宋元明诗词发展提供帮助。

一、元好问诗词创作特点1. 独具一格的写景手法元好问的诗词较为注重写景,但与其他同代诗人不同,他的写景技巧较为独特。

他常常写物象与情思、常生活与异空间的奇妙结合。

例如《塞上曲》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现出战争时期书信的难得,更凸显出人情深奥之感。

又如《红楼梦·岫烟丛中·一段闲言》中写到“足下千山屯垦处,罗钳百二秦川固”,通过些许细节来表现整个大地的苍茫壮阔,使人感受到壮美的山川与人民的奋发向上之情。

2. 新颖的创作形式文学创作形式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技法,在元好问的诗词创作中,这点表现的尤为明显。

他大胆尝试了一些新颖的形式,对宋代诗词的传统形式进行了挑战。

例如他曾经写过《感物咏》、《玉川子》等等,这些作品的题材比较新颖,形式也不拘泥于传统。

他的这些创新,刷新了人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认识和理解,成为元好问创作的最显著特点之一。

3. 语言思想新辣有味元好问的诗词语言思想具有新辣有味之特点。

他的语言大都简练明快,用词准确有力,犹如刀削斧砍,直戳人心。

例如《赋得古蜀道中》的“弱柳扶簷日薄西,长安柏叶风欲起”,只用几个简单的词语,便表现出了文字所要表达的景象。

他的词语还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如《浣溪沙·少年听雨歌楼上》,表现了少年人的情思,让读者感受到深情切爱的魅力。

二、元好问诗词批评理论1. 诗词意境的说教元好问的诗词批评理论中强调诗词意境的重要性,尤其是意境的前后衔接。

在《湖北少年杂志》上,他曾发表了《诗中之汉语及母肓思想》的文章,里面提到:“诗词着重储汲之意,惟储汲理散无大可取之处,择其所贵者,则应着重于意境之创造。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1[元]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释:【1】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

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

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

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2】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3】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其地不名一处。

【4】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5】尘寰(huán):尘世。

【6】溃:洪水旁决日溃。

【7】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

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8】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

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9】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10】杳(yǎo):此指高远。

【11】秘神奸:《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

词中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12】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13】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

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

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14】障狂澜: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15】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16】挝(zhuā):敲击。

【17】银山:代指涛头。

元好问的诗词《论诗三十首》(其四)赏析

元好问的诗词《论诗三十首》(其四)赏析

【导语】《论诗三⼗⾸》是继杜甫之后运⽤绝句形式⽐较系统地阐发诗歌理论的组诗。

作者元好问评论了⾃汉魏⾄宋代的许多作家和流派,表明了他的⽂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元好问的诗词《论诗三⼗⾸》(其四),欢迎阅读! 《论诗三⼗⾸》(其四) ⾦•元好问 ⼀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

【赏析】 这⾸诗是作者评价晋代诗⼈陶渊明的。

陶渊明诗歌以平淡⾃然见长,这与元好问所提倡的“⾃然”,主张的情性之“真”是⼀致的。

作者针对当时诗坛雕琢粉饰、矫揉造作的诗风,由衷地赞赏了陶渊明,称其“⼀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然天成⽽⽆⼈⼯痕迹,清新真淳⽽⽆雕琢之弊,具有万古常新的永恒魅⼒。

当然,这也是元好问⼼仪的诗的境界,表达了他祟尚⾃然,反对雕琢的艺术主张。

最后两句,诗⼈指出,陶渊明虽然⾼卧南窗,向往古代,但他并没有脱离现实,⽽是⽤诗歌反映了晋代的现实。

这也是作为⾦词坛现实主义词⼈的元好问所看重的。

“⼀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句,可⽤以赞美陶渊明的诗或其他⽂学作品平易⾃然,真实淳朴,不矫揉造作。

扩展阅读: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好hào,1190年8⽉10⽇-1257年10⽉12⽇),字裕之,号遗⼭,世称遗⼭先⽣。

太原秀容(今⼭西忻州)⼈。

⾦末⾄⼤蒙古国时期⽂学家、历史学家。

被尊为“北⽅⽂雄”、“⼀代⽂宗”。

元好问⾃幼聪慧,有“神童”之誉。

⾦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进⼠及第。

正⼤元年(1224年),⼜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知制诰。

⾦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

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著述。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六⼗⼋。

元好问是宋⾦对峙时期北⽅⽂学的主要代表、⽂坛盟主,⼜是⾦元之际在⽂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他擅作诗、⽂、词、曲。

其中以诗作成就,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代⼀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有倡导之功。

元好问眼处心声句自神全诗的意思

元好问眼处心声句自神全诗的意思

元好问眼处心声句自神全诗的意思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元好问,字裕之,是金代著名诗人,他的诗词作品深沉而富有哲理。

岐阳三首(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岐阳三首(元好问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岐阳三首金朝:元好问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标签抒怀、地方、战争、悲愤译文凶猛的敌骑营寨相连,天上的禽鸟也难偷飞;呼号的北风席卷大地,迷茫的天空大雪霏霏。

号称形胜的三秦啊,山河的险要古今未改;千里传来的噩讯啊,怎知道究竟是真是非!庞大的鲸鲵是那么凶暴——似海的人群尽被吞食;毒蛇和恶狗是那么猖獗——分明像铁山把孤城紧围。

就像是走到穷途的阮籍啊,我面对国难苦无良策——徒然怅望着失陷的岐阳,纷飞的悲泪溅满了裳衣!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西望着岐阳啊,全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荒野里,缠绵的蔓草情深意厚,在悄悄萦绕着战士的尸骨;蓝天下,惨淡的残阳究竟为啥,却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我能够从什么地方啊,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啊,制造这杀人的刀兵?遥想当年,九虎猛将们目光炯炯,凛然守卫在巍巍秦关——孱懦的齐楚何曾在眼,直看它好似肥肉在砧!《禹贡》记述的土田啊,要推那“陆海”最是肥沃;汉朝当年的边界啊,蜿蜒着伸过遥远的天山。

慨叹今日,猎猎的北风呼啸不已,悲壮的胡笳随风远传;潇潇的渭水呜咽难抚,河边的战士尸骨正寒。

空自有华山的三十六峰啊,仍然像长剑屹立——只可惜倚天的雄奇仙掌啊,只落得徒自空闲!注释三秦:项羽灭秦,分关内地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号三秦。

偃蹇:傲慢,高盛。

鲸鲵:大鱼。

此处比喻蒙古军之暴。

“穷途”两句:阮籍行车“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

古词《论诗三十首-二十一》(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古词《论诗三十首-二十一》(作者元好问)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论诗三十首·二十一元好问[金朝]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醻无复见前贤。

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

标签组诗、评论赏析窘步相仍:窘步,迈步迫促。

相仍,相沿袭。

这里指以诗唱和酬答时次韵诗受到别人诗韵脚的束缚,不能自由表抒己意。

古人有用诗歌相互酬答唱和的传统。

起初,和诗时只要和意即可,和诗的体式、韵脚都不用顾虑。

但是后来,却发展为和诗必须用所和之诗的韵,这称为和韵。

和韵有同韵与次韵之分,同韵,是韵同而前后次序不同;次韵,是韵同且前后次序也相同。

这种方法源于元白,皮日修、陆龟蒙也这样写,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后,和韵次韵盛行,成为诗的一种体式。

这首诗是批评诗歌酬唱中的和韵风气。

由于这种次韵酬唱的诗往往受到原诗韵脚的拘束和词义的限制,使作者不能自由地抒发自己的心迹,反要俯仰随人,窘步相仍,因此,元好问对这种诗风给予了辛辣讽刺,指出其“亦可怜”。

要求诗人应该象庾信那样“纵横自有凌云笔”,大胆自由抒发自己地真性情,不要做随在别人后面的亦步亦趋的可怜虫。

关于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

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元好问最著名的诗词

元好问最著名的诗词

元好问最著名的诗词
哎呀,说起元好问,那可是诗词界的一颗璀璨明珠啊!他的诗词,那叫一个绝!
你知道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一句,简直像一把利剑,直直地刺进人的心里。

就好比你在黑暗中迷路,突然看到一束光,瞬间照亮了你的世界。

难道你不觉得这一句把爱情的那种神秘和伟大描绘得淋漓尽致吗?
还有里的“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这不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角落里,偷偷露出一点点美丽。

这画面感,难道不强吗?
元好问的诗词,总是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弦。

他写爱情,写人生,写自然,每一笔都那么深情,那么动人。

就好像他能看透你的心思,把你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都给表达出来了。

我觉得啊,元好问的诗词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他能把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生动的画面,用最简单却最有力的文字展现出来,让人一读就忘不了,这难道不是诗词的魅力所在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好问诗词赏析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
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

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赏析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
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

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
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至极处,具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
讴歌。

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
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

大雁秋天南下越
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

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
相爱的理想色彩。

“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
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是中:于此,在这里面。

这几句是说大雁长
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
舍的一往深情。

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

“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

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

当网罗
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

但这种
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

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
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
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自投于地而死”。

“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
前景之艰难。

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
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

“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

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

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
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
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

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

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
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些,句未象声词。

《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

这句意思是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

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

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
而死者已矣。

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
一样化为黄土。

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

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
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


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
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

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赏析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
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
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

一个隐
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

表现
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
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朝代:金朝
作者:元好问
原文: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少年鞍马适相宜。

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

归期犹及柳依依。

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

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
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
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

“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
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
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

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

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

“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

“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

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

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

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

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

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