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性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代表人格中的 理性成分。 自我担负着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进行调和 的任务,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
超我是人格的社会成分,是社会价值观 的代表。 超我是社会规则的代表,遵循至善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在童年期间形成的本我、 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个人 人格的基本面貌。
2、个性发展的阶段
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 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 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接受 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 。
2、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将父 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
(1) 权威型(authoritative) (2)专制型(authoritarian) (3)溺爱型(permissive) (4)忽视型(indifferent)
1、依恋形成的标志 依恋形成于婴儿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 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
2、依恋形成的基础
情绪的发展和认知机能的提高是依恋形 成的基础。
3、依恋发展的阶段
按照鲍尔贝的观点,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 段: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 周)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 6周到6-8个月)。 第三个阶段:依恋关系明确(积极寻求与专门 照顾者的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 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Formation of reciprocal relation-ship)(18个月-2岁后)
(二)依恋的发展及依恋的理 论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当今最有影响的依恋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贝关于依恋的研究和观点在 依恋领域具有代表性。
鲍尔贝认为,喂养并不是形成依恋的基础,依 恋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从生物进化和种系生 存的角度,能更好地理解依恋现象。同时,鲍 尔贝也继承了精神分析对早期抚养质量重视的 观点,认为依恋的质量对于儿童日后形成人际 关系的能力具有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4、父母意识
有研究者(桑标,2000)指出,仅仅从 教养方式这一维度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 的教养行为。教养方式归根结底还是外 在的行为表现,父母意识才是内存的深 层因素。父母意识不仅与父母的人性特 点有关,并且体现着父母的价值观念, 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养模式以及对孩子的 态度。
5、自我意识的发展
(1)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实验研究:“点红测验”;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2)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2、儿童的特点 3、文化因素
(六)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 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 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 个性
1、鲍姆令德的研究和教养方式的类型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 :要求和反应性
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者,他认为人格 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因此,人格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弗洛 伊德提出的人格发展阶段是以身体的某 个部位来命名的。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 (5)生殖期(青少年期) 3、对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的简评
3、抚养方式的文化差异
在各种文化背景中,权威型的养育方式都是具 有利于幼儿发展良好个性品质的教养方式。 文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儿 童发展的影响上。 在东方文化中,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 儿童,并没有表现出像西方社会中的孩子那样 的适应问题,相反却表现出孝敬父母、尊敬师 长、爱好学习等良好的行为特征。
试以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结构理 论来分析浩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并指 出这个例子对我们教育的启示。
源自文库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 论
(三)其他个性发展理论简介
二、早期依恋与儿童的个性发 展
(一)依恋的性质
发展心理学中的依恋,指的是婴儿寻求 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 的一种倾向。依恋具有三个特点:
男孩浩是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学校里, 由于他成绩优异,经常在各种考试、竞 赛中为班级和学校赢得荣誉,因而使他 的班主任、父母对他寄予厚望,甚至把 他作为大人赢得自己荣誉的工具:一方 面对他鼓励、褒奖,关怀备至;另一方 面,又对他提出了很高的学习要求。一 旦他学习成绩不如人意,教师、父母就 常常在他面前显露出不安和失望的神色。
这些举动常使他产生一种“犯罪感”, 觉得自己愧对老师和父母。为了在考试 中“常胜不败”,他几乎不外出与其他 同学玩,一心埋头学习,而内心却常常 为考试担忧。此后他自己又“创造”出 形形色色的禁忌行为,如在人行道上走 路脚一定要踏在水泥板中央,表示“目 标达到”,刷牙前先漱口6次,表示“顺 利”等,通过这些禁忌行为来缓解内心 的压力。
(三)依恋的测量
(四)依恋类型
基于陌生情境测验,安斯沃斯(1983) 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 B型:安全型依恋 A型:焦虑—回避型 C型:焦虑—矛盾型 梅因等人(Main & Solomn, 1986)在研 究中发现,除了上述三种依恋类型之外, 还存在第四种类型——混乱型
(五)影响依恋的因素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
杭师大初教院 刘瑛 2008.6.2
一、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1、心理动力学中的人格结构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由本我(id)、 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 分组成,经过五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 分逐渐整合,成为一体。
本我
本我是人格的生理成分,是人格三个部 分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成分。 本我是个性发展的动力,本我的行动原 则就是快乐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