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的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读书笔记
一、内容介绍
公众舆论,仅从其字面上理解,意指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意见和态度。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它是由社会上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个人组成的;舆论的客体是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的评价性意见。
在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中,作者紧紧围绕公众舆论这一个概念,将其置放与社会政治的大环境中,通过追溯其起源以及探索它的影响等研究,向我们清晰地展现了公众舆论这种政治现象的必要性和所谓的大众传播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塑造力。
此外,李普曼在本书中对成见和环境有着比常人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且认为二者对于舆论的形成及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本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如何形成舆论的问题,李普曼把舆论看成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从而肯定“刻板成见”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其次,在这本书中,李普曼还指出,由于世界太大,人们不可能直接地去认识每一个发生的事件,再加上国家检查制度的存在以及官方设置的保密制度等原因,人们往往生活在媒体提供的和自己所设想的一种“假环境”中,也就是一种拟态环境。
最后,在舆论与民主政治的关系上,作者把普通公民看成是“局外人”,认为他们既不了解情况,又没有理智。
并且他认为只有属于社会贤能的少数人是“局内人”,这些社会贤能受过特殊训练,能够通过专门的情报机构得到准确的情报,作出明确的判断并且发号施令。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公共利益和舆论根本无法一致,并且公共利益只能由一个特殊的阶级来管理。
”
在李普曼看来,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阻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因素。
“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1这些都阻碍着公众舆论的形成,本书一直在向读者强调的观点即是,公众舆论是不可能的。
二,网络时代能否让公众舆论变为可能?
书中提到,领袖和新闻机构等对于公众接受的信息会进行润饰和筛选,鉴于公众对于未
1【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第1版,第21页
接触的外部世界和自己的经济利益有种迷茫困惑的态度,领袖会提供一种能够统一平民思想和汇聚忠诚感的象征,通过象征转移人们的兴趣,进而与个人见解联系起来,于是乎统治阶级间接地引导和控制了公众舆论。
新闻机构、领袖阶层、大型垄断组织等都会成为公众接受外部信息和接触外部环境时的障碍,他们掌握了信息是否发放的权利,公众不能直接接触外部世界,对于外部世界仅仅是通过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进而重新构筑的主观性世界,公众往往生活在真实的内部世界与虚拟的外部世界的混合概念中,公意的形成过于被动且公众见解是个人有限经验为基础的主观主义认知,进而给强调客观的公众舆论的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对此李普曼举出了许多事例,这些事例的产生大都是因为公众缺乏了解事实的渠道,因而难以形成客观可靠的公众舆论。
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革命性的巨变,它不仅是对以往所有媒介技术的整合和发展,而且深刻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交往的方式,这种影响已经突破了工具意义,并渗透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么网络时代带来的这种改变能否让传统媒体时代几乎不可能的公众舆论成为可能呢?以下将就近日发生的普华永道女硕士生“过劳死”事件对网络时代的公众舆论进行解读。
(一)公众与公共事务的距离拉近
在中国现行的媒介管理体制之下,传统媒体实际上是和政府绑在一起,是一种线性的传播模式。
而到了网络时代,虽然网络面对的审查力量仍然很强大,但是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把他的意见或信息反映到网络上。
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通讯手段的发达,这种反映会越来越逼真、全面,文字、图片、视频都可以信手拈来。
过劳死事件发生之初,并没有新闻媒体将此事曝光,而是由某网友在微博上发帖并被其他网友疯狂转发引起了轰动。
网络传播的信息的覆盖面广,真相也就会像是大浪淘沙一样在互相交流当中显露出来。
可以看到网络的渗透力之强,通过它公众更能贴近感受社会的每一次脉动。
另外,通过网络,公众能很方便的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
李普曼把传统新闻媒体比作探照灯:“它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
人们不可能仅凭这样的光束去照亮整个世界,不可能凭着一个一个插曲、一个一个事件、一个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去治理社会。
”2网络使得媒体照到的面积越来越大了,光束也越来越
多了。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难以得到公众的反馈的各类意见及质疑。
而网络则不同,公众只要通过微博就能了解事件的大致情况,也能在微博上与其他网友进行讨论,这对了解事实真2【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第1版,第259
页
相和形成较为理性的舆论都有积极意义。
(二)成见对公众舆论的影响减少
书中提到,人天生就抱有刻板印象,并以确认自己的生存空间,否则就无法进行任何认识活动。
“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摸样。
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
而且除非所受的教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响到整个感知过程。
”3
“过劳死”事件之前,公众眼中的白领生活就是外表光鲜但劳心劳力的,而且白领们普遍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
在此成见的影响下,大家认为普华永道给年轻女硕士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造成了她的死亡,这也随即引起了公众对白领工作压力巨大的社会现象的谴责,但这仅仅是此事件的一方面。
通过网络我们还能看到由另外一种视角引发的思考:潘洁本可以选择辞职,但她自己却坚持了下来,在高薪与健康中选择了前者,这种白领层中较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又来源于什么呢? 4月18日,前程无忧网就此问题发布调查:“当高薪的工作和自由、健康的生活发生了冲突,你会选择什么?”有79%的受访者在纠结一番后,选择的天平还是倾向了“高薪”。
之前的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带着成见去看待事件,就会忽视掉事件中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造成盲点。
就如同上文提到的探照灯理论一样,在网络时代,公众可以看到更多的言论,也能形成凝聚的力量,民众能推选自己的意见领袖,也能推倒所谓的权威,怀疑的精神便逐渐萌芽。
如果公众没有在网络上的交流争论,很容易仅凭自己的成见在心中形成不够完整的意见。
通过网络时代所提供的便捷的交流,公众们看到了此事件中更为深入的问题——在高薪与健康之间潘洁自己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些都是与真相密切相关的。
(三)公众可能先于媒体,媒体对公众的影响相对减少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往往止步于公众最关注的层面。
因为新闻跟真相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
”4再
加上新闻广告以及企业公关的干涉,报道会抓住公众的共同意志并引导公众的想法。
“很自
3【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第1版,第
67页
4【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第1版,第245页
然,每个人都希望见诸报端的是他自己喜欢看到的事实。
”5
潘洁事件之所以引起了如此大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很多人从中也分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舆论空间里弥漫着无奈、愤慨,更有一种真实的焦虑。
有网友不无感叹地说:“如果温饱不愁,哪个傻子会拿着自己的性命去换工资”,“房价飞涨、物价上涨、压力山大、前途未卜,逼着我们拿青春换取面包!”正如舆论的形成,书中提出“一个模糊的意思怎么会常常有力量把人们深藏于心底的见解统一起来呢?”6这就需要用这一模糊而间接的刺激唤起公众内
心深处的感情,并将这种感情与该事物的观念联系起来。
书中还提到,“在具有不同反应倾向的人群中,如果你能找出一个刺激因素来唤起他们同样的感情,你就可以用它来代替那个最初的刺激。
”7其实,“过劳死”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是因为潘洁而变得如此轰动。
之所以公众对此产生了多种舆论并反响热烈,而且他们的舆论最终都指向对压力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当做何选择,因为这是与他们自身的生存状况密切相关的。
在网络时代,这样的情况已有了改观。
当“过劳死”事件由网友在微博上发出时,公众们并未受到媒体的渲染,而且普华永道公司也还未做出官方回应,此时网友们自主转发及评论此微博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想法。
公众的注意进而引发媒体的注意,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也就应当考虑公众想要了解的方面,因而也就引发了多个层面的舆论。
三,网络时代对于公众舆论的积极意义
网络能够成为一个更畅通的交流渠道得益于它的易得性:只要可以上网就可以发表意见。
网络因此不仅直接连接了公众也连接了公众与政府,公众的声音到达决策层的时间大大缩短,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可以看到,网络对公众舆论的影响是深刻而积极的,它使在传统媒体时代几乎不可能的公众舆论一步步接近可能。
网络发展势头之迅猛使人不敢对它的未来妄加揣测,但它一定会以一种强劲的势头推进现代信息社会的透明化进程,而这对于无论是公众舆论还是民主政治
5【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第1版,第247页
6【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第1版,第152页
7【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4月第1版,第154页
的意义都是革命性的。
网络作为新兴传播媒介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即公众需要权威代表民意,但如何衡量其代表性却仍然值得商榷。
而且网络言论太自由容易造成危言耸听,更有一些盲目的追随者无法分辨其中真伪,这些问题只有慢慢在实践中探索应对之策。
因此,有了网络这样一个更能接触真相的途径,有了在这条途径上行走得虽然有些忙乱但却更加成熟的公众,那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众意见的质量自然就会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