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痹症-文档资料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一节痹证
中医内科学讲稿肢体经络第一节痹证痹证【概说】一、概念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二、沿革(一)《内经》列痹论专篇,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二)《金匮要略》称湿痹、历节,创乌头汤等名方。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三) 宋《圣济总录》对热痹的病因病机作了较详细的内容。
《圣济总录·诸痹门》补充了《内经》对热痹的认识,丰富了热痹的病因病机内容,认为脏腑内热,复感外邪也可致热痹。
三、讨论范围本病的临床表现多与西医学的结缔组织病、骨与关节等疾病相关,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肌纤维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出现痹证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一)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湿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冒雨涉水——风寒湿邪内侵,气血运行痹阻(二)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外感风湿热邪——痹阻气血经脉(三)饮食药物失当饮食不节,用药不当——脾胃受损,湿热痰浊内生,痹阻经脉气血(四)跌扑损伤,老年久病外伤跌仆——损及肢体筋脉,气血运行失畅,痹阻经脉气血老年久病——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关节失养二、病机(一)病机主要为外邪痹阻肢体、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失畅——痹证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胜——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则减湿邪偏胜——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位多偏于下热邪偏胜——热痹——关节红肿灼热,痛不可近。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中医痹症临床研究的力度,开展大规模、多 中心的临床研究,评估现有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同时注重临床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为临床实 践提供更加可靠和有力的支持。
完善痹症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研究和推广高 效、安全、简便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 际交流和学术合作,促进中医内科学痹症的国际 化发展。
2
病机主要为气血痹阻不通,导致关节、肌肉、 筋骨失去濡养,不通则痛。
3
病理性质为虚实夹杂,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
02
痹症的辨证论治
风寒湿痹证的治疗原则
散寒祛风
主用甘草附子汤、乌头汤等方剂,以散寒、祛风、通络止痛。
除湿蠲痹
主用薏苡仁汤、蠲痹汤等方剂,以除湿、蠲痹、通络止痛。
风湿热痹证的治疗原则
化痰通络汤
法半夏、茯苓、白术、僵蚕等。主治高脂 血症、脑梗死等。
04
痹症的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毫针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内部功能,达到舒经通 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艾灸疗法
通过艾叶的温热作用,促进局部气血通畅,增强 治疗效果。
拔罐疗法
通过负压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症 状。
推拿治疗
手法治疗
避免自行用药
不要随意使用药物,以免 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 。
预防并发症
要积极预防痹症并发症的 发生,如感染、关节变形 等。
06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01
痹症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
02
研究发现了痹症的多种发病机制,包括免疫、遗传、环境等方
面的影响因素。
中医内科学-36痹症
概述
何谓痹证
《中藏经》释痹—闭 临床表现—痛、僵、酸、麻等 部位:内脏痹:心、胸、喉、食管等(广义) 肢体痹:关节、肌肉、筋骨、经脉(狭义) 今天讨论的内容:以肢体痹中的关节病变为例 痹≠关节炎
范围:
与西医的风湿病相近 局限病变 全身病变
历史沿革:
1.病名:医家 民间 2.病因病机: 汉以前强调外因 汉以后提出内因 气血为邪所闭
水肿 虚劳 悬饮
类证鉴别
《医彻· 痿痹》:“痹之与痿,二者近 似而实不同。”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分清病邪性质 寒痹 热痹 痰、湿、瘀 分清虚实
诊断要点:
风湿性关节炎 大多为热痹 清热利咽 类风关 大多为湿痹 除湿扶正健脾 痛风 大多为热痹 清湿热 泄浊 治疗要点: 分清早晚期、扶正祛邪 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内外合治
3.分型:病因 部位 4.演变及预后: “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 连皮肤者易已。” 5.治疗: 《医宗必读》强调扶正祛邪的原则。
病因病机
外因:风、寒、湿、热
入侵条件:与生活、工作、环境有关 长期接触 强烈侵袭 流调:与地区、职业有关 内因:正气不足 卫外不固 肝脾肾亏虚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病案分析二
杨某某,女,26岁
四肢关节肿痛反复发作近10年,在外院已服用多种西 药,但病情未能控制,近一月来午后发热37.8oC,形 体消瘦,胃纳欠佳,关节肿痛固定在双手指关节、肘、 膝关节,晨起关节僵硬,午后缓解,夜有盗汗。 查:左右手中、食指指间关节梭形肿胀,尺侧偏斜,掌 指关节及腕关节肿胀,右肘关节屈曲,艰于伸直。 苔薄质红,脉细数。 血常规:RBC 2.67*1012/L,HB84/L,ESR134mm/h,RF 1:640 X片:双手指间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疏松。
中医内科学:痹证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中医内科学---痹证
要求:
【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 鉴别要点。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一、概述
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痰、瘀等邪
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 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 酸楚麻木,或有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 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病在四 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痹证
肢体经络病证
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机体病变、出现肢体经络 相关症状,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结构失常的一类疾病
肢体、经络病理生理 肢体即四肢和躯干,与经络相连,以通为用 经络即经脉和络脉,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白骸,沟
通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维持机体生 命活动 本章节病证范围:痹证、痉证、痿证、颤证、腰痛等
部位:内脏痹:心、胸、喉、食管等(广义) 肢体痹:关节/肌肉/筋骨/经脉(狭义)
今天讨论的内容:以肢体痹中的关节病变为例 ❖ 痹≠关节炎
历史沿革
(一)《内经》列痹论专篇,《素问. 痹论 篇第四十三 》对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作 了较详细地介绍。
病因: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分类: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五体痹: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五脏痹:肾痹、肝痹、心痹、脾痹、肺痹
历史沿革
张仲景《金匮要略》有湿痹、血痹、历节 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 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 仍为临床常用
历史沿革
《外台秘要》称白虎病,比喻其症状痛如 虎咬,昼轻夜重
《济生方》称白虎历节 朱丹溪称的“痛风”,和现在的痛风概念
中医内科学痹症-医学精品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医痹症的概述 • 中医痹症的治疗方法 • 中医痹症的预防与保健 • 中医痹症的案例分析 • 中医痹症的前景展望与挑战
01
中医痹症的概述
什么是痹症
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 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 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03
正气不足包括肝肾亏虚、脾气虚弱等,外邪包括风、寒、湿、热等,痹阻经络 后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从而引起关节、肌肉等部位疼痛、麻木、 肿胀等症状。
02
中医痹症的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1 2
针刺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痹症 的目的。
艾灸法
利用艾叶的温热性质,刺激特定穴位,达到温 通经络、散寒止痛的效果。
不足
中西医结合治疗痹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中药和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机 制尚不明确,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药物间相互抵消的效果。此外,中西医结合 治疗痹症的成本相对较高,可能不为所有患者所接受。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中医痹症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针灸治疗痹症的案例
总结词
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痹症的方法,能够通过刺激特 定的穴位来达到舒筋活络、止痛祛湿的效果。
详细描述
某患者患有痹症,医生采用针灸疗法对其进行治疗。 首先,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确定痹症的具体 病因和病变部位。然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在针灸过程中,医生需要 注意操作技巧,确保刺激的深度和强度适宜,以达到 最佳的治疗效果。经过几个疗程的针灸治疗,患者的 痹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中医内科学痹病
痹病的分类
根据痹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 痹等类型。
行痹以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痛痹以关节疼痛剧烈、遇寒加 重为主,着痹以关节重着、疼痛固定为主,热痹以关节红肿 热痛、活动受限为主。
痹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痹病的病因主要包括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两个方面。正气不足多与年老体弱、久病 体虚、饮食不节等有关,外邪侵袭则与风、寒、湿、热等邪气有关。
出现关节、肌肉或骨骼 疼痛、僵硬、麻木、肿
胀等症状。
体征
关节周围组织增厚、肿 胀,关节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
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 血素O增高,类风湿因
子阳性等。
痹病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
脊柱关节病
痹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症状上有相 似之处,但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 为关节滑膜炎症,而痹病则多表现为 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
案例三:骨关节炎的痹病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骨关节炎,注重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缓解关 节疼痛、僵硬等症状。
详细描述
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中 医认为其病因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外邪侵袭有关。 治疗上,中医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方法,如中药 外敷、艾灸等,以缓解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同时, 中医强调保养筋骨、预防复发,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淡易消化食物对于热痹适宜。
起居调护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 境,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
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 等不良情绪影响痹病的康复。
05
痹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痹病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注重整体调理,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基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中医内科学痹病
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采用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多种 治疗手段。
治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功 能恢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 达到舒筋活络、止痛消炎的目的 。
灸法
通过燃烧艾条或艾绒,对穴位进 行温热刺激,以温经散寒、通络 止痛。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手法
通过手法作用于患处,舒缓肌肉紧张 ,改善关节活动受限。
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患处及周围组织,促进血液 循环,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03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强 大抗炎作用的药物,如泼 尼松、地塞米松等。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 关节肿胀和疼痛,从而达 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
主要用于重度痹病患者的 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多发性肌炎等。
其他药物治疗
免疫抑制剂
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用于 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痹病。
生物制剂
如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B细胞 抑制剂等,用于治疗难治性痹病。
中医内科学痹病
目录
CONTENTS
• 痹病概述 • 痹病中医治疗 • 痹病西医治疗 • 痹病预防与调护 • 痹病案例分析
01
痹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痹病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的 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肌肉力量训练
通过平衡与协调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和协调性,减少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平衡与协调训练
通过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有助于减轻痹病症状。
中医内科学痹症50039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三、辨证论治
(三)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
方解:防风、秦艽:祛风除湿 肉桂:温阳祛寒 麻黄、杏仁:宣肺散寒 当归、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痛 甘草:调和药性 茯苓:健脾渗湿 黄芩:反佐,防辛温太过
中医内科学痹症50039
痛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三、辨证论治
2.痛痹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3.舌脉:舌淡红,苔白,脉弦紧,或沉弦。
中医内科学痹症50039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邪,闭阻经脉——疼痛;
寒主收引,主痛,其性凝滞——疼痛剧烈,固着不移;遇寒 痛增;
寒主收引,经脉拘急——紧痛,屈伸不利; 寒为阴邪——不红不热,苔白,脉弦紧。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
一、概述
(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中医内科学-痹证
1、疼痛
3、肌肉萎缩
2、活动障碍
辨证论治
2.辨虚实
痹证初起,风寒湿邪入侵,多以邪实为主。若渐进发展或反复发作,多为正虚邪实之证。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但临床往往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多见。
1.辨病因
行痹:关节游走性疼痛。 痛痹:剧痛,遇寒则甚。 着痹:痛处固定,酸痛重着。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辨证要点】
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感受风湿热邪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热痹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感受风湿热邪 或素体阳气盛,复感风寒湿邪化热 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郁而化热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内因 (1)劳逸不当 (2)体虚久病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风寒湿 邪侵袭
素体阴虚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证机概要Βιβλιοθήκη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产后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加之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治法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补益肝肾,舒筋活络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独活寄生汤加减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选方
预后
若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等,转为虚实夹杂的尪痹以及痰浊相结,气虚血亏证,甚至损及脏腑,病情缠绵难愈,多预后较差。
05
肾主骨,肾藏精
06
相互滋养
07
相互制约
08
案例分析
描述: 苏某,女,31岁。3月间顺产一孩,6月14日初诊。 四日前上街遇大雨,当夜无感觉,次日即不能起床,腰部以下如瘫痪状,两腿疼痛不能移动,只能仰卧,不能翻身。经查,腰骶关节处外部不红不肿,亦无压痛,脉象两关弦虚,两寸尺均无力。 问题: 中医诊断、分型 治则 方药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痹 证
痹证细目一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病证。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痹病的含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痹者闭也,广义的痹病,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脏腑经络气血为之痹阻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痹病,包括《内经》所含肺痹、心痹等脏腑痹及肉痹、筋痹等肢体经络痹。
狭义的痹病,即指其中的肢体经络痹,本节主要讨论肢体经络痹病。
肢体经络痹病,为常见病,发病率甚高,有些甚为难治,求治于中医者多,疗效亦佳。
要点一概述论痹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本病的病因、发病、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的“历节”,即指痹证一类的疾病,并创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两张治疗方剂。
《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收载了较多治痹方剂,至今仍常用的独活寄生汤即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诸风》。
金元时期,《儒门事亲》对相似的风、痹、痿、厥、脚气等病证进行了鉴别。
《丹溪心法》提出了“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的观点,丰富了痹病的病机理论。
明清时期,痹病的理论有较大发展和日臻完善。
《医门法律》对痹病日久,主张治疗应“先养血气”。
《症因脉治·痹症论》不仅对风、寒、湿痹,而且对热痹之病因、症状、治疗均予以论述,完善了痹证的诊治内容。
《医宗必读》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概括,阐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则,主张分清主次,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治疗,行痹应参以补血,痛痹参以补火,着痹应参以补脾补气。
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以中医痹证为临床特征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痹症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方解:防风、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兼以养血通络; 当归、秦艽、肉桂、葛根:活血通络,解肌止 痛——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茯苓:健 脾祛湿;姜、枣、草:和中调营。
2.辨邪胜:风寒湿痹中分行痹、痛痹、着痹。 共同----肢体关节肌肉疼痛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恶风寒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加重,得热则缓 着痹----疼痛重着,手足沉重,肌肤麻木
3.辨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 实:风寒湿热,痰浊淤血。发病急,痛势剧,脉实有力;
虚: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病程长,痛势缓,脉虚无力。
2.劳逸不当、年老久病、禀赋不足
劳逸不当 精气亏损 年老久病 肝肾不足 禀赋不足 气血不足
肢体筋脉失养 气血生化不足
复感外邪,发为痹证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脉闭阻,气血不通。
痹证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3) 若关节肿大,苔薄黄,为邪郁化热之象,宜桂枝芍药知母 汤寒热并用。
(4) 若疼痛久不止,日轻夜重,为久病入络,加姜黄、海桐皮、 红花以通络定痛。
五、辨证论治
1.2 风寒湿痹-痛痹 证候: (一)辨证依据:
1.主症: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固定不移;遇寒痛甚,得热痛 缓
2. 兼症:关节僵硬,屈伸不利,皮色不红,触之不热。
五、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总以祛邪通络为其大法。根据风寒湿热的偏胜,分别着
重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清热等治法,痹证日久不愈,反复发 作,易致气血亏虚,脏腑损伤,则常需扶正祛邪,在祛邪的 同时,结合补养气血、滋养脾胃之法,痰瘀阻络者,则需注 意化痰祛瘀通络。
中医内科学痹症1-2022年学习材料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 ,邪留关节,-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氵-湿邪郁于内,-郁积化 ,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通 ;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 滋阴清热-降火。
:-馆中医内科学痹症1
二、病因病机-一病因-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 -低下。-②-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伤气,久坐伤肉。-③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 。-④饮食失调:饥饱失常-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
一、概述-·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不可不察。”
一-概述-●明:-《医宗必读·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 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 ,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 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法湿散寒,-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 -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杀鸟头之毒。-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未明确历节的 大特点一一痛如虎啮、骨节变-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及《金匮·痉湿暍病脉证并
治》:为后世的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 如:“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清•张秉成: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 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 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 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 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已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 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退去而病愈,故用黄芪 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 使防已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土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 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 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成方便读》)。
总结:
病因:正气不足+风寒湿热入侵。 病机:经络闭塞,气血不通。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津血不畅 反复发作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范畴。 西医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
柱炎、骨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硬皮病等以肢节痹病为主要临床特征者,均可参照本节 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素体不足,正气偏虚,腠理不密,卫外不固。
①
禀赋不足: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 低下。 劳逸过度:劳:劳力,劳神,房劳;逸:久卧 伤气,久坐伤肉。
一、概述
明:《景岳全书·风痹》: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 “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 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 不可不察。”
一、概述
明: 《医宗必读·痹》:“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 养 正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 大抵参以 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痛痹者,散寒为 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 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 治着痹者,利湿为先,祛风解寒亦不 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 无顽麻也。”
一、概述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对热痹的辨证 有 一定的发挥,并新加了“宣痹汤” 等重要方剂。 《医林改错》强调了瘀血在痹证的发病中的作用, 新拟“身痛逐瘀汤”,扩充了治疗痹病方剂的类型。
综上,由《内经》→《金匮》→隋→ 唐宋→明清,痹证的 辨证论治渐趋完善。ຫໍສະໝຸດ 一、概述(三)范围
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 气,温温欲吐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阳气,邪留关节, 气血流行不畅,故肢节肿大疼痛。湿阻中焦, 流注于下,故两脚肿重如脱。湿邪郁于内, 郁积化热,湿热上蒸而耗气伤阴,故头目眩 晕,温温欲吐,短气,身体瘦弱。桂枝芍药 知母汤温阳行痹,祛风除湿。方中桂枝散风 通络;麻黄散寒透湿;白术健脾化湿;附子 温阳通络,散寒化湿;防风散风;生姜、甘 草健中散湿;芍药敛阴活络;知母滋阴清热 降火。
津血运行不畅 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耗气血,损肝肾 内舍脏腑
痰瘀阻络 气血不足,肝肾亏损 脏腑痹 尪痹 (正虚邪实)
二、病因病机
(2)药物所伤:治疗不当,久服祛风燥湿,散寒清热 之品,误治或久治不愈。
2.失治误治,痰瘀交结 :
祛风散寒除湿 过服 苦寒清热 耗伤津血 加重筋脉失养 阴虚化热 伤脾 湿聚成痰,痰瘀互结
“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主以乌头大辛大热,祛湿散寒, 助以麻黄表散风湿,黄芪益气血,芍药 甘草酸甘化阴,以制乌麻之辛热,白蜜 杀乌头之毒。
历节:《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但并 未明确历节的两大特点——痛如虎啮、骨节变 形。
一、概述
隋:《诸病源候论》:强调体虚感邪是引起痹证的主要 因素。 并且开始把历节与痹证分 开,突出历节是疼痛剧烈,关节 变形的一类进展性疾病。 《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由血气虚,则受风湿 而成此病。” 唐宋:出现了许多常用有效方剂 如:《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济生方》蠲痹汤
②
③病后、产后:营卫气血阴阳的不足。
④ 饮食失调:饥饱失常 风寒湿热之邪:久居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 气候剧变,冷热交错等。
1.正气不足,外邪入侵:
风 气候变化 寒 乘虚 入内 气血 不通 风胜----行痹 寒胜----痛痹
居处潮湿
湿 酒后当风
热
痹阻 脉络拘急 留注 经脉 筋脉 而痛 湿胜----着痹 经络 失养 (蕴积化热) 关节 热胜----热痹
一、概述
3. 肢节痹病的概念(狭义):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 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 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 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病证。
关节肿大、变形
关节畸形
一、概述
(二)源流 《内经》:设痹论专篇进行论述。论述了痹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分类及病机演变等内容,奠定了痹病的基础。 如:“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之。”“风 寒湿 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病因病机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分类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 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 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肺。”
痹病
一、概述
(一)定义 1. “痹”字的含义: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指阻闭,突 出本病主要是因经络阻闭,气血不行所致特点。 2. 痹病的含义(广义):泛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 3. 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引起相关系 统疾病的总称。 正常生理:经脉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出、入。 病理:邪气闭阻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升降出入——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