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特点
(1)整体观念:中医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整体观念。
这一观念贯穿于中医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2)辩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思维特点:援物比类,司外揣内和试探与反证。
2. 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和阴阳转化。
3. 气、血和津液的概念
气: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指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功能。
血:是指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4. 气机的概念
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5. 气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理功能有:
推动作用:人体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都需气的推动。
温煦作用:气对机体具有温暖,熏蒸功能。
防御作用:气可保护肌表,防御外邪的侵犯。
固摄作用:气对体内液态物质有统摄、控制作用。
气化作用:气使体内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
6. 气的分类
气可分为:元气、宗气(大气)、营气、卫气。
7. 气与血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与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调配合,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气为血帅和血为气母。
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和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血能载气和血能养气。
8藏象
中医学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古称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指人体内在脏机体腑的生理功能和病例变化反映于外部的征象。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
9五脏
心,主血脉,。
心气充盈,血行流畅,则脉象和缓有力;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脉象微弱无力,血流不畅,则脉象细弱无力;脉象瘀阻。
则脉象涩·促·结·代。
主神志,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神志与五脏有关,但主要归为心的生理功能。
血液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心主神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
心得气血充盈,血行畅通,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精力充沛。
若心得气血不足,则可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精神恍惚
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条水道,朝百脉,主志节。
若肺的呼吸功能减弱,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课出现呼吸无力·气短·懒言·语音低微等气虚证,若肺的呼吸功能丧失,其主气功能无法行使,生命活动也就终结。
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嗽,鼻塞无汗等,若肺失肃降,可出现呼吸短促·喘息·咳痰。
若肺
失宣降,则通条功能失调,可发生水液停滞而生痰,生饮,甚至水肿
脾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主四肢主肌肉,。
若脾运化功能失常,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泻。
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水湿停滞,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若脾不升清,可出现神疲乏力,头晕目眩。
腹胀腹泻·脱肛或内脏下垂等病症。
若脾失建运,可出现崩漏等
肝,主疏血和主藏血。
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一方面表现为疏泄不及,另一方面表现为升发太过,,还可引起神志的变化,表现为抑郁和抗进两方面。
肝藏血的功能失调可至血液虚亏或血液妄行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肾精少,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殖功能低下,肾失则遗精早泄若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开合不利,可至少尿水肿等。
若气不化水,关门失约,可致小便清长等,若肾气虚,摄纳无权。
则出现肾不纳气
10 六腑
胆,储存和排泄胆汁,主角断
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喜则气缓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
三焦,六腑三焦的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能运行水液。
部位三焦的功能特点,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1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总称为奇恒之腑
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精神·意识·思维和感觉
女子胞,主月经孕育胎儿
12 经络的定义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构成的重要主成部分。
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勾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联系结成一个有几的整体,是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13 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首,易兼诸邪
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位,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署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署为阴邪,其性炎热,署性升散,易伤精耗气,署易夹湿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是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精液,,燥易伤肺
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阳上,火性燔灼,易伤精耗气,火性急迫,易伤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肿殇
14 七情的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
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3影响情绪变化
痰饮的概念: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22,叫清稀的称为饮,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并称痰饮
淤血的概念:淤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存于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成为淤血
15 ⑴舌色:病理舌质颜色主要分为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青舌几种
①淡白舌:即舌色较正常浅淡;缺少血色。
主气血不足,或阳虚寒证。
若舌色淡白而舌体瘦薄,多属气血不足。
若舌色淡白而舌体胖嫩,则属阳虚寒症
②红舌:即舌色较正常加深,或显鲜红色,主热证。
热舌质红,苔黄厚,甚至舌生芒刺,为实热证。
若舌质红,舌苔少,甚至光剥无苔,或有裂纹,为虚热证
③绛舌:及舌色较红设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亦主热证,或为血瘀。
若舌绛,舌面有红点,或生芒刺,多为里热炽盛;若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多为阴虚火旺。
若舌绛少苔而润,或见瘀点瘀斑,则多属血瘀
④紫舌:即舌色为绛紫或青紫色。
其临床意义是既可主热证也可主寒证。
若舌绛紫而干躁,甚至燥裂起刺,则属热证。
若舌绛紫或青紫而湿润,则为寒证
⑤青舌:即舌色呈青色,缺少血色,如牛之舌。
主寒症瘀血。
若舌青紫而润滑,舌体胖嫩,则多属阳虚寒凝;若舌边清或见瘀点瘀斑,则属内有瘀血
⑵苔色:苔色的颜色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胎、灰黑苔
①白苔:通常主表证,寒症,但有时亦主热证。
若苔白而薄少,称薄白苔,多是外感表征。
若苔白而厚腻,称厚白苔,多为寒湿内阻。
若舌苔为如白粉堆积,称积粉苔或粉白苔,则属瘟疫热毒内瘟之症
②黄苔:通常主里症热症,但特殊时亦见于寒证。
若外感疾病,舌苔由白转黄,则提示病理由表入里;若苔黄而干燥,甚至焦裂,多为热甚伤津;若苔淡黄而润滑,舌质淡而胖嫩,称为黄滑苔,多因热虚水停所致,则属虚寒证
③灰黑苔:既可主寒证亦可主热证。
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寒湿内盛;若舌苔灰黑而干燥,多属热盛伤津
16 ⑴正治:是逆着疾病症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又称逆治。
其适用于病症的现象与本质一致者,如寒症见寒象,热症见热象,虚证见虚象,实证见实像,治疗时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
⑵反治: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究其实质,反治还是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进行的治疗,只不过顺从其外在假象而已。
17 ⑴四气(升寒热温凉)的作用:①治疗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攻下、平肝等功效的药物,其性多为寒凉;具有温里散寒、发散分寒、补阳、祛风湿散寒等功效的药物,其性多偏温热。
但驱虫药、收敛药、部分外用药在四性方面无规律性。
②不良作用:一药具有多效,其在发挥治疗效应的同时,不为治疗所需的作用有可能对机体的不良作用,可见任何药物都有两面性。
典型的温热类药物有助热、伤阴的不良作用,不宜用于热症患者。
寒凉性药物有伤阳、败胃的不良作用,故不宜用用于阳脾胃虚寒患者
⑵五味(辛甘酸苦咸):①辛味具“散“行”特点,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②甘味具“补”和“缓”等特性,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
③酸味具有“敛‘涩”等特性,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④苦味“泄”指有降泄、通泄、清泄作用。
“燥”指燥湿,结合药性,有苦寒燥湿作用,苦温燥湿作用⑤咸味具有“软坚”特性,有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作用
18 ⑴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有定位特点
理论基础:归经理论的认识,是以中医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病症病位的疗效为依据加以概括的。
即将药物的具体功效与脏腑经络的病症相结合,用以说明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或某些脏腑、经络病变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针对具体药物而言,一种药物具有多重功效,有的药物可归多个经
⑵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一种性能。
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也是通过药物对病症的治疗效应加以认识和概括的。
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的。
升即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上升,降即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下降,浮即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沉即收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
病症可表现出不同趋势
19 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8种治法。
①汗法是指通过发汗、宣肺,以驱散外感六淫邪气,从而改善消除表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解表法②吐法是指通过诱发呕吐,以消除停滞于咽喉、胸膈、胃中的痰涎以及胃中的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③下法是通过写下通便、泻下水饮,以改善或消除胃肠积滞证的一种治疗方法④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从而改善和消除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脏腑失和、气血紊乱等病症的一种治疗方法⑤温法是通过温里驱寒,以改善和消除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⑥清法是通过清泄里热,以改善或消除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法⑦消法是通过消积滞、散郁结、化瘀滞、利水湿等,以改善或消除食积、气滞、淤血、痰凝、水停等病症的一种治疗方法⑧补法是通过补虚扶弱,纠正人体阴阳气血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改善或消除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20 解表药:效与主治病症:解表药都能发散表邪,主治表证。
表征指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舌苔薄、脉浮等为主要表征的症候,又称外感或感冒,多由六淫邪气侵袭人体引起。
因风寒外邪引起的,称风寒表征或风寒感冒;风热引起的,称风热表征或风热感冒,所以一般解表药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
⑴麻黄功效应用:①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表实无汗者②平喘,用于各种喘咳气急病证③利尿消肿,用于水肿
⑵桂枝功效应用:①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证②温通经脉,用于胸憋痛,心悸,结代脉,脘腹冷痛③温助阳气,用于脾肾阳虚水肿
⑶紫苏功效应用①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②行气和胃止吐,用于脾胃气滞引起的腹胀呕吐③解毒
⑷生姜功效应用①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②温中止吐,用于胃寒呕吐③温肺止咳,用于胃寒咳嗽④解毒
⑸荆芥功效应用①祛风解表,用于风寒风热表征②透疹止痒,用于风疹麻疹,皮肤瘙痒③止血,用于各种出血症
⑹防风功效应用①祛风解表,用于风寒风寒表征,用于风湿痹痛②祛风湿,止痛③止痉,用于破伤风
⑺羌活功效应用①祛风散寒,用于风寒表证②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或头痛等
⑻白芷功效应用①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征鼻塞头痛②通鼻窍,用于鼻渊鼻塞③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风湿痹痛以及外伤疼痛④燥湿止带,用于带下病
⑼细辛祛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表征鼻塞头痛②通鼻窍,用于鼻渊鼻塞头痛③止痛,用于头痛,牙痛,风湿痹痛④温肺止咳用于肺寒咳嗽
⑽薄荷功效应用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②清头利咽喉,用于头晕头痛、目赤多泪、咽喉不适等风热证等出疹疾病④疏肝行气,用于肝气瘀滞,胁肋胀痛③透疹,用于麻疹
⑾牛蒡子功效应用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②清热解毒,利咽,用于咽
喉肿痛,疮痈③透疹,用于麻疹
⑿桑叶功效应用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②清肺润肺,用于肺热或燥热咳嗽③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视物昏花等
⒀菊花功效应用①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②清肝明目,用于赤肿痛以及视物昏花③平肝阳,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④清热解毒,治疗热毒疮痈、红肿热痛
⒀蝉脱功效应用①疏散风热、利咽,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②透疹,用于麻疹或其他出疹性疾病初期疹出不透③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翳障④息风止痉,用于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等引起的痉挛抽搐
⒁柴胡功效应用①发表退热,用于表征发热,少阳证往来寒热②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证③升阳举焰,用于中气下陷所致脱肛,子宫脱出,胃下垂等脏器下垂
⒂升麻功效应用①发表退热,用于表征发热,②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症③透疹,用于麻疹或其他出疹性疾病初期④升阳举焰,用于中气下陷之脏器下垂⒃葛根功效应用①发表退热,用于表征发热②生津止渴,用于各种原因所致口渴③透疹,用于麻疹或其他出疹性疾病初起④升阳止泻,用于腹泻
21 解表药⑴发散风寒药,均有发散风寒功效,主治风寒感冒;性味辛温,归肺经
①发汗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
四药发汗以解除表证,故适用于风寒感冒无汗或汗出不畅患者②祛风散寒止痛药: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四药均可主治外感风寒之头身疼痛③祛风解表药:防风、荆芥。
二者长于祛风,并能止痒,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均可应用
⑵发散风热药均有发散风热作用,主治风热表征或温病卫分证,性味辛寒凉,归肺经①疏风热、利咽、透疹药:薄荷、牛蒡子、蝉脱。
三药散风热而长于利咽,适宜用于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征兼咽喉肿痛,还能透疹,治疗麻疹疹出不畅②疏风热、清肺、明目药:桑叶、菊花。
③主治风热表征或温病卫分证兼目赤症状者,还可治疗肺热咳嗽,甘热目赤,其兼可平肝,又可治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等
⑶退热升阳药:柴胡、葛根、升麻。
三药均能退热,主治风寒或风热表征所致发热,升阳,
⑷疏散透疹药:薄荷、牛蒡子、蝉脱、升麻、葛根。
都能疏散风热,透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