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理 第四章叙事作品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一般说来,文学具有三种含义,即它的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是,文学的概念是不确定的和不断变化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具有话语蕴藉属性。
由此,可以给文学下一个定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一节文学的含义本节概述:文学有三种比较重要的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和文学的通行含义。
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知识点1:文学的文化含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方面,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某种特殊审美属性也已经被觉察到了,尽管到后来才被明确地突出出来。
知识点2:文学的审美含义无论中西文论对文学的审美属性存在如何不同的传统见解,但毕竟都持有相近立场:文学与一般文化形态不同,具有特殊的审美属性。
这一点在今天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知识点3:文学的通行含义在现代世界,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知识点4:文学与非文学尽管现行用法已经确定,但事实上,文学的含义常常发生复杂的演变。
正是在这种演变中,通常意义上的非文学有可能会变成文学。
这正显示了文学含义的不确定性与不断变化的特点。
同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人们常常会按这种观念去创造新的文学,或者把以往的非文学读解为文学,非经典阐释为经典。
可见,文学的含义总在演变中,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重点)本节概述: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第四章
•陶渊明的诗,在问世之后数百年间,
除获萧统首肯外,鲜有赞誉之辞。
•刘勰《文心雕龙》只字未提。 •钟嵘《诗品》列为“中品”。 •到宋代后,对陶诗的评价才越来越高。
文学价值的流动性 时间因素 空间因素
时效性:指具体文本的价值,总是具有时间上的侧重,在某时段中可 能体现得充分一些,在某时段中则可能体现得弱一些甚至没有体现。
•指文学可以具有满足人的美感和情感需
求,使人在文学的审美体验中进入自由的 境界,从而推动人的个性和才能朝着自由 而全面解放方向发展的功能。
审美功能往往居于主导性的地位
文学的审美功能实际上是文学实现其他功能的中介。 文学的审美功能又是个整体性的概念,它是文学各种 功能协调统一的前提性条件。
文学审美功能的类型
“公转”与“自 转”
杨晦1899—1983
文艺好比是地球,社会好 比是太阳。……文艺也有 文艺的公转律和自转律的。 文艺发展受社会发展限 定,……这中间是有一种 文艺跟社会间的公转律存 在;同时,文艺本身也有 文艺自己的一种发展法则, 这就是文艺自转律。
杨晦:《论文艺运动与社会运动》
三、文学的真、善、美价值
特殊的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 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 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这些是 人类昔日的荣耀。
威廉· 福克纳: 《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演说》
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抑小说之支配人道也,复有四种 力:一曰熏,熏也者,如入云烟中 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 染;二曰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 化者也;三曰刺,刺也者,刺激之 义也;四曰提,前三者之力,自外 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 使出。
指文学可以帮助人获得多方面社会和人生的 知识,可以丰富人的生活经验,加深人对社会和 人类行为理解的功能。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
Strauss,1908~2009)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文学概论,讲义,第四章 叙事作品
第四章叙事作品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一)传统叙事理论叙事的概念: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叙事的内容是故事。
西方叙事艺术理论:1.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已是全面研究叙事艺术理论专著。
2.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诗艺》中进一步提出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问题。
3.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诗人布瓦洛等人又将贺拉斯的观念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理性制约。
4.感情表现和类型化人物为中心的完整系统的古典叙事理论。
5.启蒙运动后由法国学者狄德罗、德国诗人莱辛对平民戏剧的推崇,叙事理论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物性格的现实主义观念。
中国叙事艺术理论:1.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叙事文学的发展,对叙事艺术的研究也发展起来。
2.明代后期,评点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研究形式发展到高峰。
3.19世纪以后,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倡导一种与社会改造目的直接相关的叙事理论。
4.王国维对宋元戏曲研究方面的著作则是对中国传统的戏剧叙事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标志着中国的叙事艺术研究在西方叙事文学和理论的影响下开始形成新的特征。
(二)现代叙事学什么是现代叙事学?现代叙事学是20世纪初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开始的。
普洛普于 1928 年发表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俄罗斯100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这100个故事实质上受到一个恒定结构的制约。
这一结构体现在按照严格的、不可改变的次序前后相接的31个“功能”中。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施特劳斯把普洛普民间故事研究中功能与结构的观点介绍到法国。
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和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的影响后,出现了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这些探索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逐渐酝酿形成一种新的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这种新理论被称做“叙事学”。
文学概论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也称文学学。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四要素: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
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表现说: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实用说: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一般地说实用说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独立说: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
“为艺术而艺术”是这种观念的主要口号。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体验说:体验说是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口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体验和现创造。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
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
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第四章叙事性作品文学概论
文本时间---语言顺序---语言长短决定
(一)时序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三种时序的不同组成构成了叙事文本的 时序。
三种时序又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倒叙可 分为外倒叙、内倒叙、部分倒叙、完整倒叙 等。
(二)时距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对 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亦称叙述的步速。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 向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 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 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 等众多理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与叙事学的区别
因此“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形式而不是实 质’:它是具有各种模式的结构,而不是具有内 容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个观念与整体性概念是 密切联系着的。
4.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就语言学而言,“不同民族的语言有不同的 语法结构,这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表层结构,但所 有民族的语言又有共同的逻辑句法结构,这可以 看作是语言的深层结构
叙述方式的两个方 面:叙述者与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二)人物内视角 (三)外视角叙述者 (四)第二人称叙述 (五)叙述视角和人称的 变换
叙述者
绝大多数小说不是由作者出面讲故事,而是 由其代言人对你讲话。这个代言人便是小说文本 中的叙述者。
叙述视角
就是叙述者的角度,是作家为读者观察形象 体系所指定的距离、角度和视野。它直接体现着 叙述的基调、方式和形态。
(-)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
在全知视角中,叙述者大部分是第三人称, 也有第一人称。但不管是第三人称,还是第一 人称,都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
高考语文 叙事理论和叙事作品课件(共23张PPT)
叙事的层面
故事内容和故事叙事
在故事情节中重要的不是行为和事件本身,而是对行为和事 件如何发生的过程和形态所做的独特描述。
如何讲述问题比讲述什么问题更加重要!!
以《鬼吹灯》为例。
第十八页,共23页。
叙事的三个层面
法国的叙事学研究者热奈特提出“叙事”的三个概念:
讲述的故事内容——故事(story) 故事的语言组织——文本(text) 叙述行为——叙述(narrative)
第五页,共23页。
叙事的层面
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传统叙事理论 叙事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为和事件,从而构成艺
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叙事的内容是故事。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 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形态。
注意:1文学样式的故事和一般意义上的“历史” 是不同的。 2“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 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规律或必然规律可 能发生的事。”
第三页,共23页。
3.叙事的构成
叙事内容:即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叙述话 语,如何叙述故事内容
4.叙事结构 (1)表层结构 (2)深层结构
5.时间:(1)文本时间 (2)故事时间 (3)阅读时间
第四页,共23页。
本节知识大纲
文学理论和叙事作品
从传统叙事理论 到现代叙事学
叙事 和 叙事作品
第十页,共23页。
现代叙事学
古典叙事观念和现实主义叙事观念所关心的中心问题都是叙事作品 中的所描绘的世界和人物从现实生活精要的角度讲是否真实,所 表达的思想从理性认识的角度看是否正确合理,艺术形式从一定 的艺术标准衡量是否有审美价值之类的问题。
结构主义叙事学,受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对叙事作品的研 究侧重于像是结构方面,较多的地注意到叙事文学的抽象结果关 系而不是一部作品的具体特色。(忽略了文学的文化背景,因而 是有一定的片面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文学创作ppt课件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②文学创作“天才论” 西方的创作天才论源于柏拉图 的“诗灵神授”说。 “诗灵神授”说把创作视为神 灵附体于诗人的结果,诗人被 视为神的代言人。
.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浪漫主义时代,“诗灵神 授”演化为创作“天才” 论。 康德强调创作需要特殊才 能;轻视生活经验的作用, 认为“天才”是一个人的 天生禀赋,与后天的经验 无关。
.
创作个性与个性的区别
②创作个性的特点 要区别“创作个性”与心理学所说 的“个性” 创作个性与心理学“个性”有关, 但创作个性不是“个性”,也不一 定是“个性”在创作中的表现。
.
创作个性与心理个性的区别
心理学的个性指一个人的心理特征, 是个人特有的兴趣、气质、天赋、 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创作个性是体现在创作活动中的、 与众不同的感受、想象和表现方式, 它使一个作家在审美趣味、题材选 择、形象创造和意义提炼上,都有 了自己独有的特点。
.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③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感物说”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 亦摇焉。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 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陆机《文赋》
.
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理论
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 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 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 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
钱锺书《诗可以怨》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 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 是“痛苦使然”。这个家常 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 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 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 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 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
.
文学原理课件文稿
第四章文学作品类型一.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1.现实型文学《红与黑》小说紧紧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与最终失败的经历这一主线,广泛展现了“19世纪最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反映了19世纪早期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在艺术上,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挖掘出了主人公深层意识的活动,从而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司汤达因此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2.理想型文学《白蛇传》《白蛇传》的传说源远流长,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
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
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3.象征型文学“作为象征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由艺术创造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别事物本身。
因此,……象征形象仿佛是一种课题,要求我们去探索它背后的内在意义。
”——黑格尔二.第二节: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1.浪漫主义文学雪莱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
更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
雪莱在《致英国人民》、《1819年的英国》、《暴政的假面游行》等政治抒情诗中,强烈谴责封建统治集团的罪行,号召人民为自由而斗争拜伦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文学原理
文学原理第一章文学本质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般性质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思想、理论、观念总和及其存在方式,它表现在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不同的形态之中。
文学一般性质:反映性和实践性反映性:文学源于生活。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物不是主观自生的,是社会存在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
写实类、抒情类和超现实类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实践性:利用文学改造生活。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本身没有直接的行动能力,但它可通过对读者主观意识的改造,让读者行动起来,去改造这个世界。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种审美反映。
这是一种情感反映而不是一种认识反映。
情感反映与认识反映的区别:在反映态度、反映目的、反映方式上均有不同。
反映态度:认识的对象是事物本身以及事务之间各种关系的性质,它们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不以认识主体的利害和好恶为转移;但情感反映中对反映的对象往往会持某种态度,凡是客观事物能满足人们的主观需要的,就会对它产生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产生否定的情绪体验。
反映目的:认识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它判明的是“是什么”。
为了达到认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就必须排除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情感反映是判明事物的某种价值属性,它要以反映者主观的评价和态度来表现,它显示生活“应如何”。
这就是情感反映的改造目的。
反映方式:认识采取抽象思维的方式,即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抽象、判断、推理等方式,形成概念和概念的体系。
情感反映则始终对对象保持一种直观把握,以形象把握的方式对感性对象进行反映,最终形成的是艺术形象而非概念。
对象:具体感性的现象世界: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和命运。
形式: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学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文学的构成材料是什么?是语言。
从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的分类原则来看,文学的本体特性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
辽宁大学文艺学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概论辅导班笔记
大学《文学理论教程》笔记第一章(略)第二章第一节(重点)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都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完全不同的。
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无意识的对自然的被动的适应过程。
认得生活活动是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
“自由”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
“自觉”是说的人的活动室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都生活活动的上述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人的生活活动是人都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接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都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课题的认识与反应。
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被运用于对文学活动性质的解说,产生了列宁的镜子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不但强调文艺反应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应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
毛泽东源泉说,文学作品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比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认识,这是有根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基石。
文学原理
文学原理波斯彼洛夫绪论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文艺学独特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艺术创作,由大量的用各种语言创作的单个作品构成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学。
为研究语言艺术作品,必须对这种创作和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特点有某种认识。
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要求文学理论家概括的思考,并建立共同的概念体系。
这是文艺学要解决的第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简单的说,也就是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种类的特征问题。
所有民族文学都有自己的历史,文艺学在深入研究自己的对象时,也逐步揭示出它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文艺科学的第二个基本理论问题。
这两个理论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在解决她们时,二者都是相互制约的。
文艺学中其他的派生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取决于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
文艺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本身是如何历史地发生的呢?它们解决又是如何历史的演变呢?第一节哲学“统辖”文学和艺术时期对文学艺术的特征认识,远在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对话录》中第一次提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过这一问题。
那是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基本上是由哲学家去解决的,正是他们实施了对艺术的综合的“统辖”。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十八世纪下半期,到爱尔维修和狄德罗的时代。
这一时期可称为“前文艺理论时期”。
哲学“统辖”文学艺术时期的特点是:从事文学艺术研究的哲学家,从柏拉图到狄德罗,只是接近解决文艺学的第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即艺术创作,包括语言艺术创作的特征问题。
而第二个基本理论问题他们没有涉及。
前文艺理论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古代到文艺复兴,这个时期的哲学家多数从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来研究文学艺术的特征。
柏拉图在假定生活和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它的精神“原型”和“理念”的产物,他同时区分了两个对艺术理论来说非常重要的概念-----生活中普遍的、本质的特征和它们的个别表现。
但是柏拉图把艺术是再现现象还是再现本质分开提出来却是错误的。
一些古代的哲学家继承了柏拉图的传统,却得出了另外的结论。
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下学期主要考点及课后题答案
7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的运动形式。
8隐喻:修辞方法比喻的一种,表明喻体与喻本的相合关系,不用喻词。
9象征:是以具体事物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思考问题
1文学抒情与叙事的区别: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事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
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
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
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情景
8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
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9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
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2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性行为方式,
实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
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3日常个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4风格构成: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格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11章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课后习题第11章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第11章叙事性作品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答:(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叙事中的事件包括从大到小的不同层次,是分析叙事的基本单位。
(2)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节由事件组成,因此也可以说情节是较大的事件。
但情节又不同于一般的事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情节必须体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②情节必须表现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答:行动序列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行动逻辑的基本表现形式。
以叙事作品《窦娥冤》为例。
《窦娥冤》中的主人公窦娥是一个屡遭不幸,最后含冤而死的弱女子。
故事中围绕着她而展开的行动有:被父亲抵债送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过门后丈夫病故,被张驴儿父子欺凌,张驴儿诬告她毒死张的父亲,她为了保护蔡婆婆免受刑讯而屈招,桃杌太守枉断她死罪,她临刑前发下三愿以证明冤屈,她的鬼魂显灵让父亲昭雪冤屈。
这一系列行动除了最后因她父亲的到来和她的鬼魂显灵而产生逆转外,主要的发展方向是她命运的恶化。
构成这个恶化过程的行动序列是:(1)可能性:窦娥的父亲因欠了蔡婆婆的高利贷还不起,加之要上京赶考,只得将窦娥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
《文学理论教程》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本章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实际上是对这种叙述活动全过程的分析:首先分析叙述内容,即叙述活动同客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叙述话语,这是对叙事文本形式特征的分析;最后分析叙述动作,即对叙事作为活动的特征进行分析。
第一节叙事界定本节概述: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文学叙事由三方面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知识点1: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传统的文学理论如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等,都对叙事文学的特点进行过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叙事理论。
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
知识点2:叙事的涵义与特征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捩。
优秀的叙事文学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然而又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偶然事实,是用话语重构的世界。
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知识点3: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重点)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的前后顺序不一致。
•
①倒叙:将事情的结局提前到故事的开头讲述。
•
②插叙:在顺时序的叙述过程中不时地插入对过
去事件的追述或其他方面事件的叙述。
•
不同的叙述次序会产生不同的叙述效果。
(三) 频 率
•
频率是文本中的叙
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
的重复关系。
•
重复有两种类型:
•
(1)事件的重复:
故事内容的重复(如孙
“性格”人物
•
⑸“性格”人物,是特指中国古代叙事理论中所
0的一种时距,有些叙述的内容与故事发展中的时间进
程无关,叙述时间长,故事时间都没变化。(像插叙)
(二) 次 序
•
故事时间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叙
述语言的排列顺序相互对照所形成的关系。
•
1、顺时序:先讲前面发生的事、后讲后来发生的
事这样的一种叙述次序。
•
2、逆时序:文本中叙述的前后顺序与故事中事件
一是以客观事物的发生规律为依据,二是体现着故事
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精神需要。
•
叙事的意义就建立在这两方面关系之上,它既是
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体验、理解和解
释。同时这种体验、理解和解释在叙事行为中通过叙
事语言组织构造成一个艺术整体。
•
从这个意义上说,叙事是由人对外部世界的体验
所推动的构造艺术世界的言语行为,叙事作品就是通
• 另外有些标记是叙述者并未直接说出,而是间接暗 示出的引导标记。(如李逵、宋江)。此外,偶发的 语言和动作也能产生标记效果。
• •
第三节 叙述内容
• 叙述内容是指所叙述 的东西,即故事本身, 以及构成故事的主要成 份—人物和行动。
故事
人物
行动
一、故事
•
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组成故事的要素包
三、叙述标记
•
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
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为了引导读者理解自己要表
达的意义)
• 1、意图标记: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如标
• 题,常见的醒目句段等);
• 2、人物标记:使故事中人物形象特征得以凸现出 来。(如人物绰号,人物描写段落、诸如家世、背景、 服饰、外貌、环境等)
类事件变得更为重要。
情节
•
情节不仅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而且要求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之间的矛盾
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性格的变化过程。
•
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人物性格决定情节的发
展,情节展示性格并推动性格的发展。这是一个问题 的两个方面:性格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因,情节是性
格释放的外在表现,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括事件、情节和情景。
•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情节:按照因
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景:由人物的行为
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
故事
事件
情节
情景
事件
•
事件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及其后果。一个事件
就是一个叙述单位。如武松打虎。事件可大可小,但
都必须要与人物行为和命运有关。
•
作品中总的事件可以由若干层次的小事件构筑而
明白了这种关系,就掌握了考察分析情节与性格的基 本着眼点:看情节是否合理,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人
物性格的基本定性,是否有效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基本 特征;看一个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否成功,关键是看作
品提供了多少能展示人物性格的情节。
情景
• 情景是由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 景况,也就是由上述的第二类事件—用于塑造生动形 象的事件—组织成的具体情境。
《婴宁》和《小翠》
•
狐女婴宁自幼托付
给一位“鬼母”在山中
抚养,后嫁给王子服。
但婚后先是“西邻子”
试图调戏她,继而是因
她惩罚了“西邻子”险
些惊动了官府,酿成全
家祸患。经过婆婆的告
诫后,这位天真、乐观
的少女终于一反爱笑的
习性,而从此“矢不复
笑”。
•
狐母把小翠作为一
份“报恩”的“谢礼”
赠送给王太常的痴呆儿
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
•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中事件持续的长短和前 后顺序。故事时间是虚构的,只存在于作品中 世界的时间关系,
• 文本时间是指叙述文本中叙述语言的长短 和前后顺序。文本时间是与叙述行为直接相关 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现实的文本写作与阅读 活动中的时间关系。
• 叙述时间指的是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 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距
次序
频率
(一)时距(步速)
• 时距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对照所 形成的时间关系。
•
两种时间长度相互一致的时间关系可以算作一种
匀速叙述关系。以这种“匀速”叙述为基准,就可以
区分出不同叙述速度的各种时距。
•
匀速
省略 概略 场景 减缓 停顿
不同叙述速度的各种时距
第一节 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 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 二、叙事与叙事作品 • 三、叙事的层面
(一)传统叙事理论
•
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
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
叙事内容是故事。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
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含文化传统
和价值观念)。故事所讲述的事件是虚构的,然而这
过这种构造活动形成的物化形态。
(二)叙事作品的蜕变演化
• 西方:古希腊神话、史诗、悲喜剧(悲剧 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中世纪骑士文学—文 艺复兴、启蒙时期小说、戏剧(莎士比亚)— 19世纪小说高潮……
• 中国:神话—史记人物传记—魏晋志怪小 说—唐传奇—宋“平话”—元杂剧—明话本、 演义—清小说 ……
子往元丰做妻子,小翠
以“痴”功“痴”为元
丰治病,还惩罚了王太
常的政敌王给谏。但一
次小翠失手打碎了一只
玉瓶却遭到了“交口呵
骂”,她终于一改“但
笑不言”的常态,而忿
然离家出走。
(二)叙事的三个层面
•
现代叙事学从叙事
的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观
察、分析叙事活动。法
国学者热奈特提出“叙
述”这个词包括了三个
不同的概念:所讲述的
说有三种情形:
• (一)第三人称叙述;
• (二)第一人称叙述;
• (三)第二人称叙述。
•
在具体的叙述中有时会采取叙述视角与人称变换
的叙述方式,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三种叙述视角
• (1)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 进行叙述。特点:全知视角,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 探索、求解作品的权利。
• 这两方面的意义构成了故事中人物的二重性: • 从推动故事的进展的作用上讲,人物是行动主体; • 从构造形象的意义上讲,人物是性格(也称之为
“角色”)。每一个人物都应当是一个性格,否则就 没有了个性和生气。
人物的类型
•
故事中的人物不止一个。从人物与事件发生的关
系(含道德意义)看,可分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
•
①省略:对故事时间线索中整段时间不加叙述就
跳过去。文本时间长度是0,叙述步速无穷大。
•
②概略:文本时间长度小于故事时间长度的粗略
叙述。
•
③场景:即匀速叙述。(戏剧最典型)
•
④减缓:文本时间长度大于故事时间长度的叙述,
也就是叙述步速的减速状态。(添枝加叶)
•
⑤停顿;故事时间长度为0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
三、叙事的层面
• (一)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 • (二)叙事的三个层面
(一)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
• 故事情节中重要的不是行为和事件本身, 而是对行为、事件如何发生的过程和形态所做 的独特描述。即恩格斯所说的不仅要表现人物 “做什么”,更要写出他们“怎样做”。如 《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小翠》:都是 狐女,都是活泼可爱、美丽动人的少女,都是 嫁给“人”做媳妇,而且都爱笑。尤其相似的 是:这两个特别爱笑的少女到小说结局处,都 变得绝口不笑了。
悟空降妖) ;
•
(2)叙述的重复:
同一事件在故事中被反
复叙述。(如大闹天宫
在孙悟空嘴里)
重复 事件的重复 叙述的重复
二、叙述视角(叙述聚焦)
•
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
述的特定角度。叙述的魅力在于是什么人、从什么角
度观察和讲述这些事件的。
•
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由叙述人称决定的。总起来
成。如《水浒传》第七至十二回—林冲的故事:
•
结义鲁智深—妻子遭调戏—误入白虎堂—刺配沧
州道—野猪林遇险—看守天王堂—风雪山神庙—火烧
草料场—雪夜上梁山
事件两种类型
•
任何事件或叙述单位在作品中都处于一定的关系
中,在整个叙事中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
依据事件在故事进展中的作用可划分出两种类型:
•
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行动对事件的重要性来看,可分为主人公与一
般人物。
•
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的角度可把故事
中的人物区分为两种类型:“扁平”人物,“圆形”
人物。(英国学者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
沿此思路,我们还可以区分出表意型人物,典型
人物。而在中国,则有在明清时期小说、戏剧文学点
评中发展起来的“性格”理论。(“性格”人物)
国结构主义,逐渐形成了侧重于形式结构方面、
较多地注意到叙事文学抽象结构的“结构主义
叙事学”理论;
• 20世纪90年代,叙事学研究趋向了多元化 的发展,此时期的叙事学研究被称为“新叙事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