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平衡》
一、说教材
《有趣的平衡》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活动内容分为“制作实验用具、体会杠杆原理、体会反比例关系”三个部分组成。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比例知识的巩固,而且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分析动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⑴通过生活中平衡现象的实验,体会所学的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⑵通过实验寻求规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抽象概括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会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
结合以上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杠杆原理,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难点是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课前预习法,并让学生在家自做杠杆的尝试教学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具准备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会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粗细均匀的竹竿、绳子等实物,并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说说的我的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选一根粗细均匀的竹竿,或一根细空心管。(长约1米)
2、在竹竿中点的位置打个小孔并栓上绳子。
3、从中点开始每隔8厘米做一个记号。(或刻小槽)
4、预习教材111——112页的内容。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通过有效的预习,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自主学习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所以我将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上课开始,我会先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接着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谁知道隐藏了什么数学知识?又怎样使它平衡呢?学生交流,几分钟后,教师引
导学生:其实刚才同学们的交流跷跷板,实际上是平衡原理,也可以称之为杠杆原理。我结合学生的汇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运用,这个活动的名称就是“有趣的平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让学生从熟悉的玩跷跷板活动中产生疑问,引出新知,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自主学习,感知平衡现象
课件出示跷跷板,天平等图片,并提问:
(1)这几幅图都共同反应了一种什么样的现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里的平衡与什么有关?质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标准呢?
(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现象,提出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实践、验证的欲望。)
步骤三:交流质疑,实验探索规律。
(1)活动要求。在动手之前,一要明确活动每一步的任务和要求;二是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活动步骤合作活动;三是活动时要边动手边思考:与前面学习的哪方面知识有联系?怎样应用我们学习的知识来更好地完成这个活动?
(2)小组汇报:
实验活动一:
谈话思考:活动的第一个步骤做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内容相应用的用课件出示111页的第一幅图。小组活动:按上述要求操作,检验是否平衡。
实验活动二:
提问思考:(1)如果两个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2)如果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先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然后小组活动:动手验证交流观点的正确性。
归纳小结:左右两边刻度相同,放入的棋子同样多,就能保证平衡;当左右两边棋子同样多时,杠杆中点两边的刻度相等才能保证平衡。
实验活动三:
操作思考(1)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2)如果左边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合作填表,表格中有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2个栏目,右边有刻度数和棋子数2个栏目,中间是平衡现象这个栏目。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填表后,我追问,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计算得出:3×4=4×3、6×1=3×2、6×1=2×3,并用文字表述: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实验活动四:
观察第112页第二幅图后边思考边填表,并在组内交流:表格中什么没变,什么变了,是怎样变化的?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表中刻度数和棋子数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在活动3中就了解竹竿平衡的规律,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不变时,右边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这时教师追问:这样的猜测、验证说明了什么?(前面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以上三个步骤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填表,在填表中交流,在交流中发现,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一般条件下竹杆保持平衡的规律,而
且为学生在初中进一步学习杠杆原理做好了孕伏)
(三)巩固提升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课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为此我设计以下3道练习,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1、通过今天的所学知识,上课开始提的你们玩过玩跷跷板吗?怎样使它平衡呢?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给出竹竿一侧的棋子数与刻度数的乘积和另一侧的棋子数,那么刻度数应该是多少?巩固学生对成反比例关系的应用。
3、同桌互练:甲同学说出竹竿两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中的三个数,让乙说出最后一个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知识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互评自评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安排的:中间写x上本节课的知识点:左边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当左边的刻度数和棋子数不变时,右边刻度数和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