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作品读书笔记

《橘颂》:

表面上是在歌颂橘树,实际上是表露自我的心志。

橘树的品性: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人:对祖国感情至深,眷恋故土,不会去楚赴他。“绿叶素荣”、“曾枝剡荆”、“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纷缊宜修”:这些橘树的习性特点是暗喻诗人的品格的。由内而外的雍容华美,这是贵族后裔的气派,也是高洁博学之士的气度;有个性锋芒,不屈服于邪恶势力。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这是在说橘树吗?分明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志啊。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最后诗人把人和树贯通,人以树为榜样、楷模,树与人的品格相似,嘉树和圣贤都可谓自己的表率。

“比兴”的手法在《诗经》中运用得常见而生动熨贴,这种手法屈原借鉴自如,这首诗就是个典型、明证。

《怀沙》:

题解一,沙指近长沙之地,怀沙及怀念祖国故地之意。题解二,朱熹认为“言怀抱沙石以自沉也。”

读过全诗我觉得朱熹的解释似乎更合理。因为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在阳气盛发的初夏时节,感叹自己来到遥远的南方,扪心感伤,冤屈谁知。但不管世道是如何的“刓方为圆”,“易初本迪”,我依然“前图未改”。这是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世界,凤凰沦落鸡群,玉石与顽石杂处,坏人结党,卑鄙固执,如犬狂吠,但我依然怀瑾握瑜,坚守自我。自古以来,贤臣遇到明君就是很难得的事情,我只能改变这种内心的愤懑,但前路渺茫,日落将暮,我只能以死亡来化解这种悲伤,求得欢娱。

所以诗人最后表达自己的决心:“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从这些内容来看,诗人没有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几乎只字未提。全部是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批判抨击,对自我操守道德的恪守,并表示以死明志,毫不畏惧。

所以窃以为题解当选朱熹所释为宜。

《渔父》:

该篇中两个人物的对话都几乎成为千古名言,且看: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罪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自我的标榜和宣示,是对品性德操的充分自信,是对黑暗污浊世界的辛辣嘲讽和批判。

渔父::“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如果说前两句对圣人的描述是有依据和充满哲理的,后面则把这种圣人的处世之道庸俗化了,从而为市侩行径寻找到了冠冕堂皇的依据和出处。这种将圣人哲学庸俗化为己所用的市侩之道几乎是中国人的处世法宝,而且历时千年,已是十分的精熟老道。

屈原:“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新沐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这似乎是人之常情,是生活之常情,屈原以此来比喻表明自己的道德底线。对于他而言,坚守自己的节操就如生活中的常理常情那般自然而然。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来说,

劝奉的世俗道理似乎都已多余。

于是,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的话的意思是,人要学会与世沉浮,随遇而安。无论世道清浊,你都可以左右逢源,自得其乐。

但倔强刚直的屈原是做不到的,所以他只能选择“怀沙”投江。

《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是屈原诗歌中唯一一首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与其它措词华丽、多以香草美人设喻、抒情怨怼迂曲的诗篇不同,这首诗是格调刚硬高亢、情感激越澎湃、场面壮烈恢宏的,抒情主人公面对凶恶的来敌,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刚强不屈,视死如归。它也从另一方面显现了屈原人格和诗风的另一种风貌。

颇具艺术特色的是,对于战争的描写是多维度的。既有整体的战斗场面,气势磅礴;也有刻画细微的局部情景,以点带面,显现将士的英勇顽强。有敌我双方阵势的宏观描绘,也有交战中短兵相接的过程呈现。

尤为震撼人心的是战士抒发的誓死决心:已做好来而不返,出而不入的思想准备;身首异处也无怨无悔,勇武刚强,不可凌犯;捐躯报国,英魂不朽。

这是一首正面描绘战争的抒情诗,也可以成为鼓动性极强的战争动员诗。

《古诗十九首》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比兴手法自从在《诗经》中运用,后人诗歌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这里的胡马、越鸟就是一例。“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是有来历的,朱自清说在古乐府中有“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后人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从此化用而来。

《史记外戚世家》载,“平阳主拊其(卫子夫)背曰,行矣,强饭,勉之”。蔡邕《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知音典故由来已久。歌者已经够苦的了,但“不惜”一词表明,还有比这更苦的,这不算什么;那就是“知音稀”,唱得苦竟然还没人听懂,那么一切的倾诉和表白岂不是付诸流水,毫无意义。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叠词在意蕴和音韵上的效果确实是很奇妙的,意蕴有强化或软化词意的功效,音韵有舒缓、连绵、回环往复的效果。“迢迢”,路途阻隔之遥远;“皎皎”织女脱俗之明艳;“纤纤”,素手如玉,轻巧灵活;“札札”,织机发出繁忙的节奏声,织女之勤劳能干可见一斑。“盈盈”,水满溢天河,却不见得浩淼凶狂;“脉脉”,无语,但柔肠寸结,低回难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此句与“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是异曲同工的,“寄”字最妙,人是寄居在天地之间的,是个旅人、过客,短暂而易逝,比起天地间的其它东西,如金石,真是倏忽而逝。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以不满百的寿命来承受千年的忧愁,人生岂不是太痛苦了。但现实中确实是这样的现象。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夜晚的时间比白天的时间又要长,也就是说生命的有

效时间其实是更短的,于是诗人劝告人们如何来充分珍惜利用这有限的生命——秉烛游,这成为后人诗文中一个常有的典故。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喜欢“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这两句诗,愁多夜长是一种心理体验,而仰观众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这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相同意境的,只是李白所思为故乡,而诗中女子所思为远方的丈夫。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对比强烈,离别越久,相思越长;而先说相思之长,后说离别之久,则更摧人心肝,因为它让人不知道离别何时是尽时,这种相思之苦到何时才可抚慰化解。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诗中的主人公是谁?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是一个游子,“客行”说明了这一点,也许为追求功名,漂泊在外,其快乐可能是与同窗读书之乐,或与富贵子弟周旋逢迎之乐,但相比于离乡漂泊之苦,这些乐都无法冲淡,因为亲人(或情人)不在身边,孤独之感难以诉说,唯有泪下沾裳了。所以“客行”句是自解自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