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1)

合集下载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班1..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基准面;可容纳空间;最大海泛面;密集段等。

(背诵)(2)I型层序地层学的经典模式、构成及特点。

(要理解)(3)I型层序的判别方法及形成过程。

(要理解)(4)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准面旋回与A/S比值、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体积分配、相分异作用。

(背诵)2.地震部分(实习过程的主要内容,考试应该占的比重不大,但要会判别地震相,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河道,水下扇等一些典型的地震相。

具体看ppt关于地震相的课件,打印出的效果不行看不清楚,假如看不懂问周围的同学)(1)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2)地震层序界面的闭合解释;(3)地震相的概念、地震相的解释;3.钻井部分(1)钻井层序界面的识别;(2)钻井层序旋回的划分;(前面的话: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理解+背诵的模式下效率更高,效果会更好。

所以文中图件可能比较多,主要是辅助进行理解。

本次总结是在班级上一份重点的基础上完成的,着重是对I型层序结构体系域划分进行了补充,其中黑体部分是很作者认为很重要的内容。

楷体字是作者自己加上去的,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2011-1-12 gjw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新年愉快)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三个阶段)1.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2.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3.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1988至今)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对整个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总结,了解)1.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建立三大不同学派层序及层序边界的概念三大体系域概念的建立全球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可容纳空间概念2.三大理论体系(即三大学派,三个观点)Exxon公司以P.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以陆上剥蚀面作为层序边界)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最大洪泛面为层序边界)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水进水退旋回划分层序)3.五大方法体系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地震部分)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钻井测井部分)(以下三个方法老师未讲述)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模拟分析、地化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原理的隐含两个重要条件 源源不断恒定大物源供给;构造控制下古地形对层序分布的影响;在整个层序地层学学习过程中,主要围绕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来讨论,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不完全适用于我们所学的经典的层序学理论。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观察和测井特征等资料,将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Ⅰ型层序界面是该地区主要的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可作为地层界线,并据此分为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

继而可划分出三个岩性段,黄龙组一段、黄龙组二段、黄龙组三段,其中,黄龙组一段与低位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二段与海侵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三段与早期高位体系域相当。

标签:川东;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自1977年钻获工业气流以来,已成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1-2]。

因此,有必要研究对于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的层序地层学。

关于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前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根据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将研究区黄龙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三个四级层序和七个五级层序[3];也有学者将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Ⅰ型层序和分别相当于C2hl1、C2hl2、C2hl3三个岩性段的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4-5]。

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资料解释[6-7],以P.R.Vail 经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对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勘探奠定理论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川东地区北抵城口、南达涪陵、西至南充、东邻巫山,面积约5.78万km2。

构造上隶属于川东高陡弧形褶皱带。

受海西运动影响,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地层不完整,其顶部与下二叠统梁山组呈不整合接触[8]。

2 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2.1 层序界面识别(1)Ⅰ型层序界面。

Ⅰ型层序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盆地上升速率或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的沉降速率形成的层序边界。

早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加里东运动,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地层抬升速率;晚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云南运动以及沉积物沉积速率等影响,相对海平面下降。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1)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1)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分享作者:Oasis已被分享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自上世纪 50 年代 Sloss(1959)提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概念以来,以 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

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

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③在勘探方面更有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

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1.1 古风化壳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地壳表层的残积物,它的存在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原岩暴露于水面之上而遭受过风化剥蚀,所以古风化壳是典型的层序界面。

1.2 渣状层渣状层又称渣状土,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条件下导致前期沉积暴露,遭受风化剥蚀、淡水淋滤、溶解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异常疏松、似乎渣状的土壤。

如上扬子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第3层序界面上的紫红色粉土岩。

1.3 河流回春作用面河流回春作用是由于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陆棚的一部分或全部暴露地表,河流推进至陆棚并下切陆棚,形成河流深切谷。

如下扬子地区江苏江宁县坟头村志留系剖面,坟头组内的一个三级层序界面上发育10~20cm 的残积砾岩,砾石扁平,定向排列,与下伏地层成切割关系。

普光气田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普光气田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气勘 探 。
[ 键词 ] 层 序界 面 ; 普 光 气 田;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背 景 关 [ 图分 类号 ] TE 2 . 4 中 l 13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i0 —9 5 (0 8 l 1 8 0 文 0 0 7 2 2 0 )O 一0 9 — 4
准确 刻 画 层 序 界 面 ,对 目的层 段 长 兴 组 和 飞仙 关 组 共 识 别 出 4个 U 型 层 序 界 面 ,并 划 分 出 4个 Ⅲ 级 层 序 , 1 2个 I V四级 层 序 及 若 干 V 级 层 序 。 据 此 建 立 普 光 气 田精 细 层 序 格 架 ,预 测 储 层 分 布 规 律 ,指 导 研 究 区 油
1 层 序 界 面 识 别 标 志

1 1 露头 标志 .
露 头资 料具有直 观性 、可 测性 、完 整性 、精 确性 、可检验 性 以及便 于大 比例 尺 研究 的特性 为层序 地
层 学 的研究 提供 了重要 的依 据 。可 以通 过野外 露 头进 行界 面识 别 的标 志 主要 有 土壤 层 或 根 土层 ,颜 色 ,
岩 性变化 ,上 覆层 上超 ,陆 表暴 露等 [ 。笔 者选 取 了出露 较为 齐全 ,全 区可对 比性 好 ,易 于观察 的重 庆 6 ] 嘉 陵江 畔 、川 北诺水 河 等露 头进 行翔 实 的露头 分析 。识 别 出研 究 区发 育 两种类 型 的 I 型层 序界 面 : I
1 )岩 性岩相 转换 面 为构 造活 动相 对稳 定 ,海平 面下 降 速率 小 于沉 降 速 率 条件 下 形 成 的 。如 上 二
[ 收稿日期]20 — 2 1 07 1 — 2
[ 作者简介]徐中波 ( ̄4 ) i8 一 ,男,20 年大学毕业,硕士生,主要从事沉积应用、地震解释等工作。 06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碳酸盐岩与油气储层作业3-长大学长版)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碳酸盐岩与油气储层作业3-长大学长版)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3、Ⅰ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⑴ 层序界面
以下的沉积物
具有明显的暴 露、溶蚀等特

古岩溶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3、Ⅰ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⑵ 斜坡边缘的侵蚀作用 ① 在Ⅰ型层序界面形成时,常常发生明显的斜坡前缘的侵蚀, 导致台地和滩边缘斜坡上部大量沉积物被侵蚀,造成大量碳酸 盐岩砾屑的向下滑塌堆积作用和碳酸盐砂的碎屑流、浊流沉积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姓名:XXXX
学号:XXXXXX 班级:XXXXXXXX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1、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形成与海平面 变化的关系 2、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类型 3、Ⅰ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4、Ⅱ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5、Ⅲ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1、层序界面的定义及其分类
1)层序界面的基本定义
作用;
② 在碳酸盐缓坡和碳酸盐台地边缘出现的水道充填砾屑灰岩, 以及向陆方向由河流回春作用引起的由海相到陆相、碳酸盐岩
到碎屑岩的转换相沉积物,也是确定Ⅰ型层序界面的标志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3、Ⅰ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⑶ 淡水透镜体向海的方向运动 Ⅰ型层序界面形成时发生的另一种作用,就是淡水透镜体向 海或向盆方向的区域性迁移,使得原海相沉积物遭受淡水和混合 水的成岩作用。
型层序界面sb海平面下降幅度在2050或60m之间内台地或内缓坡及其向陆方向遭受暴露型层序界面sb浅滩区遭受暴露海平面上升阶段形成型层序界面sb沉没不整合碳酸盐岩台地三级层序界面分类表1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形成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3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2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类型4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5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2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类型根据碳酸盐岩的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分布模式以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反映可识别出三类不同的层序界面即型型型层序界面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支东明;刘敏【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丰富的低阶煤炭资源.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利用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关系,采用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区内含煤岩系由底到顶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15个体系域;各沉积体系内的沉积相、亚相、微相由山向盆呈有规律变化,其中的扇间洪泛平原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和滨湖沼泽是主要的成煤微环境;古地貌与古沉积环境决定了区内煤层的宏观分布和发育程度,而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中.【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3(034)004【总页数】4页(P386-389)【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聚煤规律【作者】支东明;刘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新疆项目部,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6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

区内发育有丰富的低阶煤含煤岩系。

这些低阶煤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中、高阶煤聚煤盆地存在较大差别[1-8]。

早在20世纪70年代,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带内即已开始了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至90年代,随着美国粉河盆地低阶煤层气开发取得突破[9-11],区带内的煤层气研究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2-15]。

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钻了21口煤层气专层探井,系统录取了含煤岩系的各种资料,为深入开展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现有资料,系统研究并总结了区内低阶煤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以期对开展低阶煤煤层气勘探有所裨益。

准噶尔盆地南缘聚煤期构造及沉积演化可以分为聚煤前盆地的填平补齐(C2—T)、盆地聚煤(J1—J2)、聚煤后期盖层形成(J3—N)和盆地改造(Q)4个阶段。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6月 Journal of J ianghan Petro leum U niversity of Staff and W o rkers 第16卷 第2期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陈凤玲α(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地震、钻井资料,分析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建立了地震、钻井层序划分标准,并对潜江组三级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从而建立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三级层序地层单元,为建立等时地层单元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奠定基础,旨在有效地寻找岩性油藏。

[关键词] 地层层序;地震地层学;地层划分;潜江凹陷[中图分类号] T E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1X(2003)02—0037—(03) 潜江凹陷作为我国早第三纪典型的盐湖盆地,发育了巨厚的湖相盐韵律沉积,其中以潜江组的盐韵律发育最为完整,平面分布范围最广,可以作为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典型范例。

潜江组盐湖沉积层序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以地震反射界面的结构特征为主,再辅助参考钻井剖面中岩性电性等特征,确定各个层序界面。

综合地震、钻井、化学层序地层分析结果,将潜江凹陷潜江组—荆河镇组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其中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 1、S 2、S 3、S 4、S 5、S 6、S 7、S 8(表1)。

表1 潜江组层序地层单元划分表1、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地震剖面上的反射不协调关系是识别层序界面的基本特征。

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可将地震反射的终止现象划分为协调关系和不协调关系两种类型。

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不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反射终止的方式分别为削截(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4种类型。

而上超和削截被公认为是确定层序界面的最过硬标志。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潜江凹陷K-E地层 级、级层序顶底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区域上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遭受剥蚀时间长,缺失地层多,上超、削蚀现象明显。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分享作者:Oasis已被分享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自上世纪 50 年代 Sloss(1959)提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概念以来,以 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

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

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③在勘探方面更有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

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1.1 古风化壳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地壳表层的残积物,它的存在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原岩暴露于水面之上而遭受过风化剥蚀,所以古风化壳是典型的层序界面。

1.2 渣状层渣状层又称渣状土,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条件下导致前期沉积暴露,遭受风化剥蚀、淡水淋滤、溶解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异常疏松、似乎渣状的土壤。

如上扬子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第3层序界面上的紫红色粉土岩。

1.3 河流回春作用面河流回春作用是由于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陆棚的一部分或全部暴露地表,河流推进至陆棚并下切陆棚,形成河流深切谷。

如下扬子地区江苏江宁县坟头村志留系剖面,坟头组内的一个三级层序界面上发育10~20cm 的残积砾岩,砾石扁平,定向排列,与下伏地层成切割关系。

1.4 古喀斯特作用面古喀斯特作用面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并被后来沉积物所覆盖的(含有CO2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碳酸盐岩的溶解、淋滤、侵蚀和沉积等)古岩溶作用所形成的作用面。

此类型界面的形成过程即是层序界面的发育过程,即原始位于水体之下沉积的碳酸盐岩在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条件下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从而形成古喀斯特作用面。

1.5 斜坡重力流冲刷侵蚀面此类界面在中国南方震旦系—三叠系沉积地层中的台地边缘斜坡剖面上广泛发育,主要表现为一套台地边缘垮塌沉积或斜坡侵蚀作用形成的不规则界面及其之上的低水位期的角砾状灰岩。

这类界面是在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层序界面。

1.6 盆地内浊流侵蚀作用面此类界面主要表现为伴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下降盆地内发育的浊流对前期沉积冲刷侵蚀形成不规则的界面,界面之上发育LST期浊积砂岩,此类砂岩的底面槽模特别发育。

如广西田林潞城、八渡三叠系剖面、湖南木阳易家冲三叠系剖面等。

1.7 火山事件作用面是一套与火山事件作用有关的,可将层序划分开来的一套火山作用形成的产物。

如中国南方海相上、中二叠统之间的界面即为一火山事件作用面,主要表现为中二叠世结束之后,随着东吴运动主幕的拉开,在广大的川滇地区需称了大面积分布的玄武岩堆积,也由于此次构造运动使得中二叠世的海域退缩到黔南以南的地区,而其它地区上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并为铁、铝、硫等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8 上超面上超面是指后期沉积层与前期沉积层之间为一上超接触关系,这是由于海平面下降后又上升这一转变过程的产物。

所以上超面也为一层序界面。

1.9 岩性、岩相转换面岩性、岩相转换面是在海平面下降速率小于沉降速率条件下形成的,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陆上暴露而河流回春现象发生,台地上和台地边缘可能会经历短暂的暴露,斜坡侵蚀作用不明显,盆地内不发育低水位扇形体。

2.陆相地层层序边界的识别2.1 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不整合面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陆上暴露现象。

地层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会表现为地震不整一现象,故利用地震剖面可以识别不整合。

地震剖面上不整合的识别主要根据同相轴的反射终止方式来判别,典型的陆相地震不整合反射有削蚀(Truncation)、上超(Onlap)及顶超(Toplap)三种终止形式。

2.11 削蚀(削截、侵蚀)现象因侵蚀作用引起的地层侧向终止,出现在层序顶界面,它既是构造运动发育的直接证据,也是最可靠的层序划分标志。

它既是下伏倾斜地层的顶部与上覆水平层间的反射终止,也可以是河床底面侵蚀造成的下伏水平地层反射终止。

2.12 上超现象在湖盆水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层序的底部在前期层序界面上逆沉积斜坡上逐层超覆。

湖岸上超一般分布在湖盆边缘,反映湖平面的相对上升,是层序底界面的可靠标志。

2.13 顶超现象指沿倾斜地层的无沉积顶面被新地层所超覆,在地质上是一种时间不长、由于沉积基准面太低而产生的沉积物过路现象,代表无沉积作用或水流冲刷作用的沉积间断,见于层序顶界面。

此外,对于海相层序中发育的下超(Downlap)现象,在湖盆中可能并不发育。

陆相湖盆面积小、物源近,陆源碎屑供应丰富,通常情况下只要湖泊存在,任何地方都有沉积作用,只是厚薄、粗细的差别而已。

下超面的形成由于远源泥岩的沉积速率相对于近源碎屑的沉积速率小,使边缘沉积厚而湖盆中心沉积薄,造成反射同相轴从边缘向中心逐渐向下“收敛”的情况,因此湖相地层中,下超面实际上是一种整合面。

2.2 沉积地质标志2.2.1 古风化暴露面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古土壤和植物根土层。

古暴露面上风化壳是很好的不整合界面标志。

古风化壳以钙质风化壳最为常见,其次是铁质、铝质和硅质风化壳。

2.2.2 河床滞留沉积河床滞留沉积是留在河床底部、集中堆积成不连续透镜体的砾石等粗粒碎屑物质,这些粗碎屑物质被河流由上游搬来或近侧向侵蚀海岸而形成,而细粒物质被选择性搬运走,河床滞留沉积的底部常具有明显的冲刷界面,是层序边界的标志。

2.2.3 沉积旋回性包括正旋回沉积、反旋回沉积及复合旋回沉积,根据岩电特征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旋回借以判别层序界面的位置。

2.2.4 风暴岩当湖泊处于广阔盆地时,湖面宽、水体浅,强大的风暴浪导致形成风暴岩沉积。

层序界面上常发育砂质风暴岩,这是因为发生大规模的水进。

2.2.5 岩性、岩相标志岩性、岩相在垂直系列上的缺失、突变及底砾岩的出现,都可能是层序边界。

2.2.6 凝缩段凝缩段通常与沉积层序期间最大水深相伴生,在湖盆中常形成于湖平面达到最高、湖岸上超点达到向陆最远时期,即最大湖泛面形成时期。

而最大湖泛面是层序内的重要分界面,该界面以下是湖进体系域,界面以上是高位体系域。

在测、录井资料上,该界面下为退积型准层序组,界面上为进积型准层序组。

松辽盆地凝缩段具有以下特征:①凝缩段由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油页岩组成;②凝缩段内微体和超微体化石丰度高且分异度大;③在测井曲线上,生油凝缩段常以高自然伽马、低电阻率、平直自然电位为特征;④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凝缩段响应于强振幅、高连续、分布广泛的地震反射,其上往往存在上覆层的系列下超点;⑤凝缩段有机碳含量高,自盆地中央向陆地方向有机碳含量有减少的趋势等。

最大洪泛面在地震剖面上有时表现为一个“下超面”。

在此情况下,可以根据可容空间接近最大这一特征,在层序内寻找“上超点”接近盆地边缘最远处的“同相轴”,作为该层序的“最大洪泛面”。

利用岩、电及分析化验资料,首先识别出凝缩段,并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到地震剖面上,从而也可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凝缩段的发育部位。

2.2.7 煤层(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广泛分布的煤层可以作为层序边界的一种类型,因为泥碳堆积作用使煤保存下来只能发生在重要的碎屑沉积缺乏时和特定的构造和古气候条件下,可以将它与海相盆地充填中的凝缩剖面相类比。

2.3 古生物标志2.3.1 生物(贝壳)碎屑层生活在浅水环境中的含壳类生物,死亡后壳体经湖浪作用搬运至岸线附近,后期经湖水的不断冲刷破碎,形成贝壳碎屑层,其中壳体破碎严重,难以辨认其属种,并且呈乱杂状堆积。

因此它可以反映湖岸环境,当其上地层为反映水体逐渐或突然加深的沉积相类型时,这些碎屑层便可以近似代表层序或准层序组的顶,并可能代表层序的顶界。

2.3.2 植物根迹化石根迹化石是岩心中最易识别的遗迹化石,其种类繁多,生态特点复杂,虽不能绝对地作为暴露标志,但大都为陆面或极浅水环境下的产物。

在层序边界的识别过程中,可以根据上、下地层植物根迹化石纵向上的变化推断层序边界的位置。

2.3.3 遗迹化石遗迹化石(除粪化石外)均为原地保存,它既是生物行为习性的反映,也是它们赖以生存底质的反映,而这两者直接受常驻环境因素的控制,因而与沉积环境关系十分密切。

利用生物遗迹对环境的敏感性,可以反映在岩性剖面上表现出来的沉积间断面。

2.3.4 生物数量的变化层序是某一控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套地层,其中所含生物数量从下而上应该是渐变的,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因沉积环境不同而定。

但层序边界上下的地层,由于湖水深度、沉积环境等的很大差异,生物数量差别很大,发生突变。

从而利用地层中相邻地层中生物数量的突变而考虑是否存在层序界面。

2.3.5 生物种属的变化上、下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时代相差较远,或古生物化石群突变,出现生物演化的不连续或生物种属的突变,都说明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或长时间的侵蚀风化,是不整合(层序边界)存在的证据。

2.4 地球化学标志不整合面以下的岩层中,由于风化暴露作用的结果,常常造成某些元素的特殊富集或贫乏,并引起同位素组成的变异,也可以形成某些盐类,这些均可作为识别层序边界的标志。

2.5 成岩作用标志碎屑岩暴露地表时成岩作用较弱,且受后生成岩作用改造较强,故这类标志一般存在于碳酸盐岩类地层中。

尽管如此,地表成岩环境下某些特殊产物(如高岭土层、褐铁矿)等仍作为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

3.岩性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岩心、钻井,特别是三维露头剖面较测井、地震反射剖面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因而是基准面旋回,特别是节短期基准面旋回(成因层序)的识别基础。

岩性剖面上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有:⑴地层剖面上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或代表基准面下降于地表之下的侵蚀冲刷面,或代表基准面上升时的水进冲刷面。

后者与前者的区别是冲刷面幅度较小,且其上多见盆内屑。

⑵作为层序界面的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在钻井剖面中常表现为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移动,如浅水沉积物直接覆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河流、浊流砂砾岩直接覆于深水泥岩之上,两类沉积之间往往缺乏过渡环境沉积。

⑶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的转换位置,如水体向上变浅的相序或相组合向水体变深的相序或相组合的转换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