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1)

合集下载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班1..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基准面;可容纳空间;最大海泛面;密集段等。

(背诵)(2)I型层序地层学的经典模式、构成及特点。

(要理解)(3)I型层序的判别方法及形成过程。

(要理解)(4)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准面旋回与A/S比值、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体积分配、相分异作用。

(背诵)2.地震部分(实习过程的主要内容,考试应该占的比重不大,但要会判别地震相,如冲积扇,扇三角洲,河道,水下扇等一些典型的地震相。

具体看ppt关于地震相的课件,打印出的效果不行看不清楚,假如看不懂问周围的同学)(1)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2)地震层序界面的闭合解释;(3)地震相的概念、地震相的解释;3.钻井部分(1)钻井层序界面的识别;(2)钻井层序旋回的划分;(前面的话: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理解+背诵的模式下效率更高,效果会更好。

所以文中图件可能比较多,主要是辅助进行理解。

本次总结是在班级上一份重点的基础上完成的,着重是对I型层序结构体系域划分进行了补充,其中黑体部分是很作者认为很重要的内容。

楷体字是作者自己加上去的,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2011-1-12 gjw 祝愿大家考试顺利,新年愉快)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三个阶段)1.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2.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3.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1988至今)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对整个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总结,了解)1.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建立三大不同学派层序及层序边界的概念三大体系域概念的建立全球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可容纳空间概念2.三大理论体系(即三大学派,三个观点)Exxon公司以P.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以陆上剥蚀面作为层序边界)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最大洪泛面为层序边界)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水进水退旋回划分层序)3.五大方法体系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地震部分)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钻井测井部分)(以下三个方法老师未讲述)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模拟分析、地化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原理的隐含两个重要条件 源源不断恒定大物源供给;构造控制下古地形对层序分布的影响;在整个层序地层学学习过程中,主要围绕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来讨论,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不完全适用于我们所学的经典的层序学理论。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

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油气资源丰富,是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岩心观察和测井特征等资料,将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Ⅰ型层序界面是该地区主要的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和最大海泛面可作为地层界线,并据此分为三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

继而可划分出三个岩性段,黄龙组一段、黄龙组二段、黄龙组三段,其中,黄龙组一段与低位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二段与海侵体系域相当,黄龙组三段与早期高位体系域相当。

标签:川东;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自1977年钻获工业气流以来,已成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1-2]。

因此,有必要研究对于储层发育和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意义的层序地层学。

关于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层序地层,前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根据Galloway成因层序地层学,将研究区黄龙组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三个四级层序和七个五级层序[3];也有学者将黄龙组划分为1个三级Ⅰ型层序和分别相当于C2hl1、C2hl2、C2hl3三个岩性段的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4-5]。

本文通过岩心观察及测井资料解释[6-7],以P.R.Vail 经典层序地层学为理论依据,对川东地区石炭系黄龙组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碳酸盐岩的勘探奠定理论基础。

1 区域地质概况川东地区北抵城口、南达涪陵、西至南充、东邻巫山,面积约5.78万km2。

构造上隶属于川东高陡弧形褶皱带。

受海西运动影响,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地层不完整,其顶部与下二叠统梁山组呈不整合接触[8]。

2 层序界面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2.1 层序界面识别(1)Ⅰ型层序界面。

Ⅰ型层序是由于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盆地上升速率或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的沉降速率形成的层序边界。

早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加里东运动,海平面上升速率低于地层抬升速率;晚石炭世,川东地区由于云南运动以及沉积物沉积速率等影响,相对海平面下降。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1)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1)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分享作者:Oasis已被分享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自上世纪 50 年代 Sloss(1959)提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概念以来,以 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

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

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③在勘探方面更有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

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1.1 古风化壳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地壳表层的残积物,它的存在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原岩暴露于水面之上而遭受过风化剥蚀,所以古风化壳是典型的层序界面。

1.2 渣状层渣状层又称渣状土,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条件下导致前期沉积暴露,遭受风化剥蚀、淡水淋滤、溶解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异常疏松、似乎渣状的土壤。

如上扬子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第3层序界面上的紫红色粉土岩。

1.3 河流回春作用面河流回春作用是由于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陆棚的一部分或全部暴露地表,河流推进至陆棚并下切陆棚,形成河流深切谷。

如下扬子地区江苏江宁县坟头村志留系剖面,坟头组内的一个三级层序界面上发育10~20cm 的残积砾岩,砾石扁平,定向排列,与下伏地层成切割关系。

普光气田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普光气田层序界面识别及层序划分
气勘 探 。
[ 键词 ] 层 序界 面 ; 普 光 气 田; 碳 酸 盐 岩 ;沉 积 背 景 关 [ 图分 类号 ] TE 2 . 4 中 l 13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i0 —9 5 (0 8 l 1 8 0 文 0 0 7 2 2 0 )O 一0 9 — 4
准确 刻 画 层 序 界 面 ,对 目的层 段 长 兴 组 和 飞仙 关 组 共 识 别 出 4个 U 型 层 序 界 面 ,并 划 分 出 4个 Ⅲ 级 层 序 , 1 2个 I V四级 层 序 及 若 干 V 级 层 序 。 据 此 建 立 普 光 气 田精 细 层 序 格 架 ,预 测 储 层 分 布 规 律 ,指 导 研 究 区 油
1 层 序 界 面 识 别 标 志

1 1 露头 标志 .
露 头资 料具有直 观性 、可 测性 、完 整性 、精 确性 、可检验 性 以及便 于大 比例 尺 研究 的特性 为层序 地
层 学 的研究 提供 了重要 的依 据 。可 以通 过野外 露 头进 行界 面识 别 的标 志 主要 有 土壤 层 或 根 土层 ,颜 色 ,
岩 性变化 ,上 覆层 上超 ,陆 表暴 露等 [ 。笔 者选 取 了出露 较为 齐全 ,全 区可对 比性 好 ,易 于观察 的重 庆 6 ] 嘉 陵江 畔 、川 北诺水 河 等露 头进 行翔 实 的露头 分析 。识 别 出研 究 区发 育 两种类 型 的 I 型层 序界 面 : I
1 )岩 性岩相 转换 面 为构 造活 动相 对稳 定 ,海平 面下 降 速率 小 于沉 降 速 率 条件 下 形 成 的 。如 上 二
[ 收稿日期]20 — 2 1 07 1 — 2
[ 作者简介]徐中波 ( ̄4 ) i8 一 ,男,20 年大学毕业,硕士生,主要从事沉积应用、地震解释等工作。 06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碳酸盐岩与油气储层作业3-长大学长版)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碳酸盐岩与油气储层作业3-长大学长版)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3、Ⅰ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⑴ 层序界面
以下的沉积物
具有明显的暴 露、溶蚀等特

古岩溶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3、Ⅰ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⑵ 斜坡边缘的侵蚀作用 ① 在Ⅰ型层序界面形成时,常常发生明显的斜坡前缘的侵蚀, 导致台地和滩边缘斜坡上部大量沉积物被侵蚀,造成大量碳酸 盐岩砾屑的向下滑塌堆积作用和碳酸盐砂的碎屑流、浊流沉积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姓名:XXXX
学号:XXXXXX 班级:XXXXXXXX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1、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形成与海平面 变化的关系 2、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类型 3、Ⅰ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4、Ⅱ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5、Ⅲ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1、层序界面的定义及其分类
1)层序界面的基本定义
作用;
② 在碳酸盐缓坡和碳酸盐台地边缘出现的水道充填砾屑灰岩, 以及向陆方向由河流回春作用引起的由海相到陆相、碳酸盐岩
到碎屑岩的转换相沉积物,也是确定Ⅰ型层序界面的标志
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及其识别标志
3、Ⅰ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⑶ 淡水透镜体向海的方向运动 Ⅰ型层序界面形成时发生的另一种作用,就是淡水透镜体向 海或向盆方向的区域性迁移,使得原海相沉积物遭受淡水和混合 水的成岩作用。
型层序界面sb海平面下降幅度在2050或60m之间内台地或内缓坡及其向陆方向遭受暴露型层序界面sb浅滩区遭受暴露海平面上升阶段形成型层序界面sb沉没不整合碳酸盐岩台地三级层序界面分类表1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形成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3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2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类型4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5型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2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类型根据碳酸盐岩的沉积体系和层序地层分布模式以及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反映可识别出三类不同的层序界面即型型型层序界面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

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支东明;刘敏【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丰富的低阶煤炭资源.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钻井、测井资料分析,利用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关系,采用岩相古地理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区内含煤岩系由底到顶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15个体系域;各沉积体系内的沉积相、亚相、微相由山向盆呈有规律变化,其中的扇间洪泛平原沼泽、三角洲平原沼泽和滨湖沼泽是主要的成煤微环境;古地貌与古沉积环境决定了区内煤层的宏观分布和发育程度,而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和高位体系域中.【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3(034)004【总页数】4页(P386-389)【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南缘;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聚煤规律【作者】支东明;刘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克拉玛依834000;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录井公司新疆项目部,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6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

区内发育有丰富的低阶煤含煤岩系。

这些低阶煤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与我国中东部地区的中、高阶煤聚煤盆地存在较大差别[1-8]。

早在20世纪70年代,准噶尔盆地南缘区带内即已开始了煤田地质勘查工作,至90年代,随着美国粉河盆地低阶煤层气开发取得突破[9-11],区带内的煤层气研究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2-15]。

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钻了21口煤层气专层探井,系统录取了含煤岩系的各种资料,为深入开展含煤岩系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现有资料,系统研究并总结了区内低阶煤含煤岩系的层序结构、成煤环境及聚煤规律,以期对开展低阶煤煤层气勘探有所裨益。

准噶尔盆地南缘聚煤期构造及沉积演化可以分为聚煤前盆地的填平补齐(C2—T)、盆地聚煤(J1—J2)、聚煤后期盖层形成(J3—N)和盆地改造(Q)4个阶段。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6月 Journal of J ianghan Petro leum U niversity of Staff and W o rkers 第16卷 第2期潜江凹陷潜江组层序地层划分陈凤玲α(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摘 要]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地震、钻井资料,分析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识别标志,建立了地震、钻井层序划分标准,并对潜江组三级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从而建立了潜江凹陷潜江组三级层序地层单元,为建立等时地层单元内沉积体系和砂体展布奠定基础,旨在有效地寻找岩性油藏。

[关键词] 地层层序;地震地层学;地层划分;潜江凹陷[中图分类号] T E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1X(2003)02—0037—(03) 潜江凹陷作为我国早第三纪典型的盐湖盆地,发育了巨厚的湖相盐韵律沉积,其中以潜江组的盐韵律发育最为完整,平面分布范围最广,可以作为盐湖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典型范例。

潜江组盐湖沉积层序地层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以地震反射界面的结构特征为主,再辅助参考钻井剖面中岩性电性等特征,确定各个层序界面。

综合地震、钻井、化学层序地层分析结果,将潜江凹陷潜江组—荆河镇组作为一个二级层序,其中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依次命名为S 1、S 2、S 3、S 4、S 5、S 6、S 7、S 8(表1)。

表1 潜江组层序地层单元划分表1、地震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地震剖面上的反射不协调关系是识别层序界面的基本特征。

根据地质事件在地震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可将地震反射的终止现象划分为协调关系和不协调关系两种类型。

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不协调关系相当于地质上的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反射终止的方式分别为削截(削蚀)、顶超、上超和下超4种类型。

而上超和削截被公认为是确定层序界面的最过硬标志。

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潜江凹陷K-E地层 级、级层序顶底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区域上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遭受剥蚀时间长,缺失地层多,上超、削蚀现象明显。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地震解释-地震层序层序划分与对比 [兼容模式]

综合练习:不整一界面的识别2 地震层序分析•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2.4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2.5地震层序划分对比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1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 2.5.2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 2.5.3不同级别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2.5.4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地震识别• 2.5.5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2.5.6地震与钻井的桥式地层对比• 2.5.7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意义123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123砂泥砂2旋回特征1、界面特征2.5.1 层序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2.5.2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1)基于旋回周期性的分级系统在旋回C结束时,二级最大海退面叠加在一级最大海泛面上。

不同级别旋回滨线迁移的叠加模式(2)基于基准面变化规模的分级系统层序界面为什么要强调“以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巨层序(一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陆泛旋回对应•超层序(二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构造层序(新增术语):以区际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完整旋回,与盆地旋回对应。

•层序组(新增术语):以区域不整合面为界,表现为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层序(三级层序,沿用Vail术语):以超覆不整合面及对应的整合面为界,表现为一个沉积旋回,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

不同层序组中的三级层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体系域(四级层序,基本沿用Vail术语):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体系域。

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低位域尤其如此。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三段层序界面的识别及体系域划分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孔三段层序界面的识别及体系域划分

摘要: 黄骅坳陷孔南地 区孔三段是渤海湾 裂陷盆地 古近纪 最早 的沉积地 层 。通过 对地震 、 测井 、 性资料 的综合 分 岩 析, 识别 出孔三段 的层序界 面。采 用 P R a 的经典 层 序地 层学 陆相 湖盆 三分 法则 , 分 出 了孑 三段 内部 各体 . .V i l 划 L
: 期 沉 与 提 地 sl Gon n0 V31 积 特 斯 质 ee eyd J M11 dI o G。 o21 it la l g l l e lo .o 札N .
文章编号 :0 93 5 (0 )30 3 -7 10 -80 2 1 0 -0 50 1
黄骅坳 陷孔南地区孔三段层序 界面的识别及体 系域 划分
Ko ngdi r aton an F置
现 象

过 女 5 井一 女 l 井 一 8 5 与中生界 顶 部地 层存 在 女7 5井一叶 2 2井一 鸟 南部 削截现象 1 3井 地 震剖 面


i nie2 0 l 3 0 n
j nie8 0 l 2 8 n
贾莉红 ,李 勇 ,丘 东洲 ,肖敦 清 ,蒲秀刚 ,韩 冰 ,李 丽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 室,四川 成都 605 ; .成都地质矿 1 109 2
产研 究所 , 四川 成 都 6 08 ;3 10 1 .大港 油 田 ,天 津 30 8 ) 020
削截 。
下各为一个三级层序 。
1 地质概况
孑南 地 区 是 指 孔 店 凸起 至 灯 明寺 的 广 大 坳 陷 L
地区, 勘探面积 40 k 。是黄骅坳陷中的第二大 富 70 i , n 油凹陷。区域构造 上 , 区位 于黄骅坳 陷东南 部 , 该 其北 以羊三木断层 以界 , 南到吴 桥凹陷 , 部以沧 西

乌尔逊凹陷构造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乌尔逊凹陷构造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铜钵庙 组沉积 末期和 伊敏组 沉积末 期 ,在 张剪应 力作
用 下 ,海 拉 尔 盆 地 发 生 了 区 域 性 的 张 扭 变 形 ,表 现 为 强 烈
界 面 ,指 示沉积盆 地类 型的一 个构造演 化阶 段的 结束。一 级 构造层序 是根据 沉积 盆地 中一级构造 运动 面划分 的地层
关键词 : 鸟尔逊 凹陷;构造层序界 面;识别 ;划 分
D : 1 .9 9 Jsn 1 7 —6 9 .0l . 6O1 OI 5 6 / .s. 6 1 5 62 12 . o i 1
l e i c to n vso fT c o i q n e n e f c nW u r u 亚 d ntf ai n a d Diii n o e t n cSe ue c sI t ra ei e x n Sa i
Ab ta tW _pr b d i t e t n cc a a trsisa d e ou in w f l r u a . tg ae t es citr r tto sr c : e o e n ot co i h r ce itc n v l to l o u x n s gi e r t dwi s imi n e p eai n a W e n h
海 拉尔盆地 是一个 经历 多期强烈 伸展 、张扭 和挤压 作
l 识 别特征 乌 尔逊 凹 陷的 基底 由上 古 生界 布 达特 群 浅 变质 岩 组 成 ,凹 陷 内发 育 中生 界 白垩系 和 新生 界 、第 三 系 、第 四
系 , 中 自垩系 由 其 F向上依 次为 :下 白垩统塔木 兰沟 组 ( T一
r _ ]

乌尔逊凹陷构造层序界面的识别与戈分 I J
吴 赞 华 李 忠权 时燕 华

准层序及准层序组界面的识别

准层序及准层序组界面的识别

准层序及准层序组界面的识别一、准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准层序是以湖泛面或其相应的界面作为边界的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相对整合的岩层或岩层序列,横穿准层序界面或湖泛面水深急剧增加,即由浅水突变为深水。

由于水体加深的速度足够快,因而湖泛期伴随有短暂的沉积间断,但该沉积间断持续时间非常短,以至在古生物地层上没有明显的缺失,界面上下的沉积物由于形成时的沉积水深、沉积速率和沉积背景的差异性,因而在岩性、颜色、古生物和测井等均有明显的响应。

准层序界面(即湖泛面)的识别标志主要有:1、沉积构造湖泛面以下的砂岩、泥岩中的植物根较发育,多直立或倾斜分布,现多已硫磺化、赤铁矿化。

此外,生物潜穴特征在湖泛面上下也具明显的差异性,湖泛面之上的生物潜穴多以水平、倾斜为主,而湖泛面以下的生物潜穴多以垂直、倾斜为主,反映了湖泛面上下沉积期水体能量的不同。

2、泥岩颜色湖泛面上下泥岩的颜色呈突变接触,上覆泥岩的颜色呈灰色和灰绿色,下伏泥岩的颜色呈红色或者为黑色炭质页岩。

3、岩性湖泛面以上多为浅湖相的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生物灰岩等,生物扰动和生物潜穴发育,湖泛面以下多为炭质页岩(或煤层)和滨湖相砂岩。

4、生物化石湖泛面以上的生物化石较完整,局部地区富集形成生物灰岩,化石多为螺、介形虫等广盐性生物;湖泛面以下主要以植物根和化石碎片为主,多为异地堆积。

5、微相特征湖泛面上下的沉积微相不连续,不符合沃尔索相律,如滩后沼泽微相突变为深浅湖相。

6、测井响应准层序的确定主要是在地质录井剖面中进行,根据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分析所寻找到的准层序界面,该界面在测井资料上的响应主要有:感应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局部低导,声波测井曲线在界面附近常表现为一小的剪刀状,界面对应于剪刀的低谷,即局部高值,底部梯度曲线为局部高阻。

(见图)7、地球化学特征准层序界面以上的硼含量要明显低于界面以下硼含量,反映了湖平面突然上升使水体的盐度降低。

二、准层序组界面的识别标志准层序组是指具有清晰叠加模式的一组有成因联系的准层序序列,按照准层序的叠加方式可以划分为加积式、进积式和退积式准层序组三种类型。

地震界面的识别

地震界面的识别

地震层序划分示意图
顶 超 退 覆 下 超
截 上 覆 不 整 合 面 削 伏 不 整 合 面 上 超 上
1、 削截
2、 顶超
3、 整一
下部边界
1、 上超
2、 下超
3、 整一
底超
二、层序界面的追踪对比,层序的确定
地震剖面上层序的划分是通过层序界面的追踪对比来 完成。一个层序界面,必须是一个不整一界面,或者至 少在盆地边缘是一个不整一界面,这一界面向盆地延伸 可逐渐表现为一个连续沉积的整一界面(如盆地中心)。 层序的划分步骤: ★找反射终止现象;确定不整一界面(层序界面) ★在全盆地内追踪对比层序界面的空间 ★确定层序顶底面,在顶底面之间无不整一地 震反射波 ★地震层序中对地震剖面的要求: 地层齐全,覆盖整个盆地 构造简单,地震资料质量好。
地震四种基本的反射终止
1 、削截---- 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上倾 的地震反射波通常以较大的几何角度突然终止. 与角度不整合面对应。 2 、顶超---- 在层序的顶部发生的反射终止,一组下倾 的地震反射波以较大的几何角向上逐渐收敛于顶面。他 是有沉积时就下倾的层序顶部与无沉积作用的上界面形 成的反射终止现象,顶超界面是由过路冲刷作用形成的。 顶超可以发育在层序的内部。 3 、上超---- 发生在层序的底部,地震反射波沿底界逐 层向上终止代表层序的底界。 4· 下超----发生在层序的底界面上,向原始倾斜面的下 倾方向终止。 ★地震层序顶面---削截,顶超,确定层序顶面的标志 ★地震层序底面----上超,下超确定层序底面的标志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碎屑岩暴露地表时成岩作用较弱,且受后生成岩作用改造较强,故这类标志 一般存在于碳酸盐岩类地层中。尽管如此,地表成岩环境下某些特殊产物(如高 岭土层、褐铁矿)等仍作为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
3 基准面旋回的识别
层序地层学中 3 种不同的学术流派——Exxon 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以两个不 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之间的地层单元为层序)、Galloway 的成因层序地层 学(以最大海泛面划分层序单元)和 Gross 的成因层序学(以海进—海退的一个 旋回沉积层作为一个层序)关于高分辨率层序的概念、高频层序界面的选择、形 成机制的解释、层序内相域的划分、地层对比的原则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图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 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 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 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
1.1 古风化壳 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
渐或突然加深的沉积相类型时,这些碎屑层便可以近似代表层序或准层序组的 顶,并可能代表层序的顶界。 2.3.2 植物根迹化石
根迹化石是岩心中最易识别的遗迹化石,其种类繁多,生态特点复杂,虽不 能绝对地作为暴露标志,但大都为陆面或极浅水环境下的产物。在层序边界的识 别过程中,可以根据上、下地层植物根迹化石纵向上的变化推断层序边界的位置。 2.3.3 遗迹化石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
自上世纪 50 年代 Sloss(1959)பைடு நூலகம்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 概念以来,以 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 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 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 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 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 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 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③在勘探方面更有 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 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

收稿日期:2002205226基金项目:“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5A09);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P01013)作者简介:操应长(1969-),男(汉族),安徽潜山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文章编号:100025870(2003)022*******利用测井资料识别层序地层界面的几种方法操应长1,2,姜在兴2,夏 斌1,王居峰3,杨伟利2,王卫红2(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化所,广东广州510640;2.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3.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摘要:以测井原理和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利用声波时差、电阻率、地层倾角等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和生油岩密集段(CS 段)的方法和原理。

结果表明,层序界面对应于不整合面,它在声波时差对数与深度的关系图上常有回归线错开、斜率不同等响应特征。

层序界面上、下地层产状常存在差异,导致在累积地层倾角图上出现异常转折点。

CS 段形成于最大湖泛面附近,常具有有机碳含量高、声波时差高的特点,在声波时差与电阻率的交汇图上,CS 段对应于高幅度差。

关键词:层序界面;识别;测井资料;声波时差;电阻率;地层倾角;生油岩密集段中图分类号:TE 121.3,P 631.8 文献标识码:A引 言测井资料作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在层序地层界面识别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在沉积盆地的覆盖研究区,取心资料有限且不连续,地震资料分辨率有限,露头资料少或者基本没有,此时,在结合有限的岩心、露头等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运用测井资料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层序界面和最大湖泛面是进行盆地级区域性层序地层等时性对比的关键界面。

层序界面对应于侵蚀不整合面或无沉积间断面及其与之相对应的整合面;最大湖泛面是湖侵域和高水位域的分界面,且在界面上下形成了特殊的生油岩密集段(C ondensation Section ,简称CS 段)或缓慢沉积段[1]。

浅谈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三级层序的划分研究

浅谈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三级层序的划分研究

浅谈层序界面的识别与三级层序的划分研究作者:郭奕成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14期[摘 ;要]随着大量学者对模式进行修正以及多种层序模式的提出,层序地层学进入多模式时期。

准层序、准层序组和可容空间概念的提出为研究具有成因关系的地层及沉积环境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丰富了层序地层的内容。

[关键词]层序界面;识别;三级层序中图分类号:TP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4-0399-011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和沉积学相结合形成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20世纪70年代,Vail为首研究人员提出了以研究地层界面反射特征及沉积层序与海平面变化之间关系的地震地层学,从而刺激了层序地层学的革命。

构建了主要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层序格架的I型层序和且型层序等两种层序模式,着重强调了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沉积地层发育和体系域及层序边界的控制作用。

在以上两种层序模式中,将海平面下降的拐点定义为工型层序的底界面,海平面变化的最低点作为且型层序的底界面,并把低水位体系域作为海平面快速下降期及初始上升期的产物,从而形成经典的层序模式。

在经典沉积层序模式中,海平面下降开始至结束所形成的层序边界较难识别,随之诞生的以最大洪泛面作为层序边界的成因层序地层模式克服了浅海区相对应整合边界的识别问题,结束了Exxon模式独立存在的局面。

随着层序地层学的广泛应用,己有层序模式在处理不同环境的沉积层序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缺陷,以陆上不整合面与相对应的最大海退面作为层序边界的第三类地层单元即海进一海退层序(T-R)提供了一种将地层组合成层序的方法,弥补了己有层序模式在处理不同环境中沉积层序的缺陷。

早先II型层序中以海进、高位正常海退、低位正常海退作为沉积层序的成因单元,强制海退(FR)概念的提出,解决了高位正常海退、低位正常海退之间沉积层序发育的成因解释不足的问题;对于Exxon层序模式存在的概念体系不协调,以海平面下降开始的时间面作为可对比相对整合面的解决方案被提出,该方案将可对比的相对应整合面作为工型层序界面,从而把工型和且型Exxon层序模式合并成三分定义(LST+TST+HST)的Exxon层序模式。

层序划分

层序划分

第三章岩性地层单元与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第一节层序边界和层序模式理论研究和生产实际对地层划分时常采用不同的方案,到目前为止,生产单位仍习惯使用岩性地层单位(长庆油田、胜利油田、冀东油田、四川盆地等等),以组、段、亚段为基本岩性地层单位。

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采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划分层序地层;造成了研究和生产之间的脱节和混乱。

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做了大量的层序地层研究工作。

翟爱军(1999)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郑荣才(2002)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叶茂林(2005)把山西组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梁积伟(2006)把山西组划分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短期基准面旋回。

看来人们对层序划分的级别和周期存在不同的认识。

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般把山西组划分为2段,然后又划分为4个亚段。

从以上几个典型剖面来看,两个岩性段是显而易见的,山2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山1段分为2亚段界限不易界定。

山西组段的划分主要以砂体底部的冲刷界面为边界,与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相同。

河流砂体和三角洲砂体的横向迁移,既有自旋回也有他旋回,二者如何区分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陆相沉积,受多物源,区域性构造的影响,河流和三角洲横行迁移十分频繁,(图梁积伟,2006,)叶茂林(2005)翟爱军,1999郑荣才1.1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由于陆相湖盆沉积具有多物源,多沉积中心,相带变化快,湖平面变化频繁的特点(李丕龙,2003),沉积旋回不对称是陆相,特别是河流沉积的重要特征(邓宏文,2002)。

层序边界分析是划分不同级别层序和分析其沉积构成的关键,地表露头可以观测到不整合、侵蚀面、沉积间断面,根据侵蚀程度、范围、侵蚀间断时间的长短将划分以下级别层序界面。

Vail把I级层序界面为不整合面,主要表现为古构造运动面,构造应力场转换面或大规模湖平面下降(或基准面下降造成的大规模不整合面)。

第六章层序地层学二

第六章层序地层学二

东营凹陷层序格架中砂体分布模式图
层序格架与隐蔽圈闭发育模式
高位域砂体 水进砂体 低位域砂体
思考题
1、全球海平面与相对海平面的定义是什么? 2、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3、不整合面、可容空间、海泛面及凝缩层、体系域的概念是什么? 4、按堆砌样式,准层序组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5、层序成因的主控因素有哪些及其相互关系? 6、层序类型有哪些?其特征是什么? 7、I型层序体系域的组成?各种类型体系域的特点? 8、Ⅱ型层序体系域的组成?各种类型体系域的特点?
3、 特殊的成因地层单元本身就是有利的储集体或 烃源岩
层序地层格架与隐蔽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湖侵体系域发育的 区域性盖层 造成低水位体系域内
可以形成大中型的构造油气藏
高水位体系域可以发育大型的岩性油气藏 牛庄、宝力格、赛66、太47等油藏
层序格架与隐蔽圈闭发育模式
东营凹陷古近系低位沉积的勘探取得成功, 岩性地层圈闭储量大于70%
在沉积盆地分析中首先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并将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研究,置于构造沉降、 海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的复合制约和整体的统一格架中,因而能有效地揭示其三维配置关 系。
在含油气盆地的研究中,能够有效地阐明生、储、盖层的配置规律,提高地质学家的理论和 实际预测能力。
低位体系域盆底扇、斜坡扇、低位前积楔状体、下切谷砂体发育,可构成良好的储集体; 海侵体系域比低位和高位体系域具有更低的砂泥百分比值,可构成广泛分布的区域盖层和烃源
岩层。
高位体系域河道砂和三角洲砂体是最常见的储集类型。
中国东部三大陆相盆地沉积体系域与油气关系对比
低水位体系域是最重要的油气富集层段
(据1997年资料)
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都可以富集岩性油气藏 层序地层框架与油藏分布关系模式图

层序界面的识别_图文

层序界面的识别_图文
3、利用特征突出、可大范围追踪对比的地震波组,控制并提高 纵向地震层序的划分和横向地层对比的可靠性;
4、充分利用现有的VSP(单井的垂直地震剖面),以VSP作为 中间媒介,建立地震剖面和钻井剖面之间的联系,分析确定各 地震层序的地质属性。
4、常见沉积体和储集体的 主要地震相类型
沉积盆地中 储集体产生 的地震相重 要有:各类 前积相、丘 状相、透镜 状相、充填 相、杂乱相 和空白相 。
前积相
前积相包括斜交前积相、S型前积相 、叠瓦状前积相、帚状前积相。
斜交前积相
斜交前积结构意味着相对较高的沉积物供应速率和缓 慢变动或者静止不动的相对海平面条件,从而造成盆 地被迅速充填,后来的沉积流水经过或冲刷上部的沉 积表面,无顶积层存在。因此,代表一种高能三角洲 沉积环境,前积段内发育大量前积砂体,另外,在底 积段有时也发育有浊积砂体。
临南三维区典型剖面层序地层解释
田家 东西向630剖面层序地层解释
滋镇洼陷东西向93 .4剖面层序地层解释
田家地区层序地层解释
江家店三维区南北向57测线层序地层解释剖面
江家店三维区典型剖面层序地层解释
1、钻井层序分析方法 2、钻井层序分析中的难点与对策
钻井曲线类型
钻井层序分析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支撑点之一。钻 井层序分析是以测井曲线、钻井完井报告和岩心、 岩屑三种资料为基础。
斜交前积相由一组相对陡倾的反射同相轴组成,在其 上超方向表现为顶超,而在其下倾部分出现下超。
斜交前积相在横向上顺着下倾方向同相轴可以缓慢过 渡到较薄的底积段,或者以相对高的角度在底界面处 突然终止,也可顺着倾向在前积段内终止。
斜交前积相
S型前积相
S型前积反射结构代表了一种相对低的沉积物 供应、相对快的盆地沉降、和/或快的海平面 上升,使得顶积层得以沉积和保存。S型前积 相通常解释为三角洲环境的产物。常发育在 陆相断陷盆地中,多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 在高水位体系域沉积期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界面的识别与划分分享作者:Oasis已被分享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自上世纪 50 年代 Sloss(1959)提出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的概念以来,以 P.R. Vail 为代表的众多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层序地层学。

其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扩展到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相带的层序地层,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

层序地层学相比于其它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动力地层学)具有多方面的优点:①沉积解释比其它地层学更加符合客观地质实际;②对储集层、生油层、盖层的时空展展布具有更强的预测性;③在勘探方面更有助于在成熟盆地和新盆地发现新的油气层;④在开发方面能提高储集层、生油层和盖层的预测精度。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最关键的是层序的识别和划分。

本文旨在参阅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料,综述海相地层和陆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地球物理资料上的表现形式,以期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1.海相地层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1.1 古风化壳古风化壳是地球历史时期地壳表层岩石经长期风化作用后所形成的分布于地壳表层的残积物,它的存在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地壳上升,海平面下降,原岩暴露于水面之上而遭受过风化剥蚀,所以古风化壳是典型的层序界面。

1.2 渣状层渣状层又称渣状土,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条件下导致前期沉积暴露,遭受风化剥蚀、淡水淋滤、溶解等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异常疏松、似乎渣状的土壤。

如上扬子贵州贞丰三叠系剖面第3层序界面上的紫红色粉土岩。

1.3 河流回春作用面河流回春作用是由于全球海平面快速下降,陆棚的一部分或全部暴露地表,河流推进至陆棚并下切陆棚,形成河流深切谷。

如下扬子地区江苏江宁县坟头村志留系剖面,坟头组内的一个三级层序界面上发育10~20cm 的残积砾岩,砾石扁平,定向排列,与下伏地层成切割关系。

1.4 古喀斯特作用面古喀斯特作用面是指地质历史时期发育的、并被后来沉积物所覆盖的(含有CO2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碳酸盐岩的溶解、淋滤、侵蚀和沉积等)古岩溶作用所形成的作用面。

此类型界面的形成过程即是层序界面的发育过程,即原始位于水体之下沉积的碳酸盐岩在构造抬升或海平面下降条件下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从而形成古喀斯特作用面。

1.5 斜坡重力流冲刷侵蚀面此类界面在中国南方震旦系—三叠系沉积地层中的台地边缘斜坡剖面上广泛发育,主要表现为一套台地边缘垮塌沉积或斜坡侵蚀作用形成的不规则界面及其之上的低水位期的角砾状灰岩。

这类界面是在海平面下降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层序界面。

1.6 盆地内浊流侵蚀作用面此类界面主要表现为伴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快速下降盆地内发育的浊流对前期沉积冲刷侵蚀形成不规则的界面,界面之上发育LST期浊积砂岩,此类砂岩的底面槽模特别发育。

如广西田林潞城、八渡三叠系剖面、湖南木阳易家冲三叠系剖面等。

1.7 火山事件作用面是一套与火山事件作用有关的,可将层序划分开来的一套火山作用形成的产物。

如中国南方海相上、中二叠统之间的界面即为一火山事件作用面,主要表现为中二叠世结束之后,随着东吴运动主幕的拉开,在广大的川滇地区需称了大面积分布的玄武岩堆积,也由于此次构造运动使得中二叠世的海域退缩到黔南以南的地区,而其它地区上升成陆,遭受风化剥蚀,并为铁、铝、硫等矿床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1.8 上超面上超面是指后期沉积层与前期沉积层之间为一上超接触关系,这是由于海平面下降后又上升这一转变过程的产物。

所以上超面也为一层序界面。

1.9 岩性、岩相转换面岩性、岩相转换面是在海平面下降速率小于沉降速率条件下形成的,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陆上暴露而河流回春现象发生,台地上和台地边缘可能会经历短暂的暴露,斜坡侵蚀作用不明显,盆地内不发育低水位扇形体。

2.陆相地层层序边界的识别2.1 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不整合面表明存在指示重大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陆上暴露现象。

地层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会表现为地震不整一现象,故利用地震剖面可以识别不整合。

地震剖面上不整合的识别主要根据同相轴的反射终止方式来判别,典型的陆相地震不整合反射有削蚀(Truncation)、上超(Onlap)及顶超(Toplap)三种终止形式。

2.11 削蚀(削截、侵蚀)现象因侵蚀作用引起的地层侧向终止,出现在层序顶界面,它既是构造运动发育的直接证据,也是最可靠的层序划分标志。

它既是下伏倾斜地层的顶部与上覆水平层间的反射终止,也可以是河床底面侵蚀造成的下伏水平地层反射终止。

2.12 上超现象在湖盆水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层序的底部在前期层序界面上逆沉积斜坡上逐层超覆。

湖岸上超一般分布在湖盆边缘,反映湖平面的相对上升,是层序底界面的可靠标志。

2.13 顶超现象指沿倾斜地层的无沉积顶面被新地层所超覆,在地质上是一种时间不长、由于沉积基准面太低而产生的沉积物过路现象,代表无沉积作用或水流冲刷作用的沉积间断,见于层序顶界面。

此外,对于海相层序中发育的下超(Downlap)现象,在湖盆中可能并不发育。

陆相湖盆面积小、物源近,陆源碎屑供应丰富,通常情况下只要湖泊存在,任何地方都有沉积作用,只是厚薄、粗细的差别而已。

下超面的形成由于远源泥岩的沉积速率相对于近源碎屑的沉积速率小,使边缘沉积厚而湖盆中心沉积薄,造成反射同相轴从边缘向中心逐渐向下“收敛”的情况,因此湖相地层中,下超面实际上是一种整合面。

2.2 沉积地质标志2.2.1 古风化暴露面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古土壤和植物根土层。

古暴露面上风化壳是很好的不整合界面标志。

古风化壳以钙质风化壳最为常见,其次是铁质、铝质和硅质风化壳。

2.2.2 河床滞留沉积河床滞留沉积是留在河床底部、集中堆积成不连续透镜体的砾石等粗粒碎屑物质,这些粗碎屑物质被河流由上游搬来或近侧向侵蚀海岸而形成,而细粒物质被选择性搬运走,河床滞留沉积的底部常具有明显的冲刷界面,是层序边界的标志。

2.2.3 沉积旋回性包括正旋回沉积、反旋回沉积及复合旋回沉积,根据岩电特征划分出不同级别的旋回借以判别层序界面的位置。

2.2.4 风暴岩当湖泊处于广阔盆地时,湖面宽、水体浅,强大的风暴浪导致形成风暴岩沉积。

层序界面上常发育砂质风暴岩,这是因为发生大规模的水进。

2.2.5 岩性、岩相标志岩性、岩相在垂直系列上的缺失、突变及底砾岩的出现,都可能是层序边界。

2.2.6 凝缩段凝缩段通常与沉积层序期间最大水深相伴生,在湖盆中常形成于湖平面达到最高、湖岸上超点达到向陆最远时期,即最大湖泛面形成时期。

而最大湖泛面是层序内的重要分界面,该界面以下是湖进体系域,界面以上是高位体系域。

在测、录井资料上,该界面下为退积型准层序组,界面上为进积型准层序组。

松辽盆地凝缩段具有以下特征:①凝缩段由深灰色、灰黑色泥页岩、油页岩组成;②凝缩段内微体和超微体化石丰度高且分异度大;③在测井曲线上,生油凝缩段常以高自然伽马、低电阻率、平直自然电位为特征;④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凝缩段响应于强振幅、高连续、分布广泛的地震反射,其上往往存在上覆层的系列下超点;⑤凝缩段有机碳含量高,自盆地中央向陆地方向有机碳含量有减少的趋势等。

最大洪泛面在地震剖面上有时表现为一个“下超面”。

在此情况下,可以根据可容空间接近最大这一特征,在层序内寻找“上超点”接近盆地边缘最远处的“同相轴”,作为该层序的“最大洪泛面”。

利用岩、电及分析化验资料,首先识别出凝缩段,并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到地震剖面上,从而也可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凝缩段的发育部位。

2.2.7 煤层(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广泛分布的煤层可以作为层序边界的一种类型,因为泥碳堆积作用使煤保存下来只能发生在重要的碎屑沉积缺乏时和特定的构造和古气候条件下,可以将它与海相盆地充填中的凝缩剖面相类比。

2.3 古生物标志2.3.1 生物(贝壳)碎屑层生活在浅水环境中的含壳类生物,死亡后壳体经湖浪作用搬运至岸线附近,后期经湖水的不断冲刷破碎,形成贝壳碎屑层,其中壳体破碎严重,难以辨认其属种,并且呈乱杂状堆积。

因此它可以反映湖岸环境,当其上地层为反映水体逐渐或突然加深的沉积相类型时,这些碎屑层便可以近似代表层序或准层序组的顶,并可能代表层序的顶界。

2.3.2 植物根迹化石根迹化石是岩心中最易识别的遗迹化石,其种类繁多,生态特点复杂,虽不能绝对地作为暴露标志,但大都为陆面或极浅水环境下的产物。

在层序边界的识别过程中,可以根据上、下地层植物根迹化石纵向上的变化推断层序边界的位置。

2.3.3 遗迹化石遗迹化石(除粪化石外)均为原地保存,它既是生物行为习性的反映,也是它们赖以生存底质的反映,而这两者直接受常驻环境因素的控制,因而与沉积环境关系十分密切。

利用生物遗迹对环境的敏感性,可以反映在岩性剖面上表现出来的沉积间断面。

2.3.4 生物数量的变化层序是某一控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一套地层,其中所含生物数量从下而上应该是渐变的,从多到少或从少到多因沉积环境不同而定。

但层序边界上下的地层,由于湖水深度、沉积环境等的很大差异,生物数量差别很大,发生突变。

从而利用地层中相邻地层中生物数量的突变而考虑是否存在层序界面。

2.3.5 生物种属的变化上、下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时代相差较远,或古生物化石群突变,出现生物演化的不连续或生物种属的突变,都说明地层之间发生过沉积间断或长时间的侵蚀风化,是不整合(层序边界)存在的证据。

2.4 地球化学标志不整合面以下的岩层中,由于风化暴露作用的结果,常常造成某些元素的特殊富集或贫乏,并引起同位素组成的变异,也可以形成某些盐类,这些均可作为识别层序边界的标志。

2.5 成岩作用标志碎屑岩暴露地表时成岩作用较弱,且受后生成岩作用改造较强,故这类标志一般存在于碳酸盐岩类地层中。

尽管如此,地表成岩环境下某些特殊产物(如高岭土层、褐铁矿)等仍作为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

3.岩性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岩心、钻井,特别是三维露头剖面较测井、地震反射剖面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因而是基准面旋回,特别是节短期基准面旋回(成因层序)的识别基础。

岩性剖面上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有:⑴地层剖面上的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或代表基准面下降于地表之下的侵蚀冲刷面,或代表基准面上升时的水进冲刷面。

后者与前者的区别是冲刷面幅度较小,且其上多见盆内屑。

⑵作为层序界面的滨岸上超的向下迁移,在钻井剖面中常表现为沉积相向盆地方向移动,如浅水沉积物直接覆于较深水沉积物之上,河流、浊流砂砾岩直接覆于深水泥岩之上,两类沉积之间往往缺乏过渡环境沉积。

⑶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的转换位置,如水体向上变浅的相序或相组合向水体变深的相序或相组合的转换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