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存与保护

合集下载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籍,需要做好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

以下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策略。

1. 明确古籍的价值
古籍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进行整理与保护工作时,需要认真研究古籍的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整理与保护方案。

2. 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
古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受到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古籍应当放置在干燥、通风和光线较弱的环境中,防止出现发霉、变色、变形等问题。

此外,古籍应当放置在防火、防水的储藏室内,以防止火灾、水灾等不幸事件的发生。

3. 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
古籍对于管理标准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整理与保护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比如古籍的排序、著录、编目等。

管理标准要与古籍的价值和特点相适应,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籍。

4. 注重传承与推广
古籍的保护不仅是为了防止古籍损毁和丢失,更重要的是要让古籍得到传承和推广。

因此,在整理与保护过程中,需要注重与相关学术机构和学者的沟通与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动古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籍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古籍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有效地进行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让古籍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浅议民族古籍保护措施

浅议民族古籍保护措施

浅议民族古籍保护措施民族古籍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瑰宝。

保护民族古籍,不能仅仅是物质保护,更要注重精神传承和文化传播,需要从政策、法律、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措施。

一、政策方面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包括立法保护、经济扶持、文化意识提升、社会宣传等方面的政策,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在立法保护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制定一系列的法规与规定,保障民族古籍的物质保护与文化传承。

例如,加强对民族古籍的收藏、修复、整理、保存、征集、保护等方面的监管。

保持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立法的积极推进,使立法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

在经济扶持方面,政府应扩大对民族古籍的资金支持,出台一些经济刺激政策,鼓励个人或机构对民族古籍进行销售、修复、出版、展览等活动,建立民族古籍文化市场,增强民族古籍在市场上的价值和吸引力。

在文化意识提升方面,政府应该拓宽民众视野,提高民众对民族古籍文化的认知,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民族古籍知识,使公众懂得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民族文化研究并将之融入教育体系中,使学生懂得和热爱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文化。

在社会宣传方面,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加强民族古籍文化的宣传和展示。

例如,在电影、电视、节目中宣传民族古籍文化,举办民族古籍文化展览和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尊重、保护民族古籍文化,从而有效提升公众对民族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法律方面民族古籍保护需要具有法律权威性,加强立法保护,出台相关的法律规定,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保障民族古籍文化的真正保护。

首先要严格制定有关民族古籍修复、保存、归还、出版等方面的法律。

保障民族古籍藏品、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避免知识产权的非法转移和侵犯,规定专门机构或人才负责民族古籍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其次,在法制执行上,应该加强对民族古籍的管理和监管,对于非法的搬运、破坏、盗窃、贩卖、仿冒等行为,严厉打击,保护民族古籍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图书馆古籍保护安全作业流程

图书馆古籍保护安全作业流程

图书馆古籍保护安全作业流程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收藏着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

这些古籍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然而,由于古籍的年代久远、材质脆弱以及保存环境的复杂多变,其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确保古籍的安全与完整,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古籍保护安全作业流程至关重要。

一、古籍入库前的准备工作1、古籍接收当新的古籍进入图书馆时,首先要进行接收登记。

详细记录古籍的来源、数量、名称、版本等基本信息,并对其外观进行初步检查,查看是否有破损、污渍、虫蛀等情况。

2、清洁处理在入库前,对古籍进行清洁处理是必要的。

使用柔软的毛刷轻轻去除表面的灰尘和杂物,但要注意避免对古籍造成损伤。

对于有污渍的古籍,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清洁。

3、消毒杀菌为了防止古籍携带病菌和害虫,需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照射、低温冷冻等,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但要严格控制药剂的浓度和使用方法,确保不会对古籍产生不良影响。

二、古籍的存放环境要求1、温度与湿度控制古籍存放的房间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一般来说,温度应控制在 18℃至 22℃之间,相对湿度应在 50%至 60%之间。

可以通过安装空调、除湿机等设备来调节环境的温湿度。

2、光照控制避免阳光直射古籍,因为紫外线会加速古籍的老化和褪色。

库房应采用遮光窗帘或使用无紫外线的灯光照明。

3、空气质量保持库房内空气的清洁,定期通风换气,减少有害气体和灰尘的含量。

可以安装空气净化设备,过滤空气中的污染物。

三、古籍的分类与编目1、分类根据古籍的内容、年代、版本等特征,进行科学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经史子集分类法、中图法等。

分类要准确、清晰,便于查找和管理。

2、编目对每一部古籍进行详细的编目,包括书名、作者、版本、卷数、册数、页码、装帧形式等信息。

编目工作要认真细致,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古籍的日常管理1、定期检查定期对古籍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破损、霉变、虫蛀等情况。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是指对古代书籍进行收集、整理、修复、保护和研究的工作。

古籍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其整理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策略进行讨论。

一、收集与整理古籍收集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基础。

收集工作需要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文献查阅,确保收集到的古籍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古籍整理工作中,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古籍进行初步整理,包括分类、编目和鉴定等工作。

还需要进行文字校勘、修复和整理等工作,确保古籍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二、修复与保护古籍修复工作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古籍因为历经岁月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往往存在破损、褪色和虫蛀等问题,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

修复工作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设备,例如使用特殊的胶水和纸张进行修复,使用专业的扫描仪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等。

在修复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古籍的原始特征和原貌,不得改变其本来面貌。

保护工作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对古籍的环境保护和安全保护。

环境保护包括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防止古籍受到损害。

安全保护包括加强古籍的监管和管理,防止古籍被盗或损毁。

三、数字化与推广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不仅需要进行传统的修复和保护,还需要进行数字化和推广。

数字化可以将古籍转化为数字形式,以便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数字化可以通过扫描、影像和数据库等方式进行。

推广工作可以通过建立展览馆、举办展览和出版图书等方式进行。

通过展览和出版,可以将古籍的重要性和价值传播给更多的人,增加公众对古籍的了解和关注。

四、合作与交流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需要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这包括与其他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共同推进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还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经验和技术。

五、教育与培训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持,因此需要进行教育和培训工作。

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和研究生项目等方式进行。

古籍保护方法

古籍保护方法

古籍保护方法
古籍保护是指对古书籍进行保存、修复和保养的一系列工作。

以下是常见的古籍保护方法:
1. 环境控制:维护古书籍存放环境的稳定,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控制温度在18-22摄氏度之间,相对湿度在45-55%之间,避免阳光直射。

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古籍的保存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如虫蛀、霉变等。

3. 洁净存放:保存古籍时,保持存放场所的干净整洁,避免灰尘、污垢、虫类等对古籍的侵害。

一般要求古籍存放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

4. 防潮防湿:古籍易受潮湿环境的侵害,容易造成纸张变形、霉变等。

可以使用湿度调节剂、橡皮圈等措施,控制纸张的水分含量。

5. 防晒保护:避免阳光直射,特别是紫外线对纸张的损害。

可以使用遮光窗帘、窗户膜等方式来保护古籍免受光照侵害。

6. 文物修复:对已经受损的古籍进行修复和保养。

修复工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采用无损修复技术和材料,保持文物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7. 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技术对古籍进行数字化保护,可以避
免古籍的频繁翻动,减少物理损伤,并方便存储和传播。

8. 展览和借阅控制:合理安排古籍展览和借阅,控制观众和读者的数量和方式,减少因频繁翻动和使用而对古籍造成的磨损和损伤。

9. 修复和保存材料使用:在进行古籍修复和保养时使用合适的修复材料和保存材料,如酸性胶水、酸性纸张等都应被避免使用,以免对古籍造成进一步伤害。

总之,对古籍的保护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存放、修复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以尽量减少古籍的损伤和退化,保证其长期保存。

中华古籍的收集传承与保护

中华古籍的收集传承与保护

中华古籍的收集传承与保护中华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古籍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哲学、科学知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华古籍的收集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政府的支持。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古籍的收集、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和传统文化认同。

一、古籍的收集古籍的收集工作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政府支持,这是一个涉及众多社会力量、需要长期投入的文化工程。

古籍的收集包括手稿、影印本、旧刻本、石刻、碑册、图书、评论、校记、接受核定的重要学术论文等多个方面。

政府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收藏、拍卖、购买等一系列古籍行为的监管和管理规范。

同时,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古籍收藏机构,协调和推动古籍收集、鉴定、修复、数字化等工作。

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发布招募令、召集志愿者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籍的收集工作。

同时,大型图书馆、古籍收藏馆、书画交易市场等文化机构也可参与到古籍收集的行列中。

在古籍收集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买卖古籍的合法性和真伪性的审查,防止获得假冒伪劣的古籍,同时注意古籍的安全保护和保存。

二、古籍的传承古籍的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关键在于如何使古籍的文化内核源源不断地得到传递和发扬。

古籍传承方面,首先要推进古籍的数字化,建立完善的数字古籍库,将古籍转化为数字资料,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现代化手段,实现全球范围内的随时随地的阅读、搜索和学术研究。

其次,对于文化内核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古籍,应进行专业性考察和解读,建立专门的古籍研究机构,以传承和发扬古籍中的科学、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在价值。

古籍的传承还需要加强社会参与,推行古籍义务教育,开展古籍文化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古籍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以便广泛地传播古籍文化。

同时,应鼓励志愿者、学者、研究人员等民间力量参与到古籍传承的工作中来。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

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古代文献学是研究和保护古代文献及其相关遗物的学科。

在珍贵古籍的保护与修复方面,古代文献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献学中的古籍保护与修复,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

一、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古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学术知识。

然而,由于古籍的纸质脆弱、年代久远等原因,它们容易受到自然环境、时间以及人类活动的破坏。

因此,保护古籍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古籍保护能够确保其长久保存,使后代能够继续学习和研究其中的知识。

其次,古籍是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保护古籍不仅能够传承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另外,古籍的保护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提高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古籍保护与修复的技术古籍保护与修复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

在此过程中,人们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一)防护与环境控制古籍的保护需要尽可能减少其与有害环境物质的接触。

设立恰当的防护措施,比如防潮、防虫等,可以减缓古籍的腐朽速度。

此外,控制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细菌消毒和杀虫为了防止古籍被细菌和虫害侵蚀,古籍保护工作者通常采用细菌消毒和杀虫措施。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对古籍的危害,从而延长其保存寿命。

(三)修复与整理修复和整理是古籍保护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修复时,古籍保护工作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根据古籍的具体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包括修复对象、程度和方法等。

其次,要使用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技术,比如文献胶、纸张修补等。

最后,要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类,保证古籍的有序存放和使用。

(四)数字化保护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保护成为保护古籍的重要手段。

通过将古籍进行数字扫描、数码化处理和数据库建设等,可以方便快捷地存储和传播古籍的信息。

这不仅提高了古籍的利用率,也能减少其物理储存空间的需求。

三、古籍保护与修复的挑战与前景古籍保护与修复工作面临许多挑战。

古籍保护标准

古籍保护标准

古籍保护标准# 古籍保护标准## 一、前言嘿,朋友们!咱们都知道古籍那可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贝呀。

它们就像是时间的胶囊,里面装着过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

但是呢,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古籍变得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损坏。

所以呀,咱们就得有一套标准来保护它们,就像给这些宝贝穿上一层坚固又合适的铠甲一样。

这个古籍保护标准呢,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照顾这些珍贵的古籍,让它们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把古人的智慧一直传递给我们的子子孙孙。

## 二、适用范围(一)图书馆在图书馆里,那可是收藏了各种各样的古籍。

不管是那些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线装书,还是一些比较少见的古代抄本,这个保护标准都适用。

比如说,国家图书馆里有海量的古籍藏书,要想让这些古籍保存得好,就得按照这个标准来做。

像保持合适的温度、湿度,防止虫害,这些都是保护古籍的基本要求。

(二)博物馆博物馆有时候也会展出古籍。

这时候就更需要这个标准啦。

因为展览的时候,古籍会暴露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观看,也就增加了受损的风险。

例如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一些古代书画典籍,就需要严格按照保护标准,从展示的灯光强度到展柜的密封性,都得考虑周全。

(三)私人收藏者有不少朋友喜欢收藏古籍,这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呢。

对于私人收藏者来说,这个标准同样重要。

你想啊,要是你好不容易收集到一本珍贵的古籍,结果因为不懂保护,让它损坏了,那多可惜呀。

哪怕你就只有一本小小的古籍抄本,按照这个标准来保护,也能让它保存得更久。

## 三、术语定义(一)古籍简单来说,古籍就是古代的书籍。

一般来说呢,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书籍。

这些书籍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刻本、抄本、稿本等等。

就像是古代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想法和知识记录下来,然后传给我们。

比如说《论语》的古代刻本,那就是典型的古籍。

(二)酸化酸化就是古籍纸张里的酸性物质增加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你可以想象一下,纸张在长期的存放过程中,可能会吸收空气中的一些酸性物质,或者纸张本身制作的时候就带有一些酸性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保存与保护
古籍,顾名思义就是指古代的书籍。

它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永久的保存。

但随着时间流逝,在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下,古籍会逐渐老化而受损,严重的导致无法使用,将给人类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

古籍保护的任务是研究其损坏的原因,寻找科学的保护方法,延长其寿命。

(一)温湿度的作用
1、温度
●高温
书库的温度过高会使耐热性比较差的字迹发生扩散;有利于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每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温度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则生长缓慢或停止;高温会加速古籍纸张材料中各种有害的化学杂质的破坏作用。

一般来讲,温度愈高,化学反应进行得愈快。

●低温
低温将会使纸张里的水分产生结冰,致使它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使得强度下降,所以库房温度不要低于零度。

2、湿度
●潮湿
库房潮湿会加速古籍纸张材料纤维素的水解,纸张强度下降;潮湿会
使耐水性较差的字迹洇化退色;有利于古籍有害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危害古籍的微生物的生存及新陈代谢是离不开水的,这些水分主要来自古籍纸张中的水分,而纸张含水量的多少又受到库房空气湿度的影响。

一般来讲,无论是危害古籍的霉菌还是害虫,它们所要求的最适宜的湿区约在70%以上;库房潮湿还会促进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灰尘等对古籍制成材料的破坏。

干燥
湿度太低会使纸张里的水分过度蒸发不能保持正常的含水量,将会使纤维内部的结构遭到破坏,纸张纤维就会变硬变脆,强度也必然下降。

(二)古籍特藏书库环境温湿度要求
古籍特藏书库环境温度:16℃—22℃;相对湿度:45%—60%。

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古籍保存寿命,古籍特藏书库的温湿度应保持稳定,温度日较差不应大于2℃,相对湿度日较差不应大于5%。

(三)温湿度测定
测定温湿度有相对的仪器,有测湿仪表、液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普通干湿球温度计等。

通过测定来掌握库内外温湿度变化的规律,以便及时主动地采取控制和调控库内温湿度的措施。

掌握通风降湿的有利时机,检查控制和调节库房温湿度措施的效果。

(四)对古籍损坏环境因素的防治
1、密闭
密闭的作用是防止或减少不适宜的温湿度对库内的影响,以便尽量保
持库内比较适宜的温湿度能够相对地稳定。

库房密闭的重点是门窗的密闭,对于库房多余的门窗要采取永久性的密闭。

但密闭只有控制的作用而没有调节的作用,所以必须和通风及调节库房温湿度的其他措施相结合。

2、通风
通风是根据空气流动的规律,有计划地使库内外的空气交换,从而达到调节库内温湿度的目的。

通风也是一项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调节库内温湿度的措施。

通风时,应注意防止灰尘和有害气体进入库内;通风后,应立即密闭,使库内适宜的温湿度状况得以较长时间的稳定。

3、防光
光是从发光体辐射出来的电磁波,它是以高频率波动的方式进行传播的。

光能直接破坏纸张中的纤维素,使纸张的机械强度下降。

一定波长的光,具有破坏纤维素的能量,波长愈短,能量越大,破坏能力越大。

在光的作用下会加速纸张纤维素的氧化作用;光破坏纸张中的非纤维素,若纸张中含有木素成分较多,经光照会在很短时间内使木素变为氧化木素;也可使一些字迹退色。

从光源来分,光有自然光和人工光。

自然光的防光措施
限光就是把它们对古籍的辐射强度限制在允许的照度值内。

一般库房的东、西向不宜设窗,并且应适当减小窗户的面积,采取遮阳措施。

除了对光源照度加以限制外,还应采取滤光措施,阻止紫外线对古籍的伤害。

人工光的防光措施
人工光源中,白炽灯的紫外线含量较少。

普遍采取柜、箱、盒、袋等保存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避光作用。

4、防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大多带有棱角,纸张表面由于磨擦起毛会影响字迹的清晰度;增加酸、碱对古籍书的影响,使古籍粘结成砖;传播霉菌孢子。

对此,我们可以提高库房周围绿化的覆盖率,因为绿色植物有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对大气尘有滞尘、过滤、吸附的作用。

也可对库房内的空气进行净化。

因此,搞好库房温湿度的管理,把温度和湿度控制在有害生物不易生长的条件下,是抑制和阻止有害生物危害古籍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按照库房温度、湿度标准来控制与调节温、湿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有害生物的最有利的生活条件,从而使有害生物经常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减少它们对古籍的危害。

建立健全卫生制度,并要认真执行,严格库房出入制度。

库内也不应堆放任何杂物,对古籍也要进行定期防疫检查。

(五)古籍的破损类型
如无妥善保护,就会对古籍造成严重伤害。

主要表现为书叶纸张内部成分的变化造成的劣化,生物、微生物侵害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

1、纸张内部原因引起的劣化
●酸化
酸化是在古籍纸张内部发生的一种自然变化。

主要表现为纸张酸性增强,PH值降低;纸张变硬、变脆;严重的无法翻动,甚至碎成纸屑。

一般来说,只要纸张内部含有酸性物质,即使古籍只藏不用,酸性也会逐渐增强,纸张变脆劣化,直至消亡。

如果保管的条件良好,能够启到的作用也只能是延缓而不能抑制纸张变质的过程。

并且酸的破坏作用具有迁移性。

书叶中酸化严重的局部,可以逐渐蔓延到整张书叶,最后蔓延到整册书籍,甚至会污染到紧挨着书籍的书盒,使本来没有酸性物质的木制书盒也沾染上酸,对古籍的破坏作用极大。

纸张中酸度值一般用纸的PH值来表示,PH值为7时,表示纸张的酸碱值为中性;PH值超过7时,数值越大,表示纸中的含酸量越少而渐呈碱性;PH值小于7时,数值越小,表示纸中的酸含量越高。

●老化
老化是纸张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影响而导致的纸张劣化,如纸张变色、焦脆、掉渣或成粉状等。

造成纸张老化的原因较为复杂,光照、污染、潮湿等因素均会对纸张产生不良影响。

老化同酸化一样,也是纸张内部产生的变化。

起初为黄斑形式,开始
很小,但逐渐扩大,不断蔓延,且颜色加深,致使纸张老化部位逐渐脆化,变得一碰就掉碎渣,直至成为粉末。

2、微生物侵害
古籍中的微生物侵害主要是霉菌对书叶的侵害以及因此造成的粘连。

●霉蚀
指霉菌对古籍造成的损害。

古籍受潮或遭水浸以后,附在书上的霉菌孢子迅速发育,生长出菌丝,致使书叶病变区域的纸张强度逐渐降低直到完成丧失的过程。

霉菌分泌物在书叶上形成霉斑并可使书叶相互粘连,严重的会变成书砖。

古籍书叶上的各种霉斑颜色不一,一般多见白色、紫色、黑色等等,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书叶变薄、变轻、变色。

严重的可造成大面积缺失。

●粘连
因受潮、霉蚀等原因造成的书叶粘接。

书叶上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时间一长书叶就会粘在一起,日后处理时就会很难再揭开。

3、生物侵害
是指古籍遭到昆虫以及鼠类动物的侵害。

●虫蛀
即昆虫蛀食对书叶造成的损坏。

虫蛀是指昆虫蛀食书叶以后在古籍中留下的圆形或曲线形蛀洞、蛀痕。

●鼠啮
即鼠类动物啮食对书叶造成的损坏。

鼠啮主要表现为在书叶四周造成缺损,面积大小不一。

此外,书中大多伴有鼠溺侵蚀造成的生霉、粘连现象,往往形成书砖,对书籍造成较大伤害。

经过鼠撕咬过的书叶,多数成片损坏,造成部分书叶的缺失。

多发生在书籍四周,往往是垂直码放在一起的书一起受损。

4、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害
主要指过度使用造成的磨损、不慎撕裂以及因此造成的书叶缺损等人为因素的损坏。

●絮化
指古籍四周纸张纤维蓬松呈棉絮状。

其产生原因是书籍在保存、流通过程中受到过度的摩擦所致。

絮化可使书叶病变区域的纸张强度降低直至全部丧失。

●撕裂
这是人为因素对古籍造成的最常见的损害。

裂口的长度有的长,有的短,裂口的边缘有的整齐,有的凸凹无序。

●缺损
书叶残缺有自然原因造成的,如因水浸、霉变、大面积虫蛀、纸张老化、磨损以及鼠害造成的残缺等等。

也有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残缺,例如撕毁,这是古籍中经常能够见到的。

●烬毁
火后一般古籍书叶上会残留火烬痕迹,由于多数火烬古籍曾在灭火时
被水浇过,所以曾被火烬的书籍大多也有和霉变、粘连、变形等破损情况复合发生的。

烬毁的书籍一般都比较脆,烧过的地方颜色较深,且一碰即碎。

皮破、断线
书皮、装订线的破损、断缺,这是古籍中最常见的破损。

针对以上分析,对古籍的保护有预防性保护与治理性保护。

因此,要对古籍做到妥善保存与科学保护,两者相结合,在研究古籍损坏的内外因素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措施,使古籍免受损坏或减慢其损坏速度。

分析和认识古籍破损的原因及类型,对已遭到破坏的古籍进行及时修复,尽量恢复其原状,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