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安遗址第一期遗存_梁会丽-201404考古与文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遗物均为生活用器来看,第一期遗存应为居住 址。
地区的发 掘 中 也 较 为 多 见,如 吉 林 市 东 团 山 遗 址[4]以及集安 洞 沟 古 墓 群[5] 等。 加 之 在 该 遗 址
试论新安遗址第一期遗存
75
中出土有五铢、大泉五十等铜钱,由此判断第一 期遗存的时代大致处于汉魏时期。
三、出土陶器的文化因素构成分析
期遗存陶器以盆罐类形体较
大的 平 底 器 物 为 基 本 组 合,
均为平 底 器,不 见 三 足 器 和
壶
H43∶ 3
豆类。陶 器 胎 体 较 厚,胎 质 较为粗 糙,多 数 夹 有 肉 眼 显
见的粗砂颗粒,多见侈口罐、
横桥耳罐、小孔甑、深腹盆等
器类,器表多经磨光,陶色不
夫 余
G2∶ 3 H59∶ 1
74
研究与探索
新安遗址 有
其它遗址
二、遗存文化特征与年代
耳
从遗 迹 性 质 来 看,第 一
筒 形 罐无
耳
G1∶ 8
期遗存 多 见 灰 坑、灰 沟 等 遗 迹,分布无规律,遗迹内填土 均为一 次 性 堆 积,内 中 包 含 物大多为残破的手制夹砂陶
片,可复原器物极少,这与发
高 句深 丽腹
罐
现有 大 规 模 高 等 级 组 建 筑、 并使用大量板瓦、筒瓦、瓦当 以及鸱尾等高规格建筑饰件 的第二 期 遗 存 有 着 天 壤 之 别。从出 土 遗 物 来 看,第 一
沿为棱角 分 明、与 胎 体 同 厚 甚 至 更 加 宽 厚 的 方 唇,口 径 大 于 或 等 于 器 高,器 类 以 束 颈 罐、多 孔 甑、深腹盆为主,流行使用对称的横耳,以截面呈 长方形、形态宽扁的桥耳居多,另有部分为截面 呈圆形的环耳,多用于甑、深腹盆等大口器物的 最大腹径处。如陶甑 G2∶ 3,上腹微鼓,下腹斜弧 内收,最大径处有两个对称的横桥耳,甑孔密集, 分布大多无规律,孔径约 0. 8、口径 28. 8、器高 26. 4 厘米,与东团山遗址[10]H102 出土的深腹罐 形制相同; 又如深腹盆 H59 ∶ 1,中腹部有对称的 横桥耳,口径 34. 4、器高 20. 8 厘米,与东团山遗 址 H4 出土的同类器如出一辙。
鼓腹罐。泥 质 灰 陶 或 黑 皮 陶,形 体 较 大,胎 体相对较薄,器表往往有方格纹、指甲纹、波浪纹 等装饰纹样。
钵。方唇或圆唇,敞口,直壁,平底。 除上述器类外,还出土少量缸、盅、盘 等 器 物。通过上述主要器类,我们可看出新安遗址第 一期遗存包含多种文化因素。 ( 一 ) 高句丽文化因素 新安遗址第一期夹砂陶器中,出土数量最多 的是口沿外侈、中部微鼓的 A 型深腹罐和筒形 罐,这类器物普遍口径与底径相若,器高大于最 大腹径,为高句丽文化遗存中常见的陶器,通过 对第一期出土完整陶器及残破的陶器口沿统计 得知,该类陶器约占陶器总数的 60% 。该类器 物见于辽宁桓 仁 五 女 山 城 第 三 期 文 化[6] 以 及 吉 林集安高句丽墓葬[7]之中,在辽宁新宾永陵南城 址[8]也有出土。此外,肩部有两个对称竖桥耳的 筒形罐亦常见于上述几处遗址。 另一 件 砂 粒 稍 小、火 候 相 对 较 高 的 陶 壶 H43∶ 3,形态相对工整,经慢轮修整,具有斜直的长 颈,球形腹,腹中上部有四个对称分布的横桥耳, 耳形偏于扁平宽薄。在集安云峰水库淹没区高句 丽墓葬[9]、集安洞沟古墓群中,出土过与之相似的 器形; 在永陵南城址的发掘中,于第四期文化即高 句丽文化层中亦出土了一件相同形制的陶壶。 ( 二) 夫余文化因素 第一期的侈 口 夹 砂 褐 陶 中,有 一 类 大 口,口
笔者在 2009 年对新安遗址的考古发掘中, 于该遗址中 辨 识 出 三 个 时 期 的 遗 存[3]。 此 次 发 掘使新安遗址再一次为学术界关注,而在该遗址 中新发现的时代不同于渤海的遗存,使我们不得 不对新安遗址重新认识。本文通过此次发掘所 获材料,就新安遗址第一期遗存的相关问题作一 粗浅的分析。
均,多呈黄褐和灰褐色,形制 上以方 唇 侈 口 最 具 特 征,此 外亦见 少 量 泥 质 灰 陶 器 残 片,多为形体较大、胎质轻薄
的拍印方格纹陶片。这种以
夹粗砂褐陶为主的陶器群与
汉
第二期遗存成熟的轮制泥质
灰陶无论材质和工艺都看不
1、2. 桓仁五女山城 3. 集安七星山 M96 4. 集安上活龙 M2 5. 集安云峰水库 6. 集安洞沟 M196 7 ~ 9. 吉林东团山 10、11. 吉林鹿场
由此可见,新 安 遗 址 出 土 的 这 一 类 陶 器,应 与东团山遗址相同,均属于夫余文化的产物。
从已发掘的诸多夫余文化遗址出土遗物可 知,夫余文化陶 器 的 基 本 组 合 是 壶、豆、罐。其 中,由汉书二期文化传承而来的具有长直内收的 颈部的杯口壶,由于出土遗址广、数量多,成为夫 余文化的典型器形,汲取汉文化精髓演变而来的 柱把豆也 是 诸 多 夫 余 文 化 遗 址 中 常 见 的 器 类。 而在新安 遗 址,上 述 常 见 的 几 类 器 物 却 并 未 发 现,出土的几件大口罐、多孔甑等以往也只在东 团山等为数不多的几处夫余文化遗址中有所发 现。可见,夫余文化因素在新安遗址中所占成分 并不多,具有夫余文化主流性质的器物并未被此 地过多接纳。
如拍印网格纹陶器,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多 见于在吉林市的龙潭山、东团山一带的夫余文化 遗址中[11],从 器 形 上 看,是 夫 余 文 化 产 物 无 疑。 最近在龙 潭 山 鹿 场 遗 址 也 有 大 量 该 类 陶 片 出 土[12],也 应 是 同 一 类 器 物。 而 在 集 安 国 内 城[13]、将军坟西南建筑遗址[14]等出土的高句丽 时期网格纹板瓦,也应是受汉文化因素的影响。 又如垂 幛 纹,由 汉 代 画 像 石 上 的 帷 帐 演 变 而 来[15],是高句丽陶瓷器之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在 鲜卑等其他边疆民族文化器物上也经常可见,是 典型汉文化因素的体现。
( 三) 汉文化因素 汉武帝元封三年( 公元前 108 年) ,在朝鲜半 岛北部和 中 部 设 立“汉 四 郡 ”,其 中 的 玄 菟 郡 初 设于今朝鲜北部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 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管辖高句丽、夫余等族。 随着汉王朝在这一地区的郡县统治,大量汉地官 吏、商 贾、农 民 等 陆 续 迁 入,带 来 了 先 进 的 生 产 力,同时也对该地区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高句
考古与文物 2014 年第 4 期
73
试论新安遗址第一期遗存
梁会丽
(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 长春市 130033)
关键词: 吉林省 抚松县 新安遗址 汉魏时期 摘要: 2009 年发掘抚松新安遗址时,新发现一期早于渤海时期的遗存,暂命名为第一期遗存。它的发现填补了该 地区考古发现的一项空白,也使学术界对新安遗址的时代和性质有了重新认识。本文通过对考古发掘材料的分析,对 新安遗址第一期遗存的文化因素及性质等做一初步研究。 KEY WORDS: Jilin Province Fusong County Xin'an Site Han&wei Period ABSTRACT: In the 2009,excavation of the Xin'an site in Fusong county,remains that pre-date the Balhae period have been found and were named the first phase remains. The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points to a new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date and nature of the Xin'an site in scholarship.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components and nature of the Phase I remains at the site.
新安遗址发掘出土的第一期陶器,器类较为 丰富,既有胎体厚重、夹粗砂、器表略显粗糙且陶 色不均的褐陶,又有胎质相对轻薄、细腻、器表光 洁的泥质灰陶。主要器类的特征如下。
筒形罐,出土数量较少。方唇或圆唇,侈口, 腹部微鼓,大平底,口径和器高均在 15 厘米左 右,如 G1∶ 8。
长颈壶,出土数量较少,但特征明显。圆唇, 直颈,鼓腹,上腹部有四个对称分布的横桥耳,如 H43∶ 3,口径 10、高 20 厘米。
76
研究与探索
丽建国后,新安遗址所在地虽处于高句丽的辖区 内,但汉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早已深入人心。
第一期陶器 中 的 泥 质 灰 陶 瓮、罐 类 器 物,虽 未见完整器,但陶器残片特征明显,均为器形工 整的轮制陶器,器表光滑,胎质轻薄,并施有拍印 网格纹、戳点纹、垂幛纹或刻划波浪纹等各类纹 饰,与前述陶器特征极为不同,具有明显的中原 汉文化因素。汉王朝在东北地区的郡县统治,使 东北地区的多个文化区都受到了汉文化或多或 少的影响,中原文化的先进性使这种影响被广泛 而持久地接纳,并逐渐融入东北各民族,成为他 们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期遗存以方形或长方形灰坑为主,另有 部分圆形 或 椭 圆 形。 方 形 灰 坑 形 制 规 整,直 壁, 平底,边长多在 2 ~ 2. 5 米、深 0. 5 ~ 0. 8 米,坑内 填土大多为质地坚实的一次性堆积,土色较深, 常夹杂较多黑灰和炭屑,坑底或坑内填土中往往 出土 较 多 残 碎 较 甚 的 夹 砂 陶 片。 灰 沟 形 制 均不 甚 规 则 ,宽0 . 5 ~ 0 . 8 、深0 . 5 米 左 右 ,亦
新安遗址位于吉林省抚松县,坐落于头道松 花江北岸山坳之中,为上世纪 80 年代发现的一 处遗址。由于遗址内发现了典型的渤海时期莲 花纹瓦当、布纹瓦等遗物[1],并在遗址周边发现 貌似城墙的遗迹,而被确认为一处渤海时期的城 址,并命名为新安古城遗址[2]。在之后的调查和 试掘工作中,由于仅发现了渤海时期遗存,该遗 址被认为是一处时代及文化属性单一的遗址。
源自文库
出紧密的衔接。由 此 可 见, 新安遗 址 第 一、二 两 期 遗 存 间既不 存 在 时 代 上 的 一 致
包含较多夹砂陶器残片,个别灰沟内发现有局部 性,也无前后相继的传承性,可见二者的形成存
用火烧烤的迹象。此外,还发现以竖置的片石砌 在着较大的时间差。
边、内中用火的露炊遗迹。出土遗物以陶质容器
此外,在制 作 工 艺 上,这 些 陶 器 也 与 东 团 山 遗址出土的同类器物相同。这类陶器多为手制, 器形不甚规整,胎体夹粗砂颗粒,器表以泥浆涂 抹并经一定程度的打磨修整,器物表面往往陶色 极不均匀,呈现黑、灰褐、黄褐、红褐等色泽具有 强烈反差的块状斑驳,这是烧造过程中因火力不 均且温度较低造成的,其中部分不排除是使用过 程中因长期多次的高温烤炙形成的痕迹。
一、第一期遗存的发现与辨识
2009 年的发掘区处于一处高出地面 2 米左 右的高埠之上,发掘前地表可见大量渤海时期的 残碎瓦件和轮制泥质灰陶片。其间偶见少量胎 体较厚、胎质较粗、火候亦较低的夹砂褐陶残片, 但因数量较少,且残碎严重看不出器形而使得其 在此前的多次调查发掘工作中未被重视。
发掘之初,渤海时期的遗存因出土量大而备 受关注。在第①层与第②层( 渤海时期遗存) 的 发掘过程中,与轮制泥质灰陶片共出的夹砂褐陶 残片一度被认为是与前者同时代而具有不同文 化因素的遗存。当发掘至第③层时,泥质陶片已 基本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陶色不均的褐色系 夹砂陶器残片。这些陶片大量出土于地层第③ 层、以及开口于第②层和第③层下的灰坑等遗迹 单位中,胎体普遍较厚,多数夹粗砂,器形小于上 层地层和遗迹单位中所见的泥质灰陶器。鉴于 这一层位中的遗迹以灰坑为主,不同于上一层以 房址为主 的 渤 海 遗 存,包 含 的 陶 片 特 征 也 不 一 致,我们判断它是时代早于渤海时期的独立的一 期遗存,因其处于该遗址的最底层,也就成为新 安遗址中时代最早的遗存,在尚未明确其时代和 文化属性前,我们暂将其命名为“新安遗址第一 期遗存”。
素面的夹砂褐陶在东北地区青铜至铁器时
为主,多为手制夹砂陶,部分经慢轮修整,另有少 代是常见的器类,延续时间较长,制作工艺方面
量泥质陶器,此外,还出土纺轮等陶质工具,以及 的特征也趋于一致。从第一期遗存中已大量使
小型石器、铜器和铁器。该期遗存虽无能明确为 用铁器这一点可知,其时代处于成熟的铁器时
房址的遗迹,但从已发现的遗迹性质,以及出土 代,上限应不早于西汉。方唇侈口的陶器在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