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雁冰:“无产阶级艺术决非仅仅描 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 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一种适应于世界的 艺术”。(《论无产阶级艺术》) 3、要求作家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革命感情。 恽代英:“倘若你希望做革命文学家, 你第一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 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 情,才会有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引起了中国共产党有关领 导的注意,他们指示创造社、太阳社停止对鲁迅等 的攻击,随后一些动员作家开始与鲁迅联系,酝酿 成立统一的左翼组织。
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1930年,在共产党的指示下,创造社和太阳社停 止对鲁迅和茅盾的攻击,并且出于团结作家的目的, 在1930年3月2日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 “左联”)。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 超、李初梨、彭康、蒋光赤、钱杏邨、田汉、阳翰 笙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郭沫若、茅盾、郁达 夫都参加了左联。会上根据前苏联“拉普”(俄罗 斯无产阶级作家联盟)和日本“纳普”(全日本无 产阶级艺术联盟,改组后成为“全日本无产阶级艺 术团体协议会)纲领而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 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 要讲话,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 学总结。
鲁迅反对抽象地看待“人”和“人性”, 反对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人的感情,他从唯 物史观出发,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 察,从而确定了人的阶级性。 代表性文章是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和出 汗》
二、关于 “文艺自由”的论争
这场论争的中心是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论争的 内容比前次更复杂,也更尖锐。挑起这场论争的是 胡秋原和苏汶。从1931年12月起,胡秋原自称 “自由人”,在《文化评论》等刊物上,发表《阿 狗文艺观》、《勿侵略文艺》、《钱杏邨理论之清 算与民族文学理论之批评》文。他以左右开弓的方 式,以“不主张只准某一种文学把持文坛”为名, 既批判国民党的“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也反对 “左联”。他要求文艺的“民主”“自由”,提出: “文艺虽然不是‘至上’,然而决不是‘至下’的 东西,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留声机,那是艺术的 叛徒”。
3、来自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 响。诸如前苏联文学、日本左翼文学、 西方的辛克莱等的作品的影响。
二、“革命文学”家的基本理论及“革命文 学”论争:
1、倡导者首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任务。他们赞同 美国作家辛克莱的主张:“一切艺术都是宣传。 普遍地,而且不可避免地是宣传;有时无意识地, 然而常常故意地是宣传。” 在这种观念下,他们 认为文学应是工具。他们乐意于把文学作为政治 传声筒,甚至认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形式是不可避 免地要接近口号标语。
3、对革命作家自身的建设,倡导者们也提出了初步 的意见。他们认为“我们的文学家,应该同时是一 个革命家”,他不仅要“表现社会生活”而且要实 践地“变革社会生活”。为此,作家也要改造思想, “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根性”。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们当时对小 资产阶级作家思想感情的转变,看得过于容易,认 为,“不怕他昨天还是资产阶级,只要他今天受了 无产阶级精神的洗礼,那他所做的作品就是普罗列 塔利亚(无产阶级)的文艺。”茅盾在《欢迎〈太 阳〉》一文中,就指出了他们的缺点,他希望新作 家“先把自己的实感来细细咀嚼,从那里榨出些精 英,灵魂,然后转变成文艺作品。”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第一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 时期,也称为30年代文学。决定这一 时期文学面貌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他们构成 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在这两股文学潮流中,民主主 义、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是传承了五 四文学的个性主义、人道主义、 “人的文学”的潮流,而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则是新兴的潮流。
“左联”的历史贡献: 1、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鲁迅 等参加了中国自由同盟、济难会等进步政治 团体,站在反蒋斗争的前列。1931年九一 八事变后,“左联”又成为推动民族救亡运 动的积极力量。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其他左翼团体 一起,挫败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使马 克思主义和革命文化,在30年代得到进一步 传播。
2、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大力倡 导 导。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共两 党分裂,国内阶级分化加剧,无产阶级 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使命,促成了新文 学队伍的重新组合。如创造社的郭沫若, 在宣布了接受马克思主义后,文艺观发生 了急遽的转变,提出“我们对于浪漫主义 也要取一种彻底反抗的态度。”
第二节 文艺论争 一、关于文学的“人性论”的论争
这场论争(1928年—1930年)发生在左 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1903年— 1987年)之间。他反复地宣扬“文学是没有 阶级性的”。既然如此,当然就没有无产阶 级文学。梁实秋还提出资产是文明基础,文 学是少数天才创造的,“大多数就没有文学, 文学就不是大多数的”。
3、开展了对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批判, 积极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著作,重视文 艺批评工作,开展文艺大众化讨论,在论争 中建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4、促进了文艺创作的发展。无论在诗歌、 小说、戏剧、散文各领域,左翼作家的创作 都有重大的成果,培育了一批文坛新秀;也 推动了整个30年代文艺的繁荣。
2、倡导者们既然以“革命文学”的发动者 自居,就必然要对文坛各家进行阶级分析 和政治排队,以便弄清敌友,展开斗争。 他们深受当时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 认为中国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因而 阶级阵线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家的 对立,前者是革命的,后者是反革命的, 没有中间阶级也没有同盟军。因对革命认 识上“左”的偏差,他们便把批判的矛头 指向了新文学的主将鲁迅,引发了鲁迅等 与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的论争。
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 写实主义的文学”。
到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当时亦 称普罗列塔利亚文学,或普罗文学)运动 达到了高峰,形成了一股无产阶级革命 文学潮流。
30年代革命文学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和原因: 1、马列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
“五四”以来,由于思想的大解放, 马列主义思想得到了一些作家的接受, 除了中共党员作家蒋光赤之外,后期创 作社从26年起,逐渐变成提倡革命文学 的社团,如郭沫若在此时文艺观就发生 了急遽的转变。
左联的刊物,包括创刊于左联前的《创 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 和创刊于左联成立之后的《拓荒者》(蒋 光赤主编)、《萌芽》(鲁迅、冯雪峰主 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北 斗》(丁玲主编)、《文学月报》(姚蓬 子、周起应主编)、《光明》半月刊(洪 深、沈起予编辑)以及秘密发行的《文学 导报》(创刊号名《前哨》等。
他们认为阿Q的时代已死,表现死去了的 时代的作家,便不具有现代性。他们认为新 兴阶级负有批判旧世界的使命。在批判中他 们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态度,如给鲁迅扣上 了“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二重性 的反革命的人物”的大帽子。为此鲁迅发表 了《醉眼中的朦胧》、《我的态度气量和年 纪》、《革命咖啡店》、《文学与革命》等 文章,不客气地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作家 暴露的种种错误,并对有关革命和文艺的不 少问题提出了中肯的论断。
广大文艺青年受政治上国共合作后革 命形势的鼓舞,都不同程度地接受革 命的影响。沈雁冰、郭沫若、成仿吾、 应修人、潘漠华等作家纷纷投入革命 斗争。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也南 下广东。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中 更要求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 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并指 出时代所要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 阶级说话的文学”,
第一节 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一、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
早在1923年—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 文学倡导。代表人物是邓中夏、恽代英、 瞿秋白、肖楚女等。他们通过《新青年》 季刊、《中国青年》周刊、《民国日报》 副刊《觉悟》等宣传革命文学主张。
他们的主张是: 1、新文学应该是革命的文学。 邓中夏:新文学应该是“警醒人们 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和鼓吹人们使他 们有革命的勇气”。(《贡献于新诗人 之前》) 2、强调文学的阶级性。 蒋光赤:“因为社会中有阶级的差别, 文化亦随之含有阶级性”(《无产阶级 革命与文化》)
苏汶(即杜衡)当时也站出来为胡秋原助阵。 他谑称自己是“第三种人”,虽想认真从事 创作工作,但在当时自由派和左翼的纷争中, 没有说话的余地。在《关于〈文新〉与胡秋 原的文艺辩论》一文中,为胡秋原辩解,展 开了论战。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 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接着又发表 《第三种人的出路》、《论文学上的干涉主 义》等。他反对“阶级文学的观念”,认为 如果要为某一阶级服务,就会使文学变成 “人尽可夫的卖淫妇”。
针对他们的观点,茅盾提出了批评,他认为 “光有革命热情而忽视文艺的本质,”,会形成 “标语口号式的文学”,鲁迅在1928年的“革命 文学论争”中,对那种片面强调文学的宣传作用 而抹杀其审美特征的文学主张,和那些内容空洞 技巧拙劣的标语口号作品,当然也很反感。他并 不否认文学有宣传作用,但他认为革命文学“当 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着挂招 牌。”因为他看来,“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宣 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 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 ··· 就因为它是文艺。”鲁迅的意见是辩证的、实事 求是的,可惜在并未引起重视,反而受到批判。
1926年《创造月刊》创刊后,创造社转 向的趋势十分明显。已不再是一个“为 艺术”的流派,而逐渐变成提倡革命文 学的社团,这就是后期的创造社。
1927年底,蒋光赤、钱杏邨、孟超 等组成“太阳社”,并在1928年出版了 《太阳月刊》。这个社团同样以提倡无 产阶级文学为使命,此后这两个社团的 重要文章,有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 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 命文学》、蒋光赤的《关于革命文学》、 钱杏邨的《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由 此引起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另一类作品是以知识分子革命者为主人 公,写他们的革命生活,往往同时写他们的 恋爱生活,写革命与恋爱的种种纠葛。
在众多的创作中,鲁迅的杂文,茅盾的《子 夜》,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田汉、 洪深的剧作,以及叶紫、柔石、殷夫等青年 作家的小说、诗歌作品,都代表了左翼文坛 的重要收获。此外张天翼、沙汀、艾芜、萧 军、萧红等都得到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作家 的帮助,并成为后来左翼文坛创作的中坚力 量。
在30年代,左翼作家专指参加无产阶级 文学倡导运动的,参加“左联”的,和赞同 无产阶级文学的作家。 初期左翼创作在题材上和指导思想上,都 表现出新的特点。题材上,多表现在共产党 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描写工农的生活。在创 作中,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其中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对他们创作影 响最大。作品中人物的阶级属性一般比较鲜 明,阶级斗争成情节的主要框架。
茅盾也在论争中发表了《从牯岭到东京》等 文。他在1927年至1928年上半年,创作了 《幻灭》等三部中篇,也曾受到倡导者的批 评。因此,茅盾的反批评更多涉及文学创作 问题。他不同意把描写幻灭、动摇等革命过 程中的消极面,视为作品甚至作家的“落 伍”,同时对他们的标语口号化,做了尖锐 的批评,认为与其“空着肚子顶石板”,不 如去写自己熟悉的小资产阶级题材。
“左联”的成就与不足:
“左联”从1930年初成立,到1936年初自动解散, 几年中积极提倡和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于中 国现代文学历史的发展,是起了推动作用的。但也 存在着缺点、错误:在政治上,受到当时“左倾” 路线的影响,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 存在宗派主义、关门主义,把作家团体当成政治组 织;文艺理论上,照搬前苏联革命文学理论,所谓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将 文学政治化,忽视文学的本体特性;文学创作上, 在某些作家中存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 化的倾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