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的工业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评论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评论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状况及其评论摘要:1895年—1937年是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近代工业虽然处于外国工业与本国传统手工业的夹缝中生存,但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就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通过对资本、市场和矿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原因分析,得出中国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外国资本的压抑是造成这种状况的结论。

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下的中国,能在极其艰难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发展到这一境况实属不易。

关键字:中国近代工业业1840年—1895年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

这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它揭开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序幕.从1895年起,中国的工业化开始步入发展阶段.一 1895—1936年,中国近代工业出现三次发展浪潮。

近代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三次浪潮的时间迄止点为1895年—1914年-1927年—1937年,分别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日本侵华战争。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1895—1913年。

中日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中国工业的初步发展时期。

在这19年间,近代工业发展成马鞍型(如下图)图中看出,1895—1989年,出现设厂高潮:1899-1904年,呈现低潮,主要原因是外资设厂多,民族工业受到挤压陷入低潮:1905-1908年,由于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私营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出现高潮:1909-1911年,中国工业再次跌回低谷;1912—1913年在辛亥革命政治热潮的推动下,民族工业再次呈现高潮。

第二次浪潮出现在1914—1927年,这时期又被称之为私人资本近代工业的‘黄金时期’,是中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

第三次浪潮出现在1928—1936年,南京过明政府成立后,大力发展公家资本主义,并使之处于垄断地位。

清政府的介入,使工业发展再次掀起高潮,称之为中国近代工业的第二次“黄金时期”。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上,习近平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 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①。

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之路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坦荡之路,它是经过万千磨难,流血牺牲,千淘万漉才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

1.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之路,可以以新中国的成立为时间点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工业化问题实际上是与中国的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等问题结合在一起,成为当时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

而没有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使之获得充分发展的可能性,有待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在全中国境内的实现”②。

这里,毛泽东明确的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就要首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要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得以巩固,就要争取在中国实现工业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而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磨难,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虽然在旧的社会秩序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仅是在历史大潮中的被动的一个适应和最低程度的反映,与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相去甚远,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不可能实现和完成工业化而进入现代发达国家的。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具备了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条件,这片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古老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征程。

我们可以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工业化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49至1978年可视为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1979年至今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阶段。

中 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知识点梳理

中 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知识点梳理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历程是一段波澜壮阔、曲折前行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艰难转变。

19 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被动卷入世界工业化的浪潮。

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工厂,虽然客观上带来了一些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本质上是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和掠夺。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工业,以及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封建制度,最终以失败告终。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他们主张通过发展民族工业来实现国家的富强。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如张謇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创办保兴面粉厂等。

这些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艰难,但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国初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轻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民族工业再次陷入困境。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通过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的工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设施大多被日军摧毁,大量工厂内迁,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生产,为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一五”计划期间(1953 1957 年),国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等,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

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作者:韩保江杨丽来源:《改革》2019年第07期内容提要: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可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快速推进期、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期四个发展阶段。

通过分析各阶段的增长动力和结构特点,可归纳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经验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政治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制度前提;坚持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关键举措;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路径;坚持发展理念创新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理论先导;坚持战略与规划引领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方法;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是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424.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3-7543(2019)07-0005-11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工业化史。

工业化既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路径,又是其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和内在基础。

梳理新中国70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客观认识我国工业化与经济高速增长之间的内在机理,不难发现工业化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新中国70年工业化历程与发展成就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和砥砺前行,我们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世界工业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从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70年的工业化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工业化初期:发展工业成为“重中之重”1949~1978年,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初期”,是我国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从无到有并快速发展的时期,可分为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和工业化起步、工业化徘徊发展三个阶段。

1.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在政治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获得自由和解放。

中国工科的发展历史

中国工科的发展历史

中国工科的发展历史:一、古代技术传承中国作为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的技术传承。

在古代,中国的工程师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将各种技术发扬光大,如冶铁技术、制瓷技术、纺织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中国古代的工业和手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近现代工业化起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接触并引进西方的工业生产方式。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近代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这个阶段的技术引进为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三、20世纪后的大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工科教育,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工科的发展,建立了大量的工科院校,培养了大批工科人才。

这个阶段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改革开放后的高技术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进入高技术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高技术的投入和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工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五、现代工科的多学科交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工科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

中国的工科教育也开始注重跨学科的培养和发展,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六、创新驱动与智能制造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工科发展也开始注重创新和智能制造。

中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大数据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和发展。

七、绿色工程与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绿色工程和可持续发展。

在工科领域,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研究和应用。

例如,在能源领域,中国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交通领域,中国鼓励发展电动汽车等环保出行方式。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ppt.

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ppt.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对 经济 外进行殖民扩张
思想
经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等思想解放运动
传统儒家思想(理学)居 主导地位
差异原因: 社会环境不同(国情不同):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 各个领域。
2.中、苏工业化的比较(共同点) 材料: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 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 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就不可 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 世界资本。 ——《斯大林全集》 材料:“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 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 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 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工业化进程 中的共同点。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说:“现 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 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实现 工业化是唯一出路,也是全国人民梦寐 以求的伟大事业。
中国的工业化要指出造成中、英工业化差 异的主要原因。 18世纪60年代英国 政治 经济 19世纪60年代中国
思想
差异原因:
拓展深化:完成下面的表格,简要指出造成中、英工业化差 异的主要原因。 18世纪60年代英国 政治 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 19世纪60年代中国 君主专制、半殖民地社会, 统治危机严重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 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历程

⑵消极方面:(基本否定)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而不能为 国求强; ③民用工业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 社会求富; 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 ⑤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管理腐朽,生产效率低下。 总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没有改变 中国继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
1.近代前期(1840~1919)近代化总结 道路:是照搬西方模式资本主义化道路 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结果:没有实现近代化 启示: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曲折,然而具有很强的生 命力,一有机会就发展。(过程) 2.实现近代化必需扫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大障 碍(阻力) 3.必须走自已的路,照搬西方模式是不能成功的 (结果) 4.由于资本主义不能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不能领导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影响)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 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4、快速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 5、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 6、陷入绝境——解放战争时期; 7、获得新生——新中国成立
分析民族资本主义主要特点有哪些?
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难以走独立发展道路;缺乏资本原始积累。
1、兴起: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双重压迫, 2、结构: 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
所 占 比 例
根据此曲线图,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 历程,最后走向了什么样的归宿?
1860 1870
1895
1912 1914 1919
1927
1937
1945
1949 1952 1956
时间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及影响)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概览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概览

a b D G!5)p q r s t u工业化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有两大主题:民族独立和近代化。

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中国人民为了国强民富对工业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地主阶级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掀起了封建性质的洋务运动,中国的工业化开始起步;民族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的口号下,发展民族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得到一定程度发展;无产阶级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逐步加速,取得巨大成就。

下面就从这三个部分介绍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进程。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起步:“自强”“求富”———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解决内忧外患,清政府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引进西方技术、维护统治的洋务运动。

73(一)洋务运动工业化概况时期企业作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口号:“自强”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后期(19世纪70—90年代)口号:“求富”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1.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积累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4.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洋务运动在工业化方面的特点1.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2.依靠力量:主要是政府投资。

3.企业特点:军事工业:封建性的近代企业,主要由政府出资,官吏经营,衙门式管理,不考虑经济效益。

近代化特征:机器生产。

民用工业:封建性的近代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办厂方式: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

管理方式:封建官僚衙门式管理。

近代化特征:机器生产;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有一部分私人投资、以追求利润为目的、雇佣劳动力)。

4.分布特点:集中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通商口岸城市。

中国近现代工业革命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工业革命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工业革命归纳总结近现代工业革命,是指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在工业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由传统农耕社会逐渐转型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社会。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对近现代工业革命的归纳总结。

一、政治方面近现代工业革命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王朝衰落的背景下,中国的国家整体弱小,国内社会动荡不安。

因此,为了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中国的政治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在晚清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包括君主立宪、法治等。

这些思想和理念为中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支持。

二、经济方面中国近现代工业革命的核心就是经济的现代化和工业化。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无法满足人口增长和市场需求,工业化转型势在必行。

工业革命推动了以煤炭、铁矿石和纺织业为主要代表的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中国开始兴修铁路、发展民族资本、引进外国技术等措施,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此外,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方面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首先,工业革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农民工投身于城市工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其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相对固定,而在现代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增加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同时,随着女性的参与工业生产,妇女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工业革命是一个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通过政治改革的推动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成功完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同时,该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近现代工业革命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将继续在工业领域迈进,不断实现更大的发展。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完整版)007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完整版)007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赋税制度①内容A、“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实行,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B、“初税亩”: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实质是默认土地私有。

C、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在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向国家交纳赋税,服徭役、兵役,或交纳更赋代役。

D、租庸调制:隋唐实行。

即向农民征收田租、人头税,并可纳绢(或布)代役。

E、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实行,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F、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募役法实质是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实质是按亩纳税。

G、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徭役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

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H、地丁银:清朝雍正帝在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基础上,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特点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比例越来越小。

B、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

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D、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银代役。

E、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

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课以重税。

2.重农抑商政策①表现强调以农为本,商业为末;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课以重税。

②认识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决定的。

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

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并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该政策限制商业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经济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整理版]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

[整理版]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艰难历程(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提出《资政新篇》:1859年冬,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

洪仁玕主张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二)洋务企业: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归宿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条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

(2)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

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12—1919年)(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至194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割裂的时期。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门户,并接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剥削。

中国传统经济体系遭到了破坏,国内市场被外国商品所占据。

中国在这一时期主要依赖农业为经济支柱,工业产值贡献较少。

第二阶段:1949年至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此期间,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工业化。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的主体,私有经济几乎被消灭。

同时,农业也通过农村集体化改革得到了发展,粮食产量明显增长。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三阶段:1978年至20世纪末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经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迅猛,特别是经济改革的地区(如广东、浙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私营经济逐渐崛起,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农村改革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有所增长。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大国和商品贸易大国。

然而,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总的来说,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封闭自给到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中国经济从一个不发达的农业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与资本积累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与资本积累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与资本积累近现代工业化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资本积累的关键过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积累了大量资本,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中国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与资本积累。

一、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初期中国的近现代工业化起步较晚,但其进程却是逐渐加速的。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工业革命先导,如轮船、纺织、矿山等行业的兴起。

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国对现代工业化的需求。

中国人开始接收西方的技术和观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也受到了许多限制。

首先,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许多投资者更喜欢从事土地和农产品的交易,而对工业领域的投资较为保守。

其次,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政策和落后的经济体制也对工业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和对外贸易的限制阻碍了工业品的引进和发展。

加之,社会不稳定和对外侵略的威胁,使得产业资本准备不足,影响了资本积累的速度。

二、近现代工业化进程的推进20世纪初,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迈入快速推进的阶段。

这一推进得益于政府的改革和外来资本的引入。

清朝末年,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

例如,设立了企业法、银行法等法律,并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此外,清政府还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西方工业技术,这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使得外国资本纷纷涌入中国。

外资企业以其先进的工艺和技术,迅速崛起并占据了中国市场。

这一过程虽然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但也导致了中国资本积累的不平衡。

由于外资企业的垄断地位,中国的资本积累主要集中在外来资本的掌控之下,而国内本土资本相对较弱。

这导致了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积累的不平衡。

三、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积累近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本积累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过程,既包括外来资本的积累,也包括国内本土资本的积累。

近代化与现代化

近代化与现代化
《基层组织选举法》《反分裂国家法》等
近代中国失去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1912年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24—1927年发动内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近现代史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发展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
1919至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和实践
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
维新派:启蒙思想到维新思想
革命派:民主共和“三民主义”
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新道德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1、十月革命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一次理论飞跃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专题复习:中国的近现代化
一、经济的工业化
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化
现代社会主义工业化
前提与基础: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被迫开放
洋务运动兴起,近代工业技术的引入
近代工业化的过程:
(时代,发展特征,内外因分析)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20世纪初期,进一步发展;
四、中国外交的近现代化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
1、晚清政府丧失独立自主外交地位,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危机加深;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外交失败,《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受帝国主义的共同支配;
3、国民政府继续代表帝国主义和本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没有独立的外交立场,雅尔塔会议美苏大国再一次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

高考历史中 国近现代工业化知识点2025版

高考历史中 国近现代工业化知识点2025版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知识点2025版在高考历史中,中国近现代工业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也展现了中国在追求现代化道路上的探索与努力。

接下来,让我们系统地梳理一下这部分知识。

中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开端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以及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先河,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

同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于工业生产。

这一时期,棉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涌现出了像张謇、荣氏兄弟等著名的民族企业家。

然而,中国民族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外国资本主义的挤压、封建势力的束缚以及军阀混战等因素,使得民族工业发展艰难曲折。

在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但一战结束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陷入困境。

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国民政府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一些基础工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再次受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化建设。

在“一五”计划期间(1953 1957 年),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苏联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建立了一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及现实意义

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及现实意义

近现代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及现实意义摘要:工业化是社会经济进展中不可逾越的时期,也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在于走上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合理的工业化道路。

人们在向往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进展目标之时,也为实现那个目标提出了一条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取得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那个以“大力进展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进展战略”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近20余年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体会总结,也是百余年中国近现代工业进展道路的各类探讨的结晶。

回忆和总结近代以来中国人为实现工业化而进行的各类探讨,关于咱们深切明白得和熟悉新型工业化道路或许并无裨益。

关键字:工业化道路工商立国新型工业化一、工业化道路的探讨:走向国富民强的战略选择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工业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冲击慢慢显现。

起初,最先进的中国人也只是看到了学习“夷之长技”————坚船利炮的重要和必要。

林则徐时期,中国人已经有了学习和成立新式军事工业的愿望,其直接目的还只是求强自卫。

自洋务运动开始,“师夷长技”由奏章转向购买和建造铁舰、洋枪。

洋务运动虽把新式技术和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引进中国,却又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将其置于封建官僚机构的操纵之下,束缚于旧的封建腐朽生产关系当中。

尽管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新技术的采纳而有所提高,但这种限制,操纵私人资本的方式,对中国民族资本的进展起着阻碍的作用,使它们不仅不能真正的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展开辟道路,反而使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加倍猛烈。

清末民初之时,进展资本主义工矿业的呼声越发高涨。

张謇批评以商立国的口号是皮毛之论,强调“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并提出“棉铁主义”的口号。

他以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壮大的棉铁工业,才能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才能操纵经济界之全权。

张謇的棉铁主义事实上是一个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的工业化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1

中国近现代史1

中国近现代史(一)重要知识点:一、主要任务1.民族独立2.近代化(资本主义化)——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核心是工业化二、四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三、影响1.不平等约—《南京条约》及附件、《黄埔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社会性质变化、革命任务变化、主要矛盾变化——民族危机加深3.表现:主权沦丧——司法、领土、税收等,自然经济瓦解,中国沦为西方列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四、各阶级反抗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目的:反抗压迫方式:暴力失败原因:内因——缺乏先进阶级领导外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2.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朝统治方式: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失败原因:内因——未触及封建统治制度外因——顽固派和外来侵略势力强大3.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目的:发展资本主义方式:改良——革命失败原因:内因——软弱性和妥协性外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五、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六、三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政府放松限制3.1912——1919——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详解:一、阶段特征(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中国侵略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军事上造成中国边疆地区的普遍危机,如甲午战争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基本完成,经济上大规模向中国输出资本,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各阶层为“救亡”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发展到新的高度: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机器大工业,一定程度抵制了外资侵略,但终究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由于自身软弱和顽固派反扑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分裂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14.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经济方面的新 变化主要表现在 ( ) A.社会经济开始陷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产生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能够在19世纪70年代 前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 C.洋务运动的诱导; D.外商企业的刺激。
D
2.《东瀛识略》记载:“茶固闽产,然只建阳、崇安数
邑。自成丰初请由闽洋出运,茶利益溥,福、延、建、
邵郡种植殆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际市场对茶叶的需求旺盛;
B.福建山区较适宜茶叶的种植;
C.种茶、制茶获利较为丰厚;
D.国内的长途贩运发展迅速。
解析:根据材料中“自成丰初请由闽洋出运”分析,题干 上的现象出现在咸丰年间,此时正值鸦片战争后,中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
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
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
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
A.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 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 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 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 ”, 说明中国的民族工业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贻来牟机器磨坊
地点: 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的工业化问题
1.近代企业:
(1)外商企业;鸦片战后出现;甲午战后发展(《马关条约》把办厂条约化、合法化)。

对中国民族企业起着阻碍和客观促进的双重作用。

(2)洋务企业:六十年代开始;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其破产。

是中国自己最早的近代企业,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工业革命。

其军事企业是封建性企业;民用企业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3)民族企业:①旧中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发展的春天。

②过渡时期(1949~1956年):合理调整工商业;银元之战、米棉之战、“五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获得新生。

(4)官僚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代表,产生发展于蒋介石统治时期;建国初没收。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3.新中国的工业化: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2)土地改革:1950,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一五计划:1953,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重点发展重工业)。

1957,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4)中共八大:1956,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世纪90年代,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业化的提出
1、1949年3月,在河北省今平山县西柏坡村,中共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革命胜利以后,
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时期;②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2、1953年,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编制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规定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二.我国工业化的主要历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工业化方面的特点:主要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
3、主要原因:政权巩固;经济恢复;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动;中共的正确领导;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苏联援助;抗美援朝的胜利。

4、工业化的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新中国的工业化在曲折中前进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特点: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
取得成就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基础;八大;
曲折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苏关系恶化。

(三)文革时期和两年徘徊(1966—1978)新中国工业化的重大挫折
1、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2、工业化特点:能源、国防科技、主要分布在内陆
3、原因:有所发展原因:周邓工作努力;广大干群对“左”的抵制。

损失原因:“左”倾错误泛滥
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90年代):工业化的调整和迅速发展新时期
1、工业化主要成就:
2、工业化的特点: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沿海——内地
3、主要原因:
A.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
B.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C.对外开放
D.重视科技教育
E.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