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12 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2024

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2024

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概述: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了培养具备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适应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需求的要求。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国际交流和素质教育等方面,详细介绍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正文:1. 课程设置a. 基础学科课程- 生态学原理课程,包括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与演化等。

- 生物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交叉学科基础课程。

b. 专业核心课程- 生态学方法与技术,培养学生的研究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 环境污染与修复,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诊断与解决能力。

c. 选修课程- 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 环境法与政策、环境监测与评价等相关交叉学科选修课程。

2. 实践教学a. 实习实训- 生态学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掌握生态环境特征。

- 生态种类调查与数据采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b. 实验教学- 生态学实验设计与操作,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 生态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生态问题的能力。

3. 科研训练a. 科研课题选择- 指导学生选择科研方向并熟悉相关文献。

- 提供多样化的科研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b. 学术交流- 鼓励学术报告、学术讨论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 推荐学生参与国内外生态学学术会议。

4. 国际交流a. 学生交换项目- 与国外著名大学的生态学专业进行学生交换。

- 增加学生的海外交流和学术合作机会。

b. 访问学者- 邀请国外生态学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和指导学生科研工作。

- 提供国际化的研究平台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5. 素质教育a. 学科外课程- 生态伦理、环境保护法等学科外课程的开设。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

b. 综合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组织生态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生态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生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生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

40 2 Ⅲ 研究报告
175000MX303 糖生物学基础
60 3 Ⅰ 闭卷考试
专 175000MX312 糖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40 2 Ⅱ 总结报告
业 主
175000MX313
生物化学研究技术与方法
60
3

总结报告
干 课
175000MX304
动物生态学原理
60 3 Ⅰ 闭卷考试
175000MX314 动75000MX310 法
60 3 Ⅰ
笔试
175000MX311 细胞生物学科学研究训练 40 2 Ⅲ 研究报告
175000MX302 基因组学与表观遗传学
60 3 Ⅰ 闭卷考试
细胞与遗传实验技术与方
175000MX310 法
60 3 Ⅰ
笔试
175000MX311 遗传学科学研究训练
生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710)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术型创新型生物学学术后备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 责任感,具有勇于追求真理和献身科学的敬业精神。 2.掌握坚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具有较深厚宽广、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3.了解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的动态和概况,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和参考资料, 以及用英文顺利交流和论文撰写。 4.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掌握本专业的学科思维逻辑和 基本研究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的科研、教学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4.论文评阅与答辩: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 方可进行答辩。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 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 等方面重点考查论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同时,考察是否得到一定 创新性的成果。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 ,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 得少于半年。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完 成 学 位 论文 工 作 各个环节,并通过论文答辩后记 6 学分。

生态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生态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生态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达到以下目标: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身心健康。

2、具有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勇于探索和创新;在野外调查中不畏艰辛,吃苦耐劳;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慎密,持之以恒。

3、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方向的前沿动态。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研究方向1、植物生态研究水生植物与其生活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种群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种群数量波动、群落动态与演替、逆境胁迫过程中水生植物的响应机制等。

2、动物生态研究动物亲缘群体及其识别,性选择、精子竞争、广义适合度、进化稳定策略等问题。

3、分子与进化生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进化,开展生物谱系地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研究。

4、外来种入侵生态研究外来种入侵途径及扩散机制,分析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危害。

5、污染与毒理生态研究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蓄积迁移和转化模式,以及对生物所产生的毒性与毒理学影响。

6、化学计量生态研究生态系统中化学元素的比例关系,探索区域C:N:P化学计量学格局及其驱动因素以及C:N:P计量关系与生物的关系。

7、恢复生态研究环境污染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机理,重建退化的水生植被,恢复湖泊与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探索治理水污染的新技术与方法。

三、学习年限1、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其中课程学习1.5年。

2、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半,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所有必修环节,以第一作者身份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SCI 刊物发表论文1篇。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专业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2个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学分;生态学一级学科通开必修课10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8学分;选修课7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071012 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071012 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贵州大学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23版)(学科代码: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主要从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开展研究工作,其研究对象包含了森林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包含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

重点开展森林植被、野生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个体适应性、人工林培育理论与实践、喀斯特植被恢复理论与方法、石漠化生态工程治理技术等。

本硕士学位点研究生招生培养设置四个学科方向招生培养。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生态学学科视野,严谨的工作态度,诚恳合作的求实创新精神,在生态学方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较宽的知识面、生产实践知识、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具有从事生态学教学、科研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专业人才。

二、学科方向【植物生态学】以西南喀斯特山地植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喀斯特适生植物对生态因子的个体适应、种间关系、生态因子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植物菌根共生机理、植物种群结构与种群动态、植物群落组成与结构、植被演替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支撑西南喀斯特高原生态建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修复生态学】以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恢复、高原湿地生态修复和喀斯特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的科学问题,从生态系统退化、生境脆弱性、生物逆境适应机制、种间关系以及群落配置机制开展系统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支撑西南退化生态工程工程建设,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微生物生态学】以西南山地生态环境真菌资源发掘、真菌多样性、植物病害种类系统发育,微生物与动植物功能关系进行微生物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支撑西南山地生态有机产品生产以及农林生产服务。

【动物生态学】以喀斯特高原山地兽类、鸟类、两爬类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物种及其栖息地的野外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及区域多样性研究。

重点包含:从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入手,解析喀斯特高原动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为退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提供动物生态研究支撑;从珍稀濒危特有动物基础生态、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自然保护地管理成效评估及民族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入手,开展动物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支撑喀斯特山地物种保育决策与管理;服务于喀斯特高原自然生态保护事业。

生态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071012一、培养目标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生态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1.思想品德要求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及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业务素质要求应具有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具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熟悉生态学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能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上不断创新和探索;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具有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具备从事生态学教学、科研和农业综合开发与管理以及生态规划、实施技术推广的能力。

3.身体素质要求身体健康,能适应野外调查及田间工作需要。

二、研究方向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生态学专业特点和学科的新发展,本专业设立3个研究方向。

1.恢复生态学以退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生态学的过程与机理。

研究多种逆境生态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以及生物的反馈机制。

为相应的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2.农业生态学根据农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关系,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诊断、分析和调控,达到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系统高效与高生产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目标,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植物生态学根据植物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通过对相关生态规律的认识,进行控制、利用、改造和创造不同尺度的植物—环境系统,为保护环境,建设高效、健康的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71300)2016年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思想进步,专业基础扎实,有较强实验操作技能,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从事生态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团结协作、求实创新和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努力为科学事业、振兴经济发展服务。

2.努力学习生态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和应用生态学的实验操作技能,深入系统掌握所攻读方向的知识内容,对该方向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有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完成的学位论文应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3.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污染与修复生态利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技术,主要开展受损生态系统,尤其是受污染水生态系统的调查和生态修复研究。

包括污染物的检测分析,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毒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机制与控制理论、方法,生态修复的原理、方法以及生态工程的设计与实施等。

2.粮食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利用生态学理论和现代生物学技术,以粮食安全与资源综合利用为宗旨,重点研究以“高效、安全、生态”为目标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特征及温室气体排放,不同生态区域农业环境光温资源高效利用,农作物对低温、干旱等气候变化的响应,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等方面。

3.动物生态利用现代进化生态学理论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物体对各种选择压力的适应和进化,物种的时空变化模式与机制,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多样性,物种对环境适应性进化的分子机制等。

主要包含对两栖动物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的研究、两栖类生活史特征的地理变异、两栖类的繁殖生态、婚配制度、性选择及精子竞争、分布格局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子机制、两栖类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

生态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生态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参考书
2
进化生态学
植物生活史进化和繁殖生态学,张大勇.科学出版社. 2004
教材
植物分子生态学,阮成江,何祯祥,周长芳.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教材
注:备注注明是教材或参考书。
生态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生态学专门人才。具备生态学专业扎实而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娴熟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面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动向。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并具备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一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和健康的体魄。
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
学位论文:
1.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生态学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本着与导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自主选题。
2.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须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1-2篇学术论文。
2
36
2
考试保Leabharlann 生物学2363
考试
B
进化生态学
2
36
2
考试
植物分子生态学
2
36
3
考试
C
D





指定选修课
专业外语
2
36
3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生态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生态学专业(071012)研究生培养计划一、学科介绍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起源于1952年植物学专业的地植物学(植物生态学)专门化,当年,仲崇信教授招收了该方向的研究生。

1981年,仲崇信教授在植物学专业内重新招收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84年经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生态学专业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本科专业和生态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2000年生态学专业发展成为包含动物、植物生态学在内的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同时成为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的组成部分,招聘博士后。

目前,植物生态学部分是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的重要支撑领域。

南京大学生态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湿地生态、森林生态、生态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教委(教育部)、海洋局以及江苏省政府的各种科技奖励20余个。

1995年以来,先后争取到国家973项目课题、863水专项课题、海洋863项目,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重点项目、自由申请项目,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 (WWF)、Luce Foundation、科技部研究与开发专项基金、江苏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江苏重点农业攻关计划、国际合作基金、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地方合作等科研项目80余个,合同经费2000多万元;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20多个,经费750余万元。

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著作(教材)20余部;其中,《生态工程学》在2001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研究生教材。

生态学专业目前有在职教师12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

11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7位教师有国内外博士后工作经历。

教授:安树青博士(后)、陈建群博士、李建龙博士(后)、钦佩;副教授:刘茂松博士、孙书存博士(后)、赵福庚博士(后)、何祯祥博士(后)、王中生博士(后);安树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湿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生态工程学和生物多样性科学。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加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研究生院关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组织条例》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结合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特制订如下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致力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的科学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事业培养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分析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工程和管理人才。

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具体要求是: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身心健康。

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和敬业精神。

掌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环境经济与管理、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范围内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工作能力,成为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能够熟练运用英语阅读本领域有关文献资料,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类型、学位类型培养类型:公开招考、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学位类型:理学硕士、工学硕士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环境水质学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工程环境材料与纳米技术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生物技术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生态风险评价微生物生态学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始终坚持“严进严出,质量第一,全面培养,因材施教”的培养宗旨,坚持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向,构建了互为源泉、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在本学科专业研究密切结合的同时,兼顾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形成了多学科有机融合的办学特色;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造就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等学科始终处于国际前沿的学科优势。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部分)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部分)
张合平教授
方晰教授
文仕知教授
刘翕劼副教授
李雄华副教授
4
环境生态学
主要研究内容:南方坡耕地和困难地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及污染物植物修复功能研究;亚热带珍稀濒危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保护生物学研究;动物生态学;环境退化地区生态系统恢复的标准,恢复空间尺度和时间的指标选择与确定。
田大伦教授
张合平教授
项文化教授
闫文德教授
邓湘雯教授
李雄华副教授
赵仲辉副教授
朱凡副教授
3
景观生态学
主要研究内容:乡村景观结构、功能分析与规划;城市景观结构、功能和生态管理;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动态预测;湿地景观研究;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研究。
特色:建立在大尺度上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将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等自然生态特征与文化感知、生态文化等结合起来,进行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
教材:
主要参考书:
马雪华.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田大伦.杉木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注:每门课程都须填写此表。本表不够可加页。
课程编号:10000684开课学期:2学分学时:2学分,40学时
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生态学课程类型:硕士生专业学位课
景观生态学
2
40
2
生科
方晰教授
90000911
专业外语
1
20
2
生科
聂海燕教授





90000863
污染生态学
2
40
2
林学院
吴晓芙教授
90000384
恢复生态学专题

生态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生态学 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doc

基金从业《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考试大纲(2019年度修订)一、总体目标基金从业人员应遵循《证券投资基金法》、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基金行业协会出台的各类法律法规、自律规则和职业道德,并掌握基本业务规范。

为提升基金从业人员合规合法意识,提高职业道德与执业规范水平,特设《基金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与业务规范》科目。

二、能力等级能力等级是对考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最低要求,分为三个级别:(一)掌握:考生须在考试和实际工作中理解并熟练运用的内容。

(二)理解:考生须对该考点的概念、理念、原则、意义、应用范围等有清晰的认识。

(三)了解:作为泛读内容,考生对其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三、考试内容与能力要求考生应当根据本科目考试内容与能力等级的要求,在工作中掌握或运用下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标准和业务规范,坚守职业价值观、遵循职业道德、坚持职业态度。

其他参考法规及自律规则:1、《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办法》(中国证监会令第139号);2、《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规定》(中国证监会令第145号);3、《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暂行规定》(中国证监会公告【2017】16号);4、《关于进一步规范货币市场基金互联网销售、赎回相关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国证监会公告【2018】10号);5、《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备案办法(试行)》(中基协发【2014】1号);6、《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16年2月4日发布);7、《私募投资基金服务业务管理办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17年3月1日发布);8、《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16年2月1日发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713 生态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态学高级人才。

具体要求是:
有严谨的工作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诚恳合作的求实创新精神。

在生态学方面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较宽的知识面、生产实践知识、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具有从事教学、科研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够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学习年限
根据生态学专业的特点,脱产硕士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在职硕士生可延长1-2年。

按照课程与论文并重的原则,在时间安排上,课程学习1年,科研论文2年。

前一阶段,约1.0学年的时间,主要用于课程学习,并适当进行科研论文准备工作;后一阶段,主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及论文撰写。

论文工作的实际工作不应少于2学年。

凡能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提前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学习成绩优良者,可由本人提出申请,导师同意,校长批准,提前毕业;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未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可经同样手续,按照学籍管理的规定,适当延长学习期限。

三、主要研究方向
1.森林生态;
2.恢复生态学;
3.景观生态学;
4.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课程设置、学习方式与课程说明
学习有关课程,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是研究生进行科研的前提。

(一)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生课程要注意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7-29学分(其中助教、助研或助管,学术活动,开题报告答辩,学术报告等4个学分)。

学位课要体现学科的主要知识结构,反映学科的内涵和发展前沿,对不同研究方向要有较好的涵盖性。

选修课要为研究方向服务,要体现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学位课为必修课,选修课根据研究方向和论文工作的需要,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和跨学科复合型硕士生选修课可超出本选修课范围。

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历考取的硕士生,要补修本科相关课程(主干课),一般以2-5门为宜。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阅读和选读与该学科相关的主要经典著作、学科前沿著作、主要专业学术期刊,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进行检查。

(二)学习、考核方式及要求
学习可以采取听课、自学、讨论、报告及实验等多种形式。

考试以笔试为主,并可根据课程特点辅以口试、实际操作等方式。

学位课必须考试,成绩必须70分以上。

五、实践环节、公益劳动和学术活动
实践环节是培养硕士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部分。

硕士生均需参加教学或进行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社会调查。

教学实践的方式可以是给本(专)科生讲课(部分章节)、辅导,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以及协助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

生产实践是硕士生参加林地或田间布置试验与完成试验过程所需要的一系列劳动。

教学实践(或生产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120学时或20个工作日。

硕士生指导小组和导师要对硕士生参加实践进行考核和评定,合格者2学分;对没有参加实践环节或考核不合格者不授予学位。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硕士生指导小组和导师应积极地支持和组织硕士生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使其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与创新精神。

此项活动要纳入教研室的教学计划。

硕士生指导小组和导师应尽可能为硕士生到外单位或外地进行实验、实习、调查研究、参加学术会议提供并创造条件。

六、论文工作与论文要求
论文工作是对硕士生进行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它包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科研调查、工程设计)、撰写论文等部分。

硕士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论文工作:确定研究题目,阅读文献资料,参加专业生产实践。

拟定研究计划,开展实验及撰写学位论文。

论文开题的准备工作应在入学后的1年内完成。

论文题目应在入学后1年半内做开题报告后确定,经研究生所在硕士点的硕士生指导小组讨论审定。

论文开展后,研究生必须在所在硕士点作至少一次汇报,介绍研究的阶段性进展情况。

硕士生应事先制定科研实验方案,经导师审阅同意后开展工作。

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是:论文的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的结果具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能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

对研究工作必须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以期获得准确的数据资料。

研究工作结束后,仔细整理资料,深入分析数据,认真撰写论文。

硕士生的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论文的篇幅一般在3万字左右,摘要约1000字左右。

要求立论正确,概念清楚,分析严谨,计算无误,数据可靠,文字简练,图表清晰。

至少在答辩前1个月提交论文。

硕士研究生必须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或接纳发表一篇或以上的学术论文方能毕业。

七、培养的模式和方法
研究生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

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体制和机制。

要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硕士生的培养已不是单一的规格与模式。

生态学硕士生可培养为教学科研型、工程应用型和跨学科复合型三类,以适应不同部门工作的需求。

教学科研型研究生在校参加的实践环节应以科学和教学为主。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并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工程应用型硕士生入学前应具有1年以上的工作实践。

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生产实践(如指导施工、参加设计及管理),工作量不少于 3 个月。

学位论文(设计)应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跨学科复合型硕士生由生态学和有关学科导师共同指导,论文选题要瞄准生态学研
究的前沿,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较强的理论意义,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方面有所开拓。

八、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加强硕士生管理,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中期考核有利于人才分流,因材施教,也是检查培养工作,交流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改进工作的手段。

1.考核的时间
考核的时间安排在第二学年。

2.考核的内容
(1)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表现;
(2)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及文献综述撰写,开题报告、科学研究进展或阶段成果;
(3)健康状况。

3.考核的方式
以教研组或以学科为单位,由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和硕士生导师组成考核小组,对硕士生逐个考核。

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必要时可聘请有关学科的专家参加考核小组。

4.考核结果与分流
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人才分流。

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有条件的可转为博士生;合格者继续攻读;不合格者按照学籍管理办法处理。

九、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经导师(或指导小组)和两名专家审查评阅,通过后,才能申请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工作一般在第六学期进行。

论文的答辩和评审程序按学校统一规定进行, 学位授予按《贵州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实行。

十、主要书目:
1、H.T.奥德姆著,蒋有绪等译,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1993,
2、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0
3、林鹏等编著,植物群落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E.P.Odum,生态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5、ManulC. Molles,生态学:概念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1
6、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Ⅰ),贵州科技出版社,1993
7、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Ⅱ),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
8、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生态(Ⅲ),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
9、宋永昌. 植被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戈峰. 2002. 现代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11、阳含熙,卢泽愚. 植物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科学出版社,1981.
12、张文辉张恒庆,保护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9
13、徐化成,景观生态学,高教出版社肖笃宁,研究生教材景观生态学
14、王崇云,进化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5、赵晓英,恢复生态学——生态恢复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16、金岚,环境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
17、陈声明,微生物生态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8、J. silvertown, D. Charles Worth,简明植物种群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
版,2000
19、周广胜,全球生态学,气象出版社,2003
主要杂志:
1.Nature
2.Science
3.ECOLOGY
4.JOURNAL OF ECOLOGY
5.Plant Ecology
6.Advances in Ecological Research 7.Evolutionary Ecology
8.Molecular Ecology
9.FUNCTIONAL ECOLOGY
10.中国科学
11.植物学报
12.生态学报
13.植物生态学报
14.应用生态学报
15.生态学杂志
16.林业科学
17.中国农业科学
18.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自然资源学报
说明:课程总学分28-29学分,学位课学分15学分,培养环节学分不少于5学分,共33-34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