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版诊断学精品课件发热
合集下载
发热-诊断学-临床医学PPT
发热-诊断学-临床医 学
目录
• 发热概述 • 发热的病因 • 发热的诊断方法 • 发热的治疗 • 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01
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 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 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 围。
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和超高热 (>41℃)。
04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 因此需要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帮助身体散热。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
品,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有助于身体恢复。
物理降温
采用温水擦拭身体、贴退热贴 等物理降温方法,以降低体温
、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发热的病理生理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代谢率增高
免疫系统激活
发热时,免疫系统被激活,白细胞吞 噬能力增强,抗体生成增多,有助于 机体抵抗感染。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增高,耗氧量 增加,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负荷加重。
发热的诊断标准
体温测量
通过测量体温,观察是否超过 正常范围。
病史询问
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炎症、 免疫系统疾病等病史,以及是 否有用药、暴露于高温环境等 情况。
体征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出汗、 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 助于判断发热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血常规 、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目录
• 发热概述 • 发热的病因 • 发热的诊断方法 • 发热的治疗 • 发热的预防与护理
01
发热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 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 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 围。
分类
根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37.338℃)、中度发热(38.1-39℃)、 高热(39.1-41℃)和超高热 (>41℃)。
04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 因此需要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帮助身体散热。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
品,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休息与睡眠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有助于身体恢复。
物理降温
采用温水擦拭身体、贴退热贴 等物理降温方法,以降低体温
、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发热的病理生理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代谢率增高
免疫系统激活
发热时,免疫系统被激活,白细胞吞 噬能力增强,抗体生成增多,有助于 机体抵抗感染。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率增高,耗氧量 增加,可能导致器官功能负荷加重。
发热的诊断标准
体温测量
通过测量体温,观察是否超过 正常范围。
病史询问
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炎症、 免疫系统疾病等病史,以及是 否有用药、暴露于高温环境等 情况。
体征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出汗、 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体征,有 助于判断发热的原因。
实验室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血常规 、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实验室检查,以协助诊断。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1)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 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图)。
No Image
稽留热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 范围超过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 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 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一)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一)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
介绍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是医学界对于发热疾病的诊断标准的最新版本。
•这一标准是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
标准内容
•根据发热病程的持续时间和体温水平,将发热分为以下几类:
1.临时性发热:病程少于3天,体温超过摄氏度。
2.持续性发热:病程超过3天,体温持续在摄氏度以上。
3.铁律性发热:病程超过3天,体温呈周期性波动。
•根据临床表现和体征,将发热疾病分为以下几类:
1.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发
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不由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是由于自身免
疫性疾病、药物反应、肿瘤等因素导致。
•根据特定临床表现和体征,将发热疾病细分为更具体的类型:
1.呼吸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2.胃肠道感染导致的发热:如感染性腹泻、胃肠炎等。
3.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尿路感染、肾盂肾炎等。
4.血液系统感染导致的发热:如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等。
应用与意义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依据,使得发热疾病的诊断更加准确和规范化。
•这一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判断发热疾病的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药物。
结论
•第九版诊断学发热标准是医学界的重要成果,对于提高发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标准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发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注意:本文所述仅为虚构,实际发热疾病的诊断需参考医学专业知识和相关指南。
诊断学-发热ppt课件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
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可 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重症结核、化脓性炎症。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后,持续数小时,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 期持续1到数天。常见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39℃以
❖ 散热减少:广泛的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特点:一 般为低热。
临床分类
❖ 感染性发热 ❖ 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 一般感染:常见病原体感染如:一般的细菌、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 特殊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如:结核病、钩
体病、登革热、伤寒、非典、禽流感等。
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通常体温不超过38.5℃,但急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交感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血管收缩
寒颤
散热
产热
体温升高
非致热源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脑出血、炎症等。特 点:高热、无汗,一般的退热药物作用差,需用使用 冰帽、冬眠降温。
❖ 产热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癫痫持续状态,特点: 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7.5℃,控制原发病后,体温 恢复正常。
上,又逐渐下降至正常。常见于布鲁菌病。
❖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体温骤升至39℃以上,
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 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
一定的规律。
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回归热 不规则热
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介绍了发热的概念、发生机制、病因与分类、临床表现、热型及伴随 症状。重点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和常见热型,熟悉发热的病因与分类。
诊断学(第9版)
三、临 床 表 现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1)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第一篇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重点难点
掌握
发热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常见热型。
熟悉
发热的发生机制。
了解
发热的伴随症状。
诊断学(第9版)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 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诊断学(第9版)
二、病因与分类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6)颅内疾病:如脑出血 (7)皮肤病变:如广泛性皮炎 (8)恶性肿瘤 (9)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 (10)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诊断学(第9版)
三、临 床 表 现
1.发热的分度 (1)低热:37.3~38℃ (2)中等度热:38.1~39℃ (3)高热:39.1~41℃ (4)超高热:41℃以上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 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波状热
诊断学(第9版)
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随 症 状
1.寒战 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等。 2.结膜充血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疱疹 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等。
诊断学(第9版)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 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 超过1℃(如图)。
稽留热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 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 复交替出现。
弛张热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4.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 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 于布氏杆菌病(如图)。 5.回归热 指体温骤升达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的交替 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6.不规则热
(2)内源性致热原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诊断学(第9版)
二、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1)血液病:如白血病 (2)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3)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 (4)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5)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