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提和互文就像是两个相反的过程2

合集下载

浅谈古代汉语中的互文

浅谈古代汉语中的互文

浅谈古代汉语中的互文摘要:“互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修辞表达方式,掌握它的句式特点和意思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准确理解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古代汉语互文特征互文,也叫互辞或互文见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为:“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指的是古代作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将本应在上下文中都出现的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

因此互文就是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合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一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结构特征:互省。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有人仅按字面解释于是理解为:“将军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这就会使人产生疑惑,为什么经历千百次残酷战斗死去的都是“将军”,而从军十年胜利归来的却都是“壮士”呢?其实“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在这里是“互文”,句前部分省去“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相交错补充,互相渗透,互相说明。

所以此文的意思应是“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概述了战事的频繁,战斗之激烈,岁月之漫长。

2.语义特征:互补。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

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 再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里如果简单地理解为“不因为外物而高兴,不因为自己而悲伤”就大错特错。

这里范仲淹是说: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高兴、悲伤。

物、己与喜、悲是不能分开的。

二互文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1.同句互文所谓同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

互文与并提的区别

互文与并提的区别

互文与并提的区别:“互文”与“并提”都是古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互文者,即上下文互相省略,而其意义又互备或互用。

俞秘在《古书疑义举例》中称为“互见义‟…、“互义”.并将这种语言现象列为“参互以见义”一类。

互文的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上下文《春》——文本解读朱自清的散文《春》已然是熟识不过了,可当我再次拿起文本进行教学前,回想自己以前的阅读,对于这篇文章只留下一个模糊的映象:一片生机、繁荣的春色。

可能是自己喜爱春天的缘故吧,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总能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精神抖擞。

再次读到《春》这篇文章时我似乎沐浴在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色中,对于朱自清喜爱春天,描绘春天的情趣何在,我却不曾推敲、细嚼。

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者殷殷地期盼春天的来到,我不由地质问:是什么让作者如此急切的期待着春天?是这如诗如画的春景?是这勃勃喷发的生机?还是新生的一种希望?走进文本,驻足在字里行间不免有了惊喜的发现。

作者一一向我们铺展了五幅情趣盎然的春色图: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还有春天的人们。

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春草从土里钻出来,喷发着绿色的生命充满了活力。

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的孩子们更是喜爱这片草地,软绵绵的,喜爱春天的馈赠。

春花在作者的笔下就像人似的舒展花姿绽放花容也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了。

那繁华的花丛里满眼都是明艳的色彩,其中有了蜜蜂的加入,这样的盛会就更有生趣了。

虽然作者没有浓墨重笔的描写着春花的万紫千红、花香浓郁,但花丛中蜂飞蝶舞的妙笔与“踏花归来铁蹄香”的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那轻柔的触觉足够让人沉醉在温柔乡里。

风里带着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和各种花的香还混着青草味儿。

这一触、一嗅之后再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春风的乐章,清风流水成了音乐的主旋律,鸟儿婉转的叫声以及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声此起彼伏地应和着,风声、笛声、鸟儿的鸣叫声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了一曲大自然的春天的乐章。

并提和互文

并提和互文

并提并提,又名合说,合叙或分承。

是指在形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遣词造句中,把本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相同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

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

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产生误解。

一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并提),两个谓语在后并列(分承)。

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

值得注意的是,合叙里的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在分别搭配时,一般是第一个词语与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与第四个词语搭配。

但是也有例外,例如:(4)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

(《汉书.魏豹传》)例(4),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

”因此,要正确理解合叙,还得参证于史实和仔细审查文意。

如何辨识并提: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汉书·景帝纪》)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

(《汉书·魏豹传》)可以用公式表示:Aa+Bb——AB+ab使用并提的句子中,一般是第一个词语和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和第四个词语搭配。

但也有例外。

如: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

例(4),颜师古注:“楚遣项它,齐遣田巴。

”因此,要正确理解合叙,还得参证于史实和仔细审查文意。

并提的作用:修辞效果,句子紧凑(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

),文辞简练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身亡。

文言文互文

文言文互文

文言文互文1. 古文中"互文"是什么意思互文是两个词(比方“秦汉”)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如“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可是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要省去一个,于是前面省去个“汉”字,后面省去个“秦”字,解释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复讲。

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诗中的一种特殊结构,实际是说,月是古时的月,关是古时的关,用秦汉指古,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是互文见义。

诗中有此用法。

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说牵牛星遥远,织女星明亮,也是互文,制即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

再像《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扑朔状跳百跃,迷离状眼睛眨动,也是互文,即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别谁雌谁雄。

不光诗里有互文,文中也有互文。

像《文心雕龙·神思》:“子建援牍(拿起纸)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

”曹植拿起纸来写像口里念熟似的,王粲拿起笔来写像早已做好似的。

光拿纸或光拿笔都度不能写作,所以这里实际是“子建援牍举笔”,“仲宣举笔援牍”,也是互文。

2. 在语文文言文中,什么是"互文"互文在古文中,把属於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例子(1):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范仲淹(意思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

「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例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的环境〕或「己」〔个人的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A.明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三、代称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2.代称的分类A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乘坚驱良逐狡兔。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B.用泛称代特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互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新样态

互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新样态

互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新样态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新样态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不同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互文,顾名思义,就是不同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现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互文主要体现在同一册教材中不同阅读课文之间的联系。

通过将具有相似或相反主题,相同或相似文体,相同或相似人物角色的课文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这些互文关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名为《小木马》的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匹木马在儿童游乐园里的故事。

与之相呼应的是同册教材中的另一篇课文《小飞马》,同样是以动物为主角,描写了一匹小飞马的故事。

通过将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学生可以对比两篇课文的异同之处,进一步了解动物的不同特点和行为习惯。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新样态中的互文关系还体现在不同册教材之间的联系上。

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一篇名为《大明湖畔》的课文,描述了明代文人刘基在大明湖边的一次游玩经历。

而在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又有一篇名为《红楼梦》的课文,主要描写了贾宝玉和黛玉在大明湖畔观赏着船上的花灯的情节。

通过将这两篇课文放在不同册教材中,学生可以建立起对大明湖的共同印象,进一步了解不同时代人们对大明湖的感受和评价。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教学新样态中的互文关系还可以体现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上。

在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一篇名为《植树节》的课文,主要介绍了植树的重要性和意义。

而在社会与生活中,良好的环境需要人们的共同保护,这也是科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将语文教材中的植树节课文与科学教材中的环境保护、植物生长等内容相结合,可以加深学生对植树节和环境保护的理解。

通过互文教学,不仅可以增加教材的内在连贯性和延伸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热情。

学生在不同课文之间的比较和联系中,思维得到了拓展,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互文 修辞重点规纳

互文 修辞重点规纳

“互文”就是古代诗文中常见得一种修辞方法。

它就是用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紧密联系得几个句子来表达一个具体完整得意思。

凡互文句,乍一瞧,好几个句子,每句各说一件事,可就是稍作分析就会发现,这几个句子在内容上就是相互渗透、交错补充得,实际上说得就是一回事。

同一个意思用互文得几个句子来表述,就显得句式整齐、音调与谐,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能给人以美得艺术享受。

从形式上着眼,互文可以分成联对式互文句、铺陈式互文句、紧缩式互文句与互文短语四类。

无论哪一种互文句,都有两个显著特征:一就是部分同一语法位置上得词语(有时就是短语)可以互换,二就是前后内容互相补充。

下面就以中学语文课文中出现得互文句为例作具体说明。

一、联对式互文句。

这类互文由两个相对得句子构成,而且两个句子句式整齐,音调与谐,有得还形成对偶。

例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东西”与“左右”可以互换,意思就是说坟地四周种满了常青得松柏与吉祥得梧桐。

例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枝枝”与“叶叶”可以互换,意思就是说枝枝叶叶互相覆盖,交错连接。

例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开了东阁得门,却坐到西阁得床上,那么开东阁门干什么?西阁门没有开,怎么能坐到床上?显然,两句中得“东阁”“西阁”可以互换,意为: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

也就就是说,木兰回到家里,到每个房间都去瞧一瞧,坐一坐。

例4、“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理云鬓”需要光线,要“当窗”;那么“贴花黄”就不需要对着窗子吗?“贴花黄”要“对镜”,“理云鬓”就不需要照镜子吗?因此,原句就是说木兰面对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发式,还在脸上贴上吉祥得图案。

例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木兰诗》)实际上,雄兔与雌兔都就是脚扑朔眼迷离得;正因为如此,“两兔傍地走”,才“安能辨我就是雄雌”?例6、“(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施施(yìyì)”“漫漫”都就是形容悠闲、随意地漫步得样子。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下》复习思考题一、词语解释1.句读:指阅读古文时音节停顿的地方。

句读就是断句.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2.倒置:又叫“颠倒”或“错综",是一种修辞方式,指不按正常的句式,着意造成词序的颠倒。

例如:“谢公最小偏怜女”(元稹《遣悲怀》)是“谢公偏怜最小女”的倒置。

3.并提:也称“合叙”.是把两件或两件以上本可以分别叙述的事情并列在一个句子里来表达,是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为“夫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的并提。

4.互文:指的是在上下相对应的两个词语或句子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下文所说的一个方面,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这样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为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 5.引用:行文中援引一些现成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故事,来说明问题、发表见解、表达感情,这种修辞方式叫做引用。

根据援引的内容,引用可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三类。

例如:因为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自口,入于吾耳,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则危,重耳在外则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引用春秋时晋国申生、重耳的历史故事来启发刘表的长子刘琦.6.代称:代程又称“借代”,是不直接称某一事物的固定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中内在联系的词语来代作称谓。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南亩。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平民的服饰“布衣”指代平民.7.委婉:委婉就是不直言其事,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忌讳、避粗俗、避冒犯和交际辞令等四种。

什么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互文的修辞手法

什么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这种修辞手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即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文句相关的词句里面,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特点介绍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种类互文一般又可分为三种:①互文互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

而不是指“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汉乐府《木兰诗》)三句的意思是:(木兰回到家里)打开门,坐在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②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本人在学这首诗时,一直认为主人站在码头上,客人站在船上,认为“举酒欲饮”是主客双方站着喝酒。

并因“醉不成欢惨将别”一句,而感叹古人酒量真大,隔着水站着喝都能喝醉!后来老师说,“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意思是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恍然大悟。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互补见义。

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③凡指互文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中考语文的修辞方法3篇知识点

中考语文的修辞方法3篇知识点

中考语文的修辞方法3篇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 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为了适应特定的情境以及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语文的修辞方法,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语文知识点:修辞方法主要使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象征、寄寓(寄托), 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 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 避复, 变用, 层递, 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正衬、反衬、陪衬), 倒文,倒装, 迭音, 叠字, 复叠, 翻新, 反复, 反语, 仿词, 仿化, 飞白, 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 复合偏义, 共用, 互体, 换算, 回环, 回文,降用, 借代, 歧谬, 摹绘(又分为:摹形, 摹声, 摹色),列锦, 连及, 警策, 示现, 双关, 重言, 重叠, 指代, 用典, 移用, 谐音, 歇后, 镶嵌, 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 婉曲, 通感(又名移觉), 移就, 跳脱, 转文, 复沓, 拈连(又称:顺拈)。

常用的修辞方法:(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点。

明喻是明显的比喻, 它的本体, 喻体和喻词都出现。

例:海洋上卷起千万堆雪浪, 简直就像那刚刚裂桃的大片棉花田。

(喻词“像”, 本体是“雪浪”, 喻体是“棉花田”)暗喻从表面看是判断, 叙述或说明, 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它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 喻词由“好像, 仿佛”变成了“是、成为”。

例:十个被鲜血泡起的手指头肿的变成了大熊掌。

(喻词“变成”, 本体是“手指头”, 喻体是“大熊掌”。

古汉语修辞4

古汉语修辞4

5、倒置
• 倒置就是为了满足声 律对仗等要求,故意 颠倒某些词序的修辞 方式。倒置是无条件 的,是任意的,是违 背语言规律的。是一 种不应肯定的修辞方 式。
• 1、历观文苑,泛览辞 林,未尝不心游目想, 移晷忘倦。 • 2、使人意夺神骇,心 折骨惊。 • 3、谚所谓室于怒,市 于色者,楚之谓也。 • 4、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 3、串对(流水对) • 又叫连对,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 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这种对偶句子称为串对。 • 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等关系。 •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 泽东《和郭沫若同志》)。 • 说的是金猴操起它的千钧棒,把天地间的 妖魔鬼怪打得个落花流水。 形容我党领导 的斗争会想孙悟空那样,除恶扬善,最后 天下一定会太平。
• 2、拟物:把人当物来描写, 还有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 ①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曹植《杂诗》) • ②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 (《木兰诗》)
顶真
• 以上一句结尾的词作为下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句子首尾 衔接,这种修辞方式叫顶真,或称作“联珠、蝉联、顶针” 等。例如: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孟子.离娄上》 •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 《管子· 权修》 •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 乡轻家。 • 悲斯叹,叹斯愤,愤必有泄,故见乎词。 •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互文-2
•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 年归。 • 6、叫嚣乎东西,隳突乎 南北。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婉曲
• 婉曲就是不直接说出自 1、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己的意思,而是采用委 • 2、百岁之后,归于其 婉曲折的说法含蓄婉转 居。 的表达方式,叫婉曲。 • 3、臣辱戎士,敢告不 敏,摄官承乏。 • 婉曲往往是为了避讳和 交际的需要。如为了避 • 4、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粗俗、避忌讳或避冒犯 等。在一些交际场合, 也要采用一些委婉的说 法来表示一定的交际礼 貌。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

初中古诗文中的互文举隅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中,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几十处,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一)、短语互文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

例如:1、去国怀乡。

(范仲淹《岳阳楼记》)2、泉香而酒冽。

(欧阳修《醉翁亭记》)乡”;例2“泉香而酒冽”是“泉香冽,酒冽香”的浓缩形式,可译为“泉水和酒都很清香”。

(二)、单句互文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

所谓单句互文者,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补充是也。

例如:3、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4、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例3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如将此句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理解,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怎么讲不通意思。

例4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前者省“汉”和“关”,后者省“秦”和“明月”,可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

例如:5、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7、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客至》)例5这两句互文,不能说成“在东西呼叫,在南北骚扰”。

应作:在东西南北叫扰乱,在南北东西骚扰呼叫来理解。

这里的“叫嚣”和“隳突”,“东西”和“南北”是互相渗透,相互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

例6是“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的浓缩形式。

例7应理解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

”(四)、多句互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8、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对举互文,可理解为“(到)东西南北的集市上购买骏马、鞍鞯、嚼子、缰绳和长鞭”,表现出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例释“并提”与“互文”

例释“并提”与“互文”

例释“并提”与“互文”作者:刘恒友来源:《青苹果》2013年第08期《师说》一文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教材对“或师焉,或不焉”作了如下解释:“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意思是不知旬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不,通…否‟)”同学们不大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翻译。

如果教材能对该句涉及的并提修辞方法稍加说明的话,同学们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并提”,本作“并提分承”,又叫“合叙”“分承”,就是把相关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放在一起叙述,也就是把相同的句子成分放在一起,使前后两部分有一种分别相承的关系。

杨树达在《汉文文言修辞学》一书中解释说,“分叙则文繁”,“合言之较有变化,免于板滞”。

但在理解时,要从文意人手,将原句“一分为二”,分别找出其前后对应的句子。

例如“句渎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句,“或师焉”与“句读之不知”对应,“或不焉”则与“惑之不解”对应。

这样,就容易理解文中的注释了。

“并提”句式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面叫“并提”,后面叫“分承”;形式主要有两种:一、并提与分承顺序一致分承部分与并提部分的顺序完全一致,即并提的顺序如果是AB,分承的顺序也是AB。

1.并提与分承之间不停顿。

例如:“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罚臧否”实际上是“陟臧罚否”,意思是说:皇宫中的近臣,相府中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两处的官吏,奖善罚恶,不应该有什么差别。

2.并提与分承之间有停顿。

例如:“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等同于“渔于江,侣鱼虾;樵于渚,友麋鹿”。

二、并提与分承顺序不一致并提与分承的顺序不一致,就是说,如果并提的顺序是AB,那么分承的顺序则是BA。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句中,“利”,说的是“兵”,“坚”,说的是“革”,实际是说“兵非不利也,革非不坚也”。

又如《五人墓碑记》中“赠谥美显”,分开来说,就是“赠显谥美”。

浅析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中对修辞手法的阐释

浅析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中对修辞手法的阐释

浅析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中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作者:程艳梅摘要: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仪礼义疏》对群书纵横涉猎,其内容相当丰富。

其中他对修辞手法的阐释创见迭出、精彩纷呈,主要体现在对互文、倒文、省文、并提等修辞手法特点和用法的说解中。

关键词: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修辞手法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7)01-0071-03修辞是一门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学问,源远流长,不但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文论、诗论、词话、随笔、杂记等中间有精辟的修辞评议,不同时期的注疏中同样也蕴藏着大量有关修辞的论述。

与西汉的毛亨,东汉的郑玄、郑众,以及孔颖达一样,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亦不乏与修辞有关的内容。

贾公彦的修辞成就创见迭出、精彩纷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修辞手法的阐释。

古人行文十分注重修辞,倘若不明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比如:互文、倒文、省文、并提等,便难以理解经文或注文的确切含义。

因此,和其他的训诂著作一样,阐明修辞手法成为贾公彦义疏的一项重要内容。

下面,我们对贾公彦《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中对修辞手法的阐释作一分析。

一、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所自甚早,先秦文献中就繁有其例,汉魏以来更是屡见不鲜。

“所谓互文,就是参互见义”[1](p282),它的主要特点是上下文义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

使用了互文的地方,需要前后参互才能领会其完整的意义,否则即使做到字字落实,其实仍是不完备的。

郑玄在《周礼注》和《仪礼注》中多次揭示这种手法,称之为“互辞”、“互文”、“互言”、“互其文”等[2](p49),贾公彦不仅继承了郑玄的观点,而且作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这种修辞手法。

他给互文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凡言互文者,各举一事,一事自周,是互文。

”(《仪礼·乡射礼》)又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小议“互文”现象

小议“互文”现象

小议“互文”现象作者:梁瑞新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25期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怎样理解?这就涉及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

何为互文呢?“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

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所以有必要对其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加以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种特殊修辞。

一、互文的作用及特点互文往往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出现,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典雅蕴蓄,耐人品味,结构简单而不累赘臃肿,表意充分又不重复拖沓,行文变化且富有节奏感。

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与“汉”互补见义。

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二、互文的类型以增强表达效果为目的的互文修辞,在结构上常见有两种:一是同句互文,一是邻句互文。

前者一句中含有分别简省的两个词语,如“主人下马客在船”;后者是前后语句各有形成互文的词语,后句隐含前句已有的词语,前句含后句将有的词语,如“日月灿烂,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确了互文的结构,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

三、翻译运用互文修辞句子的方法根据互文的结构特点,翻译互文的句子有两种形式。

①压缩型:多应用于邻句互文的句子。

筛选具有互文修辞意义的若干同义词语,使用“合并同类”的方式,对原句进行压缩。

如“日月灿烂,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与“星汉”,“行”与“灿烂”互文见义,译文时仍需合并,译为“灿烂的日月星汉运行,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②扩展型:用于同句互文的句子。

选取一句中形成互文的两个对象,组成联合式短语,分别与不同谓词组合,对语意进行适当扩展。

互文与并提的区分【最新】

互文与并提的区分【最新】

互文见义与并提分承互文见义与并提分承是两种特殊的表达形式,是古典文学中重要的修辞之一,须要予以注意。

一、互文见义互文见义简称互文。

"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

"(贾公彦《仪礼注疏》)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解释时要参互起来讲。

从语法角度,互文可分为短语(含成语)互文、单句互文、偶句互文、多句互文和重章互文5种形式,其中短语互文、偶句互文比较常见。

1.短语互文。

①山清水秀→山水清秀(明白是互文,就不会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②南征北战→南北征战③手忙脚乱→手脚忙乱④奇山异水→奇异山水⑤去国怀乡→去怀国乡(去国去乡,怀国怀乡)⑥朝歌夜弦(《阿房宫赋》)→朝夜歌弦(朝歌弦,夜弦歌:日日夜夜唱歌弹琴)⑦泉香而酒冽→泉香冽,酒冽香(泉水和酒都很清香)人仰马翻、南来北往、红男绿女、东拼西凑等都是互文。

2.单句互文①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秦"、"汉"互文,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烟"、"月"互文,意为:烟月既笼寒水又笼沙。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客"互文,意为:主人客人下马,主人客人在船。

④水村山郭酒旗风"水"、"山"互文,意为:水边山脚的村庄和城郭。

⑤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促织》)官贪吏虐→官吏贪虐(当官的和差役们都贪婪暴虐)3.偶句互文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壮士"、"将军"互文,意为:(一些)壮士、将军百战死,(一些)壮士、将军十年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提和互文就像是两个相反的过程,并提就是把两层意思糅合进一个句子,而互文则是把一个意思拆分成两个句子(或者分两次说出来)。

从理解层面上说,使用了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句子都不能直接从字面意思来解释,否则就说不通了。

先来看并提,举例说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亭午”就是正午,“夜分”就是半夜,“曦月”就是日月。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月亮。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们现代汉语里面也保留着这种手法。

我们的理解必然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而不会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月亮;如果不是半夜,就也不看见太阳月亮。

”这就是所谓的“并提”。

至于互文,举个经典例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辞》)
我们只能理解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些战死,有些凯旋。

”而不能理解为“将军们都身经百战而死,回来的都是那些壮士们。


互文的情况比并提要复杂,理解起来也更为困难。

不过总的说来,就是前后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