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困脾中医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湿困脾中医治疗方法
泻。
针灸
1.针刺: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等,轻刺激,留针5~10分钟,隔日一次,并加灸中脘、天枢、脾俞等,寒性泄泻为宜。
推拿按摩
直推脾土100次,推上三关100次,运内卦100次,推后溪50次,推鸠尾到神厥,天枢两旁向下直推,顺、逆揉运全腹共十分钟,按摩涌泉、足三里各30次。寒泻者推上三关次数加倍,手掌擦热按脐3~5次;伤食泻者加虎口推出大肠50~100次,从鸠尾直推中极5分钟;脾虚泻者加大补牌土300~500次,揉长强穴50次。以儿科腹泻为最宜。
施治要点:
(一)寒湿困脾文湿阻,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二)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有人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叁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寒湿困脾证定义
寒湿之邪内盛,困阻脾胃枢机所引起,临床以脘闷体重、便溏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痰饮、泄泻、霍乱、黄疸、水肿,以
期较长,病性比较复杂严重. 根据你所描述的症状来看,你应该是寒湿困脾,贪凉饮冷,寒湿内停中焦,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寒湿内侵于脾;或素体湿盛,脾阳被困,均可导致寒湿困脾的病变。寒湿困脾,阻遏气机,损伤脾阳,运化无力。中医《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篇》中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同书在《厥论篇》中载有:“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的论述。两者的道理一样,就是指饮食不当、脾胃功能失调可以影响睡眠。同样,寒湿困脾,阻遏气机,损伤脾阳,脾阳实四肢,而出现手足冷。治宜温中散寒,运脾化湿。处方以理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苍术8g,藿香10g,佩兰10g,焦神曲16g,陈皮8g,法夏6g,制川朴8g,茯苓12g,广木香5g,砂仁4g(后下),炮姜3g。水煎服,忌食生冷制品。成药有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四神丸。
脾肾阳虚寒湿困脾,服温阳药后拉稀能服止泻药吗?
我得了慢性结肠炎有一年时间,近来感觉身体十分虚弱,舌淡有齿印,苔白根厚腻,口不干,平时感觉腹部冷,小便黄、不多,大便一直塘烂不成形,而且几乎都是起床后马上要解。医生说是湿重,以前曾吃了很多清热利湿的药不见效,前几天有个医生诊断后说是脾肾阳虚,寒湿困脾,开了几副温化寒湿的药(桂枝20附子20干姜12田基黄10胡椒6茯苓12黄芪20甘草5五味子30丹参10麦芽30细辛3砂仁9生姜50红枣12个红糖30),可是服药5天后不但不觉得体内有热燥的感觉,大便反而更加稀烂。有人说出现腹泻的情况,可能是病重药轻,体内的寒气和水饮积蓄过多,被温药“逼”出所致,请问这个时候我能服些固肠止泻丸之类的药吗?
古代医书解释
病证名。指伤于寒湿而致的病证。《素问·调经论》:“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泣,卫气去。”《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则谓:“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又:“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痛。”《伤寒指掌》卷四“脉沉迟而濡,身无热,但吐泻,口不渴,小水清利,身痛重著,或手足疼痛者,为寒湿,宜分渗兼温中,胃苓汤加炮姜、木瓜、重者,加附子。”
产生原因
湿寒多为脾虚导致。若体外空气潮湿寒冷便会导致人体脾虚并且出现湿寒之证,人体内便会有湿寒之邪了。
1、寒湿之邪停留在经络,关节部位,要用祛风湿通络的药物。中药藤类多具有此种功效;还要根据身体上下肢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中药,如羌活一般用于上肢,独活多用于下肢。
2、寒湿之邪停留于脏腑,要选用入脏腑的化湿或者燥湿药。如藿香、陈皮、半夏、厚朴等。
3、寒湿之邪用药,还要看引起寒湿的具体病因。寒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于外感六淫之寒湿;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内湿。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
若要解决湿寒之邪,便需祛湿温中。在饮食上不要食用生冷食物,以免伤脾加重湿寒。用山药50克、薏米250克、茯苓30克熬粥,在上午9:00服用,可健脾益气、祛湿升阳。坚持服用可令人体内湿寒之邪消失。
寒湿症状: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代表寒湿越重。
1、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2、反复的口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
3、口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
4、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
5、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
6、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
7、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
8、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
9、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
10、脸上长痘和斑,代表体内有寒。
11、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代表体内有寒。
12、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
13、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14、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寒湿病症解析
为什么寒重反而会引起“火”呢?前面介绍过,身体内的寒重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伤肾,引起肾阳不足、肾气虚,造成各脏器功能下降,血液亏虚。肾在中医的五行中属水,水是灌溉、滋润全身的,当人体内这个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脏器也是一样,每个脏器都需要工作、运动,这种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润,就易摩擦生热。最典型的是肝脏,肝脏属木,最需要水的浇灌,而一旦缺水,肝燥、肝火就非常明显。如果给肝脏足够的水,让肝脏始终保持湿润的状态,它就不可能干燥,就不会有火。
还有头面部也是最容易上火的部位。因为肾主骨髓、主脑,肾阳不足、肾气虚时髓海就空虚,远端的头部首先出现缺血,也就是“缺水”了,自然反应的就是干燥的症状,如眼睛干涩、口干、舌燥、咽干、咽痛等。再加上口腔、咽喉、鼻腔、耳朵又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器官,较容易受细菌的感染,当颈部及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后,这里的免疫功能就下降,会出现各种不适,这样患鼻炎、咽炎、牙周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的概率就会增加。又由于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各种炎症很难治愈,就会反反复复发作,成为各种长期不愈的慢性病,如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牙周炎、慢性中耳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