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语文: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

3/人文性: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言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融为一体,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4/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指的是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而言语指的是说话者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语言系统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它比较稳固,具有相对的静止状态;言语是个体应用语言规则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自由结合,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第二,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系统,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言语是个人行为,在符合语言规则的同时,具有个人体验的特征。

5/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可以利用他来互相交流,达到互相了解。就外部语言说,他是交际工具;就内部语言来说,他是思维的工具,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彼此不能分割,因此,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语文课程既具有鲜明地工具性,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等于抽调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构成语文课程本体属性的基本特点。

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所以,确定课程目标,不仅有助于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的衔接关系,从而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而且还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

7/语文课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下的分科目标,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出发,规定语文课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他也就成为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准则。8/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9/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基本规范的纲领性问价,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以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10/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一、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的目标追求,从三个维度来建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这三个维度分别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根据语文课程特点,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既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要尊重理解多元文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突出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建构作用,力求实现建设有序、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课程理想;五、着眼创新精神,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自主探究能力;六、强调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发挥多种评价功能,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

11/语文课程内容:是指语文学科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内容要素的总和,这些内容要素在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整合。

12/语文知识:广义的知识观把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同一个“知识”概念里了,这种知识也就是所谓的“真知”,不仅包括了“知”,也包括了用“知”来指导“行”。我们这里所说的语文知识是狭义上的知识,是指关于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法则之类

的陈述性知识,即一种

“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

13/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语文课程内容预设与生成是统一的。说语文课程的内容是预设的,是因为在课程实施之前,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都会对“教什么”“学什么”作出相应的规定和建议,教师与学生也会对此有一个大体的计划或安排。说语文课程内容是生成的,是因为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文件所规定的课程内容,到教科书所建议的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时师生所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最终所获得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始终同一的课程内容,尽管它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但总体而言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生成的过程之中。

14/语文教材:“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响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

15/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课文系统(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具有独立的系统性,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开阔视野,涵养道德情操,建构文化的凭借,课文系统是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知识系统(是指语文教科书所提供的语文基础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听说读写知识、语言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学知识)、作业系统(语文作业系统也叫语文实践活动系统或训练系统,是指教科书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教科书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它一般包括下列五类内容:注释类,包括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评点类,包括旁批、总批、题解等;目标类,包括学习重点、难点等;图像类,包括插图、图表、多媒体课件等)。

16/课程资源: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学科知识等。

17/阅读:阅读是通过书面语言获得思想或体验情感的心理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凭借的对话。阅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的意义。

18/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值得是对文本字、词、句的感知能力,是正确、流利地通读文本的能力)、解读能力(即在认读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理解词句的能力、理解段落的能力和理解篇章的能力。)、和鉴赏能力(即鉴定和欣赏文本的能力。所谓鉴定,即辨别和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所谓欣赏,既享受、领略事物的美好和趣味)三个层次。

19/阅读教学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住工具阅读浅易文言文。【获取知识。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在于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剫教学的最主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借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区分为认读能力、解毒能力和鉴赏能力三个层次;陶冶情操。同样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发展思维。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策略;形成习惯。阅读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语言。阅读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语言积累。语言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通过感悟、模仿、积累而逐步发展的过程;阅读教学目标的辩证性。对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应当具有辩证性。守孝,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全面把握。各种目标都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缺一不可。其次,阅读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再次,上面所述的六中目标也是相对的。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无法罗列穷尽的。】20/如何理解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

21/写作:也称作文,指用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书面形式。写作训练是运用书面语言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培养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